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幽门螺旋杆菌治疗方案

幽门螺旋杆菌治疗方案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含呋喃唑酮治疗方案治疗一线治疗失败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摘 要】目的:探讨含呋喃唑酮治疗方案治疗一线治疗失败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1月-2013年6月份,一线治疗失败后的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的消化性溃疡及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共11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雷贝拉唑、阿莫西林、呋喃唑酮、枸橼酸铋钾,疗程10天);对照组(雷贝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枸橼酸铋钾,疗程10天),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ITT分析根除率分别为80.7%,62.5%,2组间无统计学差异( χ2 =1.257,P=0.262,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PP分析根除率分别为90.2%,71.4%,2组间有统计学差异(χ2 =5.718,P=0.017,P

【关键词】幽门螺旋杆菌;呋喃唑酮;治疗失败

【中图分类号】R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020―01

自1983年发现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以下简称HP)以来发现全球50%的人感染HP,我们国家的HP感染率在42-84%,属于高感染国家。HP感染与消化性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胃粘膜相关淋巴样组织淋巴瘤有密切相关,全世界得到共识,上述4种疾病建议根除HP。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HP的耐药率逐年增加,HP一线治疗根除率逐年下降。本研究旨在探讨一线治疗失败时含呋喃唑酮的治疗方案对根除HP有效率及其安全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0年1月-2013年1月,经我院门诊和住院患者经过胃镜检查明确患有消化性溃疡和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快速尿素酶试验以及14C呼气试验证实HP感染的患者经过丽珠胃三联加雷贝拉唑四联疗法治疗10天后失败的患者共113例,随机分为含呋喃唑酮的治疗组和含克拉霉素的对照组,治疗组57例,男27例,女,30例,年龄20-70岁,平均36.23±12.87岁;对照组56例,男29例,女,27例,年龄22-69岁,平均34.63±13.65。2组患者的性别和年龄间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所有患者做胃镜确诊为消化性溃疡以及慢性萎缩性胃炎,做快速尿素酶试验以及14C呼气试验证实HP感染,开始治疗一个月前均未服用抗生素和抑酸药物,无青霉素过敏病史。

1.3 研究方法 治疗失败的患者一个月后开始治疗含呋喃唑酮或者含克拉霉素的治疗方案,含呋喃唑酮治疗组服用呋喃唑酮0.1g、阿莫西林1.0g、、雷贝拉唑10mg、枸橼酸铋钾220mg,每日2次,连续服用10天。对照组服用阿莫西林1.0g、克拉霉素500mg、雷贝拉唑10mg、枸橼酸铋钾220mg,每日2次,连续服用10天。治疗结束一个月后做胃镜或者14C呼气试验判断HP根除率以及副作用的发生率。

全文阅读

益生菌联合四联疗法治疗青少年人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临床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 系统评价益生菌联合四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旋杆菌(Hp)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门诊或住院患者共5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280例,对根除率行敏感性分析。对照组给予四联疗法:泮托拉唑40mg,早餐前0.5h口服;克拉霉素500mg,早、晚餐后0.5h口服;阿莫西林1000mg,早、晚餐后0.5h口服,青霉素过敏者改用替硝唑或呋喃唑酮;枸橼酸铋钾颗粒220mg,早、晚餐后0.5h口服,治疗组使用四联疗法加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3g,早、晚餐后4h口服,两组疗程均为14d。根除幽门螺旋杆菌疗程结束4周后,复查”C-尿素呼气试验。结果 益生菌联合四联疗法与单独四联疗法分析Hp根除率分别为:88.93%和62.86%,P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益生菌;四联疗法;根除率

[中图分类号]R5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0616(2016)12-40-03

幽门螺旋杆菌(H.pylori)是一种微需氧的、螺旋状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已被确认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及胃黏膜相关样组织淋巴瘤(MALT)等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由于随着幽门螺旋杆菌对抗生素耐药性的增加,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如含铋剂四联疗法、序贯疗法、伴同疗法、混合疗法等来完善现有的方案,以提高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那么如何寻找一种毒副作用少、患者易于接受的治疗方案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微生态医学的发展,为此提供了可行性。益生菌是微生态制剂的一种类型,其作用机制有以下几个方面:益生菌可以产生抗细菌物质,抑制H.pvlori生长;通过竞争粘附结合位点等抑制H.pylori粘附;可以与肠黏膜上皮相互作用,形成生物学屏障,提高上皮细胞防御能力;还可干扰上皮细胞和调节抗炎细胞因子的分泌,调整宿主的免疫反应,减轻炎症的活动和炎症程度。由于益生菌在改善胃肠道菌群方面的独特优势,目前在标准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的过程中联合使用益生菌作为治疗方案的临床意义日渐受到广泛关注。临床资料表明14~21岁之间的青少年人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使其胃炎和消化性溃疡发生率明显提高,并且出血和穿孔的并发症也随之升高。我院在使用标准四联疗法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治疗与对照组比较发现,其根除率有统计学差异。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选用2013年1月~2015年1月门诊或住院患者,研究主要指标为使用标准四联疗法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与标准四联疗法治疗青少年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根除率比较。纳入标准:(1)1个月内经胃镜下活组织快速尿激酶检测阳性者;(2)13C呼气试验阳性者;(3)具有良好的依从性。排除标准:(1)存在冠心病、肝病、肾病等严重基础病者;(2)4周前曾服用质子泵抑制剂或H2受体阻滞剂、铋剂及抗生素者;(3)同时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或酗酒者;(4)对本次使用的药物过敏者,共有560例纳入研究对象。纳入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280例,治疗组男128例,女152例,年龄在14~21岁,平均17.16岁;对照组男134例,女146例,年龄在14~21岁,平均17.35岁,两组患者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入组患者均取得其书面知情同意。

1.2方法

全文阅读

含呋喃唑酮四联疗法治疗Hp感染的疗效分析

[摘要] 目的 分析探讨采取阿莫西林、呋喃唑酮以及埃索美拉唑、铋剂联合治疗Hp感染的临床效果以及相关表现。方法 随机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10月就诊该院门诊的Hp感染患者60例,将患者随机进行分组,观察组30例患者、对照组30例患者。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阿莫西林、甲硝唑、埃索美拉唑、铋剂),观察组采取阿莫西林、呋喃唑酮以及埃索美拉唑、铋剂四联治疗,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幽门螺旋杆菌根除效率及不良反应。结果 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病率为13.4%,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病率为6.6%,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阿莫西林;呋喃唑酮;埃索美拉唑;幽门螺旋杆菌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7)03(b)-0139-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and discuss the clinical effect and related manifestations of containing furazolidone quadruple therapy in treatment of Hp infection. Methods 60 cases of Hp infection patients in clinic in our hospital from October 2015 to October 2016 were random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30 cases in each, the control group adopted the routine treatment(esomeprazole, amoxicillin and metronidazole and bismuth),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adopted the quadruple therapy of esomeprazole, amoxicillin and metronidazole and bismuth, and the eradication efficacy of helicobacter pylori and adverse reaction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differences in the incidence rate of adverse reactions and eradication rate betwee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13.4%, 93.4% vs 6.6%, 80.0%),(P

[Key words] Amoxicillin; Furazolidone; Esomeprazole; Helicobacter pylori

上世纪八十年代,澳大利亚学者从一个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的胃粘膜活检标本中首次分离出幽门螺旋杆菌,从而推开了研究幽门螺旋杆菌的大门。人体是幽门螺旋杆菌的唯一自然宿主,人群感染率O高,全世界人群感染率高达50%。而幽门螺旋杆菌主要的传播途径是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或间接接触,WHO在1994年将其定为Ⅰ类致癌因子[1]。据相关研究发现,胃癌患者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显著高于未发生胃癌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可使胃癌发生的危险性增加3~6倍,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胃癌可能是幽门螺旋杆菌长期感染与其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开展清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从而阻断胃部疾病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另一方面,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与居民经济状况密切相关,而发展中国家的患者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高危人群。人体是幽门螺旋杆菌唯一的自然宿主,现临床上对于幽门螺旋杆菌的传播途径不十分明确,已知的危险因素包括,人口拥挤、卫生状况差、不洁净的饮用水、患者时期不分床以及缺乏对母乳喂养的教育和辅导,这些都会造成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和传播。而该文随机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10月就诊该院门诊的Hp感染患者60例,就阿莫西林、呋喃唑酮、埃索美拉唑、铋剂四联治疗Hp的临床效果以及相关表现做研究,旨在提高Hp的根除效率,保障患者健康,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文阅读

小心!胃病也会传染

42岁的张先生在单位负责采购,应酬场合特别多,一个月大概只有不到10餐饭在家里吃。上周因为胃痛到医院检查,发现有轻微的胃溃疡,而且从胃部查出了幽门螺旋杆菌,在医生的建议下,他昨日带家人到医院接受幽门螺旋杆菌检查,结果显示,他的太太和孩子也感染了这种细菌,进一步检查后,确定全部需要治疗。

人们普遍认为,胃病不属于传染病,不传染,因此家庭成员患有胃病,大多数人不会采取防范措施以防止胃病传染。但随着科学发展与进步,医学专家逐渐有了共识:某些胃病确实会传染。沈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张健主任说,胃病会传染是因为患者有可能感染上一种叫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HP)的微生物。

啥是幽门螺旋杆菌

幽门螺旋杆菌简称HP,是一种在人的胃粘膜上发现的革兰氏阳性螺旋杆菌,生长在微需氧环境,氧化酶和过氧化酶呈阳性,幽门螺旋杆菌的自然定植部位在胃黏膜上皮细胞表面和胃黏液的底层,在胃窦部数量最多,胃体和胃底则较少。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目前人类感染率最高的慢性感染之一,在我国普通人群中感染率高达60%。一旦受感染,它产生的毒素和有毒性作用的酶能破坏胃黏膜屏障,能使机体产生炎症和免疫反应,增加胃泌素的分泌,最终导致一系列胃病的形成。

幽门螺旋杆菌是致胃病的罪魁祸首

在过去,凡是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经常被视为与胃酸分泌、吸烟、饮食有关。但近年医学研究发现,大量的基础及临床研究证明,67%-80%的胃溃疡和95%的十二指肠溃疡是由幽门螺旋杆菌引起的。它也是慢性胃窦炎、胃黏膜相关性淋巴组织淋巴瘤的主要病因,与胃癌有密切关系,也是第一个被发现的可引起人类肿瘤的细菌,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I类致癌因子,还可能与胃食管反流病、功能性消化不良、冠心病等有关。同时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也表明,溃疡病的复发与幽门螺旋杆菌未根除或再次感染有关。如果胃炎患者查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呈阳性,并且有以下4种情况之一的:1.有明显异常的慢性胃炎;2.有胃癌家族史;3.伴糜烂性十二指肠炎;4.消化不良症状常规治疗疗效差的,必须进行抗幽门螺旋杆菌治疗,许多患者就因为忽略了这点,结果虽然不停的医治,病情还是反复发作,胃病无法彻底痊愈。

一般认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临床过程是这样的:幽门螺旋杆菌经口到达胃粘膜后定居感染,经数周或数月引发慢性、浅表性胃炎,数年或数十年后发展成为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淋巴增生性胃淋巴瘤、慢性萎缩性胃炎等,而后者是导致胃癌最危险的因素。专家们认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使患胃癌的危险增加了2.7-12倍,如果没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至少有35%-89%的胃癌不会发生。

全文阅读

必奇治疗儿童复发性腹痛106例疗效观察

摘 要 儿童复发性腹痛(PAP)是小儿常见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复发性腹痛密切相关。本文旨在讨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复发性腹痛的关系。观察采用根治幽门螺旋杆菌的方法来治疗复发性腹痛的效果。

关键词 必奇 儿童复发性腹痛 幽门螺旋杆菌 14C-尿素呼气试验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符合复发性腹痛的患儿106例,年龄6~13岁,病程大于3日;反复发作上腹部疼痛,驱虫治疗无效,就诊前2周内无服药史。

方法: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幽门螺旋杆菌阳性者,随机分组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口服阿莫西林胶囊30g/(mg・日),甲硝唑25g/(mg・日),必奇3g,3次/日;对照组口服阿莫西林胶囊30g/(mg・日),甲硝唑25g/(mg・日);疗程4周,6个月后门诊复查,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幽门螺旋杆菌。

结 果

106例复发性腹痛患儿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幽门螺旋杆菌阳性者62例,随机分组后治疗32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经治疗4周后患儿腹痛消失者15例,好转1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87%;对照组患儿腹痛消失者13例,好转1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3%。两组结果对照无明显差异(P>0.05)。6个月后复查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幽门螺旋杆菌治疗组32例,9例出现阳性,23例阴性,转阴率71.87%;对照组30例,阳性为21例,阴性为9例,转阴率30%,两组转阴率经X2检验,P>0.01有显著差异(详见附表)。

讨 论

全文阅读

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治疗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656.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783(2008)-6-0049-01

【摘 要】目的 观察不同根除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联合用药的疗效。方法 选择经胃镜明确消化性溃疡病人120例,快速幽门螺旋杆菌检查明确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随机分为三组,均采用正规抑酸,保护胃粘膜及抗幽门螺旋杆菌治疗(抗生素治疗一周,停药三周)后复查 ,三组病人对比观察证明:克拉霉素+替硝唑组阴性率较其他两组高。结论 随着抗生素的滥用,幽门螺旋杆菌耐药性增加,应选择新的治疗方法及规范化治疗,减少耐药性发生及提高根除率。

【关键词】幽门螺旋杆菌 感染 联合抗生素 根除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门诊就诊消化系统疾病病人,胃镜检查确诊为消化性溃疡A1-A2期病人120例,并作快速幽门螺旋杆菌检查(试剂盒由福建三强生物化工有限公司生产提供)阳性。其中男性98例,女性22例,年龄最小35岁,最大87岁,平均年龄49岁。随机平均分为三组,每组性别、年龄及病情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三组病人均采用我国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根除方案标准[1]选择PPI(兰索拉唑)+二种抗生素(选择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替硝唑,甲硝唑中标准配伍)治疗。抗生素疗程为1周。三周后复查。(见表1)

全文阅读

浅析临床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柴峰

【摘要】 通过对85例幽门螺旋杆菌(HP)相关性胃炎的患者采用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的三联疗法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三联疗法对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的治疗有较好的效果,总有效率可达93%。

【关键词】 幽门螺旋杆菌;慢性胃炎;三联疗法

胃炎是胃粘膜炎症的统称,是消化系统疾病中的常见病,可分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慢性胃炎系指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种慢性胃粘膜炎性病变,其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能够引起慢性胃炎的病因很多,其中以幽门螺旋杆菌(HP)引起的慢性胃炎为最常见。有研究报道,幽门螺旋杆菌不仅可以引起慢性胃炎,而且可能会引起消化性溃疡和胃癌[1]。对于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的研究和治疗一直是广大医学者关注的焦点,通过不断的研究总结,治疗的方法和手段越来越合理有效,治疗方案也基本趋于标准化。但是治疗方案实施的细节上不同的地方往往会有差异,尤其是在抗菌药的选择上。我院在对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的治疗过程中采取了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的三联疗法,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治疗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我院共收治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患者85例,其中男性患者49例,女性患者36例,年龄21~67岁,平均年龄44岁。患者就诊前表现出腹部隐痛、腹胀、嗝气、返酸等症状,来我院后均经胃镜检查并取胃粘膜活检、尿素酶试验检测确诊。在来我院检查治疗前一周内未服用抗菌药、抗酸药和铋剂。对所有患者的肝肾功能进行检查,均为发现异常。

1.2 治疗方法

对85例患者采取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三联疗法,三种药物的剂量分别为:40 mg、500 mg、500 mg。奥美拉唑每日一次,阿莫西林和克拉霉素每日两次,连用4周。服药用前后行胃镜检查、尿素酶试验,并记录患者症状及不良反应。

全文阅读

幽门螺旋杆菌所致消化性溃疡治疗研究进展

[关键词] 幽门螺旋杆菌;消化性溃疡;治疗;进展

[中图分类号] R57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3(a)-007-03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病,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健康,我国的发病率为10%~20%[1]。目前已证实,幽门螺旋杆菌(Hp)的感染是消化性溃疡发病和复发的主要原因之一[2]。80%以上的胃溃疡患者,95%~100%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都检出Hp阳性。而在成功根除Hp后,消化性溃疡复发率可降到1%~3%[3]。因此,根除Hp是治疗消化性溃疡行之有效的方法。笔者就近年幽门螺旋杆菌所致消化性溃疡的治疗方法作一综述。

1幽门螺旋杆菌的致病机制

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革兰阴性微量需氧、弯曲性杆状细菌,它会产生大量的尿素酶,在胃中生成氨,从而改变胃的生理条件,造成胃泌素和生长抑制的分泌紊乱;它会使胃黏膜的疏水性下降;它还会直接破坏上皮细胞释放炎性介质,形成氧自由基等,引发胃黏膜局部炎症反应,使胃酸分泌过多,破坏正常的胃黏膜屏障,从而诱发胃十二指肠溃疡[4]。因此针对幽门螺旋杆菌所致感染应以抗菌为主并兼顾抑制胃酸分泌及胃黏膜保护的综合治疗。

2幽门螺旋杆菌所致消化性溃疡的西药疗法研究

2.1治疗药物

抗菌药物包括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甲硝唑、阿奇霉素、左氧氟沙星、氯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青霉素、四环素、甲基红霉素等。其中克拉霉素单一用药Hp根除率为42%~54%,是目前已知抗生素中对Hp作用最强的药物之一。阿莫西林是用于治疗Hp感染疗效较好的β-内酰胺类药物,其耐药性很少见[5]。喹诺酮类药物在体内外有抗Hp活性,因此被作为二线用药用于根除Hp治疗,目前在Hp对克拉霉素、甲硝唑等抗菌药耐药率越来越高的情况下,该药物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潜力。除此之外,在治疗中还需联合应用其他药物,如抑酸剂、质子泵抑制剂(PPI)、H2受体拮抗和胃黏膜保护剂才能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全文阅读

幽门螺旋杆菌是导致消化道溃疡的元凶

消化道溃疡,也称胃或十二指肠溃疡,好发于食道下端,即胃与十二指肠部位,是人类最常见的一种消化道疾病。溃疡病男性居多,发病率在10%左右。

消化道溃疡和其他部位的溃疡不同,它的形态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整齐,基底洁净,四周黏膜有轻度炎症,溃疡可穿过黏膜层深达肌层,甚至穿破胃壁,造成穿孔。溃疡愈合后可留有瘢痕或形成狭窄。该病呈慢性过程,如果没有进行规律的治疗,病程可长达数年之久,并反复发作,尤其到了寒冷季节,更是消化道溃疡病的多发时节。

数十年来,医学专家一直没有停止过对消化道溃疡致病因素的研究和验证,过去研究的结果提示该病与遗传、血型、饮食、胃酸过多等因素有关,并没有考虑到微生物的作用。直到1983年,澳大利亚病理学家沃伦和马歇尔报告,在慢性活动性胃炎和溃疡病的胃黏膜上皮中发现了幽门螺旋杆菌的存在,才证实了消化道溃疡的致病原因,那就是幽门螺旋杆菌(HP)是导致消化道溃疡的元凶,根治溃疡病首先要阻断和消灭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这一重大发现,引起了医学界的轰动。为了这一重大成果,两位医学科学家在2005年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他们为医学科学做出了巨大贡献。医学界也从此改写了“无酸无溃疡”的论说,转变为“无HP无溃疡”的新观点。

研究发现: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长2~3微米,弯曲呈S形或弧形有鞭毛微需氧的小杆菌。对幽门螺旋杆菌的研究还证实:在十二指肠溃疡病人中,幽门螺旋杆菌的检出率为90%~100%;在胃溃疡的病人中,幽门螺旋杆菌的检出率为70%~90%,血清中抗幽门螺旋杆菌的抗体也明显增高,胃液中也可以检出抗幽门螺旋杆菌免疫球蛋白。幽门螺旋杆菌的传播途径主要是经过口-口和粪-口途径,人群的感染率与饮食的文明程度有关,长期与患有溃疡病的患者同盘共餐,同杯共饮,被感染的几率很高。

溃疡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

疼痛:上腹疼痛,呈周期性发作,尤其是十二指肠溃疡更为突出。一般自秋冬季开始至来年的早春,都是溃疡病的发病高峰。溃疡病发作时,患者上腹疼痛可持续数周,随后症状逐渐减轻,如同痊愈,但间隔1~2个月后,重又复发。疼痛的性质可以表现为压迫感或膨胀感,有的是钝痛或伴有烧灼感的剧痛,还有的是感觉饥饿样的不适或疼痛,所以有时难以区分是饥饿还是饥饿性疼痛。胃溃疡的疼痛多在进食之后的半小时左右,持续1~2小时;十二指肠溃疡的疼痛多发生在餐后的3~4小时,即下次进食之前,直到进食后疼痛减轻或消失。有时可在半夜发生疼痛,说明夜间胃酸分泌增加或溃疡有向深层穿入的倾向。

消瘦:由于疼痛影响进食,导致消化吸收障碍,营养贫乏,出现消瘦和体重减轻。

恶心与呕吐:当溃疡位于幽门或幽门附近时,可引起幽门充血、水肿与痉挛,或者在溃疡愈合过程中形成的瘢痕组织,缩小了幽门的通道,都可能合并幽门梗阻。当发生幽门梗阻时,会出现恶心和严重的呕吐。幽门梗阻也是溃疡病的合并症之一。

全文阅读

小儿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采用克拉霉素三联疗法治疗的临床效果报道

[摘要] 目的 分析小儿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采用克拉霉素三联疗法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该院收治的60例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患儿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给予克拉霉素、甲硝唑、奥美拉唑三联法治疗,对照组给予阿莫西林、甲硝唑、奥美拉唑三联法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HP(幽门螺旋杆)清除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6.7%,93.3%,10.0%;对照组患儿总有效率、HP清除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0.0%,80.0%,36.7%;两组患儿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P清除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幽门螺旋杆菌;消化性溃疡;克拉霉素;三联疗法

[中图分类号] R57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2(a)-0126-02

Children with Helicobacter pylori positive peptic ulcer with reported clinical effect of treatment of clarithromycin triple therapy

ZHANG Hua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Zhumadian City, Henan Province,Henan Zhumadian 463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children digestive ulcer with positive Helicobacter pylori clarithromycin triple therapy treatment. Methods 60 cases of Helicobacter pylori positive peptic ulcer in children from 2013 June-2014 year in June in our hospital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n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omeprazole, clarithromycin, metronidazole triple therapy,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amoxicillin, metronidazole, omeprazole triple therapy, comparison two groups of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with total efficiency, HP (Helicobacter rod) clearance rate and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 were 96.7%, 93.3%, 10%; control group total effective rate, clearance rate of HP,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 were 90%, 80%, 36.7%; two groups of children with total efficiency compared with no obvious the difference(P>;0.05); observation group HP removal rate was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and its adverse reaction rate i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re i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Conclusion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clarithromycin triple therapy for 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Helicobacter pylori positive peptic ulcer significantly, worthy of clinical popularization.

[Key words] Helicobacter pylori; Peptic ulcer; Clarithromycin; Triple therapy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