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语文课程教学论文

语文课程教学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课程语文课教学论文

无论接受与否,课程改革已经势在必行。新课程将改变教师与学生的传统角色和教学、学习方式,它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究的精神,不但使教师在课程改革中不断实现自我更新,而且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学会学习,不断成熟,不断进步。教师要与新课程同行,就必须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决策者”;必须掌握新的专业要求与技能:学会“IT”,学会创新,学会思考,在课程改革中跟上新时代的步伐,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进步。

新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并没有多少固定的模式让教师去借鉴,而要靠教师自己去研究,去探索,去发现,去积极而认真地尝试。以下是我教学中的一点实践和体会,在此和老师们一起交流探讨。

一.引导探究学习

在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发现,引导他们去发现和探究问题。这样远比教师直接传授给学生东西让他们兴奋得多。比如在讲《端午日》这一课时,根据课文内容,我事先设计了几个题目:

1.沈从文其人其事

2.端午节的来历

3.端午节的风俗习惯

4.湘西凤凰的美丽风光

全文阅读

语文课程文学教学论文

1.运用多元化方法开展儿童文学教授

教师能够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向小学生教授儿童文学,自然与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息息相关。小学语文教师可以运用到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譬如阅读教学、课文教学、作文教学等。关于阅读教学,在新课程的教导和倡导下,教师应该更多地对教材加以运用,而不是单纯地拿课本进行教授,教师应当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阅读数量、阅读书目等内容的制定,与此同时,还应当及时地为小学生制定学期计划,实时督促、评价和引导;关于课文教学,教师以课本文本为主要参照,通过对语言文字的训练感悟,将课文中涉及到的寓言人物鲜明的讲述出来,由故事及生活,启迪孩子们的智慧;关于作文教学,在小学语文课程的儿童文学教学过程中,作文教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对培养孩子们的创造能力造成影响,作文教学使小学生富有开拓性,思维独创,灵活性强。例如教师在教授《守株待兔》这篇内容时,教师可以采用阅读教学的方法,即向同学们阅读一些相关的数目,类似《杯弓蛇影》《画蛇添足》等,这些数目具有相同的实质,对于学生理解是很有帮助的,再如,教师在教授《丑小鸭》时,可以向小学生们推荐《海的女儿》《白雪公主》等;教师采用课文教学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酌情选择童话教学以及寓言教学,童话教学应注重童话特质,点燃孩子们情感的火种,寓言教学要注重其生动鲜明的形象,使学生完整具体的感受到了寓言形象,进而才可以起到提高文学素养的作用;采用作文教学时,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进行童话写作,插上想象的翅膀,创造美的同时提高表达能力和综合素养。

2.全面深入挖掘儿童文学作品的情趣

作为语文教师,将小学语文课本中作品的儿童情趣深入而全面地挖掘出来是非常重要的。关于如何挖掘,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掌握技巧。第一,教师可以在主人公的一系列行为表现和心理活动等内容中进行挖掘;第二,教师还可以通过带领学生们阅读儿童文学作品进行挖掘,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些儿童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情趣就会呈现出儿学语文课程中的小童文学教学策略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青龙镇总校丙东刘来;第三,教师还可以随着儿童的那种纯真美好情感的体现而得以挖掘,行情过程中使得儿童文学作品中的儿童情趣表现出来;第四,基于儿童特有的自然的夸张、幻想以及拟人等性情,他们会将文学作品中的情趣激发出来,最终得以体现其中的儿童情趣。例如,在苏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我和祖父的园子》这样一篇文章,行文作者通过描述“我”的可爱的样子和调皮淘气的语言,将“我”活泼好动的特性表现了出来,浓郁的童趣通过一系列的行为表现得以挖掘;例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桂花雨》这篇文章中,作者多处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桂花树的外形描述成笨笨拙拙的样子,将手摇桂花时桂花纷纷扬扬落下的场景采用比喻的手法描写成下桂花雨,通过对这些表现手法的运用,加上小学生特有的性情,使得儿童文学作品中的童趣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挖掘,再如,在《珍珠鸟》这篇文章里,通过发现“我”与珍珠鸟之间不断亲近的,日渐增强的情感中,展现出了儿童文学作品中所赋含的浓郁的童趣等,总之即是透过儿童的视角,最终达到提高小学语文课程中儿童文学教授效果的目的。

3.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

小学生对于儿童文学作品的认知程度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取决于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小学语文教师对于小学生的文学修养启蒙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说,把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提高上去时不我待。小学语文教师作为小学生的启蒙老师,其自身务必要将自身的儿童文学作品阅读量和阅读程度放到重要位置,全方面学习关于儿童文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在全面的认识和理解了儿童文学的基础上,以此为依据,建立一套全新的儿童文学观,不断刷新小学生的知识观。只有小学语文教师深刻的了解了儿童文学,小学生才能够在清晰明确的教学氛围中,感受到儿童文学对于他们的无限育人功能。整体而言,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长期坚持提高自身的儿童文学素养,教育机构同时需要培养小学语文教师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最终使得小学生能够在小学语文教师的积极努力下得以全面发展。

4.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儿童文学对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不仅培养了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小学生的人文品味得以增加,同时,儿童文学的教授还使得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最终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方面的发展。当然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他们在向学生教授儿童文学课程时,也可以使其人文素养得到一定的提升,很大程度上促进语文教师专业的发展。

全文阅读

语文课程教学职教论文

一、如何解决职教语文教学中的困难

1.开展“每日一说”

每堂语文课前,花10分钟左右的时间,开展“每日一说”,每天让一个学生到讲台上发言,全部实习轮流制,发言的内容可以是发言人当天的所见所闻所感,也可以讲一个故事,总之只要是脱稿发言即可,发言的时间为3~5分钟,一位学生发完言后,再请其他学生来点评,点评可以是学生听完发言后的感想,也可以是对发言人的评价。开展“每日一说”不仅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表达想法的平台,还可以锻炼学生在众人面前的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同时也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锻炼学生的听力,并且起到丰富语文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

2.参加演讲比赛

演讲比赛是一种较常见的活动形式,演讲比赛要求演讲者在脱稿的情况下,以口语为主加以适当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在观众面前绘声绘色地讲说。演讲能够极大地帮助学生提高口语能力,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胆识。在众多不熟识的面孔前,大部分学生都会紧张、怯场,不敢大声说话,而经常性地参加演讲比赛能够帮助学生逐步习惯这种大场面,克服内心的紧张和胆怯。这样对于职校学生未来就业面试也有很大的帮助,在一般的就业面试中,一些毕业生由于很少在陌生人和众人面前开口讲话,在回答面试官提问的时候,容易紧张,讲话支支吾吾、吞吞吐吐、含糊不清,给面试官留下不好的印象。因此,平时参加一些演讲比赛,对于职校学生来说受益无穷。

3.开展语文知识竞赛

知识竞赛是一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有益活动。在职校语文课堂开展语文知识竞赛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文学知识的兴趣,为学生学习文学知识提供良好的环境。学生为了在知识竞赛中取得好成绩,就会自觉主动地学习文学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文化素养也会得到提升。

4.开展辩论赛

全文阅读

新课程语文教学论文

一、正确解读新课标

初中语文新课标提出了四个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对于第一个基本理念的解读重在“语文素养”上。什么是语文素养呢?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浙江师范大学王尚文教授认为语文素养包括四个方面:语感、语文思维、语文知识、语文技能。我比较认同这一解释,因此,语文素养是渗透于课堂中的有目标多细节的综合能力。对于第二个基本理念的解读重在“语文教育的特点”上,语文新课程标准把语文教育的特点概括为三个方面:

1.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学生反应的多元性。各人由于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体悟等方面的差异,对同一个作品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这就要求师生之间要平等对话。

2.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就提出了语文课程重在实践。语文课堂应是学生语文“践行”的场所。

3.汉语语言文字的特点和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把“音、字、词、句、句群”进行有效连接。对于第三个基本理念的解读重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要求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合作体现为一个“互动性”。现在部分学校推行的“小组教学”就是“合作”的一个体现。探究学习的主要特征是“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对于第四个基本理念的解读重在“活力”。这就要求教师拓宽语文学习的运用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

二、重新认识语文教学

要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生本教育。“生本教育”是郭思乐教授创立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它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它能够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知识的记忆更为牢固。“生本教学”所遵循的方法是“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这符合新课标中的自主学习原则。在《海燕》的课堂教学中,我做了以下尝试:第一步,学生预习,在预习过程中学生首先提出自己的问题,并把问题进行小组汇总后在各学习小组之间进行讨论,定出初步的解答方案。第二步,把“象征”的定义告诉学生,让学生利用图书室、多媒体等手段查阅《海燕》的作者信息和写作背景。然后,学生把所提问题重新放到小组中进行第二次讨论,制定出新的答案。以上这些都要求学生在课下完成。第三步,教师在课堂上把学生制定的答案进行筛选,然后补充所遗漏的问题。这种教学思路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从问题的提出到解决大部分是由学生自主完成的。这充分激发了学生的能动性,学生享受到了学习的乐趣,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全文阅读

语文课程阅读教学论文

教学的开放性是针对传统教学中的强制性、封闭性、划一性等弊端提出的全新的教学理念。当前小语阅读教学存在着师生教与学的观念落后,教学时空局限于教室、学校而封闭,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而封闭,教学形式单一,教学过程僵化,师生关系紧张等现象,导致师生在课堂上搞空架分析,强输硬灌,心理压抑过大,教学效果较差。而在小语阅读教学中渗透开放的教学理念是消除以上弊端的有效途径。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其中,对阅读教学的要求就体现了开放性。一、更新观念,创设开放的阅读教学情境传统的阅读教学,教师观念陈旧,用单一的师问生答的刻板的教学模式,来指导学生的阅读活动,追求统一的阅读方向,统一的阅读结果。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只有更新观念,解放师生。

(一)树立崭新的阅读教学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准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也就是说,阅读教学应减少繁琐的分析,反对讲深讲透,反对阅读过程繁琐化。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因此,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以及收集、处理阅读信息的能力。阅读教学提倡品味、体验,重在情感熏陶、个性发展、语感的培养。

(二)建立开放的师生关系语文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笔者认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彻底摆脱“师道尊严”的心理,应建立一种学生敢于想象,敢于大胆质疑,敢于辩论,敢于向老师挑战,敢于标新立异的学习氛围。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教师应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开放、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解放学生的心理压抑,使学生身心愉悦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去。

(三)构建开放的阅读教学课堂语文课标要求:“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学习者自我认知建构的过程,知识不是被动地直接从外界输入到学习者的头脑中,它将知识的习得归结为学习者积极主动建构的结果,而且十分强调知识是学习者自我主观建构而成。在开放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求知欲,关注学生成功感和交往的需求。问题让他们提、疑点让他们辩,结论让他们得。教师在课堂中,应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应尽可能地减少统一的要求,还给学生学习的自。新课标倡导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选择的教学方式应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

二、注重联系,构建开放的阅读教学形式

开放的实质是联系。从时间上说是向前后辐射,从空间上说就是向校内外,家庭、社会辐射,从内容上说就是从书本向各学科、自然界辐射。只有注重联系,才能实现阅读教学的开放。

(一)加强同社会、自然的联系,开放阅读教学的时空语文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家庭、社会、自然是知识的源泉。开放的课堂教学,不应只局限于教室、校园内,应加强同家庭、社会自然广阔的教育资源的联系。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斯涅克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小语阅读教材,许多内容都是抽象的,甚至都是远离学生生活的实际的。因此,笔者认为,必须开放阅读教学的时空,应充分利用网络、图书馆、博物馆、报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课程资源。如《五彩地》一课可以引导学生上网查找有关五彩池的介绍和图片资料;《春天》一课,可以带学生走进大自然,寻找春天的足迹;《第一场雪》可以让学生堆雪人,打雪仗,观雪景;《放风筝》可以带学生去开展放风筝的实践活动;《荷花》可以让学生去荷花池边观赏荷花等等,活化了阅读内容,丰富了阅读形式。

(二)加强生生之间的联系,开放阅读教学的组织形式未来信息社会是建立在合作的基础上的。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学生合作学习的互相影响力。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争议、意见综合等有助于学习者建构起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因此,教师应如课程标准所述的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强生生之间的联系,使之学会交流、合作。应形成一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元互动的交往方式,通过语言、暗示、情绪感染、合作竞争、角色互换等交住活动。从而在交住中整合,归纳阅读材料,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全文阅读

语文课程观念教学论文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课程像那清新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新课程那崭新的理念犹如春风化雨,滋润了教师的心田。这次的课程改革是一次全面的、根本性的改革,其内涵十分丰富,洋溢着时代的气息,充满了创新精神,它标志着我国语文课程的改革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更是参与者。那么,对一位语文教师来说,如何面对这次课改呢?

首先,要对课程改革充满期待,倾注热情,努力去研究新课标,从理念上准确把握理解新课标的精神。然后,要积极地大胆地去实践,只有实践才能把新课标理念变为课改的实际行动,也只有实践才能把新课标转化为活生生的教学成果。“人生能有几回搏?”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执着地研究,不断地实践,立志在为课改作出贡献的同时,把自己锻造成新世纪优秀的语文老师。

其次,要更新观念,对《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要准确理解,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全面体现。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重新认识教学内容。要改变教科书是教学的唯一内容的狭隘认识。教科书是教学的基本内容。语文教学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而且会不断再生。作为新世纪的语文教师,要有开发语文教育资源的意识,有整合包括教科书在内的语文教育资源的能力。课前引导学生观察、调查、查阅相关资料,为学习课好准备;课中引进相关文字、音像资料,特别是适时、适当地结合课文进行补充阅读;课后适当拓展、延伸,或引导进行实践活动。今后的教师,不应是照本宣科的教书匠,而应当是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语文课程的建设者。

二是重新认识语文教学。要改变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新课标倡导“要构建自主、开放、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等这些富有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树立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思想。教学的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其中学生应为主角。在对话的过程中,师生不仅是平等的,而且应凸现学生主体的地位。在课堂中,教师首先是参与者,与学生平等交流,其次才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课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学生应畅所欲言,自主互动,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问题让他们去提,问题让他们去议,答案让他们去辩,结论让他们去得。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才是新课程下充满生命活力的新课堂。今后的语文教师,不应是“授之与鱼”,终年辛劳而收效甚微的塾师,而应是“授之与渔”,教导孩子拥抱生活,在游泳中学会游泳的教练,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使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的智者。

新课程期待着老师们重新审视对职业角色的定位,把自己从“神坛”中请下来,能与生为善;把自己从“经验”中请出来,敢自以为非。期待着老师们正确地发掘其内涵,变通地实践其要求,给学生烹调出丰盛的素养套餐。期待着老师们来关注孩子们的学习方式,在教法上少一些墨守成规,多一些不拘一格;在课堂上少一些“话语霸权”,多一些百家争鸣。

“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未来人才的培养目标。面对这个大课题,面对新课改,让我们大胆地去实践,留下我们共同探索的足迹吧!

全文阅读

论新课程语文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俗称“大方法”,是建立在一定教学理论的基础上,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或形成的一种教学模型。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中介,是对教学内部规律的揭示,是对复杂多样的教学活动进行结构化研究的产物。它6可以用简约的形式,再现性的描述现实存在的复杂多样的教学活动,使得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关系,行为过程以及操作要领等结构要素被直观地凸显出来,成为人们认识和操作教学过程的一种便捷的工具。语文教学模式是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没有良好的语文教学模式,就难以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俗话说:“课堂教学模式化是语文教学科学化的必由之路。”新课程改革已开始多年,语文教学无论怎么改却始终没有一个适当的模式。新基础教育改革,说到底是一个教育创新问题。而近年具有较大影响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实质是教学创新的结晶。要搞好新的语文教育改革,就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求发展,求创新。

一、“入―总―分―出”语文教学模式的提出

传统的语文教育存在诸多弊端。如教育体制僵化;教学理念滞后;教材内容陈;教学程序呆板;教学方法单―;教学手段落后;教学评价无理;教师素质不高等等。特别是传统的教学程序“旧五环”(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语文教学程序“新八股”(作者介绍―时代背景―朗读课文―正音解词―划分段落―分析课文―归纳中心―总结特点)消极影响极大。进入新时期后,许多教育工作者也进行了教学模式的解构与建构,如“三主四式导读法”、“六步课堂教学法”等等,但这些语文教学模式建构和应用过程存在较大的局限。

随着新课程改华的不断推进,许多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冲击着我们的语文教育。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对已有的语文教学模式进行批判性的反思,突破已有的语义教学模式建构中的方法论局限,建立情境性的、多元的、彼此联系的结构化方式。在教学实践中,我国众多语文教师和语文教学研究者对语文教学模式进孜孜不倦的探索和实验。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们提出了“入一总一分―出”的新课程语文四次教学法。

二、入一总一分―出语文教学模式的诠释

1.“背景参考,情境导人”就是组织者先行,就是在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开始前,教师提供必要的学习材料、设计创造一种融洽的教学情调和课堂氛围,把学生带进一个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想境界的行为。它要求教师能够迅速地运用恰当的方法,通过简短的言语成活动,恰如其分地引领学生进人学习内容。“设置情境,巧妙导入。”一出戏要有紧锣密鼓的开场,一堂课要有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导话。好的教学导入,如同磁铁,紧紧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如同火花,激发着学生思维的火花,点燃学生求知的热情。导入犹如发动机,直接影响整台机器的正常有效的运转。它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创造。一个良好的高效的导入将会大大提高语文的教学效率。

2.总―阅改课文,整体感知

阅读,是一种通过文本媒介,来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创造信息的过程;是大脑对经内视觉摄入的语言符号进行感知、理解,获得意义,同时进行情感和语言实践活动的复杂心理过程。阅读教学的目的在于养成学生读书的良好习惯和提高语文能力。《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教师辅导学生认真诵读课文,“其意乃在使学生渐进于善读,终与能不待教师之辅导而通篇明晓”。所谓“总”首先是对全单元课文的整体“浏览”,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对组成本单元的各篇课文大略了解,从而把握编辑意图。其次是对课文的“总览”。大致了解课文是准写的,写于何时何地,是什么文体.写了些什么,想表达什么等等,以求整体把握。

全文阅读

课程资源语文教学论文

一、立足本地实际,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方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是语文课程取之不尽的源泉。本地的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等,都蕴含着丰富的课程资源。对家乡自然和人文的观察了解活动充满着情趣,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致,使他们不仅体验到生活的经验,而且获得美感经验。所以,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利用本地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来开发校本课程资源,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是大有可为的。本文作者所在的林甸县,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县内有静态储量达1810亿立方米的特大型地热资源。林甸县依托地热作为发展经济的支柱产业,正在着力建设“国际温泉名城”。在温泉城建设的带动下,林甸县形成了以丰富的人文知识、高雅的人文精神为主体的一系列人文内容,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还可以为学生的语文学习积累丰富的表象。在实际教学中,作者按照学校的统一要求,在课程中有意地融入温泉文化等本土教育资源,引导学生了解认识温泉城内涵,使他们关注家乡的变化,激发并日益增强热爱家乡的真挚情感,牢固树立建设家乡、报效祖国的坚定志向,进而养精神,从而有效地提升语文素养。比如,作者指导学生在认真阅读本校参与编写的县域温泉城教材《求索中的林甸》的基础上,进入林甸县人民政府官网,详细了解林甸县地热温泉的发现、开发、利用情况以及围绕其所出现的一系列发展变化,让他们充分领略家乡的优美景致,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理解建设温泉之城的战略意义和长远目标,从内心深处激发起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真挚情怀。由此,作者借助县域资源这一载体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了语文素养的培养,让学生汲取到丰富的语文营养,有效地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率。

二、依托本校优势,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都蕴含着极为丰富的语文营养,都是一部活的课本。因此,巧用本校资源,让学校历史、学校文化、学校生活都成为课程资源。只要教师能合理地开发与利用本校的特色资源,就一定能丰富学生的视野,给语文课带来丰富多彩的素材。作者所在的林甸一中,建校历史长达60余年,有着悠久的办学传统,丰厚的文化底蕴,成为林甸地域文化和林甸独特精神的特殊载体。在教学中,作者巧妙利用本校的历史现状,实现了校本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作者指导学生到林甸一中图书馆、档案室,查找林甸一中的历史档案资料,翻阅《母校,在霞光中飞翔》等资料图书,搜集学校的历史和现实照片,借鉴《晴空一鹤排云上》《飞翔,奋起鸿鹄九天的翅膀》《金秋盛典———庆祝林甸一中建校五十五周年纪实》等专题片,认真研读本校开发的校本教材《高中生道德修养与心理健康》,使学生全面、真切、清晰、直观地了解母校辉煌的历史、可喜的现实和光辉的未来,准确把握母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思路、特色优势和发展方向,受到一次深刻的校园教育,培养他们热爱林甸一中的情愫,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养成了能力,从而实现了有效的语文教育。

三、结合各项活动,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是教学活动开展的主要阵地。学生不仅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最重要的资源。因此,开发校本课程资源、有效提高语文效率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导向,应将学生的课程资源角色纳入到校本课程开发的视野中来,挖掘学生资源,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成学习的主人。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的兴趣爱好都是一种资源。在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中,校园文化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方面可谓作用独特。因此,通过开展蕴含校园文化的各种实践活动,整合校园文化资源,彰显学校办学特色,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一条康庄大道。因此,应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各种校园文化实践活动中来,使学生个体活动的资源与校园物化的资源得到有机的整合。作者所在的林甸一中,一直以来正是通过举办各种校园文化实践活动来促使学生融入校园文化实践之中,启发学生自主开发和利用与之相关的语文课程资源,从而提升学生学语文和用语文的能力的。比如,林甸一中每年教师节、国庆节、母亲节都会开展系列的感恩教育,让学生在这种情感体验中去激发最真最纯的语文灵感,去感悟永恒不变的文学人性。学生每次都能写出感人至深的诗文献给感激的人。林甸一中还经常性地开展校园诗歌朗诵、主题演讲、辩论会、戏剧小品表演、讲故事、普通话大赛、征文、手抄报、书法评展等活动,寓教于实践,运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情趣,从而点燃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之火,使学生学有所获。近年来,林甸一中又开展了“国学进校园”国学讲座、“纪念传统端午佳节、庆祝建党90周年”千人歌咏诵读、“天道酬勤结硕果”大型文艺演出、“乘风破浪创佳绩,继往开来谱新篇”大型文艺演出、“魅力课堂,动感课间”学生健美操比赛、“励志成长,不忘感恩,肩负使命,放飞梦想”十八岁成人仪式、“成就高考梦想”誓师签名、2012年秋季体育运动大会、青少年活动中心冬季冰雪项目比赛等各项大型活动,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前提下,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培养目标开多渠道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激励学生主动思索、主动探究、主动实践,在亲身实践中获得全面的语文素养,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提高综合的语文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丁海辉单位:黑龙江大庆林甸县第一中学

全文阅读

语文课程识字教学论文

在21世纪的信息时代,及早阅读无论对主动获取信息、丰富知识,还是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是有重要意义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第一学段的规定识字量约占小学阶段总识字量的一半,目的就在于此。针对识字量的暴增,新课标提出了“多认少写,认写分开”,这是符合学龄儿童生理和心理要求的。以往儿童识字负担重,不是重在“认”字,而是重在“写”上。小学生手肌肉不够发达,写得慢,吃力,“多认少写”相对来说就轻松多了。根据新课标“多认少写,认写分开”的精神,人教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要求认400个字,写100个字;一年级下册要求认550个字,写250个字。教材编排的目的明显强调学生大量识字,争取在儿童语言能力的黄金期尽早进入阅读的自觉状态,同时又不至于加重学生的负担。但是,识字量大了以后也给识字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许多教师已经习惯了课课清,堂堂清,个个清,而大识字量的人教版教材根本无法做到,于是有的教师着急了。其实,如果我们细加分析就无需着急。

首先我们把人教版新教材规定的识字量和原浙教版教材进行对比分析:人教版浙教版第一册400字二会400字170字四会100字第二册550字二会550字260字四会250字合计950字430字四会字即要会读、会写、会用、能理解,人教版教材一年级要求四会的字仅有350个,比起浙教版教材的430个而言,难度降低了。原人教版教材(即全国通用了几十年的老教材)中的二会字要求的会读是指单独出现会读,而新教材中的二会字只要求在具体的语境中会读甚至可以猜读。可见,现人教版教材二会字的要求也降低了许多。再将一年级的950个二会字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第一册第二册本课中既是二会字,也是四会字38个85个本册中前面是二会字,后面成为四会字62个17个还有在第一册中是二会字,到第二册中成为四会字的有148个字。由此可见,一年级要求识的950个字中,有350个字是四会字,剩下的600个字有的在课文中反复出现,如:兔,最早在汉语拼音4中出现,然后在识字(一)第2课中出现,并要求二会,而后又在第一册课文《比尾巴》、《雪孩子》,第二册课文《要下雨了》、《小白兔和小灰兔》中出现,如此反复多次地刺激学生的大脑和视觉神经,学生自然而然就记住了这个字。还有的将在后几册的课文中成为四会字,如:第二册《语文园地六》中的二会字“甲”,到第三册课文《植物妈妈有办法》中就成为了四会字;第一册课文《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中的二会字“仔”,到第三册课文《难忘的一天》中就成了四会字……可见,新教材的识字教学是一个滚雪球的过程,每一个具体的字的教学过程都是长期的,不是一躇而就的。所以对于识字教学,我们大可不必操之过急,而应树立细水长流的识字教学观念,上完一篇课文,在这篇课文中认识,换一个语言环境不认识,这是正常的;今天认识,过几天不认识了,这也是正常的;因为呈现这个生字的课文只是起一个“引见”的作用,只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认识它的契机,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学生在与它的不断接触的过程中将逐步全方位“认识”它。这就像认人一样,第一见面没有认识,第二见面就认识了,再见几次就记住了。因此,我们应把识字教学的重点放在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上,通过培养学生识字的兴趣和能力,使他们乐于识字,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识字活动中去,达到大量识字的目的。下面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做法:

一、激发兴趣,在情境中识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是识字的主渠道,在课上,我们要积极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识字。如教学人教版新教材第二册《识字4》一课。一开始,我就指着黑板上美丽的贴图(图上有茂密的森林,鲜艳的花丛,碧绿的田野,四五个孩子有的手拿着放大镜在地上蹲着,有的拿着蝴蝶网兜在田野跑着……)对大家说:“让我们也跟着这些小朋友一起到树林里转一转,到花丛中钻一钻,到田野里跑一跑,好吗?”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过来,个个睁大眼睛,有的说:“我看到了一只美丽的蝴蝶停在花朵上”,有的说:“蝌蚪在池塘里快活地游来游去。”接下来,我随机把蝴蝶、蝌蚪等词贴在相应的昆虫旁,图文对照,让学生练读词语,孩子们个个读得有滋有味,浑然忘我。认读词语后,我请学生上来捉昆虫,并把自己捉到的昆虫用一两句话向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兴致勃勃走上台,有的捉到了蝴蝶,有的捉到蚂蚁……拿着这些战利品,仔细观察外形后,学生的发言令人惊讶,有的说:“我捉到了一只蝴蝶,它穿着一件五颜六色的衣服,真好看。”有的说:“我好容易捉到蚂蚁,它很小,穿着一件黑衣服。”学生个个抢着上来捉,一个比一个说得精彩。这样孩子们既认识了事物,又巩固了词语,还发展了语言。

二、轻松愉快,在游戏中识字

教育家卡罗琳说:“孩子的工作就是游戏,在游戏中激发他们的思维,是他们愿意接受的。”低年级更是喜欢游戏,因此要尽可能通过游戏、表演等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真正喜欢汉字,对汉字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识字教学中,我们使用了许多游戏方法,如:“猜字谜”游戏:我们经常根据汉字的结构,把汉字编成谜语,激发学生识记汉字的兴趣。如:一头牛走在独木桥上(生)。大口里小口藏(回)。我们也鼓励学生自己开动脑筋编字谜让大家猜。有的编出了,一人前面走,一人后面跟(从)。有的编出了有个人,他姓王,袋里装着两颗糖(金)。井里一只大青蛙(因)。十月十日(朝)等。虽然有时候学生编的字谜比较粗糙,但是他们的创造力还是不得不令我们折服的。翻牌游戏:学生把生字制成生字卡片,然后几人一小组,边出牌边读字音并组成词,谁先把手中的生字卡片打完,谁就是学习生字的冠军,奖励一个五角星。在打牌的过程中,把不会读的字放一边,及时请教同学或老师,把手中的牌继续打完,在有趣的活动中,学生很快记住了这些生字。另外还有“摘苹果”、“送信”、“送字宝宝回家”、“你读我找”等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学生在愉快地情感状况下学习,其乐无穷。

三、主动探究,在创造中识字

第斯多惠说过:知识是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他们,独立地去掌握他们。汉字是最古老,最富有生命力的文字,是古代劳人民智慧的结晶,识记汉字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在指导识记生字时,我们经常引导学生说说“你有什么发现?”“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你还有更好的办法记吗?”以激活学生潜在的创造能量,实践证明,学生有许多识记方法。如:说一说:就是学生用自己的话来理解字的意思,如“雨”字,有的小朋友说:“那四点就是雨点”。又有的小朋友说“我在家里,通过窗子看下雨,门就是窗子。”小朋友的想象力真是丰富,说得多捧。演一演:如“看、着”这两个字很容易混淆,我请学生自己当小老师想办法辨清楚,有个学生这样记的:孙悟空把手放在眼睛上就是看,并做出模仿动作。学生一下子就记住了。再问“着”已有不少学生把两个指头伸上头去了。编一编:顺口溜和儿歌节奏感强,读起来琅琅上口,易读好记,比较受欢迎。例如学习“力”,我先板书“刀”字让学生读,再把“刀”字一撇写出头变成“力”,让学生编顺口溜。有的学生编出了“刀字出了头,力力力。”

全文阅读

试论语文课程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课程形态与教学形态是语文学科相互关联的两个部分,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教什么”和“怎样教”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传统上,人们比较注重教学论方面的研究,相对忽视课程论方面的研究。

课程论是依据对社会需要、学生心理特征、学科系统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制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为什么教学”和“教什么”,是其研究的范畴。“为什么教学”侧重研究教学的目标,目的是弄清为什么要教的问题,物化形式就是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教什么”侧重研究教学的内容,研究范畴在于应使用哪些方面的内容来完成教学目标,主要体现在以教科书为代表的教学材料上。教学论主要研究教学情境中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同时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用以指导教学实践,“教学是什么”和“怎样教学”是其研究的范畴。“教学是什么”侧重研究教学的本质,即学科性质方面的问题。

这里所讲的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这些科目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课程论是教育学的重要分支,它是依据对学科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教学论同样是教育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研究教学情景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作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或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这种行为方式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呈示、对话、辅导等主要行为方式,一类是激发动机、课堂管理、交流、期望等辅助行为方式。

关于课程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在西方的教育学研究中主要有四种不同的意见:⑴课程与教学之间彼此独立;⑵课程与教学之间相互交叉;⑶课程与教学相互包含;⑷课程与教学之间既互相独立,又互相作用。尽管意见不同,但异中也能见同。大多数课程的教学研究者有以下相同看法:⑴课程与教学既有相关性,又是不同的;⑵课程与教学具有相互交叉关系和相互依存关系;⑶课程与教学可以分别单独地进行研究和分析,但不能彼此独立地起作用。

1997年国家学位办把课程论和教学论统一为“课程与教学论”,是把二者统一起来的标志,在课程论与教学论研究的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课程和教学论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21世纪教育教学改革一定要把课程论和教学论统一起来。

课程目标是课程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新课程的价值转型必然导致目标重建,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⑴确立新的知识观;⑵确立新的学生观;⑶确立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新课程把学生的个性发展视为课程的根本目标,学生不是被人塑造和控制、供人驱使和利用的工具,而是有其内在价值的独立存在,每一个学生既是具有独特性、自主性的存在,又是关系中的存在。回归生活世界,使新课程植根于社会生活的土壤是课程目标的重要特色。新课程认为,课程不是孤立的,而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课程不能把学生与生活割裂开来,而应使学生与生活有机融合。回归生活世界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帮助学生反思、体验、享受生活并提升、完善生活是新课程的基本追求;增进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关心社会生活的态度,是新课程的目标、内容和实施过程的重要特色。

如在《荷塘月色》一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依照语文课程与语文教学的关系,按下述步骤来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