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语言教育

语言教育范文精选

语言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语言教育;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6-0168-01

0 引言

20世纪起语言学的发展经历了索绪尔的符号学,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派克语言中的质点,波和场的分析,佛斯的语言社会功能论,斯金纳的语言行为论,奥斯丁的语言行为论,格莱斯的逻辑与会话,利奇的语用原则等等。一方面,有关语言的内在结构研究,提出了各种理论和模式,另一方面,从各种不同的学科去研究语言,产生了诸如人类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实用语言学等跨学科性研究,这些理论有形无形地运用影响到教育界,特别在教学中,它的影响不仅限于外语教学,而且对其它学科起着很大的作用,对教育整体影响很大。

1 语言与教育的关系

从语言本身讲,语言与教育的关系既是教育内容的载体和输送教育内容的工具,又是指导教育活动的手段,因此了解掌握语言系统理论对完成教育任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反过来,语言自成体系,是一个非常繁杂的体系,它包含着社会,心理,文化,运用等方面的内容,无疑同教育科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教育对语言理论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教育内容主要是以语言的形式来表现,选择什么样的语言,如古老的,现代的,活的语言,真实的语言,口头语和书面语,来组织编辑教育内容,反映了教育对语言实体的认识和语言模式的选择。其实质反映了语言形式的价值、实质的认识问题,并且也反映教育是如何看待语言这一载体的,是看作一个符号,亦或是一种行为。选择什么样的语言形式,以什么样的语言组织形式表现教育内容,对教育的作用是不同的,它影响教育的组织、教育的质量,体现教育语言观。

语言是传递教育内容的工具,以什么样的语言来传播教育内容是建立在对语言体系的认识和语言功能的认识,它涉及教育内容的指导思想。教育中师资培训的内容,是以知识为主,还是技巧为主,把教育内容当作教育的整体,还是教育的一部分,是通过语言这个工具来实现的。语言在指导教育活动的功能体现在语言对学生思想的影响,学生思维的培养的影响。在西方指导教育中所有语言是以个人为中心,独立工作,自发组织,那么它们选择的语言是围绕这个中心进行的。是以培养积极主动,有创造性,还是因循守旧,被动接受知识为主,都体现在教育活动的语言运用上。

2 语言学理论对语言教育影响

从50年代起,受到结构主义的影响,语言教学,包括许多学科把教学按照其结构进行编写,从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掌握其结构为主。到70年代,受意念功能派的影响,语言教学和其它学科,把教学按照其意念和功能进行编写,以掌握不同功能的用法为主,情景对话,使用真实语料,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为主。

教育学家对语言本身的研究并不感兴趣,他们感兴趣的是语言同教与学的关系。过去教育学家们没有充分认识到语言在教育中的作用,忽视了语言在教育中的三大功能。教育学家认为语言学家的研究有点表面形式化,比较抽象,缺乏宏观具体地理论指导,缺乏操作应遵循的规律方法,语言学家们认为教育学家没有把他们的理论具体化,系统化,所以在实际运用中不能得心应手。这种局势已存在很长时期。我们为什么不能把二者之间存在的矛盾进行调解,探索其两者结合的方法,使两者取其长,补其短呢?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使其有机结合起来,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分析其语言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阐明语言在教育过程中的具体操作作用,来提高教育研究的水平,同时完善语言理论的研究。

2.1 语言是教育过程中的标志 “语言是教育过程中的标志”这句话对教育界的含义非常深刻。通过对在教育过程中语言使用的分析,可以告诉我们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实施情况,可以告诉我们教师们对语言的观点和他们的实际水平。同时也可以告诉我们教师是如何使用语言教学的,学生是如何用语言进行学习的。这些第一手材料分析结果的可信度强,可效度高,比主观判断,用具体模式去套更科学,更真实,更有说服力。

2.2 语言是社会心理因素的体现 我们过去的研究只限于教学中的一个部分或一个面的分析,但忽视教育过程中语言的其他作用。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语言使用也告诉我们有关社会背景,家庭背景。学生的语言能力,不仅是学生本身的问题,与他在家庭,社会和教育的适应有直接的关系。只有全面了解,才能提出改进教育的方法。从这个角度上讲,教育语言不仅要对在教育过程中语言的做作用进行描述,还要扩大视野,要解释这种现象的存在的根据和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2.3 教学语言是一种话语体系 从以上两节谈了语言在教育中的运用,教学语言(元语言)本身也自成体系,它是按照一定规律运行的,元语言整体研究也是非常重要的。

对元语言的研究可从几个方面进行如元语言的结构分析,教学具体结构分析和教学语言功能分析。后一方面的研究还很少。少数研究也只限于对教学中学生成绩的影响,而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作用,对教育作用还缺乏研究。

2.4 语言是教育研究的根据 教育研究应把教学中语言看作重要的一部分,它可为教育研究提供具体素材,通过对实际语言的分析,来检验教学大纲的实施情况,来评估教学质量。这样的研究不仅了解具体教育过程中的操作情况,还可以掌握从事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的认识,为提高教学,师资培训,教学大纲,教材编写提供改进的一手材料。这样的研究具有真实性,可靠性,有说服力。

3 总结

教育和语言的关系比人们想象的要密切的多,是直接的关系,而不是间接。是一体的,而不是相邻的。只有接受这种观点,认识语言和语言组织是教育中交际系统的一部分,把两者研究结合起来,用语言的理论来指导教学,通过教学中语言的分析,完善语言理论,教育语言学将会成为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参考文献:

[1]Spolsky.B (1997) Educational Linguistics Newbury House Publishers. Rowley Massachusetts.

[2]Stubbs M (2007) Educational Linguistics Basil Blackwell Oxford.

语言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幼儿;语言教育;研究

语言的发展能够有效促进幼儿认识水平和思维水平的发展,是幼儿成长重要标志,在幼儿教育中,教育者要重视对幼儿的语言教育,并采取有效地方式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幼儿阶段是语言发展的重要阶段,教师要通过有效的引导时幼儿的语用能力和水平,使幼儿的认知能力,幼儿智力在此基础上得到有效发展。如果在这样阶段,幼儿语言教育未得到有效贯彻,幼儿缺乏语言交流的环境或者语言引导不当,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就不能得到有效提高,甚至他们开口说话都会成为问题,这样,幼儿的智力发育,思维的发展是不可能获得显著提高的,这对幼儿未来的发展将产生极大的不利影响。因此,在幼儿阶段,要重视幼儿的语言教育,通过语言教育,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一、幼儿语言教育策略

1、通过语言环境的营造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

家长、教师以及周边的人都会对幼儿的语言发展产生影响。只要我们为幼儿创造说话的环境,不断有人给幼儿讲话,无论他们是否能够听懂,都能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因此,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不断地为学生创造说话的语言环境,引导幼儿不断说话,不断表达,在交流中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在幼儿语言教育过程中,幼儿的语言词汇是逐渐丰富起来,他们从最初的短句表达,逐渐学会用长句表达,慢慢地会说出一段话,表达自己的思想意识。这是幼儿语言发展的规律。在教师对幼儿进行语言教育过程中,要遵循幼儿的语言表达规律,为幼儿创造利于表达的语言环境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很重要的。在最初的语言教育阶段,幼儿可能会产生较强的语言交流的欲望,但他们可能不能够准确表达的意识,也可能是词不达意的,教师不能因为幼儿表达不准确或者是错误的,就给予否定他们,教师要通过语言环境的引导作用,不断增强他们的表达欲望,只有幼儿敢说,不厌其烦地讲话,他们会积极的模仿身边的身边的人说话,在模仿中,他们会学会大量的语言符号,最终会准确表达自己的意志。这样,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才能得到显著提升。

2、通过有效的引导促进幼儿语言发展。

在幼儿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有效引导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教师的积极引导对幼儿语言的发展是很重要的。教师引导可以使幼儿在短时间内有效地学习语言,同时,教师引导也可以使幼儿及时发现语言表达中的不当之处及时改正,有效的语言引导可以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有效提高,尤其是在外语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外语表达能力的提升。例如,教师在与幼儿的沟通中,可以通过引导,教孩子学说英语。当教师给孩子发苹果的时候说,就可以引导孩子学说英语。比如,“来,宝贝们,咱们吃apple了。”教师说完这就话,幼儿很快就会明白 “apple”就是苹果,这样,幼儿会自觉地模仿教师不断重复这个英语新词,幼儿的语言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得到有效提高。

二、幼儿语言教育的作用。

1、语言教育可以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

不会说话的孩子基本上都是通过直接感知客观事物获得认识的,这种认识是一种形象认识。这种认识认识水平的提高是来源于幼儿的直接经验,但对于他们感知以外的事物,他们却不能了解认识。但如果他们的语言能力发展起来,他们就可以通过交流获得对未知世界的认识,这种认识不再是一种感知后的感性认识,而是经过了思考分析的较为理性的认识。因此,语言教育可以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比如,在幼儿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形象的语言向幼儿描述一个物体,或者是讲一个故事,即时孩子没有见过这个物体,他们也可以通过教师的语言元素中获得获得初步的认识,这对于语言能力较差的孩子而言是根本不可能的,这说明孩子在语言能力发展的基础上,孩子的认知能力才能获得了发展;同样,只有语言发展到一定的层次,孩子才能听懂故事,也可以通过自己的思维想象故事。再比如,在幼儿英语教育中,教师可以根据环境的变化教孩子学生英语。我们知道“night”这是个抽闲词语,但只要教师教法得当,孩子在天黑之后会主动说, “goodnight”这个单词,这说明孩子的思维在语言训练中获得了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是思维发展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语言教育对于促进孩子认知能力的发展是很重要的。

二、语言教育可以促进幼儿的交流能力的发展。

人是社会中的人,只有在社会交流中,人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各种能力才能得到有效提高,因此,社会性对个体的人而言是十分重要的。而个体的社会性的体现是离不开交流的,在交流中,人才能真正获得提高,交流离不开语言交流,因此,在幼儿阶段,教师就应该对孩子进行语言教育,使孩子都能通过语言交流,提高自己的交流能力,这对孩子的发展意义重大。众所周知,语言交流能力较强的孩子,在与人交流中就会如鱼得水,可以很好地与人交流,他们的协调能力、说服能力、为人处世的能力比一般孩子要高的多,这些孩子更能得到大家的喜爱,受到人们的重视,这样的孩子更为自信,未来的发展更为顺利;而语言能力较差的孩子,他们不懂得如何表达,往往会通过极端地手段表达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这样在孩子的成长中就会出现较大的交流障碍,他们往往会成为被排斥、被挤压的对象,这对孩子的未来发展极为不利,因此,幼儿教育者通过对孩子进行语言教育,促进孩子交流能力的发展,使孩子懂得如何与人相处,意义重大。

总之,在幼儿教育中,语言教育是很重要的,语言教育可以促进孩子认知能力的发展,提高孩子的交流能力,是孩子在生活中不断地获得快乐的体验,健康的成长,因此,作为一名幼儿教育者,一定要重视幼儿的语言教育,通过设置语言交流环境,进行语言引导等方式促进幼儿的语言能力的发展,这对孩子的未来发展,对于幼儿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语言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文学语言;语文教学;语言教育刍议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2-016-01

语文教学读写听说训练的核心是语言教育和语言训练,根据教与学的需要,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教育和语言训练,必须遵循现代汉语规范化的原则与方向。否则,难以实现有效的教学,难以适应信息化、现代化社会生活的需要。众所周知,现行语文教本所选入的现代文学作品教材,从语文教学这个角度来说,就整体上来看是定论的文质兼美的、风格各异并经受了时间考验的名篇佳著,其语言是规范的,是语言教育的典范。

譬如课本中的鲁迅作品,其语言准确、精炼、凝重、形象、犀利、幽默。描写语言细腻生动,论辩语言锋利泼辣。如《阿Q正传》、《药》、《祝福》、《拿来主义》等。郭沫若作品的语言热情奔放,气势磅礴,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显示其渊博的学识和卓越的才华。如《天上的市街》、《屈原》(节选)等。茅盾作品,其语言讲究炼词炼句,冷峻中有炽热,刚健中有柔美,朴实与华美,和谐统一。如《白杨礼赞》、《风景谈》等。叶圣陶作品的语言质朴、洗炼、淡雅、纯正,用词造句,字斟句酌,朴实无华中反映了作者对语言工稳生动的刻意追求。如《古代英雄石像》、《苏州园林》、《夜》等。选入教材的朱自清的作品,其语言亲切、质朴、隽秀,丰富深厚的感情,善于用朴实的语言丝丝入扣地表现出来。其独具一格,新颖生动的修辞手法,更添其文学语言的魅力。如脍炙人口的《背影》、《春》、《绿》、《荷塘月色》等。语言艺术大师老舍的作品,其文学语言的特色更以生动流畅,浓郁的地方色彩北京韵味著称,但又难免使用一般读者难以理解的方言±语。如《在烈日和暴雨下》、《龙须沟》(选场)、《茶馆》(节选)等。被人们誉为现代诗坛王子的艾青的诗歌语言则以典雅、优美、热烈、凄婉、酣畅著称。如《黎明的通知》、《大堰河——我的保姆》等。选入语文课本的尚有其它许多现代作家的名篇佳著。语文教材中的现代作家的名篇佳著的文学语言不同的作家具有不同的语言风格,这不同的语言风格又与其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形成完美的统一体。作家语言艺术的风格,是多姿多彩的,千差万别的,因而才有琳琅满目、光怪陆离的艺术画廊,才有栩栩如生的艺术众生相,才有给人以艺术享受,给人以生活哲理和启迪的艺术典型流传于世间,照耀于文学史册。尽管如此,这些名篇佳著,就文学而言,又有其共性。从语音方面讲,这些名篇佳著非常重视用字用词的读音,无论鲁迅、郭沫若的作品或茅盾、叶圣陶的作品或夏衍、老舍的作品,作者在创作过程中选用字词时,尽量避免方言中难以念读的字词。为了塑造典型形象的需要,用个别方言字词,也是极为慎重的。如鲁迅《故乡》中的“猹”这个字词的使用便是一例(见《鲁迅书信集》上卷1929年5月4日《致舒新城》)。再如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以及夏衍的《包身工》等对方言字词的使用也都是极为慎重的。

另外,这些作品中出现的难以认读的字词的读音,在《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词海》、《汉语大字典》或别的常用工具书里都是易于查找到的。这是符合语言规范原则的。这些名篇佳著中的大量使用的准确而优美的词语,或生动活泼,或凝重简洁,或古朴典雅,但一般都明白易懂,某些较难理解的词语,结合语境,大都可以领悟其含义。这些文学语言的词语,从广义而言是置方语系的,但并未排除对非北方语系极富于表现力的词语的选用。至于古语的复合,方言的普遍化,那自然也是必要的。由于现代文学大师们坚实的古汉语修养,外国语修养,广博的学识,丰富的社会生活实践,特别是长期的创作实践,语言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词语搭配得心应手,不断创新。但总是恪守语言约定俗成的习性原则和语法规范的理性原则。这都体现了现代文学大师们各具特色的语言艺术的个性中的共性。这些词法句法方面的范例,高水平的运用语言的技能技巧,都是语文教学中进行语言规范化教育和训练的形象生动的教材,语言教育赖以进行的依托和基础。

不仅如此,这些典范著作,就语言层次和对口语的提炼加工升华来说,句和句之间,句群和句群之间,语段和语段之间,注意严谨的逻辑顺序。根据一定的语境,注意简洁但又连贯。注意提炼口语,除去口语中复杂的成分,使之具有书面语凝炼的特点,保持生动活泼的口语的生命力。这些名篇佳著,在语言艺术上既有其共同的可供学习借鉴的特点,不同的作家又有其独特的语言艺术风格,这便使语文教材百花齐放丰富多彩,使学生可以根据各具特色的文学语言的典范教材,理解、鉴赏、受到感染,量到熏陶,接受语言训练,掌握规范化的现代汉语。

语言教育范文第4篇

什么是语文?什么是语文教育?随着《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颁布,对这一本质问题的探讨,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本期,我们推出著名特级教师李卫东的新作《言语生活教育――我的语文教育观》。

李老师是从实践中走出来的名师,听过他的语文课的老师,都感受过他教学的精彩。他从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认识到:语文不是别的,是“人的言语生活”;语文教育不是别的教育,是“人的言语生活教育”。“ 说到底,是‘人’的教育,其宗旨是成言立人。”因此,“语文教育就不单单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是与人的生命发育,与人的精神成长,融为一体。用这样的理论付诸课堂教学实践,语文教育的核心价值就得到了较为充分的体现;最难处理的关系之一,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实践中也做到了较为完美的统一。

这就是李老师课堂教学魅力的所在。

什么是语文?什么是语文教育?语文教育的核心价值是什么?这是在语文课程、语文教学层面之上的更为重要的概念。许多教师和专家的不同看法,形成了上个世纪语文教育界时常争论的一些重要话题,即使是在今天,也仍是语文教育研究无法回避的。经过多年的思考之后,笔者的理解是:语文是人的言语生活;语文教育是人的言语生活教育;其核心价值是发展言语、滋养心灵、感受文化,其宗旨是成言立人。语文教育过程有三个层面:言语行为、言语能力、言语生活。语文教育过程具有整体性、体验性和创造性。

一、语文是人的言语生活

语文是什么?这个问题是人们思考语文教育问题的一个重要坐标,有什么样的语文观,就有什么样的语文教育观,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语文教学过程和结果。而对这个问题,众多专家和学者给出的回答又实在太多。在语文教学中,每一位教师的教学行为也都在无声地诠释着对语文的认识。

这个问题到底有没有统一答案,这种探讨到底有没有最终的结果,笔者觉得应该是没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对语文的认识逐渐深刻,“语文”也在这个过程中渐渐清晰。为了让认识不断深入下去,让“语文”不断清晰起来,我们一方面要不断探索和思考,一方面不要统一这个问题的答案,而是留下探索的空间给明天、给后人,有时,思考比答案更有价值。

笔者的认识是,语文是人的言语生活。语文中当然有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各项知识,当然有读写听说各项技能,但语文从本质上说,不是那些知识和技能的集合,而是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去生活。这里的“生活”指的是人的言语生活,指的是人的精神生活、情感生活、心灵生活,指的是人的整体生命活动,是人活出生命斑斓的色彩,显示出生命内在的精神力量,体现出生命个体的独特价值。

1.语文,从本质上看,是人在生活,是人以言语的方式去生活。诚然,语文不是人的生活的唯一方式,因为人的生活还有其他方式,如听音乐的时候,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调息入静的时候,以及僧人瞬间悟道,等等。这些时刻人们不是以言语的方式生活,而且从根本上是放弃言语参与的。多样的生活方式形成了复杂多样的生活现象。但是,一个人不管有多少种生活方式,言语生活始终都是人最重要的生活方式。这一是因为言语生活是人生活中的主要方式,而是因为言语生活水平也是人过其他方式生活的基础。因此,可以说,言语生活就是人的精神生活,言语生活水平就是人的精神生活水平,言语生活质量就是人的精神生活质量。

2.语文,从过程上看,是人在创造新生活。人的生活中,每一个时刻的内容都是不重复的,都是新的生活,人要时刻应对生活中每一时刻的挑战,没有哪一个时刻的经历可以照搬到下一时刻。因此,人的言语生活中,每一个时刻都是言语创造的过程。人在言语着,就是人在生活着,就是人在创造着。在言语生活中,人更是构建了一个超越物质世界的精神世界、情感世界、心灵世界,正是在这个世界中,人尽情地展现着创造的潜能,获得了空前的自由。真正的生活无非就是人的无限的创造性活动。

3.语文,从内涵上讲,是人类精神文化的全部信息。语文能够承载的东西是丰富多彩的,而人类精神的最高境界――真善美,都可以在语文中直接或间接的呈现。除了日常生活中展现出多彩的人性之美,在众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呈现出人生的幸福和苦难、欢喜和惆怅、绝望和梦想、奋进和退缩、欲求和无奈,等等,这些都是人生的色彩,都是人的气息。而文学的价值在于慰藉心灵,陶冶情操,拓展精神空间,在于人的精神世界的整体提升。一次,一名学生将“培育”的“育”字写成了“盲”字。笔者抓住这个机会为学生讲解“育”的字形:“育”字上面是倒写的“子”字,这是孩子出生时的情形,下面是“肉”字,就是说孩子出生了,母亲用心血去养育。学生惊奇地睁大了眼睛。从那以后,学生再也没有把“育”字写错过。言语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一个字、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篇文章,表层知识的背后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汉语文的文化内涵尤其丰富、博大,语文教育本身就是文化的延续和发展。

二、语文教育是言语生活教育

语文是人的言语生活。因此,语文教育就其本质来说就是人的言语生活教育。而言语生活教育(特指母语),说到底,是“人”的教育,其宗旨是成言立人。成言,就是发展学生的言语生活水平;立人,就是在言语生活教育的过程中为人的发展打下良好的“精神的底子”。因为是“人”的教育,因为要成言立人,语文教育就不单单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笔者觉得,语文教育的核心价值是发展言语、滋养心灵、感受文化。发展言语,教师重在教书;滋养心灵,教师则是在育人,让学生在言语学习中成人;感受中国文化,教师则是在育中国人,育现代中国人。

发展言语就是提升学生的言语生活水平,引导学生把字写好,把话说好,把书读好,把文作好。滋养心灵就是让学生发展思维、丰富情感、拓展视野、完善人格、提升精神生活的境界。感受文化就是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引导学生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这是语文教育的深层内涵。一个个汉字写法的背后不仅仅字理,更是先民的智慧,更是一种文化的内涵。知识是立命的,文化才是立人的。

发展言语、滋养心灵、感受文化三者在语文教育中是统一在一起,互为表里的。比如,人学习一个词语,就意味着打开一扇生活的窗口,意味着进入这个词语所开启的一个世界;学习一篇文章,就意味着进入一种感受和思考生活的过程和方式,意味着和世界上另一个心灵的接触、碰撞、交流,而发展言语、滋养心灵、感受文化的过程就是在这样的言语实践中完成的。

三、语文教育过程的三个层面

教学生读读课文,写写作文,这是不是就是在进行语文教育了呢?有人说是,有人说不是,笔者觉得那要看教师是如何认识语文教育了。

在感悟式教学理论中,语文教育是人的言语生活教育,读读课文、写写作文的言语行为中还应具有更深的语文教育价值。其实,语文教育过程应包含三个层面:①言语行为层面――引导实践的过程。引导实践指的是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等,在阅读教学中指的是引导学生学习一篇课文。②言语能力层面――发展言语的过程。发展言语指的是掌握字词句篇知识、提升读写听说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指的是引导学生在学习一篇课文的过程中掌握语文知识、提升语文能力。③言语生活层面――滋养心灵的过程。滋养心灵指的是丰富情感、启迪智慧、发展思维、拓展视野、完善人格、感受文化等。

每一位老师都在上语文课,但所达到的层面是不一样的,达到第一个层面的课,仅仅是语文活动而已;由第一个层面进入第二个层面的课,学生还在提升语文水平;进入到第三个层面的课,是在提升学生整体生命的价值。语文课三个层面缺一不可,否则就不是语文课,就不是语文教育。语文教学的实效依赖于每一个学习过程的充分展开。

四、语文教育过程的三个特点

1.整体性――语文教育是生命整体参与和发展的过程。在言语生活教育中,学生进行言语实践活动是整体生命的参与,学生获得的发展也必然是整体的、全人的发展。学生在生活着,意味着学生作为人在整体地生活;学生在发展着,意味着学生作为人在整体地发展。我们不能将人的各项本质特征割裂开来再去安排人的发展。比如,一节课或者一个环节中,只训练学生某项言语技能,或者只教给学生某种思维方法,只发展学生的某种社会性,只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再比如,引导学生习字时只是让学生用思维参与临习以熟记笔画和字形,引导学生读课文时只是用口念出一个个字音……这是不可能的。学生在言语生活教育的过程中,知、情、意、行是统一在一起的,学生的情感、智慧、个性、道德品质等,既是整体参与学习又是共同获得发展。教师不能把学生割裂开,只让他的某一个层面(如思维方面)参与学习并获得发展,而其他层面(如心灵感受方面)暂时离开他的整体生命不参与学习过程,这由不得任何人。

在语文教育中,如果孤立地、分散地、割裂地看待学生的发展,就会产生教师在重视学生某一方面发展的同时而忽视了学生其它方面发展的现象。因为学生的参与和发展是整体性的,因此被忽视的部分并不代表没有受到教育的影响,而是被放任了,有时这些影响是负面的。生命中没有被纳入教育视野的层面也是同时参与教育过程的,也会在教育中受到影响。这些影响不论是正面还是负面的,都是教育的结果。这也是语文教育的整体性决定的。因此,在教学每一课书或进行每一个教学环节时,教师都要意识到它负有促进学生生命整体和谐发展的责任。言语生活教育中生命的整体参与和整体发展,是由人的整体性与人的发展的整体性决定的,也是由言语生活教育这一语文教育的本质决定的。

2.体验性――语文教育是用生命体验生命的过程。语文中的字词句篇和读写听说在言语生活中都不是抽象的静态的知识和要求,而是表现为不同的生命状态,学生学习语文也就意味着用心去体验言语中所展现的生命状态,也只有用心去体验才能真正进入言语学习过程。语文教育,就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感悟言语生活、体验生命状态的过程。这就是语文教育的体验性。

语文教育的内容十分丰富。语文是言语的艺术,语文教育就是感悟言语艺术,引导学生把字写好,把话说好,把书读好,把文作好;语文是文学的艺术,语文教育就是感悟文学的艺术,去提升学生的生命境界。语文教育本身具有的内涵更是丰富多彩,人类精神的最高境界――真善美,都可以在语文中直接或间接的呈现。朱自清的《背影》,父子深情是多么动人;老舍笔下的猫,调皮伶俐令人怜爱;冯骥才的《珍珠鸟》,内涵丰富给人启迪;李白的《蜀道难》,想象绮丽,动人心魄……在教材中众多言语作品的情境中,学生体验到的是人生的幸福和苦难、欢喜和惆怅、绝望和梦想、奋进和退缩、欲求和无奈,这些都是人生的色彩,都是人的气息。文学教育,就是学生用全副身心去体验言语作品中的生命状态,用感官接触、用心灵碰撞,渐悟、顿悟、妙悟,让心灵自由地驰骋,让智慧自由地生发。文学的价值在于慰藉心灵,陶冶情操,拓展精神空间,在于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学生用心灵和作品中的一个个生命对话、交流,体验他们的生命状态,也提升着自己生命的境界。

语文教育中理性分析和讲解是必要的,但用生命体验生命的过程却是最重要的,或者说这个过程本身就是语文教育的价值。这样的语文教育,才能焕发学生的生命活力,才能使语文学习还原为人的精神活动、情感活动,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得到根本的提升。语文教育是引导学生在生命体验中感悟一切有价值的东西,言语知识、技能、方法,言语作品中的形象、情境、趣味、思想、情感、精神、道德、文化,言语行为中的意志、人格、社会,等等,一点一滴地积淀在学生的身心,不断地实践、运用,从而发展言语、滋养心灵、感受文化。

3.创造性――语文教育是言语与精神同创共生的过程。语文教育过程也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言语学习不是将课文中的规范言语直接吸收变为学生自己的言语,而是学生在优秀言语的影响下生成自己言语的创造过程。学习一个词语,阅读一篇文章,对学生来说都是一个精神探险的历程,实践着,感悟着,发现着,创造着。这种创造性的表现就是心与心交流,就是全身心的感受和领悟。

语言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幼儿语言教育教育原则

21世纪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幼儿期是人的一生中语言发展与运用的关键时期。幼儿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言素质,能够正确运用语言,才谈得上今后的全面发展。这是因为:首先,在人的诸多素质中,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书写能力是最基本的能力素质。一个人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和使用语言,也就难以生存,没有生存,何谈发展?其次,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表现形式。人类的思维成果正是依靠语言的帮助得以巩固、发展和传递的。语言对思维的促进作用已是不争的事实。而思维又是智力的核心,所以,语言对智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正如著名教育家吴申斯基所言:“语言是一切智力发展的基础和一切知识的宝库,因而对一切事物的理解都要从它开始,通过它并恢复到它那里去。”再次,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学会学习已成为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语言恰是学习的工具,通过听、说、读、写各种学习渠道,可以获得大量的知识信息。因此,幼儿语言教育问题,依旧是现在和今后幼儿教育中的重要问题。笔者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发现幼儿语言教育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就幼儿语言教学中应遵循的几条原则整理成文,就教于同仁。

一、幼儿园语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语言教育活动中只重视教师讲,忽视幼儿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依然有许多教师教学观念陈旧,不注重为幼儿创设语言运用的情境。

(二)语言教育中目标性不强,不能利用幼教新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对幼儿进行全面的语言教育。

(三)孤立地进行语言教育。不注重语言教育与其它学科的相互渗透和整合。

(四)语言教育活动设计缺乏创造性因素,依然是“老师牵着孩子的鼻子走”。许多教师在遇到幼儿的发言或听课表现有“意外”时,不能因势利导,随机应变转化为教育活动内容。

二、幼儿语言教育活动组织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1世纪,对人的语言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幼儿语言教育在幼儿的全面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我们应该适应时代和社会的要求,创造性地开展语言教学,具体说来,笔者认为,在语言教育中,应注意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一)语言运用情境性原则

儿童的语言是在运用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而儿童语言的运用又是在实际的语言交流中实现的。新《纲要》明确要求“要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因此,在幼儿园里,教师给幼儿提供真实而丰富的语言情境,就是给幼儿创设可以帮助他们操作运用多种语言交流行为的交往情境。一方面是在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中,让幼儿学习在不同的语言情境中如何运用相应的语言交流方式来与人交往。如谈话活动中幼儿学习如何倾听他人的语言;文学活动中侧重理解和使用叙事性的语言表达方式;听说游戏要求幼儿使用敏捷应变的语言。另一方面,日常的语言交往是真正真实而丰富的语言交往环境,幼儿可以有更多的机会与各种各样的人交往,扩展自己的语言经验。

(二)创造性原则

创造性教育已经得到了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的认同,但在实际中,许多人却简单的将幼儿创造性地培养放在艺术教育活动中,这几年,许多教师上公开课都喜欢上艺术活动,因为这样的活动可以比较容易的培养幼儿的创造性,使活动看起来新颖、好看。其实,创造性培养是贯穿和融合在教育过程的一切活动中,语言教育活动也不例外。反思我们的语言教育活动过程,教师在与幼儿交往的时候依然是由教师发起的提问很多。创造性地语言教育活动过程,应当是《纲要》所提出的幼儿“想说、敢说“的活动环境。教师所选择的教育方法、手段和措施都要有利于保护和发展幼儿的创造性。

(三)因材施教的原则

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从孔子的创立到朱熹的身体力行,已经有两千年之久,但实际运用得并不很好。一方面是因为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集体教学难以照顾每个幼儿的个别差异;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对个别差异研究不够深入和细致,只笼统地按能力差异施教。当代儿童语言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认同儿童语言发展的既有人类语言发展的一般规律,又有非常明显的个别差异,因而要求给每一个儿童提供符合个别需要的教育机会。《纲要》也强调“幼儿的

语言学习具有个别化的特点,教师与幼儿的个别交流、幼儿之间的自由交谈等,对幼儿语言发展具有特殊意义”。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给了我们一种全新认识“智能”的视角,使我们能够更客观地看待每个孩子的“智力类型”,更好的实现“因材施教”,保证活动的高效率和高质量。

(四)整合性原则

《纲要》明确指出“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社会交往能力等其他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发展幼儿语言的重要途径是通过互相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发展幼儿的经验,提供促进语言发展的条件。”这就要求我们在组织语言教育活动中,应该注意整合性原则,这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语言教育活动内容的整合性。如把语言教育活动与其它各科内容进行整合;在选择和编排语言教育活动内容时,把语言学习内容视为一个整体。二是语言教育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在语言教育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中,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应为幼儿创设具有真实语言运用机会的不同交流情境,使语言教育活动的过程成为教师和幼儿共同建设的积极互动的过程。教师还应该注意把语言教育活动渗透到各种游戏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帮助幼儿扩展自己的语言经验。如:秋天到了,幼儿园内的各种树木发生了变化,在户外自由活动时,让孩子们仔细看一看,找一找幼儿园发生了什么变化。让幼儿在观察中议论、想象,及时地用语言表达出来,在观察过程中,很自然地发展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五)主体活动性原则

这一原则是由“主体性”和“活动性”共同构成的,活动必须是主体的活动,剥夺了主体性,活动是不可能进行的。而主体性又主要是通过活动来体现的,所以主体性和活动性密不可分。儿童是通过自己的活动建立和发展着自己的世界。没有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就没有儿童的发展。而要使儿童真正实现“自主”,至少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做活动的主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二是要主动和有主动权,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加强师生间、幼儿间的积极互动。要彻底改变过去那种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语言教育范文第6篇

(一)提高语言教育的规范性和艺术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要注意语言表达的艺术性,生动形象、丰富多彩的语言词汇可以激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活动正常开展。例如,在解决教学问题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这张图像中有什么跟数字有关的信息?”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带有目的性地去观察图像,答案也更有针对性,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出现思路混乱的情况。这种引导简短明了的问题一下子就能够转变学生的思维,并在思维转换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对学生使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无论学生回答问题正确与否、作业对错也好,都应通过语言表述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和肯定。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本着面向全体,照顾差异的原则,尽可能多地给予中下游学生一些鼓励,对优异学生的独到见解给予表扬,对于表达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帮助他们,课堂发言时要给予他们鼓励的目光,再结合教学内容,采取渐进的方式来指出他们回答的不足之处,从而使他们能够不断突破自己,积极参与并举手回答问题。例如,在学法计算时,教师可以出题“64÷4=?”教师可以根据这道题的特点及计算方法,向学生提出:“你们有信心独立完成这道题吗?”当学生回答能做到时,教师可以说:“你们太棒了!”这种语言的鼓励,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师生情感发展,从而达到培养学习兴趣的目的。

(三)注重批评语言的幽默性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对任何发生在自己视野范围内的事情都比较好奇,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让他们时刻集中注意力听讲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教师在批评学生不认真听讲时,要注重语言的幽默性,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能提醒学生上课要认真听讲,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时周末或节假日归校后,学生会上课走神、课堂纪律混乱,这样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对此,教师可以使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这种委婉的批评方式来间接或直接的改善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的不良习惯。例如,上课过程中,有学生讲话,教师可以说:“今天课堂纪律较好,同学们很安静啊,第一组的同学保持得最好哦。”如有同学开小差,东张西望,教师可提醒说“小心哦,别把眼珠弄掉了,这样可不好找哦!”这样既达到批评的目的,也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

(四)注重生动形象的语言教育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这样可以让学生更轻松、更容易地接受新知识,掌握学习的重难点,把数学中一些抽象简短的定义转换成生动形象的语言,学生不仅不会觉得难懂,还会觉得很有趣,从而会参与其中,这对小学数学教学来说尤为重要。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自身特点,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表述逻辑性强且抽象化的数学概念或定义,以此达到提高小学数学教育中语言教育的目的。

二、结语

语言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挪威;语言教育;师资培养;幼儿园

【中图分类号】G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0)01/02-0094-03

教师:月亮是什么做的?

儿童:金子!

教师:谁告诉你的?

儿童:我一直就知道。

――摘自挪威教育家Jon Skjeseth的著作《儿童的知识》

2006年挪威政府颁布了《全国幼儿园教育内容和任务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幼儿园由以前归属儿童家庭部管辖变为由教育部管理,幼儿园教育的重心也随之改变。

总的来说,幼儿园有责任为儿童创造语言学习的环境,以确保所有儿童都有机会发展语言技能。幼儿园教育的一大重要作用是减少社会阶层之间的差异。在挪威,特别是在一些大城市,有移民背景的儿童的入园率低于非移民儿童,〔1〕有少数民族背景的儿童在学校学习中的阅读和写作成绩常常比较差,因此挪威当局日益强调幼儿园教育的作用,认为幼儿园教育可以有效促使有移民背景的儿童更好地融入挪威主流社会。不论社会和文化背景如何,尽早地学习语言会使儿童在进入学校学习时拥有一个更好的起点。因此,语言技能被看作是一项基本技能,在《纲要》中被视为获得其他知识技能的前提。

《纲要》指出,沟通、语言和文字教育旨在促进儿童语言、交流等技能的发展。儿童应熟悉字母(或数字),能够开展语言游戏,讲述顺口溜、绕口令、谜语、笑话,还要对书籍、图片、歌曲等有一定了解。语言教育应以游戏为主,但也要组织儿童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语言和文字学习活动。因此,如何把握游戏与学习的界限,是对挪威学前教育工作者的一大挑战。〔2〕

一、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中的语言教育

在挪威,挪威语是母语。挪威语课程是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中的9门课程之一,目的是使师范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有能力在幼儿园中开展与语言和文化传播有关的活动。

《幼儿师范教育三年教学大纲》规定师范生有责任熟练掌握作为母语的挪威语,以便在幼儿园中传播有关语言、文字和文化的知识。同时,师范生也应了解关于儿童早期口语发展和读写能力发展的知识,以便识别儿童的语言发展障碍,及时进行干预。由于许多儿童的母语不是挪威语,因此师范生所掌握的关于语言和文化的知识也要适应社会的多元化需求。另外,挪威语课程还包括美学层面的内容。师范生要了解不同类型儿童文学作品的特点,能够评估儿童文学作品的质量。因此,无论是儿童自创作品还是成人为儿童创作的作品,都是挪威语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旨在让师范生了解不同类型儿童文学作品的特点。通过相关学习,师范生将提高文学创作能力,成为传播优秀语言文化的使者。

在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第二年,师范生有7个星期的实习,其中5个星期在幼儿园,2个星期在小学一年级。在实习中,师范生要进行实地调查,以便在实习结束后以此为基础进行相关研究。研究儿童的语言和文化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师范生可以收集儿童使用语言的音频或视频记录,如进行角色扮演游戏、和成年人共读图画书或自己创编故事等。以第一手的研究素材为基础,师范生可以更好地认识儿童,了解语言产生的特定环境,从而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联系,提高专业能力。此外,因为要独立组织开展语言教育活动,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实习过程中的种种磨炼有助于师范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

Aase指出,仅仅知道文化的表达方式还不够,要能够以合适的语言方式参与社会,并在社会中找准自己的定位,才是挪威语教育的重点。〔3〕然而,《幼儿师范教育三年教学大纲》中没有对师范生文化反思和文化批评能力的发展提出明确的要求,也没有强调挪威语可以辅助师范生个人发展的工具意义。在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180个学分中,挪威语课程只占15个学分,教学时间有限。因此,能否通过挪威语学习来提高师范生的修养,这要由授课教师自己把握。

二、幼儿园中的语言教育

欧洲经济合作与发展署(OECD)在2000年、2007年先后两次对欧洲各国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了评估,挪威学生的成绩低于平均水平,这引起了挪威政府的关注。各级学校不得不开始对在校学生进行国家统一测试,以便确保学生能达到教育纲要所要求的水平。从2003年起,挪威的幼儿园开始实行类似的测试。早期语言评估系统(TRAS)可以观察和评估2~5岁儿童的语言发展水平,帮助教师了解学前儿童的语言能力,以便尽早发现存在语言发展障碍的儿童。挪威当局很重视早期语言评估系统的作用,很多幼儿园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来开展这项工作。对早期语言评估系统的评价总体是积极的,但也有一些人对此持怀疑态度。真正需要早期语言评估系统测试结果的是谁,是儿童,还是满足了幼儿园教师的自我考核需求?中小学有自己的教学大纲、课程和教材,但是幼儿园教育尚没有如此制度化,那么早期语言评估系统是否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发现自身的专业不足呢?这些问题都有待解决。我们可以想象,这种对儿童语言发展的评估需要教师用大量时间来观察儿童是否可以准确地运用语法,势必会占用教师进行其他更有意义的工作的时间,如与儿童进行互动对话等。这是挪威学前教育界目前正在讨论的问题。

已有研究表明,儿童早期进行系统的语言学习,对其终身发展有积极意义。挪威学前教育界有一种共识,幼儿园的挪威语教育不能仅仅只是孤立的语言刺激活动,否则很容易导致教育变得技术化和单向化。许多幼儿园教师认为他们需要了解更多的关于儿童语言发展的专业知识,以便预防儿童出现语言发展障碍。〔4〕

在挪威的幼儿园教育传统中,对话式教学一直占据重要地位。对话式教学把儿童作为与教师平等的主体,认可儿童的参与。对话是语言学习的基础,这里的对话既指儿童之间的对话,也指儿童与成人间的对话。〔5,6〕注重对话式教学的幼儿园应创设良好的语言交流环境,让儿童有机会扩大词汇量,在与他人对话时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在挪威的幼儿园里,通常每个班级的儿童人数较少,教师人数较多,这为每个儿童有足够的机会与他人对话创造了条件。

传播文化的一个着眼点是引导儿童接触各种文学作品。教师和儿童一起阅读和讨论文学作品,可以提高儿童的语言修养,也可以激发儿童对文字的学习兴趣。《纲要》提出幼儿园应创造良好的环境,使儿童和教师每天都可以感受阅读、讲故事和唱歌的快乐。教师应承担文化传播的责任,向儿童介绍各种类型的儿童文学作品,既要注重向儿童介绍有挪威传统特色的童话、神话故事和儿歌,也要让儿童多接触当代儿童文学作品。

尽管《纲要》希望儿童多接触当代儿童文学作品,但是许多幼儿园却很少把这类新书介绍给儿童。为什么当代儿童文学作品在幼儿园教育中常常被忽视?〔7〕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教师没有很好地承担文化传播的责任,很少为儿童介绍当代儿童文学作品。挪威幼儿园主张社会建构式学习,鼓励儿童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儿童会倾向于选择他们以前见过或听过的图书。因为这是儿童的自主选择,所以教师认为只有这些书籍才适合儿童阅读。于是那些儿童不熟悉的或者是标新立异的书籍便被排除在幼儿园教育之外了。

挪威幼儿园主张让儿童自主选择。在大部分情况下,这有助于鼓励儿童大胆表达个人意见,能够确保儿童在幼儿园可以自主参与活动。然而,“在教育儿童时,如果我们始终把我们的教育活动建立在儿童的自我主动性上,幼儿园的大部分活动不由教师来控制,那么我们就有理由怀疑成人是否起到了模范作用”。〔8〕 如果幼儿园有责任为儿童打开阅读和写作的大门,那么完全让儿童自主选择就无法有效发挥幼儿园教育的积极作用了。教师要勇于承担文化传播的责任,为儿童提供建议和指导,引导儿童了解更多文学作品,促进儿童发展。这一问题应引起挪威学前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参考文献:

〔1〕BORGELIN, m. fl. Kvalitetoginnhold i norske barnehager-en kunnskapsoversikt〔J〕.NOVA Rapport,2008,(6).

〔2〕ENGEN THOR OLA,LARS ANDERS KULBRANDSTAD.Tospraklighet, minoritetssprak og minoritetsundervisning〔M〕. Gyldendal Akademisk,2004:223.

〔3〕AASE LAILA.Norskfagets danningspotensial i fortid og samtid〔M〕//AASEN ARNE JOHANNES, STURE NOME.(red.)Det nye norskfaget. Bergen: Fagbokforlaget,2005:37.

〔4〕RYGH CAMILLA, TORILL IMMERSTEIN.Forebygging av lese- og skrivevansker i barnehagen〔M〕. Oslo:UiO,2007.

〔5〕HOIGARD ANNE.Barns sprakutvikling - muntlig og skriftlig〔M〕.Oslo: Universitetsforlaget,2006.

〔6〕VALVATNE HELENE, MARGARETH SANDVIK.Barns sprak og kultur:Sprakutvikling fram til sjuarsalderen〔M〕.Oslo:Cappelen Akademisk,2002.

〔7〕PETERSEN ANNE.Billedboger i brug i vuggestue og bornehave〔M〕//ANNE MORCH-HANSEN,JANA POHL.(red.)Bornelitteratur i tiden. Kbh.:Host & Son,2006.

〔8〕MJOR INGEBORG. Les for meg:Litteraturformidling i barnehagen og det vanskelige kvalitetsomgrepet〔M〕//MJOR.(red.) Kulturbarnehage. Oslo: Samlaget,2002:43.

Language Education in Norway

Tone Birkeland

(Education Faculty, Bergen University College)

语言教育范文第8篇

关键词: 语言教育 快乐表达 幼儿教育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没有了语言,人们便无法交往。

3、4岁的幼儿是接受普通话等语言能力教育的重要阶段。该年龄段是幼儿发展最迅速、最关键的时期。因此,学前教育阶段对幼儿的语言教育是否恰当、适宜,对其一生语言发展能力的强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旦错过语言学习的关键期,那么即使后来再进行语言能力培训,效果也是微乎其微。狼孩便是最好的证明。

那么如何对关键期幼儿进行语言能力培养呢?下面我就根据平日语言教学活动的组织开展,简要谈谈进行语言教育的几个关键条件。

一、选取幼儿身边感兴趣的、熟悉的事物、环境、人物等作为题材,激发幼儿想说、愿意说的欲望。

幼儿对于自己身边熟悉的事物是非常感兴趣的。因为这些事物贴近孩子的生活,他们对这些事物有一定的经验,便会产生想说、愿意说的欲望。

例如:小班的语言课《妈妈》、《我的家》其实都是很简单、很普通的语言活动,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家,家中也都有妈妈。因此,在这两节语言活动中,孩子们的参与度很高,对语言活动充满了兴趣。

在《我的家》这个活动中,孩子们兴趣盎然。每当我提问时,总是有很多小朋友高举着小手,“老师,我我我……”的声音此起彼伏,由于我们班有41个小朋友,小班的语言活动只有十五分钟,因此我不可能请每个小朋友回答问题,总有一些小朋友被忽略,难免挫伤个别孩子学习语言的积极性。为了保护孩子们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就要根据实际情况巧妙应对。

我班杰杰小朋友是一个比较调皮又十分聪明的男孩子,活动开始,我依次出示了图片:爷爷。我问道:“小朋友们,图片上都有谁?他在做什么呢?”第一个举手的是依依,杰杰紧接着也举起了小手,我先请依依回答,依依大声回答:“是老爷爷。”“哦!是爷爷,那爷爷怎么样?在干什么呢?”接着我又请了欣欣、骏骏,杰杰由于个子高,位子在最后,前几次提问我都没有请到。最后,当我问到妈妈在做什么的时候,杰杰终于按捺不住,直接跑到前面,指着电视机说:“妈妈在看书。”当时,我被杰杰的举动惊到了,但是,我马上平复下来,请杰杰先回到座位,我没有否定他的回答,甚至表扬了杰杰说得很棒,但是又马上对他提出了要求:下次回答问题要老师请到后才能回答,如果每个小朋友都像杰杰一样直接跑上来回答,课堂就乱了套。我确实理解孩子们渴望说的愿望。为了满足他们想说的愿望,我利用晨谈和午休时间,请那些想表达自己想法的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同时,我还利用午餐前的休息时间,请孩子们单独到前面进行儿歌朗诵的表演,不论朗诵得好与坏,我们都会用掌声鼓励、表扬哪些大胆表演的孩子,还会利用小贴纸进行奖励。

为孩子们提供了这么多语言表达的机会,孩子们的语言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可见,只要是孩子感兴趣的内容,孩子们就会产生想说的欲望,加上教师适当引导,不断满足孩子的欲望,孩子们都乐意在大家面前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甚至在大家面前表演朗诵儿歌,也不会怯场。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便有了学习的欲望和动力。

二、利用故事或儿歌中典型的句子,帮助幼儿掌握基本句型。

小班孩子的语言能力还很弱,还只会说简单的词语,对于他们来说,要完整地说一句话,还是有一点难度的,他们并没有说完整句的意识。因此,在语言活动中我们还要注意培养幼儿用完整的语句回答问题的习惯,我们也可以通过故事中的句子,引导幼儿学习,并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小蛇多多》是一个简短、易懂的故事。主要是让幼儿在听听、说说中明白一个道理:水果好吃,但不能贪吃,否则肚子会不舒服,教育幼儿要合理饮食。同时学习故事中的句型,“××××的一定很好吃,啊呜一口吃下去。”

《小蛇多多》这个故事本身很简单,主要就是讲了小蛇多多有一天出去玩,一路上看到许多水果,小蛇多多便想:“香蕉软软的,一定很好吃,啊呜一口吃下去。”“葡萄酸酸的,一定很好吃,啊呜一口吃下去。”“苹果脆脆的,一定很好吃,啊呜一口吃下去”……故事中反复出现“××××的,一定很好吃,啊呜一口吃下去”这句话。因此,这个活动一开始我便采用分句学句子,最后完整欣赏故事的形式开展。活动一开始,先让幼儿仔细观察图片,然后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一想香蕉、葡萄、苹果、西瓜的口感如何,是什么味道的,再加上“一定很好吃,啊呜一口吃下去。”这样孩子们掌握这个句型就会相对简单许多。再通过整体学念、个别幼儿学说的形式,帮助幼儿巩固句型,重点一下子就突破了。在学习过程中,我边说句子边加上夸张的动作,孩子们一个个都迫不及待地想要跟着我一起说、一起做。最后我在完整讲述《小蛇多多》这个故事时,很多孩子都能跟着我一起说出“××××的,一定很好吃,啊呜一口吃下去”这句话。活动结束后,有的孩子还乐此不疲地和旁边的小朋友不停说着这句话。

三、选取朗朗上口的儿歌,便于幼儿记忆,有助于增强幼儿节奏感。

儿歌中朗朗上口的语句,对于幼儿是十分具有吸引力的,尤其对于小班幼儿,儿歌不仅容易记而且孩子们能从儿歌中感受儿歌中的句子美、意境美等,也能了解生活中一些事物的基本特征及规律。如《错错歌》、《圆圆圆》、《上楼下楼》等。

如学习《圆圆圆》这首儿歌时,为了避免枯燥,我利用图片和有针对性的不同提问方式,抓住幼儿的兴趣点。

在学习“太阳圆圆放光芒”时,我引导幼儿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太阳会放出什么?太阳是什么形状的?这些孩子们都知道,因此也都愿意说。接下来再结合“小鼓”、“皮球”、“气球”的特征:小鼓会发出咚咚咚的声音;皮球拍了会跳起来;气球可以在空中飘等,让幼儿根据前面的儿歌句子,相应说出下面的句子,不仅给幼儿创造表达的空间,而且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让幼儿自己组织语言,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有促进作用。

在复习、巩固儿歌的环节,我利用问答、师幼配合念儿歌、游戏的不同形式,帮助幼儿巩固儿歌,也帮助幼儿感受《圆圆圆》这首儿歌的朗朗上口,增强活动的趣味性。

四、利用游戏,提高幼儿参与语言活动的兴趣。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语言活动中为了避免在最后活动环节中孩子们失去学习的兴趣,我们可以根据学习内容加入游戏,这样,不仅能再次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在无形中,让幼儿巩固所学知识。

我仍以《圆圆圆》这个语言活动为例。在最后的复习巩固环节,加入游戏“掷骰子”的环节。我在骰子的每个面贴上“太阳”、“小鼓”、“皮球”、“气球”的图片,让幼儿自己掷骰子,掷到什么图片,就用儿歌中的句子说出来。比如,如果孩子掷出气球的图片,就用儿歌中的句子:“气球圆圆飘飘飘”大声说出来。这个游戏,孩子们很爱玩,因为一边游戏一边念儿歌,这种形式他们觉得很新奇、很有趣。通过游戏,孩子们不仅掌握了儿歌,还从游戏中体验到了乐趣,从而喜欢参与语言活动。

语言教育范文第9篇

一 语言的规范性

语言是一个人形象的真实写照,是一个人的性格、素质、修养的外在表现,正所谓“语言是心灵和文化教养的反映”。然而教师的言行,不仅仅关乎着自身形象、素质和修养,更关乎着对一代乃至几代人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规范、高尚的语言,有助于塑造学生健康的品质;低级庸俗的语言,则容易误导学生形成残缺的性格,“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就是这个道理。

二 语言的生动性

“文似看山不喜平”,语言和作文一样,切忌干瘪平淡,如同一杯白开水,学生听起来,味同嚼蜡,很难调动起激情。有老师常常抱怨:“我一天口都讲干了,学生就是不爱听,真是孺子不可教也。”笔者认为,与其怨天尤人,倒不如自我反省。简单地说,教本身就苍白无力,加上语言的平淡无味,成人听了都会感到枯燥厌倦,更何况面对的是活力四射的孩子呢?如果教师的语言形象生动,如骏马走坡,酣畅淋漓,神韵十足,就一定能扣住学生心弦,深深地吸引学生、打动学生。

三 语言的亲和性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作为人师,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与学生建立起新型的、平等的关系,而不应该凌驾于学生之上。既要做学生的良师,又要做学生的益友。对学生温言细语,循循善诱,耐心细致,就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反之,动辄就摆出师尊的架子,对学生轻则训斥,重则恶言相向,就会使师生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使学生畏而不敬,甚至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和创伤。我校班主任70%都是女性,她们具有女性特有的温柔、细腻和耐心,她们比男性更具亲和力,她们撑起了学校教育工作的半边天。

四 语言的灵活性

语言不是对词语呆板、僵化的组合,一句话或一个词在不同的环境中总会有不同的内涵,它们是非常灵活的。常言道:“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教育的语言应根据对象的年龄、性格、兴趣、爱好等灵活地选择,并适时的进行调整。话题不当,达不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词不达意,容易使学生曲解;方式不当,还会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只有选择好恰当的内容、正确的方式、合适的分寸,并把握好谈话的契机,才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五 语言的委婉性

婉言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是用语言来调剂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手段;婉言不是虚伪的逢迎,而是一种心理的需要。在教育工作中,直言相告,于坦诚中见真情,固然很重要,但面对特殊的群体,处理敏感的问题时,却容易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产生抵触甚至敌对情绪。适时地运用婉言,用顺耳的语言取代刺耳的语言,就能减轻或消除对学生的情感伤害,避免不必要的难堪,收获良好的教育效果。

六 语言的幽默性

一个呆板、不懂幽默的人很难受到周围人的欢迎,同样,一个不懂幽默的教师,也很难受到学生的欢迎。俄国文学家契诃夫曾说:“不懂得幽默的人,是没有希望的人。”作为教师,即使在平淡的、不如意的生活中,也不要让自己变得灰心丧气,更不能拿学生当出气筒,而要保持乐观的心境,让自己变得幽默。因为乐观和幽默不但可以消除彼此之间的敌意,化干戈为玉帛,营造一种和谐的人际氛围,并且有助于你自己和他人变得轻松,消除工作中的劳累。著名的教育学家维提斯洛夫曾说:“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

七 语言的严谨性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代沟的调节剂、剂,但任何事情都有其双面性,语言若表达不清楚,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可能适得其反。初中教师所面对的,是思想尚未完全成熟、理解能力亟待提升的一个群体,而中国语言的博大精深也不是每个人都能轻易完全理解的。断断续续的语言,使人听了满头雾水,摸不着头脑;漏洞百出的语言,则会让学生钻了空子。只有逻辑清晰、思维严谨的语言,才有无懈可击的说服力,让学生心服口服。

八 语言的个体差异性

语言教育范文第10篇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文坛却“顿失光彩”、“暗然失色”,再也没有涌现出一个灵动地驾驭白话的“大师群体”,堪称“白话大师”的只有寥寥几位。

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当然很多,譬如社会政治动荡等等,但一个最合理、最令人信服的解释,也是最根本的解释,就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中小学阶段截断了系统的文言教育的“血脉”。这使得在20世纪下半叶成为文坛主流文人们,在孩童时期的语言“敏感期”阶段,即13岁之前,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深入的文言教育。他们在语言“敏感期”所接受“语文教育”,即20世纪三四十年代之后的所谓“现代语文教育”,是在废除文言的背景下,基本以白话为主体的、为本位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之后的人们,在语言“敏感期”,基本是“通过白话”来学习“运用白话”,而不是“通过文言”来学习“运用白话”。

20世纪上半叶的大师们,具有深厚、扎实、完整的文言根基,少年时期就基本已经形成一种以文言本位的“语感”。这种文言本位的“语感”,跟随他们成人,伴随他们终生,奠定他们文字表达的基本格局,形成了他们文字表达的“下意识”,使得他们运用语汇时,总是比较纯粹、凝练、典雅、古朴,他们能够自如、娴熟地从古诗文中,选取极富表现力和生命力的词汇、诗句,生动、鲜活地或摹像、或写意、或达情,寥寥数语,便传神极致。

文言是一种有着几千年历史渊源的语言,而白话是一种历史极短的语言。文言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积淀”了数量巨大的极富表现力的典故、语汇、辞章,而全民使用白话自“五四”诞生至今不过百年。白话还没有创造出自己“辉煌”、“丰厚”的历史“积淀”,白话基本源自文言,当今白话的基本语汇几乎依附于、脱胎于文言,白话的辞章文法也并没有超脱文言。用不太恰当的比喻来说,文言与白话的关系,一母一子,一本一末。人们在孩童的“语言敏感期”,从“根源处”学习语言,阅读和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古文,打好文言根基,再运用白话来表达,那么,写出的文字就比较简洁、干净、纯粹、典雅、形象、传神;相反,通过白话来学习运用白话,写出的文字,就难以达到以上境界,而可能拖沓、冗长、繁琐、欧化、罗嗦、抽象。五十年代到八九十年代的大陆作家、学者,整体上文字水平(主要是白话表达水平),难以与上半叶的大师“比肩”,根源就是少年时代“语言敏感期”接触的文言愈来愈少。20世纪上半叶的大师们,如鲁迅、郭沫若等人,他们成为“白话大师”,开白话运用的一代风气,根本原因是,他们在19世纪接受了系统、全面、深入的文言教育,可以说,这些“白话大师”们,少年时期在文言的“酱缸”里浸泡过的,成人后登上文坛,每个“汗毛孔”里都渗透着文言的滋养。而20世纪五十年代到八九十年代的文人、学者们,少年“语言敏感期”,恰好处在大陆的所谓“现代语文教育”从诞生、发展、再发展的时期,也即三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此时,正是大陆所谓的“现代语文教育”对文言否定愈演愈烈,语文课本摒弃文言愈来愈多的时期,大陆语文课本在七十年代彻底告别了文言。因此,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成人的文人们,少年时期接触文言的数量“一代少之于一代”,因而他们成人时的文风也基本上“一代逊于一代”。几十年来大陆文人的整体文字面貌是越来越“水”,越来越“白”,越来越“俗”,越来越“痞”,失去了纯粹、古雅、洁净、朴素。不可否认,这正是所谓大陆“现代语文教育”斩断了“文言”血脉的结果!历史的教训,我们不能不汲取,我们不能再重蹈覆辙!

少年“语言敏感期”诵读相当数量的一流的文言,成人后形成一流的白话表达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少年“语言敏感期”仅仅涉猎极少的文言,或者仅仅学习白话,哪怕是一流的白话,那么,成人时期,形成一流的白话表达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通过白话学习白话,似近实远,事倍功半;通过文言学习运用白话,似远实近,事半功倍。根扎于“文”,语发为“白”,这应是“现代语文教育”的基本法则。

可以听听香港著名学者,堪称语言大师的董桥先生对鲁迅先生的点评:“(鲁迅)‘先生之文,上穷远古,旁及异邦,近逮人生,一言一语,苍然深邃,情致极焉’。鲁迅读过古书不少,从而‘知旧世之弊’,文章‘雄厚冷峭,于书卷气杂以斗士风采’。仔细阅读鲁迅的白话文,不难发现他笔下其实‘白’中处处有‘文’,可见文言真是白话的基础。”

我绝对不是主张在中小学阶段全面恢复文言教育,全面实行“通过文言”来学习“运用白话”,我主张白话、文言,各占半壁江山,适度加大中小学阶段文言的课文比例,而且是小学、初中、高中循序渐进地增加,至高中阶段在课文篇目数量上应当略高于50%;我们中小学语文教育的目标,也绝不是放在培养“白话大师”上,我们着眼于奠定一代几代“现代人”的“白话运用”的根底,提高“现代语文教育”“学习运用白话”的效率。

现代汉语等于“现代”“进步”,文言等于“非现代”和“落后”,用啥即学啥,不用啥就摒弃啥,这是一种简单、机械的思维逻辑。

常常听到一种说法,我们是“现代人”就应该学习现代文,现代语文教育应当着眼于“现实运用”,文言已经不用,至少是几百年前的书面语,是一种落后的甚至是陈腐语言,现代人何必再去学,说不定会受到拘囿、禁锢甚至毒害,也无益于应用。

这里面潜藏着一种简单的认知逻辑:白话等于“现代”、“进步”、“民主”、“自由”,文言等于“非现代”、“落后”、“陈腐”、“封闭”、“禁锢”。包含着一种简单的实践逻辑:现代生活应用用什么,就直接学习什么,现代生活不直接应用,干脆就可以摒弃不学。

其实,对文言和白话这种简单的认知逻辑,早在20世纪上半叶就已经存在过,我们还是细细听听“脚踏中西文化”的林语堂先生是如何说的吧:

“古学诚不能无病,现代人也决不能单看古书,这何消说,但一见古书,便视为,未免有点晒不得太阳吹不得野风的嫌疑。现代人贵能通古今,难道专看什么斯基译作,读洋书、说洋话、打洋嚏、撒洋污。《史记》、《汉书》不曾寓目,《诗经》、《左传》一概不识,不也是中洋毒吗?”

文言诗文中,有糟粕,也有精华,正像白话中有语言垃圾,也有语言珠玉一样。对于中小学课本来说,宜古今兼选,不可偏执一端,或偏古失今,或偏今失古,关键是编写教材者选择、取舍得当。“古者则幽深淡远之旨,今者则得亲切逼真之妙。两者须看时并用,方得文字机趣。”“国语要雅健,也必有白话、文言二源。”(均为林语堂语)林语堂先生还说,文言与白话的谁现代与谁保守,关键不在于“之乎”或“了吗”,而在于文中是今语还是陈言。如文中是今语,即使借了“之乎者也”穿插,也不碍事,不伤大雅;如果文中是陈言,即使借了“吗呢吧”来穿插,也还是鬼话。其原因就在于,一真切、一浮泛。所以,林语堂说我宁可写“白话的文言”(明白晓畅、雅俗共赏、简洁素朴的文言),不写“文言的白话”(貌似白话,口语,却罗嗦、繁冗,让人不明不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