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语言训练

语言训练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巧抓言语训练点

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是在对语言文字实实在在的听、说、读、写等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充分钻研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巧抓言语训练点,精心预设,对学生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抓住课文留白,通过合理补白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课文有时在人物心里独白处留下空白,有时在故事结尾处设下悬念,有时省略了人物对话……这些空白、悬念、省略、跳跃的内容,是激发学生思维碰撞的有利因素,抓住这些留白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能扩散学生的思维,更能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3课《在大海中永生》第二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飞机在高空盘旋,鲜花伴着骨灰,撒向无垠的大海。”文中对“鲜花伴着骨灰,撒向无垠的大海”后的情景没再进行任何描绘。然而,鲜花的美无疑衬托了伟人人格的美、精神的美。教师在教学时可引导学生首先描绘下面的情景:同学们,飞机在高空盘旋,鲜花伴着骨灰,撒向波澜壮阔的大海,此时海面上呈现出了一个什么样的情景呢?请你展开想象,用下面的句式说一说:

飞机在高空盘旋,鲜花伴着骨灰,撒向 的大海,顿时,海面上 。

有的学生说:“飞机在高空盘旋,鲜花伴着骨灰,撒向波涛汹涌的大海,顿时,海面上成了花的海洋。”

有的学生说:“飞机在高空盘旋,鲜花伴着骨灰,撒向水天一色的大海,顿时,海面上成了一个彩蝶纷飞的大花园。”

学生在练习中经历了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受到了情感的熏陶,有效地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二、抓住教材生长点,巧设练习提升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全文阅读

语言文字训练

[内容]

小学语文教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它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无论从学科性质还是教学目标,语文教学本身就应当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体质体能、个性心理及其审美情趣等方面的素质,促进学生主动、全面、活泼地成长,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初步具有听说读写能力是小学语文学科的“特定目标”,是衡量小学生学习语文质量高低的主要标准,也是评价小学生语文是否过关的主要标志。要在语文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就必须转变观念,紧紧围绕落实听说读写训练来组织教学,具体做法是:

1.克服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课倾向。

叶圣陶先生早年就说过:“重视内容假如超过了相当的限度,以为国文教学的目的只在灌输固有的道德——而竟忘了语文特有的任务,那就很有可议之处了。”“特有的任务”就是指语言文字训练。在现实中,有些小学语文教师以为语文教学不增加思想教育的份量和时间就是不重视德育。尤其是对一些思想教育内容明显的课文,更是以思想教育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如教《我的战友》这一课文时,有的教师着重围绕“身上是如何着火的?他是怎样牺牲的?烈士有哪些高贵品质?我们怎样向他学习?”等问题来组织教学。殊不知语文课有其自身的特点,语文学科的思想教育,要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去实现,要重在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2.要突出听说写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小学语文课文中涉及到的许多专业知识和科学常识,应该向学生传授,但不能以传授这些知识作为教学目标来组织教学,要把专业知识的教学重点放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培养学生的兴趣上。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也就是通过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训练,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基本功。如《太阳》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一些有关太阳的知识,培养他们热爱科学的兴趣和认识自然的能力。这里的“一些有关太阳的知识”仅局限于课文内容的知识。实现这个目标,要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理解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3.改革旧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受前苏联语文教学法的影响很深,直至今天,那种重分析轻训练的教学模式还有相当一部分市常虽然它有一定的合理因素,但跟目前我国的语文教学实际已不相适应。由于它以分析课文内容为中心,往往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教学时,尽管是一读就懂的课文,也要逐段逐句进行分析、提问,结果越分析越复杂。启发式教学是当前用得最多的教学方法,它通常是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于是很多教师认为启发式就是多提问题,多质疑,教学一篇课文总是以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想方设法地设计一连串大小问题,让学生一个接一个地回答。有位教师教《威尼斯的小艇》的第二自然段,这段课文只有三句话,可他设计了六个问题:

全文阅读

也说“语言训练观”

李海林先生在《中学语文教学》(2009,12)刊文《重构“语言训练观”》。文中主要观点很是新颖,也颇受启发。但文中有一些说法与事实不符,有一些理论依据有错误理解之嫌,故摘录一二,以就教于先生。

我们从李先生分析的例子入手:

例一:“女儿的作业要花很多时间来分析字,如:‘瓮’是什么部首,它的第七画是点还是折,它的声母是什么,它的韵母是什么,它有多少义项……”

例二:“有一天,她问我‘灰溜溜’怎么解释。我想了一会儿,问干吗解释这个词。她说是作业。”

李先生认为:第一个例子错在“教了不需要的语言知识”(学生学习“瓮”这个字的最终目标是会用,它的部首、笔画、声母、韵母、义项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不必要的)。第二个例子错在叶巴无法或不必要知识化的内容教成知识(学习“灰溜溜”会用是最重要的目的,对于学生来说,不会用另外一句话解释一遍并不影响他们正确使用这个词)。

先生认为第一个例子的错误是“教了不需要的语言知识”。我们不妨看看《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其课程目标之阶段目标有如下说明:

第一学段(1―2年级)

全文阅读

数学语言的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079-01

众所周知: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产物,又是数学思维的工具,数学思维往往要借助数学语言进行,是依靠数学语言而显示的。俄国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过:“思绪不清,则语言不明,表达的不贴切和含糊只能说明思想混乱。”故此,语言与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正确的语言是进行正确的教学思维的基本前提,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影响着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我在课堂教学别重视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的训练。下面就是我在一年级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数学语言的几点做法。

一、给学生提供语言训练的机会

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一种错误认识,那就是“小学生不懂事,让他自己学能学到什么”,因而一味地抱在怀里,扶在手里,使学生丧失了许多主动参与的机会,这种教育教学方式,也逐步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惰性和消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然而,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与发展是借助语言来实现的,而思维的发展又能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主导,学生才是主体。在探索新知、发现规律的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尽量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所以在课堂上我都要让每个学生有说话的机会。我采取:个人小声说、同桌互相说、小组内轮流说等形式。说的内容有许多,比如:说图意、说算理、说解题思路、说操作过程等,都能经常演示教具,向学生提供语言训练的机会,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二、教师示范,让学生知道怎么说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片面而不准确的。但是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要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首先要求教师语言要规范,给学生做出榜样。因此在教学中,我就有目的地为学生提供准确的语言模式,让学生知道应该怎样有条理地说。如:我在教十几减9时,在引导学生明确算理、算法后,根据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叙述自己的思维过程,比如:说说怎样算?你是怎样想出来的?如教学一年级下册第12页例1 “12-9”时可分为三个层次训练:

第一层:根据我在教学中提供的语言模式,让学生说计算过程,先让学生观察,我边演示边叙述:出示12个风车图,拿走9个,还剩几个?用破十法计算:12-9,先把12分成10和2,10减去9得1,最后1加上2得3,所以12-9=3;接着让学生学着教师说法,自己试一试,说一说,然后找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说给大家听,再让学生同桌互相说。

第二层:我根据学生形象的思维过程,设计板书为学生提供思维图式,让学生完整地叙述计算,这样学生由详尽的思维动力逐渐过渡到简缩的思维活动过程。

全文阅读

BABY语言训练课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人际交往的工具。我们的宝宝虽然年纪小,但也需要拓宽自己的交际圈,因此帮助宝宝发展语言智能也是早期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

掌握并应用语言,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婴儿从诞生起什么也听不懂、什么都不会说,到半岁左右开始理解大人对他说的话,近1岁时能用单一的声音吸引大人的注意,发出第一个清晰的词,再到3岁左右能基本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是婴幼儿的语言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父母是宝宝的语言启蒙师,担任着训练宝宝语言的重要使命。宝宝的模仿力很强,而身边的大人就是他们学习的榜样。如何做好这个榜样,引导宝宝的语言发展,父母首先得上一堂宝宝语言训练课。

理论篇

0-2岁宝宝语言发展特点

1―3个月:新生儿1个月会发出没有意义的咕咕声音,这是宝宝初步的口腔活动,并没有特殊的语言含义。2个月开始会“咿呀”发音说个不停。

4―6个月:如果有人和宝宝说话,他会“咿咿啊啊”地回应,发出笑声;会因为高兴而尖叫;哭闹时,大人的安抚声音。会让他停止哭闹或转移注意力。

6―9个月:宝宝会发出一串的呀呀学语声;会转向电视、收音机等声源:知道自己的名字;会试着模仿大人的语言。

1岁:宝宝说话会出现有意义的语汇,如爸爸、妈妈;会挥手表示再见;会模仿简单的声音,如小狗“汪汪”叫。

全文阅读

语文语言训练三部曲

“语文是百科之母”。学习语文能培养人的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运用能力等。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这一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语言是一种工具,就个人说,是想心思的工具,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就人与人之间说,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可以看出,对语文是工具这一学科性质的界定是叶圣陶先生的一贯思想。由学科性质决定,语文教学应当坚持以语言训练为本,语言训练是“第一性”的。

由于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课上的主要活动是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因此训练是必要的。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我发现许多人往往忽视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很多学生语文成绩不错,但是如果让他们站起来回答问题或针对某一问题发表看法,就显得力不从心了。这主要因为学生接触到的各类考试都是只需要写,不需要说的。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一个人思维水平的高低。语言表达的清晰与条理,语言表达的形象与生动,都是与一个人的思维水平密切相关的。在语文教学中,学习和训练语言的过程,从某种角度讲,也是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一旦走上社会,就会发现很多时候都需要运用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才能为自己争得更多的机会,才能更快地在众多人才中脱颖而出。

鉴于这一点,为使学生更快地适应社会,更好地把自己的才能展示出来,我认为应重视高中阶段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并且这种能力的培养不能速成,要一步一步慢慢来,循序渐进。我认为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遵循语言训练的三部曲,就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

一、读文

朗读能够促进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不断朗读,用心体会,感悟语言的精妙。读是读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解读文本的过程,不能把自己的经验带入阅读的阅读是没有意义的阅读。经常看到一些人看不懂电影、看不懂电视,以前觉得很奇怪,现在想一想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他们在看的过程中只是在看,没有或者说不会让自己的情感参与电影或电视的故事叙述。因此,阅读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教会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读文章。在教一篇具体的课文时,要更多地引导学生由文本联想到自己的生活,然后用生活解释文本。

阅读的目的是什么?阅读的最终目的并不是理线索,归纳段意,概括中心,掌握写作手法,而是获得知识,丰富自己的人生,被感动,或哭或笑,产生愉悦的情感。

学生刚刚入校,对学校的环境、班内的同学、老师都有一种陌生感,说话的时候,都显得很拘谨。这时我们可以鼓励学生课下大胆说话,课上大胆回答问题,鼓励学生课前三分钟站在讲台上读文章。文章的内容可以自己自由选择,最好是包含哲理的小故事。因为积累哲理故事一方面可以积累写作素材,另一方面可以进行思想教育,学生乐于接受,也便于记忆,并且有一篇文章拿在手上,可以使学生有一定的心理依靠。这样的训练可以初步锻炼学生的胆量。

二、背文

全文阅读

语文视野中的语言训练

摘要:语文教育就是母语教育的实质不变。“语言文字训练”是学习母语的必经之路。合理扬弃,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母语教育。

关键词: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教学;语言文字训练

“语文课程学什么?”长期以来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语文老师。完整准确地理解课标精神,正确认识语言文字训练的内涵和方式,客观辩证地看待它在语文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对语文课改,特别是对其中的主体部分阅读教学的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透视:从课程目标看语文教育的实质

新课程以“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基本价值取向,作为课程价值具体化的课程目标随之而重建。课标制定了十大总目标,对此,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全面落实,避免顾此失彼。同时,又要作一番由表及里的透视,理清十大目标的关系,抓住核心和头绪。否则,语文课程依然会陷入不知道学什么的尴尬境地。

因此,语文“知识与能力”目标才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或核心目标,只有它才是语文独立设科的理由和语文教学独担之任,是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标志,是构筑语文本体的核心和支柱。

二、思辨:语言文字训练的内涵、方式与实践中的偏差

所谓“语言文字”,不应是“语言”和“文字”的简单相加,它指的是广义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对我国公民而言,“语言文字”就是“祖国语言”,即母语。那么,“训练”又为何意?《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有计划有步骤地使具有某种特长或技能。”那么,“语言文字训练”,就是有计划有步骤地使学生具有运用母语进行交际的技能。

全文阅读

让思维训练植根于语言训练

摘 要:思维能力的训练,应以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为出发点和归宿,思维训练必须寓于语言训练之中,语文训练靠思维来实现,没有思维就没有语言,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则对思维训练植根于语言训练进行重点研究,并分别从语感训练及思维训练两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思维训练;语言训练;教学过程;语感;智力

近几年来,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语文界对教学过程的理论探索越来越深入;优化教学过程,强化思维能力训练的呼声越来越高;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智力和个性,这早已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不过,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笔者也隐约感到一种过分强调思维训练,弱化语言训练的风气在潜滋暗长,有的老师甚至割裂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抛开活生生的语言材料,去进行单纯的思维训练。

于是,一篇篇有血有肉的美文,通过师生煞费苦心的“共同活动”,剩下的便只有几条干巴巴的“筋”了。对此,教学评估者说,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符合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而学生却说,这种缺乏生动的语感训练的课“太乏味了”。久而久之,学生对语文课便兴味索然。这种动机与效果的反差和矛盾,必须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

鉴于以上存在的矛盾,对于当前语文教师而言,如何正确处理语言训练及思维训练之间的关系,是当前亟须解决的任务。要想解决这一矛盾,应解决涉及的根本性问题,也就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思维训练还是语言训练,哪一种训练是主流。然而,对于该问题的研究众多,不同学者有不同看法。但笔者认为,组织、指导学生理解祖国语文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性任务,只有充分了解语文文字,才能够致力于深层次研究。因此,语文学科的根本任务性任务并不是思维训练,应以培养语文基本能力为出发点及归宿。若从该角度出发,思维训练应植根于语言训练,将两种有效结合起来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

语言训练的重点是语感训练,思维训练的重点则在于思维的有序性、统摄性、发散性、准确性、敏捷性、灵活性和创造性。语文教学过程的优化,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积极参与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不断地增加和培养语感,养成一种能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并通过语感训练中的思维活动,提高思维能力,发展智力。

为了解释的条理性,下面将语感训练和思维训练分开来谈谈。

一、语感训练

全文阅读

试谈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

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和加强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这是开发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智力的必要途径。但纵观教学现状不少教师在教学中顾此失彼,忽视了它们二者的关系,致使学生思维迟钝,未开口先面红耳赤,抓耳挠腮,语无伦次。因此,在语文能力训练中,加强语言训练的同时须结合思维训练。

一、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他是思维的符号,一个正常的人,他的思维是离不开语言的,因此,语言的训练离不开思维训练,反之,就无法进行语言训练。例如:在教学字、词、句时,离开了对它们的含义的正确理解,就不可能达到认知,更无从领会其表达的思想内容。语言的运用也一样,归根到底是意义的运用,交流思想、社会交际离不开语言这一工具。爱因斯坦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语言的。”因此,语言训练的实质就是思维训练。

二、思维是语言的内核

人的思维是对客观事物的感知、运化、反映。谭惟输认为“语言能力的培养不能脱离思维训练。我国的传统教育就很重视学与思的结合。古人主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诵读以贯文,思索以通上。’(《荀子》)‘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朱熹)孔子要求‘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思’是关键。‘学’与‘问’离开了‘思’将是浮光掠影。‘慎思’才能‘明辨’,在‘明辨’的基础上才能‘笃行’。因此,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必须有意识地和思维训练结合起来。结合得好,就能相互促进,起正迁移作用。①语言训练不能取代思维训练,尤其是重复的、烦琐的、单调的、机械的语言训练,非但不能通过它训练思维能力,从而发展智力,相反会使思维僵化、机械,结果会扼杀智力,阻碍思维发展。因此,题海战术,无限度地加大作业量等训练过程中,要强化学生思维探索性的训练,指导学生充分运用语言,不株守课本,不呆板的死记硬背词义、语义,而去探索其他途课本的语言和思维方法,灵活运用词语,发现新义,从而达到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三、语言和思维密不可分

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中说:“语言是同思维直接联系的,它把人的思维活动结果,认识活动的成果用词或句中词组合记载下来,使人类社会中的思想交流成为可能了。”就是说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必须凭借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维活动的结果,所以能够满足我们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的双重要求。良好的思维对语言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相反,起着制约的作用。

无数的事实告诉我们,现代社会一刻也离不开语言交际。在语文教学中亟待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语言训练,同时结合思维训练,经过一段时间后,学生的思维会更加敏捷灵活,语言会更加生动流畅。

全文阅读

汉语语言与朗读训练

汉语语言学习的核心任务在于培养语感,《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感情辨析词语的感彩。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使学生在意会中言传,在言传中意会。这种意会只有通过多读、多品、多揣摩才能获得,这就是古人所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经过朗读教学的实践,给我的汉语语言课堂带来了无穷的魅力与活力,也使我和学生受益匪浅。下面我谈一谈自己在汉语语言朗读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一、朗读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每个班学生都有许多说话时吐字不清或发音不准、语速缓慢。在课堂上不敢开口发表自己的见解。即使开口也只是声音极低、断断续续,更谈不上表情达意了。还有的同学谈作文而色变,语言没有条理性,更没有语言的储备。鉴于此种情况,我有意识的训练他们的朗读能力,加大朗读量、规定朗读篇目、指导朗读方法、培养朗读兴趣,把朗读当成语言训练,也当成思维训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训练语言及思维的协调性和条理性。在不知不觉当中,这些同学不但能在课堂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发表见解有条不紊,而且分析、鉴赏、感悟语言的能力也有提高,自然地提高了作文水平。

二、朗读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语感

汉语语言能力中,语感感悟是最重要的内核,而这些感悟能力只有通过高质量的诵读才能形成。课文不是无情物,课文愈好,思想感情愈强烈、愈真挚。要想有效的领会好课文的思想情感内涵,单单依靠他人讲解,分析说明是不行的,必须借助朗读体味,揣摩其内在意蕴。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达到先声夺人,以情感人的效果。首先可以通过教师的范读传导感情,这种方法要优于直接听磁带,因为现场感强,亲近自然,学生更可感,情绪自然容易被调动,当教师的心融于文章之中,把握了文章的感情基调和思想感情,真情注入到课文,感情就通过声音自然流露出来,并传导给学生。还可以运用多种朗读方式激发学生情绪。课堂上少一点孤立的讲解,多一点有感情地朗读指导,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朗读训练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思维,即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思维所运用的载体正是语言。所以,朗读不单是对语言能力的训练,也是对思维能力的训练。朗读的多了,对语言的品味和鉴赏能力增强了,就会促进思维的发展。每篇课文都由字、词、句构成。朗读能力的有效训练可以提高学生对包括字、词、句在内的语文的感受能力。反复读就会使学生自觉对关键词进行比较、替换、欣赏,或体味玩赏重点语句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从而培养学生揣摩语言意蕴美、激发思维使之活跃的能力。

总之,汉语语言朗读教学,魅力无穷,随着教学改革对朗读教学的重视,汉语语言教学以朗读为本,已成为越来越多的教师的共识。我也以切身体会感受到了朗读之美!因此,在汉语语言课堂中紧紧抓住“朗读”这一手段,会使课堂充满魅力,充满激情。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