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在明确优质医疗资源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优质医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医院的特点,指出大学医院是新技术开展、疑难疾病攻克中心,医学人才培养基地,临床科研中心。并对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在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通过设立分支机构、建立对口帮扶机制、构建学科发展联合体、发展远程医疗、开展公益活动等多种方式拓展优质医疗资源的实践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拓展 优质医疗资源 学科发展联合体
自我国新一轮医疗体制改革启动至今,医疗卫生领域最为突出的问题是群众“看病难”和“看病贵”。其中“看病难”在很大程度上是群众对优质医疗资源需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优质医疗资源提供医疗服务能力不足造成的。解决这一矛盾,一方面要求我们合理定位各级医疗机构的服务职能,引导患者合理就医;另一方面是要积极拓展优质医疗资源的服务途径和领域,扩大服务群众的覆盖面。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作为大学医院,国家三级甲等专科医院,是国际上口腔专科医疗服务规模最大的医疗机构。在解决群众看病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不断拓展服务的规模和渠道,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优质医疗资源
医疗资源是指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所需要的硬件和软件的综合,主要包括医疗场所、医疗设备、医疗技术、管理技术、护理技术等。优质医疗资源是指在整个医疗服务体系中质量较高的资源,包括高水平的医疗人才和技术、先进的仪器设备、高品质的服务设施、良好医学教育体系以及先进的医疗信息系统等[1]。依据资源的形态来看,优质医疗资源主要可以分为人力资源、医疗技术资源、设备资源、教育资源、科研资源、管理资源、信息资源。其中人力和医疗技术资源是核心,设备资源是保障,教育和科研资源是基础,管理资源是条件,信息资源是支撑。优质医疗资源的主要特点是医院技术好、服务好、管理规范、教育理念超前、科研基础雄厚、信息系统先进。
二、优质医疗资源重要组成部分—大学医院的特征[2]
大学医院作为大学的一部分,一方面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的重任,另一方面也担负着解决患者疾患,承担医疗科研任务的重任。
1.新技术开展、疑难疾病攻克中心
优质医疗资源配置不平衡,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到优质医疗机构就医困难,特别是费用高昂,普通百姓难以承受,这是一个普遍现象。江苏省不满足于一般性解决人民群众的病有所医问题,而是以让优质医疗资源惠泽普通百姓作为努力的目标,强化大医院的辐射带动作用,强化农村和城镇社区的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在基本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优质医疗资源惠泽普通百姓的新思路,在更高水平上解决“病有所医”这一民生课题,真正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朝实现社会公平迈进了坚实的一步。
构建城乡一体化医疗服务体系,推动大医院和基层医院资源共享,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引导医务专家进社区……近年来,江苏各地和医务部门在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实现优质医疗服务与普通市民百姓“零距离”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创造了很多鲜活的经验。
上下联动:构建区域内城乡一体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针对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城乡分割、上下分离的现状,围绕构建上下联动、分级分工、基层首诊、双向转诊、科学合理的医疗服务体系目标,江苏省卫生厅联合省相关部门制定出台了《江苏省关于建立公立医院与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上下联动、分工协作机制的意见》,明确了目标、原则、形式、制度、政策及保障条件,强力推进医疗服务体系创新。全省各地大胆实践,积极创新,探索出不少好的模式。
由江苏省人民医院管理的江苏盛泽医院,有效整合盛泽镇全部医疗卫生资源,立足于“上下一体”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从体系和机制上完全实现了分级分工医疗服务模式。盛泽镇现有的3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200多名社区(卫生室)卫生人员由江苏盛泽医院全面接管,完成了区域内城乡一体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构建。在这个体系内,以信息化为依托,以医保等政策为调节,实现了居民首诊在社区、住院转盛泽、康复回社区的双向转诊。
医疗联合体:大医院和基层医院实现资源共享
百姓患病,如果在周边医院就能得到良好的救治,这对于降低医疗费用是大有好处的。但由于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以及患者本身对基层医疗机构不信任的因素,患者看病仍偏好到大医院,而大医院看病难是一个让人苦恼的现实。如果能让大医院和基层医院实现资源共享,那上述的问题将迎刃而解。
2011年4月29日,“苏北人民医院医疗联合体”在扬州市成立,这是全省第一个跨区域医疗联合体,由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和扬州市基层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湖县人民医院、泰兴市人民医院、泰兴市第二人民医院、兴化市戴南医院等158家医疗机构共同组成。苏北人民医院对医疗联合体医院采取十大帮扶措施:一是派出专家到联合体医院参与门诊、手术、查房、疑难病例讨论;二是派出专家到联合体医院参加、指导危重症病人抢救及疑难病例会诊;三是定期举办各种学术讲座;四是帮助联合体医院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和技术引进;五是优先安排联合体医院预约门诊及转院病人就诊,实现双向转诊;六是建立远程医疗会诊系统;七是免费接受联合体医院派出的业务骨干来院进修学习;八是为联合体医院进行人才培养或专项技术培训;九是协作、合作申报并开展全国性及国际性课题,共享科研成果;十是共同承办、参与区域性、全国性、国际性学术会议。
国家“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提出,“公立医院资源丰富的城市,可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包括国有企业所办医院在内的部分公立医院改制重组。鼓励社会资本对部分公立医院进行多种形式的公益性投入,以合资合作方式参与改制的不得改变非营利性质”。北京优质医疗资源居全国之首,如何释放资源优势,吸引社会资本,做大医疗服务业规模,形成更强的服务能力,对北京市乃至全国医疗体制改革都具有重要意义。
而对社会资本而言,抓住政策东风,积极谋篇布局,抢占服务业投资中这一分量极大的蛋糕,是明智的投资选择。
医疗资源匮乏凸显行业投资机会
总体来看,我国的医疗服务资源相对匮乏,行业内部缺乏竞争,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都有待提高。
医疗卫生领域投入连年大幅提升,仍难以满足服务需求
2011年全国卫生总费用达22496亿元,占GDP百分比为4.98%,人均卫生费用1643.2元。2012年全国卫生总费用达28914.4亿元,占GDP百分比为5.15%,人均卫生费用2135.8元,卫生总费用、人均卫生费用的增长速度都超过GDP增长速度。从全球来看,我国人均卫生费用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美国人均医疗费用7000美元,是我国的20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日益扩大,按照国际经验,随着我国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医疗卫生支出增长速度将远高于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国家用于医疗卫生领域的投入难以满足现实需求,这将为社会资本投资医疗服务产业带来千载难逢的机会。
人口老龄化是医疗服务业增长的重要动力,对医疗服务行业的需求不断增长
根据相关机构研究,老龄人口的人均医疗费用是年轻人的3-5倍,老年人在医疗方面的支出还存在刚性。据OECD预测,老龄化将导致老龄人口相关的社会支出占GDP的比重从2000年的19%上升到2050年的26%,其中老龄人口的养老金支出和医疗卫生支出各占一半。据我国的相关研究,按1998年的医疗实际费用支出计算,人口老化带来的医疗需求量负担到2025年将增加47%,如果考虑到各年龄组的医疗费用按GDP年增长率同比增长,我国医疗费用到2025年将达到6万亿元以上,占当年GDP的12%左右。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对专业化的医疗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不同于传统医疗机构,老年人对医疗及配套服务要求更高,而且需要更多心理方面的专业化服务,这些需求是公立医疗机构难以完全满足的。
[摘 要]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医药市场的迅猛壮大,国家和个人在医药健康上的投入力度都较过去有了大幅度的提升。随着医疗服务市场的对外开放和医疗卫生保障改革的持续深入,医院在全民医疗体系中的作用越发体现出来,医疗行业的内部竞争也是日趋白热化。如何进一步整合医药资源、提升医疗人员服务素质,综合提高医院的整体竞争力将是医院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举措。
[关键词]医院;可持续发展;模式探析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30-0053-02
1 前 言
自我国进入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突飞猛进,短短数十年之内,积累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在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升的同时,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是日益提高,国家在卫生医疗上的投入力度一直呈现出逐年上涨的趋势,国民在个人健康上的关注程度和投入力度也较过去有很大幅度的提高。医院作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中坚力量,承担了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大责任,为了适应人们不断增长的医疗保障物质需求,国家逐步开放了事业制医院和私立医院的成立限制,进一步拓宽了医疗卫生的整体投资渠道,面对医疗卫生行业的体制改革和日益加剧的内部竞争,如何进一步巩固医院现有竞争优势,整合医院现有医药资源,提升医药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意识,将是医院保持竞争力的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在新形势背景下,医院需要开展全面化的可持续性管理模式。
2 各医院体系的发展现状概述
我国人口众多,全民性医疗卫生需求旺盛,为了面对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我国在原有的公立医院的基础上,拓展了医院经营渠道,私人诊所、私营医院、中外合资医院和合作医院等具备典型私营性质的医院办理类型也相继出现,再加上具备特殊性质的军事医院,共同组成了我国目前的全民医疗卫生体系。
公立医院一直是我国医疗卫生体系的主要力量,在计划经济时代的影响下,公立医疗卫生医院基本覆盖了我国乡镇级别的行政单位,为广大居民提供便利的医疗卫生服务,其医药资源配给、医疗从业人员素质、医疗卫生水平和医疗诊疗规模都是众多医疗卫生体系中的佼佼者,但是在当前医疗改革的大环境背景下,公立医院正面临着转型的压力,如何进一步提高公立医院的运行效率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以私人诊所和私营医院为代表的私营性质医院类型,正是在我国医药需求逐步增长的大环境形势下出现的,它能够为广大就医人群提供便利的、针对性极强的和廉价的医药服务,甚至在局部领域内其医疗专业水准在行业具备垄断性地位。军事医院的特殊使命使得它在医药市场化改制的关键时期一直处于纠结的局面,如何进一步处理好军事医院的特殊身份和医院经营效益之间的微妙关系,将是军事医院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需要解决的问题。
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高投人、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益的状况”。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就是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这一转变,必将要求社会事业的发展也与之相适应。医疗卫生事业是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转变增长方式,就是要在不增加投人或少增加投人的情况下,依靠科技进步和结构的调整,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向社会提供满足群众需求的优质的医疗保健服务。因此要适应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首先要优化卫生资源的配置。
l要充分认识优化卫生资源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卫生资源配置是指在卫生经济运行中各种卫生资源(包括医技人员、医疗设备与药品、医疗费用等)在医疗卫生机构不同使用方向之间的分配。我们知道,任何社会都面临着经济资源稀缺性问题,不容置疑,卫生资源也不例外,这就要求我们将这些有限的资源得以合理、充分的利用,使其处在最佳的配置状态,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财尽其利。
首先,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是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浪费,促进卫生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卫生资源的配置不尽合理,出现了资源不足与浪费并存的现象。在粗放型管理方面的表现颇多,如:在城乡配置上,80%的卫生资源集中于城市,而80%人口的农村卫生资源却只占20%,至使农村卫生工作发展缓慢,甚至有些农村医疗机构已难以维继。在区域配置上,由于条块分割、部门林立、职能交叉、责任不明,政府缺乏有力的宏观调控,社会各方面纷纷投资办医,盲目增加病床,扩充人员,购置大型医疗设备,造成了机构重叠,人、财、物浪费严重;在人才资源配置上,严重不合理,城市医院人才济济,每年的大学生、研究生纷纷拥入城市医院,而农村卫生队伍却人才匾乏,且素质不高;在医疗设备设置的配置上,重视高精尖设备的购置,忽视基础服务设备投人。这种重城轻乡、重医轻防、重高级次医院轻社区预防保健的卫生资源配置结果,既不能适应我国疾病结构变化而产生的卫生服务需要,又不能提供费用低廉和方便群众的服务,只能加重国家、企业和个人的经济负担,使现有的卫生资源不能产生应有的效应,严重影响了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优化卫生资源的配置。
其二,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由于医疗保健服务具有很强的特殊性,不能按一般的市场经济体制构建,但医疗保健服务客观地存在着卫生资源的配置问题,竞争、价格、供求等市场机制在卫生资源配置中起很大的作用。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卫生资源经营活动背离价值规律,又缺乏合理的调节手段,导致配置上的盲目性和使用上的低效性,难以适应社会成员对医疗保健的需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要求卫生机构必须构建起与人口结构、疾病结构及卫生服务需求相适应的、布局合理的卫生服务网络体系,建立国家、集体、个人都能承受的起的卫生资源配置和卫生服务运行机制。
其三,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是我国实现2000年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有力保证。2000年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是总理代表我国政府向世界卫生组织作出的承诺,能否如期实现,关系到我国的国际声誉,代表和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及社会的文明程度。世界银行在(1993年世界发展报告)中指出:“中国还有1亿贫困人口没有享受到卫生服务,而大量的卫生资源正在不合理地向城市大型医院集中,应该有的放矢,将有限的卫生资源用到最需要的人群身上”。这一问题的提出非常符合我国的实际。只有将卫生资源向农村特别是老少边贫地区倾斜,才能使不同经济水平下的人民群众都能得到基本的卫生服务,从而使社区内社会卫生状况及人民健康状况得到改观。其四,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是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满足人民群众医疗保健需求的重要手段。当前,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影响人们身体健康的疾病谱也在发生变化。因此,医疗卫生工作必须重视配置资源,以适应疾病谱的转变。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健康需求日益增长,社会面临的卫生问题也日益增多,但受经济的制约,卫生投人的增长难以满足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因此,优化卫生资源配置,使有限的卫生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益问题就显得越发重要和突出。
2在转变增长方式、优化资源配置中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发展与增长的关系。卫生资源(体现在人、财、物方面)的增长,并不意味着卫生事业的发展。仅有卫生资源数量上的增长而没有一个优化的资源组合,有时反而带来大量的重复和浪费,反而不利于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这是因为生产要素的投人并不等于现实的生产力。卫生事业的发展要提在注重质量、结构和效益前提下的发展,那种盲目增医疗机构、床位、人员的增长是粗放型的,是不可取的。因此,我们要把握好发展与增长的关系,从注重数量向注重结构、质量、效益转变。
摘要:医疗体制改革几乎涉及到每一个人,很有必要系统地看待医改。对于病人来说,主要是“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而在医疗机构和医疗相关行业等也存在很多问题。本文着重就如何发挥优质医疗资源的作用、加强医疗产业监督管理、完善医疗保障体系等角度探讨一些改革的策略。
关键词:医疗体制改革; 策略
医疗体制改革是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几乎每个人都是利益相关者。由于视角不同,人们对医疗体制改革的要求和看法也千差万别,因此,很有必要用系统的观点来看待医疗体制改革。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是医疗体制改革的一个出发点。我们看到医疗资源、社会医疗保障、行业监管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点。
一、“看病难、看病贵”
一直未能解决的“看病难、看病贵”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背后的原因不仅仅出于医患之间。
从患者的角度看,“看病难”主要表现为看病费时、看专家难、住院难等。就诊一般都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医院多集中市区,大医院多在中心城市,对于住得偏远的市民需要在路上花费很多时间,更别说外地求医的人。到较大的医院排队挂号、候诊、检查、取药等也是需要花费很多时间的。即便是晚上、节假日,医院里也挤满了那些日常工作很忙的患者和家属。患者多希望找个好医生诊治,于是专家就成了稀缺资源。大医院专家号一号难求,专家门诊人满为患。生活条件好了,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也更高了,也不管自己是常见病或多发病就和那些疑难杂症患者去挤专家门诊。对社区医疗、对地区医院、对年轻医生不信任。于是出现了很多所谓的“导医”,或贩号,或有骗病人去游医“专家”那里治疗的。有时候住院也不容易。越是好的医院床位越是紧张,有的中心城市的大医院或是好的专科医院有住院预约“排队”到几个月以后的。与此同时,许多医院正在为床位空置发愁。“看病贵” 主要表现在:慢性病、危重病人由于需要长期或大量用药和治疗,负担较大的;患者需要自费药品或检查、治疗项目的;患者没有社会医疗保险或商业医疗保险的;家庭收入较低的患者对价格更敏感些。
另一方面,医疗机构同样面临很多困境。医院的经营基本上要自负盈亏。赢利性和非赢利性医院的区别很大程度上只是在税收上的不同。很多医院医疗收入入不敷出。由于医疗行业是特殊的服务行业,人员成本较高,许多医院医疗收入入不敷出,其运营靠药费收入支持。医药分家难,医院里不能没有处方药药房,药店里也少不坐堂的药师或医生。面对许多诊疗项目收费标准多年甚至几十年未变,收费标准过低,很多医院不断引进新仪器、新设备。既是由于医院发展,提高诊疗水平的需要,有时也是创收的需要。很多医院由于盲目引进大型设备,患者少,加上同业竞争激烈不免造成很多设备闲置,因此鼓励多检查,当然,这也有另一方面的原因,由于缺乏医疗责任保险,临床医疗风险加大,医生多检查以防漏诊误诊。同时很多医院忙着建造新的住院大楼,条件好了,床位费也高了,可是床位使用率又是个问题。中小型综合医院有生存危机。病人少、床位空,医护人员面临下岗。特别是中型地区性综合医院,实力弱于大型综合医院,而特色上又比不过小型专科医院,于是随着交通的便利,病人越来越少,医院的生存已难以独立维持下去了。大中型医院集中在老城区,同质化竞争激烈,随着经济的发展,新城区在建设起来,人口也开始多起来,但城市规划很少考虑医疗配套,这里是僧多粥少,那里却是一片空白。而率先填补空白的往往是社区卫生中心、民营医疗机构等,医疗服务的能力远远不能满足新城区的需要,而大医院多是靠着美誉度吸引着患者前来,很少有大规模地迁址或设立分支机构的拓展服务区域的想法。民营医院在医疗市场的竞争中往往处于弱势,因为是赢利性医院,有较强的功利倾向。绝大多数依靠广告宣传提高知名度,近几年来,随着民营资本大量投资医疗行业,民营医院多起来了,医疗广告也几乎随处可见,很多广告言过其实,诚信度不高。民营医院内部又是科室承包,又是引进名医坐堂,有的招来了游医,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却造成了很坏的社会影响。
从医疗相关行业的角度看,医药行业等都是商业企业,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赢利要求高,而医院具有公益性质,行业间的接口必然存在一定的矛盾。一方面,一些药品由于营销环节的成本造成价格虚高,几乎全社会都在要求药品降价,另一方面,有些常用药由于多年来价格没有变动,定价偏低,药厂和医药公司无利可图。于是有些医药公司为了利润,改换包装、改换商品名、改变剂型甚至停产某些无利可图的常用药品,实力雄厚的医药公司采取药房托管、承包,还有的医疗相关行业收购医院产权,和医疗机构结成利益共同体。特别是收购医院产权的商业组织,或多或少地对医院的赢利能力和医生的创收提出较高的要求。
摘要:医疗联合体实质上是由政府牵头对医疗资源进行优化整合的一种医改方法。目的是使优质医疗资源通过医联体纵向下沉,从而达到医疗资源最大化利用和居民就诊的合理分流。文章首先分析了医联体构建存在的关键问题,对医联体的构建提出建议:统一管理,优化资源;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医联体的信任度;促进医联体内医疗协作、人才培养、医疗技术和设备共享;优化诊疗流程;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转变患者就诊观念等。在医联体构建的过程中,需要以患者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保证医疗质量为原则,提供既满足基本医疗需求,又适合高层次需求的医疗卫生服务,最终实现高效利用医疗资源,全面促进医院发展和为患者提供更优质服务的目标。
关键词:医疗联合体;资源整合;分级诊疗
医疗联合体(以下简称“医联体”)是为了在区域范围内发挥大医院的支持作用,实现医疗资源共享、医疗服务同质、医疗信息互联,使居民就近享受优质服务。它的模式是一定地域内不同层级和类型的公立医疗机构组建医疗集团或成立协作联盟,成为责任和利益共同体,这是遵照新医改对公立医院实施改革的一项探索性举措[1]。建立医联体,可以促使优质医疗资源纵向下沉,实现“强基层”,从而达到医疗资源最大化利用和居民就诊的合理分流,实现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格局。
1 面临的障碍
1.1管理体制的问题 医联体由不同层级的医疗机构组建而成,必然会存在一些问题,如管理水平、服务水平、医疗水平、经济水平以及人力资源发展不均;不同机构之间的交联也必然会存在冲突,如信息标准、业务整合等方面。这必然会对医联体的有序运转、管理和作用的发挥带来影响。正是由于存在如医疗水平、利益分配、患者信任度等多方面的因素的差异,在医联体内部双向转诊通道不畅成为了突出的问题。
1.2利益的补偿和协调机制的问题 在我国由于行政区域划分的不同,人事编制、分级财政等也有很大的不同,这大大的制约了医疗资源结构布局。同时,在医联体覆盖的区域内,医保统筹层次不同也是一个制约因素。医联体内,不同层级医疗机构获得的国家财政补偿,不同层级机构利益诉求也不同:三级医院,政府主要是对管理费用作出补偿;二级医院,政府主要是补助一定金额的的设备、基建费用以及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费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政府核算后作出支出。不同的补偿机制会引起不同的利益冲突,进而对医联体作用的发挥产生影响。
1.3信息化发展不均的问题 信息化是建立医联体的基础,但由于不同层级不同地域的设施不同、标准不一、信息化水平不同导致医疗信息数据兼容、流通等在医联体内的不能实现共享,对医联体的运行造成影响[2]。
1.4患者短期内难以转变就医习惯的问题 由于现有转诊技术标准不规范,对基层医疗机构多数患者缺乏信任,患者短期内难以转变就医习惯,在联合体内部也存在向上聚集的特点,患者分流、分诊效果不明显。
内容摘要:近年来,我国医疗保健服务消费存在的问题,在整个服务消费领域十分突出。广大消费者对医疗保健服务的抱怨有增无减。本文从服务消费的角度,首先通过国际比较,指出了我国医疗保健服务消费的主要特征及突出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健康发展我国医疗保健服务消费的对策。
关键词:医疗保健资源 管理体制 垄断性 利益链条 ABC制度
健康均衡地扩大服务性消费,可有效的刺激第三产业发展,从而带动GDP的增长。但畸形性扩大某些服务性消费,又会给整个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不利影响。2005年年末,哈尔滨天价医药费事件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关注,此事件集中反映了当前我国卫生体制的弊端,同时也反映出当前我国医疗保健服务消费的畸形性问题。本文针对我国医疗保健服务消费的主要特征、突出问题及其健康发展之对策进行分析探讨。
我国医疗保健服务消费与发达国家的比较
我国与部分发达国家医疗保健服务消费的比重见表1,从表中可以看出,我国2000年、2001年医疗保健服务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分别为6.36%、6.47%。除美国16.4%、韩国8.0%,比我国高以外,其他国家均比我国低。可见,我国医疗保健服务消费的比重,明显比多数发达国家高。在2000年我国医疗保健服务消费比重为6.36%,比美国、日本、德国、西班牙、新西兰五国的平均水平6.08%高出0.28%。2001年我国医疗保健服务消费比重为6.47%,比法国、英国、韩国、加拿大、意大利五国的平均水平4.08%高出2.39%。显然,在消费总量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的情况下,我国医疗保健服务消费比重(较多的)高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说明我国居民医疗保健服务消费的负担过重。
医疗保健服务消费的主要特征
消费决策主体错位
一般情况下,消费决策的主体是消费者自己。但在医疗保健服务消费的决策过程中,消费决策的主体,却是服务的提供者―医生。做检查(化验)、吃药,费用该花到哪些项目上,基本全由医生说了算。消费者本人对所要消费的各项内容,基本上没有决策权。这种由卖方为决策主体的错位性消费决策过程,卖方为使自身的效益最大化,很容易做出损害消费者利益的事情。
摘要:“医疗服务”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关系到我们每个人最切身的利益。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布局不合理,以致“看病难”问题日益突出。分级诊疗正是解决这个特殊“商品”的市场问题而提出的。本文试图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我国的医疗服务市场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为分级诊疗的顺利推行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分级诊疗;医疗资源;医疗服务;基层医疗机构
一、引言
分级诊疗是国家为改善目前就医秩序、优化配置医疗资源、完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一项重要举措,包含了基层社区首诊、分级就诊、双向转诊等内涵。分级诊疗的推行和实施,目的是促成“小病在基层,大病进省市,康复回基层”的有序就医形势,终极目标是居民自发的有序就医,让更多的中小医院成为医疗服务市场供给的主体。从经济学角度来说,分级诊疗推进的过程是优化医疗资源市场配置、有效引导医疗服务市场供需、进而建设“可及、公平、高效”的医疗服务市场的过程。
二、我国医疗服务市场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医疗服务市场呈现出的特征与寡头垄断市场相类似,即在一定区域内,少数数量的大型医院占据了主要的医疗服务市场,市场的竞争格局主要是大医院之间的竞争,小医院完全无力抗衡。阮敏也在研究中指出,我国医疗行业属于原子型市场,市场的竞争程度应很高,但现实却呈现出寡头垄断市场的行为和结果。寡头垄断市场既包含垄断因素,也包含竞争因素。但相对而言,它更接近于垄断的市场结构。
在分级诊疗体系下,我们可将医疗服务市场的“产品”简单的看成两类。一类是针对普通病症,一类是针对疑难病症。小型医院和一般基层医疗机构只提供针对普通病症的诊疗服务,而大型医院既提供针对普通病症的诊疗服务,又提供疑难病症的诊疗服务。目前的现实情况是大医院的大量尖端医疗资源都用于普通病种的治疗。每个大中型城市里,都是由几个大型医院“承揽”下市里大部分门诊及住院服务。小医院和社区医院虽然具备了很多便利的条件,却苦于无法“招揽”病人,表面上是供过于求,处于医疗资源的浪费中;而大医院的主要精力和时间都要忙于应对普通病症的诊治,严重供不应求,高端医疗资源也处于一种实质浪费中。
理想的医疗服务市场应该是能充分体现效率和公平的市场,而不是一个垄断的市场。理想的医疗服务市场是金字塔型的,广大的基层医院处于金字塔的底部,居民的大部分疾病,即所谓的普通病和常见病,都可以在基层医疗机构得到诊治。诊疗难度较大的病种和对医疗设备要求高的疾病则需要在大中型医院和特色专科医院诊治。这样,处在金字塔顶端的、技术力量雄厚、汇聚业内高尖端人才的大型医院,可以集中资源和精力进行重病、疑难病的全力诊治,并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科研和教学,促进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
摘要江苏城镇化与老龄化交织迅猛发展,对现有的农村老人医疗保障体系提出了严峻挑战。当前,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差异较大,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服务状况长久处于边缘化状态,表现为城乡卫生资源共享不够、政府经费投入不足、科学的诊疗卫生服务体系缺失、优质卫生人才匮乏等问题。该文从健全农村老年人医疗保障制度、提高农村老年人医疗保障筹资水平、促进城乡医疗纵向合作和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几方面提出健全江苏农村老年人医疗保障的对策。
关键词城镇化;老龄化;农村卫生资源配置;医疗保障
1江苏老龄化与城镇化交织迅猛发展
江苏省自“十一五”以来,开始了以“城乡发展一体化”为目标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预计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2%。与此同时,江苏农村老龄化进程也在加速,截至2015年底,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户籍总人口的22%,而农村的老龄化程度更为严重,老年抚养比已高出城市6.4%。农村老年人受健康状况、劳动能力和文化程度等因素的限制,不能有效通过人口流动实现个人城镇化,只有依靠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原居住地的城镇化才更现实[1]。然而,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实际规划中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农村老人对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养老服务资源、医疗卫生资源等方面的需求[2],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面临着养老支持弱化与养老需求剧增的矛盾。
2江苏农村卫生资源配置面临严峻考验
2014年5月,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工作》中指出:要努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目前,城乡二元经济格局依然存在,江苏城乡间的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在政府财政支出比、卫生资源占有率、硬件建设等方面差距较大[3]。江苏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状况长时间处于边缘化地位,城乡割裂的“碎片化”社会保障格局,阻碍了城乡一体化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发展。
2.1城乡卫生资源共享不够,政府经费投入不足
江苏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割裂的状况从未改变,无序化的城乡卫生资源配置一直阻碍着城乡卫生资源的融合和共享,导致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发展滞后,制约了农村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也限制了农村卫生服务的供给需求[4]。虽然政府不断增加对农村基础医疗卫生的投入,但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投入和完善的长效机制,导致低水平医疗服务与高水平医疗服务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剧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