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愚公移山教案

愚公移山教案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认愚则己愚,认智则己智

摘 要: 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同时结合导学案的学情反馈,本文作者发现,相较以往,《愚公移山》一课中“愚公移山实愚否”这一教学难点可以采用别样的办法予以解决,除针对文本进行分析外,还可恰当设置辩论环节,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问题,换角度理解主题。

关键词: 《愚公移山》 智而非愚 教学难点

多年前听过钱梦龙老师执教的《愚公移山》,当时我完全被钱梦龙老师的课堂吸引,为他的精妙设计和睿智所折服,每当教学到这一课时都会不由自主利用钱梦龙老师的智慧教学。但2010年教学这一课时,从导学案的学情反馈来看,我发现原来也曾有的情况更加突出,那就是越来越多的学生认为愚公移山实愚。

钱梦龙老师在解决这一教学难点时,充分体现其一贯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教学风格,以问题导入,充分引导学生讨论,并结合生活中公交车售票员为群众热情服务的实例,巧妙引导学生从文本语言分析上感受愚公移山之举是智而非愚,紧接着钱梦龙老师又采用先入为主的方法,进一步强化课堂训练,具体是这样的:

师:同学们理解得很好。……最后,我们再来做一个作业。这里有一段文言文,我把油印的资料发下来之后,请大家加上标点。(发资料)我请一位同学把这段话抄在黑板上,其他同学在下面加标点,待会儿请同学到黑板上加,划出的一些词句要能解释。(学生板书)

甲乙两生共读《愚公移山》,生甲掩卷而长息曰:“甚矣,愚公之愚!年且九十而欲移山,山未移而身先死,焉能自享其利乎?”生乙曰:“愚公之移山也,盖为子孙造福,非自谋其私也。故以利己之心观之,必谓愚公为不惠;若以利人之心观之,则愚公实大智大勇之人也。”生甲亡以应。生乙复曰:“今欲变吾贫穷之中国为富强之中国,其事之难甚于移山。若我十亿中国人,人人皆为愚公,则山何苦而不平?国何苦而不富?”生甲动容曰:“善哉,君之所言!愚公不愚,我知之矣。”

(说明:这段文字在发给学生时没有标点。)

(这道练习题设计的意图是:把课文的部分词句编写进去,使学生能在一个新的语言环境中辨认它们,以收知识迁移之效。)

全文阅读

假如你家门前有两座大山

摘 要:在《愚公移山》课堂上设计“假如你家门前有两座大山,你打算怎么办呢”问题,学生纷纷答出自己见解,并一致认为“愚公很愚”。此时,老师该如何做?是强拉学生顺应教参,承认“愚公不愚,智叟不智”,还是肯定学生的想法,对他们做出正确的评价?我们要尊重学生,相信他们,不要生搬硬套教参上的所谓标准答案,强求他们接受。

关键词:愚公移山 新课程标准 课堂评价 重个体发展 轻甄别

《愚公移山》这篇课文是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列御寇所作,一直被选在初中语文课本中,可见其独到的思想价值还是被很多人认可的。这篇文章的价值就在于“愚公”的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宏伟理想,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这种可贵的精神品质。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一般都要引导学生领会愚公的精神品质。

笔者在 教学《愚公移山》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领会愚公的坚忍不拔的毅力,理解“愚公并不愚,智叟并不智”,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家门前有两座大山,挡住了你家的出路,你打算怎么办呢?”学生听了这个问题大感兴趣,立即投入了热烈的讨论中,几分钟后各个小组纷纷发言。

第一组学生说:“假如我家门前有两座大山,我绝不会学愚公带领全家常年累月拼命挖山的笨法子,我要在两山之间开一条山间公路,我 就可以‘直通豫南,达与汉阴’了”。第二组学生说:“我也不会学愚公的笨法子,向他那样移山要移到猴年马月啊?我要用炸药爆破,修造一条大隧道,穿山而过”。第三组学生说:“我才不会学什么愚公!我要建一条盘山高速公路,让汽车绕山行驶”。

第四组学生说:“假如我家门前有两座大山,那脆搬走,搬到交通发达的城市去,干吗要在这儿傻傻的挖山啊?我觉得愚公简直不可理喻,他自己八十岁了,挖山也挖不了几年了,干嘛让自己的家人和儿女也跟着挖这八辈子也挖不完的山啊?这不是太傻了吗?”第五组学生得意的说:“假如我家门前有两座大山,我就利用山上的资源吸引外资,到时他们自动就来帮我铺路了啊,怎么样?我的办法好吧?”。……

十几个学生都提出了自己的好办法,我为他们的想法感到开心,同时又感到一丝遗憾。因为他们没有一个按照我的思路,想到愚公的做法在当时是多么的难能可贵。他们都想到如何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搬走大山或者让大山为自己而服务,没有一个同学想到要学习愚公的“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的坚持不懈的精神。相反,他们认为“愚公”的方法太老土了,简直是太笨了!都是在做无用功,是浪费生命,浪费金钱。,把自己和一家的人的时间都绑在无谓的挖山上,是太不值了。相比而言,“智叟”倒是聪明多了。

我觉得学生的想法无可厚非。他们是聪明的,选择是明智的。这也是他们获得认知的表现。《愚公移山》这个故事毕竟发生在两千五百年前,学生无法全面的了解当时的社会情况,自然也无法体会到那个时代的人们的思想,不能理解他们的做法。在当时生产力极端落后的情况下,想搬走两座大山,“愚公”们别无他法,只能做出这样的选择,究起精神而言,已经很了不起了。可是到了今天,人类进入现代科学技术时代,生产力空前发展,人的认知也随之飞跃,谁也不会再想到套用原始、落后的方式去解决现代的实践问题。学生也是这样,他们必然依据自己的客观认识,发挥创造性思维,想象出更先进更合理的“移山”办法来。

全文阅读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064-02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读懂课文。

(2)了解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读出人物的艺术形象。

(4)认识寓言这种文学体裁。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知识,读懂课文。

全文阅读

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培养创新思维

在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教育改革吹遍中国大地十多年的今天,仍然有语文教师被标准答案所束缚,禁锢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是极不可取的。教师应在探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中,学会发现问题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中,学会发现问题,因为创新都是从自主发现问题开始的。在自主探究学习中,笔者除了要求学生能探究一般的语文知识及文本内容外,还明确要求学生,在每课的阅读中,必须发掘出一两个有探讨价值的问题。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生发现的问题有:1.第1自然段中的“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句话前后有没有矛盾?2.课文插叙美女蛇的故事以及插叙后的一段议论是否有跑题嫌疑?等等。学生能从多个层面发现问题,可见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已经对课文进行了深入探究,凸显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让学生在合作探究学习中,勇于解决问题

当前,随着科技竞争的日益激烈,团队精神、合作探究、创新能力渐趋重要。因而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其“前言”的开头语中就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因此,笔者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还要求学生通过合作来解决问题,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如《社戏》一课,有许多学生都提出了人物描写、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这一问题,笔者充分肯定了学生这个问题提得好,因为它既是文章的重点,也是难点,并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勇于解决问题。在笔者的鼓励下,有学生认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反映了平桥村人美、景美;有同学说,它们之间还有相互映衬的作用;还有同学认为这说明平桥村不仅人性美,自然也美。笔者乘势点拨学生,文中应该还有一美?学生一时难以想到,笔者继续点拨,“平桥村的人与‘我’的感情怎么样”?学生立即领悟到,还有情感美。笔者又激发学生能否探讨一下,这三美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学生立即展开了讨论,很快找到了答案:自然美:运用景物描写勾勒出一幅江南水乡的美丽图画。人性美:小伙伴们的嘲笑充满着善意;偷豆时阿发叫大家偷他家的,六一公公送豆给“我”和“我”母亲吃等,无处不体现了平桥村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情感美:“小伙伴们得到大人的特许,来陪“我”钓虾;大家都在为“我”能看上社戏出主意找船,小伙伴专程为“我”划船去看社戏;返航时又为“我”能吃上罗汉豆而不惜“偷豆”等,无一不体现出情感美。从而使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思维等都得到同步培养。

三、让学生在问题的探究中,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

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并非什么问题都能解决,有的问题需得到全班同学的帮助才能解决。这个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意见相佐的尴尬状况,不过这可以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极好时机。因此笔者十分鼓励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必要时在班级摆开擂台赛,从而促使学生的创新思维绽放。如《愚公移山》一课,在探讨人物的特点时,有的小组认为,愚公愚,智叟智;有的小组却认为愚公实不愚,智叟未必智。虽然笔者将这两种评价提到全班层面上来共同探讨,但仍然是对立双方各执一词,一时谁也难以说服对方,笔者就让全班同学自由分为两组辩论。于是两组成员都积极找论据,只十分钟后,双方就唇枪舌剑开战了。正方的理由是:一是名字本身就表明愚公愚,智叟智。二是愚公门前的两座山最后是靠神仙的力量搬走的,这说明愚公到底是无能的,所以是愚的;而智叟早就看出愚公对两座山是无能为力的,智叟有先见之明,所以智叟确实智……反方逐一反驳正方:关于主人公名字,作者运用反语,实际是对愚公的赞扬,对智叟的讽刺。“愚公实不愚”更主要的是他移山的动机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移山后的好处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他也知道移山的艰巨,但他充满信心。而且他移山的最终目的是为子孙后代造福,所以愚公实不愚。而所谓的智叟,他知难而止,目光短浅,实则是愚。至于故事的结局,则说明愚公移山的行动连天被感动了。这不但不能说明愚公的无能,恰恰显示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惊天动“帝”。所以愚公移山的故事千百年来都被人们传诵……听到此时,连正方的同学也鼓起来。笔者顺势教育学生:“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不要学习和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学生个个激动地说:“要!我们一定要……”这样不仅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还加强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人生观等的教育。

英国诗人雪莱说得好:“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作为一个新时代的语文教师更需要有诗人般的情怀,不被标准答案所束缚,尊重孩子的本性,激发孩子的创造力,让学生具有诗人一样的丰富的想象力与创新思维!

全文阅读

《愚公移山》一课的教学设计

【关键词】 《愚公移山》;寓言;论辩;案例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23―0122―01

《愚公移山》是人们熟知的一篇带有神话色彩的古代寓言故事。学习本文时, 除学习掌握 基本知识点外,为更充分更有效地利用这一教学素材,笔者在教学的最后一环节设计了一场辩论: 愚公愚还是不愚,目的是通过辩论让同学们更进一步理解课文,尤其是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首先以小组为单位,两组互辩。

正方:愚公实愚 ,反方:愚公不愚。

要求同学们为自己的观点寻找论据,同时抓住对方的漏洞给予反驳。活动开始前,各组由组长负责,根据本组成员情况确定人员分工,并给五分钟准备,将本方找到的论据归类记录。小组内成员七嘴八舌说着自己的看法,记录员一一记录。五分钟后,辩论开始,同学们情绪高涨,唇枪舌剑,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十分钟后在击掌声中辩论停止,要求每小组在辩论的基础上,重新补充整理本方的论据,写在学习卡上 张贴,展示成果,全班交流之后,按自愿的原则再次分正反两方进行辩论,每方推出四人作为代表,组成一个团队参加辩论,并请四位同学分别担任正方和反方的记录员,记录归纳本方观点及论据,最后张贴,交流。这里主要 选取一些正方观点和论据,用来说明同学们的思维角度。

正方:愚公实愚

全文阅读

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运用杂谈(网友来稿)

重庆市南岸区110中学 谢德志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在教育教学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语文教学也不例外。放眼现在的各级各类公开课、优质课、观摩课,几乎没有不使用多媒体的。如果有谁不循此道,则大奖、好评可能就会与之失之交臂,而一提到传统教学,很多人不屑一顾。可是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好好反思一下,就会发现在这股潮流中我们丢掉了很多传统教学中优秀的东西。笔者并不是说因此而不使用多媒体,甚至否定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而是希望我们能正确地看待多媒体技术在现代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本文拟就多媒体技术在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原则、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等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是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教育教学也只有真正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观念和手段,把当代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去,才能让我们的教育事业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否则,我们的教育事业就不能实现“三个面向”,就不能与时俱进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就不能实现。

笔者认为,与传统教学相比,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有其无法达到的优势:

1、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使课堂容量大大增加,学生单位时间所获取的知识和信息量得到更大的拓展。众所周知,单位时间内多媒体给我们展示的知识容量是传统教育教学无法相比的。通过多媒体技术,我们教育工作者可以把自己所掌握的东西尽可能多地教给学生,让学生在最大程度上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知识仓库。

2、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能得到更好的体现。由于传统教学注重知识的灌输,在教学手段上比较单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极易产生疲劳和厌倦感,学习兴趣自然会受到一定影响。而多媒体技术的使用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这种状况。因为画面的不断切换和信息量的大幅度增加,学生的情绪一般说来始终处于一种亢奋状态,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3、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全面发展得到可能。教师在教学中的示范作用无论是在多媒体技术教学还是在传统教学中都不可缺少。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对知识和信息的获取方式、手段等无疑都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使学生在现代信息技术的理解和应用上能得到很好的熏陶和教育,增强其在各方面发展的信心和动力。

全文阅读

在初中阅读教学中创新写作教法的探索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两条腿,只有良好的协调统一,才能走得稳走得远。阅读是一个吸收的过程,我们把需要的知识吸收为我所用;相反写作是一个表达的过程,把吸收的知识创新性地展示出来,这样反复循环学习,逐步提高写作能力,建立“读写互动,定向创新”的写作新理念。那么怎样让学生在阅读中加强创新写作的能力呢?本文就这个问题做一下阐述。

一、紧抓课本教材,在读书中学习写作文

初中语文教材是经过专家精挑细选的精品,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好素材。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精读课本,以课本为典范,能够熟练地掌握课本中的写作规范和技巧,举一反三。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深入剖析作者的写作方法和技巧,让学生领悟作者的寓意,从而掌握文章的构思立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写作技巧。

【案例1】《百合花》(苏教版)

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结合各组的观点,顺利总结出主人公“我”的心理活动变化,体会文章的主体思想,领略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和取材角度的新颖。

生:“我”的心理活动是生气有兴趣着恼亲热爱上后悔心跳强忍泪水想推开沉重。

师:文章在表达方式上采取了哪些方式?对文章的结构你有何看法?

生:作者通过顺叙、倒叙、插叙的方式,使文章结构严谨,能够很好地透过细节展现人物的个性特征。

全文阅读

语文愚公移山教学论文

《愚公移山》这篇课文的教学,用两课时完成,下面说说第二课时———分析课教学的一些设想。

一、对教材的理解《愚公移山》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这篇课文在整个文言文教学中所起的作用,一是对前四册书中文言文教学的发展,二是为以后自读文言文作准备。从单元内部来说,这是一篇教读课,它的地位和作用是:我们要通过精读这篇课文,为略读后几篇文言文作准备,把“精读”中获得的经验应用到略读中去。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本课的教学目标及学情,教学目标确定为:

1巩固上节课所讲的重点文言词语;

2正确地朗读课文;

3认识塑造愚公这一形象的意义;

4理解这篇寓言的寓意;

5指导学生在粗知课文大意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全文阅读

关于《愚公移山》

[作者] 尹建芳

[内容]

《愚公移山》这篇课文的教学,用两课时完成,下面说说第二课时———分析课教学的一些设想。

一、对教材的理解《愚公移山》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这篇课文在整个文言文教学中所起的作用,一是对前四册书中文言文教学的发展,二是为以后自读文言文作准备。从单元内部来说,这是一篇教读课,它的地位和作用是:我们要通过精读这篇课文,为略读后几篇文言文作准备,把“精读”中获得的经验应用到略读中去。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本课的教学目标及学情,教学目标确定为:

1巩固上节课所讲的重点文言词语;

2正确地朗读课文;

3认识塑造愚公这一形象的意义;

全文阅读

真语文拒绝“伪对话”

假语文其症甚顽,症状甚多,多媒体豪华包装不过是最表面现象,其较隐蔽者乃是教师“满堂问”,挟举国皆然之势,以假乱真,被视为天经地义,甚至上升为行政规范。极端者,规定教师讲授“少少益善”,每堂课提问须四十次以上,违者扣分。殊不知,对话与讲授相比,费时较长,数量越多内涵越简,难免肤浅,教师只问不答,必然拖拉磨蹭;所问层次越深,越须反复探索,所费时间更长。所问之数量与质量成反比,此是常识。故真语文,所问必然少而深,当以画龙点睛喻之。

“满堂问”的心理根源乃在教师的怯于告知,告知和质疑是对立的统一,单方面的告知不管来自教师或学生,均违背对话根本原则。其实,对话就是双方互相告知。在《论语》和《孟子》里,单方告知叫作“曰”,不同意对方的告知叫作“对”。对话就是相互的告知和讨论。“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是单方告知,而“对曰”意含反驳,故汉语中有对答、对策、对应、对质之说。对话的起码条件是双方均有自己的、不同于对方的语言。各有自己的语言,就可能对答如流;没有自己的语言,只能无言以对,或者顾左右而言他。英文“对话(dialog)”一词的前缀di来自拉丁语,是“二”的意思;而logos[-logue]系希腊语之后缀,是“话”的意思。

哲学意义上的对话,指两个主体之间的交流和交锋。“满堂问”抑制教师告知,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不但违背了西方平等对话的基本原则,而且违背了中国传统的师道。韩愈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授业都是教师告知,解惑的前提乃是学生质疑,故解惑隐含着双向的告知。汉语中的“学问”,就是学和问对立的统一。西方教育理论把学生质疑作为教学成功的准则,师生对话,发问者基本是学生,告知者往往是教师。一位美国教师教《灰姑娘》是这样总结的:“虽然辛黛瑞拉有仙女帮助,但是如果她轻易地放弃了机会,也是得不到幸福的。后妈不爱她,但却不能够让她不爱自己,就是因为爱自己,她才有幸福。没有人可以阻止辛黛瑞拉当上王后,除了她自己。没有一个人可以阻止你爱自己。如果别人不够爱你,你更要加倍地爱自己。”

平等对话,并没有妨碍这位美国教师在文本分析时传授“爱自己”的人生理念。这里一连串的质疑(设问),都由教师在告知中提出,层层深入。不难看出,传道、授业、质疑和解惑,并不是分裂的,而是统一的有机整体。由此观之,具有坚定的人生信念和深厚的专业素养的教师才能循循善诱、得心应手地突破学生心智的限度。

“满堂问”,对学生主动质疑的潜在动机是一种压抑。“满堂问”特别强调“不依靠告知”,普遍表现为一味强调学生自己进入作者的感情世界,所问基于体悟文本情景,找出表现此等情景的关键词等等,结果只能是迫使学生被动接受。严格说来,此等问答其实是先有结论(文章处处皆好),再让学生举例填充,不论从性质上还是从功能上讲,都不能算是对话。对话之功能,乃在化被动接受为主动质疑,学生不能主动质疑,就会陷于被动,不管课堂多么热闹,只是从已知到已知的平面滑行。此等对话就是伪对话。可悲的是,此等陷学生于被动的做法却被视为别无选择。

“满堂问”,病在幼稚,病在从常识到常识的平面滑行,把鸡毛蒜皮、不是问题的问题当成问题,而真正的问题却被遮蔽了。许多老师非常强调语基(语言基础知识),例如,比喻有明喻、暗喻,有本体、喻体等。但是,光有这些常识性的、粗糙的语基并不能解决具体问题。“燕山雪花大如席”用了什么修辞方法?齐声回答比喻(或夸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了什么修辞手段?答比喻(或夸张)。这不过是把修辞的某一内涵贫困的范畴当作万能标签而已。对话比之讲授,之所以不惜耗时,就因为有突破学生心智、深化理解之功,如果限于常识,从已知到已知,则徒然浪费双方的时间。中学语文教材课后练习中有《世说新语·语言》的一段: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