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摘抄加赏析

摘抄加赏析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巧用摘抄阅读法,提高课外阅读效率

摘 要:随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阅读已深入人心,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让学生大量阅读已成为每位语文教师的共识。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有意地进行摘抄阅读法的实践研究,尝试指导学生运用摘抄阅读法进行课外阅读。实践研究结果表明,阅读摘抄法的指导和训练,确实能够收到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提升语文素养的良好效果。

关键词:摘抄;课外阅读;能力;实效

随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阅读已深入人心,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让学生大量阅读已成为每位语文教师的共识。升上中、高年级后,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也不断增加。据此,笔者在近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尝试指导运用摘抄阅读法进行课外阅读,发现学生确实能够收到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提升语文素养的良好效果。

一、何谓摘抄阅读法

摘抄阅读法是指学生在阅读中,把自己感兴趣、有体会的词语、句子和段落摘抄下来的一种学习方法。摘抄的过程是一个选择、欣赏、感悟的过程。学生摘抄的内容,一般来说,都是他们认为文中最精彩的地方。它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欣赏水平和价值取向,它可以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和记忆原文的内容,丰富和积累词汇,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写作水平。

摘抄对语文学习最大的好处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在摘抄的过程中,通过眼、脑、手共同作用,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积累了语言,而且也因为摘抄的这些语言是他们感兴趣的、有印象的,所以他们在自己的习作中就可能有意无意地运用这些语言,这就提高了他们自身的语文素养,也达到了学以致用的学习目的。

二、如何指导学生运用摘抄阅读法

那么,怎样指导学生运用摘抄阅读法呢?笔者按照以下方法进行实践:

全文阅读

摘抄在作文教学中的功用

摘抄是读书笔记的一种写作方式,是积累语言材料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引导学生有效地利用摘抄,可以积累写作材料,储备写作能源,以备有效开发,从而达到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

一、因材施教与因人制宜的圆融

因材施教原则是重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宋代朱熹在《论语》的注解中指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在作文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有利于扬长避短,长善救失,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够有最长足的发展。不同的学生写作层次也不尽相同,各有高低。若全班订制同一个目标,只会压抑写作水平较好的学生的发展,而对于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来说则是一个负担,只会抹杀他们对作文仅存的信心与兴趣,限制了学生写作水平的整体发挥,使他们的写作水平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因此,为了达到预定的效果,可以依据学生写作水平的不同,确立不同的目标。

二、个体发展与整体提高的共生

学生的成长需要鼓励和激赏,每一位学生都渴望能时时享受成功的喜悦。我们应珍惜学生心灵深处的渴望,在引导学生摘抄的过程中,不要吝啬对学生的鼓励与激赏,要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获得“我能行”的成功体验。学生因为得到老师的肯定与赏识,而从摘抄中寻找到写作的自信和快乐,并逐渐演化为追求新目标、新成绩的最重要的动力,而更加喜爱摘抄。教师在摘抄活动中,应注意去发现典型,树立典型,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与引领作用,做到以点带面,以面促片。

三、勤记与精读的有机契合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两个环节。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中所获取的知识和基本功的综合运用。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读书,勤读书。除了要求学生阅读适合他们年龄特征的课外读物外,还应注重引导学生读一些国内外名著、优秀作文等,将学生领进阅览室、图书室。要求他们在阅读中要及时做好摘抄。同时开设课外阅读指导课,定期检查学生课外阅读量。

在勤记的同时,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会精读。在精读的基础上将作品中的句词、谚语、格言、警句、短诗,精彩的描写、动人的抒情、精辟的议论及精美的开头、过渡、结尾等摘录下来。并能够把摘抄现成的内容背诵或在作文时摘引模仿。分析其中好的语句和字词的妙处,并写出对自己的启示。从内容、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和写作方法等多个角度分析。通过精读,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运用语言文字表达作者的体验、感受、思想和情绪,最终达成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全文阅读

浅探“反串式”课外练笔

摘要:课外练笔是写作的一个重要方面,能否搞好这点关系到写作水平的提高。因此,笔者从三个层面介绍了课外练笔的方法,而且很有成效。

关键词:反串式;摘抄式;赏析评价式;自由开放式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作文每学年不少于14次,字数不少于0.7万,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事实上,仅靠这些规定也还是难以提高作文水平的。

叶老曾要求学生:“应该随时动手动笔,写日记、写信、写笔记,写自己的种种想要写的,这才可以使写作能力越来越强。”无庸置疑,课外练笔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课外练笔的种类及形式有很多,但只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方法可以不拘一格。笔者就近几年来探索的“反串式课外练笔”活动,谈一点粗略的体会。

一、“摘抄式”练笔

在学生的写作中普遍存在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问题,学生形象地称作文课为“挤牙膏”。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们对初一的94名新生做了关于日记的问卷调查。在兴趣栏里:55%的学生感觉没兴趣,是为了应付师长的检查;20%的学生模棱两可;30%的学生喜欢写,认为有帮助。但纵览全局,情况令人担忧,喜欢看、读的多、主动写的少。

全文阅读

初中古诗词“三阶段”教学法尝试

【摘 要】欣赏古诗词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至关重要。新课标强调文学作品教学的重要性,突出了文学作品教学的力度。文章论述了初中语文古诗词欣赏有效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古诗词欣赏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6)02-0051-01

欣赏古诗词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至关重要。新课标强调文学作品教学的重要性,突出了文学作品教学的力度。七――九年级的语文课本收进了大量的古诗词作品,难道这么优美典雅的作品就只让学生读读、背背吗?

笔者认为,有效的古诗词教学应达到以下目标:

1. 让学生成为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在阅读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2. 通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学生能掌握欣赏古诗词的基本方法,并能独立进行古诗词的学习和欣赏。

3.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从陌生――了解――喜爱,从而步入诗歌这个神圣的文学殿堂,加大文学积累,提高文学素养。

全文阅读

巧积与妙发

从实际习作看,学生习作词汇贫乏仍成一大重症,教师文前指导,文后修改仍于事无补,难道非等“胸藏万江”方能“凭吞吐”、“笔有千钧”,才可“任翕张”?不,这对于普通学生来,若是“厚积”看得见,而“薄发”却够不着,习作的积极性无疑会受挫,鉴于此,我尝试优化积累。

巧积――摘抄讲究方法

每周都要检查学生摘抄情况,我发现好词佳句记得多,用得少,因为学生积累的内容,当时不一定用得上,要用的时候想不起,“积累”和“运用”完全脱节,摘抄本成了束之高阁的粮仓。于是确定摘抄分步走:1、初级积累 即在广泛摘抄的同时要求学生每周完成一种类型的好词佳句摘抄,例如布置收集反映高兴、生气、伤心、害怕等各类心情描写的好词佳句。这是给予学生摘抄的方向,因为大量随意的摘抄虽然积淀语感,可其间的盲目让学生难以感觉积累的成就。就积累“高兴”这周来说,学生在目的明确的积累中,把有关“高兴”的零碎杂乱的语言信息条理化,系统化,串成一个个有关表达“高兴”的知识快,便于信息记忆,加工内化。

2、品读赏析 在每一类摘抄后,为了让积累不成为知识的机械累加,还需品读赏析,重建新的认知结构,形成语感。例如学生在品读多从描写“生气”的好词佳句后,知道了可以夸张地表达:我听了差点没昏过去,两眼直冒金星……发现了比喻的效果:妹妹像触了电流似的一颤,脸马上沉了下来,黑成一口锅;明白了动作前的修饰词使句子生动:她气得一溜烟跑出去了。

3、精华积累 每个学生把最精彩的好词佳句归在相应的类型下,进一步揣摩好词佳句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让学生品出言中美,悟出言中妙,感受言中法,然后去粗取精地汇集典型的10―20条,集成精华积累,进行资源共享。如学生汇集描写害怕类的好词佳句:

①他两眼发直,连连自语,又惊又怕,两腿像筛糠一样乱颤。

②心里小鼓敲得更响了。

③跳动的心一下子提到嗓子眼。

全文阅读

浅谈农村小学生作文水平提高

【摘要】摘抄是读书笔记的一种方式,是积累语言材料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引导学生有效地利用摘抄,可以积累写作材料,储备写作能源,以备有效开发,从而达到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作文水平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一、因材施教与因人制宜的圆融

因材施教原则是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宋代朱熹在《论语》的注解中指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在作文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有利于扬长避短,长善救失,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够有最充足的发展。不同的学生写作层次也不尽相同,各有高低。若全班制定同一个目标,只会压抑写作水平较好的学生的发展,而对于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来说则是一个负担,只会抹杀他们对作文仅存的信心与兴趣,限制了学生写作水平的整体发展,使他们的写作水平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因此,为了达到预定的效果,可以依据学生写作水平的不同,确立不同的目标。

1.基础目标:一日一句,并按记事、写人、状物、写景等分类。

2.发展目标:一日一句,分类并编写《摘抄集》。

3.超越目标:一日一句,并能依据摘抄内容写出几句与之相关联的话。

全文阅读

立足语文根本,三年科学规划的高效教学策略

语文科是工具性、人文性学科。语文素养的提升、情感审美的熏陶,都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学记》言:“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缺乏规划必致低效甚至无效。唯有围绕各个知识能力板块,建立在“听”“说”“读”“写”等根本能力的基础上,胸中有大局观念,三年一盘棋,科学地进行宏观规划,才能避免重复劳动和无效劳动,构架起一座循序渐进系统提升的通往高效教学的登云梯。

一、课前演讲分享知识——能说会道的小舞台

叶圣陶先生提出,说话训练是开启学生思想之门、引导学生发表之欲的“总枢纽”。教师若抓住“说”的“总枢纽”,就能带动语文教学全局。课前三分钟演讲,就能提高学生说话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促进阅读,开阔视野,锻炼胆魄。破除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的舞台,充分体现新课程“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但若缺乏规划,效果会大打折扣。就初中三年学情,可大体加以规划:

1.初一:短小故事、热点新闻,兴趣至上。学生经历了从小学到初中的跨越,部分学生学习时精力不够集中,语文水平较弱。演讲内容侧重于学生最感兴趣的东西,主要为小故事、小新闻等。这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增长见识,培养学生简明扼要表达的能力。

2.初二:精短美文、哲理散文,有读有析。进入了初中角色,语文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还没有中考的严峻压力,这个阶段是拓展阅读,提高语文素养的最好时段。演讲内容主要为精短的美文,哲理散文。这能培养学生赏析短文的能力。

3.初三:专题积累、精品论据,服务中考。面临中考,需要更直接地为考试服务,积累丰富作文素材,增加语文积淀,促进学生厚积薄发。演讲内容主要为精品论据,如伟人事例,时新社会热点等。素材的积累,能让学生作文言之有据,内容丰富。

演讲素材主要来自学生。为让内容更精彩,学生须先广泛阅读,这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教师每月应适当推荐些素材内容。亦可通过师生点评,督促演讲保持良好的质量。学生每学期有四次以上机会,在锻炼中胆量大增,说得更流利了,学生表演欲望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其他同学在“听”中收获知识。在互动交流中,课堂气氛大为活跃。

二、统筹安排阅读训练——零存整取的集训地

全文阅读

高中引入诗歌欣赏的教学尝试

诗歌鉴赏是文学鉴赏的最高形式,它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最好渠道之一,由于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对诗歌学习缺乏兴趣,因此,我在诗歌教学中,尝试运用了一些方法,放手让学生上台讲课,引导学生尝试写诗,开展诗歌朗诵等,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

一、 讲授诗歌,传统加创新。

1.引导学生多读、多背、多抄、多悟、多写感受。虽然“修行在个人”,但“师傅领进门”非常重要。读、背、抄、悟、写是领会诗词的可行方法,因此,开学以来,强调摘抄抄诗,阅读读诗,闲谈谈诗。说诗,可说诗的发展、诗的风格、诗的内容和特色。老师本着一个理念:只要动口、动手,就是成功,一段时间来,学生对诗有了一些认识,并且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2.比较赏析。诗歌教学,如果就诗论诗,就会限制学生的思维,而比较赏析的方法非常适用。比如写作风格上比较、体会诗人不同的写作风格、感情寄托。例如在教授白居易的《琵琶行》时,我将重点确定为对诗的音乐描写的赏析。并将本篇与作者的《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做比较,比较两诗在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上的异同;与刘鹗的《老残游记.明湖居听书》做比较,比较音乐描写及表达情感的方面的异同点;与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做比较,比较音乐描写的异同;与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做比较。这样比较,做到了由点到面,举一反三。还将《雨霖铃》(寒蝉凄切)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作比较,比较情景、情事和情感的不同,使学生感受凄美和壮美相对,缠绵和豪迈相比。

二、 利用班内的教学园地,进行“墙上”阅读

把班内学生按四个小组,每组负责语文园地的四分之一,要求园地内每天都有摘录的诗歌名作及其相应的解析,相关东西上墙后,要求班里所有同学工整抄写当天的这四首诗,扩展阅读涉猎范围,通过交流心得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规定在两周期间,学生每天有读,每天有记。鼓励对摘抄的诗歌谈不同的见解。真是有心“插柳”“荫”一片,各小组安排井然有序,小组成员互相配合,有的查找资料,介绍相关的诗文趣话;有的选诗;有人做相关的解析,还推选水平较好的同学尝试结合现实谈感受。有些小组独出心裁,就搞成个别诗人的专栏。比如第一组把版块命名为“李白专柜”,两周时间,摘录的诗有《将进酒》《秋浦歌》《金陵酒肆留别》等近十首诗,还有杜甫、赵翼等人对李白文作的评价。第二组主要摘录词作,他们把词按婉约、豪放分开,两种风格的词交替上墙,也配以分析和评论。各组成员不甘示弱,每天我随同学生一起欣赏园地的内容,大加赞赏并给予及时的建议,学生们为此兴致勃勃,精心筹划。两周结束后,我把每人的摘抄本逐本精批,又用了一节课的时间进行点评,肯定了成绩,鼓励了他们的积极性。这种“墙上”阅读参与面广,达到了学生自主学习、小组探究学习的目的,调动了学习主动性。

第二、利用课堂,鼓励学生走上讲台,扮演老师角色。

在进行完第三册1―6课的诗歌教学后,我将第七课的《近体诗六首》和第八课的《词七首》放手让学生讲,在宣布完这一决定后,同学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具体方法是:其一,自愿报名,通过抽签决定所讲诗歌;其二,资料自己收集,有疑问随时咨询老师;其三,鼓励大胆尝试,只要上台,就是成功!其四,要求听课的同学做好预习,便于互学互进。结果出人意料:其一,两个班报名讲课的都超过了15人,有几人竟然是一向沉默寡言的学生。其二,学生授课的步骤、方式方法效果奇好。听课的同学积极性高,配合特别默契。其三,学生对资料的掌握和运用是到位的,资料来源也有多种渠道。其四,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授课和听课中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其五,讲课的同学迈过了“胆怯”的这个坎,征服了自己,建立了自信。

全文阅读

巧用阅读作业,架设写作引桥

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从诗中可见阅读对写作有重要影响,只有广泛阅读才能够提高写作能力。当我们批阅学生习作时,总在感叹学生语言贫乏、素材陈旧、立意肤浅,即使进行写作技巧的指导训练,总是收效甚微。其实,无论是语言的丰富形象、选材的新颖别致、立意的深刻透彻,还是写作技巧的得当运用,这一切建立的基础还是阅读。可是,不少的学生也在读书,很多的老师在鼓励孩子读书,却总是不见成效。不可否认,阅读产生的效益是缓慢的,教者要做的是让孩子潜心读书,于读书之中学习丰富的语言、感受作者的情感、探索写作的规律。而这又需要教者进行相应的阅读指导,巧妙的运用阅读作业引导学生潜心阅读,从而让阅读与写作能力共同提高。

如何巧用阅读作业,为写作架设引桥呢?我在阅读作业方面坚持以下几点的实践,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一、分类摘抄,丰富积累

对于摘抄,笔者曾尝试过分主题进行摘抄。如分为人物描写类、景物描写类、哲理警句积累,开头结尾方式的积累等。将摘抄细化分类,对于同一类景、人、物的描写毕竟是有一些相近的描写角度,让学生进行分类摘抄,他们就会通过对摘抄内容的赏读比较,慢慢也就会发现这些描写角度的异同之处,对学生写作的借鉴是有一定的帮助。对于摘抄的内容,还要求学生经常回读品味,识记背诵,因为仅摘抄,那无非是让学生做了一次文字的搬运。只有经常性回读识记,才能够丰富词汇量,积累写作素材。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让学生通过摘抄并进行识记积累,相信拥有了量的积累定会有质的变化。

二、同文阅读,互评共赏

读书过程是读者与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我们对文章品味与感悟的过程,是读者的心灵与作者的思想碰撞的过程,这个过程我们就需要记下心灵活动的轨迹。在阅读的过程中,带着笔,读一读、思一思、写一写。如语言的赏析,人物形象的把握,文章主题领悟,以及对文章写法的探究等,在阅读过程中都会引起我们的思考,所以教者要求学生在读书时一定要学会圈画批注进行阅读、思考、赏析,久而久之,对于作者的遣词造句,艺术手法的运用都会主动的探究,这样就不会养成凡是看书都是走马观花的习惯。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只有这样,学会圈画批注在文本的品读过程中学生才会主动去体会和感悟,这样读书才会有收获。当然,这种方法很多老师都会采用。但是我要求学生“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好的文章,自己读,圈画批注;当自己读好了推荐给同学,不仅拓展了美文的来源,而且两人读了之后都做批注赏析,共同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不仅增加了同学之间交流的机会,促进了口头表达能力的发展,更主要的是学生之间的交流互评共赏,加深对文本的感悟,多角度广泛而自由的探讨也会增加读书的热情、写作的兴趣。

三、抒写心得,提升认知度

让学生抒写读书心得主要重在对文章主题的把握。一篇文章的深度,不是通过华丽的语言和完美的写作技巧来彰显的,而是通过文章的主旨来体现的。当学生动笔进行心得抒写,他必然要反复品读文章,思考是哪些语句来揭示文章的主旨,作者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是如何一步一步的揭示出来的,这是对文本的一个探究研习过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抒写心得,他还得联系自身对生活的体验与感悟,寻找出这两者之间的关联之处,求得情感的共鸣,认知的趋同,这样不仅是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感悟内化的过程,也是自我认知的提高过程,只有加深了自身的认知程度,写作时才能写出立意深远的文章。

全文阅读

随文积累,培养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走进灵动的文本,品味语言特点,赏析修辞手法,领悟写作技巧,能有效地培养语感,知道哪些词语重要,感受哪些句子优美,从而学会摘录笔记、积累语言。然后,引导学生由课内的学习向课外延伸拓展,从课外读物上丰富语言材料,这是逐步增强学生语感行之有效的途径。我以北师大版第七册《师恩难忘》的教学为例,谈谈“随文积累,培养语感”的做法。

一、课前积累,获得语感

每篇文章或多或少会出现学生未知领域里的疑难知识,如《师恩难忘》一文中,什么是“私塾”,“大成至圣先师孔夫子”又是谁?作者刘绍棠在文学上取得了哪些成就?诸如此类问题,让学生在预习时查阅相关资料,在积累知识的同时,有助于对文本的阅读理解:只有这样一个敬重历史、崇尚文化、尊崇至圣先师的老师才能凭着在私塾里学到的皮毛刻苦自学,练就好口才好文笔,潜移默化地濡染学生,使作者走进文学殿堂。课前的积累,丰富了原有的知识,扫清了阅读理解的障碍,再通过揣摩,学生便领会文本中每一语言材料都承载着各自内涵。以后,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就会学着敏锐地捕捉文本中的每一语言素材,深入斟酌,反复推敲,感悟文字背后丰盈的思想意境。这就是语感的获得。

二、课上赏析,强化积累

(一)嚼嚼找找

每一篇文章都文质兼美,情文并茂,风格各异,精彩纷呈。《师恩难忘》一文语言朴素生动,“娓娓动听”“身临其境”“戛然而止”“引人入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等成语,以及“无心插柳柳成荫”都有得贴切自然,毫无斧凿之痕,表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力。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一成语,言简意赅,精练地说明了培养人才绝非易事,有力地赞颂了老师“树人”的功德。“须是细嚼教烂,则滋味自出”,学生在随文赏读感悟后,在引导学生品味本文的语言特点时,就能迅速找出这些如珍珠般缀在文中熠熠生辉的成语。这样通过嚼嚼找找,学生在无形中学会了站在文本整体的高度上感知文章的风格。

(二)辨辨析析

文中有些句子形象生动,可引导学生赏析比较,如“我在田老师门下受业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有如春雨点点”一句,说“我”听到了上千个故事,有如心田得到点点春雨,这“润物细无声”的春雨,在“我”心中培育起了文学幼芽。句子强调了上千个故事对“我”潜移默化的影响,贴切;表达了作者对深广师恩深深的感佩,传情。在赏析之后,我让学生与作者比一比,自己尝试着换个比喻,进行辨析。有比作“繁星点点”、“春笋株株”,但较之没有春雨润万物般的师恩之喻,而且只有比作春雨,才能与下文“我深深感念他在我细小的心田上,播下文学的种子”一句承接自然,浑然一体。经过剖析,学生不仅在交流中丰富了词汇,而且触及了作者的思想旨意,体会了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独运,深切领略了语言的魅力。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