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再融资

再融资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再融资凶猛

2010年年报披露刚开始,已有超过20%的公司在公布年报的同时,宣布了再融资计划。货币政策的调整,市场资金面紧张及贷款利率的提高,都是促使上市公司产生再融资冲动的元凶。

新股的高密度发行,如今已成为市场常态,然而与此同时,另外一种扩容形式正在越来越多地引发公众关注,这就是以配股、增发、定向增发、发行可转换债券等形式进行的再融资。

时下,2010年年报披露才刚刚开始,但是已经有超过20%的公司在公布年报的同时,宣布了再融资计划。甚至有某银行去年刚完成了在海外H股的发行,管理层也曾言之凿凿地表示,2011年不会考虑再融资,因为“想起来就觉得难为情”。但现在,却再次陈述增发理由,计划今年继续再融资。

再融资成本低

为什么上市公司如此热衷于再融资?再融资到底有利于解决什么问题?监管层会将再融资作为回收流动性的渠道吗?大规模的再融资又会对市场产生什么影响?

应该承认,中国的上市公司普遍都有一种天生的扩张冲动。很多上市公司在谈及为什么要上市时,往往毫不掩饰其低成本筹集资金的目的。

当然,企业的扩张冲动,虽然是其融资与再融资的一个原因,不是根本原因。毕竟,再融资是要付出成本的,会带来公司股本的扩张,而这在通常情况下会摊薄每股收益。

而且,换个角度看,公司股本搞得很大,也不是特别有利于发展,其股票的股性也会相应变得比较差,因此,也并不是所有投资者都欢迎。那么,为什么上市公司还是很热衷于这样做呢?其中一个原因在于,现在很多公司虽然业绩不错。但也存在依靠自身积累难以有效扩大再生产的问题,特别是难以进行资本运作、收购兼并的问题。

全文阅读

再融资“悬湖”

如果2000亿元的再融资计划又是一轮有意无意的抢钱合谋,聪明的投资者唯一可做的可能是继续用脚投票。

在证监会、交易所、上市公司的合力推动下,一场总额至少2000亿元的再融资浪潮席卷A股。大潮不仅淹没了无数感觉不够灵敏、行动不够迅速的机构和个人投资者,更让整个市场对监管层维稳政策的诚意再次失去信心。

统计显示,截至目前,上市公司再融资额已经高达1810多亿元,而且这一数字仅包括已经公布实施和股东大会通过拟实施的公司。京东方A以120.00亿元的再融资额位居“圈钱”榜首,万科A以112亿元的再融资额位居其次。

8月14日,招商银行率先传出拟配股不少于150亿元的消息,此后,再融资计划就像军备竞赛般热闹纷呈。当月25日,浦发银行150亿元的再融资申请获有条件通过;27日,武钢股份120亿元配股及万科112亿元增发又同时登台。

6月20日至8月27日,短短两个月,有106家上市公司拟通过增发或配股方式再融资,共计2778亿元。几乎与此同时,A股市场快速下跌,使得本不矛盾的股市融资和股市发展问题瞬时变得对立起来。

我们并不反对再融资,但再融资过快,对谁都无裨益。股市再融资需考虑市场的承受能力,掌握好节奏,而不能泛滥。如果股市生存都存在困难,融资只能是一句空话。如果2000亿元的再融资计划又是一轮有意无意的抢钱合谋,聪明投资者唯一可做的可能是继续用脚投票。

2000亿再融资竞赛

其实,投资者并不陌生当前这种鳞次栉比的再融资盛况。

全文阅读

公司再融资

1文献回顾

经济学家Myers和Majiluf(1984)提出了资本结构中著名的融资顺序假设,该理论认为,由于经营者比企业投资者更多地了解企业的情况,而且,企业的经营者总是试图为现有股东而不是新股东谋求价值的最大化,因此,如果企业经营状况良好、投资项目前景看好,经营者宁愿进行举债融资而利用财务杠杆的正效应获利,而不愿发行股票筹资使高额收益被外来者瓜分。

与国外上市公司的融资特点不同,我国上市公司普遍优先选择股权融资方式筹集资金。大股东具有强烈的股权再融资偏好,并从中实现对中小股东的掠夺。黄少安和张岗(2001)研究了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问题,发现融资成本、体制因素等是导致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的重要原因。李康等(2003)认为由于国有股的控股地位,上市公司只是大股东的影子,大股东可以从股权融资中获利而偏好股权融资。而陆正飞和叶康涛(2004)研究表明,虽然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平均成本低于债权融资成本,但这并不能完全解释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行为,同时还可能受到破产风险、负债能力约束、成本和公司控制权等因素的影响,企业资本规模和自由现金流越低,净资产收益率和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越高,则公司越有可能选择股权融资方式。

2案例回顾

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平安”)成立于1988年,总部位于深圳。中国平安控股设立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并控股中国平安保险海外(控股)公司、平安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平安信托依法控股平安银行有限责任公司、平安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使中国平安形成了以保险为核心的,涵盖证券、信托、银行的紧密、高效、多元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2004年6约,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正式挂牌交易,公司股份名称“中国平安”,股份代码2318。2007年3月,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A股股票在上海证卷交易所挂牌上市,公司股份名称“中国平安”,股份代码601318。

在A股上市近一年后,中国平安再次开启融资“阀门”,拟公开增发不超过12亿股,同时拟发行分离交易可转债不超过412亿元。

2008年1月21日,中国平安公告称,为了适应金融业全面开放和保险业务快速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增强公司实力,为业务高速发展提供资本支持,公司拟申请增发A股。根据增发方案,中国平安拟向不特定对象公开发行不超过12亿股A股股票,发行价格则不低于公告招股意向书前20个交易日公司股票均价或前1个交易日的股票均价。按公告前一交易日中国平安98.21元的收盘价计算,中国平安公开增发募集资金额将达到约1178亿元,再加上412亿分离债募资额度,其再融资规模将接近1600亿元。

2008年2月28日,相关媒体报道国家税务总局将对中国平安进行税务稽查,而平安千亿再融资计划或延至7月。当日中国平安常务副总经理兼首席保险业务执行官梁家驹表示,税务总局对中国平安的税务稽查并不是针对再融资计划,也不会对再融资计划造成影响。

全文阅读

争夺再融资

几年前,当收购公司席卷全球寻找目标以低廉成本收购时,很少有人设想未来会发生什么。金融危机的到来及其对支撑公司资金来源的银行业的负面影响意味着银行无法像之前一样,在债务到期后,为被私有化收购的公司提供资金。由于很多私有化公司在2006年和2007年间借了期限为4~5年的外债,随着债务到期,公司为规避违约的惩罚,必定急切希望凭借有限的资源进行新一轮的融资。

再融资暗蕴风险

在全球范围内,杠杆化公司之间似乎存在着严重竞争。咨询机构Dealogic最近表示,截至2016年,全球范围内需要偿还的贷款总额将高达20,000亿美元。这一数字包括了私募股权投资机构通过资产抵押发放给被收购公司的贷款。同一时期,欧债危机可能威胁甚至切断欧洲再融资需要的5.5亿美元资金。

年利达律师事务所表示,再融资本身的形式正在发生变化。“有证据表明,欧洲2009?2011年期间通过杠杆收购的公司的贷款再融资周期大多为3~5年,有效地将再融资的时间节点推至2012~2016年。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除去原本即将到期的贷款,欧元区经济危机带来的不确定性及政治、经济层面的信心低迷所带来的影响仍将持续。同时,这将从整体上影响欧洲杠杆收购贷款,实力较弱的国家往往受到更明显的影响,这与这些国家杠杆收购贷款的再融资需求相悖。

银行很少有机会参与到类似的再融资过程中,相反,它们被要求配合监管机构实现资产负债表的去杠杆化,以筹集更多资本。

年利达律师事务所表示,从更广泛的背景分析,这一情况是困难经济环境的表现。一个可能适用于美国及欧洲市场的解决方案在于高收益债券—在危机时期看似违背直觉—即使可能存在更高的风险,投资者也一直在寻求更高回报率的控股。今年早些时候,一份来自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和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报告指出,高收益成为欧洲及美国市场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的解决方案。

“债券基金从渴求收益的投资者那里获取资金,”瑞士银行从事再融资项目投资银行家乔治·麦迪森介绍:“这适用于大型公司。高收益使得中小型企业的流动性增强,市场相比之前也渗透到更深的层面。”他说,真正的问题在于:小盘股公司需要减债,这主要依赖于银行或股本折价,毕竟它们无法对债券市场进行同等程度的利用。

私募欲险中求胜

全文阅读

银行再融资潮

国内银行再融资潮能否解决其固有的问题,将视银行自身能否走出融资―扩张―再融资的经营怪圈,否则未来依旧会面临同样难题

从天量信贷到天量再融资,短短几个月时间,商业银行集体转身,给人“突然”的感觉。

3月2日,招商银行(600036.SH)配股融资方案,预计融资近220亿元。同日,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入股浦发银行(600000.SH)亦得到证实,有媒体报道说,中国移动将以400亿元人民币认购浦发银行约20%的股份。

此前一段时间,已有10余家银行宣布再融资计划,其中中国银行(601988.SH)、交通银行(601328.SH)拟再融资的总额高达800多亿元。中国社科院金融所中国经济评价中心刘煜辉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2010年银行业的资本金缺口约为5000亿元,今后一段时间,银行再融资计划将蜂拥而至。

他表示,经过前期的市场消化后,此次银行业的融资潮对二级市场冲击有限,关键问题是,此轮再融资潮能否解决银行固有的问题,关键看银行自身能否走出融资―扩张―再融资的经营怪圈。

天量再融资背后

2010年,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下,中国银行业放出了近十万亿元信贷,导致行业资本金水平急速下降,部分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已触及监管红线。

据2009年三季报数据显示,工商银行(601398.SH)、建设银行(601939.SH)、中行、交行截止到2009年三年季度末,核心资本充足率分别为9.86%、9.57%、9.37%和8.08%,其中,交行的资本充足率已经低于8.63%这个监管机构的心理期望值,再融资已刻不容缓。

全文阅读

公司再融资探讨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文献回顾;案例回顾;案例分析;结论和建议这几个方面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经济学家Myers和Majiluf(1984)提出了资本结构中著名的融资顺序假设;平安保险融资实例;上市公司的再融资行为很随意;融资金额不与投资回报挂钩,凸现股市融资制度的重融资、轻回报;再融资制度并没有得到切实的执行;规则设计待推敲;审批制度需完善等,具体材料请详见下文:

摘要:近来许多上市公司通过再融资向市场筹集资金,通过对中国平安的天量再融资计划进行分析,对上市公司再融资以及融资额度进行探讨,并给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上市公司;再融资;融资额度;案例分析

1文献回顾

经济学家Myers和Majiluf(1984)提出了资本结构中著名的融资顺序假设,该理论认为,由于经营者比企业投资者更多地了解企业的情况,而且,企业的经营者总是试图为现有股东而不是新股东谋求价值的最大化,因此,如果企业经营状况良好、投资项目前景看好,经营者宁愿进行举债融资而利用财务杠杆的正效应获利,而不愿发行股票筹资使高额收益被外来者瓜分。

与国外上市公司的融资特点不同,我国上市公司普遍优先选择股权融资方式筹集资金。大股东具有强烈的股权再融资偏好,并从中实现对中小股东的掠夺。黄少安和张岗(2001)研究了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问题,发现融资成本、体制因素等是导致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的重要原因。李康等(2003)认为由于国有股的控股地位,上市公司只是大股东的影子,大股东可以从股权融资中获利而偏好股权融资。而陆正飞和叶康涛(2004)研究表明,虽然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平均成本低于债权融资成本,但这并不能完全解释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行为,同时还可能受到破产风险、负债能力约束、成本和公司控制权等因素的影响,企业资本规模和自由现金流越低,净资产收益率和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越高,则公司越有可能选择股权融资方式。

2案例回顾

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平安”)成立于1988年,总部位于深圳。中国平安控股设立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并控股中国平安保险海外(控股)公司、平安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平安信托依法控股平安银行有限责任公司、平安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使中国平安形成了以保险为核心的,涵盖证券、信托、银行的紧密、高效、多元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2004年6约,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正式挂牌交易,公司股份名称“中国平安”,股份代码2318。2007年3月,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A股股票在上海证卷交易所挂牌上市,公司股份名称“中国平安”,股份代码601318。

全文阅读

再融资紧箍咒

壳资源股及“伪”成长股将逐渐被边缘化,绩优真成长将成为资金集中关注和配置的方向。

规模数倍于IPO的再融资被套上紧箍咒。

2月17日,中国证监会宣布对《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实施细则》(下称“《实施细则》”)部分条文进行了修订,了《发行监管问答―关于引导规范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监管要求》。2月18日,证监会再以答记者问形式就市场关注的并购重组定价等相关事项进行了进一步的明确。

此次修订着眼于三个方面:一是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导向,积极配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募集资金流向实体经济;二是疏堵结合,防止炒概念和套利性融资行为形成资产泡沫,同时满足正当合理的融资需求,优化融资结构;三是坚持稳中求进原则,采取新老划断的做法,已受理的再融资申请不受影响。

其中,较为重要的修订内容包括四个方面:明确定价基准日只能为本次非公开发行股票发行期的首日;规定拟发行的股份数量不得超过本次发行前总股本的20%;要求本次发行董事会决议日距离前次募集资金到位日原则上不得少于18个月;提出除金融类企业外,上市公司申请再融资时,原则上最近一期末不得存在持有金额较大、期限较长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借予他人款项、委托理财等财务性投资的情形。操作上采取新老划断的方式,已经受理的再融资申请不必遵循修订后的新规。

东方证券表示,《实施细则》的表明,并购重组、再融资等规范依旧是监管重点,新监管时代,制度性建设当道,投融资功能归位是主线。

事实上,证监会于2月8日已经了关于对政协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提案《关于加强对并购重组商誉有关审核及披露的监管的提案》的答复,强调“加大审核力度,形成监管威慑;强化业绩补偿监管,引导市场估值回归。”是次再融资新规也是监管思路的一脉相承。

机构还认为,《实施细则》的将导致市场风格发生重大变化,壳资源股及“讲故事”的“伪”成长股将逐渐被边缘化,绩优真成长将成为资金集中关注和配置的方向。

全文阅读

拆解中行再融资

去年的大规模放贷是此轮银行业再融资的始作俑者,今年虽有资本充足率压力,但银行很难收住放贷冲动

《财经》记者 白晓鸥 董欲晓

银行再融资终于开始了。

1月22日晚,中国银行(601988.SH/03988.HK)董事会决议公告,通过发行新股的一般性授权议案(董事会有权决定发行面值不超过已发行股本面值20%的A股及/或H股)和发行A股可转换公司债券议案(不超过400亿元人民币)。

中国银行董事会秘书处对《财经》记者表示,这次融资通盘考虑了监管规定、市场需求、融资成本、融资效率等因素,决定发行不超过400亿元A股可转债。所筹集的资金将用于补充资本金与运营资金,提高资本充足率。

业内人士预计,此次再融资将促使中行的资本充足率重回12%以上,但这只能暂时解决中行的资本饥渴。

可转债在转股前只能计入附属资本,只能在短期内(六个月的)提高资本充足率,而后续转股能否顺利进行,则要看A股市场的状况。

造成银行资本饥渴的根本原因――宽松货币政策,未必能够在今年实现有效调整,银行仍有追高信贷增长的冲动。

全文阅读

浅议“股权再融资”

我国筹集资金的方式从建国以来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最初是改革开放前的财政拨款模式,那时国家对国有企业所需的资金实行“供给制”,企业所需的大部分资金由国家财政拨给,小部分资金由银行贷款解决。1978年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企业规模也不断扩大,企业的资金来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银行信贷已经取代了财政资金成为企业的主要来源。当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之时起,中国正式拉开了股票筹资的序幕。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我国的金融机构日趋复杂,从过去单一的银行机构向保险公司、投资公司、信托公司等多种形式的金融机构方向发展,一些外资金融机构也相继进入我国金融市场。正是由于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使得公司的融资渠道很多,筹资方式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在股票市场和国债市场迅速发展和规模急剧扩张的同时,我国的债券市场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又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功能尚未完善,长期贷款的风险较大,所以金融机构不愿发放长期贷款。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上市公司在筹资行为上存在显著的“股权再融资偏好”。

我国上市公司存在强烈的股权再融资偏好主要表现在:(1)从再融资方式上说,上市公司具有充分利用政策实现股权再融资规模最大化的动机。上市公司总是选择最容易的股权再融资方式实现融资规模的最大化,先后经历了配股、增发新股和发行可转换债券三种主要的再融资形式;(2)符合股权再融资条件的上市公司大多不会放弃再融资的机会,不符合股权再融资条件的上市公司也会创造条件进行股权再融资;(3)在股权融资中,股权再融资所占的比重较大,其规模几乎与首次上市募集资金(IPO)发行规模相当,至2003年末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筹集资金超过3277亿元,已成为上市公司重要的资金来源渠道;(4)大多数上市公司保持比国有企业要低得多平均资产负债率,甚至有些上市公司负债为零,但从实际上看,目前一千多家上市公司几乎没有任何一家会主动放弃其利用再次发行股票进行股权融资的机会。

就当前来说,我国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包括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两种。其中内源融资主要是指企业的自有资金和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积累部分;而外源融资则包括首次上市募集资金(IPO)、配股和增发等股权融资方式以及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贷款等债权融资方式。既然存在那么多的融资方式,为什么企业的经营者偏偏选择股权再融资这种方式呢?通过分析我们得出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经理层偏好股权再融资

企业自由现金流量的增加可以增加经理层的效用。从委托―理论角度来看,股东和企业经营者各自具有自身的最大效用函数,两者利益经常出现冲突,经营者可能为了自身利益而牺牲股东利益,如享有在职消费好处、不努力工作等,这就产生了道德风险问题。大量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经理层的货币报酬与公司经营业绩关联度较低,为此,经理层为了自己的利益,努力追求在职消费,而在职消费的多少又取决于企业的“自由现金”。由于债权融资相对于股权融资来说是一种硬约束,需要定期还本付息,因而会减少管理者可支配的现金流量,可能使得自由现金枯竭,债务融资过多还可能产生财务危机成本,并且增加企业的破产风险,而一旦企业破产,经营者就无法享受在职消费的好处,显然,两者相比较,经理人更偏向于股权融资而厌恶债券融资。经理层对控制权的偏好,使得他们偏向于选择股权融资。控制权理论认为:企业融资结构在决定企业收入分配的同时,也决定了企业控制权的分配。在现实世界中,完全的契约是不存在的,剩余控制权的分配就变得非常重要,企业融资结构的选择问题就是企业控制权在不同的证券持有者之间的分配问题。经理人在通常情况下是不会从股东的最大利益出发的,因此他们必须要被监督和约束,债务作为一种外部治理机制,具有“硬约束”性。这一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从一个对企业控制全有偏好的经理人来说,企业融资结构的顺序是内部融资――股权融资――债券融资。根据上述理论,在我国,一方面公司债券市场很小,银行借款是债务融资的主要方式。另一方面,国有股占绝对控股地位,发行股票对股权的稀释作用十分有限。因此,作为内部人的经理人,在面对银行融资和股权融资两种选择时,自然会倾向于控制权损失更小的股权融资方式。经理人市场和控制权市场的缺失,加剧了经理层的股权融资偏好。当存在成熟的经理人市场时,经理人如果经营不善就可能被替换,甚至可能致使企业被兼并或收购。这样对经理人来说,不仅完全失去控制权受益,而且会导致不良声誉,经理任行为的成本就增加了。因此,有效的经理人市场和控制权市场可以减少经理人首先风险的发生。在我国,企业的破产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经理人市场和控制权市场也并不成熟,使上市公司管理层缺乏必要的监督和约束,加剧了股权融资偏好现象。

二、非流通股股东偏好股权再融资

关联交易导致非流通股控股股东偏好股权再融资,由于上市公司和大股东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从小股东手中刚刚圈来的钱转手就变成了大股东的囊中之物,大大侵害了小股东的利益。控股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形式,主要是通过关联交易,包括实物方面的关联交易和资金方面的关联交易。据统计,2000年沪深两市发生各类关联交易行为的有949家,2001年我国上市公司共披露关联交易1746笔,涉及金额1876亿元。大量的控股股东通过关联交易占用上市公司资金、从上市公司转移资产与利润。童驯等统计了2001年11月~2002年4月沪深股市114家公司大股东挪用上市公司资金状况,发现挪用资金金额达到了426亿元,而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为大股股东提供了可供挪用的资金来源。

追求每股净资产增值是非流通股股东偏好股权再融资的主要原因。我国证券市场设立的初衷就是国有企业融资服务,使国有企业“脱贫”,上市公司成立时就人为的造成了“股权分置”。由于国有股、法人股不能上市流通,国有股、法人股无法通过二级市场的买卖而获取资本利得收益,其获利模式只有通过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或者资本增值来实现。而我国上市公司分红比例极低,非流通股股东主要通过资本增值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所以,非流通股股东的获利主要取决于公司每股净资产的增加,即提高每股净资产额来实现其利益最大化的目标。提高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增加内部积累可以提高上市公司每股净资产,但这种获利模式周期长、风险大,而通过在证券市场配股、增发新股可以迅速提高每股净资产额,对非流通股股东是一种成本最低的获利模式,因此非流通股股东特别偏好股权再融资。

全文阅读

再融资“紧箍咒”

巨量信贷投放继续倒逼资本充足率,2010年银行再融资必将左右资本市场的神经

根据各方估计,上市银行的股本再融资规模,20lO年将达到2000亿到30004L元左右。这将近占到2009年A股融资规模的一半。如果加上债务融资的规模,这一数字将更加庞大。所以,当中行包括股本和债务共1200亿元的融资消息甫一走漏,股价就应声而跌。

资本充足率是银行监管的基本指标。在银监会成立之前,所谓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仅仅是停留在表面数字上。从这点来说,银监会成立六年多来,取得了长足进步。目前除农信社改革尚未成功,银行类机构在贷款风险分类基础上的资本充足率,已基本达到监管要求。

在2009年中国银行业新增贷款达到创纪录的10万亿面前,银监会唯有不断提高银行业资本充足率和拨备水平的要求,至2009年底,银监会要求大型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低于11%,核心资本充足率不低于7%,中型银行资本充足率不低于10%,拨备覆盖率不少于150%。

虽然在监管当局的资本充足率要求和银行逃避监管约束之间,始终是猫鼠游戏。但总体而言,银监会坚持堵漏洞,积极意义大于负面作用。

通过发行次级债以补充附属资本,由商业银行交叉持有,这一方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各家银行最重要的附属资本补充渠道。中金公司估计,这类商业银行互持的次级债在2009年下半年,存量达到3000亿元。但互持使得风险没有真正分散,银行以此补充附属资本存在一定“欺骗性”。

银监会酝酿再三,于2009年10月正式下发《关于完善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机制的通知》,表示将以“新老有别”方式处理存量互持次级债,要求当年7月1日后持有的商业银行次级债要从资本中全额扣除,并将全国性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的门槛提升至核心资本充足率不低于7%的水平。

此门一关,据投行分析师估算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影响至少有0.6到1个百分点。以中行为例,原先已经批复了1200亿元的次级债发行计划,现在不得不改变方案。该行最后转向以可转债、H股等其他方式的混合融资计划,其中发行的次级债规模缩小到了不足250亿元。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