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语文新课标

语文新课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课标、新语文、新课堂

摘要:新课标指出,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面队观念的抉择我告诫自己,只有创新才有发展。

关键词:“新” 语文

创新教育是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的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使学生在系统、牢固地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如果教师没有创新能力,那他培养出来的也只能是一群书呆子。可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创新呢?

一、要重视基础知识,不要急噪冒进。

万丈高楼平地起。人的创新能力从那里来呢?我想:首先得有扎实地基础知识。创新是在旧知识基础上的创新。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知识面越广,知识越多,其创造性思维就月活跃,创造力就越强。因此教师更应重视基础知识的累计,如果学生连路都不会走,何谈跑步呢?当然,如果教师没有充实地教学内容良好地教学组织能力和灵敏地教学机智、灵活地教学方法是无法成功地进行教学活动的。新课程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改变过去片面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 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

许多学生向我倾诉,他们原来也很想举手回答问题,但又怕答错了老师批评,同学嘲笑。所以慢慢地就形成了课堂里沉闷的气氛,只知道埋头听课. 学生甚至说:这个老师真爱管闲事,学生上课不闹不就好了吗?师者,不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吗?可是上课不讲话就是评价课堂效果的指标吗?《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一个学生连上课回答老师的提问都不敢,那他还谈什么与人交际呢?

今天我们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老师应当脱去神圣的外衣,走下讲台,使学生走上讲坛,针对这一现状,我在课堂上有意识地提一些简单的问题要求学生回答,不管是否正确,先大加表扬,确立他们的自信心,然后再指出正误,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问不同的学生不同难易的问题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上课前要求学生可以把问题写在小黑板上,让大家在课堂上自己解决,教师进行指导。随时捕捉学生的亮点,师与生的关系不再是教与受,而是变成了共同探讨,如此,课堂气氛岂有不热之势。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人格,平等地和学生研讨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是主动性,学习热情,自觉性,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如春风拂面,古人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才能高效地实施教学计划,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想把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以及疑惑表达出来,得到老师,同学的肯定与赞赏,产生成功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自觉性,主动性.切忌讽刺挖苦,阻遏学生的求知欲望.忌不假思索,否定学生的正确思维,要知道,在历史上,有很多创新人才不被看好:科学巨匠爱因斯坦首次投考大学竟然名落孙山,大发明家爱迪生被认为是个不堪造就的笨孩子,只读了3个月书就被学校勒令退学,进化论创始人达尔文在校成绩一直很差,老师断言他今后不可能有所作为.我国数学家华罗庚两次高考都未考上大学数学系.难道今天还要重蹈覆辙吗?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们应当学会倾听.学会倾听,可以帮助教师走出思维定势的怪圈,抛开话语的霸权,更多的关注学生言语中的闪光点:学会倾听,可以帮助教师从学生的言语中捕捉到激活课堂的有效信息,学会倾听,可以帮助教师抓住启迪学生思维的契机,引导学生的思维走进一个发展,体验,探究的世界,可以帮助教师关注学生的言语,以及言语中折射出来的学生的感受和兴趣,走进学生的情感天地并与之零距离的接触,找到学生个性发展的切人口.真正的倾听意味着一种平等,尊重,真正的倾听意味着居高临下的告诉和训导,真正的倾听是心与心默默地靠拢,是情与情悄悄地对流.如果对学生总是否定多于肯定,呵斥多于鼓励,命令多于交流,居高临下多于平等对待.就会钳制学生的活力和个性的张扬,压抑了他们勇于创新,敢于创新的欲望,挫伤了他们探索和创造的信心和热情.对学生的创造活动多引导多支持,而决不横加干涉,指责,要把自己看成是参与者,协商者,而不是领导者,支配者,.创造出真正的民主,和谐,愉快并富有活力的教学氛围,对学生要尽量做到赞美多于批评。苏霍姆林斯基说:当你说学生好时,他才会好起来。真诚的赞美是一剂良药,能够愈合因为犯错误而引发地心灵创伤和悔恨。教师只有真正爱学生才会得到学生的信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发现并激发学生的潜能。他还说: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和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和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不忘自己也曾是孩子.

全文阅读

新课标下的英语课文

如今的英语课堂气氛活跃了,师生英语素养提高了,学生的表现也越来越精彩了……一套崭新的开放教学体系建立起来了,英语教学走进了一片崭新的天地。是什么给英语教学带来了如此巨大的变化?是新课标的颁布实施,这使我们的英语教学从封闭走向了开放。

一、教学目标由关注“知识技能”转为全面关注“发展目标”

一直以来,我们都非常关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形成基本技能,恰恰忽略了学生作为“人”的因素的培养。新课标使我们跳出了传统英语教学的封闭状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眼于全面素质的共同提高。新课标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英语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将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确定为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而这一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的整合发展的基础之上的。比如学习“ shopping ”时,引导学生参加购物实践,引导学生学会使用“ Excuse me , can I help you ?”“Thanks for coming …”这一设计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更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使学生既有较强的英语语言运用的能力,又有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品格,从而为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由“抽象空洞”的书本知识变为“具体生动”的生活内容

1.关注学生的“情商”开发。人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在人的创造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把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作为一项教学内容是打破教学内容注重“认知领域”单一局面的有效途径。通过这条途径,“知识本位”的固有观念得以改变,并激发了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还保护了学困生的自信心。

2.改变以往教材中 “繁、难、偏、旧”,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的内容。新课标注重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强调语言知识和生活内容的结合。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使学生的学习更活泼、生动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欲望得到了很好的激发。在内容的选择上,尽量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个体性,贴进学生的生活实际,提供可供选择的内容,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学生的需要,给予学生提供选择材料的权利等等。

三、师生关系,变“师道尊严”为“民主和谐”

朱小蔓曾说:“离开感情层面,不能铸造人的精神世界。”师生之间互相尊重、团结合作可以促使“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的确立。“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新理念的确立,使教师能够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是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和学业成绩不佳的学生,以及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等。教师以高尚的人格修养、永恒的人格魅力影响和打动学生,维护学生的真诚、自尊。老师对每一位学生都会投以欣赏的眼光,努力发现他们的可爱、可敬之处,以最真诚的微笑迎接每一颗渴望阳光的眼睛,哪怕是极其微小的进步……长此下去,一种新型的民主和谐的师生链条就建立了。多维度、多途径、开放式教学氛围的形成,使我们的课堂有疑问、有猜想、有惊讶、有笑声、有争议、有沉思、有联想,学生收获的不单是知识与能力,更是一种幸福的人生体验。“亲其师,信其道”,道出的不也是这样的道理吗!

全文阅读

语文新课标研究论文

语文教学改革二十多年了,但语文教学的现状仍不尽如人意。盲目性、接受式、分析式、封闭式、功利性仍普遭存在,面对语文教学的现状,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不得不反思。21世纪的语文教学再也容不得花样翻新式的把戏了,我们必须去掉“模式”和“步”的装饰,恢复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语文教学应该反璞归真了。

一.回归到培养语文素养上

应当承认,当前的语文教学受高考和评价体制的限制,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中学语文教学较大程度上仍在“讲”“练”“考”中兜圈子。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应该回归到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的“真”。

在古代,说某某能写一手好宇,能写书信,这人的语文素养就好;相反,说某某的语文水平差,住往说这人斗大的字也识不了一筐。可见古代私塾的语文教学目的是何其简单。但尽管简单.却包含了教会做“人”的基本能力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将来学习和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基础,就是读读背背、说说写写。“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不就是对一个人语文水平高的最好评价吗?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几种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做法:

1.走进教材,让学生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精神。

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所以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工具性。

全文阅读

掌握新“课标” 教好语文课

摘要:“新课程”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理念,为我们的教学任务提供了依据。在教学中既要有“教”的设计和“教”的行为,更要有“学”的设计和“学”的行为,这样,教学相长,师生互动,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新课程 交互性 教学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想教好语文课,必须跳出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在以往的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可能有同感:每当一节课或一个学期结束后,有的教师像卸掉包袱似的说:“我总算完成了这节课(这个学期)的教学任务。”他们所说的教学任务即是指在这节课里把文章教完了,在这学期里把三十几篇课文教完了。这是对“课程”一种片面的、肤浅的认识,以为“课程”就是教学的科目,就是系统的知识,由此形成了以“知识”和“学科”为本位的课程观。“新课标”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理念为我们的教学任务观提供了依据。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面旗做引导,就可以使我们走出语文教学观的误区,着眼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培养。

一、不应仅限于完成任务,更应重视语文学习的实践性

只教课本,是教教材的表现,是对教材的一种弱化与窄化,这怎能体现“教是为了不教的宗旨”?课本是课程的载体之一,也是实施课程的平台,教师和学生在这个平台上演出一幕幕异彩纷呈的剧目。新的课程改革提倡“用教材教”就是对课程资源的最大利用。

况且语文课本中也不是所有内容都可以“教”,比如说综合性学习,你怎么教?没有师生努力互动,尤其是学生的自主活动,就根本谈不上“综合性学习”。因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没有了课本之外的社会实践,没有了大量的阅读实践,没有了大量的语言实践运用,学生的语文素养如何形成?

因此,语文学习既要重视课堂上的心灵体验、情感体验,也要走出课堂,走出狭隘的校园,到社会中去,到现实生活的大课堂中去实践、去运用。语文学习的实践性要求课程的建构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课程设计要向学生实际生活情境转化。要求关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语文学习打开了广阔的空间,既要关注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电视、广播、网络、图书馆、标牌广告等,也要关注自然风光、名胜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和学生日常生活等。同时要有意识地促进语文生活实践活动与学生心灵产生强烈碰撞,产生深刻的思想感悟和情感体验。

二、不应为完成“教”的教学而教,更应注重师生的交互性

全文阅读

上好新课标语文课三法

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也要随之转变,要真正实现转变,就必须做到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加强师生情感交流;实现静态教材和陈旧教材模式的突破;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使语文教学入情入境。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法;情感交流;突破束缚;教学手段

语文教师如何让学生亲近语文,在语文课中提升生命的品位,在新课标下,教师如何上好语文课,笔者有几点实践探索,愿与同行们切磋。

一、走师生情感交流之路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到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刘国正先生也曾阐述“就课堂教学来说,教学要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是我教你学,不是我启你发,而是教与学双方做到和谐的交流”。一堂语文课,如果没有情感投入,教的会无精打采,学的会昏昏欲睡,要使课堂有声有色,必然要走师生情感交流之路,让师生在互动中体味到语文的博大精深。教师要以真挚的感情和学生交流。师生心灵沟通,是语文教学成功的基础。语文教师要把课堂教学作为体现生命价值,迸发生命激情的理想舞台,做到目中有活生生的人,心中有渴望发展的学生。为此,语文教师上课要走到学生中间与他们平等的交流、对话,以一个真实、亲切、幽默机智者的形象,做学生可以依赖、可以质疑、可以倾诉的真心朋友。Z文老师绝对不可能把自己装在套子里,给学生一种过于严谨的情态。在课堂上,表情随意一点,言语风趣一点,学生轻松一点,让学生能感受你喜怒哀乐的情感变化和真善美的魅力,赢得学生的依赖和欣赏。在我们的教学中,不免有学生会与你闹磨擦,对你的教学有异议,在课堂中呈现抵制心态。这时语文教师应该去亲近学生:相遇时一句不经意的主动问候,作业本两三句心灵沟通的话语,均表现出教师应有的高尚情怀。只要学生对老师有好感,就会有“移情效应”,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课堂中要时时有真情的传递,处处有爱憎的体现。有教育家说: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一种跛脚的教学。语文教学过程既是知识、信息传输反馈的过程,也是精神、情感交流融会的过程。教师丰富细腻的面部表情,亲切的目光注视学生的视线,充满爱心的教学语言,都能扣动学生的心弦。语文教师要善于运用课本包含的真挚感情叩击学生的心灵,对课文要入情入景,达到忘我境界,当乐则乐,当怒则怒,当喜则喜,当悲则悲……真实地再现人物的情感。有些课文,如《皇帝的新装》、《羚羊木雕》等不妨和学生一起表演,做主角,做配角,把你处理的情感凸现出来,与学生默契配合。让学生摸一摸语文、生活与人生真实的脸,会体会到语文原来是如此愉悦的一门课。

二、突破静态教材与落后教学模式的束缚

语文具有文学性、创造性、思维性、情感性的特色。实践证明,语文课应该做到每一堂课都是新的,要把静态的教材和鲜活的生活、现实联系起来,灵活的加一贯通,增添语文的近距性、时效性。《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告诉我们语文教师教语文课“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如果我们就课论课,就文论文,不注意帮助学生在思维中树立宏观上的时空纵横观,语文课便会流于平沓、沉寂、单调,缺乏活力、创意,也不能抓住学生年轻的心。如教学的《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时,这样导入:谈中国的改革开放,谈中国加入WTO,谈神州五号、六号……这些振奋人心的事情,既激活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领悟到当今中国人扬眉吐气的豪情,之后把话题引入到课堂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兴奋中学习,效果是显而易见的。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把鲜活的时代生活气息引入课堂,是“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因此,当今的语文教学很有必要把报刊中的重要社论、新闻、言论等时效性强,贴近生活与读者的内容引入课堂,让我们的学生做一个“国事家事事事关心”的人,摒弃“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语文学习习惯。

三、用现代教学手段让语文课入情入境

全文阅读

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

课堂是高中教学的主要阵地,高效课堂则是时代与社会发展的要求。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随之而改变的就是语文课堂教学由“以教师为中心”变为以“学生为中心”。那么传统的课堂就显得相对滞后,为了适应新课标,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我们不得不打破常规,另觅他途,合理利用好多媒体教学。

一、提升教师的素质和魅力

“强将手下无弱兵”,教学的效果如何,学生的成绩高低,无论怎么说与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和方法是脱不了干系的。尤其是目前社会,信息瞬息万变,知识爆炸,势不可挡,教师更要拥有“长流水”,否则就不能以滋润接受不同信息的学生,更谈不上滋养他们健康学习成长了。所以,新课标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具备一定的知识能力,还要具有“灵活善变”的能力,更要有一定的人格魅力:谦逊的素质和骄傲的气质。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所以教师应以身作则,表里如一,言行举止优雅而稳重,大方而得体,给学生做好榜样。教师也要勤于钻研业务,明确新课程是从“知识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出发设计的。要求重点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同时把握好教材,理解必修本的基础性和均衡性,选修本的选择性和发展性。

二、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激活课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培养学语文的兴趣,变被动为主动,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既省时省力又高效。所以,只有生动活泼的课堂形式才能不断激活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吕叔湘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讲活了。”可见“活”是语文课堂成功的关键。那么,语文课堂必须变教师的“一言堂”为学生参与的“多言堂”,学生参与了课堂,就可以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思维,引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创新,让学生敢想、敢说,愿意想、愿意说,充分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如在学《雷雨》时,鲁侍萍与周朴园对话一段,可以让学生在讲台上去表演,学生很感兴趣,真情投入,下面学生洗耳恭听,掌声雷动。在充分展示学生能力的同时,达到了把握剧中人物性格特点的目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灵活的方法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兴趣反过来又能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这样学生就可以挣脱束缚,放开手脚,通过质疑,打开思维的大门。让学生把所思所疑说出来,表达自己的看法,让他们感觉在课堂上真正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对课堂充满兴趣,善于发问,而且使老师容易掌握学生对课文内容或问题的理解程度,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多角度思考问题。

另外,在语文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领略情节的曲折离奇,品位语言的优美富赡,惊叹文章的发人深省,令人警醒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课堂是一个五彩缤纷的知识殿堂,切实感受到语文课堂是一个锻造人才的大熔炉,使他们由里而外,内外兼修。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多的是懂得求知的过程是进步的过程,学习即自我提升。当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人翁意识建立起来的时候,他们便可以畅所欲言,我口说我心,这样就不愁课堂注入不了“活水清源”。

三、恰当设疑,得当引导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只有问题的提出,才有问题的解决,没有问题也就没有创新。所以,老师恰当设疑,是一种水平,对学生也是一种适当的引导。因此,语文课堂应从一开始就把学生的胃口吊足,使学生欲知不能,欲罢不忍。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我向学生明确:本课选自《水浒传》第十回,回目叫做“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侯火烧草料场”。作者在文中也处处点明“火”和“雪”,那么文中究竟有哪些关于“火”和“雪”的具体描写?林教头和陆虞侯之间展开了哪些“水火不容”的争斗?结果如何?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以组为单位,对课文进行初步的阅读探究,看哪一组回答得既准确又迅速。问题一经抛出,立刻点燃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全文阅读

语文新课标审美新理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非常重视高中语文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它明确指出:高中语文必须承担起相应的审美教育责任。作为一名教师,怎样树立语文审美教育新理念,如何利用恰当的教育教学方法,充分发挥高中语文课程的审美教育功能,从而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呢?下面从两个方面谈谈本人的实践和体会。

一、语文新课标,教材新编排

新课标在“课程基本理念”中强调:“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在“课程目标”中,提出“感受鉴赏”,要求引导学生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他们的想像力和审美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体味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他们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

与此相对应,高中语文新教材也进行了一系列修改。翻开新教材,我们可以看到,古今诗歌、中外现当代哲理散文的数量明显增多,在安排顺序上也有了较大的变动。它们从内容角度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表现作者的生命意识,从而引导学生对生命、对人生、对生活进行深入思索。生命之泉汩汩喷涌,引导学生畅游于生命之河,与生生不息的灵魂展开心灵的交流,碰撞出绚丽的火花。如《沁园春・长沙》()、《赞美》(穆旦)、《我与地坛》(史铁生)、《我的呼吁》(阿尔贝特・史怀哲)等。

(二)表现特定时期的社会风尚,从而展示社会美、人格美、人性美。引导学生阅尽世间的阴晴圆缺。感受芸芸众生的悲欢离合,或者欢欣幸福家庭的天伦之乐,或者悲痛于生命的杳然逝去。如《我有一个梦想》(马丁・路德・金)、《宽容(序言)》(房龙)、《名人传(序)》(罗曼・罗兰)、《错误》(郑愁予)、《边城》(沈从文)等。

(三)表现巧夺天工的自然美,从而引导学生远离都市的喧嚣,徜徉、沉浸于生机勃勃的大自然中,尽情感受自然万物生生不息的脉动,体味心灵的淡泊宁静。如《我的空中楼阁》(李乐薇)、《花未眠》(川端康成)、《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等。

以上所列举的新一轮教材中的课文,充分能够体现出新课标的指导思想。它们或者在安排顺序上大跨度变动,或者之前从未出现在教材中。如此大幅度的调整意在帮助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更加得心应手地运用教材,更容易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加强审美教育,帮助他们携同朝气蓬勃的莘莘学子聆听智慧心语,感受生命力量之伟大,欣赏自然瑰丽,体验自然万物之浩荡,领略人生之真谛,见证人生道路之沧桑。

全文阅读

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

【摘 要】 语文的新课程特别强调要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重视对学生人文意识的培养,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那么怎样的课堂教学结构才能构建这样的学习氛围呢?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谈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气氛

【中图分类号】G6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1

活跃的课堂气氛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真正做到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如何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呢?从课堂教学过程来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课堂教学开始时

上课开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唱唱歌,背背诗,这样,不仅让学生从课间的活动中进入学习状态,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学习作好铺垫。如果是借班上课,可以和学生课前谈话,如问学生“你贵姓”“老师想和你做朋友”“你吃过饭了吗?”等一些轻松活泼的话题,这样便能在极短时间内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为新授课作情感铺垫。

二、动手操作调动课堂气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儿童多动手操作会促进智力的发展。从脑的结构看,人的大脑皮层的各种感觉和运动部位中,管手的部位所占面积很大,所以手的运动能使大脑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动手操作的过程,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参与,手脑结合。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动作,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发展的起点,激发了学生对操作活动的兴趣。动手操作建立学生的表象思维,是学生的直观学习,把书本内容生动化,让语文学习更加形象,课堂学习气氛不再是讲和听的形式。比如,学生在课外进行剪报活动,把用到的知识、语句剪下来,增加了记忆,将学习变成了一种布满情趣的活动课。

全文阅读

我对语文新课标的体会

《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的学科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里的“人文性”既包括人的文化性,又包括文化的人性,它的实质就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主要是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理品质等。在具体的教学中要体现人文性,就得变“教师强加体验”为“学生亲历体验”(如《画家和牧童》分角色表演),变“讲授式教学”为“研究性教学”(如《赠汪伦》问题研究),变“课堂权威”、“话语霸权”为“课堂民主”、“心灵沟通”(如《匆匆》的文本对话)。总之,学生作为具有文化个性的人,在语文课程中就应该受到人文关怀,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他们的体验和个性心理特征就应该受到尊重,我们许多参赛老师在这方面做得很好,连一个很小的细节都不放过,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哪怕有一个学生没读完,老师也会耐心地等待他读完,甚至把话筒对着他,把他(她)的朗读声扩出来予以鼓励。这真正是在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真正凸显了教师的人文关怀。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更是参与者。那么,对一位语文教师来说,如何面对这次课改呢?

要对课程改革充满期待,倾注热情,努力去研究新课标,从理念上准确把握理解新课标的精神。然后,要积极地大胆地去实践,只有实践才能把新课标理念变为课改的实际行动,也只有实践才能把新课标转化为活生生的教学成果。“人生能有几回搏?”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执着地研究,不断地实践,立志在为课改作出贡献的同时,把自己锻造成新世纪优秀的语文老师。

巧妙利用时间。学校7:25早读,我一般7:10就到,到校后先进教室和学生一块早读。学生知道我的习惯,都愿意提前到校和老师一起早读。这样无形之中早读就多出了十来分钟。利用语文早读的黄金时间,英语、数学早读前的三五分钟也不放过,再就是下午放学前布置作业的时候,三分五分,十分八分,点点滴滴,日积月累。其实背一首诗有个三五分钟也就够了。这样既不加重学生负担,又调节了课堂气氛,不至于使学生感到枯燥。我从不不为了应付检查而搞突击,也不占用语文课的时间来专门背古诗,因为我觉得诵读古诗是一项润物无声的工程,它应该如春风化雨般的慢慢渗透,而不应该是疾风暴雨式的硬灌。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进行阅读,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实质是确认学生也是语文课程的主体之一,故应激发和尊重学生对课程新价值的创造。第二是人本意识。既然学生不是承纳知识的容器而是有待点燃的“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那么,教师就理当以全面发展其情意要素和智力要素为课程目标,即如调词比较:如《手术台就是阵地》一课中的“陆续”、“继续”、“连续”出现在课文的三个句子中,如果将三个词在课文中的位置相互调换,看看调换后表达的意思是否准确。

注重情境教学,运用情境教学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很多,一篇课文中要用到很多方法,就是一个词语在理解时所用的方法也是多样的。这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的特点去精心设计情境,并灵活运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于渔”,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通过这些方法的运用理解词语及课文,更重要的是使他们掌握这些方法,并逐步运用于今后的阅读学习中,这才是这次教学的最终目的。

情境教学工作的有效性,是视情境教学行为发生时的具体情形而定,在一种情境下具有相当效能的教学方式,在另一种情境下可能失去效能。因此,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中,教师运用情境教学首先就应该专研教材,把握教材,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利用视像,用心地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使师生分别进入角色,然后,精心设计,优化情境,为学生创设各种条件,最大程度的发挥情境教学的功能,提高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的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丰富的语言积累是语文教学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语文教学要重视语言的积累,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在感情诵读丰富语言的积累;阅读品析促进语言的积累;掌握运用内化语言的积累;课外学习中丰富语言的积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积累丰富的语言,提升阅读品质,使语文能力有质的飞跃,使学生语文素养得以提高。

全文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新在哪?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从语文教育的现状及时展对语文教育的新要求出发。系统总结了我国语文教育的历史经验,吸收了国外母语课程标准研究的新成果。重新构建了语文教育目标的新体系,用新的理念为我们学习语文导航。

一、理念新

《语文课程标准》体现了四个基本理念:一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是挖掘语文教育的人文内涵,三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是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些理念贯穿于课程目标设定、教材编写、教学评价等各个环节。

二、定位新

《语文课程标准》开宗明义指出了语文教育的任务:“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

语文这一学科性质定位也有了变化:“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以往教学大纲对语文的定性更多立足于语言的角度,而《语文课程标准》兼顾语言与文化的层面,阐释了语文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体。因此,学习语文。不仅要注重知识的运用和语感的培养,还要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把技能转变为素养。这个定位结束了有关语文课程性质的长期争论。

课程新

高中语文新课程用语文的基本要素构建模块化的学习体系。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并以以下五方面为突破口获得发展。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