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语言学概论

语言学概论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言学概论”教学的反思

摘 要:什么是语言?这是语言学教学必须回答的问题。长期以来,语言的工具论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如何突破工具论的束缚,给学生一个全新的语言观则是本科语言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本文通过对语言定义的归纳和剖析,探讨了语言的本质以及人的编导和语法的调变在其中所承担的角色,同时展开语言深广的人文内涵,借此以探索语言学课程教学的新方法。

关键词:语言 人 语法 人文内涵

1.引言

语言学概论是大学英语专业三年级学生的必修课,学生普遍认为该课程术语抽象难懂,习以为常的语言现象在语言学里却有不同的解释,反倒有变简为繁的嫌疑。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术语“语言”就是如此。那什么是语言呢?这是语言学第一堂课教师不得不提出并回答的简单而又深奥的问题。说其简单,因为人人都知道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说其深奥,因为从早期的语文学时期到现在的认知语言学研究,对语言的认知不断深入也不尽相同。然而语言的工具论在人们的头脑里已根深蒂固,如何突破工具论的束缚,开启学生思想的大门,引导他们独立的思考,培养他们科学的精神,同时向他们展示语言深广的人文内涵是本科语言学教学的一个目标。

2.语言与人的编导

由经验而知,语言是种系所特有的,是人类的专利,即使最聪明的猴子和海豚也无法习得语言,这在证明语言是人的本质。恩格斯指出,劳动促使猿跳出了丛林走进了社会,进化为了人。那么,社会形成的同时,猿进化为类人猿再进化为人的同时,肯定是带着语言一起走进社会的,因为“语言正是把人与人连起来的最重要‘精神现实’,……没有语言的社会就不是人类社会”,因而,“人究竟还是语言存在的生物”(周兆祥,2004)。这暗示着,人、语言和社会是一个须臾不可分的统一体,谁也离不开谁,否则人就退化成了猿,语言只是一串咿呀呼耶的声音,而社会与自然无异了。当人类灭亡的时候,社会和语言也就跟着消亡了。那么,人和社会之于语言的是什么呢?语言的定义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语言的定义可谓林林总总,它们大致可分为五类,分别包括交际工具类、结构系统类、能力行为活动类、符号类和综合类,列举如下:

交际工具类

全文阅读

语言学概论教学与理论运用能力培养

摘 要:高校的理论课程教学不能只满足于讲清楚有关概念和命题,而应该在人才培养上有更高的追求,也就是应该把培养学生的理论运用能力作为理论课程教学的根本目标,语言学概论课的教学亦当如此。教学和教材编写中强化问题意识、注重解释理论和理论解释等做法,对帮助学生实现从理解到运用、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都是有意义的。

关键词:语言学概论;理论教学;理论运用;能力培养

语言学概论是语言类课程中的基础理论课程,是高等院校中文学科本科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就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来看,这一课程的教学内容被视为一个中文专业本科学生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设置这门语言理论课程的目的是否只是为了使学生了解有关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还是应该有更高的、更有意义的目标?更高的目标又该如何去实现?从更普遍的意义上说,高校理论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是应该着眼于知识的传授,还是应该着眼于能力的培养?如果应该着眼于能力的培养,又该如何帮助学生跨越理论知识与运用能力之间的距离?语言学概论课程在高校中文专业的开设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但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这些问题恐怕并没有得到令人满意的解决。

近几年来,为了更好地应对高等教育发生的诸多变化,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了一套中文学科本科专业基础课教材。受中文教指委委托,其中的《语言学概论》教材由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大学的专业教师承担编写工作,目前该教材已正式出版(《语言学概论》,贺阳、沈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我们对理论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思考,总结了长期理论教学实践的经验和得失,并有意识地将形成的教学理念贯彻到教材的编写中,努力使新的语言学概论教材能够方便这些教学理念的实现。

一、学以致用是理论教学的根本目标

语言学概论是一门理论课程,主要讲授语言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这些内容,无疑是语言学概论教学的首要任务。但如果到此为止,我们不禁要问:学习理论究竟为了什么?怎样才算掌握了一种理论?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对理论的本质和功能有充分的认识。

理论是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系统化知识,它来自实践,但又不局限于当下的实践。理论在人的认知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为对科学观察的引导作用、对观察结果的梳理、概括和解释作用,以及对未知事实的预测作用。理论虽然也是一种知识,但其最大的价值在于对认知活动的引导作用和对客观世界的解释和预测作用。一句话,理论既是人类认识的总结,又是人类认知活动的工具。既然理论是一种工具,那么学习理论的目的就应该是运用,而不能只是单纯的了解。脱离了理论的运用,也不可能真正了解和掌握一种理论,这跟我们了解和掌握任何一种工具是同样的道理。因此我们说,学以致用应该是所有理论教学的根本目标。所谓学以致用就是要使学到的理论能够发挥其在认知活动中的应有作用,而不仅仅是识记一些概念和命题。具体到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我们认为教学的根本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观察、分析、解释语言现象的能力。

既然理论运用能力的培养是理论课程教学的根本目标,而我们又清楚地知道:知识并不等于能力,从知识到能力需要一个跨越,学习甚至理解了相关理论,并不意味着能够正确地运用这些理论来解决问题,那么理论课程如何教,才有利于学生完成从知识到能力的跨越呢?这是我们在理论教学的根本目标确定之后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全文阅读

“语言学概论”问题探究教学模式中的语言资料

摘 要:“语言学概论”是高校中文专业的基础理论课,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中,适当渗透丰富化和趣味性的语言资料,对于学习该课程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母语语言生活或了解的其他语言现象,能够使学生有效地调动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其分析能力和探索能力。

关键词:语言学概论 问题探究式 语言资料 丰富化 趣味性

作为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语言学概论”在其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该课程存在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枯燥、语言资料脱离实际、教材编撰陈旧等问题。针对这种情况,不少专业教师从教学模式、教学技巧、增补新知等角度提出应对策略。就增补新知而言,除了增加新的理论成果,在教学中适当丰富语言资料尤其值得重视。

一、语言资料是问题探究模式的组成部分

(一)语言学概论的问题探究教学模式

在建构主义理论视野中,基于问题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的教学方法,近年来受到广泛重视。这种方法强调设置复杂而有意义的问题情境,通过学习者互相合作,研究和探讨隐含于问题中的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疑则思,思则究,究则知”[1]的精神,旨在倡导有质疑才有进一步思考,有思考才能探究,通过探究才能得到真知。由此,我们把“基于问题学习”和中国传统的“疑思究知”精神融合起来,称之为“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其旨趣在于,借助问题的展示和学生的质疑问难,形成教学过程的互动交流,促使学生围绕教学问题,借助学习材料,通过独立探究或协作讨论等得出结论,从而提高探究语言问题的能力,增强实践能力和提高创新意识。

(二)语言资料是问题探究的关键

“语言学概论”课程探讨语言的性质、结构、演变规律等方面的问题。尽管该课程理论性较强,但是更应加强教学过程的生动性,不宜采用“满堂灌”的方式,而应是一场感知、认知、寻求、发现的“探索之旅”。师生之间的合作关系也不仅限于知识传授,而应是有共同话题的对话关系。围绕问题、展开对话、实现探索,理论知识只是骨架,语言资料才是血肉。凭借生动、贴切的语言资料,可以说明概念、原理和规律,可以化抽象理论为具体感知,化枯燥说教为趣味对话。只有这样,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才能充满活力。

全文阅读

论《语言学概论》教学改革的目标及途径

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

语言学概论作为高等院校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必修课,其课程目的是介绍人类语言的性质、结构及语言与文字的关系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语言学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并初步具备运用语言学的科学方法分析语言现象的能力。所以,语言学概论兼有理论、能力两方面的性质,既要系统讲授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又要强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反观当前的语言学概论课堂教学,教师大多仍局限于具体的概念、术语的讲解及语料实例的分析,学生则倾向于被动接受,语言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这一环节仍十分薄弱。这也是语言学概论课堂教学未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效果不理想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随着高校素质教育的开展,高校文科课程设置进行了新的调整,课程数量增加,相应减少了一些原有课程的教学课时,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课时就在减少之列;而近年来高校的持续扩招,大学新生整体语言素质逐年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如果再按原来的教学步骤进行教学,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将难以充分讲透,学生分析和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则更为困难。

笔者认为,语言学概论教学改革的目标是研究培养和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途径,探索从理论教学到能力培养的有效转化模式,这一目标归根到底还是由课程本身的性质要求决定的。为实现这个目标,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教学方法改革(包括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教学、考核改革等)必须紧紧围绕能力培养进行研究和探讨。

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

1.确定教学难点重点,实施分类施教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通过推进学分制、降低必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减少课堂讲授时数等,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上述精神为确定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内容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和思路。

我们应该在充分了解学生所掌握的语言学知识的实际水平和学习情况的基础上处理教学内容的取舍、轻重、详略问题,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实现分类施教。一是着重讲授难点重点,教学实践表明,教学重点难点往往是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的知识环节,比如音位理论、义素理论、层次分析法等等。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细致解释充分发挥,直到学生完全听懂为止,不必担心用多课时,也不怕影响教学进度。二是略讲部分作提纲式的指导,充分相信学生的自学能力。比如人类语言的起源、语言与文字的关系等内容,学生经过自学是能够充分掌握的。留下一定的知识内容让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现,也是一个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2.适当拓展教学内容,探索注重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内容新体系

全文阅读

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英语语言学概论”

“英语语言学概论”课程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专业知识课程,开设于高年级阶段,目的是让学生深入地认识语言的结构和基本规律,从而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英语,同时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虽然该课程非常重要,教师和学生非常重视,但教学效果一直不佳。本文试图探讨以建构主义理念为指导,重新审视“英语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

一、建构主义与课堂教学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首先提出了建构主义理论,后来奥苏尔、布鲁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该理论。建构主义主要观点是知识构建的过程中,学习者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是关键。学生在构建新的认知结构过程中是在教师的教学情景中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对新知识进行同化和顺应。在学生的新知识构建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非常重要。教师一方面传授知识,另一方面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建构主义的这些观点为课堂教学的新理念奠定了理论基础。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课堂教学的效果取决于四个方面的因素:学生、教师、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及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关键在于能否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认为对外界事物的理解和意义的构建是学习者根据个人的经验完成的。学习者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和意义的重建有很大的局限性,要使学习者对客观世界的理解达到准确和全面,则要求学习者把各自对客观世界的意义的构建互相协调和共享。

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进行互动,促进学生的知识构建。影响知识构建的因素除了上述之外,还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供的学习材料,即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从建构主义观点来看,学习者如果在真实、复杂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就能适应不同的问题情境,知识能更广泛的正迁移。因此,教师提供的教学内容应与现实生活有联系,要与问题解决联系在一起,从而有利于学生的意义建构。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教学内容时,增强其趣味性。就教学手段而言,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辅助工具,比如多媒体、互联网等。这些工具可以成为学习者认知过程中的辅助工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二、建构主义理论审视下的“英语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

建构主义理论对“英语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借助建构主义理论,我们可以从五个方面来审视“英语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提高能力:

(一)教授学生学习策略的运用目前英语专业学生缺乏批判性思维、系统性思维和散发性思维,无法适应建构式的教学,主要原因是“我国的外语教学多年来一直强调以内容和结果为中心,注重知识的获得,忽视了学习的过程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也不注重知识的运用和技能的使用(黄国文2000:1)”。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和教授学生掌握学习方法,重构他们的认知结构。首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英语语言学概论课程的目标,让学生了解该课程的学习与英语学习的关系,使他们认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性,从而强化他们的学习动力。其次,专门开展有关英语语言学概论课程的学习方法的讲座,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学生如何学习英语语言学概论课程,提供一些具体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比如阅读时在书本上如何做笔记或批注,四部学习法即预习、听课、复习、自主学习等等方法。然后,经常收集学生对英语语言学概论课程的学习评价,了解学生学习的方法,掌握学生的学习策略,及时解决普遍存在的问题,不断增强学生的策略意识。

(二)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建构主义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间、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与互动产生有效的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从期刊、网络等各种渠道获取的语言学概论课程相关的资料,提出讨论的问题,布置学生阅读并讨论。比如在讲第一章《语言学导论》中的语言的功能时,教师可以提供语言学家关于语言功能论述的多种版本,例如美国语言学家雅各布森在《语言与诗学》中对语言事件的六大功能的定义,韩礼德提出的语言元功能理论等等,要求学生归纳语言的功能。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小组讨论等形式,思考他人的信息,形成自己的关于语言功能的概念。这种师生互动、学生合作,既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推动学生开展探索式的学习,从而形成适合学生建构知识的学习环境。

全文阅读

语言学概论教学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内容摘要:“语言学概论”是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在其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其它语言科目相比,课程理论性强,涉及很多语言学的概念、原理、规律。笔者综述近十五年来语言学概论的教学研究成果,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语言学概论 教学研究 反思

一.与现代汉语课程关系的探讨

“语言学概论”和“现代汉语”,作为专业基础课程的性质已得到广泛认同,它们之间有密切联系,但也有明显不同的目标。教育部在两门课程的教学大纲里明确说明:现代汉语课程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系统地讲授现代汉语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语言学概论课程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语言观阐明人类语言的性质、结构、起源及发展等基本理论,通过教学,要求学生初步树立科学的语言观,掌握语言学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具备运用语言学的科学方法分析语言现象的能力。

“语言学概论”和“现代汉语”两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存在着较大差异,但也存在密切联系。具体教学活动中,两门课都追求自身内容的完整性,很容易造成教学内容的重复。一些学者就此问题进行过探讨,也提出了相应的具体措施。彭泽润、陈长旭、吴葵(2007)提出“语言学概论”和“现代汉语”这两门课程教学存在许多问题,认为进一步的改革措施有:把两门课程结合起来协调改革、合理安排教学计划、统一术语、适应现代生活、语料互补等。梁驰华(2008)就高等师范院校语言学概论教学改革提出了一些看法,认为语言学概论教学应当突出课程的普通语言学性质,提升课程的语言学习指导作用,联系现实的语言生活,课程的语言教学指导作用和正确处理语言学概论与现代汉语的关系。蔡旭(2011)提出现代汉语课程与语言学概论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存在很多重复,应当对现代汉语和语言学概论教学的衔接问题进行探索,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等三方面提出改进的策略。甘智林(2008)、聂志平(2010)、张先亮(2010)也探讨了这一问题,并提出了用普通语言学的眼光看待语言现象,对于两门课程相重复的内容,要根据课程不同的性质与教学目标,有选择、区分重点与非重点地安排授课内容,对重复的内容有所取舍,有所详略地加以讲授。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探讨

彭泽润(1998)提出,在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中,要结合国家语言建设中的政策,介绍和强调理论问题,更好地使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国家语言政策,介绍与强调其理论问题:运用系统理论,帮助人们分析语言使用中的得失;运用符号编码的原理,帮助人们理解不同文字的优点;从共同语与非共同语的关系,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学习母语和学习外语的问题;运用抽象与具体、相对与绝对的哲学原理,解释汉语拼音方案等的设计原理等。徐越(2000)结合多年的教学实际,就“语言学概论”这门课程该讲什么,不该讲什么,如何把语言学的一般理论和汉藏语系的语言特别是汉语的实际相结合,如何吸收国外语言学研究的新成果及如何安排和进行该课程的教学工作等问题作了一个初步的探讨。李二占(2009)认为老师授课,不但要具有常规教学法的基本功,而且还要针对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知识,采取不同的灵活具体的教学方法,即“非常规教学法”:推导法、直感法、量化法、穷尽法、背景法、批评法等。谢奇勇(2010)就教学内容中的“语言学理论”与“语言理论经”、“语言学理论”与“语言学方法论”、“普通语言学”与“语用学”、“国外语言学理论”与“中国语言学理论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聂志平(2010)认为语言学概论的教法还应该是讲授式,不是简单的就书衍说,而是融入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多媒体课件不能取代教师教学,板书教学是课件的不可或缺的补充,强调每次课推荐阅读书目的重要性。童湘屏(2011)提出“情景创设”在“语言学概论”课程实践与教学设计方案中的应用及探索。根据实施情况,从课堂“情景创设”实践教学和课外“情景创设”实践教学两个方面,阐述了其主要做法及实施效果。岑运强(1997)、李映忠(2008)、池昌海(2009)、赵宏(2004)就语言学概论教材进行了探讨,许云(1996)、纪秀生(1997)、李树新(2004)、郜峰(2006)、洪水英(2006)、罗耀华、柳春燕(2006)、郭新雨(2009)、刘云(2010)、赵贤德(2010)、徐红梅(2011)、叶川(2011)等也分别对“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创新进行了探讨。

三.基于课程建设的探讨

全文阅读

系统功能语言学中韩礼德语言理论概说

摘要:本文通过对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概述,分别从其背景、分类方法、韩礼德对语言的核心观念、系统功能语法的核心生命力以及它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以阐述,表达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相较于其他语言学的优势和劣势,系统功能语言学就是因为其注重社会语境的影响,并且能够将语义和语境联合起来,才有了当今的影响力,最后得出系统功能语言学还有很大的研究提升空间的结论。

关键词:韩礼德 系统功能语言学 语言 理论

引言

系统功能语言学派的创始人是当代语言学家韩礼德,这一学派同乔姆斯基为首的转换功能语言学派并称为世界两大语言学派。这两大学派学术思想对立,对当代的语言学理论的进步和语言学思想的提升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将通过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背景、分类方法、研究方法、生命力以及理论的缺点和不足等方面的叙述,针对韩礼德的语言理论进行分析和概括。

一、概述

(一)韩礼德概述

韩礼德是当代语言学家,他曾经在伦敦大学进修学士学位,专业为中国语言文学。随后为了更好地学习中国语言,研究语言学理论,他到中国北京大学学习,师从罗常培先生,后来为了攻读现代汉语,韩礼德转入中国岭南大学,师从王力教授。韩礼德在获得硕士学位后,又回到英国,在剑桥大学跟随弗斯教授攻读语言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韩礼德曾在剑桥大学、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耶鲁大学等世界名校任教,专门从事语言学教学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语言功能探索》等,对世界语言学体系产生了初步的影响。1976年,韩礼德教授移居澳大利亚,并且在悉尼大学开设语言学系并担任系主任一职,在这期间发表大量学术论著,如《语言的系统和功能》和《功能语法导论》等。这一时期,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模式,正在急需填补内容,形成比较完善的理论框架,这些论著也在语言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反响。至此,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转换功能语言学彻底形成了对峙的趋势和状态。

(二)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述

全文阅读

语言学概论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刍议

摘 要:语言学概论是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提高课,向来以理论性强、内容相对艰涩枯燥而著称。为了使语言学概论课在保持其理论性强的特点的同时提升内容的趣味性,增加其内容的可传授性和可学性,语言学课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语言学概论课的课堂教学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①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从而深化教学内容,使得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具有全面性、深刻性和科学性;②改进教学方法。找准讲授切入点,善于以生活现象作譬喻,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讨论式教学等多种方法。

关键词:语言学概论 课堂教学 内容深化 方法改进

一、教师知识结构的完善与课堂教学的内容深化

俗话说:“要给人一碗水,就要拥有一桶水。”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讲出新意,不限于照本宣科,就要不断汲取专业知识,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作延伸和深化讲解,让学生学到一些新知识,产生耳目一新的视听冲击力。比如,笔者在讲授“什么是语言――语言的本质”的时候,综览了关于语言本质的各种著作,尽可能使自己关于语言本质的讲解显得全面、深刻、科学。

先说“全面性”。某些语言学教材往往因为编者的水平有限、阅读面较窄而对语言的本质作出狭隘、片面的解释,这影响到教师的课堂教学。或者教材已经作了较为全面的阐述,但教师因研究范围较窄而在课堂教学中犯断章取义之错。比如,教师如果只关注索绪尔倡导形成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就会过于强调“语言是一种以语音为物质外壳、词汇为建筑材料、语法为结构规则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的一面;教师如果只关注功能主义语言学,就会过于强调“语言是人类特有的、最重要的全民际工具”的一面;如果教师只关注认知语言学,就会过于强调“语言是思维的工具”的一面;如果只关注文化语言学,就会过于强调“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的一面;如果只关注社会语言学,就过于强调“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的一面。殊不知,语言的本质是多维度的,从自身结构的角度、外在功能的角度、历史来源的角度、反映内容的角度等不同角度看,会得出不同的认识,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们不能偏执于一端。否则,学生对语言本质的认识就会有盲人摸象之感。

再说“深刻性”。语言学概论是一门理论课,其理论性很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事实和个案对有关论断作深刻的剖析,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否则学生就会感到枯燥无比,如坠云雾。比如,教师如何才能让学生理解“语言是一种以语音为物质外壳、词汇为建筑材料、语法为结构规则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呢?笔者在讲授过程中从符号的定义讲到美国19世纪哲学家Peierce对符号的三分(指示符、相似符、象征符),再讲到1930-1940年代美国符号学家Morris对符号学的三分(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以日常生活的现象为切入点,比如讲“指示符”,从云对雨、烟对火、病兆对疾病、脚印对行动的指示讲到方音对说话人家乡信息的无意流露,让学生逐渐理解指示符的能指和所指之间存在自然联系,两者之间有相关性(特别是事理上的因果、引发关系或时空上的相邻性)。讲“相似符”,从日常生活中的照片与实物、图像与实物、地图与实物之间的示例讲起,讲到拟声词的意义和语音之间的相似性,让学生理解“相似符的能指和所指之间存在相似性,相似性有程度高低之别”。最后,讲到语言使用中也有很多相似性。比如,语音结构和语义结构、语法结构和语义结构之间存在相似性,从而简要介绍“顺序相似动因”、“数量相似动因”、“距离相似动因”等认知因素在语言的语音和句法结构形成过程中的促进作用。讲“象征符”时,从手势、身姿、旗语等示例讲起,让学生自己归纳出象征符的特点: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是约定俗成的;最后,指出语言符号绝大多数是象征符。

最后谈“科学性”。很多语言学概论教材都恪守马克思主义语言学观点,说“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很多教师往往不假思索地就传授给学生。其实,随着阅读面扩大,知识储备增多,我们就知道“语言并不是所有思维活动的工具,有些思维活动是可以离开语言进行的”。要让学生得出这样的科学认识,我们就要从思维的类别(形象思维、抽象思维、顿悟等)讲起,让学生在学习中结合自身实际领悟初级阶段的形象思维(主要见于婴孩和灵长目动物)是无需语言作工具的。

二、课堂教学方法的改进

全文阅读

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反思

一、对“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重新认识

“汉语国际教育”这一专业名称不仅顺应了汉语国际推广的大趋势,统筹了本硕专业名称的一致性要求,而且体现了专业定位的新姿态,扩大了专业涵盖面,优化了专IANDAIXUWENY2015.06业课程体系,提升了专业的培养目标。

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问题

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诸多课程之中,语言学概论(下文简称“语概”)与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并列为其专业必修的语言类课程,而且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纵观长期以来的“语概”课教学效果,却并不能令人满意。本文结合作者自身的课堂教学经验与相关辅助调查,将所发现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语概课的问题总结如下。

(一)学科理论性强,教学内容相对艰涩枯燥。“语概”作为语言学的基础理论课,讲授语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探讨人类语言的本质、结构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等问题,在分析具体语言现象的基础上概括语言的共同特性。其自身的学科内容和学科性质决定了这门课程专业理论性较强,因而与文学类课程相比就显得枯燥乏味。但由于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语言现象,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善于挖掘日常生活中的语言现象。从语言现象入手,运用语言学理论去解释相关现象,达到深入浅出、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所使用的现行教材没有结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特点,专业适用性不强。因为“语概”课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共同的理论基础必修课,很多院校并未对这两个专业的语概课进行区分,所用教材、授课教师甚至都是完全一致的。关于“语概”课的教材,国内先后涌现出各种不同的版本:较早的有高明凯、石安石编著的《语言学概论》(中华书局),叶蜚声、徐通锵所著的《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伍铁平主编的《普通语言学概要》(高等教育出版社),胡明扬主编的《语言学概论》(语文出版社),以及邢福义、崔希亮、岑运强、李宇明、胡晓研等人都编著过相关的教材。虽然可供选择的教材数量可观,但是真正适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为其量身定制的教材少之又少。

(三)当前“语概”教材中所使用的语料以汉语普通话、方言以及英语等外语为主,缺少民族语言的语料。本人所执教的学校是一所民族院校,学生来自于国内各民族地区,讲不同的民族语言。而“语概”课是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课程,在语料的选择上应当增加少数民族语言用例,以丰富语料来源。

三、语言学概论课程改革的建议与举措

全文阅读

问题探究式:“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模式

摘 要: 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语言学概论”课程在实际教学中一直存在不少疑难和看法。本文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基于问题学习”和中国传统的“疑思究知”精神融合起来,提出“语言学概论”课程的“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且通过具体实践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创新探索能力。

关键词: 语言学概论 问题探究式 教学模式 具体实践

一、教学现状与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

(一)“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现状

“语言学概论”是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必修课,该课程要求学生不仅掌握扎实的语言学基本理论知识,还具有初步的理论运用能力和评判性思维能力。从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来看,“语言学概论”是一门理论课程,比“现代汉语”课程更加抽象。现代汉语是关于学生母语认知的讲授,容易有更多的汉语感性认知,“语言学概论”讲授人类语言的共同规律和普遍特征,涉及语种较多,语言现象丰富,更加高屋建瓴,理解和讲授都更加费力。

许多讨论“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的文章无一例外地谈到了“讲授法”的诟病,认为该方法将学生置于被动接受知识的位置,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理论应用能力。基于“语言学概论”的课程性质,为了使教学内容条理化、系统化,教学方式不可或缺。若以讲授为主则现状往往是:一堂课下来,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记得手酸眼花,头脑昏涨。这种单向灌输、缺少互动的教学过程,常常让学生疲于吸收课堂教学内容,甚至产生厌烦情绪,无法发挥学习主体作用,更谈不上解决问题、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在建构主义理论视野中,基于问题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的教学方法近年来受到广泛重视。这种方法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学习者之间的合作研究、解决问题,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在基于问题学习的过程中,问题设计、教师指导、小组合作、学习者反思是增强学习效果的要点。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