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怎样写教育论文

怎样写教育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师激励管理的“超限”与应对之策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里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在管理学上也称为“德西效应”。

这个案例表明,一项愉快的活动,如果提供外部的物质持续性激励逐级递减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参与者的吸引力。由此,联想到目前一些中小学校长对教师考核管理,也扮演了“牧师”的“超限”角色。有时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一些学校管理者一味强调考试分数,并量化为“金钱管理”,一旦学校没有了考试或考试次数减少,就看不到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与激情,结果教师精神不振,学校管理者也束手无策,学校深深陷人积重难返的泥潭。所不同的是“牧师”“超限”结果只能使听众离开,而校长却让“分数”激励管理反而成了教师消极工作情绪的助燃剂。

因此,学校管理者必须走出“德西效应”“超限”激励管理误区,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教师、研究教师、服务教师、激励教师、发展教师、弘扬教师的导向,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学校发展的源泉。

1.激励教师工作要“像生活一样享受”

企业管理学中有个经典的“咖啡工间”管理,又译“咖啡时间”(“Coffee Break”)管理。“咖啡时间”管理不但可以激发员工的创意和灵感――“Coffee Inspiration”(咖啡灵感),而且还是一种特殊的沟通方式,这就是“咖啡时间”所包含的“3C定律”,即Coffee(咖啡)、Creative(创意)、Communication(沟通)。它把严肃的企业工作管理变成了轻松的咖啡馆,给予员工的是关怀、温暖、激励、信任,无形中让员工在工作中也享受一种高品位的生活,在工作中也找到了生活的乐趣。

同样一所好的学校,不仅要有优美校园,而且应该有充盈的人文气息。因此,学校管理者要营造修身养性环境,为教师提供文体锻炼的“咖啡工间”,丰富教师的课余生活,鼓励教师课间参加体育锻炼,经常举办舞会、联欢会、联谊会等,让教师在标有学校的规划、教育目标、校训、校风等理念识别的“咖啡工间”中解除其工作疲劳,愉悦其心情,陶冶其情操,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感悟学校管理文化;倡导“三讲”氛围:讲大气、讲品位、讲合作;弘扬“四大”精神:人文精神、合作精神、敬业精神、改革精神;确立五种方式:现代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教育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这样在“咖啡工间”互相谈论教育心得中也学会快乐,学会享受、学会生活。由此,当教师把工作当作乐趣来做时,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

2.激励教师工作要“像叙事一样自然”

“记录教育故事、倾听教育故事、研究教育故事、讲述教育故事”――教师教育生活不仅仅是平淡白开水,也是有内涵可挖掘的“富养水”。只要我们教师善于从记录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感受,记录自己的思考开始,把这一串串的“珍珠”串起来,那就是一条非常美丽的项链,闪耀的是非凡教育智慧。教师这种自主进入研究状态最有效的一种方式便是教育叙事(“讲教育故事”)。它要求教师针对不同类型的关键教育事件(成功型事件、挫折型事件、启发型事件、感人型事件),以合理有效的方式解决自己在教室或其他场所里发生的教育教学问题,然后将自己怎样遇到这个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整个教学过程按“问题的产生―问题解决的过程――解决的结果”主线“叙述”出来,通过“教学设计 教师执教 倾听评价 教学反思修订策略再施教学撰写报告 形成教学课例”螺旋循环上升,写出教育叙事研究报告。这种成果表达主要采用叙述方式的研究,与极其规范的要求逻辑极为严谨的论证极为充分的学术论文相比更容易让教师掌握,与撰写教学课例相比,更能体现教师心灵的飞扬。像文章《有效教学:从“生”到“成”》(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09/04)、《追寻教学的常态研究 》(新课程.综合版2009/04)》、《课改教学模式“五不原则”》(青年教师2009/03)便是我对“杜朗口教学模式”教学借鉴时写下的课堂叙事感悟。为此,教师要注意思考和寻找身边平常事件中蕴含的教育规律、教学问题、实践新观念,善于发现教育教学活动中出现的新问题、新困惑,并不断地对与教育问题有关的因素进行观察,进行理论学习、理性思考、实证研究。

全文阅读

关于教育科研的交流材料

积极参与教育科研,用好《教科研学习手册》各位老师:我想和大家谈谈有关教育科研的几个问题。沈校长一直跟我说,自己在教育科研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这是可喜

,但作为教课时主任,更重要的任务是要带动全校的教育科研工作,也就是要让全体教师都来参与教育科研,并在这方面取得成绩,这才能带动整个学校的发展。因此,从木渎实验小学回来以后,我就有这样的想法,怎样行使好自己的职责,为大家服务,让大家都能感受到教育科研对于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的重大作用,都能掌握参与教育科研的一般方法。下面,我想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谈:1、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参与教育科研的重要作用;2、一线教师怎样参与教育科研;3、用好《教科研学习手册》。

一、新课程背景下参与教育科研的重要作用

1、教育科研使我们不至于迷失方向

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许多新的观念和措施层出不穷,这既是我们感到新鲜,同时也会使我们感到眼花缭乱。比如:

1)

师生关系的变化:高高在上变为平等民主和谐。究竟应该怎样"民主平等"呢?(举例教师不像教师,出现学生难以管理,班级难以管理的现象。说明"民主平等"应该是科学的民主平等。)

2)

全文阅读

教育科研的交流材料

积极参与教育科研,用好《教科研学习手册》各位老师:我想和大家谈谈有关教育科研的几个问题。沈校长一直跟我说,自己在教育科研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这是可喜

,但作为教课时主任,更重要的任务是要带动全校的教育科研工作,也就是要让全体教师都来参与教育科研,并在这方面取得成绩,这才能带动整个学校的发展。因此,从木渎实验小学回来以后,我就有这样的想法,怎样行使好自己的职责,为大家服务,让大家都能感受到教育科研对于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的重大作用,都能掌握参与教育科研的一般方法。下面,我想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谈:1、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参与教育科研的重要作用;2、一线教师怎样参与教育科研;3、用好《教科研学习手册》。

一、新课程背景下参与教育科研的重要作用

1、教育科研使我们不至于迷失方向

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许多新的观念和措施层出不穷,这既是我们感到新鲜,同时也会使我们感到眼花缭乱。比如:

1)

师生关系的变化:高高在上变为平等民主和谐。究竟应该怎样"民主平等"呢?(举例教师不像教师,出现学生难以管理,班级难以管理的现象。说明"民主平等"应该是科学的民主平等。)

2)

全文阅读

从教育随笔到教育论文撰写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4289(2014)04-0046-03

“教育随笔”是教师实践研究的记录,也是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资源与素材。教育论文是对特定教育问题的系统论述。虽然教育随笔与教育论文都是对教育问题的思考,但是它们的思考方式不同,因此,“从教育随笔到教育论文”的过程,是教师思维方式不断优化的过程。而思维方式的优化,对教师发展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这一过程所要经历的不仅仅是“写作之路”,更是“教育之路”。

那么,怎样从教育随笔走向教育论文呢?

一、聚焦问题

教育写作不仅是一种“写作技巧”,更是一种“思维方式”。无论是写教育随笔还是教育论文,我们都要不断地思考、回答一个问题,就是:“我的这篇论文需要回答什么问题”,这是论文的价值,也是论文的“灵魂”。而问题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写作随笔的过程中不断聚焦,逐步形成的。

2012年9月,我被任命为学校教科室主任,主要负责教科研工作。为了开展“课例研究”,我不断地走进课堂。开始,我将研究的过程以“随笔”的方式记述,写了《课例研究离不开课堂观察》《小学教师课例研究问题审视》《个案研究应该在课堂观察中进行》《观察主题不是拍脑袋拍出来的》等二十多篇随笔。2013年1月,我开始“聚焦问题”,思考“我在回答什么问题”。比如要回答“课例研究究竟有什么意义”,就写《课例研究的四重意蕴》;要回答“个案研究的关键点在哪里”,就写《个案研究的四个关键要素》;要回答“个案研究究竟应该怎样做”,就写《个案研究的操作要求》……这些文章可以称之为“毛坯式论文”,是在大量随笔的基础上形成,不断地聚焦于“我要回答什么问题”而进行的思考,每篇思考都聚焦于一个问题。2013年3月下旬,在对5余万字教育随笔不断聚焦问题的过程中,我完成了《把脉农村小学课例研究》和《教师怎样开展个案研究》两篇论文,对普通学校一线教师开展课例研究的基本理念与初步实践进行了系统的回答,后来,这两篇文章分别在《教育科学论坛》2013年第5期、第11期发表。

这两篇文章的写作过程是漫长的,也是不断生成的,但有一种规律是很明晰的,那就是从“教育随笔到教育论文”,就是不断“聚焦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过程,当我们聚焦了问题并能够作出自己的回答的时候,“教育随笔”就走向了“教育论文”,“教育问题”也就走向了“教育成果”。

从教育随笔中聚焦问题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对原有随笔的聚焦式叩问,研究自己原先的随笔,寻找主题,在原先的随笔中提取出论文来;另一种是围绕问题,有意识地进行系列化、专题性的随笔写作,最后凝聚成论文。前者是从“无心”到“有意”,后者则完全是一种自觉的类似于“课题研究”的过程。既可以从多篇随笔中聚焦问题,也可以从一篇随笔中聚焦问题,还可以从点点滴滴的“碎片式”随笔中聚焦问题,比如笔者发表在《教育管理研究》2012年第5期的《核心价值观:团队建设的第一主题》一文,就是从我微博上的片言只语中聚焦而成的。

全文阅读

关于教师如何做研究的几个不同观点

刘良华教授在2010年12月17日《中国教育报》上的《一线教师,做个教育的草根研究者》一文,用了较大篇幅谈“教师怎样做研究”这个话题。作为一名大学教授,能够这样关注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非常难得。该文中提出了很多关于“教师如何做研究”有意义、值得思考的问题。但读了这篇文章以后,笔者认为刘教授的有些观点值得商榷。对于刘教授提出的研究,笔者以为还不完全是教师的研究,而是更接近于研究者的研究,或者是研究者认为的教师研究。现择取他文中的一些观点做粗浅分析,共同探讨教育研究这个话题。

教师研究什么

在《一线教师,做个教育的草根研究者》一文中,有教师问刘教授“您提出教师做研究时不要自己给自己出难题,不要自己给自己设置陷阱,能否作更详细的解释?”刘教授在回答中认为,教师研究有三个陷阱或难题,即价值研究、本质研究、对策研究。刘教授认为这三种研究教师是不能做的。他举了几个研究个例,在分析后指出:“……诸如此类的价值研究、本质研究、对策研究,不仅使教师研究受阻,而且使教师研究失语。”

依笔者看来,刘教授举的几个研究案例“论自学的价值”“语文的本质”“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与对策”等,都是大而广之的问题个案,并不具有代表性。笔者随意拿了一本杂志,上面的几篇文章,如《学习愿望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因》是不是本质研究,《语文课要做自己的事情》是不是价值研究,《思想品德教学激趣八法》是不是对策研究,值得讨论。大约在一个月之前,淄博市张店区杨玉翠老师介绍她的成长经验,主要谈了她是怎么研究教材、怎么研究学生的。她的研究就是来自于每天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她对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分析研究问题和现象产生的原因,寻求最佳的解决问题的办法。由此可见,教师的研究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而是基于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的研究。教师的问题研究指向,主要有两个重要方面(当然不是全部):一个是对问题(或者行动)的正确归因,另一个就是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

教师写什么样的文章

在《一线教师,做个教育的草根研究者》一文中,有教师问刘教授,“您一再强调教师们不要写类似‘论……的价值’、‘论……的本质’、‘论……的问题与对策’的文章,是不是说这样的文章没有价值?”刘教授在解答中认为,之所以不提倡教师写这样的文章,主要原因不是因为这些文章没有价值,而是这三类主题很难写,很难论证。……因此,他建议教师写三种文章,“一是历史研究的文章,比如讨论教育史上的某个教育家的理论;二是写调查研究报告;三是写实验研究报告(或者行动研究报告)”。刘教授认为“把一百篇心得编辑在一起,它还是心得。如果想让自己的心得有说服力,最好还是写成调查报告或实验报告”。

笔者认为,刘教授倡导教师写的三种文章不是教师所擅长的。教师的常规研究、常规写作,很少能上升到规范的调查研究或实验研究层面。教师的研究,多数是处在科研和教研中间地带的研究,或者就是一般的教研。以我一年多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学刊》《中国德育》《中国教师报》等报刊发表的17篇文章看,没有一篇是严格意义的调查报告或实验报告。所以,教师研究什么样的问题,写什么样的文章,是由教育教学的需要来决定。教师擅长的研究写作,从体例上看,主要是一般的论文、案例分析、教育杂谈、教育叙事等体裁。

关于教师写教学反思的观点

全文阅读

德育案例的写法

德育案例的写法

文章标题:德育案例的写法

德育案例的写法

案例就是指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发生的典型的、有价值的事例。所谓典型,就是指所选择的事例必须有代表性和普遍性;所谓有价值,就是指事例的内容中隐含着教育、教学中的某些矛盾冲突和规律性(理论)的问题。如果概括为一个定义,即:德育案例是一个德育情境的故事。在叙述一个故事的同时,人们常常还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也就是点评。所以,一个好的案例,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加上精彩的点评。怎样写好德育案例

1.案例的结构要素

从文章结构上看,案例一般包含以下几个基本的元素。

(1)背景

案例需要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有关情况: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如介绍一堂课,就有必要说明这堂课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的,是一所重点学校还是普通学校,是有经验的优秀教师还是年青的新教师,是经过准备的“公开课”还是平时的“家常课”,等等。背景介绍并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或条件。

全文阅读

写作有法 7期

我在这里不想谈论写作的大道理,它对教育教学的好处,我只用一句话来表达,那就是“写作的作用如同房地产”。一是可以带动教师发展的“前端行业”,促使教师学习(学)、实践(做)、反思(问);二是可以推动教育发现的“设计开发”,促进教师仿造(我无我要)、改造(人有我优)、创造(人无我有)。下面具体谈谈我是怎样写文章的。

一、内容怎样选

(一)写作的选题应该盯在教育的烦恼处、钉在教育的苍白处、叮在教育的痛痒处

在教育中,我们应该多思考“对教育我们还能做什么”,在写作时,我们就可以思考“对教育我们还能写什么”。例如在这些地方下笔可能会有文章可写:一是在教育还没有想通的地方,二是在教育还没有想全的地方,三是在教育还没有想对的地方,四是在教育还没有想好的地方。

我至今出版了24本教育著作,其中许多选题是围绕这些方面展开的,例如“盯在教育的烦恼处”的选题有《这样教书不累人》《教书没烦恼》等,“钉在教育的苍白处”的选题有《从学生那里学教书》《教育中的“不一定”》《教育中的“不一般”》《教育中的“没想到”》等,“叮在教育的痛痒处”的选题有《不把学生教死》《把学生教聪明》等。

(二)除了自己去发现,孩子也会告诉你写什么

教育和教学对象是学生,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我们的教学思路应该是:首先根据学生的学决定教师教什么和怎样教,最后回到学生的学评判教师教了什么和教得怎样。由此可见,教学的起点和终点都是看学生的起始状态和终极状态,学生的情况决定着教学的走向。

写作同样如此,在行文过程中应该始终做到目中有人:一是文章的思想要以学生为根本,二是文章的语气要以学生为主语,三是文章的取材要以学生为视点。也就是说,我们在写作的时候可能切入点是教师的教,但最终的落脚点应该是学生的学。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全文阅读

德育文稿写法

就是指所选择的事例必需有代表性和普遍性;所谓有价值,案例就是指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发生的典型的有价值的事例。所谓典型。就是指事例的内容中隐含着教育、教学中的某些矛盾抵触和规律性(理论)问题。如果概括为一个定义,即:德育案例是一个德育情境的故事。叙述一个故事的同时,人们经常还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也就是点评。所以,一个好的案例,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加上精彩的点评。怎样写好德育案例

1.案例的结构要素

从文章结构上看,案例一般包含以下几个基本的元素。

(1)背景

案例需要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有关情况: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如介绍一堂课,就有必要说明这堂课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的,是一所重点学校还是普通学校,是有经验的优秀教师还是年青的新教师,是经过准备的“公开课”还是平时的“家常课”,等等。背景介绍并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或条件。

(2)主题

案例要有一个主题。写案例首先要考虑我这个案例想反映什么问题,是想说明怎样转变差生,还是强调怎样启发思维,或者是介绍如何组织小组讨论等等,动笔前都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想法。比如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不同的研究课题、研究小组、研究阶段,会面临不同的问题、情境、经历,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写作时应该从最有收获、最有启发的角度切入,选择并确立主题。

(3)细节

全文阅读

体育课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疤、嘘”2个生字,学会“疤、洛、膝、碍、碟、嘘、臂、肘、饶、憋、握”11个生字,掌握“伤病、膝盖、碍手碍脚、小菜一碟、双臂、胳膊肘、握手、嘲笑、旁若无人”等词语。

2.帮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体育课上涅利在同学、老师、妈妈的关心和鼓励下,是怎样爬上横木顶上的,体会涅利自强、自立、自信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体育课上涅利在同学、老师、妈妈的关心和鼓励下,爬上横木顶上的故事,体会涅利自强、自立、自信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全文阅读

培养质疑能力 增强创新意识

阅读是读者通过对文章语言信息的吸收,体验作者的用语技巧,感悟作者思想感情的思维过程。阅读效果大小和收获多少,是由诸多因素决定的。是否善于质疑即能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却是重要和关键的一点。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和质疑能力呢?

一、增强主体意识,鼓励学生质疑

教育的本质应以“立人”为中心,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彼岸理想世界的向往与想象,对人类、自然、宇宙的关怀,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并由此焕发出内在与外在的激情、生活的活力、不屈不挠的意志力、永不停息精神的探索力、永远不满足于现状的批评与创造欲。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明确自己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学习的主人。心理学认为,发现问题是思维的第一步,回答问题是思维的第二步。因此,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在标新立异中提高学习能力和素质。学生的质疑能力实际上是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外显,学生质疑的深浅反映了钻研知识的程度,教师要注意尊重学生人格,给予充分的信任,对他们那些标新立异的看法不斥责、不讽刺、不敷衍质疑学生,这样,学生主体意识就会逐渐萌生提高,就会更大胆的质疑。

二、发挥主导作用,激励学生质疑

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质疑课,让学生将心中的质疑表达为老师的发问。如《捕蛇者说》一文的结论是“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我在教学中进行诱导,学生在分析后提出“永州的蛇这么毒,为什么还要争着去捕呢?”从而引导到“从永州捕蛇人的悲惨生活中可以看到当时是怎样的社会现实”,水到渠成得出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这一结论。

三、学习质疑方法,提高阅读质疑思维能力

(一)定向质疑法,培养思维的流畅性。如文章写了什么――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有何意义……文章怎样写――交代怎样的情景?按怎样的顺序?怎样写人看事?怎样展开描写……文章为什么这样写――为什么要这样描写?为什么要如此表达……由于这三个定向质疑涉及文章的内容、形式和作者的构思意图,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就比较完整、深入。

(二)比较质疑法,培养思维的精密性。通过比较辨析、判定事物(或事理)间的异同,由此激发出认识向纵深发展的疑问,这样便于学生加深对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认识,有利于学生透过表象探究实质,提高透视事物的能力,从而提高阅读质量。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