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语言学

语言学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言哲学与认知语言学

【摘 要】语言哲学是现代西方哲学中影响最大的一个哲学流派。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哲学发展下坚持体验哲学的一门新兴学科。本文从维特根斯坦和乔治米勒的理论研究认知语境论和语义论两个方面对语言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影响进行分析。

【关键词】认知;语境论;语义论

一、语言哲学与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是一门新兴的跨领域的学科。从哲学方面看,认知语言学来源于非客观主义的哲学观,它强调体验在认识世界中的积极作用。认知语言学中的许多术语和概念都可以从欧美20实际语言哲学中找到源头。例如,认知语言学中的范畴理论就来源于维特根斯坦提出的“家族相似性”的观点。维特根斯坦的全部哲学由于前期和后期的重大不同而分为两个阶段。其早期的哲学思想主要受到罗素(Bertrand Russell)和弗雷格(Gottlob Frege)的影响。《逻辑哲学论》是他早期的哲学思想的代表作,而后期的哲学思想则以《哲学研究》为代表。从维氏对语言哲学的影响上可以看到,维特根斯坦早期的语言哲学思想,主要关注语言与逻辑的关系;而后期的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观,则是关注语言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其精髓主要体现在他著名的语言游戏理论当中。从维特根斯坦语言观点的演变,我们可以看出,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的发展过程,以及它对现代语言哲学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对学习语言学的人来说,了解语言哲学是一门必修的课程,也许踏着他们曾经的思想印迹,能让你在这些先哲的哲学思想里对语言的问题产生更丰富的联想和思索。维特根斯坦前期语言哲学观以“语言图像”理论为代表,把语言作为哲学研究的唯一对象,坚持通过语言分析解决哲学问题;后期的哲学语言关以“语言游戏”理论为代表,直接导致了日常语言学派的产生。语言哲学中的隐喻理论也对认知语言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不是一个独立的模块,人的语言能力依附于人的认知能力。认知语言学对传统语言哲学进行了一系列的反思,对语言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二、语言哲学对认知语言学的影响

1、语境论

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观点对语言学产生的影响19世纪到20世纪的下半叶当语言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对语言的研究也出现了转向,语言学者们已将语言研究的视角从语言的内部转移到了语言的外部,从理想语言的研究转向了日常语言的研究,从纯语言意义的研究转向了语言意义理解的研究。无论是格赖斯会话含义的理论,还是海尔姆斯的交际民族志学;无论是跨文化交际学,还是交际语言学,学者们都可以搜集到的日常语言为研究语料,并着重研究语言外部各个因素对语义理解的影响,尤其是社会文化因素对于人们在社会交际中的影响。关注日常生活,是后期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的一大特点。从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观点的转变,我们可以看到,在前期维特根斯坦曾试图借助于自然科学语言的角度来把握和理解语言。但是到了后期,他的这种观点发生了转变。他深刻地意识到,对活生生的语言的把握,必须从日常生活入手,才能理解其丰富的含义。

从40年代起,维特根斯坦后期的哲学思想和牛津日常语言学派的观点在美国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维特根斯坦关注日常生活的语言哲学观点,对日常语言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日常语言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奥斯汀和塞尔等。尤其是塞尔继承并发展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奥斯汀是英国哲学家,日常语言哲学的代表人物。他的“言语行为”理论,同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处。奥斯汀的语言三分法,丰富了日常语言哲学的内容。而在这其中,他主要受到了后期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观点的影响。总之,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观点分为两大部分,而后期语言哲学观点的转变,对现代语言哲学,特别是日常语言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关注日常生活,关注日常生活中语言与行为的关系,是它们共同的特点。维特根斯坦对语言学领域的贡献是无法估量的,他的影响是深远的,他在哲学上的地位是无人可以取代的。他后期的语言哲学思想直接导致了日常语言学流派的产生,甚至在许多新兴语言学流派的理论中都能发现他的思想印记。对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思想的分析,有助于语言学专业的研究者更好地学习和研究语言哲学理论,更能启发我们去深思和探索语言的本质。因为上世纪哲学的语言转向,同时也催化了语言学的哲学转向,而对语言哲学的思考必能促进和加深对人类自身的认识。

全文阅读

认知语言学与语言教学

摘 要:对语言本质特征的认识,决定着对语言习得过程的认识和对语言教学基本原则的选择。认知语言学强调语言的理据性,洞察性学习比机械性学习要有效得多。语言系统中的各种理据对外语教学具有许多重要的启示意义。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化理论、概念隐喻和转喻理论对全面培养语言、文化和思维能力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认知语言学和基于使用的语言理论模型为解释人类怎样学会语言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模型与方法。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语言教学启示

一、语言能力与语言习得

语言能力是一个结构有序的具有规约性意义的符号单位组成的清单库,词库与语法构成一个连续体。结构有序意指语言具有系统性和层级性;规约性意义意指与各种知识、语言实际使用密切相关;清单库意指语言本身不具有创造性,创造性是语言使用者的特征;符号单位构成一种语言的语法的全部内容。能用来描写语言系统的单位是:实际出现的语义、音系或符号单位;允准结构的图式。

语言能力是人类总体认知能力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的语言能力与人的社会、文化、心理、交际、功能相互作用。语言能力观意味着语言能力以具体的语言项目为基础,具有社会文化的特征,语言项目之间形成一定的结构关系,语言项目是一个一个习得的。

二、语言识解与语言产出

语言使用事件是一个实际的语言使用行为,无论是语言表达式的选择、语言资源的利用,还是非语言资源如记忆、规划、问题求解能力、各种知识以及对社会、文化和话语语境的把握,都是由语言使用者控制的。易言之,在语言使用过程中,语言使用者的主体性起着关键作用。因此,语言使用中的语义建构离不开语言使用者的识解。语言使用者的识解对解释外语学习中的语言产出具有核心意义。只有从语言使用和说话者识解的视角来考察语言习得者的语言型式才能充分理解基于使用的理论模型与语言习得的良性互动关系。(王寅,2005)

语义是语言的核心,而语义的核心又是识解。识解使得语言使用者可以用各种不同方式来看待相同的和不同的事件和语言行为。语言由此而变得更加复杂和灵活。人们使用语言的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隐喻的。隐喻是思维和语言运行的基本方式之一。隐喻在词和构式的多义性、习语的形成、语篇的建构、表达方式的选择、新词新语的创造等各个方面都无所不在。(刘正光,2010)

全文阅读

文学语言

【内容提要】

在文学语言观上,古典的“载体”说和现代的“本体”说都有片面性。文学语言既是文学的工具,又是文学的对象。作家感受到言不尽意的痛苦,追求“言外之意”是解除这种痛苦的一个策略。文学的幻象应该真实而新鲜,与此相对应,文学语言的深层特征是“内指性”、“本初性”和“陌生化”。

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但至今我们在文学语言方面研究得很不够。对于文学语言的种种问题,只停留在浅层的描述上。如语言在文学中到底具有什么功能、处于什么地位呢?为什么又有那么多的作家呼喊“语言的痛苦”呢?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有没有区别?如果有区别的话,那么文学语言的深层特征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对这些问题做初步的探讨。

一、语言在文学中的地位和功能

从古典到现代,人们都非常重视语言在文学中的地位。但他们对语言在文学中究竟占有什么地位、具有什么功能的看法是各异其趣的。中外古典文论所持的是“载体”说,语言只是一种“形式”、“工具”、“媒介”、“载体”,它的功能在表达生活和情感的内容,内容有“优先权”,包括语言在内的形式则处于被内容决定的地位。20世纪西方科学主义文论则持“本体”说,认为语言是文学的“本体”,文学就是语言的建构,语言是文学的存在的家园。古代文论与20世纪西方文论的文学语言观就这样分道扬镳。文学语言观念从古典到现代的转变是怎样发生的呢?

20世纪西方哲学和人文科学领域发生的一个重大事件就是所谓的“语言论转向”。在西方,在19世纪以前,占主导地位的是理性主义,理性制约一切,所以理性作为文学的内容也自然处于“统治”地位,语言只被看成是传达理性内容的工具。20世纪初叶以来,人们觉得过去崇拜的理性不灵了,反理性的思潮应运而生。这就导致了所谓的“语言学转向”。人们不再追问语言背后的理性,而认为“语言是存在的家”(海德格尔),“想像一种语言意味着想像一种生活方式”(维特根斯坦)。语言不是单纯的媒介、手段、载体,它是存在本身。人是语言的动物,语言观上的这种变化,很自然引起文学观念的变化。本世纪形成的科学主义的文论流派在文学语言观上一脉相承。他们认为作品中的语言就是文学的本体。什克洛夫斯基在《艺术作为手法》一文中在反复强调了文学语言的特异性之后说:“这样,我们就可以给诗歌下个定义,这是一种困难的、扭曲的话语。”(1)罗兰·巴尔特走得更远,他强调“语言和文学之间的一致性”,认为“从结构的角度看,叙述作品具有句子的性质”,“叙述作品是一个大句子”,(2)超过语言层就是文学的“外界”。

这种现代语言论的文学观念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我们可以从“人”和“文化”这两个视角来证明文学语言本体论有其理论基础。

语言是人的最重要的一种符号,因此,在卡西尔看来语言也是区别人与动物,并指明人的独到之处的一个重要方面。卡西尔说有两种不同的语言,一种是情感语言,一种是命题语言。在类人猿那里有情感语言,它可以表达情感,但不能指示和描述。因为它不具有“延迟模仿”和“移位”的认知机制,也不具备转换、开放的机制。只有在人这里,才用具有认知、转换、开放机制的“命题语言”进行交往活动。人才是真正的语言符号动物。进一步说,人的语言与人的感觉、知觉、想像、理解等心理机能是同一的。语言是内在于人的感觉的,就以个体的人的语言发展而言,他的语言与他的感觉是一致的。一个老年人说不出儿童的那样天真烂漫的话,是因为他已经在社会化过程中失去了“童心”,找不到儿童的感觉;同样的道理,儿童有时会说出一些完全不合理不合逻辑但却极生动和极富诗意的话,就是因为他们无知,他们还没有“社会化”,他们的语言与幼小心灵的感觉是同一的。在现代生活交往中拥有一个新词或新的词语组合,就表明对生活的一种新态度,或者是人们的一种旧的生活方式的结束,或者是一种新的生活的开始,或者显示某种生活正处在变动中。

全文阅读

网络语言的语言价值和语言学价值

摘 要: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迅速,网络成为人们生活中越来越不可或缺的交际工具,网络语言应运而生。本文通过阐述网络语言的基本含义,分析了网络语言流行过程中引发的争议,针对网络语言的语言价值和语言学价值进行深入研究,最终提出人们对语言学应持的态度。希望通过本研究,为网络语言的发展方向提供参考,为语言学研究作出贡献。

关键词:网络语言;语言价值;语言学价值

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网络迅速开辟出一个有别于现实世界的虚拟世界,并在其中衍生出许多属于网络世界的事物,网络语言就是其中一种。现实世界中,语言受到法律、道德和传统的约束,很多语言不能轻易更改。而在网络世界,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以各种形式进行语言行为,可以随意创造出想要的文字和语言,这些文字和语言往往能让对方一眼就理解,能直观、形象地表达自己想说的话。这种自由性,更容易受到网络世界人们的欢迎,所以,研究网络语言的语言价值和语言学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网络语言的基本含义与构成

网络语言,顾名思义,网络中的语言,即在网络这个特定环境下产生的一种语言形式。网络语言,大多数都非常直观形象地表达出说话者的含义,并带有幽默、诙谐的效果,一般为字母、数字、汉字、符号等部分或全部的结合。并且,网络语言由最初只在网络中流行渐渐被网民们带入现实生活中,掀起一波波热潮。

网络语言一般有以下几种构成形式。①字母型。由于电脑或手机键盘上排列的是英文字母,而不是汉字笔画,在聊天输入汉字过程中,人们往往输入一个汉字时就要敲几下键盘,为聊天带来极大不便,因此发明了一种只敲字母代替相应汉字的输入方式,采用这种方式比原来输入汉字更为方便快捷。②数字型。很多阿拉伯数字根据与某些汉字的谐音和寓意,能表达出丰富的内容,因键盘敲击和字母一样方便,也备受欢迎。③混合型。字母、数字与汉字的各种混合搭配,组成了混合型的网络语言,成为另一种流行的表达方式。④语义转换型。将某些网络用词转换,使其形象生动化,让人一目了然,如“潜水”、“冒泡”等。⑤符号图画型。运用一些生动的符号和图画来进行语言表达,例如QQ等许多聊天工具中的图片和表情符号。⑥流行语句型。这种类型的网络语言往往都是突然流行起来的网络用语,如“我也是醉了”、“Duang的一下”、“高端大气上档次”等。

二、网络语言的特征

从网络语言产生的背景和它的形式上看,网络语言的特征主要有输入便捷、表达形象生动、广受欢迎。

全文阅读

语料库语言学对语言研究及语言教学的启示

语料库语言学对语言研究及语言教学的启示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语言;没有语言,我们就无法生存。从某种程度上说,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人类一直以不同的方式对语论文联盟言进行着研究。尽管如此,这并不意味着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对语言有了很好的了解。正是语言的复杂性使得我们仍然没有对语言有个完整的理解。这是因为,在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里,我们对语言的研究是不科学的。

1 语料库语言学概述

1.1 语言研究的一种新观点

有一种似乎被人们广泛接受的观点是:如果不提及两个颇具影响的语言学学派——结构主义和转换一生成语法,要讨论语料库语言学对语言研究的贡献是不可思议的、不可想象的。

正如我们多数人所知,对语言的真正研究开始于20世纪初现代语言学之父——ferdinand de saus-sure——所从事的比较系统的语言研究。毫不夸张地说,saussure关于语言那种富有洞察力的观点构成了许多当代结构语言学的基础,他的结构主义思想渗透到了每一个语言学学派。在saussure的指导下,人们研制出一系列程序来强调对话语实质性特点在不参照语言抽象的底层结构或其意义的情况下进行切分和分类的过程(buuock & stephen,1999)。诚然,结构主义者不考虑意义来研究语言的纯科学方法显示其空前的优势,因为这种方法是首次根据系统和结构来描述语言特点的。然而,与传统语法一样,这种方法的焦点仍然集中在语言的语法结构上,即集中在语言的表层结构上。因此,它遭到了由noam chomsky开创的转换一生成语法(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 grammar——tg)的严厉批评。对于转换一生成语法的语言学家来说,结构主义对被chomsky称之为表层结构的强调不能揭示抽象的底层结构,即按chomsky的说法一深层结构,也不能揭示可以生成人类语言的普遍机制。同样,转换一生成语法由于它频繁将杜撰的、非真实的资料用作证据来支持其理论也遭受到来自其他语言学家的强烈抨击。

凭心而论,无论结构主义和转换一生成语法各自有哪些不足,它们都应该被视为语言研究过程中的伟大成就。因为,它们分别为人类提供了探索我们语言的不同观点。虽然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们并未全面彻底地、令人满意地解决语言研究中的所有问题,但是它们的确拓宽了我们对人类语言的视野。

结构主义和转换一生成语法都因为强调对语言结构的分析,忽略对意义应有的关注而遭到强烈的抨击。这意味着,它们关注的是语言的用法而非语言的使用。语言用法和语言使用之间的区别与de saussure关于“语言”和“言语”之间的区别、与chomsky关于“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之间的区别相关联。语言用法是语言运用的一个方面,这个方面是为了显现语言使用者证明其对语言规则知识的程度。语言使用是语言运用的另一个方面,这个方面是为了显现语言使用者以有效交际为目的而证明其运用语言规则知识的能力程度。一种知识的使用必须包括这一种知识的用法,但反过来情况未必如此:即某个人也许记住了大量的句型和词汇,但他却不知如何运用这些句型和词汇来进行交际(widdowson,1983)。因此,语言研究的焦点应该集中在语言使用上,而不应该集中在语言用法上。

全文阅读

语言学与语言教育

摘要: 语言学理论对语言教学起着载体,输送手段及指导作用。文章通过论证二者的关系入手,主要讨论前者对后者的影响并通过分析讨论,总结了语言学理论与教育的关系和相互作用的主要方面。

关键词: 语言;教育;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6-0168-01

0 引言

20世纪起语言学的发展经历了索绪尔的符号学,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派克语言中的质点,波和场的分析,佛斯的语言社会功能论,斯金纳的语言行为论,奥斯丁的语言行为论,格莱斯的逻辑与会话,利奇的语用原则等等。一方面,有关语言的内在结构研究,提出了各种理论和模式,另一方面,从各种不同的学科去研究语言,产生了诸如人类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实用语言学等跨学科性研究,这些理论有形无形地运用影响到教育界,特别在教学中,它的影响不仅限于外语教学,而且对其它学科起着很大的作用,对教育整体影响很大。

1 语言与教育的关系

从语言本身讲,语言与教育的关系既是教育内容的载体和输送教育内容的工具,又是指导教育活动的手段,因此了解掌握语言系统理论对完成教育任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反过来,语言自成体系,是一个非常繁杂的体系,它包含着社会,心理,文化,运用等方面的内容,无疑同教育科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教育对语言理论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教育内容主要是以语言的形式来表现,选择什么样的语言,如古老的,现代的,活的语言,真实的语言,口头语和书面语,来组织编辑教育内容,反映了教育对语言实体的认识和语言模式的选择。其实质反映了语言形式的价值、实质的认识问题,并且也反映教育是如何看待语言这一载体的,是看作一个符号,亦或是一种行为。选择什么样的语言形式,以什么样的语言组织形式表现教育内容,对教育的作用是不同的,它影响教育的组织、教育的质量,体现教育语言观。

全文阅读

论语言科学与语言技术

一、“语言科技”新思维的提出

虽然计算机设计的初衷是缘于数值计算,但是英国数学家图灵(a.m.turing)在《机器能思维吗?》(1950)一文中已经预见到计算机和自然语言将结下不解之缘,并且提出检验计算机智能的最好方法就是对语言信息的处理能力。1977年,费根鲍姆(feigenbaum)提出知识工程,计算机信息处理出现了从“数据世界”向“知识世界”的转移趋势。知识世界的载体是语言符号系统,语言信息处理的需求促使语言研究过程和语言研究成果的技术化趋势日益明显,当代语言学已凸显出“语言科学”与“语言技术”的二分互补格局,由此我在《南京师范大学语言科技系建设发展规划》(2001年2月)中提出“语言科技”的新思维。“语言科学”主要指基础性的描写语言学和理论语言学。“语言技术”主要指面向信息处理的应用语言学或计算语言学,其研究任务可划分为“文本处理技术”和“语言模拟技术”。简而言之,语言文本处理技术是通过编辑和编程,将印刷文本转化为可供计算机使用的电子文本的技术。语言系统模拟(simulation)或者语言能力仿真(emulation)技术是通过算法和编程,将自然语言的理解和生成能力输入计算机的技术。获得语言能力的计算机可以实现“人—机对话”而成为名实相符的“电脑”。为研制智能机服务的“语言系统模拟”,可比喻为“语言基因图谱分析工程”和“语言能力移植工程”。强调语言研究的技术化,并非忽视传统语言学研究存在技术性的一面,例如实验语音学和方言语音调查等。之所以以往未能突出语言研究的技术化,其原因在于——除语音研究可借助声学技术设备以外——语言研究的绝大多数领域还一直没有相应的实验性技术设备。

虽然当代语言学家不可能也不必要都转向计算语言学研究,但具有一定的语言信息处理意识却非常必要。早在1964年11月,美国科学院语言自动处理咨询委员会就在《语言与机器》的报告中明确指出:机器翻译遇到了难以克服的semanticbarrier(义障)。然而这一警告,除了致使机器翻译研究热的暂时消退以外,并没有引起语言学界的足够重视。1982年,日本制订了一个为期10年面向ai(人工智能)的“第五代计算机”即智能机的研制计划,其中包括自然语言处理装置。1992年结束时,只部分达到了预定目标。随后又公布了另一个为期10年的“真实世界计算机(rwc)计划”即“新信息处理技术计划”。(许万增1996,p.61-62)据说,90年代后期日本不得不宣布暂停研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未能穿过语言研究的“瓶颈”。自然语言处理装置的任务无法实现,计算机谈何“真实世界”或“人工智能”。时至今日,这一“义障”仍然没有跨越。在《新世纪将对人类产生重大影响的十大科技趋势》(新华社北京2000年12月30日电)的报道中,列出21世纪的“认知神经科学领域”和“信息技术领域”,并分别提出来“探索意识、思维活动的本质”和“计算机向智能化方向发展”的任务,然而没有语言科技领域的合作——关键是认知语义结构网络研究的根本性突破——则不可能实现。

无论从手段还是就目标,对准自然语言处理的当代语言学研究,其性质都应界定为“语言科技”。“语言科技”的内涵是以理论研究为指导,以描写研究为基础,以应用研究为枢纽,促使语言研究向计算机应用、数学、认知科学和现代教育技术领域延伸,沟通文理工相关学科以实现语言研究过程及其成果的技术化;“语言科技”的外延表现为语言工程科技、语言教育科技和语言研究科技。语言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相结合的“语言工程科技”,研究领域是“人—机对话”,其目标主要是自然语言能力的模拟。语言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的“语言教育科技”,研究领域是“人—人对话”,其主要目标是实现语言教育的多媒体和网络化。“语言研究科技”是将语言研究活动与计算机工具相结合,其主要目标是实现语言学自身的计算机化,包括语料库、词库和句库的研制,语言研究的分析性、统计性、比较性和实验性软件的开发等。这一新思维既突出了当代科技发展所要求的“语言学的技术化”,又体现了以语言学为本而沟通文理工相关学科的研究旨趣。

二、计算语言学的界定要突出技术性

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理论方法交叉渗透而形成诸多边缘语言学的同时,语言学与计算机结合的趋势开始出现。1954年,在美国乔治敦大学所进行的世界上首次机器翻译试验,标志着计算机科学与语言学的结合已经起步。在这一研究领域,立足于不同的学科视角或知识结构,先后出现了一系列名称术语,如“语言工程”、“语言工程学”、“自然语言的计算机处理”(工科视角)、“语言信息处理”(信息学视角)、“数理语言学”(数学视角)等等。20世纪60年代以后,计算机和语言学的结合逐步深入到语言学的各个领域,形成了包括计算语音学、计算词汇学、计算语法学、计算语义学等分支学科在内的计算语言学(computationallinguistics)。其中“计算语音学”等名词,虽然计算语言学界没人提过,因为已经存在着“言语识别”、“言语合成”等计算机应用专业术语,但是从“语言工程学”到“计算语言学”的术语演变中,透露出“语言学立场”在这门交叉学科中的日益强化。虽然目前的计算机运算速度已经可以满足语言信息处理的技术要求,但是之所以“人—机对话”尚未实现,其“瓶颈”就在于现有的语言研究成果无法满足计算机处理的要求。归根结底,语言信息处理的最终目标就是“计算机模拟语言能力工程”或“语言能力移植计算机工程”。探索语言能力的性质和描写语言系统的结构,这些艰巨性工作还得由语言学家先来完成。语言信息处理或计算语言学务必以语言学为本而以计算机为用。语言学家必须具备“数字化”意识,了解计算机需要怎样的语言描写成果,然后才可能将研究目标对准语言工程。

迄今为止,正如许多发展中学科一样,“计算语言学”的定义尚无一致认定,归纳起来盖有四种观点(侯敏1999,p.2—p.6):

第一种,计算语言学是以计算机为工具研究语言学。侯敏认为,任何一个学科在使用工具方面都是自由的,使用不同工具研究一个学科会带来不同特点,但不因为使用了新工具就产生了新学科。虽然并不排除新工具的使用没有导致新学科的产生,但同样不能否认工具的变革有可能带来学科体系的革命,以致于产生新的分支或交叉学科。现代自然科学之所以能够建立,无疑得益于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应用,前者打开了人类认知的宏观世界之门,后者打开了人类认知的微观世界之门。望远镜和显微镜带来的不仅仅是“这一个工具”,而是人类认知方式的巨大变革,从而引起了天文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的一系列革命,产生了一系列新学科。因此,问题在于如何使用新的工具或新认知方式。如果仅仅利用计算机做语言研究的统计工具,也许不会产生新的分支学科,但是利用计算机作为语音分析和合成的工具,则形成了计算语音学。

全文阅读

在语言运用中学习语言

语言是人类自然生活中自然发展的产物。它是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通过符号、手势、体姿来交流思想与感情的符号系统。语言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人类正是通过语言来将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映射成信号的。

认知心理学的杰出代表皮亚杰认为,人类具有学习与获得语言的天赋能力,儿童语言的发展是天生的心理认知能力与客观经验相互作用的产物。据此,语言教育学家认为,在孩子词汇和语法学习与获得的过程中,纠正孩子说话的错误显然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够提供给儿童个体获得语言的良好环境,协助儿童成为有效率的、有信心的独立学习者,使他们所具有的语言天赋得到顺利的开发和发展。概括而言,就是要让孩子们在语文运用中习得语言。

基于这样的认识,在教学中,我尝试打破课堂的束缚和学科的界限,立足“让儿童从使用语言中学习语言”的基本策略,努力将学习语言与每日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指导学生从说话中学习说话,从聆听中学习聆听,从阅读中学习阅读,引导学生逐步感受语言丰富的生命力和无限的内涵。

一、结合生活情境,激发交流动机

日常的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特定的生活情景,它们都是语言训练的良机。例如2012年的中秋佳节前夕,我在黑板上写下了给孩子们布置的一项特殊的作业:

在中秋节晚上家庭团聚时,请为在座的每一位亲人送上不同的祝福语。

为了帮助孩子们有所准备,更好地完成这项作业,我们还在课堂上进行了情境训练,步骤是这样的:

预测晚餐时会见到的亲人讨论不同年龄或身份的人最需要的祝福尝试着针对不同人群的需要组织得体的祝福语进行“仿真”的表达练习。

全文阅读

语言哲学

以韩礼德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博采众家之长,属于“融合派”阵营,明确表明继承了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语言学以外学科的思想,除了这些,系统功能语言学中有没有受到哲学思想的影响呢?答案是肯定的。当代西方哲学家普遍认为,“语言在哲学中始终占据着荣耀的地位,因为人对自己及其世界的理解是在语言中形成和表达的,这一点甚至从柏拉图的《克拉底鲁篇》和亚里士多德的《解释篇》的时代以来就为人们所承认了。”[1]对语言问题的思索探讨起源于哲学家,任何语言学流派都必然受到先哲思想的影响。韩礼德也认为,当代语言学理论和流派的种种分歧可归结于古希腊时期的两种语言观,一种以普罗塔拉和柏拉图为代表,一种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根据两种语言观的不同特点,系统功能语言学可归于第一种语言观。[2]由此可见,韩礼德也承认语言学的哲学渊源。既然人类的文明不断进步,哲学思想也在发展,任何学科的发展都受制于其时代背景。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中也一定会有近代哲学思想的踪影,因为伟大的语言学家也是哲学家,他们的语言观反映其世界观,他们的语言研究方法就是认识世界的方法论。那么,作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集大成者,韩礼德的语言哲学思想有何特点?又与哪一哲学流派的观点相近?探讨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中所体现的哲学思想的论文并不多见,严世清[3]曾从韩礼德的语言观、语义观和隐喻观讨论了其体现的语言哲学思想。本文通过剖析韩礼德语言哲学思想中的唯物论、辩证法以及实践论来比较其与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思想的异同,从而揭示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在哲学方面的贡献与独到之处,这有助于进一步理解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语言哲学的内在联系。

一、马克思主义的语言哲学观

尽管马克思与恩格斯并没有专门阐述语言理论的着作,但他们对这一问题的讨论散见于各种着作中。为了反抗黑格尔式的德国唯心主义对语言的神秘化,马克思特意强调了语言的物质性,认为“‘精神’一开始就很倒霉,受到‘物质’的纠缠。物质在这里表现为震动着的空气层及声音,简言之,即语言。”[4]接下来马克思又论述了语言的实践性、社会性与辩证性,他说“语言与意识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因而也为我自身存在的、现实的意识。语言也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4](34)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产物,也就是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语言)。语言离不开现实生活,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家们只要把自己的语言还原为它从中抽象出来的普通语言,就可以认清他们的语言是被歪曲了的现实世界的语言,就可以懂得,无论思想和语言都不能独立组成特殊的王国,它们只是现实生活的表现。”[5]马克思主义语言观的基本宗旨是“去蔽”———去思想之蔽,解思想之困,也是“治疗”———治疗哲学因误解语言与生活而发作的“精神狂想症”。[6]总之,马克思主义语言观强调了语言的物质性、实践性和辩证性,从生活实践、生活形式出发理解语言和思想,这样就清除了语言的神秘性和实体性,在理论上取消了唯心主义的合理性。

二、系统功能语言学中体现的唯物论、辩证法与实践论 (一)社会符号学的语言观:语言中的唯物论

基于对语言研究的不同目的与兴趣,每个语言学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观。韩礼德所关心的是教育问题,这正是他进行语言研究的第一动力。正如韩礼德自己所述[7],他要建立一个“适用的”语言学(applicablelinguistics),所以他从社会的角度出发研究语言,认为语言学是一种社会符号学,这就决定了韩礼德语言观中的唯物论基础。具体体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语言学的研究隶属于符号学。韩礼德的符号学有别于传统的斯多葛学派以及索绪尔的符号学,是对符号系统即意义的研究,而不是对孤立的、静态的符号研究。语言作为一种符号,是一种意义潜势资源,具有物质现实性的唯物论基础,因为任何符号都是物质现实的一部分,都有表达意义的外在形式。如舞蹈以人体动作为其表达意义的外在形式,同样,作为符号的语言也有其表达意义的客观外在物质形式,即声音。其次,语言是社会的,“社会的”包含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指的是社会系统,即文化;韩礼德强调“语言之所以是这样,是因为它不得不完成这样的功能”[8],也就是说语言所具有的功能有其物质基础,是由人们的现实生活需要决定的。第二层含义表示的是语言与社会结构的关系,把社会结构看作社会系统的一个方面。社会结构包含情景语境,家庭等级关系以及社会等级关系三方面内容。社会系统与社会结构都是客观实在,即物质。语言是维护社会结构的产物,讲话者通过使用语言或“反语言”反映客观的社会现实,与此同时又重构一个主观的社会体系,也就是说,一切语言都是使用中的语言,语境决定意义,社会语境也是其中之一。这等于说,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产物,这与马克思主义语言观所认为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语言)不谋而合。由此可见,韩礼德也认为语言有其物质基础,是对现实的客观反映,充分体现了他的唯物论语言观。

(二)系统功能语言学中体现的辩证法

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辩证法体现在对小句“交换功能”的论证,是对语法隐喻的阐述以及互补的研究方法。第一,小句“交换功能”中体现的辩证法在日常交往中,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必然涉及语言使用者的相互对话。根据语言使用者的交际角色(或是给予,或是需求),以及所交换的商品(或是货物和劳务,或是消息),我们可以得出四种言语功能(提供、声明、命令和问题)。在交流过程中,说话者自己扮演一定的角色,同时有强加给听者(读者)一个对立的角色,也就是说话人在理解这些言语功能的基础上,可以作出或者正面的或者负面的八种反应(提供—接受,退回;命令—执行,拒绝;陈述—认可,驳回;提问—回答,拒答)。说话者与听者/读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有时两者之间的角色又相互转换,统一于小句的“交换”过程中,显示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精髓和魅力。第二,语法隐喻阐释中的辩证法尽管语法隐喻概念最早由韩礼德提出,但这一现象却自古有之。韩礼德对语法隐喻的性质、功能、阐释和归类等都有独到的见解[9]。他把“隐喻式”与“一致式”看作统一意义的不同表达方式,但两者不是绝对的相等,因为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看来,选择及意义,因而“隐喻式”与“一致式”两者表达的意义只是某方面相同,两种表达方式既相互区别,有相互联系/依赖。“”如果某种表达方式是隐喻的,那这种隐喻是相对于其它的表达方式而言的。”[10]我们不能简单的定论说一致式体现方式比起隐喻式体现方式来说就更好,更常见,因而是规范/标准的,因为它们两者只是在履行自己的不同职责,选择哪

种方式取决于语境、语域等多种因素,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并且,不能把一种意义体现方式归为绝对一致式或隐喻式,这两种体现方式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这些观点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思想。严世清[3]从真理相对性的角度讨论了韩礼德的语法隐喻理论的贡献,从而也论证了其语法隐喻理论中体现的辩证法。第三,辩证统一的互补研究方法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体系成熟完善,能够解决说明多方面的问题,是实用性很强的语言理论,这与它辩证的研究方法不无联系。韩礼德多次强调不同的语言学派或研究立场之间的互补性。 此外,在其理论内部研究过程中,韩礼德也彻底地贯彻互补的研究路线,因为人类的经验如此复杂,单从一个角度来解释是不够的。互补就是变“析取”为“并取”,[11]认为语言系统内部存在着多方面互补:词汇与语法之间的互补;语言作为系统和语言作为语篇之间的互补;说话和书写两种形式的互补。这充分体现了他的辩证法思想。词汇和语法在识解现实的过程中具有互补性,词汇和语法相互区别,是系统功能语法层次结构中词汇语法层的两个方面;同时两者又相互联系,构成一个连续体,词汇与语法交汇在一起作为独立同一层面出现。正是词汇语法层使得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以多种方式识解周围的世界,词汇与语法的区别在于其表达意义的精密度,词汇与语法的互补性使得我们可以从两个相反的视角来识解经验:从词汇的角度看,现象是个别的;从语法的角度看,现象是整体的。这两种视角统一于对同一现象的识解中。语篇与系统是语言这一单一现象的两个方面,系统与语篇的区别在于其与意义的例示关系,把意义看作潜势还是例示的结果。系统作为潜在性,是一个有无限多的可能性的系统网络;而语篇则是从这个整体潜在性中作出挑选的过程和结果。同时,系统与语篇又相互联系,语篇是系统的例示,反过来,系统是语篇的潜势。如果单从系统或语篇任何一个角度看待语言,你得到的画面会是扭曲的、不全面的。

全文阅读

语言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005-01

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既是一门学科,也是一种艺术。研究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语言的艺术性,是提高语言教学有效性的必经之路。语言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幼儿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有良好的语言能力,在组织教学活动中,要做到表述流畅、语句规范,表达恰当,易于幼儿理解和接受,这样才能给予幼儿间接的暗示和正确的引导。下面,我就从自身的教学语言入手,谈谈自己在语言教学方面的研究和反思。

一、提问语言注重开放性和互动性

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提问是贯穿于活动始终的。教师的提问不仅要使幼儿领会老师问的是什么?也要使幼儿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因此,教师语言教学活动的提问要注重措词准确,句式简短,表达鲜明。我在注重提问的层次性,递进性和灵活性等原则的基础上,强调提问语言的开放性和互动性。

1.提问语言要注重开放性

开放性的提问也就是变单一的问题为多样性的问题。幼儿的回答不是局限的,唯一的,而是宽泛的,丰富的。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讲完故事后,习惯问幼儿这样一些问题:故事好听吗?故事的名字叫什么?里面有谁?讲了一件什么事?这些问题答案往往只有一个,幼儿的讲述和思维就有局限性。如果问法不同,就能使幼儿学会多种疑问方式,从多种角度来了解事物。比如大班故事《棒棒天使》,当老师讲述完一遍故事后,提问:“棒棒天使和胖胖天使发生了哪些不一样的事情呢?”这个问题较宽泛,老师不要求幼儿具体说出故事中的内容,只是反馈幼儿听故事的程度,答案没有统一规定,可以让幼儿多发表自己的见解。又如中班故事《三只蝴蝶》,当教师讲述完故事后提问:“三只蝴蝶为什么会被雨淋湿?”这又是个开放性的问题。中班的幼儿可能会结合听到的故事零碎的说出一些内容,教师要抓住机会有目的地引导幼儿学说一些句子。这种开放性的问题并不是放任自流,海阔天空,而是当幼儿充分讲述后,教师要通过追问或语句的点拨等多种引导策略,帮助幼儿在运用语言过程中更好地掌握语言这个工具,从而提升运用语言的能力,获得语言的发展。

2.提问语言要注重互动性

在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中,师生间、同伴间的语言交流也是幼儿学习语言、积累经验的有效途径。要创设这样宽松的学习环境,老师的提问语言就要产生互动效应。如大班散文《秋天的雨》,当老师和幼儿一起欣赏2遍散文后,老师提问:“有什么地方没听明白吗?”这种由原来老师问幼儿答的传统模式转变为由幼儿问,老师答或幼儿答的教学现象,充分体现了以幼儿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大大激发了幼儿主动学习的兴趣。又如:在大班讲述活动《飞呀飞》中,老师说:“小动物们,快找些好朋友,想一想怎样也能让自己飞上天去?”此时幼儿置身一定的角色地位,在设身处地的情况下,与作品人物产生情感共鸣。这种互动式的问题重在给幼儿提供表达的机会,在生生互动中幼儿积极搜集以往的生活经验,联系实际,积极动脑,大胆主动地发言,也有效增强了参与活动的意识和自信心的培养。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