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愚公移山心得体会

愚公移山心得体会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学习愚公移山精神心得体会

目前,我国经济形势和发展任务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按照现在的眼光来看待愚公,也许有人会这样想:他为什么不"搬家"呢?我个人认为,愚公移山的精神之所以可贵,就在于他想了常人不敢想的事,做了常人不能做的事,付出了常人难以付出的努力。愚公精神在当代仍值得我们学习。新形势下,继承和弘扬"敢想敢干、开拓进取、坚韧不拔、团结奋斗"的愚公移山精神,扎实开展"我为三门峡发展作贡献"主题实践,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对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愚公移山的精神首先是敢想敢干、不满足现状的精神。在愚公的家门口,有太行、王屋二山挡住了他的去路,严重影响了当地人民的经济发展,所以他要下决心搬掉太行、王屋二山,这就是一种敢想敢干的精神。没有这种敢想敢干的精神,不可能改变生活的现状,不可能改变发展的条件,这是愚公精神最主要的内涵。

愚公移山的精神是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愚公为什么要移山?就是为了走出去,为了更好地与外部世界联系起来,也为了更好地发展经济。要走出去,要发展,决不能满足于现状,决不能满足于这样一种生存环境和发展条件,要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和更好的发展条件。所以他要打开太行、王屋二山,开辟与外部世界更好联系、从而更好发展的通道 .这种精神对于今天我们广播电视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现在是网络媒体的时代,我们广播电视面临激烈的竞争,这就要求我们更要加倍的开拓思路,不断努力进取才能有一席之地。

愚公移山的精神是坚韧不拔的精神。就是按照既定方针,不达到目的决不动摇,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这样的一种精神,使愚公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他的理想就是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创造更好的发展条件。所以一代又一代、世代无穷地挖山不止,这就是坚忍不拔的精神,也是愚公移山精神中的一个重要内涵。

愚公移山的精神是团结奋斗的精神。他们全家老小、子子孙孙团结起来,拧成一股绳,就是要形成合力。不仅仅现有的人要形成合力,而且他们的下一代也要形成合力,上一代和下一代之间也要形成合力,子子孙孙无穷尽地努力下去。

我做为一名领导干部,在实际工作中我将认真学习、充分运用愚公移山的精神,并将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实际工作相结合,认真学习愚公直面困难,求真务实,埋头苦干的精神,学习愚公,要学习他"主动挖山"的精神。在我们生活工作中存在着很多的"山".在这些山的面前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对待它?是通过"搬家"来避开它或找领导请求帮助;还是像愚公一样明知困难却迎难而上,凭借自己的力量勇敢的克服困难。愚公的精神是他不畏艰险,不怕困难,敢于面对,这正是感动我们的地方。在工作中我们不可避免的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我们不能捻轻怕重,把困难的事情让别人去做,把安逸的工作留给自己。这样既不利于工作的进行,也不可能在工作中提高自己认识和工作能力。同志强调,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党和人民群众隔开,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当前,""问题已经成为摆在党和人民之间的四座大山。在实际工作中,党员干部应当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要像愚公那样,怀着一颗恒心,不搞轰轰烈烈,不尚夸夸其谈,切实把心思集中在"真干事"把行动用在"多干事"上,把目标放在"干成事"上,"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这四座大山,重申、重铸、重塑党群干群之间的舟水之喻、鱼水之谊、血肉之情,在群众中牢固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党员干部形象。

愚公移山精神的精髓,就是信仰、信念、信心和实干。事业的成功与实干密不可分,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就应该像愚公一样直面困难,求真务实,埋头苦干。有了这样一股劲头,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干不成的事业。我也坚信,只要在工作中充分运用好愚公移山精神,我们广电的明天一定更辉煌,更美好!

全文阅读

愚公移山精神学习心得体会

愚公移山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愚公移山的精神,曾经教育一代又一代人。尤其是遇到困难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想起愚公的故事,坚信只要像愚公一样坚持到底,就能取得成功。

今天,我国经济形势和发展任务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的时代还需要愚公移山的精神吗?

按照现在的眼光来看待愚公,也许有人会这样想:

他为什么不“搬家”呢?一家几口背上行李,翻过大山,走不多远,就可以到达洛阳、郑州、西安这些大城市。如果嫌城市喧闹,还可以定居在华北平原土地肥沃的村庄;

他为什么不找领导解决呢?两座大山,挡的肯定不只他一家的出路。所以,他可以找乡长汇报,还可以找县长汇报。如能争取到国家立项拨款,还可包下一段工程……

也有人说,这样一来,愚公就不是“愚公”了,更不是受人尊敬、值得学习的榜样了。愚公移山的精神之所以可贵,就在于他想了常人不敢想的事,做了常人不能做的事,付出了常人难以付出的努力。愚公精神在当代仍值得我们学习。

学习愚公,要学习他“主动挖山”的精神。在我们的面前,还有很多的“山”。比如落后的西部地区、基层单位和工作较艰苦的行业,都需要有人去“挖”。现在,很多大学毕业生主动做当代“愚公”:他们也知道大城市里经济待遇高,生活条件好,但还是义无反顾地奔向基层,奔向西部,奔向艰苦的地方。因为他们明白,“搬家”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却改变不了艰苦地区的落后面貌。

学习愚公,要学习他“自力挖山”的精神。愚公或许可以把挖山的重任交给领导,推给集体,留给后人。谁也不会要求一位“年且九十”的老人去完成这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愚公没有这样做,他说:“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并在统一了家人思想之后,马上付诸行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全文阅读

认愚则己愚,认智则己智

摘 要: 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同时结合导学案的学情反馈,本文作者发现,相较以往,《愚公移山》一课中“愚公移山实愚否”这一教学难点可以采用别样的办法予以解决,除针对文本进行分析外,还可恰当设置辩论环节,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问题,换角度理解主题。

关键词: 《愚公移山》 智而非愚 教学难点

多年前听过钱梦龙老师执教的《愚公移山》,当时我完全被钱梦龙老师的课堂吸引,为他的精妙设计和睿智所折服,每当教学到这一课时都会不由自主利用钱梦龙老师的智慧教学。但2010年教学这一课时,从导学案的学情反馈来看,我发现原来也曾有的情况更加突出,那就是越来越多的学生认为愚公移山实愚。

钱梦龙老师在解决这一教学难点时,充分体现其一贯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教学风格,以问题导入,充分引导学生讨论,并结合生活中公交车售票员为群众热情服务的实例,巧妙引导学生从文本语言分析上感受愚公移山之举是智而非愚,紧接着钱梦龙老师又采用先入为主的方法,进一步强化课堂训练,具体是这样的:

师:同学们理解得很好。……最后,我们再来做一个作业。这里有一段文言文,我把油印的资料发下来之后,请大家加上标点。(发资料)我请一位同学把这段话抄在黑板上,其他同学在下面加标点,待会儿请同学到黑板上加,划出的一些词句要能解释。(学生板书)

甲乙两生共读《愚公移山》,生甲掩卷而长息曰:“甚矣,愚公之愚!年且九十而欲移山,山未移而身先死,焉能自享其利乎?”生乙曰:“愚公之移山也,盖为子孙造福,非自谋其私也。故以利己之心观之,必谓愚公为不惠;若以利人之心观之,则愚公实大智大勇之人也。”生甲亡以应。生乙复曰:“今欲变吾贫穷之中国为富强之中国,其事之难甚于移山。若我十亿中国人,人人皆为愚公,则山何苦而不平?国何苦而不富?”生甲动容曰:“善哉,君之所言!愚公不愚,我知之矣。”

(说明:这段文字在发给学生时没有标点。)

(这道练习题设计的意图是:把课文的部分词句编写进去,使学生能在一个新的语言环境中辨认它们,以收知识迁移之效。)

全文阅读

用思维的棱镜折射愚公形象

《愚公移山》是《列子》中富有神话色彩的一篇寓言故事,其文本的思想光辉一直闪耀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里,久久不息。而愚公这一形象所承载的矢志不渝、迎难而上、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也已定格在中华民族精神的肌体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披荆斩棘,破浪扬帆,开启了成功之门。但是,也有人说愚公实愚,与其移山,不如搬家。由此对愚公形象大打折扣,认为他有勇无谋,不思变通,遇事缺乏灵活性,牺牲自己的残年余力不说,还让其子孙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值吗?鉴于此,笔者认为,对愚公形象应多角度解读,才能让《愚公移山》这一文本的思想光辉真正照亮我们的心灵。

解读一:愚公之智——有志者,事竟成;苦心人,天不负。

有这么一个故事:从前,有两个人,一个很聪明,另一个则很愚蠢。一天,他们找到了一块空地,拿着同样的工具,看谁最先挖到水。愚钝的人拿起工具,二话没说,便干了起来,聪明的人稍作选择也干了起来。两个小时过去了,两人各挖了两米深,均未见到水。聪明的人断定选择错了,觉得在原处继续挖下去是愚蠢的,便另选了块地方重挖。而愚钝的人还在原地吃力地挖着,可聪明的人又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继续选了块地挖。几个小时过去了,聪明的人已换了许多地方,但均未见到水,这时聪明人泄气了,他断定此地无水,便放弃了。而愚钝的人此时体力不支,但他还在原地挖,他刚把一掀土挖出时,奇迹出现了,只见一股清水汩汩而出……

故事中这个看似聪明的人不断选择,而又不断放弃选择,结果半途而废,而那个所言愚钝之人自始至终坚守着最初的选择,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最终赢得胜利。定神细想,那个所言愚钝之人岂不就是愚公的化身?

首先,愚公这个年近九旬的老人苦于太行、王屋二山对交通的阻塞,不顾年迈力衰亲自率领子孙上山“叩石垦壤”,践行移山壮举,显然不是为自己打算的,其目的在于造福千千万万的人和后代子孙,因而胸怀大志。其次,愚公之所以认为移山之举可行,是基于他对人和自然关系问题的正确认识上。他懂得人力是“无穷匮”的,而自然条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有变化,尽管移山工程巨大,但只要世世代代坚持干下去,就一定有完成的希望。他懂得直面千难万险,懂得坚持就是胜利,而且敢想敢做,行为果敢,矢志不移,吃苦耐劳,因此,愚公的愚是形愚,愚公的智是大智。文末写道,由于愚公的诚心感动了神灵,于是神灵助他完成了移山大业,真可谓“苦心人,天不负”。苏轼曾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文本《愚公移山》的寓意也在于此。

解读二:愚公之愚——有志还需有智,苦干还需巧干。

当二山阻塞交通时,愚公没有选择搬家,而选择了移山,这就是他的愚。他遇事不思变通,不懂得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为此他和他的子孙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无怪乎拿破仑曾说:“世上有四种人:聪明人、愚蠢人、勤快人、懒惰人。聪明而勤快的人、聪明而懒惰的人甚至愚蠢而懒惰的人都可用,唯有那些愚蠢而勤快的人不可用。因为愚蠢常会使他们走错方向,而方向错了,他们的勤快岂不是会造成更大的麻烦?”

倘若愚公当初选择的是搬家而不是移山,那他只需易地而居,问题即可迎刃而解,又何劳子孙为他的愚付出如此沉重的代价,糟蹋他们的一生?所以说,愚公之愚,名副其实。呜呼,哀哉!愚公之愚,愚公之难,子孙之难也!

全文阅读

第三种视角:愚公之妻是移山计划的中间派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富有神话色彩的寓言,多年来,围绕智叟和愚公之妻对待愚公庞大移山计划的态度是支持还是反对的质疑声,从来没有断过。近日,笔者听课,课堂上学生对此争论气氛活跃,谁也不服谁,最后以老师“愚公之妻不是反对者,而是支持者”盖棺定论。课后上百度搜索“愚公之妻不是移山计划的反对者”共有十多页,其中以湖南岳阳县三中方发贵老师发表在《语文教学之友》(2009年第11期)上的文章为代表,几乎全都一个调子――“愚公之妻是一位积极关心移山事业、行事谨慎的支持者和参与者。”掩卷反思,总感觉给出的理由不足以完全服众,笔者不敏,斗胆抛出第三种观点,以求教于方家:愚公之妻是移山计划的中间派,即:对愚公移山,其妻在众人释疑后,投了“弃权”票,走的是不得罪众人的“老好人”中间路线。

一、产生分歧的原因

为什么在多数人认可愚公之妻是支持者的情况下,还是会有人坚持认为愚公之妻和智叟一样都是移山计划的反对者呢?这是因为:

1.从态度上看,向愚公提出问题时,两人的言语都持怀疑态度。

(1)其妻献疑曰:“……如太行、王屋何?”。

(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其如土石何?”

2.从句式上看,二者都是反问语气。

(1)其妻献疑曰:“……如太行、王屋何?”

全文阅读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273-02

教学内容:教育科学出版社四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熟读并理解课文内容,理解相关句子,理解和体会到愚公精神。学习这种一心搬山的善良品质。

2、理解学习古代劳动人民以坚韧不拔的毅力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

3、引导学生在学习基础上掌握“渤”“箩”等相关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本文“愚公移山”以勤劳而感天动地的内在深刻含义。

全文阅读

《愚公移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摘要:本节课是《愚公移山》第二课时.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抓住文中关键词和语言描写分析人物特征,从本质上理解人物形象,指导学生从细节描写入手分析文章内容,理解文章的内在含义,从而把握文章主旨。

关键词:课时设计;愚公移山;教学

【分类号】G633.3

一、教学目的

(一)反复朗读,分析人物形象。

(二)理解文章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人物形象。

全文阅读

愚公移山作文500字

对于才学的《愚公移山》一课,有太多人持否定态度。我作为记录者,对同学们否定的原因作一个归纳:

一、关于愚公家族的背景问题

在很久之前,某位人士已有了陶渊明的情怀,愿“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于是,便将本在市集的家,搬到了太行山后。很不幸的是,这位人士,便是愚公的祖祖父。在百年之后,愚公的祖祖父死了,祖父也死了,就连愚公,也年近半百了。

愚公不懂他祖祖父的心,品不出隐居自乐的心境。实在是辜负祖祖父以及祖父的培养啊!

由此观之,愚公愚甚也。

二、关于愚公移山的环境问题

根据现在的法律,明文规定:“不得故意破坏环境”可知,环境是多么的重要啊!况且山上有太多的虫虫草草的,那样会伤害成千上万的动物的,那些都是生命啊!愚公却不顾这些,只是为了自己能够离集市近一些。这些原因是多么的可笑!如果愚公能一直活到现在的话,那么他早被林业局的人抓走了。

破坏生态环境,严重污染环境。

全文阅读

教学重点确立刍议

作为《列子》中的名篇,《愚公移山》早已被人们所熟识。在教学中,老师们也习惯于引导学生重点领会愚公身上所独具的不畏艰难险阻、人定胜天的那份勇气和豪气。但是,最近重新审视九年级《语文》的目录编排,体会教材编写者的用意,总感觉以往教学重点的确定颇有值得商榷之处。

在九年级,教材编写者特意安排了十一个序列的“学会读书”。作为第十个序列的“知人论世读经典”,这个单元节选的都是经典作品。众所周知,教师的阅读态度和方式将从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左右学生的阅读。经过多年的教学,笔者以为本文的教学重点可以确定为探究谁是真正的智者。

有人会说,智者为文中的河曲智叟。应该讲,智叟有其智慧的一面,要不然,也不会赢得智叟的声名。况且,确实如他所言,以愚公有限的年岁毁掉山上的一根草木都比较困难,何况是完成移山之伟业呢?但是,他错就错在愚公对他的评价“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上。他固执地以为愚公难以完成这项事业,没有想到愚公子孙后代的后继努力。实际上,在探究愚公之“智”和智叟之“愚”上,就应该引导学生重点领悟这个“固”的内涵,甚至研习其对现代生活的警示意义。

愚公当然不愚,他是本文重点颂扬的对象,是智者。在笔者看来,愚公是一个能做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典范。他当然知道自己的年龄将近九十的现实和局限――不能凭借一己之力完成移山重任,但是他并不固着于此,而是冲破常人甚至所谓智叟的思维局限性,想到他儿子、孙子……都可以延续自己的事业,直至完成既定的移山伟业。从这个层面上讲,教师要引导学生重点关注愚公的“变”与“固”,在“变”中体会愚公超乎常人的智慧,在“固”之中体会愚公为完成既定目标的坚定与执着。这里的“变”与“固”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都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应该是教学目标确定的重点。

邻居家那个七八岁的小孩是个值得把玩的形象。作为一个刚刚换牙的小孩,这孩子“跳往助之”,可见其是自愿而乐意地去参加愚公一家从事的移山伟业的。作为一个胸无点墨的小孩,他没有智叟的现实,只是以其纯真和热情融入移山队伍之中。其实在他身上,隐含着两个智者形象。

一个是小孩的母亲――邻人京城氏之孀妻。作为小孩的唯一亲人,她的思想必然左右儿子的行动。从京城流落于此的她与愚公面临着同样的生活困难,太行、王屋两座山影响了他们的出行,不能轻易地与外界沟通。虽然是孤弱母子,但是并未屈从于命运安排,而是从愚公的言行之中燃起生活之希望,毅然派遣年幼的儿子参加移山大业。可以想象,她应该是与愚公有着同样的决心和打算,也是想自己的子子孙孙坚定不移地从事这项工作的。这项决定有着与愚公同样的英明之处,同时又具备教育孤弱儿子的意义,能说这个母亲不智慧吗?在执教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怎能忽略这个看似细微实则具有非凡意义的人物形象呢?

一个是作者――安排小孩形象的出现――是作者巧用匠心的体现。大家都知道,小孩代表着新生,是希望的化身。小孩的出现是对智叟言行的否定,喻示着当一个人对一个事物考虑过多或者自以为是之时,容易作出错误的判断。小孩的出现是对愚公的肯定,喻示着他选择的方向很有希望,从事的事业有坚定的拥护者――不仅有自己的子孙后代,还有外姓的子女及后代。如果仅有自己家人的支持,愚公还真会被理解为愚蠢一家人的代言人;现在有了孤弱母子的支持,愚公一家的言动就变得具有普适意义。从中,我们能不体会到本文作者的高明之处吗?因此,从这个层面讲,我们应该知道作者也是一名真正的智者。另外,从本文的写作技巧来看,作者也是用尽了心思。安排智叟的出现,是为了从反面衬托愚公形象的高大和智慧,远比单独对愚公形象的刻画来得高明。安排孤弱母子形象,与智叟对愚公的嘲笑形成鲜明对比,是对愚公形象的有力渲染烘托。安排愚公妻子的质疑,是愚公统一思想的重要过程,使得移山大业排除思想障碍,获得愈加坚定和更多层面的支持……在这样一篇简短的神话故事里,蕴含了如此众多的匠心设计,能说作者不是智者吗?当学生能领会到这些匠心之时,本文的重点不也就把握住了?

不得不说,操蛇之神与是智者。作为山神,操蛇之神目睹愚公一帮人的不懈之举。他深知如果长此以往,自身赖以生存的资本――太行、王屋两座山将不复存在。因为愚公等人将会“叩石垦壤”,把这两座山肢解得体无完肤。帝是明智的,他感动于愚公等人的诚意,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负两座山,分别安置于“朔东”和“雍南”,使得“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相较统治者的代言人“河曲智叟”,帝没有简单的嘲笑、劝阻,而是顺应民意,解决百姓的燃眉之急,使其安居乐业,而不是让其与自己对着干,这样的江山自然会更加稳固,我们能说帝不是智者吗?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又有多少师生明白这个道理呢?

全文阅读

质疑愚公 第1期

愚公先生的优秀事迹早已家喻户晓。愚公的精神之可嘉,固不待言。不过时移事易,重新认识愚公并非毫无必要。

表面上看起来,愚公还是深具民主作风的。在决定移山之前,愚公甚至召开了一场家庭成员动员大会(聚室而谋)。在会上,虽然老妻心存疑虑,但是愚公获得了多数家庭成员的支持,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移山工程就算是决定下来了。

然而愚公的行为并非没有受到质疑,河曲智叟便打算阻止他。他颇有古希腊遗风,采用的是辩难的手法,而不是看到这则新闻如获至宝跑到报纸上写几篇时评骂骂他。河曲智叟说:你年纪一大把啦,就算移山移到死,也不能砍完山上的树,更何况土石呢?愚公的回答颇不厚道,可以分为两段。第一段是“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这一段完全是定性的语言,无非是骂智叟不开窍。

第二段很著名,也很关键,一定要全文照录: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这一通话,既像连珠炮,又像绕口令,说得智叟无言以对。

其实智叟的质疑,是很有道理的,从常理推断,人是不能把山移走的。而愚公却发了宏愿,非移不可。而愚公也知道自己是不能完成的,遂把宝押在子子孙孙身上,可谓如意算盘。这种算盘固然打得叮当响,我们却不能信他的。因为愚公把他孙子的孙子的孙子都当成了工具,而不是具有独立人格和思考能力的个体。可以想像,如果不是操蛇之神感到害怕,打个小报告,恐怕我们至今还看到某个家族在那里吭哧吭哧地移山哩。你要是跑去跟他们讲:不要移山啦。他们连愚公的那套都说不出来,只晓得老祖宗规定好了的,生下来就是为了移山,这是不可质疑的。这种人生究竟还有什么意思?

人生之有没有意思,不是由旁人规定的,而是要靠自己去思考。但是如果一个人连思考的权利都没有了,就可以断定这种人生是没有意思的。弗洛姆说:自由即怀疑。

移山的精神固然伟大,移山的工程固然惊天地泣鬼神,移掉山后固然像个乌托邦。可是如果连人生的乐趣都没有了,这种伟大要来做啥。但凡是用一个伟大的目标来剥夺生趣的,我们都有理由去怀疑这种乌托邦是否有意义。就好比太平天国,不管天国的理想(“有饭同吃”之类)被吹得多么天花乱坠,只凭他洪秀全不允许人家夫妻行周公之礼,我就有理由去质疑他。

专制往往是这样,拿些伟大的目标、美好的乌托邦,冠以“主义”的名目。然后才能剥夺自由,禁止怀疑。倘有人要怀疑一下,便会上升到主义的高度,将其划入人民公敌之列。主义之争遂不得绝。呜呼!主义不死,大盗不止。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