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再塑生命的人教案

再塑生命的人教案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泥塑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的探索与研究

摘 要:素质教育背景下的美术教育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美术创造能力与审美能力.通过学生“爱玩”的天性,让他们在无忧无虑,兴致勃勃的"玩泥"过程中,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使学生受教于其中,美育于其中,也乐在其中,不知不觉中,达到提高儿童的审美素养、陶冶和培养他们高雅的审美意识之目的。

关键词:泥塑教学;合作探究;积极评价;审美能力;创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053-01

泥塑教学是以彩泥或陶泥为制作材料,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塑造的基本手段之一,使学生的动手、实践、创造、想象能力得到全面发展。从泥塑活动实践中走出来的学生更注意观察周围的物象,他们能把“无形”的陶泥变成有形的空间,把普通的事物变成神奇的作品,他们更善于把事物进行自我的艺术化处理,用他们灵巧的双手,运用各种造型手法,塑造出一件件稚拙而富有生命力的作品,体现了学生对生命的深刻感受。

传统的泥塑教学课堂中,教师往往要求学生在制作时跟着老师做,

教师只注重学生技能的训练,要求做得和教材上的相像,形成了单纯模仿性的教学模式。久而久之学生形成了单一、肤浅的认识思维模式,容易养成惰性、不愿思考、不去观察体验、不求创新的习惯。作为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观念,变重教为重学,重知识为重技能,重结果为重过程,重统一标准为重个性评价。

一、利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泥塑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在给学生上泥塑课之前,总是先带领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了解陶艺发展的历史和陶艺制作.告诉学生在泥塑课中,你们可以进入动物世界,可与古人对话,可以塑造未来世界,用奇思妙想捏成自己任意想捏的东西。这使学生都跃跃欲试,不但激发了学生用彩泥塑造世界的兴趣,而且也大大开拓了学生的创作思维,为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提供了空间。

全文阅读

UG课程项目教学法探索

中等职业学校的UG教学是一项融知识性与技能性于一体教学,以前的UG教学,往往只是灌输给学生UG的基本知识,而忽视对学生设计能力的培养。绝大部分学生只能机械地使用UG命令和功能,跟着老师学习一些例子,自己动手进行设计零件或模具的能力较差。此外,中职学生素质不高,学生自学能力和自控能力处在较低层次,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改革现行教学方法,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精神,把UG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设计能力、创新能力,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项目教学法”是一个实用有效的好方法――通过实例训练传授学生必须、够用的基本知识,使学生不但学到基本的命令和功能,还掌握一定的设计方法,具备较强的设计能力。

一、项目教学法的概念

项目教学法是近年来在职业教育中经常被提及的概念,《现代职业教育教学参考丛书》对项目教学法作了定义: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这里的“项目”是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任务。它应该满足下面的条件:该工作过程可用于学习一定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能将某一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结合在一起;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或现实的商业经营活动有直接关系;学生有独立进行计划工作的机会,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学生自己克服、处理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具有一定的难度,不仅是已有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且还要求学生运用新学习的知识、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和工作学习方法。

二、UG项目教学法具体实施

1.项目的选择

项目教学法的关键是设计和制定项目的工作任务。这里的项目主要是指针对某个教学内容而设计的由学生独立完成的、可以收到良好教学效果的任务。具体地说,它应该满足下列条件:

(1)该项目过程可以用于学习一定的教学内容。

(2)能将教学内容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

全文阅读

凤翔彩绘泥塑的民俗类型研究

摘 要: 凤翔彩绘泥塑具有多个种类,这些种类与民俗功能紧密联系,包括镇宅、护生、教化娱乐、求子等多种民俗目的。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民间文化底蕴与历史内涵,同时又反映出地域文化的强烈特征。随着社会经济的改变,许多民俗泥塑产品也在变化之中继续发展。

关键词: 彩绘泥塑 民俗类型 地域文化

凤翔彩绘泥塑是宝鸡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品。它的生产地在凤翔纸坊乡六营村。彩绘泥塑的生产发展与当地民俗、百姓生活密切相关,表达出强烈的民俗审美心理和地方特色。最初凤翔泥塑多为小型的泥玩具,渐渐发展出很多品种,有供小孩玩耍的小动物,还有陈设装饰的神仙、钟馗、八仙、福禄寿三星,以及戏曲神话故事,还有祈福、驱邪的坐虎,挂脸等。民间艺术为民众的生活与审美需要而生产,制作带有随意性与自发性,有美好的祝愿与祈福目的,往往与民俗节日相结合。凤翔彩绘泥塑各种类型中就蕴含着丰厚的民俗文化内涵。

一、凤翔彩绘泥塑的民俗品类

1.镇宅、护生的凤翔彩绘泥塑虎

凤翔彩绘泥塑中泥塑虎最具典型,有虎头挂片与坐虎两大类型。虎头挂片属于半浮雕,虎头上眉、眼、鼻凸出。造型特点与西周青铜器上的兽面相类似,虎头上彩绘有繁复的图案,亦如兽面上布满了纹饰。然而虎头挂片不同于青铜兽面所表达出的狞厉之美,红绿对比的民间色彩与吉祥纹饰给人的是一种亲和力。更有趣的是彩绘泥塑虎额头的部位并没有画出一个“王”字,而放置着一朵盛开的牡丹花,双眉则是一对意象表现的阴阳鱼,鼻梁部位画出一个倒置的药葫芦,下颌画上多子的石榴,空白处被艺人们“撇”出意象的蝴蝶、蝙蝠,两颊、双耳还用弹簧缀有蝴蝶、飞鸟等小饰物,只是双目圆睁、虎口大张显出虎的威严。泥塑的彩绘是吉祥图案的汇集,艺人毫不吝啬地将丰富多样的吉祥符号都放在虎脸上,表达出百姓心中最普遍的生命祈求。虎头挂片的功能特殊,形态不像孩童的泥玩具,泥制易碎并不适宜戴在头上当面具,它悬挂在家中显著的位置用以镇宅、护佑平安。

坐虎浑朴的造型风格接近汉唐的石雕,是前腿站后腿卧的形象,头扭向身侧,双耳树立,虎目圆睁,彩绘遍及全身。凤翔彩绘泥塑素有“三分塑、七分彩”的说法。匠人在施彩时并不以虎“黄质黑章”的形象特征为范本,而用墨线于虎头、虎身描画传统吉祥的花草、动物图案,再填以红绿等浓烈对比的色彩,绚烂夺目显现出浓郁的民俗特点。坐虎的功用就如同孩童生命的保护神,在孩子满月时亲戚们郑重地送来。大的放置于炕头虎虎生威,包含了护佑孩子平安成长的祈愿,似于陕北的炕头狮。小的空壳内放有石子、泥丸可摇出声响,是乡间孩童常见的泥耍活。

2.求子——泥偶类彩绘泥塑

全文阅读

历史是如何在这里凝结

由于身边的几个朋友近年来染指城市雕塑,所以引发了对这方面的兴趣。日前,读到一本新书《纪念性雕塑的主题选择、表现手段及寿命问题》(作者王鹤),颇有几分新意。特别是“寿命问题”,乍一看,有些刺目;细一想,正是所谓《纪念性雕塑》的要害问题,而且是当下世界性的“政治—文化”话题。似乎此前这方面的正面研究尚不多见,于是便有了“读下去”的冲动。

纪念性雕塑是介入社会“政治—文化”程度最深的一种艺术形式。众多伟大的纪念性雕塑能够成为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象征,这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做到的。同时,不同于一般的自发艺术创作,纪念性雕塑从来都是一项带有鲜明的集体乃至国家意志的艺术产品,就像我们所熟知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前苏联的《斯大林格勒战役纪念综合体》都往往是国家组织、历时经年、耗资不菲的巨制。而如此之多的国家都对纪念性雕塑的建设和维护高度重视,另一方面这些纪念性雕塑的去留存废又不时成为全民争议的焦点,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深思的文化现象。对于中国这样古代纪念性雕塑传统相对薄弱、而当前对纪念性雕塑需求又相当强烈的国家来说,就更有必要从学理层面对纪念性雕塑建设的规律性问题展开深入研究,以改善当前中国纪念性雕塑领域理论远滞后于实践的客观情况。从这个意义上讲,此书的出版可谓适逢其时。

王鹤的这本著作首要意义正在于此,对近百个纪念性雕塑建设的案例进行了剖析,运用艺术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方面的理论方法,试图总结出此类雕塑在主题选择、表现手段以及寿命问题上的一些规律。作者所选用的近百个案例,时间跨度由人类社会初创的古文明直至现当代;横向跨度上则遍及欧、美、亚、非四大洲的数十个国家。在对案例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作者充分运用了比较研究法。其中有纵向比较,即同一文化体系内部纪念性雕塑的异同,并努力揭示其间的演变规律;也作横向比较,将同一文明阶段的不同国家纪念性雕塑建设进行对比分析,指出了往往为人们所忽视的东西方艺术迥异面貌背后的一致性。我想,这是与他深受汤因比和斯塔夫里阿诺斯等人史学著作影响的结果,能够打破地域、文明的阻隔,从而做到以全人类文明的宏观视角看待具体的艺术问题。

全书体系较为严密系统,共分六章:第一章为引言,提出问题并对国内外相关著作资料进行梳理综述,提出研究目标、方法。第二章通过探索纪念性雕塑作为一种独立艺术形式的起源来明确纪念性雕塑沿用至今的基本特征,很多结论是新颖的,比如对肖像或者说家族纪念性雕塑起源的探索,作者由定居农业的起源谈到祖先崇拜习俗如何催生家族纪念性雕塑,推理过程环环相扣。再如对社会纪念性雕塑起源的探究从世俗统治者与宗教势力的博弈开始,层层剥茧。第三章深入分析纪念性雕塑建设过程并总结出纪念性雕塑建设活动中的三方面行为主体。第四章分析赞助者对纪念性雕塑内容与形式选择的影响。据了解,作者本人具有艺术创作背景,自是甘苦备尝的“过来人”。由这样身份的人总结赞助者对作品内容与形式施加的影响,确实相当少见,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变换视角的新鲜感。稍感意外的是,作者并没有将纪念性雕塑中的意识形态作为重点——当然也没有回避。他更多是从创作者的角度专业、客观地展开论述,比如他认为许多巨型纪念性雕塑的产生并不是出于赞助者的主观野心,而是由于雕塑的体量必须与所在区域(如开阔地或山体)的空间相协调,等等。这样写,有艺术专业“技术”含量,但也使读者的阅读期待有些落空的感觉。第五章,作者既基于一个创作者的身份,又超脱于这一范畴,从多个角度论及纪念性雕塑的表现对象。作者在文中大量运用与文学相通的艺术理论,借鉴文学文本分析的方法,讨论纪念性雕塑在主题选择、写实与象征等方面的内在规律。如借鉴文学理论中的“他者”概念分析此类作品营造内在张力的手法,立意就很独特。最后一章,作者通过一系列详尽的个案分析,讨论了纪念性雕塑的物理寿命与艺术寿命问题,这是一个人们平时很少注意到的问题。他把哲理性思考与现实案例的分析结合起来,给人以启迪——特别是其中那些与工程建设关联密切的实证性研究。

这本书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图文并茂。虽然属于题中应有之义,但浏览之余还是增添了一份欣喜,特别是那些别具特色而平日里难得一见的雕塑,如属于苏美尔文明的《鹫碑》等。另外,部分章节中还包含了对工艺细节的阐释,这也是一般理论性著作中难于见到的。

书中反复强调,一件伟大的纪念性雕塑之所以伟大,创作者的因素仅是其一,还要有高瞻远瞩的赞助者以及成熟、包容的欣赏者和接收者。由此想到,对于一个在文化振兴方面雄心勃勃的民族,也应该对于纪念性雕塑有更高层次的理解。而只有理论研究达到一定高度,才会促使实践设计水平的真正提升。因此,希望这本书不仅成为雕塑工作者的读物,而且能引起多方面人士的兴趣。

全文阅读

邳州纸塑狮子头装饰艺术研究

摘 要:纸塑狮子头是颇具代表性的民间手工艺作品,独特的制作工艺以及奔放的色彩都源于先辈对自然的崇拜和生活的感悟。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延续在每一个制作精美的纸塑狮子头上。

关键词:狮文化;传统美学;纸塑工艺

狮子原不是中原本土的产物,在东汉时藩国进贡真狮后,那威风凛凛的鬃毛和震慑四方的低吼让它逐渐成为权势与力量的象征。佛教中也将狮子比为“四尊足”,这让狮文化的崇拜也带上了宗教的神秘色彩,人们将狮子看作至刚至阳的化身将其融入神话传说体系,与麒麟等祥瑞灵兽一起担负禳灾祈福的使命。如此代代相传两千多年,其中也因地域文化的差异形成多种多样的表现方式。邳州纸塑狮子头便是其中之一,在全国民间文化艺术范围内更是独树一帜,个性鲜明,现已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邳州地处江苏北部属于徐州市辖内,东临新沂,南接睢宁、宿豫,西连铜山,北界山东。古时别称良城、邳国、下邳。邳州历史悠久,精神生活丰富多彩,为纸塑狮子头提供了生存的文化土壤。

1 民俗狮文化

在深为大众熟知的狮子工艺形象中有石狮、舞狮、窗花狮子、泥塑狮子等,多以生活装饰为主,舞狮则是一种近似于图腾崇拜的表演仪式,历史悠久。早在汉代时即有佩戴假面等装饰物来模拟动物情态的“象人”,至唐代的五方狮子舞已发展的气势恢宏,传至民间也因其喜闻乐见的特点而广为流行。明清时期将舞蹈与武术结合,丰富了舞狮的表演形式,更具可观性。单一的产业经济让人们投入农忙之余十分重视节日庆典类的活动,舞狮驱邪清灾、吉祥和瑞的象征使其成为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身影。

邳州纸塑狮子头文化据传已有近500多年的历史,《邳志补》曾载:“春日赛会,鸣钲击鼓,作巨象、狮子、竹马、蹴鞠之戏,冶容袄服,游衍州闾”[1]。邳州纸塑狮子头多样的尺寸形制,除满足舞狮活动所需外,还可供人们悬于家中,用以烘托节庆氛围、祈福纳吉。

2 纸塑狮子头的造型分析

全文阅读

警惕温柔的“专制”

“专制”往往指独断专行。如果用在教师身上,也许我们想到的是这样一些情形:一言堂,对学生硬性灌输;横眉竖目,张口“必须”,闭口“不许”;班中大小事,班主任一人说了算……凡此种种,是将学生当作了“容器”,当成了机械执行命令的“机器人”。当然,这种情况许是不多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披着温柔外衣的“专制”。

【案例1】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邻居家的小伙伴》

师:你和邻居家的小伙伴之间曾经发生过什么矛盾呢?

小杰:我与小晨同学是邻居。前几天,我们在一起玩,我把他的遥控汽车弄坏了,他很生气。

师:小晨,是这样吗?

(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望向小晨,小晨的脸红了,慢慢地点了点头。)

师:(走到小晨身边)那你现在还生小杰的气吗?(小晨的脸更红了,没作声。)小杰,请你走到小晨身边,真诚地向他道歉,他一定会原谅你的。

(小杰按老师说的做了,小晨也轻轻地说了一声“没关系”。)

全文阅读

多媒体技术城市雕塑论文

一、多媒体技术在城市雕塑方案环境中的优势及运用

对于一个雕塑项目来说,雕塑实体制作之前的方案效果的制作,在整个雕塑项目中起到了非常关键性的作用,它为将来的雕塑实体制作做好了基础的准备性工作,减少了实际操作中的返工率,节约了不必要的成本和损失,使得后期的制作得以顺利进行。雕塑象征着一座城市的文明与发展水平,一件雕塑方案的形成,包含了众多因素,一方面是地理环境因素;一方面是甲方的需求因素;另一方面是创作者的因素。但,由于城市雕塑不是一件纯粹的艺术品,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更是一件商品,因此甲方的因素在本方案的创作中将起到主导作用。一般来说,一件城市雕塑的设计需要根据甲方提出的需求,结合环境因素对材料和造型进行设计,并考虑大众的审美等因素进行创作,那么,如何以最佳形式得以呈现,使甲方更清晰地理解设计方案,作为三维的雕塑来说,则需要在任何角度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视觉享受,在这一点上多媒体技术则远远超越了手绘所传达的效果。呈现雕塑的形式有很多种,一般情况下多采用手绘形式以及多媒体技术形式两种,在多媒体技术发展成熟之前,人们制作呈现雕塑方案的形式局限性较大,多以二维的手绘表现为主,相较之下,手绘表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多媒体技术已经逐渐代替手绘,多媒体技术有着手绘无可替代的优势,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具体体现如下:多媒体技术的优点:

1.可以表现出三维立体的雕塑造型;

2.可以精准地表现雕塑的尺寸和比例关系;

3.可以真实地表现出雕塑的材质感;

4.可以整体真实地表现出雕塑在环境中的整体效果,并能以多角度观察。多媒体技术的缺点:

1).制作周期较长;

2).不易修改。雕塑方案前期效果制作,是整个项目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和保障。在项目的前期制作中,雕塑方案中的建立三维模型,是方案成形的基础建设,三维模型的制作以及各项指标尺寸的设定,必须做到精准,才能准确无误地把雕塑方案的造型和各个角度的变化表现出来,因此,三维模型的建立尤为关键。其次,是材质的粘贴和体现,以及灯光的处理和渲染是完整效果呈现的第二步,最后再进行后期处理。在整个效果图的制作中,制作模型是关键,后期处理也决定着整个雕塑项目的整体效果和水平,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是否能达到相应的标准和水平,是否能真实地呈现最终的雕塑效果,效果图的制作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雕塑的制作过程相对较为复杂,而多媒体的制作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也是前期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对接下来的雕塑制作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它将引导着后期工作的展开,在通过多媒体技术对方案的整体效果设计完成以后,将根据设计效果图开始进行雕塑部分制作。多媒体技术在城市雕塑的前期工作中的运用,避免了后期制作中的一些失误,并能够在制作前期及时与甲方进行沟通,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下一阶段的雕塑实际制作的顺利进行起到了实际性意义和保障作用,同时避免了制作中的修改,大大节约了制作成本。

全文阅读

一簇塑料花

注意那个男人已经很久了,他穿着洗得发白的中山装,消瘦,修长,背微驼,戴一副无框眼镜。只看长相和穿着,他应该是某个单位的领导或者某所大学的教授,然而,他却靠拣垃圾为生。

我发誓绝对没有瞧不起他。我只是心生纳闷,这样一位男人,做什么不可以呢?――也许有些卑微是自己寻来的,也许有些人,天生就喜欢有些卑微的生活。清淡,忙碌,与世无争,朝不保夕。可是对他来说,这怎么可能?

从第一次见他,他就穿着中山装,冬天过去一半,他仍然穿着那件中山装。奇怪的是他的中山装虽然很旧,却总是洗得干净,甚至带着叠压的褶皱。这让我怀疑他有至少两件完全相同的中山装轮流来穿,或者,在晚上,他将衣服洗干净,想办法烘干,再小心地折叠起来,然后,第二天早晨,认真地穿上……

他常常在清晨来到这个小区,骑一辆虽然破旧却擦得锃亮的三轮车,手持自制的铁耧。他站在垃圾桶边仔细地翻找和挑拣,目不斜视。他做的是一件卑微的事情,却总感觉他在从事一项伟大的事业,从他的脸上你看不到任何卑微和渺小,只有专注和敬业。

后来听朋友说,以前,他真的是一位老师。不过不是教授,只是一位小学民办教师,学校建在大山里,他的工资极低。后来那个学校撤掉,他就进了城。他有一个读大学的女儿,他一个人靠拣垃圾供她读书,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问他为什么不做别的,他说我一介秀才,能做什么呢?朋友讲到这里时,加一句感慨 :百无一用是秀才啊!听的我心里很不舒服。朋友接着说他还写得一手好字,常常把拣来的没有用过的纸张订成本子,练习他的硬笔书法。问他练书法有用吗?他回答说没有用。没有用,仍然要练。有人见过他写的字,说他用过的每一张纸,都可与庞中华的字帖相媲美。

我没有见过他写的字。我怀疑那是朋友的夸张。可是他正在被这个社会丢弃,并且愈来愈彻底――这毋庸置疑――他空有一身武艺,却毫无用处。

那天收拾衣柜,翻出几件虽然很新却不能再穿的衣服,心想反正留之无用,不如送给他好了。找一个大纸袋将衣服装好,下楼,站健身场上等他,远远见他来了,忙把纸袋放进垃圾桶,再返回健身场装模作样地压腿。我见他弯腰拾起那个纸袋,打开看一下,又扭过头看看我,目光中充满不解。我赶忙逃掉,像做过一件亏心事般紧张。

大约两分钟后,他敲开我的房门。他抱着那个大纸袋,问我,这是您放进垃圾桶里的吗?

全文阅读

游维格兰雕塑公园,看尽人生百态

俯瞰喷泉和群雕

在奥斯陆的西北角有一座奇特的公园,它不以园林取胜,而以雕像著称。繁花绿茵的公园内到处都竖立着造型优美、婀娜多姿的雕塑,这就是维格兰雕塑公园。这座公园是以挪威著名雕塑大师古斯塔夫・维格兰的名字命名的,也被称为弗龙讷公园。园内分布着192组雕塑,总计650个人物雕像。这些用青铜、花岗岩以及铁花边制成的雕塑,是古斯塔夫・维格兰20年心血的结晶。园内雕像栩栩如生,写尽人生百态,因此,人们又称这个公园为“人生旅途公园”。

公园内虽然雕像比比皆是,但是多而不乱,雕像分布错落有致。从东南面的铁花饰正门入内,便是一条长达850米的中轴线,正门、石桥、喷泉、圆台阶、“人生柱”以及“生命轮”铜雕都位于这条中轴线上,主要的雕像、浮雕则分布其间。石桥两侧各有29座彼此对称的铜雕。喷泉四角各有5座树丛雕,泉池四壁为浮雕,中央是托盘群雕,泉水从上喷涌而出。圆台阶周围“放射”出12列花岗岩石雕,每列3组,共36组,众星捧月般地围绕着中央高耸的“生死柱”。轴线的尽头是“生命轮”铜雕。全部的雕像构成几幅美丽的几何图案,匀称和谐,浑然一体。

公园里所有雕像的中心思想集中突出一个主题――从生到死的整个人生。

就说石桥护栏上的58座铜像吧,包括从尚未问世的胎儿到耄耋之年的老人,勾画了人类生命的全部旅程。儿童的天真烂漫、年轻人的青春活力、恋人的含情脉脉、父母的疼爱和管教、老人晚年的寡欢……人之常情、喜怒哀乐,无不跃然其间。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座嚎啕大哭的小男孩雕像,只见“他”跺着脚,挥动着胳膊,仿佛在扑向自己的亲人,寻求父母之爱。许多过往的游客都深深地同情“他”,孩子们则走过去默默地安慰“他”,并同“他”一起合影。 人生柱

喷泉底座四壁的60幅青铜浮雕则以连环画的方式,同样反映了从婴儿呱呱坠地开始,经过童年、少年、青年、壮年、老年直到回归自然的人生全过程。四角的树丛雕则利用人物与树枝的不同组合,描绘了人类与大自然息息相关的亲密。中央由6个刚健有力的“男人”奋力托起巨大的石盆,盆中泉水四溢,形成美丽的水帘。这水象征着富足,石盆则犹如生活的艰辛,只有经受得起艰难困苦的重压,才能享受到人生的欢乐。喷泉水池周围所铺道路以黑白花岗岩拼成图案,并设计成饶有趣味的迷宫图。要走出迷宫,人们得拐500个弯,步行3000米,费时41分钟,据说这象征着人生道路的错综复杂。

圆台阶上的36组群雕是用花岗石雕刻而成,造型简单,线条粗犷,表现圆浑。这些群雕可以说是古斯塔夫・维格兰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仍然贯穿着生命周期的构思。人们从中可以看到作者对童年的憧憬、对母爱的赞美、对爱情生活的回忆以及对生命将尽的无奈。有几组雕像是以作者自己及第二个妻子伊琳为原型雕塑而成的,已成为研究古斯塔夫・维格兰生平的珍贵资料。在圆台阶周围还分布着像剪纸一般的铁制人像图案。 嚎啕大哭的小男孩

园台阶的中心是公园的至高点,这里矗立着著名的雕塑――“人生柱”。这是一根类似于中国古代华表那样的石柱,是雕塑公园的艺术臻品。在这根高17.3米、直径3.5米、重260吨的花岗岩石柱上,密密麻麻交叠着121个情态不同、首尾相接、向上盘旋、竞求光明、奋力抗争的浮雕塑像。这石柱象征着人们从人间到天堂的苦难历程及人们毕生的苦苦奋争。如今,这根“人生柱”已成为奥斯陆的标志。

全文阅读

医疗剧与医学人文教育论文

医疗剧的概念起源于美国,是以医院或诊室为背景,以一个或几个医生为主线贯穿全剧的情节系列剧,如《急诊室的故事》(EmergencyRoom)、《实习医生格蕾》(Grey'sAnatomy)、《周一清晨》(MondayMornings),其中,《急诊室的故事》建立起来的“Professional(专业)+Personal(人性)”模式成为美国医疗剧的最重要的两大特点。中国医疗剧还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涌现出一批以《医者仁心》、《心术》、《感动生命》、《产科医生》等为代表的医疗题材电视剧,社会反响强烈。医疗剧中的典型案例、人物形象对于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者应善于运用和发挥医疗剧在医学人文教育中的作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新世纪以来医患矛盾的凸现都对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加强高等医学院校的医学人文教育在全球范围内已达成共识。如何提高教育效果,达到医学人文教育的终极目标,培养医学人文精神,使医学生在医学实践的道路上能够知行合一?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实践。医学人文教学方法改革是提高教育效果的关键。目前,我国的医学人文教育多为课堂式讲授,单向性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使医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很好地体现,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挫伤医学生学习医学人文知识的积极性,学生难以对医学人文的内涵有深刻的理解,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如今在校本科生都已经是“90后”的年轻一代,从小接触的多元化信息渠道使他们对于抽象而枯燥的人文理论知识避而远之,而更喜欢形象的易于感受的教学方式。随着开放的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教育手段的发展,在医学人文教育中引进国内外电视文艺作品成为可能。笔者以为,医疗剧与医学人文教育的有效结合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

一、促进医学生对医学本质的思考,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和医疗观

中华民族具有乐生恶死的民族性格,普通民众对医学知识的知之甚少和对死亡的恐惧导致他们对医疗有着过高的期望值,患者希望能药到病除、妙手回春。然而,现代医学虽可延缓但终不能阻止死亡的到来,医学实践的特点决定了医生与病痛、死亡的亲密接触,医学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医学的发展伴随着生命、病痛和死亡,本质上是一门人学。医学生应对医学的未知领域充满敬畏感,审视人类对攀登生物医学高峰的沾沾自喜,脱离技术主义的桎梏,了解医学的本质,回归医学对人的终极关怀的反思。生命与死亡同样美丽而庄严,现代医学对死亡的遗忘是科学主义对医学的规训,是技术文明对医学的形塑,是消费主义对医学的侵染,现代医学寻回被遗忘已久的“死亡”背景是必须的,尽管这是一个艰难的重构医学立场的过程①。医疗剧是基于现实典型案例的艺术化表现,将医疗剧引入医学人文教育,通过案例的讨论和分析解读医疗实践中的种种伦理问题,如生命与死亡的定义、临终关怀等,使医学生能够立体化地了解医学实践所面对的生命与死亡,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实习医生格蕾》中的实习医生ChristinaYang热爱医学,对于实习期间的手术实践十分渴求,在第一季第4集中当她得知格雷斯医院的退休护士Fallon因晚期胰腺癌住院,表现十分积极,希望可以参加惠普尔胰腺肿瘤切除术,而医院从没打算手术治疗,只是希望Fallon在她工作一生的医院安详、舒适而有尊严地离开人世。Fallon护士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给Christina上了一堂课。在Fallon最终离开的时候,Christina终于理解了医生所面对的是病人而不仅仅是疾病。医疗剧不仅展现医学的救死扶伤,还有医学的无力回天。医学绝非无所不知,医生绝非无所不能,其原因有医学科学发展的客观有限性及医疗风险的主观不可避免性。医学领域充满着未知和变数,加之复杂的患者个体差异性,即使在医学高速发展的今天,国内外一致承认的疾病确诊率仅为70%,各种急症抢救的成功率也只在70%~80%。②在医疗实践中,很多因素都会导致医疗风险的发生,医学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任何一个小细节都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医学生更应“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在学习过程中力求严谨,在临床实践中心怀敬畏。从主观上来讲,医生过于自信和不谨慎都可能增加医疗风险,如《周一清晨》第一季第一集中优秀外科医生TylerWilson接诊了一位因橄榄球比赛撞了头部的7岁男孩,结果CT检查显示颞叶肿瘤,经向患儿母亲了解无特殊病史后当即决定手术,术中失血过多致患儿死亡。院方事后调查得知患儿从未见过的生父患有冯维勒布兰德氏病(VWD),一种以出血时间延长和凝血因子缺乏为特征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在周一早晨311会议室召开的病例研讨会上,院长指出Wilson医生“未征求同行意见即决定手术、忽视搜集全面而彻底的病史”的自大,导致了患儿的死亡。《周一清晨》中切尔西综合医院通过这样的病例讨论会对医疗实践中的技术、伦理问题进行尖锐的质询,促进行业的反思。医疗剧的典型案例应用于医学人文教育,可促使医学生在直面医学、心灵震撼的同时对医学本质进行思考,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医疗观。

二、促进医学生对医患关系的反思,塑造医学人文精神

医疗剧将医院、医疗活动、不同的病例生动地展现出来,将医生可能遇见的各种困境摆在观众的面前,医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不得不去设身处地地感受和思考:如果自己面对这样的情况会怎样处理?我国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体制的、社会的、医方的、患方的,而其背后都是由一个个非常具体的问题、一次次非常具体的医患交往交织而成的。如果医者能跳出医患相互对立的怪圈,倾听患者、社会、媒体的声音,走出医患沟通、医社沟通、医媒沟通的第一步,逐步完善医院管理机制,塑造医学人文精神,医患矛盾的缓解将不是奢望。以《医者仁心》中的大学生患者王欢为例,王欢是独生子,是父母的精神支柱,第一次肾移植术后因家庭经济困难停止服用排异药物而导致病情恶化,二次肾移植术后死于多器官严重衰竭引起的爆发性肝炎,患者家庭花光了所有的积蓄,还欠了医院巨额的治疗费用。从患者家属的角度看,王欢的父母亲是典型的老实本分人,在王欢的疾病诊治过程中对医生和医院的态度由信赖到质疑,到最后的对簿公堂,家属不能理解一个好好的孩子送进医院后越治越差、不断抢救,最后还是死亡的结果;从医生的角度看,主治医生武明训同时代表着医院管理者,在患者治疗的过程中竭尽全力,在了解王欢的家庭已经无力支付医疗费用的情况下依然不惜代价地抢救患者,并代表院52理论前沿栏目主持:大木hinaCielevTsion0142方为患者筹集、减免治疗费用,却被患者家属告上法庭,医生也很委屈、寒心;从媒体的角度看,热心记者叶惠林打着代表弱势群体、为患者讨说法的旗号,未经调查发表系列报道激化医患矛盾,扰乱医疗秩序,自认为在为正义而发声,却因不够客观真实而有失公允,记者也很困惑。众多矛盾的原因是各方缺乏有效的沟通,剧中钟立行医生在法庭辩护上的一席话是对王欢案例的全面分析与总结,是医方与患方、媒体、社会的一次大沟通,最终得到了王欢父母的理解。再以最近热播的医疗剧《产科医生》为例,在前两集中,某患者在剖宫产手术关腹后出现大出血,进行了髂内动脉栓塞介入手术,当晚再次大出血又进行了凝血酶灌注手术(剧中提示产科临床应用尚有争议),最终保全了子宫,转危为安。案例在呈现医务人员争分夺秒抢救患者生命的同时,又将医院院长选拔、复杂的医际关系等因素全面展现。在剖宫产手术中,助手医生对于进修医生朱医生主刀手术存在不满情绪,检查娩出胎盘不仔细,轻率做出“胎盘完好”的报告,误导了第二次手术方案的选择;魏丽丽副主任在安排医生重新检查胎盘排查大出血原因的同时,抱有侥幸心理,确定了由肖程主刀的髂内动脉栓塞介入手术方案,但未能起到彻底止血的作用;最终,由医院新近进修医生何晶主刀的凝血酶灌注手术成功止住大出血,而作为院长候选人之一的曲晋明副院长顾虑学生肖程作为新任主任的威信树立及事件对院长选拔的影响,做出了隐瞒第三次手术的错误选择。在第10集的病例讨论会上,魏丽丽还原事实,勇于承担责任,肖程递交了关于患者的完整病例报告,诠释了全剧的主题“诚实”。医生不是神,也会犯错,面对医疗差错应该秉持什么态度?“诚实地面对工作、同事、患者”是《产科医生》所弘扬的医务人员从业美德,而降低医疗差错需要医务人员规范医疗行为,也需要医疗差错应对机制的不断完善。医疗剧中来源于现实的活生生的案例是很好的教学素材,在医学人文教育过程中,医学生可以随着剧情的发展立体地从医生、患者、医院管理者、媒体等不同角度思考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在教学实践中经过小组讨论集中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方向、医院管理层及医务人员对于缓解医患关系应该做什么的问题中去,在未来医学实践中能够对患方有更加细微的体察,养自觉。

三、促进医学生对生命的感受,培养共情的能力

共情在临床的应用被称为临床共情,即医务人员具备识别患者情绪状态、对患者情感需求给予及时恰当的回应,以更好促进临床治疗的一种能力。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实证结果显示共情的临床应用对改善医患关系、提高医疗效果、减少医疗纠纷、促进患者康复和增进医生职业成就感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③。目前,我国的医学人文教育缺乏对医学生共情、沟通能力的培养,走向工作岗位的医生不善于感受和回应患者的情感。医生或因工作强度大(如半日门诊病人数达50~100人),无暇顾及与患者的情感沟通;或受制于目前医疗环境的紧张,出于自我保护而遵行“言多必失”的警言。殊不知,医患共情与沟通正是解决医患关系紧张的必由之路。共情是一种专业的素养和真诚的态度,医疗剧以丰满的人物形象和娓娓道来的案例教育医学生学会换位思考,通过对生命的感受体验患者的内心世界,以心灵深处对生命的尊重来表达对患者的理解,达到医患双方的信息传递和爱心传递。如《心术》中“孤美人”医生在自己患甲状腺癌症并手术后,体会到作为患者的内心世界,感悟“我的医生就是我的上帝,与人为善,就是与己为善”,“以前觉得病人不可理喻,现在觉得他们挺好沟通的,问题不在他们,出在我的身上”,一改之前对待患者的冷漠态度,最终成为全院赞誉度最高的医生。又如该剧中刘晨曦医生的女儿患有尿毒症,医生和患者家属的双重身份使他十分理解患者及家属对疾病束手无措的无奈和无助,在从医的道路上坚持“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价值理念,并在这个信念的支撑下等到了女儿的肾源。一位医学生在“《心术》观后感”中写道:“现实中的我们也终将走上医院的岗位,我们也将遇上许多的患者,如同剧中一样,我们同样也需要仁心、仁术。因此,在学校学习的阶段,我们除了专注于专业课程之外,也需要提高人文素养……我们今后面对的患者不是小猫小狗,而是有着社会属性的人,和我们一样的活生生的人。我们需要站在他们的立场,体会他们的感受,才能让自己的服务更臻完美。”医学真正回归以“病人”为中心,需要在医学人文教育中培养医学生共情的能力,在医疗实践中给予患者更多的理解和尊重,从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四、促进医学生坚定从医的理想和信念我国医疗剧除了要有医患叙事的吸引力之外,还要有鲜活的人物形象作为支撑,切入人物内心,提炼精神思想,张扬医疗群体的价值信念,将医疗叙事提升到行业信仰的高度④。医学生在五年、八年甚至十年的学习道路上,在成为医生后一生的从业生涯中,如何能够坚持理想,需要不断进行医学专业精神的反思和行业信仰的塑造。《心术》围绕主题“仁心仁术”,塑造了一批分别以神经外科主任和王教授、刘晨曦和霍思邈、郑艾平和于莺莺为代表的老、中、青三代医生的典型人物形象,在形象塑造和故事情节展开的基础上,剧中大段的“说教”更容易让医学生产生共鸣。神经外科主任在病例讨论会上的一段话“医生就是一个成就英雄的行业,生命就是我们所承载的天降大任……作为一个医生,首先,你要有仁心,其次才是仁术。有了这一点,你就成功一半了,一个没有善心的人,一个心术不正的人,是永远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夫的!”成为全剧的一个制高点,字字掷地有声,耐人寻味。在医学人文教育实践中,很多医学生在《心术》观后感中表达了对这段话的共鸣:“每一位认真对待自己热爱的工作、坚持自己的梦想之人,都是英雄。我也渴望成为这样的英雄”、“不管我什么时候看《心术》,不管看几遍,只要我一听见这几句台词总会热血沸腾,让我对医生这个职业肃然起敬,成为我现在学习的动力,让我总能在沮丧伤心的时候又有了重新前进的动力”。《医者仁心》中的主人公钟立行作为医生典范的艺术形象堪称完美,代表了德艺双馨的理想医生。他拥有令所有心脏外科医生难以企及的高超医技,在美国因把自己亲妹妹钟爱行的心脏移植给一位二次移植的老太太而引发违背患者意愿的医疗纠纷,他曾经心灰意冷,但是对医学的信仰和一颗仁心让他重新回到了手术台前,面对尖锐复杂的医患关系,他不争名利,处处显现一种宠辱不惊、泰然自若的超凡气质。有批评认为剧中钟立行人物形象的塑造过于理想化,难以摆脱追求完美的浪漫主义情结。但有学者指出,越是在社会转型、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英雄叙事越是能够发挥价值引导、精神反思和信仰塑造的重要功能,这也是中国电视剧的艺术使命和价值追求⑤。前卫生部部长陈竺为图书《医者仁心》作序时谈到:“有人说钟立行的形象太过完美、不够现实。的确,钟立行是完美的,他是一个榜样、一个典范,承认不承认钟立行,根本点在于你是不是愿意做钟立行,像他那样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健康服务。”在我国医患关系紧张、医患矛盾突出、新医改艰难推进的关键时期,中国医疗剧中英雄人物形象的塑造很重要,其有助于医学生、医生坚定从医理想和信念,坚守信仰、恪守使命。综上所述,在医学人文教育的过程中,应利用国内外医疗剧源于现实的医疗案例、高于现实的人物形象,促进医学生对医学本质的思考,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和医疗观;促进医学生对医患关系的反思,塑造医学人文精神;促进医学生对生命的感受,培养共情的能力;促进医学生坚定从医理想和信念。

作者:燕娟 单位:山西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师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