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优秀工匠事迹材料

优秀工匠事迹材料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综合材料含义 凸显“核心意识”

笔者拜读、研究完2015年高考满分作文《一个人一种人生》(见《青苹果・高中版》2016年第1期)后,觉得这篇作文存在着种种不足,其最大的不足之处是议论文的“核心意识”的缺失。下面结合原文,尝试着剖析一番,以就教于方家。

《一个人一种人生》是一篇“任务驱动型”作文,作者的写作思路是:首先,就世事、人生大发议论,并以材料中的“老王”如何从一名“普通技工”成为令人艳羡的“大国工匠”为论据,提出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中心观点;其次,浓墨重彩地描绘电焊工日常工作的艰苦情景和恶劣环境,提出其中的优异者因为“术业有专攻”而成功了,从而引出成功的秘诀:“心中有成为大师的人生目标。”再次,从成功者的特质的角度出发,分析优秀的电焊工怎样成为同行中的翘楚的事实,与社会上的不具有这种特质而导致其人生失败的其他人形成对照。接着,从成功者的角度出发,论述了成功三要素:流汗流血的付出,百折不挠的求索,持之以恒的毅力。最后,推而广之,由老王的强大推及国家、民族的强大和实现中国梦的愿景。

粗粗一看,文章观点明确,论证清楚,说理较为充分。但仔细推敲其文却发现它是一件五光十色的“百家衣”:虽光彩夺目,却难掩其内容的杂芜丛生;虽说理酣畅,却难掩其观点的拼凑散漫。具体地说,如果用提取“关键词”的方法解读这篇议论文,围绕中心观点(姑且这样说吧)的词,就有这样一些:人生(不易),成功(更不容易),锲而不舍,精益求精,(一手)绝活,(世上无)难事,登攀,汗水,弯腰,手握(焊枪),(人生)目标,(成功者的)特质,眼高手低,好高骛远,健康的人生,有所作为,百折不饶,持之以恒,爱岗敬业,梦想。作者把他读到的、记得的语句、材料充塞其中,而不管其是否符合题意要求,斑驳杂陈,林林总总,令人眼花缭乱,不明就里。

我们知道,这道作文试题要求考生“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权衡和选择”。据此分析《一个人一种人生》一文,可以看出它有如下缺陷:

1.缺乏对材料的内容和含义的综合把握及其表述。文章没有涉及另外两位候选者及其事迹,只是就老王进行了议论,哪里谈得上权衡和选择,更谈不上综合。

2.缺乏对材料含义的准确把握及表述。《作文与考试》副主编夏野虹认为,要对这则材料进行综合考虑,至少与这三个方面有关:A.创新和敬业;B.敬业和热爱;C.热爱和创新。而笔者认为,除此以外,似乎还可以理解为:可贵的“工匠精神”,而这与新的时代合拍,总理首次提出此概念,并得到了全国各行各业的热烈响应,也算联系实际,有时代气息吧。当然,表述为笃学,创新;爱岗敬业;个人兴趣与价值追求,也未尝不可。

3.缺乏对材料所蕴含的“核心意识”的把握和表述。无论是因为其所率团队“跻身国际数学前沿”而受到万众瞩目的小李,还是因为“捕捉世间美景、博客赢得网友一片赞叹”而声名远播的小刘,或者是“最终走出了一条从电焊工到焊接大师的‘大国工匠’之路”、生活波澜不惊、事迹平淡无奇的老王,都体现出了这则材料的主旨:赞扬可贵的“工匠精神”(它就是众多含义中的‘核心意识’)。

那么,如何矫正这些缺陷呢?

全文阅读

高职语文教学关注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在大力提倡工匠精神培育的时代背景下,高职语文教学要跟进改革。教师要挖掘语文与专业结合的教学资源,通过组织学生开展阅读工匠传记、聆听工匠讲座、采写工匠故事等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所学―所能―所用”的能力转化。

关键词:高职语文教学;工匠精神;综合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5C-0016-03

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工匠精神”,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中国制造2025》战略要求现代职业教育实现从“制器”到“造人”、由“修剪”到“育种”、从“中低端”到“高端”的转型发展。[1]作为高等职业学校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语文迫切需要回应时代呼唤,寻求顺应要求的改革之路。

“工匠精神”主要指从业人员一种关注工作品质的职业追求的职业态度,它的内涵包括专注、勤奋、坚韧、钻研、创新等。职业教育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是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升级的需要,是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高职学生个人职业发展的需要。[2]通过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渗透与专业相关的内容,开展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实现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以及专注、执着、刻苦等工匠精神的培育。

一、聚焦匠之精神,转变观念汇合力

1.语文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由单一语文知识教学转向关注素养、提升能力的语文学习,由单一书本学习转向在真实情境中开展的语文实践学习,由单向灌输式语文教学转向服务专业需求和学生终身发展的语文学习。

2.结合专业要求,挖掘教学资源。高职语文教学与专业相结合,不仅赋予语文教学新的生长点,也满足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内在需求。语文教师要特别关注不同专业学生适用岗位的语用要求,围绕“精益求精”“矢志创新”等工匠精神进行文本的挖掘与阐发。

全文阅读

Fendi:罗马匠意

当芬迪在罗马开设第一间小规模的手袋店时,就领悟到打造奢华的关键――用最优质的原料,以最精巧的工艺做最美丽的产品。

2009年10月30日,芬迪的亚洲旗舰店于上海恒隆广场开幕。杰出工匠的现场制作与芬迪经典之作的回顾展,让旗舰店摇身变成了特大号的罗马人手工艺馆。揭秘罗马工匠的精湛手艺,不再需要长途跋涉。

罗马人手工艺馆

“如果只能选一件奢华的皮具,一定非芬迪莫属。”标语式的口号多少会让人有些不屑,但到过芬迪旗舰店会瞬间将其奉为“圣旨”。

上海的旗舰店堪称现代罗马式奢华的极致体现。铁锈色调的框架外墙,配合凹凸条纹玻璃幕墙拼出交错图案。进门就是包袋专区,灯光照射在价格以万计的皮包上,反射出摄人心魄的光泽。挪不动的双脚,在芬迪第三代掌门人Fendi Silvia的提醒下踏进2楼的Selleria皮包专区。Silvia微笑着说:“这些包才能告诉你罗马顶级手工艺的精妙和独特。”

在维多利亚风格的木桌围成的临时工作区前,一位老工匠正专注地缝制一块皮具,看大致的模样,那应该是手提包的底部。缝纫针上下穿行,强韧有力,每一针都像是一把时空钥匙,穿越的是一个世纪。

皮件上的“对比色”缝线就是芬迪的招牌工艺‘马鞍缝制法’”。见我一副专注却又疑惑的表情,Silvia开始慢慢向我阐述这一让所有罗马人骄傲的手工艺。

在芬迪的 Selleria皮件问世以前,这种针法只运用于马鞍的制作,芬迪的睿智,就是承袭了罗马的优良传统及文化精髓。独特的马具制作技艺运用在矜贵的皮革上,剪裁、缝纫、拼合、绣压,Selleria皮件高贵的血统撑起了芬迪皮革工艺的隽永精神,也成为了罗马时尚的重要标杆。

全文阅读

中国钟表需重拾“工匠精神”

国务院总理在今年3月5日做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让人耳目一新、津津乐道。经过5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钟表制造业正摆脱低端竞争格局,正在向中高端迈进,“工匠精神”正是中国钟表亟待重拾的“精神之钙”。

古语云:“玉不琢,不成器”。“工匠精神”不仅体现了对产品精心打造、精工制作的理念和追求,更是要不断吸收最前沿的技术,创造出新成果。当前,对“工匠精神”的热议,主要集中在器物层面,认为这是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必具气质,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题中之意。但提倡和弘扬“工匠精神”决不能局限于此。

简单来说,“工匠精神”就是一种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如果要找三个词语来注解,“创新”“敬业”和“执着”比较适合。创新是“工匠精神”的内核;敬业是“工匠精神”的动力;执着是“工匠精神”的底色。如果用三个成语来概括,则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和“持之以恒”,集中体现了专注专心、创新创造、勤奋勤勉、坚持坚守等积极因素的融合。总之,“工匠精神”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是坚定、踏实、敬业、精益求精的释放。

回顾我国钟表发展史,深深感受到,老一辈中国钟表人正是靠着这种“工匠精神”,创造出来很多“奇迹”。近几年,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也涌现出一批“大师”。但令人遗憾的是,这样一种导向、一种精神,无论是在现代社会,还是在某些企业,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削弱。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曾几何时,工匠是中国老百姓日常生活须臾不可离的职业,木匠、铜匠、铁匠、石匠、篾匠等,各类手工匠人用他们精湛的技艺为传统生活绘就景图、成就业绩,比如“庖丁解牛”就是展示技能的千古佳话。而且能工巧匠在中国历史上还一直享受很高的地位,《增广贤文》言:“良田百顷,不如薄艺在身”。在古人眼里,再多的财富也有失去的时候,唯有一门手艺可以保证自己衣食无忧。正是出于这种朴素的认识,民众愿意学手艺,为了饭碗的坚固,还孜孜不倦地将手艺练得越来越好,无形中,“工匠精神”就出来了。

然而,随着农耕时代结束,社会进入后工业时代,一些与现代生活不相适应的老手艺、老工匠逐渐淡出日常生活。时至今日,不少工匠的生存环境更是越来越严峻,有些工艺甚至濒临失传。人们趋之若鹜的是当官、做老板、成为大明星,对以技术工人、农村手艺人为代表的工匠则不屑一顾,觉得那是没有出息的人才去干的事,不愿让自己的孩子选择这样的工作。因工匠在社会上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他们对自己的要求自然会放低,“工匠精神”就大打折扣,出现各种劣质产品也顺理成章了。

近几年,随着中国经济的提升,国人纷纷出国采购。春节期间中国游客在日本共计消费近60亿元,日本媒体纷纷用“爆买”一词形容中国人春节购物的狂潮,并称中国游客为“救世主”。作为已不是生活必需品的钟表,据说排在购买数量第一位。面对现状,我们不禁要问:怎样才能重建国内消费者对中国钟表的购买信心呢?

“工匠精神”其实就是一种态度,一种追求极致,精益求精的态度。一个企业从60分做到95分是优秀;从优秀到卓越是从95分做到99分,而“工匠精神”是助力企业从卓越到基业长青,从99分做到99.99分。在钟表产品同质化、选择多样化的今天,让消费者满意的产品已经不能够让消费者产生购买的欲望,企业应该要努力争取那0.99分,用“工匠精神”打造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做到让消费者感动、惊喜,从而吸引其购买。

全文阅读

中国古代大型建设工程管理思想分析

[摘 要]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建筑渊源的文明古国,而流传下来的不同时代的优秀古建筑是对它所处时代的文化、宗教、生活的一面镜子,折射着精彩各异的文化信息,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纵览从古至今的古建发现,中国古代建筑存在着一个相对完整和系统的发展规律,对于工程建设也有相对成熟的管理思想,从这个思想中可以窥见那个时代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这就是研究大型古代建设工程管理思想的作用之一。

[关键词]文化;信息;管理;相对成熟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23-0034-02

1 建设项目管理背景

封建社会,不允许自由的建筑设计和施工,从唐朝开始,就有关于建筑项目的详细规定,例如建筑的规模和样式,特别是建筑颜色,已经逐渐成为社会等级的象征,例如汉代富丽堂皇的色彩只属于皇室,对于民间用色要求极为苛刻和严格,对于建筑的标准工时定额、建筑用材的尺寸和种类都有详细的规定。

在宋代就有《营造法式》一书来规定和约束设计的工艺和用材、色彩。这种政治上的原因一方面限制了建筑多元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使得建筑无论是在建筑样式上,还是建筑用色、建筑空间甚至建筑意境上都追求高度的和谐和统一的美感。

2 建设项目管理分析

2.1 模式分析

全文阅读

家具雕刻家

他的血液中融合了50%艺术家气质和50%设计建筑师气质,近七十年高潮迭起的设计人生里,属于他生命轨迹的关键词,就是“艺术”。

他的作品,颠覆了北欧的简约与大众化传统,作品以有机线条、制作困难、产量稀少著称,被誉为“家具雕刻家”。

忠诚于艺术自诩是“家具设计师”的建筑师

1912 年 1 月 30 日这天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西兰岛北部的一个郡里,20世纪最重要的设计师之一芬·居尔诞生了。童年时期的芬·居尔并没有立志成为建筑师或家具设计师,而是渴望成为一位艺术史学家。为了这个目标,他的确身体力行,想要找到年轻居尔的身影其实很简单。因为他不是在丹麦国家美术馆(Statens Museum for Kunst)就是在新嘉士伯博物馆(Ny Carlsberg Glyptotek),即使他当时没有达到借书的年纪。新嘉士伯博物馆更因为感动于他对艺术求知若渴的态度,特许他从图书馆借阅书籍。然而芬·居尔并未因此踏上艺术家之路,由于父亲的反对,他最终进入丹麦皇家建筑艺术学院(Royal Danish Academy of Fine Arts, School of Architecture)就读。芬·居尔虽然没有受过任何工业或家具设计的训练,但他却自诩是个“家具设计师”而非“建筑师”。

带着艺术的灵魂去创新

艺术的本质是思考的、批判的、实验的、面对自我的。1934年毕业后,居尔随即进入劳瑞森(Vihelm Lauritzen)的建筑事务所工作,专业的设计建筑基础加上从小日积月累的艺术能量,居尔的天才气质开始真正显露。

当时,整个北欧建筑进入历史转型时期,朝向当代极简的风格前进。然而在家具设计上却依旧是传统的、厚重的、追求装饰的。芬·居尔觉得既然建筑形态已经开始改变,难道家具设计还要继续墨守成规吗?北欧无可取代的就是木匠的精湛技术,站在如此丰厚的基础上,深受抽象派和立体派影响的芬·居尔更认为木匠工艺的再挑战、从设计上赋予其艺术性,才是他所认为的家具设计。北欧拥有无可替代的精湛木匠技术,站在如此坚实基石上的创新突破,对于居尔来说是极具挑战性的。但是深受抽象派和立体派影响的他,丝毫没有畏惧这次挑战,而是极尽所能的实现创新之路。

居尔设计人生轨迹

全文阅读

试析大足石刻动画资源开发

[摘要]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提高,政府力倡弘扬传统文化,大足石刻作为中国晚期石窟文化的生动反映,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与古朴浓郁的巴渝民风,为“动画”和“石刻”的融合提供了条件。其中石刻建造者、宗教“世俗化”、儒家忠孝等方面内容都不失为优秀的创作题材。动画从业者可从这些题材入手对大足石刻资源进行开发,争取创作出独具风格的优秀动画。

[关键词] 大足石刻 动画 开发

1998年,美国迪斯尼公司根据中国民间故事制作的动画片《花木兰》,全球获得近2亿美元的票房收入。10年后的今天,同样是美国好莱坞利用中国元素制作的动画片《功夫熊猫》又获得超过3亿美元的巨大收益。我们不禁要疑问曾经在世界动画之林构筑过“中国学派”殿堂的中国动画到底怎么了?

1961年,万籁呜、唐澄取材古典名著《西游记》,结合中国民间年画、寺庙壁画、戏剧脸谱、民族戏曲等艺术形式,创作了享誉世界的经典动画大片《大闹天宫》。该片被誉为世界动画史上的里程碑。1981、1993年,钱家E、林文肖取材世界文化遗产“敦煌壁画”,分别导演的《九色鹿》和《鹿女》,在国内外也获得了多项大奖。在新世纪之初,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政府力倡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国内大背景下,动画界应抓住机遇,把更多的目光投向我们本土的文化遗产,寄期能制作出优秀的动画作品。

大足石刻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是宗教经典教义(以佛教为主,其间揉杂了儒家忠孝内容)与造像艺术的珠联璧合。宝顶大佛湾是一个布局整体、构思严密、三教合一的摩岩造像群,以“释迦涅图”、“九龙浴太子图”、“牧牛图”、等为其代表。匠师们因地制宜造像,依山势崖雕刻,统一布局,运用留白等各种手法,在空间表现上达到形式和意境的高度融合。将造像镌刻在东南北三面的悬岩上或石窟中,共31幅大型雕像,一幅幅紧密相连,蔚为壮观。总共雕刻大小造像万余尊,形成“三千诸佛云中现,百万神仙海上来”的壮观景象。大足石刻还具有历史、文化、民俗、建筑、雕刻、绘画、服饰、器物、哲学、美学、声学等多种审美特征,契合了影视动画作为一种“多种艺术元素融汇化合”的综合性要求,能给“动画”和“石刻”的融合提供优秀的创作题材。

1、石刻建造者题材

在大足石刻中,至今尚存柳本尊与赵智凤两位传灯弘法式人物的碑史和造像。赵智凤誓言“假使热铁轮,与我顶上旋,终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历经70余年,主持建造了宏大的宝顶山密宗道场,并在大小佛湾和四周方圆五华里之内雕刻了18处规模不等的造像,将“引儒入佛、引道入佛,变革柳本尊密法,把中国土生土长的道家思想、儒家思想以及规划学、建筑学、光学、力学等融合于造像的内容中”,从中可见他创新变革的大胆不拘,亦可想象他遭遇的万千磨难,体现了“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佛家舍我精神。同时作为创造出辉煌的石窟艺术“见其艺不见其人”的雕刻匠师们,极少留名和记事,而《大足石刻铭文录》却是堪称我国石窟艺术史上难得的珍贵资料。题记上有效地保存了26位镌刻匠师的姓名、籍贯住址、社会职位、亲属关系、造像年代和题材内容等,其中,工匠文氏是大足石刻最主要的雕刻师之一,他们世代相传,造像不断,前前后后共六代世系参与大足镌刻造像,所镌石窟造像遍及全县。另据史料记载,文氏镌匠自冠“处士”,表明他们很可能是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的专职工匠。那么,在他们学艺、施艺到授艺的过程中,几代人之间是靠什么把这些精湛的石刻手艺承袭衔接下来的,又是什么让这六代世系都如此潜心于对大足石刻的镌造?庞大的造像工程对他们的人生有何影响?在长期的艰难雕刻中他们心态又如何?这其中必然存有许多可供动画深深的鲜活形象和跌宕的故事情节。

2、宗教“世俗化”题材

全文阅读

浅析云南剑川木雕的艺术特色

中国是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国度,滋生了千姿百态的民间工艺,雕塑自古就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原始时期的石器和陶器,拉开了我国雕塑史的帷幕。石、木、竹、玉、牙雕等,都是中国优秀的民间雕刻,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木雕,是最古老的民间工艺形式之一。作为雕刻的分支,中国的木雕史基于原始木雕的基础之上,经过早(春秋战国一东汉灭亡)、中(魏晋南北朝一隋唐宋元)、晚期(明清两代一民国)的锤炼,历史的积淀与文化的交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如徽州、潮州、浙江东阳、福建莆田、云南剑川木雕等。剑川木雕更是木雕界的典范。

一、特色文化根源

人类文化重要发源地之一――滇文化,是世界民族群体和民族文化最聚集的地区之一,也可以说是世界民族文化的博物馆。滇池和洱海两大水系滋养着这片土壤,孕育出特有的红土地域文化。南诏大理国是云南文化的摇篮,是真正的“站在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据记载,白族木雕的起源是在公元八世纪,即唐朝天宝、贞元年间。剑川海门口,是剑川木雕的源头。云南剑川木雕艺术独树一帜,它不但是对中印与藏文化元素的继承、吸收、消化,同时也融合了本民族文化元素五千多年的锤炼,它是多重元素相互作用交织下的产物。与多宗教、多民族和复杂地容地貌以及历史文化渊源有血肉关联。

1、宗教特点

自古以来的多种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道教和原始宗教在这片红土地上的广泛传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冲突,但它奇特的融合性占主导地位,多宗教直接导致了剑川木雕工艺的创作手法和题材内容多样,对艺术的影响意义深远,使白族木雕工艺呈现出新的艺术魅力。

2、少数民族和地容地貌特征

据统计,有24个少数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地分布在这片土地上,得“民族王国”之名,在吸纳异域文化的同时,形成和完善了本土文化,每个民族都拥有各自的习俗和古老的文明,民族之间的交流也存在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的文化。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地域因素和环境状况,在诸多少数民族中,保留着无形且珍贵的非物质文化,且正在继续繁衍和流传着可见可感的文化。这些少数民族世代繁衍生息,默默守护和延续着早就成为我国历史文化长河中精粹的古老文化。

全文阅读

古代建设项目的管理

本文作者:夏泽融 单位:四川大学

1建设项目管理背景

封建社会,不允许自由的建筑设计和施工,从唐朝开始,就有关于建筑项目的详细规定,例如建筑的规模和样式,特别是建筑颜色,已经逐渐成为社会等级的象征,例如汉代富丽堂皇的色彩只属于皇室,对于民间用色要求极为苛刻和严格,对于建筑的标准工时定额、建筑用材的尺寸和种类都有详细的规定。在宋代就有《营造法式》一书来规定和约束设计的工艺和用材、色彩。这种政治上的原因一方面限制了建筑多元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使得建筑无论是在建筑样式上,还是建筑用色、建筑空间甚至建筑意境上都追求高度的和谐和统一的美感。

2建设项目管理分析

2.1模式分析

在建筑项目中,对于建筑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工匠大多数是没有社会地位的,他们虽然是项目的设计者、施工者,但在实际操作中真正有决定权的还是政府官员,在项目活动中“水木作”是中间的协调者,相当于今天的项目工头。比如嘉庆年间的孙南来,完成了很多优秀的项目作品,大型的或者小型的都有迹可循,然而那个时代,孙南来仍然是一个“闲散”的工匠身份,没有社会地位,对于“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时代,即使是一个优秀的建筑设计师也是没有尊重可言的,这对工程建筑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极大地限制了古代建筑业的发展。建筑工匠的服役性质的劳动实际上没有实质的收入来源保障,甚至有的政府官员聘用专职的工匠,这些都无形之中加大了建筑行业之间的压力,在建筑工匠中大多实行“师徒”性质的技术传授,技术性的东西一般是以财产的形式来保护和继承,不能和对等行业的技术形成知识交流,这种相当程度上的狭隘性限制了建筑行业的发展,使得一个固定时代的建筑风格始终是一成不变的,建筑颜色、建筑模式和建筑空间都是同一种风格,虽然有利于统治者的阶级管理,但也对自己形成了约束,不能自我突破和创新,从精神层面上说极大地限制了人民的创新意识。

2.2造价管理分析

施工技术的严格制度化,保证了建筑项目造价的可计算性和可预测性,在项目开始之前,就有严格的详细规定,例如建筑材料采购中的材料(木材、石灰、涂料等)种类、市价、数量和人力物力开支,有专员进行详细记录,在施工之后对项目开支进行核对和审查,然后上报给政府阶层。所以,在一个项目完工之后,往往能对项目拉开至精确到一分一厘一毫,稍有不对,轻则自己填补资金漏洞,重则因此获牢狱之灾也是有例可查,这对于项目施工过程中的管理和项目建设效率、质量控制都有益处。

全文阅读

专注走心精益求精匠人精神企业所需

2016年3月5日,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这样一句话:“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何为“匠人精神”?

一生专注只做一事

总理在工作报告中,提到了“工匠精神”一词,那么,何为“工匠精神”?

工匠即匠人,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他们用一生的时间专研、做好一件事,有些行业还出现一个家庭十几代人只做一件事。因此,“匠人”意味深远,他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与坚定、踏实、精益求精相连接。

如果单纯说“匠人精神”未免有些抽象化、概念化,我们用一个实例,来把这种精神体现出来。

据统计,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截止2013年),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最多,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为什么长寿企业扎推这些国家,是一种偶然吗?而这些企业的长寿秘诀又是什么呢?

冈野信雄,日本神户的小工匠,30多年来只做一件事:旧书修复。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