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预科教育论文

预科教育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民族预科教育与民俗文化论文

一、校园语境中民俗文化与隐形课程对接的可能性

(一)理论层面二者对接的可能性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根基和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事象。北京大学高丙中教授就认为“民俗是各种群体的基本文化构成,这是没有什么疑问的。基本文化成其为民俗,不在于它是民间文化,最基本的在于它是生活文化。……民俗是人们的基本活动的文化模式,人们基本的生活内容就是把生命投入到约定俗成的活动方式中去。”卜湘玲等人在对民俗的教育意义进行系统研究后进一步指出“民俗是一种动态性的社会生活文化事象,是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它兼具生活属性和文化属性,是二者的复合体,这种特性对于社会秩序有着控制和规范功能,对培养人们的社会公德和道德情操也有重要作用。所以,这样的一种教育资源是对学校教育有力的补充,让学生在民俗教育中开阔了历史与文化的视野,有利于形成健康的价值判断,生成情感道德的需求,培育创新精神及对社会的责任心与使命感等。”而作为现代课程论所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隐性课程则是一个与显性课程相对的概念。其最早由美国教育家杰克逊于1968年在《班级生活》中提出。“一般来说,显性课程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设置的,通过课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正式课程。对显性课程以外的学生所能接触到的一切教育因素加以整合、设计,便形成隐性课程。它不通过课表反映出来,不通过教师有计划的正式教学进行。隐性课程主要包括校园建筑、文化教育设施、文化生活、绿化美化和校风教风、学风班风,人际关系、心理气氛等方面的内容。其主要特点就是潜在性、广域性和非预期性,对学生的知识、情感、意志和信念等方面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能促进或干扰教育目的的实现。”由此可见,从理论层面来看,民俗文化的教育意蕴与隐形课程具有内在的精神契合,二者在理论上有着对接的巨大可能性。

(二)现实层面二者对接的可能性民俗文化和隐形课程的对接,不仅在理论上有很大的可能性,同时在实践上也有。从具体实践上来看,民俗文化和隐形课程对接的可能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多元的民族文化空间为二者的对接提供了基础平台。在多民族国家,民族构成的多样性不仅仅具有数量、规模上的人口统计学意义,而且还深刻地影响到多民族国家社会纽带的建立及凝聚力来源。通常情况下,在排斥性思维观念指导下,建立在单一语言、宗教、文化等基础之上的社会纽带,无疑只能导致对处于弱势地位少数民族权益的忽视和侵犯。而民族预科教育则是在包容性思维观念指导下,建立更具有包容性的社会纽带的一种合理选择。从南昌工学院等民族预科院校的实际情况来看,民族预科教育的学生都是少数民族。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域和民族,各自拥有着独特民俗文化,进而构成了一个跨文化交流的大舞台和一个多民族认同共存的文化空间。在这个大环境中,不同的民族文化彼此进行着碰触或交融。这就从客观上为民俗文化与隐形课程实现对接提供了一个基础的平台。第二,民族预科院校的具体文化活动为二者对接提供了保障。为了促使本校的民族预科生能够在社会背景、地区差异、文化基础、语言环境等方面有着巨大差异的情况下,正确认识、尊重和理解彼此的民族文化,目前南昌工学院等民族院校都作出了很大的努力。总体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一是拟筹建少数民族风情馆,通过宣传各个民族的民俗风情,对学生进行无形的教育,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他们和谐相处。二是建立并完善民族政策宣传馆。在全面介绍各个时期国家民族政策的同时,也以一些具体的民族团结的实例对民族预科生们进行教育,并以榜样的力量来激励他们。三是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系列活动。除了开设民族理论与民族政治课程之外,还开展一些民族团结教育系列活动。四是开展以介绍民族民俗文化为主题的知识讲座,宣扬传承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以及维护民族大团结局面的重要性。总之,民俗文化与民族预科教育的对接在理论与现实层面都有着巨大的可能性。作为预科教育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因素通过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将各族的民俗文化变成了一种隐性课程。它在引导学生在更深入、全面地认识自己的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对其它民族的文化形成一种理解和宽容,进而不断与其它民族的预科生进行交流与互动,增加彼此之间的了解与尊重,从文化认同逐步走向文化自觉,自觉传承该民族的优秀文化。

二、学校语境中民俗文化与隐性课程对接的实践

高等院校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以及其它一些信息的重要中介和落实民族预科教育政策的重要机构。从民族预科教育的实践来看,民俗文化往往借助或渗透于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言行,并逐步具体化为校园和课堂中的语言、仪式和规范习惯等,进而隐于日常的教学、生活当中,并把这种影响和结果逐步辐射到社会上。而整体上来看,在民族预科教育实践中,民俗文化和隐性课程的对接主要包含校园文化和课堂文化两个方面,其中课堂文化则是主要表现为:教师依靠其自身的民俗文化底蕴对学生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和谐校园文化的创建民族预科院校“多民族、多层次、多地域”的生源特点,决定了其文化的多元性。学校作为一个育人的摇篮,既能保持优秀传统文化的代际传递,又能促进异地、异域文化间的不断交流。而和谐校园则是“一个符合人性规律与教育规律构筑的生态系统,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例如江西的南昌工学院,该校已成为一个对多民族文化进行有效整合的场域。为了对民族预科生进行全面教育,其十分注重校园文化的隐性课程意蕴,并积极开展多项工作。目前取得的成就主要包括:第一,设计具有民族文化意蕴、承载民族文化内涵的的校园物质环境。为了能够保证清真饮食习惯学生的用餐问题,学校投入1000万元兴建了面积为6700平方米,可容纳3000余名学生同时就餐的高标准清真食堂,并且在该食堂全部聘用维族的红、白案厨师。第二,巧妙设计学校的精神环境,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学校在图书馆,教学楼建立了展示该校多民族文化的文化长廊,并组织预科生们进行集中学习。第三,创造良好的校风和班风,形成和谐的文化气氛。第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教育。第五,营造多姿多彩的活动氛围,在校内外开展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著名社会学家布劳认为“各群体之间的隔离阻碍他们之间的交往,而缺乏社会交往的机会会妨碍社会关系的建立;群际之间的交往,即使不是亲密的交往,也能够促进人们相互之间的理解,促进宽容精神的发扬;在一个现代化的社会里,个人和群体的社会整合更主要取决于群际间的交往以及由于这种交往构成的广泛网络所给予的各个方面的支持。”因此从整体上看,这样的校园氛围为民族预科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必备的教育基础资源。预科生借助于学校提供的交流平台,了解和学习不同民族的文化,增进对异民族和异文化的认同和包容,进而增进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因此,民族预科生个体与集体中的其他成员之间由于共享某种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以及评价和判断标准,就会在外在象征符号与实践行为中表现出与其他成员的同一性,这种共享的成分又成为集体凝聚力和社会纽带建立的来源。

(二)教师对民俗文化教育的实践“在传统与现代社会中,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民俗文化的教化和熏陶。从孩提时代到成人,人们从民俗文化中学得一系列知识、技能和道德,甚至是祖先留下的成见。这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潜在能力,一切教化都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使你不知不觉地在民俗传承过程中获得知识和能力”[7]而教师作为社会个体的成长经历,也必然要从民俗文化中学得一系列知识、技能或者道德,从而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承担“文化性知识掮客”角色。在理想状态下,教师的这种不曾见诸于教学文本的知识、技能或者道德,具有民俗文化底蕴的课程意义,进而逐步成为一种隐性的课程。具体到民族预科教育教学实践中,由于其教育的特殊性,民族预科的教师作为一种从事社会性教育职业的劳动者,其依靠自身的民俗文化底蕴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化更是非同寻常的。教师在向学生传播教学信息的时候,除了传授知识、技能之外,对其产生影响的还有一些以特定方式呈现的非语言因素,其包括感情、情绪、表情、手势以及习以为常的腔调、仪态等文化序列,从而在具体的教学语境中实现了民俗文化与隐性课程的对接。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教师的重要作用,南昌工学院在抓好常规教学的同时,立足于民族预科教育的“民族性”特色,逐步推进师资队伍的建设:第一,为满足预科生特殊教育的要求,该校每年在引进师资时都注重面向全国引进少数民族教师,目前仅民族教育学院就有30多名少数民族教师;第二,组织教师集中学习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使他们在提高自身民俗文化底蕴的同时,逐步意识到教学对象的特殊性,从而在尊重、关爱学生的基础上,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第三,鼓励教师处理好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之间的关系,合理引导学生的价值观,使民族预科生这个特殊的教育层次变得不再特殊。目前,南昌工学院已逐步培养了一批热爱民族教育事业、民族教育专业理论知识扎实、学历层次较高的教学骨干,使他们能够施展才华,更好地为民族预科教育服务。

三、结语

全文阅读

论预科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意识教育

【摘 要】如今对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的生命意识教育的研究及实施仍存在较大空白。本文试从生命意识的含义出发,针对预科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外在表现特点,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探讨在预科语文教学中实施生命意识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以期使学生对生命存在形成自我意识,教会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关键词】预科教育;语文教学;生命意识

Abstract: Now on the national minority preparatory course students’ life consciousness education research and practice still have a large gap. This article tries from the sense of life meaning, according to the students’ learning psychology and external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discussion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life consciousness education approach and method in preparatory Chinese teaching in, in order to make the students to form the self consciousness of life, teach students to love life, cherish life, understanding the meaning and value of life, so as to form a correct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

Keywords: Preparatory course education; Chinese Teaching; Life consciousness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采取的特殊教育措施。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在高校中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享受民族政策降分录取的准大学生,进入预科接受的教育却是过渡性的,仍是知识为本,分数至上的应试教育模式。预科学生学习起点低,学习基础较差,又面临进入象牙塔后的美好憧憬和升科考试压力的双重冲击,再加上预科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特殊性,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笔者从多年来对预科学生的接触和分析中看到,不少学生因此表现出烦躁、焦虑、彷徨、消极等负面情绪,当这些压力不知如何缓解时,当他们看不到生命的意义而徘徊苦恼时,开始变得游戏人生,外在表现为对自己生命的浪费或否定,对他人生命的漠视,甚至伤害自己、伤害他人,这无疑反映了其生命意识的严重缺失。所谓生命意识指人对生命的存在、生命的价值及生命意义的理解和认识,针对预科学生展开生命意识的培养是极其必要和紧迫的。相较于其他学科而言,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是生命意识的重要载体,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大量生命意识教育的资源,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作为一名预科的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渗透,借助教材的具有生命意识的经典篇章,引导学生关注、珍爱、善待生命,探寻生命意识和人生价值,培育健全人格。下面以笔者使用的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教材(试用)《大学语文》(下文简称教材)为例,谈谈在预科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生命意识教育的构想。

一、探讨生死——反观生命存在的美好

孔子曾说:“不知死,焉知生?”海德格尔也认为“向死而生”。死亡是每一个生命必须面对的生存事实,对死亡的理解不同,对生命和生活意义的理解就不同,人们的生存状态也不同。死亡意味着人存在的有限,正是因为人生的有限,人们才倍加珍惜生命的存在和价值。在语文教学中利用文本渗透死亡意识,并不会加剧学生对死亡的焦虑和不安,相反,通过对生死的探讨,能帮助学生合理认知死亡,正确理解生命的有限,从而珍惜生命的存在,探索生命的真谛。

教材选编的《海子诗》(二首),是讨论生死话题的可用资源。海子的诗执着追求生命存在的意义,充满田园情怀和浪漫精神。教材所选这两首诗有一个共同的意象——麦子,这是诗人对生命和死亡的双重思考,“麦子”作为粮食,暗示着生存,同时“代表着乡土、故乡,是对‘归去’的意愿的影射”。诗人本身也在用短暂的生命历程追寻生存的价值和美好,他一方面“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表达对在尘世生存的追求;另一方面,他又看到生命注定要遭受的阻力,于是他表现着生命的痛苦。在现实与理想,物质与精神的对抗中,学生能体会到一种超越自我的生命关怀,学会去积极地面对生命痛过后新生的美。

全文阅读

大学语文教学与民族预科素质教育论文

一、大学语文的现状与加强民族预科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语文虽然是民族预科教育阶段的必修课之一,但受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学生把更多时间用在外语学习和等级考试中,个人素质教育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现实情况是有些学生的考分很高,但不具备高尚的情操及高雅的审美情趣,缺乏责任感,有些人逐渐丧失人文精神和对理想的追求,甚至失去做人的基本道德和人格尊严。其原因主要是受应试教育影响,忽视素质教育的问题。对于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一些学生只是在临近考试时才开始突击,考试结束后,没有多少学生向学习外语或其他课程一样勤奋苦读,想当然地认为母语学习不用花费更多时间精力最终也能有个理想成绩。在考核评价方面也主要以期末闭卷考核为主,评价的重心侧重于笔答试卷,忽视大学语文教学中一项很重要的要求,即担负素质教育的重任。民族预科阶段的培养目标是为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培养和输送文化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较好的,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较高人文素质的一年级大学生。如果不重视素质教育和人文精神的传承并加以考核评价,势必会影响民族预科教育的质量。鉴于此,大学语文教学亟待加强素质教育问题。

民族预科教育是我国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的特殊教育阶段。正确把握民族教育自身的特有规律,把遵循普通高等教育一般规律与遵循民族高等教育特殊规律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走出一条科学稳健的发展之路。有人说“世界贫富的差距,实际上是知识的差距”,“在导致民族地区落后的原因中,教育落后、人才缺乏是最主要的原因。因此,必须把民族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到民族振兴、边疆巩固、祖国统一和团结进步的高度上来认识,要把民族教育从单纯的应试转变到以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主的素质教育轨道上来。”大学语文课就是通过古今中外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全面提高民族预科学生的语文能力,激发学生潜在的审美情趣,从而提高整体素质提高。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他的教育名著《什么是教育》中提到:“每一种社会改善的先决条件要求每个人都要受教育,以便能自我教育。教师要唤醒人的潜在本质,逐渐自我认识知识,探索道德。”可见,教育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应根据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结合大学语文的教学,从实际出发,发挥学科优势,注重挖掘学生的人文内涵,从而促进民族预科素质教育的全面提高。

二、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拓展民族预科素质教育的思路

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是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作为高等教育殊教育阶段的少数民族预科,同样不可忽视素质教育。但如何利用综合手段,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加以解决,已成为民族预科教育阶段的新课题。而大学语文课是民族预科教育阶段开设的必修课之一,旨在通过大学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个人素养。对此,应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精心选取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依据现有教材读本《大学语文》(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教材〈修订本〉)打破常规教学模式,合理取舍教学内容,分主题进行教学研究讨论,如“理想”“爱国”“学习”“修身”等主题,可以结合孔子的《论语》、陶渊明《归园田居》、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教材内容选取可对学生进行修身、做人、学习等方面教育的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从《读者》《青年文摘》等学生喜爱的课外读物中选取适合的文章进行研读、讨论,实现教育资源多样化,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二)改变传统教学方式

全文阅读

民族高校预科数学教育论文

一、民族预科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语言障碍很大程度阻碍了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

在一般的民族高校中,民族预科学生都因为其自身的特殊性,而导致在新环境进行学习时会遇到很多困难。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都来自偏远的农牧区,科学技术和教育方式都相对落后,甚至有些学生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学与教的形式都是采用藏语,学生汉语水平较为低下。而在预科数学教学过程中,所有教材都属于汉文版,学生对于一些专有的数学名词的汉语都会感觉到陌生,导致学生在一开始学习时兴致很高,对于新的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是在基础不够牢固,语言又存在障碍等因素的影响下,学生开始感觉到力不从心,对于学习的兴趣也逐步下降,导致考试不及格等后果。

(二)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方法缺乏区域适应性

由于大多学生的汉语水平较差,仅仅能够听懂常用的汉语,在教学过程中涉及到专业性的词汇和短语时,学生就会接受得很困难。少数民族学生比较习惯使用藏语的教学课堂,学生会在听课时将教师教学的语言转化为藏语进行理解,而数学本身就是一门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加上语言转化所带来的变化,从而导致在学习时,学生需要更加费劲地才能理解题意完成学习。另外,高中数学和预科数学的教学内容并没有完成相对平滑的衔接,民族高校预科学生在高中小学阶段所学习的数学知识比同一阶段中小学学生所学的知识都比较简单,而到了预科教学时就会显得比较吃力,容易导致学生对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和概念感到陌生,难以进行学习。

二、民族高校预科数学教育的改革措施

(一)对教学内容加以精炼,编写专门教材

预科教师需要通过对预科学生的高中教材进行研习,通过预科生高中教材,从普通高校教材和预科教材中提炼出更加适合学生的内容来进行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多帮助学生梳理和消化知识点,让学生能对知识点充分地理解和吸收。另外,教师还要根据学生当地的文化,融入教材中进行教学,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好教师能和相应的藏语翻译教师合作,让其帮助学生将教材翻译成藏文版,这样一来,学生更能够对教材内容进行理解了学习了。

全文阅读

少数民族预科生教育管理论文

1.少数民族预科生心理方面的特征

1.1失落心理高中学生的目标就是考入理想大学,通常这就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但是,从实际情况看来,高考成绩不甚理想,大学梦想就此消失,面对着老师、家人失望的面孔,学生的失落感由此产生。在学生进入预科阶段学习之后,高考成绩在学生心目中有了阴影,而在日常学习过程中主要是学习之前的基础知识,因而,学生就极易产生失落情绪。

1.2自卑心理民族预科生较为突出的心理方面特征就是自卑感强烈,因为这些学生大部分居住于山区,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并且是政府扶贫对象。进入大学校园后,在身穿名牌同学面前,民族预科生往往会因为贫富反差产生自卑的心理。

1.3逆反心理少数民族预科生通常都享受了降分政策,并且有一定助学金,这是党给予学生的特殊照顾。然而,一些学生并未珍惜当前优越的条件,在学校学习过程中,针对教师的教育没有端正自身态度,甚至与同学、教师关系处于对立位置,具有逆反心理。

1.4封闭心理青少年在心理发展方面不够成熟,并且自尊心比较强,心理活动状态不愿过多对外披露,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学生心中所藏的秘密也就愈来愈多,因而,或多或少表现出了一些封闭性。少数民族预科生在民族风俗方面、爱好方面、兴趣方面、语言方面等与其他学生具有一定差异性,在这种背景条件之下,学生在沟通交流时存在较大困难,长此以往也就不愿敞开自己心扉,造成的后果是学生与集体偏离,产生一种孤独感。

1.5矛盾心理少数民族预科生大部分来自山区,学生所接受的基础知识比较薄弱且文化生活明显落后。在进入大学校园后,民族预科生看到周围同学的表现非常优秀,渴望吸取别人身上的闪光点,从而使得自身在将来踏入工作岗位时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但是,从学生学习实际情况来看,民族预科生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在一年时间内补上缺失的基础知识十分困难,需要学生付出许多汗水。然而,有小部分同学急于求成,所采用学习方法不够科学,结果适得其反。这种现象在女生当中尤其明显,一方面学生想通过自身努力取得较好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学生也无法进行科学合理的学习,正是这种矛盾心理时刻困扰学生学习。

1.6懒惰心理在高中阶段学习过程当中,家长为了让孩子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生活中的事情往往是父母包办,这就导致了学生在生活方面的自理能力不够强,对家长有着较强依赖性。站在学习知识的角度来看,学生学部分是教师包办,上课时,强调教师处于主体地位;下课后,学生需要认真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然而,民族预科生已然处于新环境之中,学生的弱点全部显现,在生活方面,无法做到自理;在学习方面,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注重难点以及重点内容,强调学生自学,知识要点需要学生自己去领悟。学生的角色发生了巨大转变,由过去被动地位变于主动地位,然而,大部分民族预科生无法适应这种改变,在少了家长帮助之后,学生之前的依赖性成为了惰性,教师若是不布置学习任务,学生往往不知所措,很少有学生主动去预习知识点、查阅参考资料。

2.少数民族预科生教育管理方法

全文阅读

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教育管理论文

1.少数民族预科生心理方面的特征

1.1失落心理

高中学生的目标就是考入理想大学,通常这就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但是,从实际情况看来,高考成绩不甚理想,大学梦想就此消失,面对着老师、家人失望的面孔,学生的失落感由此产生。在学生进入预科阶段学习之后,高考成绩在学生心目中有了阴影,而在日常学习过程中主要是学习之前的基础知识,因而,学生就极易产生失落情绪。

1.2自卑心理

民族预科生较为突出的心理方面特征就是自卑感强烈,因为这些学生大部分居住于山区,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并且是政府扶贫对象。进入大学校园后,在身穿名牌同学面前,民族预科生往往会因为贫富反差产生自卑的心理。

1.3逆反心理

少数民族预科生通常都享受了降分政策,并且有一定助学金,这是党给予学生的特殊照顾。然而,一些学生并未珍惜当前优越的条件,在学校学习过程中,针对教师的教育没有端正自身态度,甚至与同学、教师关系处于对立位置,具有逆反心理。

1.4封闭心理

全文阅读

非汉字文化圈学生大学预科汉语教育论析

摘要:预科汉语教育可以在本科和研究生两个层面上进行。我国的本科生预科汉语教育已经开始起步,而研究生预科汉语教育尚未纳入议事日程。哈尔滨师范大学的预科汉语教育主要在研究生层面上展开,并在三轮的实验研究中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关键词:预科;汉语;实验;非汉字文化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5-150-03

一、实验规模及生源构成

哈尔滨师范大学自2008年开始着手进行预科汉语教学实验,迄今为止已经进行了三轮,分别是2008级、2009级和2010级。三轮实验的研究规模及生源构成情况如下:

从上表中看出,哈尔滨师范大学进行预科汉语教学实验的特点:一是实验班的学生全部来源于非汉字文化圈国家;二是预科实验班学生拟攻读的学位类别以硕、博研究生为主;三是实验班学生的来源已经从单纯的奖学金生扩大到自费生。

二、课程设置的延续、变革与配合

在哈尔滨师范大学所进行的三轮预科汉语教学实验中,课程设置始终是我们最为关注的一个重要环节。课程设置是否科学,将直接影响预科生的培养质量。在三轮实验的课程设置中,我们重点对以下四种课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全文阅读

民族预科教育管理论文

一、校园心理环境构建的误区

在现实的学校管理中,对校园心理环境的构建还存在一些误区,部分学校非常重视各种硬件设施的建设,希望通过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让学生满意,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激情和对校园的热爱;却往往忽视了道德修养、文化底蕴、文明礼仪等社会需要的精神环境的营造,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智商高,情商低,不能在毕业后迅速适应社会各方面的要求。

二、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及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特点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指对当年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适当降分、择优录取的少数民族学生,实施高等学校本、专科(高职)预备性教育的一种办学形式。是从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合格大学生而设立的高等教育特殊形式。由于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特殊性,因此要提高教育管理实效,首先要分析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的基本特点。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生活在边远贫困的农村或山区,基础教育落后,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自主学习能力较弱;进入城市来到大学校园,对新的学习生活环境感到陌生,一时难以适应,人际交往也往往局限于本民族的小圈子;多数学生家庭经济基础差,需要全额缴纳的高学费使学生感到生活压力很大;自认为预科生不如本科生,与本科学生难以融合,对“预科生”这个代号带来的心理阴影挥之不去,甚至会影响日后的本科生活;许多高校所开设的预科生课程以及使用的教材仍然是高中的教材,使预科学生对学习提不起兴趣,甚至厌学。以上这些特点都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消极、负面的心理,给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管理加大了难度。

三、营造良好心理健康环境,提高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管理实效的途径探索

(一)以情感为纽带,营造和谐关爱的精神环境

精神环境虽然是无形的,但是却客观存在着并能够被主观体验到,如果学校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能够建立关爱、和谐的关系,那么所有师生都会在这种良好的文化氛围和校风校貌中受益,从而愉快的工作和学习,教育管理工作自然事半功倍。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育管理效果的基础。缺乏积极的情感的沟通,甚至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少数民族预科学生,会导致他们丧失激情和信心,他们比一般的本科学生更加需要关爱,虽然学习成绩较落后,但他们其中不乏能歌善舞才华横溢的学生,辅导员和班主任需要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注入更多的积极的情感,并关注的学生情绪和情感体验,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给予他们鼓励和信心,帮助他们敞开心扉,才能更好地发掘他们身上的优点和潜力,帮助他们变弱势为优势,以积极的心态去迎接本科的学习生活。学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提高教育管理工作实效。让来自不同少数民族的预科学生和谐友爱的相处,是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将不同民族的学生安排在一个宿舍,帮助他们了解更多的民族文化,学会与其他民族的同学和谐共处、互爱互助;辅导员和班主任要定期不定期深入学生宿舍,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需求,对于宿舍同学之间存在的矛盾及时予以化解;组织各种以班级和宿舍为单位的课余文化活动,促进各民族同学的团结友爱。

(二)以激励为主,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

全文阅读

预科生教育计算机教学论文

1预科计算机的教学方法

预科生大部分都是已成年人,与一般的学生不一样,预科生都具有一定的自我约束性和自我控制力,并且对知识具有一定的欲望性,且会通过自己的行动主动寻找学习知识的机会。作为预科生计算机教学的教师,应该明确学生主体对象的不同特点,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笔者结合自身多年工作经验,总结出在计算机教学中,针对预科生学生,教师应该做好以下几点工作,才能确保教学效果。

1.1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预科生具有自我约束力的同时,也具有自我选择的能力,他们会讨厌传统的教学模式。如果教师还是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一味地在课堂上讲,忽视学生主体的互动,那么,将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从学生角度出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并且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用热情对待计算机课堂。计算机是一门注重实践的课程,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实践活动中,这样能让学生产生兴趣,能更好地开展后期教学活动。其次,教师还应该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在新的学习环境下,让学生能主动思考和分析问题,并且能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采用中学阶段的教学方式,教师应该坚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理论层面到技术层面,采用渗透教学方法。所谓渗透教学就是要利用实践活动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例如在MSExcel和MSPowerPoint等课程教学中,应该先根据实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布置作业,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能对课堂产生兴趣。

1.2注重教学总结

作为一名预科生教师,自身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同时还应该具有自身独特的教学风格,想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能赢得学生的赞扬,就必须要重视课堂的总结和反思。教学总结和反思是提高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但是要更加懂得总结课堂问题,然后针对问题寻找最佳的教学方法,从而不断解决问题。例如,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先理论后实践,但是在计算机教学中,可以采用先实践,然后知道,最后再用理论知识总结,这样学生能针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寻找应该掌握得重点知识,从而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结语

计算机课程的开设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重要性,预科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构成部分,为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应该积极培养信息技术人才。而针对预科生开展计算机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要求教师也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要从预科生群体出发,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全面完善教学设计,增强课堂的实践锻炼,从而培养人才,为少数民族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社会实战型人才。

全文阅读

民族预科班计算机教育论文

1少数民族预科教育中计算机课程与教学的特点分析

1.1民族预科教育中计算机教学课程设置特点

在民族预科教育中,计算机专业教学课程的设置主要以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为主,通常情况下,其开设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以及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计算机办公软件的使用方法、计算机网络初步应用等.

1.2民族预科教育中学生计算机信息技术掌握情况调查

学生在计算机学习中,对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了解认识通常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熟练掌握、熟悉了解、完全陌生等三个不同层次.其中,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学生,多在入学前接受过计算机的相关教学与培训,这类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相对较高,对于预科教学阶段的计算机课程有一定的了解,但对计算机办公软件的学习应用不太熟悉;第二个层次的学生主要表现为入学前与计算机信息技术有一定的接触,其就读的中学开设了计算机教学课并配备了相应的教学设备,但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训练比较少,对计算机信息技术处于完全陌生阶段的学生,多生活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偏远地区,学生基本上没有接触过计算机信息技术以及相关内容知识,在对于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预科部学生计算机信息技术了解情况调查中,处于熟悉了解和完全陌生阶段学生所占比例相对比较大,处于熟练掌握阶段的学生比例较小.

1.3少数民族预科教育中计算机教学应用方法分析

根据上述对于民族预科教育中学生计算机掌握情况的调查,可以明显看出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结合学生的知识层次,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以实现学生计算机能力的提升.结合现阶段民族预科教育中计算机教学的实际情况,对计算机教学中的教学方法可以概括为三个结构层次,首先,是在计算机教学中,进行课堂教学所应用的原理性教学方式,即理论联系实际,向学生讲授相关的原理、理论知识.第二个教学阶段通常被称为是技术性教学阶段,是在上述的原理性教学方法的指导下,与学科的教学内容进行结合,以实现操作性的教学,对学生的计算机运用进行指导.常用的教学法有谈话教学法、演示教学法、参观教学法、实验教学法等,计算机教学的第三个教学层次,为操作性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科的特征所采取的具有针对性的特殊教学方法,如计算机上机实践操作教学法.此外,在教学实践中,教学模式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教学模式可以理解为教学思想与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形成的教学活动结构与程序,比如,在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中,老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性作用地位能够充分的发挥实现,在教学组织与评价监控上具有很大的便利;而在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中,则能够使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得以充分发挥,有利于实现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提升.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两种教学模式之间不同的特征优势,进行综合利用以实现教学质量提升与教学目标的实现.现阶段的民族预科教育中,不管是计算机教学还是其他学科的教学,对于讲授法以及问答法、演示法等教学方法的应用相对较多.结合上述对于教学模式的分类总结,目前民族预科教育实践中常用的教学方式,多属于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对于教师在教学中主导性地位和作用强调比较明显,但在学生主体性学习地位与自主性学习能力培养方面明显不足,不符合新课标的精神与要求.此外,计算机应用技术对学生上机操作实践能力要求比较高,因此教学中应注意以实践教学为主,同时要注意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以提高学生实践学习的兴趣,提升教学质量与水平.

2少数民族预科计算机教育策略分析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