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幼师类论文

幼师类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言符码对集体教学活动中师幼言语互动模式的影响

【摘要】为了探讨不同语言符码类型对集体教学活动中师幼言语互动模式的影响,本研究对A、B两所幼儿园的两个大班共10次集体教学活动进行了现场观察,从师幼语言符码互动的类型及分布、师幼言语互动的组合类型及分布两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发现:(1)A园教师更倾向于使用精致型符码发起师幼互动,更加注重对幼儿应答的反馈,师幼言语互动模式相对复杂;B园教师则更倾向于使用限制型符码发起互动,较多面向全体幼儿提问,师幼言语互动模式的复杂程度相对较低。(2)教师使用精致型符码发起互动更易激发全体幼儿的应答,更易引起较为复杂的师幼言语互动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教师会通过使用不同的语言符码调整师幼言语互动模式。根据研究结果,研究者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建议。

【关键词】符码理论;师幼言语互动;集体教学活动;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7)04-0003-06

语言作为影响师幼互动的关键性媒介,会影响师幼互动的质量和发展方向。巴兹尔・伯恩斯坦(Basil Bernstein)的符码理论(code theory)为解释师幼互动中的语言性质差异问题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根据符码理论,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掌握着不同的文化代码,中上阶层家庭出身的学生所掌握和使用的通常是精致型代码(elaborated code),中下阶层家庭出身的学生所掌握和使用的通常是限制型代码(restricted code)。〔1〕已有研究显示,在学前期,城乡儿童语言表达在语言系统性、逻辑性、文学性等方面就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语言符码分层。〔2〕到了小学一二年级,这种差异依旧显著。〔3〕学前教育在语码生成机制中起到了一定的调节作用,〔4〕高水平的幼儿园教师也许可以通过课程设置及师幼互动对幼儿不同类型语言符码的使用起到调节作用。因此,教师能否通过师幼言语互动调节幼儿的语码使用,对这一过程的描述与解释就变得至关重要。

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师幼言语互动中最普遍、最基本的模式就是启动(Initiation)-回应(Response)-评价(Evaluation),即IRE序列。〔5〕IRE序列作为传统教学模式中最普遍的“默认”模式,〔6〕一般是由教师先发起互动,随后幼儿对教师的问题进行回应,最后教师作出反馈和评价。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幼儿不同的反应会影响IRE序列,例如,教师并未及时作出评价,或是多名幼儿同时对教师作出回应等。王玉兰(2003)因此总结出IRE序列有八N不同组合类型。〔7〕本研究以这八种IRE序列组合类型为分析框架,探讨教师发起互动时所使用的符码类型对师幼言语互动模式的影响,进而探讨教师在集体教学活动中语言符码的使用策略。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全文阅读

幼儿园教师开展教育研究的特点及反思

[摘要]“研究型教师”是对作为实践者的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期待。本研究以幼儿园教师撰写的有关幼儿社会教育的研究论文为例,分析了幼儿园教师开展教育研究的特点。分析发现。幼儿园教师正尝试寻找适合自身专业能力的研究范式,展现出异于高校学者的“研究文化”,但总体上看研究质量有待提高。为此,研究者建议要面向幼儿园教师开展有关研究方法的培训,以提高幼儿园教师开展教育研究的水平,幼儿园教师则要多做有关实践案例的记录等基础性工作。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教育研究;社会领域教育;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G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13)09-0035-05

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深入,社会对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能力,特别是借助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升教育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2011年颁布实施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提出,幼儿园教师“要在日常学习和实践中积累所学所思所想,了解研究教育实践的一般方法,参与各类科研活动,以此经历和体验研究过程并获得研究经验”。2012年颁布实施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也将“收集和分析信息、不断反思和研究保教实践问题”作为教师需要掌握的一项重要专业能力提出来。事实上,当下有许多教师在“研究型教师”的专业发展道路上已经走得较远,其中有不少人特别关注幼儿园教育五大领域中较为薄弱的“社会领域教育”,并开展了相关的研究。

那么,作为“实践者”的幼儿园教师是怎样开展教育研究的,他们的研究有些什么特点,他们在研究过程中碰到了哪些困难,与高校学者的“研究文化”有何异同点?开究者带着这些问题对2012年由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课程与教育专业委员会举办的有来自全国14个省市区代表参加的“全国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的交流论文进行了分析梳理,重点对第一作者为幼儿园教师的99篇论文进行了内容分析(其中,个人独立撰写的论文占77.5%,其余大多为相关研究课题的集体研究成果)。研究者主要对以下问题进行了分析。

一、幼儿园教师研究了什么

从分析结果来看,幼儿园教师开展的社会领域教育的研究可分为“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与“社会领域教育研究”两类。前者主要是“幼儿同伴互动与情感培养”方面的研究,后者则主要关注“幼儿园社会领域的课程与教学”问题。详见表1。

1.聚焦社会领域的“课程与教学”实践问题

全文阅读

论幼儿教育与儿童天性

摘要: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开端。天性是人成长的内部依据,是人有不同的个性和性格的主要原因。幼儿教育应该关注幼儿的天性,尊重顺从幼儿发展的一切可能。

关键词:幼儿教育;天性;幼儿课程;幼儿教师

一、提出问题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又是终身教育的开端。在人们不断追求幼儿教育扩大化的前提下,幼儿教育中的一些小学化倾向和幼儿心理偏向成人化现象引起了家长和学者的关注,这就要求对幼儿教育重新定位,使幼儿教育摆脱传统的灌输式教育。

二、文献综述

(一)幼儿教育

幼儿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通俗日常叫法,在专业及学术角度来讲,将三岁之六岁儿童的教育称之为学前教育。学前教育与一般教育一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的。

早在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初期,中外教育学家就已经提出了有关教育要尊重儿童天性的教育观。如:夸美纽斯提出的教育适应自然原则,要求依据人的自然性和自然倾向性来进行教育和教学工作;卢梭的自然教育观,自然教育一方面是指教育要适应儿童天性的发展,保护儿童善良的天性,使身心得到自由发展,另一方面是自然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自然人。福禄培尔进一步论述了教育的发展和适应自然原则,并阐述了游戏对于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而在中国近代的发展历史中,陈鹤琴、陶行知、张雪门等人也对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做出了新的更为全面和专业的见解。陈鹤琴提出活教育理论体系,指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强调以“做”为中心的方法论,以活动性原则、儿童主体性原则、教学法多样性原则、利用活教材原则、积极鼓励原则和教学相长的民主性原则为主的教学原则;陶行知在批判传统教育、吸收改造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探索普及大众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活教育理论,指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全文阅读

以来我国学前教育评价研究综述

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一些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先后颁布了幼儿园教育评价标准。与此同步,我国学前教育界亦开始了对评价问题的多层面、多视角研究。本文以见载于我国学前教育领域影响最为深广的四刊(《学前教育研究》、《早期教育》、《学前教育》、《幼儿教育》)的评价类文章为对象,并辅以《教育导刊・幼儿教育》的相关文章,对1985年以来学前教育评价的研究状况加以综述,目的则在鉴往知来。

一、文献资料的基本状况

通过检索,截至2007年9月上述期刊所载评价类文章共195篇,其内容涉及评价理论与方法、幼儿评价、教师评价、托幼机构评价、教学活动与课程评价及国外和我国港台地区成果译介研究等六大类。具体情况如下:

(一)根据不同维度,文献资料数量总体分布情况如下(图1、图2):

(二)对六大类文献内容的分析

1 评价理论与方法。此类研究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始,较早的有1988年赵寄石发表的《谈谈幼儿园教育评价》及白爱宝的《教育评价简介》,前者重在探讨制定我国幼儿园教育质量的评价体系,后者介绍了教育评价的含义、范围类别、评价原则及方法等。近年有紧随理论研究潮流和教育实践的评价探讨,如冯晓霞在《多元智能理论与幼儿园教育评价改革――发展性教育评价的理念》一文中,阐释了多元智能理论与发展性评价的理念,总结了我国幼儿园教育评价的发展历程,陈述了建构发展性教育评价的原则。此外尚有彭俊英的《幼儿园教育评价主体的发展趋势》和《从(纲要)看幼儿园教育评价的发展方向》两文,阐述了学前教育评价的渊源及发展趋势。涉及具体教学领域评价理论的研究仅有张晖的《对幼儿游戏评价的思考》一文。值得一提的是,近期连载于《学前教育研究》上,由刘晶波等所做的“我国学前教育研究状况分析与评价(1996-2006)”的课题成果,对我国学前教育研究取得的成果、存在的问题做了系统的分析和评价。

评价方法研究中,王坚红撰有《学前教育评价的一般步骤》、《如何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怎样制定评价方案》和《学前教育评价的基本方法》等文,探讨了评价体系和方法的制定。此外。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在新教育理念的推动下。一些学者开始撰文探讨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如杨晓萍与柴赛飞的《成长记录袋评定法对我国学前教育评价的启示》及《质性评定方法对我国学前教育评价的启示》等。此类文章涉及到的具体评价方法有:观察记录、记帐法、档案袋评价法、卷宗评定法、档案评估法、非正式评价、质性评定、定量评价、轶事记录法、情景化评价、即时评价、模糊综合评判法、作品评价等十余种,多为一线幼教老师结合教学案例来阐释。

2 幼儿评价。王坚红于1992年发表《幼儿发展状况的观察与评估》一文,又于次年发表《关于幼儿发展评估的若干问题》的文章,着重论述了与幼儿发展评估相关的若干重要关系及措施:白爱宝于2005年撰写了《影响家长与教师对幼儿发展评价一致性的因素分析》及《家园合作开展幼儿发展评价的有效策略》两篇文章,对家长参与幼儿发展评价提出了策略;刘霞撰写的《多元智能理论与幼儿发展评价改革》介绍了多元智能理论,并提出了幼儿发展评价改革的基本诉求。此外,潘月娟的《儿童发展评价的新趋势――真实评价》紧随新观念探讨了幼儿的发展评价;姚伟等人的《幼儿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发展性评价》进行了分领域或分年龄段幼儿发展的评价研究;王海英和周洁的《幼儿自我评价:问题与策略》及张树俊的《幼儿自我评价的缺陷与指导》等文则讨论了幼儿自我评价。孙玉洁的《浅析教师非正式评价对幼儿发展的影响》等文侧重于从教学一线教师的实践经验出发,聚焦教师对活动中幼儿行为的即时、非正式评价,探讨了评价对幼儿发展的影响作用;彭俊英的《南京市某园幼儿发展评价情况的调查研究报告》和陈银亭的《朝阳区在幼儿园大班和学前班中开展幼儿发展水平评价》也是立足实践探讨幼儿发展评价之作。涉及幼儿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文章,有高美娇与王黎敏的《幼儿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和《幼儿发展评价与教育整合的实践探索》等,均结合某园的情况来介绍。总体观之,这类文章多侧重于对幼儿智力、认知发展的评价,缺乏探讨幼儿情感、态度和社会性发展评价,仅有张文斓的《儿童同伴关系评估方法析评》一文对测量儿童同伴关系的方法进行了介绍,以及傅宏对《幼儿情绪性思维惯性评价量表》、《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状况评价量表》和《幼儿日常行为习惯评价量表》的介绍。在幼儿发展评价形式上多采用统一量表对照形成结果性评价,对过程性评价和真实评价方面的探讨较少,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幼儿个体的差异性。针对婴儿的评价仅有吴红霞和郭文英的《婴幼儿发展性评价的内涵、特点及功能》,而涉及特殊儿童及农村幼儿发展评价的研究则明显缺乏。

全文阅读

我国师幼互动研究十五年来的发展历程与趋势分析

【摘要】研究者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十五年来我国师幼互动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发现:(1)本领域的研究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2)研究方法以经验总结和理论分析为主,量化研究较为缺乏。(3)研究内容上,对于师幼互动中的教师研究以及师幼互动现状的研究关注度较高,对于师幼互动的价值、类型和质量等方面的研究尚可作进一步拓展。据此,研究者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师幼互动;师幼关系;内容分析;趋势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6)10-0049-05

师幼互动是指发生在幼儿园教师与3~6岁幼儿之间的互动,师幼互动研究既关注教师与幼儿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静态师幼关系,也关注教师与幼儿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动态行为。〔1〕教师是帮助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要“支架”,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和教师所营造的教学环境及其教学风格、教育信念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师幼互动是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师幼互动也是幼儿人际互动系统中一种重要而又特殊的形式。

上个世纪80年代,师幼互动的研究受到西方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并逐渐成为独立的研究领域。我国学者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也关注起这一研究课题。随着社会对于学前教育质量的日益关注,有关师幼互动的研究文献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师幼互动的研究方法则趋于多元化,不仅有质的分析,量化研究也越来越受重视。研究内容日趋丰富,有对师幼互动类型作理论分析及实践探讨的研究,〔2〕有对师幼互动研究现状展开分析的研究,〔3,4〕有对师幼互动教育价值进行分析的研究,〔5〕有对师幼互动质量进行评价的研究,〔6〕也有对师幼互动中教师的角色扮演、回应、情绪等问题加以探讨的研究。〔7,8〕

本研究拟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师幼互动相关研究的内容和方法进行解析,以期为今后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与步骤

(一)资料搜集

全文阅读

幼儿园教师文化的基础与应用反思

[摘 要]幼儿园作为孩子系统性成长教育的第一环节,越来越被社会重视,而幼儿园教师文化,则越来越成为衡量幼儿园综合水平的重要因素。文章从幼儿园教师文化的内涵、结构、特征来探讨幼儿园教师文化,并提出了幼儿园教师文化的存在问题,展望了幼儿园教师文化的研究趋势。

[关键词]幼儿园;老师文化;学前教育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7082

1 幼儿园教师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社会过程的一代代的习得和传承生活方式,文化需要通过人类的创造和不断地更新各种方法和工具而获得。幼儿园教师文化作为一个社会中的次级社会文化而存在,从社会文化、幼儿园文化中产生,但又区别与二者。它是针对幼儿园独特的情况、环境、教育对象而产生的特殊的文化。

幼儿园教师文化为研究取向的方法提供了理论的依据。幼儿园教师文化定义可以直接解释为泰勒的演绎。有研究发现,幼儿园教师文化,包含了对教学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要求。其中包括教师目标、工作环境、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师文化生活、教育设施、社会组织、教师制度规范和传统习惯等。幼儿园教师文化研究的视角应该从集体到个体,从“教室文化”到“教师文化”,充分考虑到方方面面,以免忽视构成文化群体的现实条件。因此,幼儿园教师文化被视为个体生活方式、文化知识水平、价值取向和显的总和。

2 幼儿园教师文化的结构

经过深入研究了解文化的概念,新教师文化的定义逐渐摆脱了显性的行为模式和内在的价值体系的固有思维。文化包含其独特的内容和形式,内容指的是组织成员(或团体)所分享的态度、信念、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教师文化是以成员之间的关系形式和联系方式来表达的,它反映了文化之间的关系、教师与教育实践的关系。一方面,从教育实践来看,幼儿教师的行为是其“外在现实”的反映。幼儿园教师文化不只是在我们想象中存在着,也是在平时的身体力行中体现。另一方面,幼儿园教师在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的交往实践中,可以共享一定的价值观,形成有目的、有价值的理想范式选择,并将这种价值选择模式与幼儿园教师实践相结合。从这些方面来说,幼儿园教师文化是一种常见的信念、价值体系和行为模式。

全文阅读

浅析促进幼师生隐性知识的习得策略研究

论文关键词: 幼师生 隐性知识 策略

论文摘要: 幼师生的隐性知识的习得对于其在今后幼教工作中专业化水平的程度具有重要的影响。所以加强求得对幼师生隐性知识的习得策略进行研究就尤显必要。

一、幼师生隐性知识习得的意义

随着我国幼教事业的日益发展,社会对幼儿教师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幼儿教师专业化已提到议事日程,我国幼儿教师队伍随着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专业化也在悄然进行中,并有了广泛的研究。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其专业化水平的高低也取决于其隐性知识的习得是否具有成效性。因此,寻找科学、合理的幼师生隐性知识的习得的对策是每位幼儿教师教育工作者重要任务之一,必须加以深入研究。

1.对幼师生隐性知识习得的阐释 

知识一般分类两类:理论知识与实用知识,根据sumberg与cartcso(1985)所说:“理论知识可能是程序性的或陈述性的,但如果是程序化的,它就与人的日常生活无关”而实用知识具有“与现实相关又是行为结果”的特点,不满足这两方面信息则属于理论性的与理论知识的获得是通过陈述性的指令(如在学校中)相反的是实用知识从隐含表达的信息情境中获求怎样解决(如在工作中),二者之间另一个主要区别是理论知识在解决理论学术问题中起主要作用,但一般对于实践问题的解决作用不大,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似乎是非正式或运用隐性知识来获得的,作为实用知识的一种表达方式,从非公开的信息表达情境中,难以用言语说明或教授的实用知识,隐性知识不是通过正式指示而是在工作及日常各种情境中作出实际的行为判断,(sternbergetal,1993)。而根据知识能否清晰地表述和有效的转移,可以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隐性知识是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在1958年从哲学领域提出的概念。他在对人类知识的哪些方面依赖于信仰的考查中,偶然地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即这种信仰的因素是知识的隐性部分所固有的。波兰尼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他把前者称为显性知识,而将后者称为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对,是指那种我们知道但难以言述的知识。从技能和认识角度可将隐性知识划分为两类:

一类是技能方面的隐性知识,包括那些非正式的、难以表达的技能、技巧、经验和诀窍等;

另一类是认识方面的隐性知识,包括洞察力、直觉、感悟、价值观、心智模式、团队的默契和组织文化等。

全文阅读

运用情境教学发展幼儿数学类比推理能力的研究

【摘要】在幼儿教学领域,情境教学的运用可以让幼儿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本篇文章主要从运用情境教学的相关理论入手,对运用情景教学发展幼儿数学类比推理能力的意义、措施和实践应用等问题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情境教学 幼儿教学 类比推理能力

【中图分类号】G6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24-01

引言

随着教育理论的不断发展,建构主义理论的出现,让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始对教育改革问题进行关注。在我国的教育改革发展历程中,情景教学的运用成为了教育界较为关注的一个问题。从情境教学的研究现状来看,在幼儿教育领域,幼儿语言教育与情境教学的运用,情境教学中幼儿的技能发展,是幼儿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对情景教学与幼儿数学类比推理能力发展问题所进行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运用情景教学发展幼儿数学类比推理能力的问题进行探究。

一、运用情境教学发展幼儿教学类比推理能力的意义

(一)情境教学的应用,对良好师幼关系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

在情境教学的应用过程中,幼儿教师虐待儿童事件的曝光,让幼儿园中的师幼关系成为了社会舆论较为关注的一个问题。在幼儿教学过程中,教师虐待体罚幼儿事件的发生,往往会给幼儿的心理发展和生理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在情境教学的运用过程中,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情境之下,幼儿会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这就对师幼关系的改善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1]。在情境教学的运用过程中,幼儿和教师之间会产生一种民主、平等、相互信任而又相互尊重的关系,这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幼师虐待儿童事件的发生。

全文阅读

幼儿教师胜任力的特点与类型

[论文关键词]幼儿教师 胜任力 胜任力类型

[论文摘要]本研究对辽宁省发展程度不同的3个城市372名幼儿教师采用自编《幼儿教师胜任力问卷》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幼儿教师胜任力总体状况良好;不同教龄和学历的幼儿教师胜任力有所差异;幼儿教师胜任力可以分为综合发展型、平稳均衡型和知能整合型三种类型。

一、问题提出

胜任力(( Competencies)是“能将某一工作中表现优异者与表现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潜在的、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的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等可以测量的,并能显著区分绩效优劣的个体特征”。0胜任力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管理科学之父”泰勒(Taylor)对“科学管理”的研究,但真正引起人们重视并掀起对胜任力研究热潮的是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麦克兰德(McClelland)o 1973年,麦克兰德发表了《测量胜任力而非智力》一文,r}}主张用胜任力测试代替传统的智力和能力倾向测试。自此以后,研究者基于不同的哲学基础、学科背景和研究方法,对胜任力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虽然国外胜任力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就胜任力的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而言,各国还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都还处于探索阶段。

随着国外胜任力研究的升温,胜任力研究越来越引起我国学者、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的重视,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f3I41。国内已有研究者进行教师胜任力的研究,多以中等或高等教育教师作为研究对象,fsl而极少有研究者以幼儿教师为研究对象,而且尚无人对幼儿教师胜任力的类型进行研究。本研究对辽宁省发展程度不同的3个城市372名幼儿教师运用自编的《幼儿教师胜任力问卷》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幼儿教师胜任力特点,并分析其类型,以期为提高幼儿教师胜任力水平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

使用自编《幼儿教师胜任力问卷》。该问卷利用李克特5点量表记分法进行记分,从1非常不符到5非常符合,包括专业能力,知识经验,基础能力,师德与健康等4个因素,由25个项目组成。专业能力是从事幼教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带有幼教特点的教育教学等方面的能力,由8道题目组成;知识经验是幼儿教师所必须具备的本体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由4道题目组成;基础能力是支撑幼儿教师职业的最具基础性的能力,由5道题目组成;师德与健康主要包括幼儿教师的职业品德及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内容,由8道题目组成。其中问卷的a系数为0.9063,各因素的信度系数在0..7540--0.8331之间;S-B分半信度系数为0.8462,各因素的分半信度系数在0.7795--0.8294之间。同时该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实证效度和内容效度,达到心理测量学要求,能够推广使用。采用社会统计软件包SPSS 11.5在Window xp系统下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

本研究在辽宁省发展程度不同的3个城市分层随机抽取了发展水平不同的27所幼儿园450名幼儿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回收问卷402份,然后根据下列标准剔除无效问卷:有没有作答项目的,有明显的顺序作答倾向的。最后剔除无效问卷30份,保留有效问卷372份。最终的研究对象分布情况见表1。

全文阅读

从五省市课程文本中的故事材料看我国幼儿园课程的文化倾向

[摘要]对五省市幼儿园课程文本中的故事材料进行调查和抽样统计发现,虽然中国传统故事,如寓言、神话、民间故事等数量很少,但单从故事数量上分析,我国幼儿园课程并不带有明显的文化倾向性。而按照一定标准为故事分类、打分并运用SPSS进行数据统计后发现,幼儿园课程文本中的品德类故事和情感类故事都带有明显的西方文化倾向。总体而言,我国幼儿园课程的西方文化倾向比较明显。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文化倾向;故事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8)01-0004-06

课程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课程的出现缘于文化传承的需要,没有文化便没有课程。幼儿园课程自然也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课程文化的差异、课程文化的形态和课程文化的倾向都会在幼儿园课程中得到反映。

事实上,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幼儿园课程反映的文化也具有特殊性。一般来说,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园课程的内容应该能使幼儿感到亲切,易被幼儿理解,并与幼儿的生活、体验密切相关:幼儿园课程的功能则是使幼儿习得某一社会的基本文化规范。同时对社会中的主流文化与亚文化进行调适或统整。使幼儿继承上一代的文化精髓。“文化上的差异与儿童的学习背景和社会的发展变化是紧密相联的。为儿童编制的课程是不可能脱离这些文化背景的……在不同的地方,在不同的文化中,我开始逐渐地感悟‘个性’‘创造’‘主动’‘自主’‘探索’等一些我们一直在追求的理念并不是一些中性的、完全客观的概念,在不同的文化中,它们有不同的涵义,对它们的价值追求也不尽相同;脱离了文化背景,这些所谓的‘先进理念’只是‘乌托邦’……在发展幼儿园课程的过程中,价值的多元性和文化的适宜性是非常重要的……中国的学前教育工作者要发展出具有中国特点的幼儿园课程,而不是一味地追求西方人的价值,借用西方的课程。”

本文通过对五省市幼儿园课程文本中的故事材料的调查和抽样统计。分析了我国当前幼儿园课程的文化倾向。并对我国的幼儿园课程改革以及在幼儿园课程文本编制过程中如何处理好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提出一些建议。

一、研究方法

受年龄特征的影响。幼儿比较容易接受具体的、感性的事物,而故事恰好能使抽象的文化观念直观化,因此,故事往往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故事中蕴含的浅显哲理常常成为幼儿行为规范的指南。同时,在幼儿园课程文本中使用的故事又能很好地反映课程编制者的价值取向。折射出社会文化的需求。因此。本研究选定了幼儿园课程文本中的故事材料,排除教案设计以及教师价值观等因素对幼儿可能产生的影响,只关注幼儿园课程文本中故事材料蕴含的文化因素所反映的文化倾向性以及这种文化倾向可能对幼儿产生的影响,以此作为分析幼儿园课程文化倾向的切入点。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