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运营监管论文

运营监管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铁路监管论文:铁路运营的食物监管评述

本文作者:田琳杨玉军工作单位:兰州铁路卫生监督所

综合监管模式的优势和有效性

铁道部又发文明确了铁路食安办的职责规定、机构设立、管辖范围、组织结构等事项,各铁路局也相继完成了机构设置、职责划分等工作,全路统一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得以迅速建立,运营食品安全监管迈出了坚实的一步。《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后,铁路卫生防疫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全路18个铁路局在全国范围内整合、设立了23个卫生监督所,近1000名卫生监督员行使法律授权的铁路卫生监督执法工作。按照铁道部规定,铁路卫生监督所作为各局食安办的执行机构,承担管辖范围内的食品安全监督执法活动[4],这一举措延续了铁路系统几十年以来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执法职能顺利接续。铁路卫生监督队伍具有执法人员和铁路企业职工的双重身份,进站上车、跟车添乘检查均在正常职责范围,熟悉铁路运输组织,掌握运营食品安全控制技术,为有效实施全程监管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食安办与各铁路局管辖范围一致,在划分职责时,明确路局劳卫处(铁路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为其办事机构,客运处、运输处等为内设部门,确定了各部门在食品安全管理方面的职责。同时,制定了各运输站段和运输辅助单位食品安全责任主体、行政主要领导第一责任人制度。这种联动机制的设计,将各部门、各单位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齐抓共管、各负其责、协调配合的网格化、系统化管理格局,有效调动了各单位参与食品安全管理的积极性,防止出现监管部门孤军奋战、孤掌难鸣的不利局面。在问责方面,把食品安全纳入各单位运输安全一体化考核,将食品安全放在与运输安全同等重要的位置同步部署、检查、考核,通过食安办联席会议沟通信息、协调工作,食品安全基础管理日益夯实。《食品安全法》设定的分段监管制度,将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等环节分别授权不同的行政机关实施监督,由于配套法规的缺位和迟滞,部门之间的沟通、补台受阻,各环节出现职能交叉、职责模糊、推诿扯皮等,导致监管空白、多头执法、重复监督等现象发生,使经营者无所适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法律的权威性和执法部门的公信力。食安办将几个部门分别承担的职责授权铁路卫生监督所执行,实行生产、流通、餐饮服务全环节一个部门监管,避免了分段监管需要多部门执法、重复建设执法部门的弊病,显著提高了执法效率,降低了执法成本。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铁路运营所涉及的所有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均由铁路卫生监督所承担监管责任,实现了全程覆盖和无缝对接,杜绝了监管空白和重复监督等消极现象,有效整合了执法资源,减少了被检单位应检的频率和时间,增加了卫生公权的有效度和覆盖率,监管效果和食品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在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启动问责程序时也不会出现责任虚化、问责缺失、问责疲软等现象。

完善综合监管模式的策略和途径

统一标准,快速提升硬件装备水平。执法能力建设包括硬件和软件的建设[5]。硬件投入是科学、客观开展执法工作的重要物质基础。要按照全路统一的配置标准,根据各级监督机构的规模、业务量、区位重要性等因素有重点、分批次进行执法装备的配备、补强和更新,主要侧重于突发事件快速反应装备、信息技术设备、现场快速检测设备的配置,以有效处置突发事件,提高监督工作的技术含量和信息化水平,为执法工作提供客观、精准的科学依据。全路应规范统一铁路卫生监督机构外观标识,办公场所的门楣、标牌、灯箱、执法车辆、办公室门牌等均应使用统一制式,充分展示执法机构形象,推进正规化建设,方便群众办事。继续开展标准化监督机构创建工作,推动基础管理、业务建设、规范执法等方面深化达标。聚集人才,全面塑造监督队伍形象。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加快铁路卫生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有效利用人才入路政策和执法资质考核认证,吸纳青年人才进入路内,补充正常减员损失的员额,降低执法队伍平均年龄,形成合理的人才阶梯。建立覆盖全路的人才库,集中优势人才资源,对全路食品安全监管进行研究和实践,对基层执法提供行之有效的培训指导。在全路建成一批极具行业特色和核心品牌价值的监督所(科),打造优势学科和独特专业,为运营食品安全监管和产业升级提供技术支撑。加强师资培训,培养业务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同步强化全员培训,突出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投诉举报处理、行政处罚案件、高铁食品安全控制、预防性卫生监督、新技术新方法等重点领域、重点内容的培训,建立全路-铁路局-卫生监督所三级培训网络,分层分批培训执法人员,提高轮训的覆盖率和针对性。合理设定考评内容和目标。要注重对执法人员完成监督执法指标的定量考核,更应重视对执法能力的有效考评。一方面加强对行政许可、监督监测、案件查处、重大活动保障、突发事件处理、监督频次和覆盖率、事故发生率、投诉率、文书制作规范等监督执法职能刚性指标的量化考评;另一方面加强对执法人员现场发现问题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执法程序、技术指导效果、法制宣传教育、执法效率、监督质量、信息管理、执法稽查等监督执法能力指标的客观考评。通过绩效考核,调动执法人员的积极性,推动监管方式创新和监管理念转换,促使现场执法工作和基础管理工作有机统一、同步提高,建立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健全、完善逐级考核制度。形成铁道部对铁路局、铁路局对监督执法机构、执法机构对基层所(科、站)的递进式考评体系。按照统一的考评标准和考核方法,量化评估、奖优惩劣,将执法机构的的整体效能考评和个人业绩考评有机结合起来,建立连带考核和激励机制,制定远近适度的组织目标,增强机构、人员之间的协作配合,保持相互制约、相互控制、相互补台的良性互动,激发团队凝聚力和个人独立作战能力。对执法过程进行连续地、动态地考察、评价,发现执法人员容易出现的问题和薄弱环节,进行原因分析,制定卡控措施,修正执法流程,充分发挥前馈控制作用,减少、杜绝执法人员的差错和纰漏。落实责任,分解风险,提高各部门协同能力和食品安全管理能力更好地发挥铁路食安办内设机构管理食品安全的作用和能力,将各部门职责进一步细化分解,按照铁路运输组织的特点,分系统确定食品安全管理责任,确保与食品安全相关的各专业处室的自身管理健全,专业指导到位。深入开发领导层,落实运输业各单位、运输辅助单位的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强化主要领导第一责任人意识,促使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良好执行法律、法规、规章和各类食品安全标准、规范,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改变食品安全自身管理重表面轻内容、重部署轻落实、重检查轻整改、重结果轻总结的不良习惯。将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全面引入铁路食品安全监管,研判、确定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点,指导食品生产经营单位逐步建立GMP(良好操作规范)和SSOP(卫生标准操作程序),运用HACCP安全控制体系实现食品安全自我控制,形成比较完善、便于操作、能有效预防食品安全事故的自控体系。沟通协作,纵横联络,健全全程风险监测评估机制全路应统一规划交流沟通工作,建立部际、局际联络机制,加强各铁路局、食安办之间的协作沟通,定期通报情况,提供信息和数据支持。健全运营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和评估制度,重点对餐车、配餐基地、高铁食品、站台自制散装食品等高危食品和重点环节食品进行风险监测分析,及早发现可能存在的有害因素。完善风险评估组织和支持机制,培训风险评估人员,提供有效的资源保障和技术支撑,保证风险评估科学、有效开展,为综合分析食品安全状况,提出安全预警提供客观依据。全路食品安全监测应融入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已经建立运行的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物监测网,实现食品安全风险的双向交流,并通过铁路系统网络,将食品安全信息第一时间传递至基层执法机构,有效控制食品安全风险。规范指导,典型引路,促使铁路运营食品产业全面升级随着铁路发展步伐加快,运营食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任务也日益紧迫。综合监管模式面临生产、流通、餐饮服务多环节改造的技术指导考验。必须深入细致地研究涉及食品安全各个环节的法律要求和技术规范,制定贴近一线、科学有力的技术指导方案,提供符合实际、满足需要的技术指导。围绕高铁、动车组、既有线提速列车、普通列车四个层次的运输产品,按照现代化配餐中心的标准建成一批规模经营、全面覆盖的的餐饮配送中心和餐料配送基地,扩充成品餐直供能力和半成品餐加工能力,减少餐车加工环节。充分发挥中心车站和站台的食品流通功能,健全流通食品溯源体系,强化源头管理和过程控制。突出对餐饮服务单位布局流程、设施设备、安全管理等方面的监督指导,以站段机关食堂为重点,严格按照操作规范建成食品安全示范点,以此为样板改造铁路沿线职工伙食团,有效解决伙食团食品安全基础薄弱的问题。科技创新,系统研发,持续推进运营食品综合监管信息化体系建设在综合监管模式下,执法机构信息系统的研发要科学分析食品监管各个环节、各种业态的规模和管理水平,涵盖各种生产经营方式的实际应用。逐步建立行政许可审批、监督执法、行政处罚、突发事件处理、监测检验、统计查询等模块,实现各种管理系统与子模块之间的有序衔接,提高执法效率和资源共享水平,规范执法行为,确保审批程序逐级卡控。提供与被监管单位、疾控、食安办等相关部门端口连接的功能,增强信息互动交流,减少中间环节。利用无线网络技术和各类图像采集、文字编辑、软件编译等先进设备,研发执法人员手持终端使用系统和覆盖重点单位、关键部位的远程视频监控系统。铁路各级食品安全综合监管机构要树立强烈的信息化意识,强力推动集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一体的信息系统研发工程,逐步建立全路联网的食品安全综合监管系统,形成统一的硬件建设标准和软件开发规范,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信息化、数字化支持。

全文阅读

在线监测运营管理论文

1在线监测系统运营管理工作形势

1.1排污企业自行维护指的是在线设备有排污单位自己运营、维护。

由于在线设施是一种新生事物、排污单位缺乏这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很难保证在线仪的稳定、准确运行;再者,在线监测仪本身就是安装在企业的电子眼,用来监控企业的排污行为,为环保执法提供可靠数据,这种情况下,部分排污单位有可能会对在线设备存在抵触情绪,破坏监测监控设施,导致在线仪不能够正常运行,起不到在线监控的目的,不能为环保执法提供准确、可靠的,这样就失去的安装在线监控设施的意义。

1.2设备厂商运营维护。

设备厂家对设备结构熟悉,性能了解透彻,出现问题很容易判断故障原因,备品备件购买方便,解决问题及时,但设备厂家运营,容易利用其对备品备件的垄断,私自提高备品备件的价格,增加排污单位的负担。更有甚者,排污单位与设备厂家串通,私自调整仪器参数,导致在线数据失真,极大的影响了环保部门对企业的监管。

1.3BOT运营维护。

BOT(build-operate-transfer)及建设-经营-转让,是指政府通过契约授予私营企业(包括外国企业)以一定期限的特许专营权,许可其融资建设和经营特定的公用基础设施,并准许其通过向用户收取费用或出售产品以清偿贷款,回收投资并赚取利润;特许权期限届满时,该基础设施无偿移交给政府。

1.4第三方专业化运营维护。

全文阅读

网络运营论文:非线性制造网络体系的运营监管

作者:张昕单位:长春电视台制作部

基于非线性制作网络系统数据库系统,实现集中、统一的素材管理模式。各栏目可以方便地共享使用素材库内容,用户可以按照用户名、上载时间、素材类别、素材名称等多种条件进行组合查询、检索和统计。

素材的删除管理

记者或编辑对素材所作的删除为一级删除,可以手动删除素材,自动删除软件。系统管理员对一级删除的素材所作的删除为二级删除。在删除素材时对所删素材进行引用性自动判断,自动提示有引用关系的节目素材,避免有用节目素材被误操作,进而确保素材的安全。

素材的访问权限管理

通过非线性制作网络系统管理员逐一就每个用户对素材的访问权限进行严格设置和管理,保证只有授权用户才能处置节目素材。

非线性制作网络系统数据库的备份

采用冷备份和热备份相互支持的方案。冷备份可使用在非线性制作网络系统中不同的终端。冷备份可以将数据安全恢复,保证数据安全,热备份对在使用中的数据进行备份,保证使用数据的安全。

全文阅读

业务营运商业银行监管论文

商业银行监管是一个连续、完整、循环的过程,是由市场准入监管、业务营运监管、风险评价、风险处置以及市场退出等相关要素和环节组成。

一、市场准入监管

1.符合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金融是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一个国家或地区并不是商业银行越多越好,监管当局审批设立商业银行机构,一定要考虑一国或一地经济发展的需要,把设立商业银行与当地经济发展、市场竞争环境结合起来。不然,会导致银行业的恶性竞争,引发金融危机,反而影响经济发展速度和社会稳定。2.符合金融业发展的政策和方向,符合商业银行合理布局、公平竞争的原则。我国金融业发展政策和方向是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要求,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和完善现代金融体系,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商业银行市场准入必须遵循这一要求,当前我国要加快国有商业银行体制改革,发展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农村社区银行,扩大引进外资银行,就是这一要求的体现;合理布局就是要求审批设立商业银行时应考虑到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商业银行的数量要与当地的经济发展规模相适应。经济发达地区商业银行机构多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少一些;公平竞争原则,设立商业锒行机构要有利于形成竞争机制,避免行业垄断;要求商业银行机构依法台规经营和开展有序竞争,避免利用不正当竞争手段损害同业利益和同业形象。3.符合最低资本金及股权结构和股东资格要求。具有任职资格的高级管理人员和一定比例有金融从业经验的人员。4.符合法人治理结构和内控制度的要求。在商业银行法人机构的市场准入标准中,要求有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科学、民主、高教的决策体制和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内部约束机制。要求有完善的内控制度,主要包括:统一、严格的业务标准、程序及相应的制度;统一、科学的授权、授信制度;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识别、评估和控制系统;独立、高效的内部稽核审计系统;建立完善的内部报告及信息管理系统;重要业务岗位的监督、制约机制。5.符合经济核算的要求,确定的综合经营计划和预期财务指标水平比较合理。综合经营计划应对未来大部分业务的市场情况进行描述和分析,并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和业务策略。6.符合商业银行营业场所的要求。商业银行有固定的营业场所,且要有与之相配套的安全保卫防盗、防抢和消防设施,以及开展各项业务的必要设施,确保高度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二、业务营运监管

1.业务营运监管的主要内容

(1)资本充足性。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监管,关键的问题是要有适当的贷款评估和资产分类方法以及相应的会计准则。恰当地评价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就意昧着必须准确评估商业银行的贷款组合、拥有资产或其他表外资产业务,并对其资产组合进行分类,保证提取足够的呆账准备金。(2)资产质量。资产质量是衡量一家商业银行经营状况最重要的依据,商业银行经营出问题往往是从资产质量恶化开始的,然后才是相应收益和资本充足率的下降。因此.监管当局把资产质量作为最重要的监管内容。一是保证银行的信贷职能建立在稳健原则之上的,建立并保持信贷政策和贷款审批、管理程序方面的文件规定;二是监管当局必须对商业银行的单项信贷、资产分类和提取呆账准备金政策进行定期检查,评估这些政策和实际资产质量是否相适应;三是监管当局必须对商业银行有问题的信贷和回收逾期贷款的程序进行关注,在提供担保和抵押的情况下,还应对担保的可靠性、抵押品的质量进行连续的评估和监测;四是限制对单一贷款人和关联企业的风险,防止风险集中。(3)流动性。流动性比例的监控必须与商业银行的总体经营状况结合起来进行评估,流动性越高,说明商业银行掌握的低收益资产就多,资产的盈利性也就越差,就会影响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和长远发展能力。(4)盈利能力。盈利是商业银行经营的目的,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有盈利,股东才能分得股息和红利,银行才能提取积累,增强抵御风险的实力和发展的能力。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主要取决于收入和费用支出水平。对盈利能力的监管,主要关注商业银行在财务会计核算中的不审慎行为,主要盈利不实。应付利息计提不足,表内应收未收利息长期挂账;果账损失和应收账款长期挂账不核销;呆账准备金计提不足;营业费用成本占比过高。上述现象的长期存在,将极大地损害商业银行的健康稳健发展。(5)管理水平和内部控制。管理水平和内部控制是监管当局检查评价商业银行时必须考虑的因素。完善的内部控制是衡量商业银行具有良好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有利于保证商业银行业务操作的效率性和有效性、财务报告的可靠性、行为准则的规范性。因此.监管当局在鼓励商业银行创新、发展的同时,必须要求商业银行贯彻“内控优先”的原则。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包括授信的内部控制;资金业务的内部控制;存款及柜台业务的内部控制;中间业务的内部控制;会计的内部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的监督与纠正。

2.业务营运监营的方式

(1)非现场监管。具体操作方式是在商业银行本外币并表的基础上,对商业银行日常业务报表和其他有关资料搜集、整理、分析,对比监控各项比率指标和审慎经营的要求,监控业务经营状况和动态变化,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预警,要求商业银行迅速解决。(2)现场检查。监管当局指派专人或进入商业银行实地检查。一是专项检查:对暴露或掌握的风险隐患和问题,监管当局要安排专人进行专项重点检查,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采取必要的措施督促其纠正。二是全面检查:即常规检查,是对商业银行经营状况包括资产质量、贷款风险、经营管理与内部控制水平和日常业务操作等进行定期全面检查。对现场检查后,非现场监管发现的问题和商业银行纠正的情况,进行后续跟踪监督。这样有利于强化现场检查的敷果和作用。(3)监管报告。监管报告应对照监管目标和监管依据,对某一商业银行目前的经营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作出判断和评价。一是对商业银行机构总体状况的评价。商业银行机构的偿付能力是否可以满足其日常经营活动中正常及特别流动性的需求,业务经营是否合法合规、是否安全稳健。二是对商业银行具体的监管进行评价。有无违规经营行为,不良资产状况是否真实,呆账准备金提取是否足额,盈利能力和资本充足水平是否满意,内部控制和管理是否到位,以及其他的漏洞和不足。三是对商业银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商业银行机构管理层有何经营策略、资本规划、时下设想、经济环境及市场竞争情况。四是监管机构针对银行机构存在的问题,下一步拟采取的监管措施。

全文阅读

有线电视论文:有线电视运营监管途径探讨

本文作者:王颖 单位:吉林省通化市二道江区有线电视网络中心

我国不少地区的有线电视网络存在着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一是放大器联级数过长造成信号质量变差,导致网络传送信号质量下降,造成线路故障率提高,网络管理维护人员时常为了解决网络故障而奔波,由此增加物力、人力、财力等额外支出;二是由于很多地区的有线网络系统大量的租用中国电信的光纤资源,导致自身运营成本增加,网络资源自主性不强;三是由于有线电视落网的管理时间较短、管理经验较少、行政管理体制等问题,造成全国各地的网络建设规划方案各异,没有统一的标准,难以连成系统,造成网络运营局限性;四是虽然我国的有线电视网络系统较大,但因体制、历史及管理落后、技术落后、业务单一、网络运行质量差等问题致使其经济效益较差,特别是和国外的同类型网络相比,我国的有线电视网络系统的各方面都存在着诸多不足,差距非常大。

有线电视网络系统一直以来的工作重点都是放在新闻宣传的制作上,记着、主持人等电视台工作人员较多,维护网络运营的技术人员较少,致使配备比例结构严重失调,已不能适应的有线电视网络的改造和升级建设任务。更不用谈利用新技术提升有线网络的服务能力和对有线网络提供新业务的技术发展动向进行跟踪。由于缺乏专门的技术人才,导致我国大部分有点电视网络系统对各类技术欠缺识别和筛选能力,对用户和市场的需求的研究能力也较为低下。

目前,我国有线网络公司的市场空间非常狭窄。大多地区有线网络经营管理者不看好、不重视付费电视业务、电缆调制解调器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业务、视频点播业务等有线网络公司具有明显优势的业务。同时,对管道资源、芯线资源、频率资源等方面的业务开拓能力也不够重视。运用有线电视网络系统开展数字化电视业务需要较强的商业化运作力,我国现有的有线电视网络行政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数字化电视业务的管理,由此,转变有线网络资产的管理体制改革迫在眉睫。只有尽快转变有线电视网络资产的管理体制,加速商业化运作的公司管理体制的进程,注重质量,提高信号强度,提升服务质量,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网络科技的开发,增加服务项目,增强综合实力建设等,才能不断提升有线电视网络系统的社会影响力和竞争力。要不断完善电视网络系统,重视系统的改造升级。特别要关注:1)做好扩展下行带宽工作,提高网络资源的自主性;2)对网络线路进行升级,实现反向通路;3)增加网络的可靠性,稳定传输信号强度。

有线电视网络公司从非营利性的政府机构领域进入到一个市场竞争激烈、技术进步快的商业领域,需要大量熟悉市场和技术的人才。所以,除了重视电视台的工作人员之外,一要增加技术人员的配备比例,以便适应和承担有线网络建设和改造的繁重任务;二要重视对用户和市场的需求具有研究的能力的营销人才的配备,以便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有线网络平台。在完善基础数据业务的同时,要重视高清电视和移动数字业务的发展。同时,在管道资源、芯线资源、频率资源等方面可寻求多方合作,充分发挥有线电视网络的自身优势,实现增加资源利用率,实现效益最大化。

全文阅读

运营监测知识体系建设研究

摘 要:运营监测(控)中心伴随国网公司“三集五大”体制改革应运而生,这是国网公司加快推进“两个转变”,是建设世界一流电网和国际一流企业的重大管理创新。根据国网公司运营监测(控)中心顶层设计,运营监测业务特点是集管理与技术于一体,涉及公司所有生产经营活动、核心资源、关键流程及综合绩效等,通过全面监测、运营分析等方式,挖掘与分析数据,驱动公司运营管理提升。可以看出,其职能发挥,对从业人员业务能力有较高要求,文章结合四川省电力公司运营监测业务开展实际,提出运营监测知识体系建设的初步设想,以用于全面提升运营监测人力资源的管理水平。

关键词:运营监测;人力资源;知识体系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20-0148-01

1 背景

运营监测(控)中心建设是一项重大管理创新,其核心职能是针对企业核心资源的动态利用效率,各项业务活动的合规情况、风险水平和管理效率以及绩效目标偏差展开监测、分析工作,对各类运营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和风险进行警示,提出应对措施和建议,并通过组织、协调业务部门快速反应,推动企业提高运营管理的效率和效益,提升企业整体的管理水平。由于员工岗位能力对岗位和部门工作绩效具有直接影响,甚至成为最关键的因素,因此建立知识体系,指导开发运营监测员工潜力、提高员工技能,是实现这一战略构想的重要管理工具和手段。

2 运营监测业务内容

运营监测(控)中心作为企业核心业务和核心资源的综合管控中心,是掌握情况、分析问题、防范风险的“千里眼、顺风耳、铁算盘、预警机”。其核心业务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项。

①全面监测。针对企业核心业务与核心资源在经营过程中的异动和问题进行的动态监测及自动预警,即通过构建监测模型、梳理指标体系、设定指标阈值等方式,监测企业内外部环境、核心资源、业务绩效和流程绩效,在线跟踪运营状态。②运营分析。在全面监测基础上,通过确定核心要素、梳理关联关系、研究分析技术、构建分析模型等方式,针对公司综合绩效、发展能力、竞争能力、风险管控等方面开展综合分析和专题分析,深度洞察运营中异动或问题发生的原因,所涉及的影响因素,所产生的风险以及未来的趋势,为提升企业总体运营水平提供决策支持。③协调控制。在全面监测、运营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已发现的运营管理中存在的异动问题和风险,协调相关部门或单位组织解决。④全景展示。通过可视化技术,实现运营信息的图形图像化,从而清晰直观并以互动的方式实现企业管理的全方位展示。⑤数据资产管理。通过建立海量数据的分级管理策略和业务数据入口质量管理和评价,提升企业运营数据质量,挖掘数据价值,实现企业运营数据资产价值最大化。

全文阅读

探究运营监测在电力行业的应用分析

[摘 要]电力企业在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许多电力公司纷纷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了信息化,实施更加规范,技术愈发标准。运营监测中心是伴随国网公司“三集五大”体制改革应运而生,承担电力公司运营安全、有序、健康、高效的协调职能,同时也能进一步加强公司集约化、精益化管理水平,减轻劳动强度,提高日常工作效率,为公司的长远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基于此,本文就运营监测在电力行业的应用进行探讨,希望能够抛砖引玉,促进供电企业运营监测工作的进一步优化提升,为提高电力公司的运营管理水平、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服务。

[关键词]全面监测;运营分析;协调控制;电力公司

中图分类号:F426.61;TP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6-0284-01

1、引言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用电需求骤增,国家开始大力监管供电,用户也要求更高质量的供电服务,为此,许多电力公司纷纷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了信息化,实施更加规范,技术愈发标准。运营监测中心是伴随国网公司“三集五大”体制改革应运而生,它是国家电网公司党组为进一步转变公司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国际一流企业作出的重要决策,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理念、全面提升公司管理水平的重大创新,是保障“三集五大”体系高效运转,驱动公司运营管理提升、实现电力公司安全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2、运营监测信息系统概述

2.1 运营监测信息系统主要功能介绍

①全面监测。针对企业核心业务与核心资源在经营过程中的异动和问题进行的动态监测及自动预警,即通过构建监测模型、梳理指标体系、设定指标阈值等方式,监测企业内外部环境、核心资源、业务绩效和流程绩效,在线跟踪运营状态。

全文阅读

社保基金监管研究综述

[摘 要]为了维护社保基金运营安全,归纳和总结了国外和国内社保基金监管领域的研究成果,从而为我国进一步完善监管体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社保基金;监管;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纵观各国社会保障基金研究文献,但凡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社会保障基金监管都有比较完善的法律体系,并且对社会保障基金的监管常常是立法与制度同时实施,甚至立法先于制度实施。例如美国于1909年颁布的《美国联邦刑法典》和经多次修订于1974年颁布的《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案》;英国1986年的《金融服务法》和1995年的《养老保险法》;新加坡1955年的《中央公积金法》,2000年爱尔兰建立国家储备基金,同时实施《国家养老储备基金法》2001年新西兰建立养老基金,同时通过《养老金法案》勤等等国家的法律法规。这些国家的法律法规在社保基金运营与监管制定上都非常详尽与规范,法律所提供的制度依据保证了管理体制,机构设置,基金征收、使用、运营与监管的严肃性,尤其对侵占养老金与福利基金等违规事件的处罚规定非常严厉,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性。

在监管组织体系上,各国监管部门分工明确,各尽其责。例如瑞典社会养老金强制性个人账户基金管理下设的养老金管理局、国家税务局、国家社会保险委员会和国家金融监管局等多个部门,其中税务局负责征收全部供款,把资金转交给国库,向国家社会保险委员会提供信息;养老金管理局负责记载个人账户,登记个人基金选择,提供保险等;国家社会保险委员会负责向养老金管理局提供信息,整理信息给大众,监督养老金管理局;国家金融监管局,主要职责是给在瑞典运营的市场基金发放执照,并对他们的基金安全运营活动,审核运营报告等正常业务进行监管,同时监督养老金管理局的业务活动等。法国的社会保障日常管理由政府组织承担,政府对社会保障事物保持强有力的干预和控制,其职责有:制定和颁布法律法规,制定社会保障基金财务制度,决定基金行政费用总额,实施财务监督和行政决策等。社会保障费的征收和管理由社会保障和家庭津贴征收联盟负责,该联盟具有公共职能的私营机构。社会保障费缴到征收联盟后,在国家社会保障管理局的严格控制下拨给各基金会使用。法国的社会保障基金监管的一个明显特点是行政管理与基金运营相分离,各尽其职。此外,有些国家的雇主、雇员代表也参与到社会保障基金的监督与管理。还有不少国家聘请了外部的精算、审计专家对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运营管理进行监督,促使基金管理、运营机构进一步改进服务,提高效率,同时做到防微杜渐。

在近些年国外研究文献中,对社会保障基金的研究逐渐从宏观转向微观,从制度、体制的研究到具体的基金风险控制,社保基金和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等等。如世界银行著名专家英国学者Robert Holzmann(1997年)就智利养老基金对金融市场深度的影响进行模型分析和实证分析,结论支持两者之间存在良性互动,并提出了养老基金对资本市场流动性和竞争程度的影响仍需进一步研究。对社会保障基金监管的研究最初都是从各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面入手,探讨养老保险基金在投资运营中如何建立有效的监管体系来保证基金的安全运行。如英国学者Paul Myners(2001年)就目前英国提出一序列新退休基金管理观念,其中几个主要的论点为:第一,退休基金之投资资产选择的改变。基金资产的选择不在只寻求高报酬之资产,而是以能与基金负责之波动和高相关性的资产类别为选取之基础,利用策略性资产配置达成基金投资组合最小风险暴露。第二,基金管理制度需要有一套明确且标准化基金提拔制度以便反应基金账户之到期负债结构。第三,基金绩效评估方法的改变。在Myners之前,一般退休基金管理实务上极少处理讨论退休金负债结构,而是以投资组合最大目标为最大化预期报酬或超越一般预定水准绩效。Myners的报告主要为引导一套根据不同基金制度特色和其基金参与者风险之态度来配合基金资产之策略性资产配置。美国学者Arun s,Muralidhar(2004年)深入探讨了如何测度投资管理人或共同基金的绩效,尤其是如何根据风险来调整绩效。他根据风险调整绩效的测度方法被扩展用来测度养老基金参与者所面临的独特风险。只要存在委托一问题(如监督委员会监督内部投资官员,内部投资官员监督投资管理人),也许就不适合根据波动性差异进行调整,投资者必须明白风险(跟踪误差)是如何产生的。他通过考察发现,管理人绩效与他们的基准并不是高度相关的风险,不但开发了一种与评估技能的简单方法相一致的根据风险进行调整的方法,而且提出了关于通过积极管理和消极管理来构建资产组合的指导意见。

日本学者Takashi Oshio(2004年)以简单的交叠世代模型为基础分析了在面对逐渐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式影响下,政府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建立一个有效的社会保障基金信托机构来对社保基金进行安全性监管。作者表明:由于人口老龄化的逐年影响,政府通过一些措施手段改良社保基金信托机构的不规范行为使其具有良好的行业行为准则,从而来达到抵销PAY-G0系统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此外,在价格因素占主导地位的封闭经济体系当中,运用信托基金模式来缓冲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影响可能会导致代际之间不平等的进一步扩大。作者还探讨了在面临全球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影响下,政府采取征收固定税和良好的信托基金模式机构等一些政策手段会对日本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产生深远的影响。希腊学者Nikolaoa T,Milonas,George A,Pa―pachristou和Theodore A,Roupas(2009年)研究分析了希腊社会保障制度的特征并且深入探讨了养老基金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作者以实证研究重点分析了采取怎样灵活有效的投资组合方式(包括股权投资)可以减轻希腊公共养老金所面临的运营效率低下等问题,并且怎样降低这种灵活性投资方式所带来的风险影响。该文的最终实证结果证明,在允许的财务风险范围内实施高效的社保基金储备管理可以带来基金投资运营的额外收入。然而,事实上采取一些灵活多变的养老金管理方式并不能解决一切社会保障制度固有的弊端问题。

全文阅读

从监督过失理论再谈“4·28”胶济铁路事故判决

摘 要:类似“4·28”胶济事件等重大铁路事故给社会造成了严重损失,铁路运营安全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关注,对重大铁路事故的责任追究也成为了较有争议的司法问题。从刑法监督过失理论角度对“4·28”胶济铁路事故刑事判决展开探讨。

关键词:铁路运营安全;胶济铁路事故;监督过失理论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5-0103-02

一、监督过失理论概述

监督过失理论经历旧过失理论、新过失理论、新新过失理论三个阶段演变而来,于20世纪50年代由日本为解决企业内部中上层管理者的监督过失责任而提出:监督者负有监督管理责任,对被监督者的过失行为引发的损害结果应承担监督过失责任。监督者的行为与被监督者的过失造成的危害结果之间没有直接联系,但监督者的监督管理责任决定了监督者对被监督者的过失负有预见义务以及避免危害结果发生的义务。

中国学界通说一般认为监督过失包括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监督过失是对被监督者的过失行为或者其他非犯罪行为负有监督义务的监督者应当预见到该结果的发生,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到该结果发生的可能性但轻信能够避免,从而未采取措施,最终导致危害结果发生的一种主观心理态度;广义的监督过失除了狭义的监督过失理论外还包括管理过失。管理过失是指对各种物、设备、机构、安全体制等的不完备所造成的危害结果承担责任的情形。监督过失理论在中国刑法渎职罪相关条例中有所体现,张明楷教授就认为监督过失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缺乏对被监督者的行为的监督所构成的狭义的监督过失,二是由于没有确立安全管理体制所构成的管理过失”。

二、监督过失责任要素

1.责任主体:监督过失责任的责任主体是特定的人,且处于一定的监督地位,因自身职位或业务工作的需要具有一定的法定监督义务,具有一定的预见和预防危害结果的能力,监督者应该是直接相关负责人员。

全文阅读

国有企业运营风险监控组织设计的研究

[摘要] 本文从国有企业如何构建具备运营风险防范能力的组织体系出发,首先分析了构建运营风险监控组织所必须遵循的原则,然后就组织的结构和运行机制进行了设计,最后探讨了影响组织体系高效率运行的各项关键性因素。

[关键词] 国有企业 组织体系 运营风险监控

国有企业运营风险是指国有企业在资本运营过程中,由于运营环境的变动性、国有企业运营资本缺位及国有企业自身免疫力低下等而带来的国有企业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本文正是从国有企业本身特点出发,讨论了如何合理有效地进行风险管理组织体系的建立和设计。

一、组织设计目标及原则

1.组织设计目标

国有企业运营风险监控组织的基本构架应以独立性评价为基石,进行运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管理,并向企业管理者提供独立的运营监控的揭示报告,帮助其进行投资和决策。组织体系设计的最终目标是要建立一个一体的、积极的、事前的、持续的、基于价值的和过程驱动的运营风险监控体系。

2.组织设计原则

国有企业的运营风险的组织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目标一致性原则:运营监控组织的组织设计一定要与企业整体的经营目标和经营理念相适应,同时又要与企业对运营风险的看法和承受能力相适应。(2)灵活性原则:运营监控组织的组织设计应使组织内部相关人员发挥最大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能够根据企业内部运营环境的变化自动调整一部分范围内的组织工作。(3)系统性原则:为了能够全面地收集到监控信息,组织设计中的各个职位既要有所区别又要相互依存,能够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发挥运营监控工作的最大效能。(4)分工协作原则:风险管理过程是复杂和精细的,所以需要各专业、学科的人员共同完成,建立有效的分工协作机制。(5)成本与效率原则:进行风险管理工作需要成本的投入,所以在风险监控组织设计中要充分考虑成本因素,尽可能提高风险管理工作的效率。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