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运维工程师工作计划

运维工程师工作计划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浅谈红沿河核电站机组日常运行与大修切换管理方法

【摘 要】红沿河核电站机组日常运行期间的工作管理方法,与大修期间的管理方法有所区别,负责工作管理的单位、人员也不同,这些不同造成了工作风险的引入:如工作先决条件的变化,风险控制的手段,走错机组间隔,工作安排漏项等,给电站的安全管理带来很大的挑战。因此需要研究一套日常/大修切换的管理方法,在机组管理权的交接过程中,建立工作移交的基本工作流程、操作细则及管理方法,明确在实施过程中相关人员的职责,从而解决由于管理切换和机组状态变化带来的风险。

【关键词】红沿河;核电站;日常运行;大修切换;管理方法;综述

0 引言

随着核电机组的增多,机组日常运行与大修切换的频率和次数也随之增多,在日常、大修计划组织机构分属不同部门的核电站中,这种切换会带来一定的管理移交问题。本文根据工作经验,对这种切换的管理方法进行了总结和建议。

1 日常转大修项目的选取范围划分,确定交接对象

根据核电站工作的性质,主要分为定期试验,纠正性维修和预防性维修。要保证项目交接的完整性,必须同时兼顾到上述所有种类的工作。机组日常运行的管理单位是日常生产管理项目组,大修期间的管理单位是大修项目组,所以交接的各单位的接口一定要明确。设想可以按照以下方法逐步有序实施。

日常发现的缺陷或者日常预防性维修/定期试验工作,如对机组核安全及发电能力无立即影响的,可按照下述原则转大修执行:

1)日常无检修窗口,必须停机停堆才能处理的工作。

全文阅读

方家山核电长周期生产计划体系构建

【摘 要】通过构建核电厂长周期生产计划工作过程控制体系,通过T-24周里程碑节点逐步向工作周进行推进,合理、有序的安排相关的缺陷维修与定期性工作,有效提升设备可用率,降低维修成本、降低运行风险、较少机组瞬态。

【关键词】核电站;方家山;长周期;生产计划体系;体系构建

0 引言

核电站相对于其他常规能源电站,如水力电站、火力电站、风能电站、太阳能电站,核电站对于核安全性有着特殊的要求,因此对于电厂管理来说,需要不断的追求和提升核安全性。而且电站作为企业而言,经济性的追求也是一种必然的需求。长周期的生产体系就是将二者进行融合,以使核电站各项生产检修活动达到安全性和经济性的最优化,从而使企业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长周期生产计划体系的构建,就是为了达到上述目标而建立的一种工作过程控制体系,长周期生产计划体系从工单触发、计划准备、工单准备、隔离安措准备、执行专业反馈信息及工单调整,在各个工作^程的关键环节设置了里程碑,通过设置定期会议进行审查,此项工作贯穿整个工作过程周期。另外,长周期生产计划体系还需要是工作安排合理性最大化,如此可以有效降低工作成本,提高执行专业的工作效率,对电站的核安全提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 长周期计划体系构架要素

1.1 长周期组成结构

1.1.1 建立工作周概念

为了满足对长周期计划执行的需要,需将整个工作过程以周为单位拆分开来,最终实施的周称为工作周。工作周是最终长周期计划实施的具体单元,工作周不仅决定着具体的项目是否得以实施,还决定着长周期的稳定率。方家山核电工作周成员主要由计划工程师牵头,由运行工程师、执行部门协调工程师、核安全工程师、工业安全工程师、辐射防护工程师等组成。

全文阅读

基于“卓越计划”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

【摘要】专业课程教学是实施“卓越计划”的重要环节,传统以课堂、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无法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新要求。本文紧密结合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专业“卓越计划”的实施,以培养学生“工程素养”为主线,依据“以学为主,以教导学”的教学理念,构建教学内容开放化、授课形式团队化、学习方式自主化的专业课程教学新模式,提出相应保障机制与相关建议,并实践于核心专业课程教学中,取得和发挥了良好示范效应。

【关键词】卓越计划 专业课程 教学模式 工程素养 以学为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026-02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振兴工程教育,实施的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计划。实施“卓越计划”主要目标在于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主动服务国家战略、主动满足社会需求,从而培养一大批优秀的后备工程师。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是卓越计划实施的重要内容与基础,因此,探索卓越计划下的课程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对于完善专业培养方案、引领我国工程教育改革新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重庆交通大学是一所公路、水运交通特色鲜明,具有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以工为主,工、管、理、经、文、法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2011年被列为第二批“卓越计划”高校,交通运输专业被列为试点专业。交通运输专业作为国内最早创办的4个同类专业之一,其前身是1982年、1984年创办的“交通运输管理”和“汽车运用工程”两个原交通部重点本科专业,1997年整合为交通运输专业。近年来,交通运输专业在已有成绩上取得了更大发展,2008年被评为重庆市特色专业建设点,2009年建成“汽车新能源与节能技术”国家级精品课程,2010年被批准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并通过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3年成为国家“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卓越计划”的实施具有企业深度参与学生培养过程、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三个显著特点,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直接关系到教育理念与培养目标的实现。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确定了围绕“工程素养”的培养主线,迫切需要新的课程教学模式与之相适应,从而将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具体落实细化到交通运输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各个环节。而本文正是在此背景下研究“卓越计划”如何在课程教学模式中体现、实施、创新。

一、基于“卓越计划”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现状

1.“卓越计划”的改革实施进展评述

全文阅读

浅谈汽车维护一体化课程的构建与实施

【摘 要】汽车维护保养是汽车维修企业日常工作的主要内容,也是学习汽车维修技能的入门基础。笔者立足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实际,探讨构建和实施“汽车维护”一体化课程的可行性。

【关键词】汽车维护 一体化课程 课程改革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设置基本上是把整车划分为发动机、底盘、电气等功能相对独立的若干门一体化课程进行教学,对整车实际操作教学比较少,学生缺乏最基本的整车实操技能培养。本文针对汽车维护课程的实施现状与不足,探讨构建“汽车维护”一体化课程的必要性、课程定位及方案设计、课程实施场室以及设备配套等,尝试提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程方案。

一、汽车维护课程的实施现状与不足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核心课程设置情况一般为:一年级为汽车(发动机、底盘)构造拆装实习;二年级为发动机、底盘、电气等功能相对独立的一体化课程;三年级主要为专业拓展课、汽车维护(有的学校没有开设此课)和企业顶岗实习。汽车维护课程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整车实操技能,为学生顶岗实习预热。这样的课程设置是在“2.5+0.5”模式下设计的,实施过程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然而,在开设汽车维护课程的学校中,实施情况各有不同,有的学校将“汽车维护”放在三年级上学期开设,但随着汽修企业用人需求量的增大,学生顶岗实习时间不断前移,大部分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就已到企业实习,开设了该课程,但是没有时间有效实施;有的学校整车设备不足,加上学校从教学计划、教材以及场室配套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汽车维护课程的实施多数采用教师演示法展现给学生,学生被动学习,动手参与的机会很少,学不到维护操作技能,教学效果欠佳;有的学校只偏重实训;有的学校则是纯理论教授汽车维护知识,缺乏维护操作技能的培养。这些都不利于汽车维护课程的有效实施,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构建汽车维护一体化课程的必要性

(一)汽修企业业务量大

全文阅读

汽车维护与保养教学法论文

“汽车维护与保养”是汽车维修与运用专业,专门为汽车与机电维修人员开设的核心课程,该课程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将汽车维修与运用专业中的“工学结合”作为指导,借鉴德国工作实践的教学模式,在行业岗位中分析维修人员所需的能力要求,创建出“以完善工作为目标,以行为导向为督导”的课堂教育模式。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养成专业技能与工作素养共同发展的习惯。通过行为督导教学,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与学习方法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并将其贯穿于课程的整个实施方案过程当中。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通过实行行为导向教学法和符合教学情境的学习方案,提高教学效率与学生的实践能力。

1开展以行为导向教学法为基础的课程

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内涵主要是: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并依据前期定好的目标主动学习知识。这是一个学习转换的过程,在该过程中可以根据时讯、决定、计划、实施、评测等方面进行选择性学习;②在行动导向教学中,教师可以变成在教学过程中的组织协调者,而不仅仅是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输者。在这种学习氛围中,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学习互动,引领学生独立完成获取信息、制订学习计划、学习评估等行为,可以使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习到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而开展以行动导向教学法为基础的课程,需要体现出如下几点:

1.1以培养能力作为教育目标

在日常教学中,不要只以学生的试卷分数作为评判学生的唯一标准,而要以学生在学习任务中掌握汽车保养和维护能力的多少,作为评判学生职业能力的标准。

1.2以行为导向确认教育内容

在行动导向教学法中,学生的学习课程不再是从书本上学习传统片面的汽车保养知识,而是转变成以学生学习能力为基础,以行为动作为导向的知识结合体,比如“汽车维护与保养”一书就结合了“汽车运行材料”“汽车性能检测”等教材的内容,更加方便学生的学习。

1.3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开展教学

全文阅读

基于思维能力养成下的城市交通规划课程教学探讨

【摘要】城市交通规划课程学习所面对的城市交通系统,具有系统性和高度的复杂性,需要较强的系统思维能力,以确保交通规划和管理处于较高水平。在城市交通规划课程教学中,应特别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本文从城市交通规划课程的特点出发,分析了在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系统思维能力的必要性,并针对这一问题,从课程教学和课程设计两方面提出培养学生系统思维能力的建议。

【关键词】城市交通规划;课程教学;思维能力

城市交通规划是一门培养学生城市交通规划与道路设计基本理论和实践能力的课程,对一名优秀的交通工程师而言,除了应该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良好的思维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具体的城市交通规划而言,主要包含以下五个技术步骤,即规划调查、社会经济模型、交通预测、规划设计以及方案评价;各技术步骤的背后,必须有对应的问题分析与研究,并以此为基础,建立相应的模型;要求工程师熟练掌握城市交通规划的技术方法,也对工程师的系统思维能力提出了挑战。

一、城市交通规划课程中培养思维能力的必要性

(一)课程性质需要

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是现代城市所面临的公共难题,优秀的城市交通规划设计对解决城市交通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每个城市的交通问题有共性也有各自的特殊情况,城市交通也是实时变化的,需要城市交通规划工程师运用自己的科学思维、前瞻思维、艺术思维进行处理。尽管现阶段能够利用各种先进的技术设备了解城市的交通规律,但是由于交通系统的复杂性等因素影响,存在诸多无法以合适的数学模型来表示的问题;有的情况下,受到模型可解性的限制,我们必须在大量前提条件的约束下建模,然而这些条件有时并不符合实际状况。所以,在交通规划这一行业,多数理论与方法都不具有普世性,自身的可应用范围较小。这对交通规划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除了应该掌握课程中的基础理论知识与方法,还应该全面掌握这些理论的前提、适用条件以及特点等等,唯有如此,在未来的工作中,才具备方法的运用能力和运用新思维解决新问题的能力。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城市交通规划课程教学中,注重W生思维能力的养成有着重要意义。

(二)当前教学方式缺少学生思维能力养成的机制

当前,我国高校在城市交通规划这门课程教学过程中,普遍以讲授法为主,也就是在课堂上,主要是教师向学生讲解城市交通规划的理论与方法,学生只能在课后理解与复习巩固。至于学生采用何种方式进行课后复习,教师是无从掌握的。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能够在城市交通规划这门课程的教学中做到积极主动,结合现实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学生少之又少,与其在课后任由学生自己摸索思维能力养成的办法,不如将这一问题放在课堂教学中重点培养。这需要摒弃传统教学中课上教师讲解、课下学生巩固复习的模式,变为学生课前自主预习,课上采用启发式、师生互动共同探讨问题的教学方式。

全文阅读

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问题与对策

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应用有效推进了会计工作的自动化,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会计电算化系统中还存在诸多安全风险,有人为因素引起的风险,也有会计电算化系统自身的缺陷。本文将简单介绍会计电算化系统,浅析会计电算化系统中的安全风险,并针对规避会计电算化系统安全风险问题提出个人见解,希望可以对优化会计电算化系统有所帮助。

一、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定义

会计电算化系统就是采用电子计算机代替手工制单、记账、算账、报表及对会计资料进行电子化分析和利用的现代记账系统。会计电算化处理信息数据的计算工具是电子计算机,能够使数据处理代码化,计算速度非常快,具有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功能,促使信息处理规范化,会计存储电磁化。

二、会计电算化系统中的安全风险

会计电算化系统中的安全风险一共有四种,分别是来自人为因素的风险,软件系统不完善,计算机存储系统存在故障风险,网络环境对会计电算化系统造成安全威胁。来自人为因素的风险主要是因为会计师的专业素质有待提升,操作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技能水平有限,部分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存在缺失,导致会计电算化系统运行不规范。软件系统不完善是因为软件技术水平落后、保密性能差,不能保证数据信息的安全。计算机存储系统存在故障风险主要是因为计算机硬件的维护工作未能完全落实,网络环境会对会计电算化系统造成安全威胁说明在运行会计电算化系统之前首先要净化网络环境。

三、规避会计电算化系统安全风险的措施

(一)建立科学的会计电算化制度

规避会计电算化系统安全风险首先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会计电算化制度,为维护会计电算化系统提供充分的保障和重要依据与导向,引导会计师明确自己的责任,灵活运用电子计算机,并高度重视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安全维护工作。另外,要注重加强会计电算化制度的执行力度,充分发挥现代会计的作用以提高会计工作效率。

全文阅读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电力电缆施工运行与维护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电力电缆施工运行与维护是高压输配电线路施工运行与维护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为促进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动手能力,引入了行动导向教学方法。通过具体的教学实例分析,对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内涵、核心以及实际操作步骤进行了深入研究,为其进一步推广应用奠定了方法基础。实践证明,在电力电缆施工运行与维护课程中引入行动导向教学法,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 行动导向教学法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7C-0050-03

电力电缆施工运行与维护是高压输配电线路施工运行与维护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介绍电缆的基础知识和电缆的安装、施工以及运检岗位工作任务训练等内容,是支撑电力电缆工这一电力线路工种的核心专业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从对电力电缆陌生的阶段发展到掌握电缆施工、运检岗位相关知识,达到电力电缆中级工水平;要求学生不仅掌握电力电缆的相关知识,还要掌握电缆的安装、施工和运检等相关技能。

电力电缆施工运行与维护课程在传统授课模式下,理论课与实践操作课分开进行,容易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一方面,学生在理论课堂上由于兴趣、积极性以及自制力等原因,学习效率较低;另一方面,在实习实训中,由于未能理解相关知识点,内容枯燥、方式单一,实操技能无法得到有效锻炼,最终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为了解决理论和实践脱节的问题,高职院校普遍引入了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该模式打破传统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根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重新整合教学资源,不但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而且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参与作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除了对教师队伍、教材、教学场地有新的要求外,还有一项重要内容:一体化课程建设。它让师资、教材、教学场地诸要素有机组合起来,是一体化教学顺利实施的关键。在探索一体化课程建设的实施方法中,高职电力电缆施工运行与维护课程教学中运用了行动导向教学法,不仅有效提高了电力电缆施工运行与维护的教学质量,还为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行动导向教学法

行动导向教学法(Handlungs Orientierter Unterricht)的核心内容是: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遵循“信息、计划、决策、执行、检验、评价”这一完整的“行为”过程序列,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执行计划、独立地评价计划”,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和专业理论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全文阅读

变电站巡视仿真系统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方案中的应用

摘要:在深刻理解电气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的基础上,将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变电站巡视仿真系统充分灵活地应用到电气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中,将多个教学环节与教学内容和知识能力大纲精细地结合起来,以期有良好的教学示范效果。

关键词:变电站;巡视仿真;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

作者简介:王健(1970-),男,江苏淮安人,南京工程学院电力学院,讲师;杨志超(1960-),男,江苏常州人,南京工程学院电力学院,副教授。(江苏南京211167)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工程学院校级科研基金项目(KXJ0804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6-0056-02

2010年10月,教育部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共同在有关高校中组织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经教育部组织论证、审核和批准,南京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有幸成为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同时获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试点专业。本文在深刻理解领会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和目标的基础上,依托我校现有的教学及研发能力,将变电站巡视仿真系统充分灵活地应用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相关理论及实践环节培养方案中,将多个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和知识能力大纲精细地结合起来,以期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提供一些有益的探索[1]。

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要求

1.专业介绍

全文阅读

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简介:宋斌(1977-),增城市职业技术学校讲师。研究方向:汽车运用与维修教育。(广东 广州/511316)摘要:根据《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要求都较高的特点,在教学中通过对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应用研究,推动了教学革新,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加有效的良好的学习环境,使课堂教学的效果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从而实现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法;汽车发动机;课堂教学;项目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7-0135-02《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是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包括汽车发动机的构造、维护和修理等重要内容。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以满足现代社会对汽车维修人才的基本要求,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显然,该课程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需要理论联系实际地组织教学。但是,很多课堂上是教师在黑板上讲结构,口头上说修理,学生没有兴趣,教学有效性很低。为了改变这种状态,有必要研究和实施德国的行动导向教学法,提高《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行动导向教学法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一类以培养学生关键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方法的统称,包括引导文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小组教学法等。行动导向教学法它不同于具体的教学方法,它既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教学理念。行动导向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以行动为导向,把培养学生行为能力作为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在《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教学中,教师通过营造符合工作实际的教学活动氛围,引导学生感受知识、技术和方法,通过学习小组共同制定计划,组织实施,相互评价,完成工作任务,从而获得知识和技能,提高专业能力。它具有以下的特点:

(一)注重行动导向,强调方法学习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中运用行动导向法教学,从任务信息的收集、计划的制定、方案的选择、目标的实施、信息的反馈到成果的评价,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处于主体地位。而教师更多的时候是学生行为的指导者,是学生碰到学习问题时的咨询者,是课堂上的一位主持人。但这并不影响教师作用的发挥,相反,行动导向教学法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要准备教学情境、营造学习氛围、组织和引导教学过程。

(二)注重互相合作,强调全面学习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