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语言学家

语言学家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跟名家学语言

作文是一种心智活动,也是一种言语操作过程。文学作品的形式美,主要体现在语言文字上。一般说来,写文章首先得合逻辑和语法,在准确的基础上再求鲜明、生动。但在文艺作品中,“原本不使用‘现成的语言,它在进行中‘创造’语言”。为了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作品中常会出现突破语言规范和超越逻辑形式的句子,它们在文章之中,就如一把暗藏的锯,直切神经末梢。

创新是语言意识中一股巨大的内驱力,所以才会有“作家被创新这条狗在屁股后面追得四处乱跑”的说法。在笔者看来,常见的创新形式主要涉及以下三个维度:

一、一个视角――还原观看世界的方式

“年轻的时候是诗的时代,头脑还没有客观化;而到了三十左右,外来的刺激日多,却逼得逐渐客观化、散文化了。”我们已经无法儿童,但却可以对世界、对人生做出积极的改变――还原观看世界的方式。回望自己的童年,启发自己保持一份纯净的童心,抗拒世俗的污染,同时也看清自己心灵中一直未能成熟的部分,看清人类总体的幼稚与妨碍成熟的危机。

美国作家艾丽丝・沃克的视角是普通人没有的,诗集《花朵在鼻尖闻着我》流露出非成年人似的热情和童稚,“天空在我眼角盯着我、舞蹈在我骨头活动着我、海洋在我头上游着我、故事在我臂弯讲述着我”,换了个视角,变了个世界,这也许正是她吸引我的地方。

发表于1924年12月的《秋夜》是鲁迅散文作品之中经常引起讨论的一篇,开头的四个句子洋溢着巨大的新鲜感:“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一旦把它修剪成“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枣树“或“后园墙外有两株枣树”,意趣大异,读名将无法走进那个站在后园里近距离观察这个神秘世界的成人孩童,他正向墙外转移目光,经过一株枣树,再经过一株枣树,然后延展向一片“奇怪而高”的夜空。

要知道。过于注重概念化、逻辑化的语言,差一点剥夺尽我们怀疑与忧虑的权利,因为它企图消除世界的暖昧性。而这样的反视角,也许冒犯了我们已经具备的常识,但那轻盈的顽皮与迷惑同样丰富且美丽着我们的世界,让我们走向完整的生存。

二、一种意识――强化出色用宇(词)的习惯

全文阅读

语言学家的诗歌语言探析

作者:李心释单位: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

语言与思想或观念的关系是怎样的?当我们这样提问时须警惕其中的预设,即预设两者是先在的存在物,实际上不然,语言对思想所起的独特作用不是为表达观念而创造一种物质的声音手段,而是“作为思想和声音的媒介,使它们的结合必然导致各单位间彼此划清界限,思想按本质来说是混沌的,它在分解时不得不明确起来”。也就是说,思想、概念或观念等并不先在于语言,世界本来是混沌的,无论是声音还是思想,只有是区分之后才变得清晰,混沌是没有意义的,而有区分后意义才产生。这就像老子说的“无中生有”,因此索绪尔将能指与所指的结合称为“可怕的”结合,可怕如斯。作为意义的系统,语言本身并没有实质的东西,承载它的声音实质并不曾改变什么,语言只是形式,即区分的形式。我们可以想象,波浪是由于空气和水相遇作用的结果,波浪没有增加实质性的东西,语言也如此,它只是一种形式。因此,意义并不是与外界的事物对应的,意义只与区分形式对应。可以说,事物从来没有进入语言之中,尽管语言必定指称事物。语言使混沌世界具备了形式,世界的实质没变,但语言使之具有了意义。比如,把自然界的花叫成紫荆花、杜鹃花、波斯菊……并不比叫1、2、3……高明,因为命名只是为了把一种花和其他花区分开来,说“紫荆花”并不对应于花的实质。再例如,在日常语言中,我们说“杯子”,仿佛有一种实质与杯子对应起来,其实是在日常语言中我们已经忽略了这种区分过程,因为在长年累月的使用中早已把这种区分的结果固定下来了,使人仿佛觉得它有某种实质对应的错觉。其实我们说“杯子”,是因为在系统中有杯子、桌子、椅子、瓶子……等无限的区别,这个区别的格式是“不是什么”,除去桌子、椅子、瓶子……之后,剩下的就是“杯子”。所以索绪尔下断言“我们表示语言事实的一切不正确的方式,都是由认为语言现象中有实质这个不自觉的假设引起的”。

语言中各个要素之间都有连带关系,孤立的东西毫无意义。我们不能相信词典,词典其实是为日常交际服务的,词典中的义项都是在日常语言系统中已经固定下来的概念,从我们二三岁时所掌握的语言情况看,我们的语言能力表现得最明显的是区分能力,后来词典里写下的一个个概念在儿童大脑里不过是一个个相互区分的空位。那么如何解释“表达”?我们常说语言是思想的表达工具,即思想产生在前,语言表达在后,并且除语言之外思想还有别的表达工具。然而如前所述,思想(观念)不可能预先在那里,是语言划开混沌,所以并没有一个预先要表达的东西。我们可以再试想,如果思想预先在那里的话,语言就不会变了,但语言却千变万化。表达不过是重复表达,即用日常语言系统的现成观念表达类似的观念,因此海德格尔会说“常人”从未说过一句真正的话,因为常人说的都是套话、重复的话。真正的语言是崭新的区分所带来的崭新的思想的呈现,这个呈现正是语言与思想共现。语言的意义是由价值所决定的,价值是最确切的特征,价值是系统中的区分带来的,某个语言要素的价值即它不是别的东西。意义依存于价值,没有价值,意义是不可能存在的。语言的本来状态就是系统中的区分,但在言语活动中,社会与交际使这些区分相对稳固,指称物逐渐占领了每个区分的格,形成日常语言。索绪尔从人们对语言的幻觉中恢复了语言的本来面貌,但他同时肯定这个幻觉的合理性,他的致命处在于用“社会”偷换“系统”,从而达到对日常语言系统的认可,并不再往前推进去理解文学语言对于语言的意义。

索绪尔为了避免人们忽视那个不出现的所指,或错误地把能指当作符号整体,而用专门的术语对它们进行区分,即符号、能指和所指,能指与所指并无先后,而像一张纸的两面,符号是可怕之物,可怕在它们的结合之神秘。我们无法探寻能指和所指是如何发生联系的,这种联系似乎只在人类世界里产生,并且无法知道是何时产生的,这一种“无中生有”是先天的符号能力,分享着神之创造力。索绪尔把在能指和所指层面上的区分叫做“差别”,它们把浑然之物区分开,把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区分称作“对立”,由此产生“概念”,这一不同区分之重大意义,学界仍认识不足。区分不是命名,命名是孤立的、有内容的,而区分只是形式,没有实质。能指与所指的结合没有理据,是任意的,这或许是索绪尔的“可怕”意思之一。文学语言秉承了能指与所指之间的断裂状态,意指活动远比日常语言活跃,将每个现有的语言单位都推入二次符号化过程之中。文学语言更接近于语言的本质,有两人的思想可提供支持,一是海德格尔,二是德里达,后者反对“语音中心主义”的武器,与其说是文字,不如说就是文学语言。

二在语言状态中一切都是以关系为基础的,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也离不开关系这个基础。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认为语言中各要素的关系和差别都在两个跟心理活动类似的范围中展开。这是一种有机关系,简单而又无法穷尽,与生命的特征相似,它们是联想关系和句段关系。联想关系有两个特征:一是通过某种共同点,人在记忆中把那些语言单位联合起来;二是心理联想还能抓住它们联系在一起的某种关系,这一关系取决于特定场合或语境,其实它提示的是一个相对封闭而确定的系统范围,那么有多少种关系,就有多少种联想系列。但是,联想关系永远不在场,只是潜在的记忆系列(记忆系列只是潜在的,是因为不同的言语者就有不同的记忆条件,不同时空中的同一言语者,记忆系列也不全相同)。线性表达是语言的命定特征,出现在线性位置上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句段关系,具有连续的顺序和一定的单位数目(而联想关系相反,没有确定顺序和一定的单位数目),然而各个要素都只是从联想关系中选择出来的,或者说语言表达就是联想关系向句段关系的投射。

联想到的东西形成了一个有区分关系的聚合,每个人头脑中都有独特的区分系统,对于一个诗人而言,看到一个杯子,他也许会想到父辈贫苦的生活,想到一段旧情,想到圣杯……这与大众所用的日常语言区分系统是不同的,在诗人那里,他的区分系统已经发生了变化,那么诗人如何让人知道自己心内隐藏的聚合系统(聚合才是系统,在术语上,“联想关系”“句段关系”后分别为“聚合关系”“组合关系”所替代,)呢?这就要通过组合的方式呈现出来才能使人理解,比如“杯子”、“苦难”、“父亲”……的聚合系统,这些语言单位的单纯罗列也是一种句段表现,但一般不能使人理解,句段关系来自于民族语言的共同规则,否则他人是无法理解的。组合的可能性很多,组合的可伸缩性也很大。例如:天空、大衣、耗子、肺病,如果这是一个可能的聚合系统,彼此之间的关系、差别与对立,就必须靠组合来呈现了,由于聚合系统的独特,组合的句段关系即使为说该语言的人所熟习,在语义上也依然会觉得不寻常。严格地说,句段关系有两种,一种是索绪尔及以后的结构主义者所描述的形式关系,一种是语义语法中的义素搭配规则。在日常语言中,不仅是组合中的形式关系是确定的,并且语义搭配规则也是确定的;在文学语言中,组合的形式关系或者与日常语言完全一样,或者有一定程度的扭曲,而语义搭配上对日常语言的偏离是普遍特征,原因正是出于诗人、作家的联想关系或聚合系统之独特。诗人在玩味内心聚合系统的时候也在不断变换句段关系的表达,以形成组合对聚合最大程度的涵盖。

所以读文学语言不能只读字面的,要从字面中读出其他尽可能多的意味,如果只读字面的意义就等于没读。读出了可能性意义那是读者的本领,作者有没有能力写诗做文,跟读者无关。但这里有个概率问题,对于一个语言作品而言,1000个人中只有1个人将它读成诗,那它不一定是诗,如果再多一些人也读成诗,那就一定是诗,读不懂的人很可能是文学素质问题。作者无意,读者有意,读出诗来;作者没有能力写成诗的,读者也能读出非诗,恰恰说明读者是诗人,作者不一定是,作者不能想着凭运气蒙出一个伟大的作品来。作者写出诗来,而读者读不出(根据前面的概率),这是读者没有读文学语言的能力。

三俄国形式主义者的文学语言观是对立于日常语言的,我们为了强调对待语言的非工具态度而沿用其术语,而实际上如前所述,文学语言并没有什么特殊的语言属性,它与语言本性是一致的,反而是日常语言,语言的本性被遮蔽在实用的重复中,但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在本质上并不对立,更不存在哪些语言单位实体属于文学语言。将“陌生化”作为区别文学语言和日常语言的标志,显然有误,它虽然揭示了文学语言的部分特征,充其量是从读者角度所看到的一种语言风格上的效果,但多数情况下文学语言和日常语言在能指层面并无二致,这又怎么解释呢?我们须回到语言本身去谈论,看看语言本身给文学提供了怎样的空间。

全文阅读

这个语言学家真“好玩儿”

赵元任一生中最大的快乐,是到了世界任何地方,当地人都认他做“老乡”。

二战后,他到法国参加会议。在巴黎车站,他对行李员讲巴黎土语,对方听了,以为他是土生土长的巴黎人,于是感叹:“你回来了啊,现在可不如从前了,巴黎穷了。”

后来,他到德国柏林,用带柏林口音的德语和当地人聊天。邻居一位老人对他说:“上帝保佑,你躲过了这场灾难,平平安安地回来了。”

1920年,英国哲学家罗素来华巡回讲演,赵元任当翻译。每到一个地方,他都用当地的方言来翻译。他在途中向湖南人学长沙话,等到了长沙,已经能用当地话翻译了。讲演结束后,竟有人跑来和他攀老乡。

赵元任曾表演过口技“全国旅行”:从北京沿京汉路南下,经河北到山西、陕西,出潼关,由河南入两湖、四川、云贵,再从两广绕江西、福建到江苏、浙江、安徽,由山东过渤海湾入东三省,最后入山海关返京。这趟“旅行”,他一口气说了近一个小时,“走”遍大半个中国,每“到”一地,便用当地方言土话,介绍名胜古迹和土货特产。

这位被称为“中国语言学之父”的奇才,会说33种汉语方言,并精通多国语言。研究者称,赵先生掌握语言的能力非常惊人,因为他能迅速地穿透一种语言的声韵调系统,总结出一种方言乃至一种外语的规律。

他还被称为罕见的通才、一个“文艺复兴式的智者”。作为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并称于世的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语言学是他着力最深的领域,然而他同时还兼授物理、逻辑等课程。

他雅好音乐,曾专攻和声学与作曲法,会摆弄多种乐器,毕生都与钢琴为伴。他一生创作过一百多首音乐作品,包括声乐和器乐。

全文阅读

这个语言学家真有趣

赵元任一生中最大的快乐,是到了世界任何地方,当地人都认他做“老乡”。

二战后,他到法国参加会议。在巴黎车站,他对行李员讲巴黎土语,对方听了,以为他是土生土长的巴黎人,于是感叹:“你回来了啊,现在可不如从前了,巴黎穷了。”

后来,他到德国柏林,用带柏林口音的德语和当地人聊天。邻居一位老人对他说:“上帝保佑,你躲过了这场灾难,平平安安地回来了。”

1920年,英国哲学家罗素来华巡回讲演,赵元任当翻译。每到一个地方,他都用当地的方言来翻译。他在途中向湖南人学长沙话,等到了长沙,已经能用当地话翻译了。讲演结束后,竟有人跑来和他攀老乡。

赵元任曾表演过口技“全国旅行”:从北京沿京汉路南下,经河北到山西、陕西,出潼关,由河南入两湖、四川、云贵,再从两广绕江西、福建到江苏、浙江、安徽,由山东过渤海湾入东三省,最后入山海关返京。这趟“旅行”,他一口气说了近一个小时,“走”遍大半个中国,每“到”一地,便用当地方言土话,介绍名胜古迹和土货特产。

这位被称为“中国语言学之父”的奇才,会说33种汉语方言,并精通多国语言。研究者称,赵先生掌握语言的能力非常惊人,因为他能迅速地穿透一种语言的声韵调系统,总结出一种方言乃至一种外语的规律。

他还被称为罕见的通才、一个“文艺复兴式的智者”。作为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并称于世的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语言学是他着力最深的领域,然而他同时还兼授物理、逻辑等课程。

他雅好音乐,曾专攻和声学与作曲法,会摆弄多种乐器,毕生都与钢琴为伴。他一生创作过一百多首音乐作品,包括声乐和器乐。

全文阅读

从语言学的视角评介西方哲学家的语言观

摘 要:本文从语言学的角度评介了维特根斯坦、蒯因、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等几位语言哲学家的语言观,认为语言学的研究应该多汲取哲学研究的成果,在此基础上创建能够产生新思想、新方法的中国语言学理论,语言教学应该改变单纯工具论、实用论的目的,重新认识语言的作用和价值。

关键词:语言学 语言教学 西方哲学 语言观 评介

一、引言

现代西方哲学家通常把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发生的从认识论研究到语言哲学研究的转变,称为“语言的转向”,并把这种转向看作哲学中的一次伟大变革(涂纪亮,1993)。语言问题在20世纪的西方哲学中占中心地位,这一点毋庸置疑。西方哲学为什么把哲学研究的本体转向语言,转向的动因何在,这一问题引起诸多学者的思考与讨论。基本共识有二:其一是哲学的研究对象发生了危机,需要更换;其二是语言最适合作为研究的对象。虽然西方哲学家对语言的研究代替了对认识的探讨,实现了哲学研究的语言转向,但是哲学家的语言研究与语言学家的语言研究还是有很大的差异。从表面来看,哲学家倾向于探讨大的理论问题,语言学家倾向于对语言的精确描写;从渊源关系上来说,语言学是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的一门学科,因此语言学家对语言的研究更具体。究其本质,哲学家和语言学家对“什么是语言”这一基本问题的看法就存在分歧。另外,哲学对于语言教学的启示和作用是有目共睹的。正如李晓红(2015)所言,语言哲学的每一次发展都给语言学打上了烙印,不仅丰富和发展了语言学理论,而且还拓展了语言研究的领域。语言教学从语言哲学中也可以汲取丰富的养分,因为语言教学本身包含着对“人”的教育。语言教学走向系统的哲学思考和文化建设是明智的选择,缺乏理论视野的语言教学是没有生命力的;从语言哲学的视域来反思和改革语言教学,必将扩展语言教学的学术视野,提升其哲学研究的层次和境界,促进语言教学的哲学转向。

本文挠镅匝Вò括语言教学)的视阈对几位西方哲学大家的语言观加以评介,汲取语言哲学的思想精华,藉此思考中国语言学的理论问题,思考语言教学(母语教学和二语教学)的相关问题。

二、维特根斯坦的语言观

维特根斯坦是举世公认的具有划时代影响的哲学家,他的前后期两种哲学观分别是语言哲学两大流派的代表。他前期哲学的基本前提是认为语言有意义,哲学研究的问题是“何为语言的意义”。他在《逻辑哲学论》中提出意义的图式说,把句子、命题等看作意义的基本单位,在此基础上试图揭示语言的本质及其界限。他认为语言用来直接表达思想,思想则是语言与事实之间的中间环节,语言通过表达思想而表达事实;必须把语言与语言之外的事实相对应来说明语言的性质,强调语言对事实的依赖,反对孤立地就语言研究语言。这一思想其实已经体现在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的核心观念之中。国内从事语言研究的大部分学者基于汉语自身的特点,倾向于接受功能、认知的语言观,因此可以借鉴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理念。当然,这一思想对于语言教学也至关重要。形式与意义的关系一直是语言教学(尤其是二语教学)关注的焦点,理想的教学应该对形式与意义给予同等重视。但是实际语言教学中往往重视形式,忽视意义,导致形式与意义不能匹配,学习者交际能力不足。

维特根斯坦在后期哲学研究中不再事先假设语句具有意义,提出不要问意义是什么,应该重视语言的使用,并且认为语言只有在使用中才能获得意义。他提出:“这种语言是用来在建筑工人A和他的助手B之间进行交流的语言。A用各种建筑石料盖房子:有石块、石柱、石板、石梁。B必须按照A的需要依次将石料递过去。为此,他们使用一种由‘石块’‘石柱’‘石板’‘石梁’这些词组成的语言。A叫出这些词,B则把他已经学会的在如此这般的叫唤下应该递送的石料递上――请把这设想为一种完全的原始语言。”(维特根斯坦,1996)这种语言观不是把语句和语词看作关于对象的表达,而是看作某种按一定规则进行的使用活动。维特根斯坦将我们的语言(即日常语言)称为“语言游戏”:“我也把由语言和行动(指与语言交织在一起的那些行动)所组成的整体叫作‘语言游戏’”(维特根斯坦,1996)。“语言游戏”指语言按照一定的规则在一定的场合中使用的活动,语言、规则和使用的活动是它的基本要素。任何一个语词概念的含义或意义不在于它所意指的对象中,而在于它按照一定的规则与其他语词的组合方式之中。也就是说,语言只有在使用中才有意义,语词的意义就是它的用法。维特根斯坦还认为语言及其功能不只有一种,而是有无数种;各种语言及其功能之间没有共同的逻辑本质,只有“家族的相似”,就如同家族的某些成员之间在身材、相貌、性情、步态等方面交错出现的相似性,这些相似性并不是家族全体成员的共同性。

全文阅读

日语语言文学中的家园意识分析

内容摘要:中国和日本是屹立在东亚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中日两国在文化层面上具有鲜明的共性。随着近几年来我国对日本文化及语言研究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对日本语言文学中的主流意识及社会文化进行交流探讨,受到了理论界的广泛关注。本文首先对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主要特点进行了相关阐述,再对日语语言文学中所包含的家园意识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希望可以为日语语言文学的研究提供一点参考。

关键词:日语 语言文学 家园意识分析

中国与日本是隔海相望的友好近邻,两国的文化具有深层的底蕴与广泛的共同点。日本文化一直受到中国历史文化的熏陶及影响,从而保留了很多中国历史传统文化中的固有印记。但随着日本明治维新的开展,日本文化开始受西方思潮的影响,因此带有明显的西方文化特点。在一定时期内,日本还存在本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交流碰撞的现象,两种文化最终融合形成了日本先进的社会主流文化。通过对日语语言文学的艺术特点及发展规律进行研究,我们可以看到日本国内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演变过程,进而完善我国的日语语言文学研究来了理论体系。

一.日语语言文学的主要特点

1.1日语语言文学中具有明显的语言标记

研究日语语言文学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日语语言文学在很多方面都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因此带有中国传统文化鲜明的特点及固有的印记。日本自从明治维新以来开始打破闭关锁国的局面,西方文化开始涌入日本,进而对日本的语言文学发展带来了重大的影响。日本的文字虽然与中国有很多共同点,但日语的发音及拼写规律与汉语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日语语言文学便带有鲜明的印记[1]。日语语言文学的发展史并不是简单新陈代谢的过程,而是新旧文化不断交替融汇的过程。

1.2强烈的社会特征是日语语言文学的又一特点

不管是早期日本的作品还是日本的近现代作品,都在文学中表现出了强烈的社会性,这是日语语言文学的一个重大特点。日本的近现代文学作品,都会集中地展示日本历史发展每个阶段的社会现状,及表达对未来的向往与憧憬。由于受日本地域的影响,日本的文学作品与时代的变迁息息相关。日本的文学作品呈现出了城市化的倾向,一般是以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京都为时代背景。直到日本进入江户时代,日本的武士开始成为新的贵族,进而登上历史舞台,武士中的一些从事文学创作的人便带动了国内文学创作中心的转移。

全文阅读

日语语言文学中的家园意识探讨

内容摘要:中国和日本是屹立在东亚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中日两国在文化层面上具有鲜明的共性。随着近几年来我国对日本文化及语言研究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对日本语言文学中的主流意识及社会文化进行交流探讨,受到了理论界的广泛关注。本文首先对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主要特点进行了相关阐述,再对日语语言文学中所包含的家园意识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希望可以为日语语言文学的研究提供一点参考。

关键词:日语;语言文学;家园意识分析

中国与日本是隔海相望的友好近邻,两国的文化具有深层的底蕴与广泛的共同点。日本文化一直受到中国历史文化的熏陶及影响,从而保留了很多中国历史传统文化中的固有印记。但随着日本明治维新的开展,日本文化开始受西方思潮的影响,因此带有明显的西方文化特点。在一定时期内,日本还存在本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交流碰撞的现象,两种文化最终融合形成了日本先进的社会主流文化。通过对日语语言文学的艺术特点及发展规律进行研究,我们可以看到日本国内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演变过程,进而完善我国的日语语言文学研究来了理论体系。

一.日语语言文学的主要特点

1.1日语语言文学中具有明显的语言标记

研究日语语言文学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日语语言文学在很多方面都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因此带有中国传统文化鲜明的特点及固有的印记。日本自从明治维新以来开始打破闭关锁国的局面,西方文化开始涌入日本,进而对日本的语言文学发展带来了重大的影响。日本的文字虽然与中国有很多共同点,但日语的发音及拼写规律与汉语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日语语言文学便带有鲜明的印记[1]。日语语言文学的发展史并不是简单新陈代谢的过程,而是新旧文化不断交替融汇的过程。

1.2强烈的社会特征是日语语言文学的又一特点

不管是早期日本的作品还是日本的近现代作品,都在文学中表现出了强烈的社会性,这是日语语言文学的一个重大特点。日本的近现代文学作品,都会集中地展示日本历史发展每个阶段的社会现状,及表达对未来的向往与憧憬。由于受日本地域的影响,日本的文学作品与时代的变迁息息相关。日本的文学作品呈现出了城市化的倾向,一般是以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京都为时代背景。直到日本进入江户时代,日本的武士开始成为新的贵族,进而登上历史舞台,武士中的一些从事文学创作的人便带动了国内文学创作中心的转移。

全文阅读

独家原创:浅谈英语语言学

【摘要】:英语语言学是一门语言学科,是我们对英语这种语言的学习以及研究的学科。在我们国内的大学本科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中已设定了“英语语言学”科目为基础必修科目。在我们英语专业教学中有着它继承的应用。同时在对英语这种语种跟我们的汉语之间是存在着一些不同特异之处。对于我们国人与西方人的交流之中还存在着很多难于理解明白的地方,也是我们交流之中一直存在的问题。本文根据英语语言学理论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和英汉语对比学习研究阐述英语语言的重要性以及英汉语言之间的一些共同和不同之处,再而结合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误差的起因及应对策略进行细说,最后简单总结文章。

【关键词】:英语语言差异研究

经济,政治带动着文化的发展,自从改革开放的政策提出,中国市场上的经济得以快速发展,在文化上,或许是由于英语在全球上的广泛使用,加上经济的驱使,很多国家都兴起了学英语热,对中国人来说,英语这种第二语言也变得越来越普及。在我们国家的文化学习当中,我们中国人早就把英语当做我们的第二母语,特别是随着中外的经济交流越来越密切,语言的统一更是首要考虑的问题,为此我们国家加大了对英语学习的要求。如今“英语语言学”课程更是成为我们大学本科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培养计划中的一门基础必修课。显然这门语言学在我们国家的教育文化中已经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那么现在就让笔者讲讲该科目理论在我们应用状语教学上的应用。

一、英语语言学理论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英语语言学理论内容涉及语言的各种属性、语言学的学科知识、语音学、形态学、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社会语言学、语言与心理、语言与文化、语言习等等。该理论是我们现代英语专业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也是我们现代英语专业教学中的一个理论基础。

在英语专业教学中,英语语言学理论作为一个基础理论是我们的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英语这门语言学的基础,在我们对英语这种语言学的学习以及研究的整个过程当中,我们都离不开英语语言学理论的基础,它使得我们了解现代英语语言学的基础理论以及研究成果以及掌握语言研究的方法和艺术。在对该理论的学习当中,使得我们的阅历开阔,理解现代语言学的丰富内容。同时,英语语言学理论对外语教学与研究具有指导意义并引导学生学习怎样将现代语言学的理论与成果应用于我们的英语实践之中。

二、英汉语对比研究

在我们对英语和汉语的学习中,我们都很清楚地了解到它们之间各自的特异性和共同性。

全文阅读

学前双语教育受家庭语言环境的影响

【摘 要】儿童语言教学初始教学活动都是从学生自身家庭教育开始的,学生家庭语言环境在学前儿童正常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推动作用,并也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学生第二语言学习造成相应影响。本文针对儿童学前双语教育现状,对学前英语教育受家庭语言环境的影响进行详细分析与阐述。

【关键词】学前学习;双语教育;影响分析

语言环境的基本含义是指区域具体语言生活状况,语言环境代表着语言文字的使用状况和使用面貌。双语学习者教育工作不仅是教师的任务,同时也是家长的义务。我们通常所说的语言能力是指在科学合理应用语言的过程中加以形成的,学前语言能力的要点在于教育孩子喜欢表达、敢于表达和有语言表达欲望等。以下是对儿童学前双语教育受家庭语言环境影响的详细探讨。

一、家庭环境范围内其相关主观因素对学前双语教育的对应影响要点分析

此处以授课班级之间对比为例,对双语授课教育进行仔细比对,然后分析出家长主观因素对学前双语教育所造成的影响程度。最为常见的案例就是加拿大式学前双语教学,其之所以成功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家长对学生的教育,大多数学生家长的双语基础较为良好,这就为儿童学前双语教育奠定了优良根基且也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学生家长双语水平较高就会使其在儿童学前双语教育中起到的作用愈来愈大,但如果父母所掌握的双语知识略有欠缺就会达不到预期学前双语教育效果,此时家长应加大对儿童学习的监管力度。

1.学生家长可通过相应家庭教育投资以加强儿童学前双语教学支持力度

当学生加长进行家庭教育投资的过程中,应对儿童学前双学教学工作重视起来,实施双语教学班级设置操作时,以混合班为主、双语班为辅的教学策略。家庭教育投资主要是指家长为提高子女各方面素质而进行的对应促进活动并适时投入一定精力和物力。负责研究学前双语教育的许多专家和学者已提出过有关结论和看法,一个家庭的物质条件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自身发展的优劣。另外,从家庭环境基础观测量表中可以发现,学生家长通过书籍语言刺激方法和游戏语言刺激方法以及智力玩具语言刺激方法等均可起到意想不到的学前双语教育效果。较为正确的做法是,家庭内部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之后在此基础上改善家庭条件并为儿童语言能力提升打下坚实基础。这同时也就说明了家庭物质条件是儿童学前教育的基础。

2.家长支持力度对儿童学前双语教育的影响要点分析

全文阅读

论日语语言文学中的家园意识

摘要: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在文化层面上具有十分广泛的共同性基础。近年来,国内对于日语语言及日本文化的研究更为深入,特别是对于日语语言文学背后所蕴含的日本社会文化和主流意识的研究,更是成为了理论界关注的热点。在本文中,笔者首先介绍了日本语言文学的发展脉络及主要特点,并结合日语语言文学和日本社会的典型案例,剖析其背后蕴含的日本文化中的家园意识主要特点。

关键词:日语 语言文学 家园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7.100

日本是我国的近邻,两国的文化具有深厚的发展底蕴和广泛的共同点。长期以来,日本文化受到我国历史文化的熏染和影响,保持了许多我国历史传统文化的印记。但是进入近代以后,日本文化更多地受到了西方资本主义思潮的影响,带有着十分鲜明的西方文化特点。因此在一定时期内,日本国内社会主流文化存在着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激烈碰撞、共存交融的现象。最终,随着不同类型文化的逐步融合,形成了当今日本社会的主流文化及意识形态。

当前,日语语言文学已经成为国内高校日语专业的必修课。通过分析日本语言文学的发展规律、艺术特点及主题思想,我们能够清晰地发现其背后所蕴含的日本国内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和演变。近年来,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也开始加强了这方面的研究,并诞生了一批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研究成果,丰富和完善了我国日本文化学研究的理论体系。

1 日本语言文学的主要特点

纵观日本语言文学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远古时代的日本语言文学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带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和烙印。20世纪以来,日本开始打破闭关锁国的古老格局,广泛引进西方现代思想,而这也对日本语言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1.1 日本文学带有鲜明的语言和标记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