首页 > 文章中心 > 朝花夕拾摘抄

朝花夕拾摘抄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浅析语文名著阅读教学如何开展

人教版《语文》每册都有“名著导读”,有些老师对这些材料视而不见,他们天天给学生布置大量的练习、作业,还要讲解,无暇顾及读名著;有些老师第一堂语文课就提醒学生要看中外名著,对名著导读只是轻描淡写的说要同学们“有时间看看”,或者挑里面的与考试有关的内容印一张“名著一览表”让学生背,这种临时抱佛脚的做法可能会使学生得“高分”,(因为名著题在初中阶段考得非常简单)“分”虽然“高”,当他们肚子里却少“墨水”,对这种高分低能者,在凭考分论英雄的时代。但如何进行初中语文名著的教学呢?

1 向学生讲解开展名著阅读的意义

名著的最大特点,是丰富的情感内涵。作家在文学作品中投入了深沉炽热的情感,文学故事中体现了人与人之间最普遍的情感,那至死不渝的忠贞,热情似火的浪漫,纯洁无瑕的童真,舐犊情深的母爱,山盟海誓的爱情,使读者的心灵受到震动,受到洗礼,受到启迪,从而激发出内在的激情,增强对世界、对人生对情感的感受力。因为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种以真善美为目的的理想的艺术,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可以启迪人生,熏陶品德,塑造和净化心灵。名著则更讲究以情动人,寓教于乐,通过形象的故事与读者产生心灵的共鸣,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情感和人格的陶冶。

2 开设阅读指导课

不同的人往往看到的是事物不同的方面。课外阅读也是如此,学生阅读同样的阅读材料,也会由于原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的不同,对材料产生不同的理解,有的贴近原文,有的对原文加以了升华,有的却与原文风马牛不相及。这时,如果没有教师有效指导,就可能会使学生缺乏发展的平台,影响课外阅读的兴趣和质量。因此,不同类型的名著,应该有不同的阅读方法。如《汤姆?索亚历险记》《格列佛游记》等小说,学生最易为其中曲折的故事所吸引,但不能就此止步。可以先让他们理出小说的情节线索,掌握故事的大概,然后引导他们关注其中的人物性格和小说的深层内涵,以及小说艺术上的突出特色,这样才能在多方面受益,提高文学欣赏能力。阅读时,学生大都只关注情节,把故事看完就算完事。其实,情节之外,学生阅读名著时更要关注人物、欣赏人物、品味人物、评析人物,将人物作为名著阅读的突破口。因为人物是构成情节的重要因素,小说中的情节是以人物为中心开展的,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构成了名著的主体。人物的喜怒哀乐、一言一行、性格命运揭示了作品深刻的主题,也往往深深地抓住了读者的心,吸引读者深入其中,与人物同命运共呼吸。抓住了人物,就抓住了名著的关键。关注名著实际上也必然会关注塑造人物所运用的的一系列方法,与之相关的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在阅读方式上,教师也不应强求统一,而应引导学生自主选择。默读、朗读、浏览式、圈点式、摘录式、批注式……不拘一格。要让读写抄评、听说论辩、评价鉴赏融为一体,让学生在多样的方法中获得丰富的知识。

3 教给学生阅读名著的方法

3.1 “精读与略读”的方法。精读,即要求学生逐字逐句研读,掌握重点,吸取精华,可给学生提出阅读的具体要求,使之读书有方向,一旦触动心灵,便提笔谈杂感,写简析,吐露心声。

全文阅读

朝华、朝花、朝华考辨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5-0019-02

摘要:《朝花夕拾》是鲁迅的散文集,“朝花”一词鲁迅常用,但我们在“花”的用字上,却存在误用其字,误读其音,误解其意的情况,本文通过对“朝華”、“朝花”、“朝华”的考辨,认为若是繁体出版物,则用“朝華”、“朝花”皆可,若是简体则应统一写作“朝花”为佳。

关键字:鲁迅;朝花;朝华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散文集,共收入鲁迅“从记忆中抄出来”的10篇散文,原以《旧事重提》为总名陆续发表在《莽原》上,大多是鲁迅对过往生活经历与体验的回忆。温馨静然的追忆中闪烁着童真、浸润着温情,亲切和谐的感悟中深涵着对人生的执着探寻。文辞深切,意涵深远,是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之作,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范本,“朝花”一词也因这本集子而变得人人熟知。1999年,上海鲁迅纪念馆新馆建成,就取“朝花”之意建立了一个陈列专区—— 朝华文库,意在保存先贤精神文明之花,专收与鲁迅有直接接触的友人、学生中在文化上卓有成就者的文化遗存,兼有保藏、展示、研究与纪念等功能。立意新颖,思路开阔,但细细琢磨库名,总觉得“华”字用的有些欠妥。最近,又了解到当初上海鲁迅纪念馆让巴金先生题写文库的题款时,巴老先生就提出了这个用字问题:“朝华”的“华”是否应该是“花”字。但是上海鲁迅纪念馆解释说应该用中华的“华”,原因是一则鲁迅用过 “艺苑朝华”,二则“华”是鲁迅的习惯用法,且比较古雅一点。①其实,这两个原因都是值得商榷的。

一、鲁迅从没用过“华”字,更不是什么习惯用法

1927年鲁迅在写《朝花夕拾·小引》时说到:“前天,已将《野草》编定了;这回便轮到陆续载在《莽原》上的《旧事重提》,我还帮他改了一个名称:《朝華夕拾》。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其中“華”、“花”并见。

1928年未名出版社出版的《朝花夕拾》,封面四字为“朝芲夕拾”, 扉页为鲁迅手写六字“朝華夕拾十篇”。“芲”、“華”并见。

1928年鲁迅与柔石等组成朝花社,编辑出版文学与美术刊物,介绍欧洲文学,输入外国版画。鲁迅选编美术丛刊《艺苑朝華》,又与柔石等合编《朝花旬刊》,“華”、“花”均有出现。

全文阅读

《朝花夕拾》——读书评论作文1000字

《朝花夕拾》这本书很好,单题目就透露出对时光的惋惜,早上的鲜花待到夕阳西下再去拾起,时光如此匆匆。

《朝花夕拾》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认为写得比其他文章更好一些,首先鲁迅告诉大家他家后院有一个小乐园。然后在下面的写作中用上了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也用上了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继续描述了长妈妈给鲁迅讲故事和在雪地里无味但快乐的游戏,又回忆起闰土的父亲捕鸟多,自己捕鸟少,记叙鲁迅小时候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

展现鲁迅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的,我从中摘抄几段:“翻开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班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还有“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比桑葚要好得远”。以及“扫开一片雪来,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筛网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等等都能看出鲁迅儿时的欢乐,更用这些来反衬出鲁迅为何不想到三味书屋去上课,为下文乏味的生活作下了铺垫。

接着写鲁迅不得不告别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去学习。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了刚刚入三味书屋,看到三味书屋的模样,又记叙了在三味书屋的几件事:我问先生问题,都到后院去玩,开喉咙大声读书,百草园反衬了三味书屋极其乏味的生活,揭示了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端矛盾,孩子们只能在当时乏味无趣的书塾里偷偷地去寻找乐趣,就是现在我们老百姓所说的“偷着乐”,鲁迅也从该文章中表达了应该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静悄悄地没有声音”。这段足以展示当时社会儿童的生活是多么乏味,“偷着乐”的儿童不快乐!

今天的学生在我们国家全面发展的教学教育下,能在多姿多彩的学习、生活中快乐成长,再也用不着像作者当时那样偷偷去寻找乐趣,过乏味无趣的生活。

我们要珍视我们现在的这种幸福生活,好好学习,报答父母的良苦用心,可我们现在有些学生还不满足,要父母做这做那的,别的孩子有的,他都要有,还要穿名牌、讲时髦,不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只注重外表,不注重素质,我们父母的钱赚来多不容易,因此我们要节约,我们比起鲁迅那一代人已经很幸福了,何必要如此“贪婪”呢?

同学们啊!珍视我们现在的这种生活吧!

丽水文元中学初一:潘浩然

全文阅读

如何激发初中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摘 要:目前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令人担忧。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是促进中学生广泛阅读的关键。由课内向课外辐射、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开展系列读书活动是语文教师当前较为有效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策略。

关键词:激发;初中生;课外阅读;兴趣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一书中指出,

“让学生在图书世界里生活,这是当今学校一个重要的教育问题。”他还说:“我把人类宝库中最优秀的图书给自己的学生们读。”可见,阅读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有着多么重要的地位。对中小学生课外名著阅读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7~9年级的学生应“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目前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令人堪忧,一项调查显示:有阅读课外书习惯的同学占28.7%,无聊时才看课外书的同学占43.2%,极少阅读课外书的同学占2.6%。而且这里的课外书还包括一些不值得阅读的卡通漫画、言情小说、网络小说等书籍,由此可见,真正有文学阅读习惯的初中生确实太少,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

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近些年,笔者就如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做了如下尝试。

一、以课内文章为基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借助课文,以点带面

全文阅读

让课外阅读成为语文教学第二课堂

“课外阅读教学”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已越来越引起教育界的关注:读书成为一个人终身发展的需要,学生读什么书?用什么方法去读?读的效果怎样?这些不再是仅仅影响学生学习,更将决定他们的未来。为此,笔者用了近两年时间对本班学生课外阅读能力进行有目的的训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笔者从“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关系”的角度,阐述初中学生课外阅读教学的些许感悟。

一、诱发学生的课外阅读热情

瑞士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同样,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我们要努力诱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学生将老师的“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初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转型期,激发他们的课外阅读兴趣,不仅有益于初中、高中阶段的学习,而且将会使他们终身受益匪浅

(一)善用课堂,启动“需要”

提及课外阅读,一线的语文教师都能滔滔不绝的道出它N条好处,然后就由衷的埋怨学生的阅读量少、知识面狭隘等等,却很少去思考如何启动学生的这种“内心需要”。笔者在教学中悟到:“课堂”是课外阅读的前沿阵地。学生的“需要“能否启动,我们的课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利用一切适当的可用机会,诱发学生的课外阅读热情。笔者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没有向学生介绍有关鲁迅的生平,而是先让所有的同学都讲一讲自己曾读过鲁迅的哪些文章?交流之后就顺势向学生绘声绘影讲了《五猖会》、《藤野先生》,最后抛出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指明我们今天再学习此散文集中的一篇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这一做法让学生心中深深印下《朝花夕拾》的影子,同时也将若干个有关《朝花夕拾》的问题留给了学生。课后的第二星期,笔者发现就有许多学生借来或买来了《朝花夕拾》。一个月后笔者提出一个话题“我与《朝花夕拾》握手”,让学生交流自己的都书心得,其结果不由得让笔者感慨:生不必不如师。这样时间长了,学生的这种“需要”就越来越多,课外阅读量就在不自觉中累积起来。笔者想,这样我们自然就会少一些埋怨,多一份自我的提升。

(二)竞争活动,保持“需要”

学生的这种阅读需要容易被一时激发,但也容易消失,从而产生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为此笔者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竞争活动,不断给予学生以适度的刺激,让学生能保持住这份“需要”。使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在稳定的基础上加以提升,还使笔者了解到学生因个体差异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给予一定的指导。为此,笔者在自己所教学的班级开展了:“课前五分钟之个性人评个性人”,利用每节语文课课前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畅所欲言评价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中任意一位自己所欣赏的人物(为了避免内容太滥,笔者给学生限定了范围,但笔者想随着活动的深入,这限定是可以打破的)。这一活动目前已成为本班的一项常规,不仅大大调动了学生课外阅读中国古典名著的积极性,而且也成为一项“软任务”,促使学生不得不去利用课外时间阅读。结果学生个性的点评令笔者惊叹不已:一个被面子束缚的女子(评林黛玉之死因);自古红颜多薄命(评探春之敏);我是曹怕谁(评三国之枭雄);我为“八戒”抱不平等,这些点评不仅在学校师生中激起千层浪,也在区读书活动摘的大奖,从而证实通过活动来保持这种“需要”的价值。除此之外,笔者还让学生开展“古诗词大讲坛”等活动,这样可以使学生的“需要”能不断得以保持,久而久之固化为一种习惯。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全文阅读

有效引导,精读名著

【摘要】名著是人类思想、智慧、情感的结晶,是一个民族优秀文化语言知识的积淀。它具有永恒的价值,经过岁月的洗礼而历久弥新,以其深厚的思想,丰富的内容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如今在现实的社会背景下,各种流行阅读正在迅速兴起,阅读的通俗性、功利性、休闲性和大众化,使学生的阅读重心发生了转移,也使名著阅读面临着巨大的障碍和危机。因此,课堂上开展名著推荐与阅读的活动,采取有关策略,有效地引导学生精读名著,吸收营养。

【关键词】引导名著课外阅读活动有效性

一、 课外阅读活动的现状分析

吕叔湘先生曾经指出: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约占30%,得之于课外阅读的约占70%。语文学科功在平时,功在课外,需要日积月累,细水长流。《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初中生要“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然而,如今在现实的社会背景下,各种流行阅读正在迅速兴起,阅读的通俗性、功利性、休闲性和大众化,使学生的阅读重心发生了转移,也使名著阅读面临着巨大的障碍和危机。最近,我们对初一级497名学生进行了一次课外阅读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课余时学生比较倾向于篇幅短小的消遣性的书刊的阅读而非中外名著。有53.9%的学生选择周六日看消遣式的书刊,有17.5%的学生在吃饭前后、睡前看消遣式的书刊,有6.1%的学生在自修看消遣式的书刊。其主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引导。

二、有效引导,精读名著

名著是人类思想、智慧、情感的结晶,是一个民族优秀文化语言知识的积淀。它具有永恒的价值,经过岁月的洗礼而历久弥新,以其深厚的思想,丰富的内容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

因此,课堂上开展名著推荐与阅读的活动,采取有关策略,有效地引导学生精读名著,吸收营养。下面,以《朝花夕拾》名著推荐与阅读为例,谈谈如何有效引导,精读名著。

(一)了解作者背景

全文阅读

引之以趣 导之以法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为了践行这一思想,名著阅读已经受到了语文界越来越多的重视,名著导读课也成了语文阅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课型。那么,名著导读课应该教什么和怎么教呢?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从“引之以趣”和“导之以法”这两个方面进行了思考和实践。

一、引之以趣,帮学生捧起书

1. 巧用名著自身资源来激趣

很多名著,其自身就有很多经典的内容,若能把这些经典的内容整合得当,我们往往就能巧用名著自身的资源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我给学生上《西游记》导读课,课前我就了解到,由于很多学生看过相关的影视作品,再加上《西游记》页数较多,不少学生提不起阅读兴趣。根据这一学情,我把《西游记》中很多与“三”有关的内容进行了整合。现将部分课堂实录摘抄如下: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孙悟空头上的箍是怎么来的吗?

生:观音菩萨给唐僧的。

师:那你们知道观音菩萨的箍又是怎么来的吗?他一共又有几个这样的箍呢?

(大部分学生面面相觑)

全文阅读

浅谈初中名著阅读指导

摘要:文学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髓,名著阅读学习是提高学生自身文学素养和文化素质的有效途径。在名著阅读指导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给阅读方法,引导自主阅读,养成主动阅读习惯,是切实可行的。

关键词:初中;名著阅读;指导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6-0083-02

经典名著,穿越时空,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巨大的艺术魅力会让青少年终生受益。青少年正处在认知世界形成、人文素质养成的重要时期,阅读,尤其是阅读经典名著,对他们的发展有着不可忽略的重要意义。语文课标中要求初中生"每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名著阅读应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那么,应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名著呢?笔者谈谈浅见。

1.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悦读"名著

名著阅读的引导要有趣 。叶圣陶先生强调教师要"多方善诱导",转变学生的阅读方向,激发他们对名著的浓厚兴趣,才会实现名著的"悦读"。

1.1课文引路,"诱"读名著。有的课文是名著的节选,可把它们作为引子,诱导学生进入名著神圣的殿堂。如,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选了《鲁滨孙漂流记》中的《荒岛余生》,九年级上册选了《水浒》中的《智取生辰纲》和《红楼梦》中的《香菱学诗》,它们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文笔深得学生青睐,再通过朗读比赛、编演课本剧等形式深入展现其魅力,便会吊足学生的阅读胃口,这时教师再因势利导,推出原著,会有意想不到的阅读效果。

1.1.1要将节选自名著的课文讲得精彩生动,利用它们吊起学生阅读原著的胃口。例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时,我发现学生对生机盎然的百草园充满向往之情,对能讲美女蛇故事的阿长产生极大的兴趣和好奇,我顺势对学生说"这篇课文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要想知道鲁迅更多的童年趣事,要想了解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大家阅读原著。"这样,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到名著面前,使他们对作品有一种向往和期待,读起来自然就有亲近感。

全文阅读

让阅读伴随孩子成长

“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 ――弗?培根。这就告诉我们,语文教学要重视阅读,学生想学好语文更要加强阅读。但是阅读有千头万绪,这就要求老师引导好学生,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教给学生阅读的正确方法,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点做法:

一、明确阅读的意义

研究表明,每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成长史。余秋雨先生说“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摆脱平庸,一个人如果在青年时期就开始平庸,那么今后要摆脱平庸就十分困难。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则尘俗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青少年正处在认知世界形成、人文素质养成的重要时期,阅读,尤其是阅读经典名著,对他们的发展有着不可忽略的重要意义。于是我便利用班会课、家长会、飞信平台等一切可能的方式向学生、家长宣传读书对人健康的巨大作用,力求形成教师鼓励、家长支持、学生感兴趣的局面。

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由于时代的隔阂,学生普遍对名著缺乏了解,缺乏亲近感。当今文化信息来源渠道多且快捷,多数学生沉迷于网络、电视,倾向于文化快餐,即便为了考试,他们也乐于接受各类“名著速读本”,对原著没胃口,因此,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和热情,是促使学生搞好阅读的关键。我尝试了以下几种做法。

第一,将节选自名著的课文讲得精彩生动,利用它们吊起学生阅读原著的胃口。例如,笔者在讲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时,发现学生对生机盎然的百草园充满向往之情,对能讲美女蛇故事的阿长产生极大的好奇,我顺势对学生说:“这篇课文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要想知道鲁迅更多的童年趣事,要想了解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大家阅读原著。”这样,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到名著面前,使他们对作品有一种向往和期待,读起来自然就有亲近感。

第二,要善于营造阅读名著的氛围。比如,我开展了语文课前三分钟“推荐活动”,每堂语文课前,由一名同学向全班推荐名著的经典片段或一位名作家,并写出百字左右的推荐语参与评比,每周组织学生选出一名优胜者的文章,贴在班级宣传栏供全班阅读。

第三,运用新型资源有效地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读书时间”等节目,名著改编的电影电视剧,都可以用来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全文阅读

名著阅读中的教师引领功能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和语文教改的深化,对名著阅读的要求不断得到强化。从近几年中考命题的趋势来看,各地对名著阅读的考查分量逐步加大,这就对学生名著阅读提出更高的要求。然而从学生名著阅读实际情况来看,初中生普遍存在少读、不读或读不进去的现象;他们更感兴趣的是动漫作品、武侠小说等。这就使得作为课外阅读要求的名著阅读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达到增长见识,开阔视野,陶冶性情,熔铸人文素养,升华精神世界,提高语文能力和写作水平的目的。由此可见,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名著阅读中的引领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能更好地发挥教师引领作用,笔者做了一些探讨和尝试。

一、引领阅读方向

1.指导学生选择阅读书目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名著导读设计,对阶段性推荐读物进行指导,紧跟教材进度,推荐适合学生阅读的名著,循序渐进,避免学生盲目无序阅读。如七年级要求学生阅读《鲁滨逊漂流记》、八年级阅读《朝花夕拾》、九年级阅读《水浒传》等。叶圣陶先生认为:“课外阅读须配合着教材随时进行。”为此,教师应按照教材的要求与教学的进度,把课堂与课外有机衔接起来,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内阅读的同时,注重进行引导点拨,并适时导向课外,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向学生推荐课外名著阅读篇目,使之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从而提高名著阅读的效果。如学习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推荐阅读《朝花夕拾》;学习了《音乐巨人贝多芬》,推荐阅读《名人传》;学习了《傅雷家书两则》,推荐阅读《傅雷家书》……这样不仅有助于理解课文,而且也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拓展阅读的容量与空间。正如一位学生所说:我读了老师推荐的《朝花夕拾》后,才知道课文之外鲁迅先生还写了《五猖会》和“黑白无常”这么丰富有趣的内容。我对鲁迅儿童时期的人情世态和社会风貌也有了更多了解。

2.引导学生选择喜爱的书籍

英国教育家斯宾基认为:“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课外阅读是学生自由的阅读,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个性发展需要,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自主学习理论为指导,充分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来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在阅读中得到精神满足和情感快乐。为此,教师在给学生做好课外阅读材料推荐和指导的基础上,应把自由选择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阅读书籍,让他们享受自由探索、独立思考、开启心智、感悟人生的乐趣。但是,在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性的基础上,教师还要注重引导学生选择思想健康,有文学价值的书籍。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实际推荐读物,初一时可向学生推荐童话、寓言故事、科幻小说等学生容易读懂又满足其好奇心的读物,如《伊索寓言》、《海底两万里》等。初二开始可向学生推荐有较强的人生价值取向,思想性与艺术性兼备的名篇佳作,如《名人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让学生在阅读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感受阅读的无穷乐趣。同时学会思考,学会做人。一位学生说:我平时遇到点困难就想打退堂鼓,看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深深地被保尔勇敢顽强的意志所折服,以后我也要像他一样勇敢地面对困难和克服困难。

3.利用影视作品提高阅读名著兴趣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