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原则管理论文

原则管理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会计控制原则管理论文

【摘要】管理会计的控制问题是其管理的重要内容,但目前许多企业在控制过程中并不十分重视其控制原则。本文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管理会计控制的十条原则,希望对企业的控制活动能产生积极影响。

【关键词】管理会计;控制;原则

我国财务会计已形成一套完整且前后一致的会计原则体系,而管理会计由于出现的时间比较晚,其原则体系尚不完善。为此,会计理论界正在作不懈的努力,认真研究管理会计原则并构建适宜的原则体系,对于完善管理会计的基础理论,指导管理会计的具体实践都有重要的意义。

在过去的研究中,一般笼统地探讨管理会计原则。笔者认为,管理会计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决策层次;二是决策支持层次;三是执行与控制层次。因此,管理会计原则体系应当围绕决策与控制来分别界定。本文讨论有关控制的管理会计原则。它应包括下列十个方面。

第一,可控性原则。可控性是指责任中心只能对其职权范围内可以控制的经济活动负责。这就要求企业把经济责任同管理权和决策权衔接起来,做到运用、管理、指挥、负责统一,并且尽可能使各项经济责任数量化,能够直接用会计方法进行核算和考核。当然,由于各责任部门之间的相互依存,很难制定出完全可控的指标,“有经验的成本会计师和经理人员认为,一个项目是可控制还是不可控制,很不容易确定,”只能从控制的程度、时间、空间等来考核。

从控制的程度看,可控指标分为两类:一是责任中心完全可以直接控制的指标;二是责任中心通过采取措施,对其有一定影响的指标。包括部分可以控制的指标和通过运用一定的经济杠杆可以间接控制的指标。例如,新产品试制指标常被看成是试制部门的可控指标,可是,这个指标中包含了大量难以估量的因素,因而设计部门只能尽可能采取措施,设法将其费用控制在预算之内。不过这种控制并不排除实施过程中发生修订预算的可能性。

从时间上看,“时期的设想很重要”,某些在短期内不能控制的指标,在较长时期看来是可控制的,如折旧费。过去不能控制的指标,现在却是可控的,同时,现在可控的指标在将来有可能变成不可控的指标。

从空间上看,某指标是否可控,随责任层次、责任中心的不同各异。“例如,机器的保险成本对生产部门经理可能是不可控制的,但对于保险部门经理确实是可控制的。”上层次的可控制成本不一定是下一层次的可控成本,下一层次的可控成本一定是上层次的可控成本。因而,一般来说,同一指标在较低管理层次不可控制,而在较高层次则可以控制,在同一责任层次上平行的职能部门之间也会有这一责任中心不可控制的指标,而在另一责任中心则变得可控的情况。因此,要求各责任中心根据不同的情况确定不同的可控范围,使经济责任同经济管理权、经营决策权统一起来,按谁使用、谁负责、谁管理的原则进行考核。这一点对具有双重责任性质或者是涉及两个以上责任中心的经济事项更为重要。如固定资产折旧,从折旧比例的规定方面看,车间是无能为力的,不能承担经济责任,这方面的责任只能由上级管理部门负责,但从固定资产的使用方面看,车间、班组、个人等责任中心,这些固定资产的使用者,使用固定资产就应当对固定资产的有形损耗负责,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和完好率负责。因此,应当对固定资产折旧的这种性质做出具体分析,并根据事物的特点划分责任中心所应当承担的具体责任。

全文阅读

顾客营销原则管理论文

内容摘要:以顾客为中心、全方位顾客个性需求为内容的顾客导向是保持顾客忠诚的新理念。本文以顾客营销研究为主题,对顾客营销的内涵、顾客营销原则及顾客营销的实施进行了论述,从而达到企业保持和提高顾客忠诚度的目的。

关键词:顾客营销顾客原则实施

当前,以产品为中心的产品导向营销理念已逐步转变为以顾客为中心,全方位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为内容的顾客导向营销理念,新世纪的顾客具有良好的教育前景和追求个性化的价值观念。虽然他们总体上保持同质化的产品或服务消费,但他们更期望产品或服务在功能和特点上更能满足其特别的、个性化的、完全符合其要求,并融入其思想,使其得到极大的身心满足,富含其物质的产品或服务,而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为实现这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提供了有力支持,这就是顾客营销的社会基础。在当今只有让顾客十分满意,才有可能得到他们的忠诚。

顾客营销的内涵和意义

顾客营销就是一切以顾客为中心,全方位地满足顾客个性化的需求为内容的营销。顾客营销理念是以“顾客的需求都是不同的”,“产品或服务最终要满足顾客的需求”为理论基础;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保障的营销模式,这就要求企业要根据每一个顾客的要求,进行产品或服务的不同开发设计、制作、制订相应的营销组合策略,以实现与每一个顾客一一映射的销售活动。而电子商务,网络技术为实现这种顾客营销提供了优秀的操作平台。

顾客营销比较成功的企业,如美国的戴尔电脑公司,通用汽车公司等。顾客营销理念符合现代营销思想,在与大众营销的博奕中,它更具生命力。

顾客营销的原则

顾客营销必须是以顾客为中心的营销理念,符合现代营销成本、方便、沟通的原则。具体为:

全文阅读

语感训练原则管理论文

本课题始作于1997年至1998年。时下正值全国范围内的“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热潮,在经过了六年多的理论与实践的大讨论大操练之后,又有了较为冷静和理智的思考:觉得语文教学如果一味地或过分地强调语言文字这一工具性的操练,而忽视思想意义的熏陶、人格的培养、思维的训练,或许会再次犯顾此失彼、或左或右的错误,困惑有余。又鉴于自己才疏学浅,未有高屋建瓴的前瞻性和深刻的思辩水准,尤其是对“人文思想”的概念、内涵与外延未能全面、深刻的理解,未能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来剖析、解读、构建“语文”和语文教学这门汉民族的母语教学的科学方法和体系。处在这样一种迷惘、困惑之中,认真研读了倪宝元编著的《语言学与语文教学》、张德鑫编著的《中外语言文化漫谈》、顾嘉祖、陆升编著的《语言、言语与文化》和王尚文的《语感论》等书籍,有了些理性的思考之后,便会同我市小学语文教研大组的同志一道,对“语感训练的原则、途径和方法”等问题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探究,并蹴就了此文。在当时来说,算是万绿丛中一点“白”,惶恐有之,羞涩有之,自负有之。所幸的是《语感》文的出笼,得到了语文教学专家和慈善家的厚爱和施善:“文字简洁,行文清晰,观点鲜明,操作性较强,另僻溪径也不妨可以试试。”是年,在杭州市第九届中小学学科论文评审中中了个铜奖;次年,在浙江省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论文评审中又中了个银奖;同年,在浙江省教育学会教育科研论文评审中再获铜牌,并在《浙江教学研究》杂志上全文刊发。文章实在蹩脚的很,却得到了那么多的奖项,尤其是铅字散发出去,实在要折杀我了!现把此文作简要的叙述。“语感”是什么呢?——当婴儿尝到酸甜苦辣的食物时,瞬间会表现出皱眉、舒眉、锁眉、扬眉的反应,这叫做味感;——当吾儿大学毕业去上海某家大报社应聘时,总编呈现几十种颜色要他分辨,他很快地把这些颜色一一分辨清楚——总编说,你做美编吧。这就叫色感,或叫美感。——一个不识方块字的道地的农民或一个先天的盲人只要听一、两遍广播就能吹拉弹唱流行歌曲的,说明他对音乐有很强的接受、感悟能力,这就叫做乐感。——同样一个读书人,只要一接触言语和文字材料,即在日常的听说读写中能迅速地感知、领悟、情化文本意义和情味,或能顺畅地表情达意的话,那么,此人就具有敏锐的语言文字感受能力。这就叫做语感。“语感”的特征是什么呢?语感的基本特征是不需经过理智的思考和逻辑的推理,即在一听一看一读一用的瞬间便能深刻地理解语言,准确地判断语言,深切地体味语言,恰当地运用语言这样一种自动化的潜意识的能力。夏丐尊先生对语感的特征作过详尽的诠释:“在语感锐敏的人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义,‘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廖等等说不尽的意味。”——由此看来,语感的最大特征是,它无须咬文嚼字,也无须望文生义,全凭年轻人谈恋爱所惯用的那种“感觉”。“语感”又有什么用呢?“语感”确实很重要,也十分有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关于语文的教学目的中指出“要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段话共有三句话,其中第二句就明确提出要“培养语文的情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感。”在《课程总目标》的第7条中又提出:要“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看来语感就是语文素养中的一种重要素养。——高考答题靠的是什么?——语感!在150分时间内要完成18k的试卷4大张,没有语感是不行的。裴娣娜老师在对语文老师的一次谈话时语重心长地说:“学生答卷靠的是对语言的直觉能力,能得100分的人,他具有较强的语感;能得120分的人具有强的语感;能得130分以上的人,他的语感特别强。”国家公务员考试试题100题,需在90分中内完成;全国“律考”三个钟头要完成8k的试卷36张,没有语感连读题也来不及。——王尚文在《语感论》中对“语感”的作用有过这样一番描述:“假如你来测试一个学生的语感能力,如果一篇文章只让他读一遍,就能简洁地说出其主要内容;或让他听一遍故事,就能一下子听出其中的奥妙;或让他听两个人之间的争辩,能迅速地分辨出谁是谁非,并正确地说出自己的观点,那么,这个人的语感能力就算是强的。”——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清楚一个问题,即语感具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对语言的敏锐的感受能力,即听读时能迅速地感受、领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丰富内涵;二是能熟练地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即在说写时能用精当的语言来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由此说来,语感是十分有用的!语感的强弱无论对应试还是对参加革命工作都是十分管用的,尤其是后现代社会;当然,也是我们语文教学所要努力追求的。“语感”该怎样训练呢?这是个语文教学的途径与方法问题。简言之,就是语感形成的途径与方法。——不外乎两种:即语言实践和语言分析。也就是我们语文教学中自觉不自觉地不经意中在训练的一些方法。举偶如下:诵读法古人有个不二法门,就是熟读名文,读着读着,自己领悟。(叶圣陶)诵读时十分强调方法:一是口诵心惟,读中有思,读中有悟;二是揣摩文章的风格基调,;三是强调一个“多”字。背诵法背诵即是积累。老舍在谈到写作时说过这样的话:“在我脑子里有了200多篇文章时,才知道文章是怎么一回事。”邓拓在<燕山夜话>中把积累比做北方人捡大粪。古人有“学书三车,方能成相”的说法。而〈语文课程标准〉就连九年中应背诵的数量、篇目都有明确的规定。可见,背诵无疑是国人公认的培养语感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分析法语感的分析有别于前苏联的文章分析法。语感分析是着眼于“语言的运用”的角度,抓住语感因素强的地方做语言的剖析。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对语言进行比较、推敲、锤炼和品味的一种训练。而课文分析是着眼于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有着质的区别。以此培养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增删法即采用在原文上增加或删减标点、字词、句子、段落后,在让学生对此进行比较、推敲、体味语言运用的精妙之处的一种方法。〈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如果添加上“这个社会”,文章的韵味与内涵又是怎样了呢?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运用的和谐、准确,行文的贯通流畅之语感。调换法即有意地将原文中的词(词序)、句(句序)、段(段序)作一些调整或置换的方法,再让学生去读一读、比一比,理一理、推一推,品一品、赏一赏的办法。“松下月敲门”的“敲”,和“又绿江南岸”的“绿”字便是增删法教学的范例。以增强学生对语言搭配总相宜的语感。途径与方法固然很多,毋须繁陈。说到底,语感能力的培养除了课堂上的有效训练之外,更多的应让学生去书海中遨游,文章中品味,墨翰中感染;去接受古今中外文化的洗礼和文学作品的熏陶。此为语感训练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语感”训练要注意些什么呢?其实我要说明的是语感训练的原则问题。我想至少有以下三条原则是必须有所考虑,或要遵循的。理解性原则理解是预感训练的前提和必要条件。但是理解不是终极目的,而是预感形成的开端。因为理解的层面还是文本的意义,还没有据为己有,还没有达到语言的“自动化”的程度。但决不能没有这个前提和条件。反复性原则重复是理解的基础上的重复。《语文课程标准》对这种几千年积淀下来的读书经验的总结提出了很好的继承意见。学生通过多次重复,达到熟练化的程度,才能把文本语言在大脑中联系起来,固定下来,并进入个体语言的储备库中——重复是语言学习之母。谁人读书都不可逾越这个过程。理解和重复还没有达到对语言的技能化、自动化的境地。情理性原则刘勰谈对读书有着精辟的论述:“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刘勰强调读文与写文都须有情感、情理介入其中,方能奏效。外国人学汉语难就难在汉语文化情理的深广和涵蓄,很难进入汉文化的语境。只有同根同文同思想的华人才会有如此语感。叶圣陶先生对此是这样说的:“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理智的了解,而且深刻地体会,不知不觉之中,内容和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了。”这需要读者用心去揣摩、体会,情理与文本如此交融、同化、贯通;运用时随手拈来,并恰倒好处。这种境界便是语言的技能化、自动化。这样,便形成了敏锐的语感能力了。对“语感”还有新的思考吗?有的。语感这个东西是个看不见、摸不着,又客观存在于人类大脑内的一种灵气。尤其是深谙汉文化的华人,对语言文字有着特别敏捷的感悟能力,是世界上所有国家的人无法比拟的。这要涉及文化背景和语言文字的差异,对于这种现象有待深化研究。就同根同脉同文化的华人而言,对来自不同地域,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家庭和职业的学生,他们的与生俱有的语感能力有多大?后天的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的影响有多大?对不同的学校,不同的老师,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学机制其影响究竟有多大?请语文教学的同仁们不妨作些研究探讨。

全文阅读

品牌适度原则管理论文

内容摘要:品牌延伸是企业界对品牌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最常用的策略。品牌的延伸不是无限的,而是有一定限度和条件的。企业只有把握住适度原则,品牌延伸才能有效地避开风险、充分发挥出品牌资源的最大优势。

由于盲目的品牌延伸,导致名牌优势的丧失甚至企业破产倒闭的事例屡见不鲜;正因为成功的品牌延伸,才取得市场领先地位的企业也同样比比皆是。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这里存在着一个品牌延伸的适度问题。研究品牌延伸的适度问题应当考虑下列因素和原则:

合理界定品牌延伸的外延

品牌延伸是指企业为了在目标市场上顺利而高效地推出新产品,把新产品冠上已成功的名牌所采取的品牌扩展策略。品牌延伸顾名思义是对品牌外延的伸展,是一个关于范畴和范围的概念。由于这个“新产品”类别的范畴直接决定了品牌延伸的范畴,因而界定品牌延伸的外延就是确定“新产品”类别的范畴。品牌延伸按其外延可分为两类:其一产品线品牌延伸是用原品牌推出新的产品项目来扩展原产品线的策略;其二新产品品牌延伸是用原品牌推出新的产品,把原品牌延伸到新的产品类别的策略。以上分类也是把品牌延伸的产品类别作为区分界限的。依照商品学对产品从大到小的分类排列顺序:门类大类中类小类品类种类品种规格型号,产品线品牌延伸是品牌在较小的产品类别中进行的延伸,新产品品牌延伸则是品牌在较大的产品类别中进行的延伸。可见,界定品牌延伸的外延实际上就是界定品牌在产品分类排列顺序中延伸到哪一个具置或层次的产品类别。

把握品牌的核心价值

品牌核心价值是品牌理念和品牌文化,是深邃的品牌哲理和丰富的品牌内涵。核心价值论认为一个品牌能不能延伸,延伸到多大的范围,首先要以品牌的核心价值为前提条件。如果具有相同的核心价值,即使是在类别差异甚大、属性各不相同的产品之间也可以进行延伸,这就是新产品品牌延伸策略成功运用的基础。相反,即便是同一产品线中产品属性差别极小的产品项目之间的延伸,也会以失败而终。随着消费者的日益成熟及其需求层次的提高,人们对品牌的信赖越来越首先表现为对品牌理念和文化的认可,对名牌的忠诚和追随往往已超脱于一般的物质形式,成为一种名牌精神和价值的体验。总之,牢牢地抓住品牌的核心价值是开启许多物理属性和原始功能相差很远的产品,但又可以使用同一个品牌难题的一把钥匙。这也就成为品牌为什么能够超越产品类别的界限、跨过行业和产业的障碍而延伸的理由。

品牌必须拥有强大的延伸实力

品牌实力是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知名度、美誉度、畅销度、忠诚度、追随度、高品质形象和市场占有率以及市场竞争的抗衡能力。品牌延伸的目的就是借助于品牌的辐射力和影响力迅速而有效的向市场推出新产品。进行延伸的品牌应当在市场上具有非凡的实力,因为这种实力决定了品牌的扩张力和延伸度,实力越强则延伸的范围就越广,品牌的影响就越大,延伸的成效也就越高。而拥有这种延伸实力的品牌只能是名牌,也只有名牌才具有延伸的资格和价值。所以说品牌实力是品牌延伸的“发动机”和品牌持续延伸的支持力。企业品牌实力的实质就是企业品牌的综合实力——品牌资产价值。品牌延伸的使用价值正是品牌资产的价值所决定的,品牌资产是品牌延伸策略取得成功的根本保障。在各种品牌资产价值排名榜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品牌都是实力较强的品牌,它们都具有较高的品牌延伸的使用价值。这种排名越靠前,品牌延伸的使用价值越高,特别是依次列入从行业到全国再到全球的品牌资产价值排名榜中的名牌。因此,企业只有科学地评估自己品牌资产的实力,才能进一步确定品牌是否进行延伸,如何延伸以及延伸到什么产品及其类别、什么行业和领域,从而制定出合理的品牌延伸策略。

全文阅读

小学德育原则管理论文

明清时期许多教育家在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基础上,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作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提出了不少富有启发性的主张。这些主张和当时人们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与内容的观点相比,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因此,在我国传统的小学道德教育思想体系中,这部分内容也就具有更大的价值。

(一)以爱养之,宽严相济

启蒙教育应以爱护儿童为出发点。所谓“爱养”,就是以慈爱的精神关心、爱护儿童,用说理的方法教育、感化儿童。

孩子六七岁时入蒙学读书,刚开始不大适应。此时教师应“不问知愚,皆当用好言劝谕,使知读书之高”;同时“勤于教导,使不惮读书之苦”。切不可一味训斥甚至“扑责”,因为这样做不仅无益,反而有害。到八九岁时,儿童渐渐懂事,此时可适当采用责罚手段,但只能偶尔为之,才有效用。若经常使用,“则彼习以为常,必致耻心丧尽,顽钝不悛矣。”十四五岁时是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的关键期,此时须“循循诱掖”,使之“专心读书”。应根据儿童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对聪颖者,应“单用善言警悟”,使其不责自成;对愚顽者,可适当予以责罚,但责罚后仍然要用“好言劝谕”、使其“知悔而能新”。否则,虽然采取了处罚措施,但却达不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同时,处罚学生还应当掌握时机,做到“四毋责”,即“空心毋责,方饭毋责,毋乱责,毋出不意从背后掩责”。因为这些都有害儿童的健康,故须绝对禁止[1]。

以爱养之,就要对学生负责。而要对学生负责,就必须严格要求,所谓“教则必严,严则必勤,勤则必成。”[2]然而仅仅严格还不行,还须济之以宽。只有宽严相济,才能取得教育的成功。

所谓宽严相济,包含三层意思:

一是年幼以宽,年长以严。儿童幼小时,“筋骨未坚,血气未满,心知未定”,因而胆子较小,见生人或异物,“不免心悸而神怖”。在其刚离父母而入学之时,若老师要求过严,则必然“恐惧而畏缩”。他们表面上虽不敢违背,但实际上内心却受到伤害,畏学、避学之心便由此而生。因此,当年幼儿童刚刚入学时,“教诲固不可缺,而保护尤所当慎”。此时要求可适当放宽一些。假如有的孩子“放纵无度”,也只须脸色严厉一点,“令其稍改即止”,切不可大声呵斥或扑责[3]。年幼以宽,其目的在于保护儿童的身心健康并“诱其入道”。儿童稍长,“则智计渐生”[4]。对年龄大的学生若要求过宽,单用诱掖的方法,则难以见效。故此时要求应当严一些。严是为了防止孩子学坏,使其能走上正道。

二是宽其辞色、严其课程。老师对学生的态度应当宽厚一些,如表情和蔼,语言温和,耐心细致,循循善诱。但在学习上则要从严要求,丝毫放松不得,不能有一点马虎。

全文阅读

原则管理下的电子档案管理论文

一、电子档案管理原则

(一)完整性原则电子文件在形成过程中,不仅各部门可以完成,而且个人也可以独立形成电子文件,这就导致电子文件处于分散式的分布状态。而且电子文件中的信息不是固定在特定的物理位置上,具有非实体化的特征,这就导致其无法像纸质文件那样直观的体现出来,所以为了确保电子档案的完整性,则需要在电子档案管理的各个环节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信息的完整性,而且在归档时需要确保信息、程序、软件及纸质文件的完整性。

(二)可读性原则电子文件生成过程中由于其所使用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不同,则其存储的格式也会有所不同,再加之目前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硬件和软件不断的更新换代,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新的设备和旧设备之间存在着不兼容性,这样存储的电子文件脱离了所支持的硬件和软件系统后,则不具有可读性。所以在电子档案管理工作中需要在进行档案收集时,将其记录的支持软件归入到收集工作中来,使所收集的档案符合信息格式的要求,对其可读性进行技术分析,确保日后能够更好的进行利用,使其具有长期的可读性。

(三)可靠性原则电子档案的存在离不开可靠性。由于电子文件可以不留痕迹的对其进行修改,无论是文件的签署和对网络信息进行控制都需要具有专门的技术,这样就导致电子档案的可靠性受到人们的质疑。所以需要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技术措施、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规范,从而实现对电子文件可靠性的保障。同时在对电子档案管理工作中,还要把好收集关,确保进馆的档案具有真实可靠性,同时还要对各个环节的操作规程进行严格遵守,做好备份,避免信息丢失,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二、电子档案管理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集中统一管理近年来,随着办公自动化(F0A)和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技术的普及,使用计算机制作文件的机关越来越多,大部分机关将电子文件转换成纸质文件,经正式签署后归档保存,原电子文件保存在各形成部门;也就是说,大部分电子文件没有归档,处于分散保存状态。从档案工作的发展看,各机关档案室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将具有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归档,实行对电子档案的集中统一管理。档案馆也需要对接收电子档案的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前期论证和创造软硬件技术环境。电子档案的统一管理有利于对这部分数字化信息的检索、利用和共享,有利于各机关、各地区对于电子档案管理进行全面的统筹规划,有利于加速档案工作的现代化进程。

(二)纸质文件和电子文件双套归档目前大部分机关将电子文件转换成纸质文件归档保存,是因为在电子文件的证据性、管理制度、管理技术与方法、管理设备、通讯设备等方面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在这些问题没有得到有效地解决之前,这种纸质文件和电子文件“同时服役”的状况有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一方面,在没有充分的技术保障和科学的管理制度的条件下,档案人员不能轻易用电子文件取代纸质文件归档保存。另一方面,电子文件的归档也有其积极的意义。这样就形成了双套归档的局面。这是文件介质转换时期不可避免的一种现象,不应看作不必要的重复。可以预见,纸质文件和电子文件双套归档的局面将持续相当一个时期。随着技术的成熟和各方面条件的具备,会有越来越多的电子文件独立地转化为档案,但多种介质档案并存的状况将长期存在。双套归档带来的直接影响是需要分别建立两个管理系统,二者既有联系,又各有特点,这给各级档案管理部门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电子档案的管理原则上应纳入现行的档案管理体系,能够并轨的就实行并轨。

(三)实行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目前计算机信息系统中,文件与档案之间的界限是无法分清的,大量电子文件的产生也加快了档案一体化管理的进程,而且在电子文件的形成过程中,及电子文件的运转阶段,电子文件管理都需要以文件和档案一体化的模式出现,这已是其必然的选择。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并不是两项管理工作的简单累加,而是需要在合程管理和前端控制原则指导下重构整个管理流程。

全文阅读

企业管理论文:风险管理三大原则

企业管理论文

企业只有不断地成长,才会充满生机,才能在市场上保持竞争力。经理人梦寐以求的是,使企业短时期内快速成长为大企业。但是在快速成长的过程中,成功与失败只有一步之遥,其中的关键就在于能否保持财务稳健。

高负债的陷阱

从许多高成长企业反映出的问题来看,过度负债可说是一个典型的通病,也是财务危机的根源。它们的高负债是怎样积累起来的呢?

战略需求效应由由于企业的战略布局驱动,或表现为现有业务的发展,或表现为新业务的开拓,规模和数量的扩张经常明显快于内涵质量的扩张,在高成长阶段都将出现某种程度的资金短缺。因此,高成长企业为达到快速扩张的目的,普遍采取负债经营策略。

组织放大效应由许多企业在快速扩张中倾向于采取企业集团或控股公司模式。但这类模式债务放大效应也十分明显:一方面母、子公司都会从各自立场出发追求数量扩张;另一方面,子公司除保留原有业务联系和资金融通渠道外,还可能获得母公司再分配的业务或资金。这一业务和融资放大效应很容易使企业负债过度,最终成为财务危机的“始作俑者”。

财务不透明与内部互相担保由财务不透明、各自为政和内部关联企业间的相互贷款担保是高成长企业常见的问题。这不仅加大了银行对企业财务判断的难度,也给财务监管带来很大困难,从而造成整体负债率不断抬高。

中国四大信托投资公司之一的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破产事件就是一个教训。广信下属企业帐外有帐,隐藏债务情况严重,甚至连集团总部都难以摸清家底。清产核资以后,资不抵债额竟高达146.94亿元人民币。

全文阅读

会计原则导向管理企业盈余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盈余管理概述;盈余管理与会计职业判断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内容空前扩大,留给企业盈余管理的空间也相应的扩大、盈余管理也称利润管理,是近年来会计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盈余管理已成为美国证券市场参与者之间违背市场原则的游戏、盈余管理方法概述、对会计原则的选择与运用、会计政策和方法的选用、会计估计的时点和数量以及关联方交易的判断也给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间、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盈余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获取管理当局的私人利益、盈余管理研究将总体应计部分拆分为非主观应计部分和主观应计部分等,具体请详见。

我国2006年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体现出国际趋同的同时,也给企业的财务和会计人员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最显著的就是引入公允价值,会计人员职业判断的内容空前扩大,留给企业盈余管理的空间也相应的扩大。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要求企业的会计人员不仅要了解准则制定者的意图,而且提供的会计信息也要对企业经营提供更强的决策参考。本文就是在研究新准则体系会计职业判断空间的基础上,提出了运用新准则体系内的会计职业判断空间进行盈余管理的方法,为企业的管理当局和会计人员提供一个适度盈余管理的平台。

一、盈余管理概述

(一)盈余管理概念界定

盈余管理也称利润管理,是近年来会计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但关于盈余管理的概念,会计学界一直存有诸多不同意见。权威的定义有美国会计学家雪普(KatherineSchipper,1989)曾在著名的“盈余管理的评论”文章中提出的:盈余管理实际上是旨在有目的地干预对外财务报告的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该定义突出了盈余管理的出发点是私人利益的满足。美国会计学家斯可特(Scott,2000)认为“盈余管理是在GAAP许可范围内,通过会计政策选择使经营者自身效用或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行为。”但该定义是狭义的,将盈余管理限定在公认会计原则的约束范围内,采取的方法仅包括会计政策选择。此外,美国前证监会主席莱维特(ArthurLevitt,1998)对盈余管理现象表示担忧,认为盈余管理已成为美国证券市场参与者之间违背市场原则的游戏,将给美国财务报告系统造成很坏的影响。管理当局滥用“巨额冲销”的方式来调整费用正在威胁着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将盈余管理与财务舞弊之间不易区分的地带称之为“灰色地带”。该定义是广义的盈余管理概念。本文研究将盈余管理界定在狭义的盈余管理。

(二)盈余管理方法概述

纵观国内外学者对盈余管理的方法主要归类为以下几种:

第一,对会计原则的选择与运用。比如:(1)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即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2)重要性原则的运用。重要性原则认为,对微不足道的项目则不值得对其进行精确计量和报告。企业可以运用会计职业判断中的重要性原则并通过增加或减少认为不重要的会计数据来进行盈余管理。

全文阅读

职务晋升原则管理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分析了职务晋升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措施的积极作用与负面效果,提出了晋升决策的公正原则,指出晋升决策的结果公正性、程序公正性与交往公正性是发挥职务晋升的激励作用、消除晋升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职务晋升;职位晋升;程序公正性;交往公正性

一、职务晋升是企业一种重要的激励措施企业职务晋升制度有两大功能,一是选拔优秀人才,二是激励现有员工的工作积极性。[1]企业从内部提拔优秀的员工到更高、更重要的岗位上,对员工或对企业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对个人来讲,职务晋升是员工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途径。员工获得了晋升的机会,会认为这是企业对其工作能力与工作业绩的肯定与赏识,是自身价值的提升,是个人职业生涯成功的标志。职务晋升将带来员工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的提高、进一步晋升的机会以及更多的外部选择机会等。

对企业来讲,内部职务晋升有以下重要意义:首先,相对于其它激励措施(如货币激励),晋升可以鼓励组织成员的长期行为。晋升前企业需要对被晋升者进行长期的业绩评价,所提供的激励是一种长期的激励,进而鼓励组织成员的行为要符合企业的长远利益;而企业往往根据员工的短期业绩进行货币奖励。这种激励就主要是短期的激励,有可能驱使组织成员更注重自己的短期利益而忽视企业的长期利益。第二,企业从内部晋升优秀员工,能使与企业同甘共苦、一起成长的员工受惠于企业发展的成果。相对于外部招聘,企业从内部提拔合适的人选更能加强企业的凝聚力。第三,内部晋升的员工已经认同企业的价值观,熟知企业的运作,比外部招聘的员工有更强的适应性与融合性。第四,内部晋升不但让被晋升者得到更多的机会和在更大的范围施展其才华,也给未晋升者或新来者提供了职业发展的期望,使员工将个人职业发展与企业的长期发展结合起来,从而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与忠诚感。

但是,企业把晋升作为一种激励措施,也会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职务晋升的等级是有限的。企业只能晋升少数员工,而不能象货币激励那样,同时奖励大多数人。第二,在员工的整个职业生涯中,即使最优秀的人才,其晋升的次数也不可能很多。而企业对员工则可经常进行货币奖励。第三,由于晋升机会不多,同事之间会因为争取晋升而产生竞争,从而可能影响团队合作精神。第四,晋升具有激励与选拔管理人员两种功能,这两种功能会存在冲突。奖励功能是对员工过去的优秀业绩进行奖励。选择管理人员是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在现有岗位上业绩优秀的员工不一定适合、也不一定有兴趣做管理工作。典型的例子是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不一定能当出色的经理。在现有岗位上有能力和业绩突出的人,不一定能胜任更高层的职务。但在晋升的激励下,被晋升者可能会不断要求晋升,直到最后到达力不从心的职位为止。而他(她)将会在这个力不从心的职位上完成其整个职业生涯。[2]

对于未能晋升的员工来讲,晋升的愿望得不到实现,为了晋升所付出的努力得不到收获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可能是巨大的。特别是当员工认为与自己条件相当的人得到了晋升,甚至不如自己的人也升迁了,而自己仍在原地踏步时,他们就会认为企业违反了公正、公平的原则,从而产生愤怒的情绪,并重新评价与调整个人与组织的关系,包括降低对企业的心理承诺、增加离职的意向、寻找跳槽机会或者马上跳槽等。[3]

因此,如何正确运用晋升这一重要的激励措施,又尽可能减少只有少数人能晋升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在无法提供更多的晋升机会的情况下,使大多数很不错的员工继续努力工作,保持敬业精神,是企业管理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坚持晋升公正性原则是发挥晋升激励作用,并消除晋升可能产生的消极作用的重要措施。

全文阅读

城市公共资源整合原则管理论文

摘要:经济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我国中等以上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城市公共资源的短缺,使得经济效率大打折扣。从公共财政视角重新审视城市公共资源的供给与管理的经济学理论依据,确立城市公共资源整合的目标与原则,是城市公共资源整合的基础,关系到城市公共资源整合的成败。

关键词:公共财政;城市公共资源;城市公共资源整合

城市化既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同时又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而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带有浓重的转轨经济色彩,改革开放以来城市人口增加基于以下三个主要因素: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经济发展引致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以及随着计划经济时期被人为控制在各行政区划的人口的解禁而增加的流动人口。

城市化速度的加快使本来隐性的城市公共资源短缺很快显现出来,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城市公共资源短缺的集中爆发从大城市逐渐蔓延到中小城市,并且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如水务问题、公共交通、垃圾处理、供暖问题、城市管网建设等。各城市在极度被动的状态下开始了“兵来将挡、水来土堰”的城市公共资源供给的攻坚战,但政府很快就发现这是个无底洞,政府的投入永远无法满足城市化带来的公共资源需求膨胀,政府开始寻求其他的途径提供公共资源。在这方面实践走在了理论的前面,如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公私合作体制)模式。在国外比较着名的是英国撒切尔时期进行的私有化改革,在国内较早对这一领域进行探索的是天则经济研究所的公用事业研究。由于转轨经济的特殊性,在我国可参照的经验不多,更无可直接引用的案例,天则的公用事业研究也是边理论边实践,至今已有一些正待检验的案例。因此,可以说在我国城市公共资源的供给从理论到实践尚无比较成熟理论体系和可操作性规范。本文尝试从公共财政的视角分析城市公共资源整合的目标与原则,而这恰恰是进行城市公共资源整合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本文包括如下三部分内容:城市公共资源内涵(本文所讨论概念的界定);城市公共资源管理研究的范围界定;城市公共资源整合的目标与原则。

一、城市公共资源的内涵

(一)城市公共资源的界定

城市公共资源是指自然生成或自然存在的资源以及由政府作为供给主体,被全体人民共享并具有一般公共物品特征的、城市生存和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物品。它能为人类提供生存、发展、享受的物质与条件,这些资源的所有权由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享有,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共同所有的基础条件。

(二)公共资源的特点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