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语言课程论文

语言课程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学类课程结构简论

摘 要:课程结构问题的探讨一直没有停止过,产生过不少新的观念、新的思想、新的体系、新的方法、新的模式,对课程设置与实践起了积极作用。探讨语言学类课程的结构问题,在优选课程类型、优化不同类型课程之间的关系、协调与文学类课程的关系等方面具有现实意义。语言学类课程自身是个结构体,又处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内。讨论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学类课程的结构问题时,应当注意结构、成分及其关系。语言、话语、语用意味着“语言学类”,层级、课型、方法意味着“课程系统”,具有系统性、闭合性、可操作性,可以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学类课程结构建设的参考体系。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 语言学类 语言学 课程论 课程 结构

上个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高等院校的传统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结构一直处于或大或小的明显变动之中。有的表现在专业课、方向课及其关系上,有的表现在核心课、课及其关系上,有的表现在基础课、选修课及其关系上。这里要探讨的是,基于语言学类课程、文学类课程及其相关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学类课程的结构问题。

要想系统思考这一问题,离不开这样三个出发点。一是汉语言文学、语言学类、课程是课程结构问题中的关键概念。二是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课程以及与之相应的选修课等课型均属于语言学类课程。三是语言学类课程属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深层的内部结构关系。

在探讨问题的过程中,不能脱离大纲与教材、教师与学生等诸多方面的关系,应该提出优选课程类型、优化不同类型课程之间关系的意见,并指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思路。语言学类课程是个结构体,处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内,讨论时既应当注意内部的结构、成分及其关系,又应当注意外部的结构、成分及其关系。

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语言学类课程的设置,不同时代、不同区域、不同院校都遇到过不同程度的问题。探讨课程结构问题具有广泛、深远的意义,在汉语言文学范围里探讨语言学类课程的结构问题具有具体、现实的意义。可以看出,课程、大学课程、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语言学类课程,它们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对象等关键项目集中表现在课程类型上;课程结构即课程的内部结构和对外结构会对课程类型有所限制。大纲与教材、教师与学生等诸多方面的关系,会提出优选课程类型、优化不同类型课程之间关系的要求和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语言学类课程是个结构体,处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内,讨论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学类课程的结构问题时,应当注意结构、成分及其关系。

全文阅读

民办高校英语语言学课程教学论文

一、民办高校英语语言学教学改革的背景

“英语语言学概论”作为传统优势学科———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必修课之一,在本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指出该课程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人类语言的丰富成果,提高其对语言的社会、人文、经济、科技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重要性的认识,培养语言意识,发展理性思维。长期以来,由于该门课程的教学是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且主要理论都源自西方的语言学学者,教师授课以全英文教学等原因,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内容抽象,难以理解,教师教学形式单一等。因此,要让原本就处于困境中的英语语言学在本次转型改革潮流里体现该门课程的实用价值,作为该门课程的任课教师,就必须对包括课堂模式设计,教学方法改变,理论讲解与应用实践的比重把握,测评方式探索等方面进行理性的思考。

二、英语语言学课程教学出路探讨

经过几年的一线教学工作经验的积累以及对其他同类高校本课程的调研,笔者认为,有着极强的理论性的英语语言学概论课程,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改革,仍能具有很实用的价值,从而顺应应用技术型转型的趋势。

(一)教学内容改革

1.侧重师范生技能教学。目前笔者所在学院英语语言学课程使用的教材是刘润清,文旭主编的《新编语言学教程》,教师可以根据教材本身体系进行微观语言学和宏观语言学两大版块的教学。对于师范专业的学生而言,微观语言学涵盖的语音学,形态学,句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等章节就应该作为重点讲授内容。例如,虽然有大一开设的实践语音课程为基础,大三的语言学再来讲授语音时,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已经忘记多数音标的正确读法,也就更谈不上以后作为教师传授给学生。因此,语音学,作为语言学概论的基础章节,教师应该作为重点向学生传授方法,包括理论知识讲解,课堂纠正学生发音中错误的方式等。形态学部分讲解可以通过构词法的学习增加词汇量并让学生学会记忆单词的方法。句法学以语法为基础,帮助学生理解句子中词与词,短语与短语等之间的关系,并可以利用树形图解释歧义现象。语义学和语用学重点向学生阐释语言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以及语境在理解意义方面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微观语言学部分主要以扎实英语语言基本功为主,对于英语师范专业的学生有很强的针对性,教师对此版块引起足够的重视,将会把该门课程在学生以后从事的教学中的实用性发挥到极致。

2.跨学科结合教学。英语专业高年级除了英语语言学概论为专业课程外,还有英汉汉英翻译,英美文学史及选读等课程。作为理论性较强的英语语言学概论,可以采取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翻译或英美文学的实际案例,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体现该门课程的实用性。例如,在讲授社会语言学里提到的韩礼德的语域理论时,即,语言使用包括语旨(tenor)、语式(mode)和语场(field)等,课堂上就可以拿出一篇需要翻译的文本,分析要首先确定特定的语域,再结合相关的翻译技巧进行现场翻译。再如,讲授语言变化发展到中世纪英语阶段时,就可以把西方文学名家莎士比亚的代表诗作ShallIcomparetheetoasummer’sday?拿来进行分析,甚至在需要的时候还可以把中国文学经典著作片段进行对比分析,这样既能把文学和语言学中的语篇分析等章节有机结合起来。语言学还与心理学、神经学、外语教学等都有交叉点,若能恰当有机结合,就能既增强专业性,又提高学生的兴趣,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增强其在各方面的实用性。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改革

全文阅读

易语言计算机编程课程改革论文

1大学计算机编程课程存在的问题

1.1程序语言主要是英语,不容易理解

几乎所以的计算机语言都是英语,大部分英语单词不是常用的词语,造成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程序的过程中,必须先查字典翻译程序中的词语,才能理解程序中命令和语句的意思。有的就是查找字典了,也翻译不准词语的意思,因为大部分计算机语言中的词语意思是专业英语,只在计算机中代表特定的意思,而在其他语境中却代表另外的意思。

1.2计算机程序语法和结构严格,不容易掌握

计算机语法和结构比较严格,所有的变量必须先声明,语句结构有严格的顺序和组成部分,缺少任何一个标点就可能会造成错误或者程序执行不了。所以学生要记住大量的语法结构和特殊符号,要不然根本理解不了程序,更不可能写出程序。

1.3计算机程序逻辑性强,程序不容易设计

在编程过程中,往往为了解决一个问题要运用很多语句和命令来解决问题。但计算机语言是逻辑性很强的语言,在程设计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不知如何下手,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就算知道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缺少相关命令或者考虑不够全,造成程序编写错误,或者根本到不到预期效果。

2易语言的特点和易语言用于编程教学的优势

全文阅读

高校英语语言学课程教学论文

一、高校英语语言学课程教学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的问题

各大高校为适应社会对外语人才需求的多元化,并且为了培养综合性人才,开设了多种复合专业。而这些课程的叠加,更是增加了课程教学的难度,同时又降低了对纯语种学习的要求。语言学的学习既有理论研究,又有实际的应用。这种复合专业课程的开设减少了英语语言学的课时,会导致学生无法在规定课时内学到相应的内容,教师在课程的教授上也会缺乏详细性和系统性。长此以往,教学质量便得不到保障,培养综合性人才的目的也无法真正实现。

(二)教学理念和内容的缺陷

课程的设置体现高校教学理念。很多高校的教师仅仅把语言当作是交流工具,根本无法深入挖掘语言的魅力。与此同时,高校选择的英语语言学教材内容多且难度大,这样很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丧失了学习的信心。教师也难以很好地向学生诠释教材的内容。语言本就是兼具深度和广度的,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因此,英语语言学课程难度较大,偏向于理论性、抽象性,内容枯燥。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没有先进教学理念的指导,教师仍是纯粹讲授教材,学生被动学习,更是让英语语言学枯燥乏味。学生会觉得该门课程毫无实用性,不愿意学,进而老师也不愿意教授。如此恶性循环,语言学的发展会越来越缓慢。

(三)教学方法尚有不足

除了上述问题,教学方法也还存在缺陷。现阶段,我国的英语教学还是沿袭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授课为主,学生的课堂参与受到限制,课堂显得枯燥无趣。众所周知,只有在活跃的语言环境下,才能最大限度发挥英语教学的作用,有效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因此,高校英语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英语语言环境,结合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与英语专业知识应用能力,突破传统英语教学中的瓶颈,改变英语理论知识与英语实际应用能力脱节的现象。只有从改善教学方法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实现英语教学目标。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课程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行教学目标的要求,并且一味地灌输知识会造成学生的厌倦情绪和排斥心理,最终致使教师的辛勤教学失去意义,学生成绩得不到提高。

二、针对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的改革设想

全文阅读

课程改革汉语言文学论文

一、语文教学类课程体系的重新调整与教学改革实践

(一)修订“语文教学论”教学大纲

为了能更好地适应学校教育教学类课程改革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根据学校要求修订了“语文教学论”教学大纲。修订后的新大纲有了以下变化:

1.新大纲在确定课程目标时,更加关注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课程目标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接轨,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置。改变了以前只重知识传授的目标指向,更重视教学能力培养和教学方法的训练目标。

2.教学内容的确定以学生教学能力形成为核心,以传授最新教育理念为出发点。改变了章节式教学结构,以专题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共设16个理论教学专题和一个教学能力训练的实践专题。每个理论专题在1-3次课内完成,实践专题(20学时)可以集中进行,也可以在理论教学过程中适当安排。修改后的大纲将理论教学重点放在中学语文教学的核心——最新语文教学理念、阅读教学、写作教学、教学设计、说课与评课等方面,并在学生实践专题中完成学生讲课、说课的实践和指导。这样的改变力图通过“语文教学论”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学会基本的教学设计,能进行不同类型文本的教学,初步形成一定的教学能力。

(二)改革“语文教学论”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论”作为必修课,多年来的教学传统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以教学录像示范教学,整个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理论学习多,课堂研讨和教学实践少。2013年课程改革后,实行分班授课,教学方法上也有了较大的改变,基本上是三线并行:课前5分钟练习、教师授课与案例分析、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与教学实践。

1.课前5分钟练习,让学生初次体验登台讲课的感觉。每次正式上课前,按照学号每班一个学生讲课5分钟,教师点评。教学内容自选,要求讲课内容要有知识性,讲课结果作为平时作业成绩记录在案。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在讲台上讲课的感觉。

全文阅读

汇编语言建构主义理论课程设计论文

1、汇编语言的教学特点

由于《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本身的特点具有理论抽象性、与硬件的相关性,使它难学难教,学生普遍反映这门课程难学、不容易理解、抽象。这门课程难学的另一个原因体现在上机实验方面。上机实验时是DOS黑白界面,检查语法编译程序繁琐,结果不具直观性。编写程序复杂、调试程序复杂,所以很多教师讲课时侧重于理论教学,忽视实验教学。另外,尽管有上机实验的教学要求,但教学主体是课堂教学。无论是实验设计还是实验强度都远远不够。带有强烈的“验证性”色彩。这些影响了学生学习时的积极性,许多学生在学习《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过程中往往感觉找不到头绪。认为《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是一门难学的课程,比较抽象,是“天书级”的语言,不像应用型课程非常直观与生动。在学习《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时积极性不高。因此,对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用建构主义理论分析汇编语言

教学现状汇编语言与高级语言教学是有区别的,高级语言经常包含学生原有的经验和知识,因此在对新知识的理解,通过运用已有的经验建构起来,得心应手。而汇编语言中很多都是新的知识,并且与学生原有的知识有较大的差别,教师就要以学生为主体,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手段创设有利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完成新知识的建构。在教育心理学领域中,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学习理论,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了一系列新解释,认为认识是一种以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协作活动,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来获得。建构主义更关注学习者如何以原有的经验、认知结构、心理结构和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知识、建构知识结构。学生是在教师的帮助下,利用自己特有的思考方式和学习方法,通过自己的经验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建构自己的理解过程。建构主义这种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理论,既强调了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而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与促进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这种学习方法更加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情景与协作性。从教师的视角来理解建构主义,教师就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在新知识的输入阶段、相互作用阶段、操作阶段和输出阶段等不同阶段帮助学生完成新知识的建构。汇编语言本质上是机器语言,与高级语言相比又具有一些自身的特点:①汇编语言属于低级语言,与硬件联系紧密;②指令繁杂,编程繁琐;③调试环境不易被学生理解与掌握汇编语言调试工具采用的是Debug,DOS下的命令交互方式,界面不友好;④课程中段才涉及程序设计和应用。按照建构主义理论,目前汇编语言教学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教师通常将教材内容按部就班地灌输给学生,教学内容顺序安排不合理,并未真正地按循序渐进的原则来教授;②有的内容一讲到底,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虽然教师教学很认真,但不和学生进行互动,不及时提供实践的机会,使学生缺乏主动性,学习效果自然不理想;③教学实践缺乏有效性。目前该课程上机实践多数仅满足于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很少有具备针对性或直接面向实际问题的综合训练,学生难以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没能得到很好培养。现有的例题特别是上机习题编排,不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技能,更不利于通过上机实验进一步调动学生语言的积极性。因此,在建构主义理论的输入阶段,受高级语言的影响,汇编语言学习者很难实现新知识的输入;在建构主义理论的相互作用阶段,原有的高级语言学习方法、理论基础不能在这里形成知识与编程技能的正迁移,反倒阻碍了新知识与能力的习得;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操作阶段,由于学生不熟悉DEBUG调试环境,不能很好地驾驭上机环境,实践脱离了理论,不能使新学习的知识与原有的认知结构之间产生较为密切的联系。在输出阶段,由于作业或课程设计题目主要针对操作系统的某一子功能进行设计,无正误判定,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解决具体应用问题的信心与决心。

3、建构主义理论的汇编语言教学实施

3.1、随着计算机发展,多次讨论修改教学大纲

随着PC性能的不断攀升,内存的不断扩大。汇编语言的优点已经不是特别突出,学生总觉得汇编语言指令繁多,枯燥难学。有了很多种高级语言,开发程序非常容易。他们非常不愿意学习汇编语言。哪些需要删除,哪些增添,已经是需要重新讨论的问题。教研室主要讨论了以下内容:明确学习《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目的,如何与其他高级语言衔接,如何相辅相成。在整个计算机体系中处于什么地位。哪些陈旧的内容需要删掉,哪些新的内容需要增添,这是教研室会议重点讨论的问题。

3.2、多用形象的类比

全文阅读

论泰国语言与文化关系课程教学

摘 要 要提高泰国语言与文化关系课程在高年级开设的教学质量,必须主动了解学生需求,激发学生扩大知识面的热情,做好教学准备工作,运用理论作为指导,加强对学生语言文化研究的引导,不断丰富课堂上教学表现形式。

关键词 泰语教学 语言与文化 外语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On Thailand Language and Culture Course Teaching

QUAN Li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Nanning, Guangxi 530006)

Abstract To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of Thai language and cultural relations course in senior years, it is essential to learn the students' needs, to motivate the curiosity of students, to prepare for teaching, to use theories as guideline, to strengthen the guidance of student language culture study, to enrich the forms of classroom teaching.

Key words Thai language teach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全文阅读

论高校汉语言文字学课程的改革

摘 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秉持新课改理念不断全面、深入地进行现代化教育改革,汉语言文字学作为我国高校的重要课程之一,其必然也要紧跟时代步伐,以满足人类的人文需求及社会需求。文章简单分析了高校汉语言文字学课程的现状,指出了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字学课程存在的问题,接着就这些问题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等方面给出了具针对性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汉语言文字学;教学模式;教学内容

引言

《东方文化与创造教育》明确指出:东方教育不仅能够创造教育,为人们提供精神资源,还能够丰富人文视域[1]。对于高校的汉语言文字专业来说,学生的文化底蕴直接影响了教师的创新素质,从而影响我国未来创新人才的质量。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需求的不断改变,高校汉语言文字学课程也必须实施改革,在传统的汉语言文字学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实现专业教学与社会需求接轨。

1.汉语言文字学课程现状

1.1缺乏时代特征

就目前而言,我国高校所开设的汉语言文字学专业主要包括以下课程: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汉字学、中文信息处理、中外语言学史及汉语史等[2]。所有课程当中,属现代汉语言文字学课程的仅有中文信息处理课程,其余的基本与小学所学语言类似,其中具有信息化时代特征的课程少之又少,课程的设置过分强调了基础,反而忽略了进入信息时代之后学科的发展需求,能反映现代社会需求及可实施实践的内容实在太少。

1.2与语言实际脱节

全文阅读

汉语言文学专业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

摘 要:大学课程教学已经逐渐朝着有效教育的方向发展,教师们都在试图从传统的以老师为主体的讲授式教学转向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性教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理论课程虽然不是技术操作类的应用性课程,但是在教学中同样可以设计出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习实践为主要方式的实践教学模式。其主要包含在自学教材和参考资料并完成习题中掌握知识、在扩展讨论中学会思考、在写作汇报中锻炼综合能力、在精心的设计和准备与扎实的实践与考核中得到保障等等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的环节,这些环节如果做到实处,就能实现汉语言文学专业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的有效化甚至高效化。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 理论课程 实践教学 识记 应用

汉语言文学专业虽然不是技能应用型专业,所开课程所学知识不是生产、操作类技术性课程与知识,但在具体的教学中总该本着学以致用的目的,让学生在学到有什么是什么的时候,还能提高思考与运用的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也具有其自身的应用性[1],教学中本当重视其实践效果。理论性课程的教学也只有加强其实践的环节,才能达到学生学习的实际最佳效果。

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到知识和能力,理论性课程的教学一要让学生学到理论的内容及其形成和发展,二要让学生学会判断这些理论是否合理正确并能论述其原委,三要让学生能运用这些理论分析实际现象或进行实践。理论性课程的教学的目标一解决的是学到知识的问题,目标二解决的是批判性思考的问题,目标三解决的是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的问题。三者当中,学到知识是基础,学会思考是关键和核心,学会应用是目的。思考其实已经介入应用的范畴,虽然是一种意识层次、精神层次的范畴,但它恰恰是理论性专业和课程本身的应用性所在。[1]理论的教学必以思考和应用为目的,只学到了有什么而不会判断不会评价,当然就不会应用,不会思考不会应用的教学是没有效率或效率低下的教学。探讨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其实是探讨通过实践教学提高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的问题。因为只有在实践中通过自己的探索而实现的学习才是最有效的学习,所以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也就是探讨如何让学生在自己的学习中学到理论、学会思考、学会应用的问题。笔者试图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自我学习、自我探索中掌握知识、学会思考、学会应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一、在完成习题中掌握知识

一门课程的内容包含哪些概念、哪些范畴,怎么产生的,经历了怎样的发展阶段,每一发展阶段有哪些代表人物,代表人物有哪些主要的观点、代表人物在该学科发展中处于什么地位……这些是学生学习该课程时必须掌握的知识,属于识记的范围。这部分内容的最佳学习方法就是学生自学,并完成有针对性的练习。自学即自己学习教材、参考资料,完成习题,完成习题即自学完教材、参考资料后,自己做完每章节配套的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等,老师上课的时候再一一加以检验,由此达到学生在自学中掌握基本知识、培养自学能力与自学习惯的目的与效果。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基本上都是理论课程,文学史、文学理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写作学等,无一不是基础理论性课程。要说它们的应用性就只能是课程本身内容的理解、批评、辨析和运用的应用性,不可能有如工科课程所对应的实践性非常强的应用性。教学中的实践教学即是让学生自学,让学生在学习的实践中获得知识、锻炼并习得能力。获得知识往往是边学边完成习题的方式较为有效。

比如文学史课程之中国古典文学史,中国古典文学的起源、分期、各期有些什么具体文体、各文体有哪些代表作家、各代表作家的特色和成就有哪些、各期文学的大体特点是什么、各期与各期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哪儿、各家与各家的联系和区别在哪儿……[2]这些是学古典文学史这门课程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识,只有将这些牢牢地刻在脑子里,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分析和研究。同样的,现当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的学习也是如此。

全文阅读

汉语言课程设置通识教育论文

一、通识教育在汉语言专业课程中的重要性

高校育人的根本就是培养学生的人格,为人处事中不带有功利的色彩,但是很多高校在育人中疏于对于人格的培养,即使在汉语言文学这种文学分为浓厚的专业中,学术中也带有很多的功利性,其表现就是在课程的设置上,减少专业性的课程,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公共课程,比如英语、写作、经济知识等。这样的课程设置使得大学对于精神方面的教育培养有所减少,功利性质增多。对于一些工科性质的学校,虽然开设了文化课程,但是并没有起到传承文化的作用,现代大学生对于我国文学文明的认识正在流失,这也是大学在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需要考虑的问题。关于治学能力,很多大学存在着一定的误区认识,其强调的是学生都应该具备的普适能力,而非针对某种公司或企业存在的。学生需要具有一定的自我学习能力,在教育的过程中不应该进行灌输式的教学,因此高校需要不断的改进其教学的方法和理念,从而提升学生治学的修为。

二、“个性化”的地方院校课程设置

本科的地方高校在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不应该盲目的照搬高等学府,应该结合其自身的资源优势,设置带有自己特色的课程,其好处就是能够有效的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形成独特的学术氛围,在培养学生的基础上,形成具有差异的学习基础。课程的设置应该侧重于汉语言和中国文学,尽量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非专业课程,从而让学生有坚实的语言文化基础。另外,地方性的高校在进行课程的设置时需要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我国具有非常深厚的历史文化,不同的地域文化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因此进行地方性的历史文化教学课程必修,也是传承当地文明的最好体现。再有就是结合教师教学能力的不同,形成带有学校性特色的教育资源,例如“国学导读”“名人文化研究”等等方面内容的课程,不仅能够扩展学生的视野,还能够开拓教育思路,为课程体系的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汉语言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理念和对策

一个学校的课程设置往往受整个学校教育理念的影响,从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背景下看,其课程设置的重点仍然是自然科学,其根木目的是社会的需求,这点在工科高校的课程设置上尤为突出。汉语言专业课程的减少,使得学生的教育越来越缺少人文性,因此在这个背景下,想要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目标,需要一定的策略。首先是教学模块的转变,在公共性教育的课程上,灌输人文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要突出重点,选修课程要覆盖面广,这样就可以很好的将理论实际与学术研究教好的结合。在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课程的设置中按照通识教育的理念,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文化修养相互渗透。大学是培养学生学习和学术研究的基地,因此课程的设置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传承我国的文化精神,让学生的治学能力得到更好的提升。

四、结语

在通识教育的背景下,不同高校的课程应该秉承着共同的教育理念,结合地方性的文化不同,设置具有特色的课程,实践理念和方法要灵活,不能盲目的模仿其他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综合的提升学生的人格教育,传承中华文化,让学生拥有扎实的治学能力,这才是我国高校教育的根本目标。教育在不断发展,我国高校教育课程更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从而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