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原型范畴理论

原型范畴理论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经典范畴理论VS原型范畴理论

摘要:经典范畴理论是以充分必要条件和二元互斥论来界定范畴成员,范畴的边界是明确的,范畴内的成员地位是平等的。原型范畴理论则认为范畴是通过原型特征建立起来的,在范畴中存在着可以称作原型的最佳样本,范畴内成员的地位不相等,因此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本文对比论证了经典范畴理论的超拔和原型范畴理论的荒谬。

关键词:范畴 本质 原型 相似

经典范畴理论以西方古典哲学,即客观主义哲学为依托的,遵循二元互斥,every A is A,各从其类,是其所是,非其所非。即一个事物若存在于一个范畴,它就不能同时存在于其他范畴,那一个人既是父亲又是儿子是不是可以驳斥这个观点呢?作为社会中的个人都会有多重身份,在校大学生出去代课身份就变成了老师。如果我们用这些例子来批判二元互斥就太肤浅化了。在子女面前,当身份属于父亲这一范畴时,就否定了不是父亲的可能性。在父母面前,只能归属于儿子的范畴。所以,经典范畴理论认为,构成范畴的特征是二分的,范畴的边界是明确的,范畴内的成员地位是平等的。为什么范畴内部成员是平等的呢?因为它们享有共同特征被划分到同一范畴内部,不存在典型或非典型成员。大象和老鼠都属于动物范畴内,大象是动物,老鼠也是动物,在这个范畴内,他们地位平等,你不能说因为大象的个头大,体积大,而老鼠个头小,体积小,大象就比老鼠更是动物吧,动物要具有的属性,无论是大象还是老鼠,都具备了。说他们地位不平等,这样太不科学了。同样,一匹高大健壮的马并不比一匹矮小瘦弱的马更是马,正常的人也不比残疾人更是人。

经典范畴理论还涉及到一个另范畴化的问题。经典范畴理论以二元互斥不容否定为基本点。二元互斥才是我们把握世界的理论基础。比如说,对于人来说,是女人就是女人,是男人就是男人,是女人就不是男人,是男人就不是女人,二元互斥。那么中性人呢?既不能把它分到男性范畴内,也不能把它分到女性范畴内,它应该自成一家,这就产生了另一个概念---另范畴化,它是范畴的重组。另范畴化与范畴化并不矛盾,另范畴化是因为需要而产生的。

自维特根斯坦之后人们对范畴的认识发生了变化,有了新的认识,逐步建立了原型范畴理论。原型范畴理论以体验哲学为依托,认为人们不可能完全客观地认识外部世界,范畴不是通过充分必要条件建立起来的,而是通过原型特征建立起来的,在范畴中存在着可以称作原型的最佳样本。而且,隶属于同一范畴的各成员之间不存在共享所有特征的现象,这些成员只具有家族相似性。所以,与经典范畴理论相悖,原型范畴理论认为构成同一范畴的特征不是二分的,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范畴内成员的地位不相等,有“核心”和“边缘”之分。那么,范畴中的这个原型是怎样确立的呢?根据家族相似性足以进行范畴化?什么程度的相似可以被划到一个范畴内部?原型范畴理论认为,原型是“一个范畴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或者几个成员”,“认知的参照点”。原型的确立只是以人们的认知心理为出发点,以经验、感觉、认知等因素作为重要标准。这样来看,问题就出来了。不同的人的心理是不一样的,对事物的认识是不同的。由此可见,原型范畴理论纳入了主观性因素,和排除主观性因素的经典范畴理论截然相反。亚里斯多德说:“范畴是抽象的容器”。 范畴是抽象的,范畴与原型处于不同的层次,在性质上是截然不同的:范畴指涉思维规律;原型适于识解方式。比如,说到鸟这个范畴,美国人想到的是知更鸟,中国人想到的是麻雀。那到底知更鸟还是麻雀是鸟的原型呢?难道说同一个范畴在不同的国家原型还不一样?再者,提起宠物这一范畴,每个人家里养的不可能都一样,我们从主观性出发给出的原型肯定不一样。可见,原型范畴理论中确立中心成员这一概念是游离不定的,深受不同文化,个人经验的影响,根本不科学,不能拿来当为分类的标准。只要属于同一范畴,成员地位就是相等的,无论它们之间有多大区别。像上文所说,不能说大象比老鼠更是动物,那狮子,老虎和大象相比呢,谁又更是动物?不仅如此,原型范畴理论也是自相矛盾的。它否认二元互斥,但是原型与非原型,边缘与非边缘也是二元互斥,所以它的理论并不统一。

“家族相似性”是认知语言学所依据的基础理论之一,是维特根斯坦对语言及范畴问题的全新阐释,催生了原型理论。范畴不是因为共同特性而是因为成员之间重叠交叉的相似性结合在一起的,范畴中的成员因其与原型的相似性而被认为是范畴的成员。可见,相似性的概念贯穿于所有的范畴化过程。这本身就是在否认范畴的边界,人们对范畴边界的判断是基于本身的心理现实性和直观感知而做出的。而心理现实性并不是心理真实性,直观感知也并不等于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如果抛弃对事物本质的研究那就不成其为科学。所以,人们对范畴边界认识的不统一并不等于范畴边界本身的模糊或不存在,就像人的认知能力不够时并不能说世界是不可认知的。根据“家族相似性”,相似性程度高的就可以纳入同一范畴,那么这个相似度怎么把握呢,相似度低到何种程度才把它划入同一范畴的边缘成员而不是范畴外?所谓的家族相似性其实只是外部特征,而外部特征是不可靠的,人类的遗传取决于基因而不是表象的相似性。如果没有血缘关系的两个人在外形方面有相似之处,若以相似作为评判标准,岂不是可以纳入同一个家族?比如说明星的“撞脸”,娱乐圈中有很多刚出道的小明星因为和大明星外貌形气质相似被拿来比较,像“小范冰冰、小章子怡”等。我个人觉得房祖名和张默简直太像了,难道就因为相似说房祖名和张默是一家的?“各从其类”取决于万事万物的内在规定性,即本质。本质是一物之所以成为其自身的内在根据,是事物内在的、必然的、根本的属性,以相似来瓦解本质太荒谬了。

以上的论述表明了所谓的原型范畴理论的理论核心都是禁不起推敲的。原型范畴理论是对经典的曲解和亵渎。只有坚持经典范畴理论,通过对认知事物本质的把握,才能真正地“各从其类”。

参考文献:

全文阅读

原型范畴理论与转喻

摘 要: 转喻不仅是一种修辞表达方式,也是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是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在原型范畴理论框架下对转喻进行探索研究,有助于全面理解转喻的本质、生成机制及其功能,以进一步剖析语言中的转喻现象。

关键词: 隐喻 原型范畴 认知

一、引言

转喻,作为语言修辞的一种方式,指的是某一事物基于时间、空间、逻辑等方面的相关、相邻性而从另一事物中获得意义的行为,其特征是密切相关的事物在推理过程中从本来事物转换到另一种事物。在语言学研究中,相对于隐喻研究,转喻研究一直处于相对次要的位置。实际上,作为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转喻更具本源性,在很多情况下,转喻是隐喻映射的基础。在原型范畴理论框架下探讨转喻的生成机制及其分类,有利于加深语言认知语义研究。

二、原型范畴理论

原型范畴理论是在批判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经典范畴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经典范畴理论的主要观点为:一个范畴首先要建立在一系列所谓的充要条件的基础之上;一个范畴有明确的边界;范畴特征是一分为二的;范畴里所有的成员都具备相同的范畴特征。这种抽象的二分法方式很难解释词语的多义性。

认知语言学家对一些基本的概念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原型”在范畴化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建立了现代范畴理论——原型理论。“原型”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Rosch和她的同事们提出的,其后经过一些语言学家和哲学家的补充,其理论日趋成熟。其主要观点为:一个范畴中有一些中心的或典型的成员,也有是不那么典型的、边缘性的成员,“原型”指的就是范畴内的最佳成员或典型代表。一个范畴的边界是可变的、模糊的、不明确的。其特点表现为:1)同一范畴的成员不是由共同特性决定的;2)同一范畴内的成员呈现出家族相似性,不同成员的家族相似性程度大小是不同的;3)具有更多的家族相似性的成员是典型成员,其他成员为非典型成员,并非所有成员都具有同样的代表性[6]。

原型理论有两个基本要素:原型和范畴。人类一般从两个基本层面去认识世界,第一个是基本范畴,人从中间层面开始,向更高或更低层面认识世界;第二个是从具体事物的原型向外扩展到范畴边缘成员甚至是更抽象的事物和概念[9]。基本范畴和原型紧密结合,基本范畴是典型的原型范畴,原型在基本范畴层次得到最好的体现。

全文阅读

原型范畴理论大学英语论文

一、原型范畴理论的形成

范畴是指人们围绕着所确定的认知参照物为点,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所属性进行的主观概括,是建立在主客观互动的基础上对事物所进行的归类。原型又称为原是模型或类典型,是一个范畴中最典型、最具有代表性的成员,最早是柏拉图用来指代事物的理念本源。范畴围绕原型这个认知参照点建构,其边界依成员典型性程度向外扩展,形成边界难以确定的更大的范畴[3]最初的范畴理论是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其理论坚持认为范畴有明显的划分界限,且范畴所有成员有相等的地位。但随着语言研究的不断探索与发展,20世纪50年代,Ludwing Wittgen-stein[4]提出了著名的家族相似性理论,即范畴的不确定性。他认为语言是由多种彼此间有家族相似性的语言游戏组成的整体并且同一范畴里的各成员间具有相似的特点。20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Eleanor Rosch通过对动物、水果蔬菜等进行实验和研究、提出了原型是物体范畴最好、最典型的成员,与该原型接近的被称为典型成员,而其他成员也具有不同程度的典型性。因此,同意范畴的成员地位不尽相同。

二、原型范畴理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原型范畴理论,注重基本范畴词汇的教学,一词多义或同义词的词汇教学,重视使用原型范畴构词法,以词根或词汇为原型,扩大词汇教学。

(一)注重基本范畴词汇的教学

英语中使用频率较高,构词能力极强的词汇被称为基本范畴词汇,它们的特点是词形较为简单,音节的数量较少,而且人们容易掌握与记忆,这些词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大学英语教学中,以基本词汇为原型,讲解并分析其下位范畴的词汇,不仅有助于学生词汇量的扩大,而且能丰富学生口语及写作方面的表达。例如day这个基本词汇,其范畴词汇有holiday,Sunday,weekday,everyday等;再如,say一词,与此意义有关的动词有:speak,talk,tell等,其中say为原型,其余词汇属于更具体范畴的下义词。研究发现,掌握常用的1 000个单词,能理解一篇规范文字80%左右的内容;掌握常用的3000个单词,能理解93%左右的内容;掌握常用的4 000个单词,能理解95%的内容;掌握5 000个单词,就能理解97%左右的内容[5]。根据此比例可以看出,基本范畴词汇的掌握对于英语学习者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注重一词多义或同义词的词义教学

依据原型范畴理论,一个词的多个词义中,有一个词意是最基本的,其它的词义则是在此基本词义的基础上延伸而来的。例如head一词,在牛津高级英语双解词典第7版第941页中,列出以下词义:1)、the part of the body above the neckthat contains the eyes,nose,mouth and brain,指身体部位;2)、the mind or brain头脑、脑筋;3)、the size of a person's or animal's head,usedas a measurement of distance or height(人或动物的)一头长;4)、the person in charge of a schoolor college校长、院长……等等。head的原型意义是所列出词义的第一项。从上面不难看出,“head”其它义项都是在原型意义的基础上,通过比喻对其原型义项进行的拓展。

全文阅读

原型范畴理论下英语词汇教学论文

1.原型范畴理论的特征

第一,范畴是没有明确的界限的,是不确定的。范畴的边界是不受限制的,从W.Labov关于辨认杯子的实验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第二,无标准化性。没有任何标准化必要的和充分的属性能够定义原型范畴。不同的民族和种族对相同范畴中的典型成员的理解是不同的。第三,范畴有等级性。在一个范畴中,成员之间的地位是不平等的,越接近核心意义的词具有明显的原型特征,视为典型成员,反之,离核心意义较远的成员为非典型成员或边缘成员。例如“动物、家具、交通工具”这三个范畴的典型成员分别是“猫、椅子、小车”,而“波斯猫、扶手椅、敞篷车”则分别属于这三个范畴的边缘成员。第四,家族相似性。原型范畴存在着一种家族相似结构,一个范畴里所有成员都具有或多或少的共同属性。

2.原型理论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2.1加强基本范畴词汇的教学。范畴可分为三个主要层次:上位层次(如furniture)、基本层次(如chair)和下位层次(如armchair)。基本层次范畴是人们认识事物最基本、最直接的出发点,向上可概括出更抽象的上义层次范畴,向下可切分出更具体的下义层次范畴。人类的大部分知识是在基本层次上组织起来的,很多思维是在基本层次上展开的。在基本层次范畴上形成了基本层次词汇,它们处于词汇范畴的中心地位,构成了整个词汇系统的原型词汇系统。这些词汇是常用词,使用频率高,构词能力强,在日常言语交际和儿童语言习得方面起重要作用。因此,英语词汇教学应遵循人类的最初认知规律,以基本范畴词汇为教学重点,适当兼顾上位词汇和下位词汇。如教学“tree”的基本层次词“palm”时,可介绍“tree”的其他基本层次词“pear,peach,oak,pine,willow,ev-ergreen”等。这样学生就会很容易掌握一组词,从而大大扩充词汇量。

2.2注重对多义词原型意义的学习。根据原型理论,一个多义词构成的认知语义范畴中总有一个更中心或核心的意义,因而成为其他词义的原型,其他意义都是在这个意义基础上进一步引申或辐射出来的。所以,多义词学习中,我们应首先选择词义范畴中原型意义的义项进行重点记忆,实现对该词初级阶段的语义化,之后学习其他词就会更容易。如一说到“笑”,我们首先想到的是“laugh”,那么我们可把它作为原型,具备“笑”但又强调不同方式的“笑”的词有“chuckle,giggle,roar,smile,grin,beam”等。又如“arm”一词最初的义项为“手臂、胳膊”,由此辐射出其他义项,如“臂形物;衣袖;椅子扶手;武装、装备”等。第一个义项,为原型义项,其他义项都是围绕这一义项向外扩展而来的,而且义项由具体发展到抽象,因为各义项具有家族相似性。教师在讲解词汇时,通过原型意义一点点逐步引出一个词的其他意义项,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词的理解,还可以使学生形成词义网络,增强记忆,学会使用,理解各义项之间的深层关系,为我们在特定语境中词义的记忆提供良好的基础。

2.2.1了解各义项之间的理论依据。词语多义化过程主要包括两种趋势:辐射和连锁。辐射是指词的各个派生义项都是围绕该词的原型意义辐射出来的边缘意义。如run(v.)一词,原型意义是“跑”,而其他的引申义如“逃走”,“追逐”,“(船)行驶;(鱼)游水”,“使运转”,“掠过”;“使液体流动”等,都具备“跑动”这一原型特征。连锁是指词的派生意义只跟它前面的词之间有语义关系,就像链条一样,环环相扣。如puf(n.)一词,原型意义是“(呼吸、空气)短而快的喷送;一次喷出(汽或烟的)量”,其引申义依次如下:粉扑;包有果酱或奶油的酥皮点心;(衣服上用做装饰的)圆而松的褶折;(对书、戏剧等)过多夸奖的评论。第四个义项似乎与原型意义没有什么联系,但从词源学角度分析,还是可以看出所有后来获得的意义的原型还是这个词的基本意义。可见多义词的不同义项和它的原型原义项有密切的语义联系,在记忆词汇的原型意义基础上,学习者应有意识地了解词汇不同意义之间,以及各意义与原型意义之间的理据联系方式,做到融会贯通、灵活掌握。

2.2.2根据语境掌握多义词的衍生意义。在英语学习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某个多义词在某一特定语境中以非字面意义出现,这时我们可以根据该词的典型意义猜测其在此语境中的衍生意义。语境可以实现原型意义到边缘意义的扩展。如“fade”的本义是指“逐渐消逝、褪色、衰老”,启发学生运用丰富的联想,积极主动地寻找它的引申意义,这样学生就不难理解下面这几个句子中的深层含义,如:我们在解释“fade”的一词多义现象时,可先掌握该词核心意义为“逐渐消逝、褪色、衰老”,再根据具体语境,运用联想、隐喻、转喻等思维进行猜词,从基本含义中推导出“fade”在以上六种语境中不同的义项,掌握词汇的引申义,加深理解词义的内在联系,进而提高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

3.结语

全文阅读

原型范畴理论在多义词教学中的优势

作者简介: 王风梅,女,伊犁师范学院外语系讲师,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摘 要: 多义词的习得对于英语词汇教学具有非凡的意义。基于对认知语言学的学习及个人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试图利用原型范畴理论的观点对一词多义现象的存在进行研究,试图分析在多义词词汇教学中运用原型范畴理论的优势。 关键词: 原型范畴理论;多义词;教学方法

一、引言

词汇作为语言的基础,是语言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词汇学习在语言教学和学习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一个人已掌握词汇的数量肯定会影响他的语言水平。换句话说,如果第二语言学习者词汇知识不足,那么他在进一步学习时将注定要失败。在中国,人们很是重视英语词汇教学和研究,特别是一词多义现象的研究。《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年)》的一般要求是:一个大学生要掌握4795个单词和700个词组,其中约2000个积极词汇。中等要求是:一个大学生要掌握6395个单词和1200个词组,其中约2200个积极词汇。更高的要求是:一个大学生要掌握7675个单词和1870个词组,其中约2360个为积极词汇。有学者曾指出,在韦伯斯特第七版的字典里,大概有21488个单词存在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词大多属于基本词汇范畴。不难看出词汇学习是二语习得中的核心部分,那么多义词就是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了,而笔者在五年的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多义词的掌握还是存在很大的问题。

通过对认知语言学中范畴化的基础理论的学习,笔者体会到原型范畴理论为多义词提供了一个新的构成依据,能够为多义词词汇教学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本文拟从原型范畴理论的角度来探讨其在大学英语多义词词汇教学中的优势。

二、原型范畴理论

本章将讨论原型范畴和人们对知识的组织方法(此处指的是多义性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其机制的组织方式)。组织知识的方法之一是形成范畴。例如,其种类可以包括我们觉得在某种程度上相关对象或事件,我们可以把话语表达看作一个原型范畴,也可以把某个词汇的基本含义视为一个原型范畴。范畴化的能力,使我们能够与我们所处的环境和经验互动,而不会因其复杂性而不堪重负。

原型范畴理论是基于人类认知基础上的范畴化理论,也称现代范畴理论。通过对比现代范畴理论和经典范畴理论,我们可以归纳出现代范畴理论的优点。与经典范畴理论相比较,原型范畴观具有以下特点:①范畴不是对事物的任意切分,而是基于大脑范畴化的认知能力。②所有事物的认知范畴是以概念上突显的原型定位的,原型对范畴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③相临范畴是互相重叠、互相渗透的。综上所述,原型就是最好的例子,或最有代表性的成员。(赵艳芳,2011)从认知角度来看,原型是一种心理体验,是由人的认知模型所决定的。确切地说,是一种理想化的原型认知模型。我们可以说,原型是动态的。一方面,基于不同的背景、不同的人、不同地方都会有不同的同一类别的原型。例如,鸟的原型在中国人和美国人的心目中是不同的。另一方面,给每一个人的某一原型都会随着他或她对世界的进一步认知了解而更新。例如,人们在他们的童年形成的原型,将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修正,或者被这一认知范畴的真正的原型所取代。

全文阅读

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的一词多义教学

摘 要: 英语词汇普遍存在一词多义现象,原型范畴理论是基于人类认知基础的范畴化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重要的范畴理论之一,它为多义词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具有较强的解释力。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介绍原型范畴理论,利用原型范畴理论,解释一词多义现象,并提出其对一词多义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 原型范畴理论 认知语言学 一词多义

一、引言

一词多义作为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是影响词汇习得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指一个词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义项,而且诸义项之间有密切相关的联系。这一术语是在19世纪60年代,首先由语义学创始人布雷尔提出的,此后,语言学家对一词多义现象进行了多层面的研究。一词多义现象是语言经济性、灵活性和创造力的一种体现,符合人类认知的规律性。英语中绝大部分词汇都是多义词,这常常给英语学习者带来不少困难,所以本文试图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运用原型范畴理论分析英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并探讨其对英语一词多义教学的启示。

二、原型范畴理论概述

原型范畴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观点,是由经典理论发展来的。最早在20世纪50年代,Wittgenstein强烈批判了经典理论,以game范畴为例,提出“家族相似性”概念。他指出game范畴的每一个成员与另一个成员都有不同程度的相似性,但是每一相似之处并不一定为其他成员所共有,所有成员都是由家族相似性联系起来的。Wittgenstein通过对游戏这个例子的研究,论证范畴边界的模糊性,引起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在此之后,美国人类学家Berlin和Kay对颜色范畴进行了研究,从此开始对原型理论的研究。他们发现不同的语言中都有基本颜色,人们以这些具有代表性的颜色作为参照点,对颜色进行划分,这些颜色的参照点就是焦点色。同时,美国心理学家Rosch将对焦点色的研究扩展至其他范畴,如鸟、水果、交通工具、蔬菜等,并总结其他学者对范畴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发展原型范畴理论。原型是范畴中最具代表性、最典型的成员,其他成员具有不同程度的代表性。对范畴的认知,就是以原型为参照点,其边界通过范畴中成员的典型程度不断向外延伸,从而形成边界难以确定的更大的范畴。

原型范畴理论认为,范畴各成员之间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有中心成员和边缘成员之分,这种不同程度的相似性使它们归入同一范畴。原型范畴有以下特点:(1)决定范畴内涵的属性及数目是不确定的,相对于人的认知,需要有所变化;(2)特征有中心的、重要的属性和边缘的、非重要性的属性之分,中心属性有更大的区别性,其边缘属性与邻近范畴属性相叉;(3)范畴成员之间具有互相重叠的属性组合,即所有成员享有部分共同属性,形成家族相似性;(4)成员之间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有中心成员和边缘成员之分,具有更多的共同属性的成员是中心成员(赵艳芳,2001)。原型范畴在边缘上是模糊的、开放的。认知语言学认为,范畴边界的开放性和模糊性,使新成员比较容易进入该范畴,成为边缘成员,而不必从根本上改变整个范畴的结构。

三、原型范畴理论对一词多义的解读

全文阅读

从原型范畴理论看英语一词多义现象

摘要: 一词多义是语言的普遍现象,体现了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范畴化和概念化的过程。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运用原型范畴理论对英语一词多义现象进行了新的诠释,从而为多义词的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 英语一词多义现象原型范畴理论认知语言学

1.引言

一词多义现象一直以来都受到众多语言学家的关注,是语言学研究的对象之一。起初,词只有一个意义,但随着时间的发展一个词就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从而产生了一词多义现象。一词多义现象是一个词语有多种具有相互联系的意义的语言现象(赵艳芳,2001:36)。一词多义是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是人类对社会不断认知发展的结果,体现了人类认知发展的过程。而且,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表明,一词多义现象与许多语言学的理论是相关联的,可以用这些理论分析和诠释。认知词汇语义学将原型理论和范畴理论的主要观点用于词汇的一次多义的分析发现,一词多义现象是原型范畴理论的一种延伸,原型范畴理论对于一词多义现象的形成具有较强的解释力(敖世翠,2006)。根据原型范畴理论,在多义词的众多义项中,有典型成员和边缘成员之分,而且这些义项之间或多或少体现出一定的家族相似性,它们之间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本文主要从原型范畴理论这个角度对英语一词多义现象进行认知解析,从而对多义词的教学工作提供一些启示,由此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多义词的丰富含义。

2.原型范畴理论

从亚里士多德到维特根斯坦之前的两千多年是传统经典范畴理论(又叫Logical View of Categorization,范畴化的逻辑观)时期(Ungerer & Schmid,1996:22)。经典范畴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假设:(1)范畴是由一组客观充分必要特征联合定义的;(2)范畴特征是二元的;(3)范畴有明确的界限;(4)一个范畴里所有成员地位相等。经典理论在二十世纪的语言学研究中起着主流作用,在音位学、句法学中的形式主义、语义分析特征等方法就是建立在亚氏假设之上的(王寅,2007:99)。但当运用经典理论解释更多的现象,特别是自然范畴、社会现象时就显得无能为力。因为大部分范畴不具有二分性,而是建立在原型之上的。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Labov、Lakoff等人对一些最基本概念进行了定量研究,发现在范畴化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原型”(Prototype),从而建立了原型范畴理论。Rosch把具有家族相似性的自然范畴称为原型范畴。范畴是以原型为中心而构建起来的,其他事物能否成为某个范畴的成员则以它们是否与原型有相似性为标准,即范畴是原型成员为中心通过家族相似性原则不断向外扩展和延伸的。原型范畴理论是在批判继承经典范畴理论的基础上以家族相似性范畴观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但是原型范畴理论与经典的范畴观有着本质的区别:(1)范畴成员是以家族相似性为基础建构起来的,范畴内的成员并非都完全满足所有的必要充分条件。(2)范畴内的成员地位并不相等,有原型成员和边缘成员之分。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范畴原型成员占显著地位,最容易被存储和提取。(3)范畴成员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可见,原型范畴理论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的原型范畴观,更加符合人们的认知实际,是认知语言学里的重要理论。

3.一词多义与原型范畴理论

根据认知语言学,词义属于语义范畴。随着词范畴的不断扩大,其词义也将不断发展变化。语义范畴也是原型范畴,在一词多义的平面上,一个词构成一个词义范畴,范畴内成员具有中心的、典型的义项和边缘义项之分。其中心义项被认为是语义范畴最具代表性的义项,往往是人们首先认知的,也是语言符号里最早获得的义项,是原型意义。由于客观事物错综复杂而又不断发展变化,语言中表达客观事物的词汇相对有限,远远不能满足表达客观事物的需要。又不可能不限制地创造新词,所有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和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不断深化,就必不可少地要用原有的一些基本范畴词表达与之相关的一些其他事物。于是,这些词就在原型义项的基础上产生其他义项,其子范畴以家族相似性的方式向外扩展,以辐射型或连锁型模式构成意义链和意义网络。在此语言范畴内,原型义项是具有最多家族共性的成员最能代表该词的语义范畴。因此,有关语义范畴的原型义项和边缘义项之分、家族相似性、语义范畴的开放性,为我们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存在提供新的视角。下面以单词“head”为例用原型理论对一词多义现象进行认知视角下的诠释。“head”的最初意义为“身体的前端部分”(top part of the body),也就是“头部”;围绕这个中心意义扩展为“事物的顶端”,如“the head of an arrow”;逐渐扩展为“首脑,首长或是一个组织机构的领头人”,如“the head of college,the head of a delegation”;后来扩展为“重点,要点”,如“the head of a discussion,the head of a passage”;还演化成为“才智,智力,或有才能的人”,如“use your head,the company needs several heads”等。在“head”的这一系列义项中,第一义项“身体的前端部分”(top part of the body)是其最基本最主要的义项,它包括了“head”一词的具体和典型性特征,与Rosch(1978)的研究相符(李瑛、文旭,2006)。所以该义项为“head”一词的原型成员,之后演变出的其他义项都是在它的基础上扩展开的,我们称之为边缘义项。但是在“head”的所有义项构成的语义范畴中,原型成员“头部”具有该语义范畴最大的共性。其他义项与这一原型义项之间有一定的共同点,呈现出家族相似性。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多义词“head”的各义项之间很好地体现出了原型范畴理论的基本特征。

全文阅读

从原型范畴理论看英语委婉语

【摘要】委婉语是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日常交际中人们运用委婉语以避免提及禁忌语。目前对委婉语的研究多结合语用学、语义学和修辞学等,本文从认知角度出发,以原型范畴理论为基础,对英语委婉语实例进行分析,旨在加深读者对委婉语的理解和运用。

【关键词】原型范畴理论 英语委婉语 家族相似性

禁忌语是一个相对敏感的话题,禁忌语的使用会引起听话人的不快和反感,因此委婉语对应而产生。掌握委婉语相关知识有助于避免交际中的误解,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委婉语的研究多与语用学、语义学和修辞学等结合,本文试从原型范畴理论分析委婉语的范畴化过程及委婉语的生成机制。

一、委婉语与禁忌语

禁忌语和委婉语是两个紧密相连的语言现象,两者互相依赖,不能独立存在。委婉语在英文中称为“euphemism”。从词源上看,词缀“eu-”意为“pleasant,good”,而词干“-pheme,意为“speech”。顾名思义,委婉语就是good/pleasant speech。禁忌语在英语里称为“taboo”,意为“unsanitary,forbidden or unclean ”。通常禁忌语指一些不便直说的词语,使用禁忌语会引起听话人的反感,但在交际中,人们不可避免地提及禁忌话题或言语,因此就要运用委婉语这种悦耳、没有冒犯性的语言。委婉语用来替代替粗俗不雅的禁忌语言表达,从而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

二、家族相似性与原型范畴理论

从认知的角度看,范畴化是指人类从事物在性质、形状、功能等各方面的千差万别中看到其相似性,并据此将可分辨的歧异的事物处理为相同的类别从而形成概念的过程和能力。范畴化的最终产物就是“范畴”。范畴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从经典范畴理论到原型范畴理论的发展。其中原型范畴理论源于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性。家族相似性理论主要是强调语义范畴中成员间错综复杂的相似性,但两个成员间的相似处不一定被第三个成员所拥有,没有一个共同特征是范畴内所有成员共同拥有的。原型范畴理论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家族相似性理论,二是Rosch在此基础上提出型范畴概念。原型范畴理论认为,典型的并有最多家族相似性的成员是一个概念范畴的原型,由此可知家族相似性程度越高,越接近原型成员;反之则越接近边缘成员。

三、原型范畴下的委婉语解析

全文阅读

原型范畴理论与英语教学思索

1引言

英语时态系统一直是语言学家和语法学家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也是英语教学的重点难点之一。教师在讲解时态时,针对不同的时态,往往会给出这样的定义:一般现在时表示现在、经常或习惯的动作或状态和普遍现象、常识或客观真理;一般过去时用于过去某一时间内发生的或过去习惯性的动作或状态;一般将来时表示将要发生的动作或存在的状态,及将来打算做的事情;现在完成时表示过去发生的动作造成目前的结果和对现在造成的影响或表示从过去延续至今的动作、状态和习惯等;将来完成时表示将来某时之前业已完成或发生的事情;过去完成时表示过去某时间之前已经发生的动作或状况,即过去的过去。但是,随着学生英语知识的增长,他们会逐渐地认识到时态问题并不像老师讲得那么简单、那么容易区分,比如:一般现在时不仅可以表示现在、经常或习惯的动作或状态和普遍现象、常识或客观真理,而且还可以表示过去已经发生或是将来要发生的事。

果学生问及这些,老师往往给不出合理的解释。笔者认为,遇到这种情况原型范畴理论可以发挥其作用。以一般现在时为例,由于多个意义都与一般现在时态这一形式相联系,我们可以把一般现在时看作是一个多义范畴,如一个多义词一样。根据原型理论,许多范畴都是围绕一个原型构成的,判断某物体是否归入某范畴,是看它与其原型之间是否具有足够的家族相似性,就英语时态而言,老师通常给出的时态用法一般是各种时态用法的原型,其它用法是由原型用法派生而来,其它用法与原型之间必然存在足够的相似性。本文将以一般现在时态为例,探讨认知语言学领域的原型范畴理论与英语时态教学的关系,运用原型范畴理论对一般现在时态各种用法及其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以期对英语时态教学的发展有所帮助,有助于学生对英语时态的学习与掌握。

2原型范畴理论

2.1原型范畴理论概述面对世间的万物,人类会根据其特征进行分类,给予不同的标记或冠以不同的名字,这一过程就叫范畴化,它是人脑对客观世界进行分类和定位的心理过程。在语言研究中,它指的是人们对世界进行概括、归类,并赋予其语言符号的过程。范畴论是认知科学的重要领域之一,它包括基本层次范畴(basic-levelcategory)和原型范畴(proto-typecategory)这两个理论。本文讨论的重点是其中的原型范畴理论。原型范畴理论是针对亚里士多德(Aristotle)2000多年前的经典范畴理论而提出的。人们根据经典范畴理论对某一范畴进行定义时包含以下思想:(1)范畴由范畴成员共有的一组充分而且必要的特性来界定;(2)一个物体如果具备某范畴成员的所有的充要特性,则它属于该范畴,否则不属于该范畴,不存在“好像属于该范畴、又好像不属于该范畴”的情况;(3)不同范畴之间存在清晰的界限;(4)同一范畴中各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即不存在典型成员与边缘成员之间的差别(Talyer,1995:24)(梁晓波,李勇忠,2006)基于传统的范畴观,人们对于某一范畴的定义就是对其进行语义特征分析,通常是将某物分析成具备或不具备某种特征,用符号+?-来表示,判断某物是否归入某范畴,就是看它是否具备该范畴成员所有的共同特性。

不可否认,这种方法在很大程度上达到了对某一范畴进行定义的目的,但是在日常生活中,这种高度理想化的二分方法遇到了尴尬。以“鸟”这一范畴为例,它包括麻雀、燕子、鹦鹉、黄鹂等成员,它们中大多数有羽毛、有翅膀、会飞、会下蛋、会鸣叫,诸如此类,那么我们可以将这些特征看作是“鸟”这一范畴的语义特征,只要具备这些条件便属于这一范畴,反之不属于。那么根据经典范畴理论,企鹅是否应属于鸟类呢?实用主义哲学家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是发现传统范畴理论缺陷的第一个哲学家。1967年,在《哲学研究》一书中,他提出范畴成员之间没有共同的特性,而只有多种方式的相似性即家族相似性(familyresemblance)。范畴没有固定的明确的边界,随着新事物的出现,其范围可以扩大。而且,范畴成员也不象传统的理论认为的那样具有等同的地位,而是有中心成员和非中心成员之区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心理学和人类学研究针对传统的范畴观提出了大量的反证,如社会语言学家Labov(1973)对杯、缸、碗、瓶如何分类进行的调查;

美国心理学家Rosch对不同文化的范畴形成进行比较,发现许多范畴都是围绕一个原型(prototype)而构成的,判断某物体是否归入某范畴,不是看它是否具备该范畴成员所有的共同特性,而是看它与其原型之间是否具有足够的家族相似形(familyresemblance)。1987年出版的两部认知专著(La-koff的《女人、火和危险事物》和Langacker的《认知语法基础》)及随后的许多文献从哲学、心理学、语言学等从不同角度论证原型范畴理论的科学性。其基本观点如下:(1)范畴是凭借典型特征,而不是什么必要和充分的条件所建立起来的“完形”概念;(2)范畴成员有典型和非典型之分,彼此之间有隶属程度差异;(3)范畴成员之间存在相似性和共性特征,可以构成一个连续体;(4)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朱炜,2005)经典范畴理论与原型范畴理论的区别可以通过下面的表格更清楚地表现出来:表2:经典范畴理论与原型范畴理论的区别范畴的界定成员关系不同范畴之间的界限经典范畴理论必要充分条件平等的清晰原型范畴理论典型特征和相似程度有典型非典型之分模糊。

2.2如何理解原型范畴理论的“原型”关于范畴原型的确定和表征,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概括起来主要分为以下三种:(1)原型是范畴内典型代表:Rosch认为原型是与同一概念的成员有更多共同特征的实例,这个典型代表对于识别范畴起重要作用。(2)原型是范畴核心概念的概括性图式的表征:Reed(1972)认为原型是范畴的平均特征或集中趋势,是对范畴进行概括的表征。Taylor认为原型是范畴的概念核心的图式表征,并认为实体并非原型,仅例示了原型。(3)“原型加转换”的观点:Franks&Bransford(1971)认为范畴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最佳实例,以及一套对最佳实例进行类典型论与词义研究操作的规则(王寅,李弘,2003),这似乎像是对上述两者的综合,也是对“原型”的一种比较全面的认识。

全文阅读

原型范畴理论对二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摘 要】 本文在阐述原型范畴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了这一理论在二语词汇教学中的启示作用,认为应重视原型范畴词和多义词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词汇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率和效果。

【关键词】 原型范畴理论;词汇教学;原型范畴词;多义词

词汇习得被认为是二语习得的核心和基础,处于二语习得研究的中心地位。自 20 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涌现出大量以英语为母语的词汇学习策略和教学方法研究,但大多数研究只是停留在构词成分解剖和分析的层面。Schmitt曾做过研究,发现好的学生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学习的方法和策略。[1]关于词汇学习策略,现在并没有一个统一和固定的标准。我国国内许多学者对词汇学习策略进行了研究,如文秋芳与王立非对中小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调查研究、[2]陈桦与张益芳(2001)对中国255名儿童词汇记忆策略的调查研究等。[3]作为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石之一,原型范畴理论近年来成为中外语言学家关注的焦点,为二语词汇习得及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们通过对事物的分类或范畴化来认识这个世界,原型是范畴中最典型的成员,因而是人们对世界进行范畴化的认知参照点,其他成员则是围绕原型建构的、具有家族相似性的边界模糊的辐射状结构。[4]原型范畴理论强调中心成员与边缘成员之间的联系,应用于二语词汇教学,体现为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有效激活学生的词汇层级结构图与语义联系网,在联想中提升词汇学习效果和效率。其中,所谓的“点”是指人们较容易记住的基本词汇或词汇的原型和基本意义,而“面”则是指基本词汇之外的词汇或词汇的边缘意义。以下将结合对原型范畴理论的阐释,结合实例分析该理论对二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一、原型范畴理论

1、范畴与范畴化

范畴化(categorization)是指人类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发现相似性,并据此对世界进行分类(classification)的认知过程。其以体验、互动、概括和归类作为基础,是人类思维、语言、推理及创作等高级认知活动中的一种最基本能力。人类在范畴化过程中将具有共性的相同事物或相似事物归为一个类别,就形成了范畴 (category)和概念(concept)。因此,范畴是范畴化的产物和结果,范畴化是概念和词义形成、以及语言运用的出发点,是认知语言学的核心内容。在对事物的分类中,是否把一个范畴内的全部成员看成是同等的,是古典范畴理论与现代原型范畴理论的分界线。[5]

2、原型范畴理论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