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设计意图:
散文《蒲公英》篇幅短小,易于幼儿理解与朗诵。作者巧妙地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蒲公英形象地比喻成球、柳絮、雪花,并借助“飞扬”“轻盈”等词语,充分表达了自己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以及热爱大自然、向往田园生活的质朴情感。大班幼儿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积累了一些简单的形容词,具有一定的想象力和感悟力,在成人的引导下能够由浅入深地感知并体验散文所蕴含的语言美和意境美,从而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及审美情趣。
目标:
1.在观察与认识蒲公英的基础上,理解散文中“有趣”“球”“柳絮”“雪花”“飞扬”“轻盈”等词语。
2.理解散文中的语句,特别是巧妙运用比喻和对比手法的句子,体验蒲公英的轻盈和优美。
3.萌发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准备:
1.幼儿观察过田野里的蒲公英,了解它的外形特征,熟悉它的生长过程。
摘 要:中国是一个散文历史悠久的国家,鲁迅曾经说过,“五四以来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剧和诗歌之上”。优美的散文离不开丰富的语言,适当的使用修辞能够使行文更具感染力。由于不同民族之间的历史、文化、社会条件的差异,不同民族有着各自的习惯,因此,英汉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本文主要从意义、文化、美学角度,以张培基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为例分析张培基散文英译的翻译原则。
关键词:张培基;散文英译;翻译原则1.张培基和《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
张培基先生出生于1921年,1945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英国文学系,同年任《上海自由西报》英文记者、 英文《中国评论周报》特约撰稿者兼《中国年鉴》(英文)副总编。张培基先生在译坛孜孜不倦地耕耘了50年,他的译著和专著在学术界有着广泛的影响,被国内外图书馆收藏。长期以来海内外一直有学者在研究他的作品。其中《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是其优秀著作中的一篇。目前有两个版本,一版是《中国现代散文选》(1999),另一版式是《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2003).这两个版本分别收录了多个著名散文家的作品,如鲁迅、季羡林、萧红等等,每篇文章的写作风格独具匠心,译作贴近原有的写作风格,成功的再现了原作的语言、句法、修辞,表达了散文翻译的美学和文化特色。
2.张培基散文英译中的翻译原则
现代散文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语言真实生动,优美自然,更够表达出作者的真实感情,体裁多样。英译现代散文,要真实的再现原作的风格,体现原作的神韵。张培基先生的译文语言精炼,组织严密,选词得当。现代散文的风格多样,想要再现原作的风格必须辨别原作的风格特征。从语言层面上来说,译文从选词,修辞等细节上处理得当;从语篇层面上来说,译文从句子、逻辑衔接等方面仔细斟酌;从文化层面上来说,译文从结合了原作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准确的再现了原作的文化内涵,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源语和译入语之间的文化差异;从美学层面上说,译文从形式、意义方面灵活再现了散文的形式美和意象美。
2.1再现原作的意义
一条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有时流到宽阔的境界,平原无际,一泻万里。
A mighty long river sometimes flows through a broad section with plains lying boundless on either side, its waters rolling on non-stop for thousands upon thousands of miles.
摘 要:朱自清的散文《匆匆》含蓄隽永、短小精美、感人至深,有多种英译本。本文以张培基《匆匆》英译本为例,从词汇、结构和音韵层面进行分析,认为译本符合散文翻译“信、达、美”的原则;进一步论证了张培基散文翻译的特点。
关键词:《匆匆》 英译本 张培基 散文
一、引言
散文是一种可以充分利用多种题材,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文学表现手段,自由地展现主体的个性风格,以抒情写意、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为主要目的文学文体。散文写作追求的首先是由情感和立意构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其次是散文的文本构成艺术和表情达意的各种表现技巧。朱自清的散文《匆匆》,语言优美,结构精巧,是汉语散文诗中的佳作。《匆匆》的英译本以朱纯深、张培基和张梦井的最具代表性。张培基的译文把握住了原文的情感、风格、神韵,忠实凝练,用词具有美感。以往对《匆匆》的英译本研究大多从英汉语言对比、篇章衔接、接受美学等角度进行;如:郑文思的《从词汇与句式角度对比朱自清《匆匆》两种译本》,程荣荣的《接受美学视角下《匆匆》英译本之美学价值研究》,王聪慧的《汉英散文诗篇章衔接手段对比分析——以《匆匆》及其英译本为例》。本文将以张培基的英译本为例,探讨《匆匆》英译本中“信、达、美”原则的体现。
二、散文的翻译
针对散文翻译的特点,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依据和标准。奈达认为,翻译就是在译语中,首先在意义上,其次在风格上再造出与源语信息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信息。英国散文翻译家Hilaire Belloc为散文翻译制定了6条原则,认为“翻译的本质是异地之魂假借本地之躯的复活”(the essence of translating is the resurrection of an alien thing in a native body) ,强调散文的翻译不能拘泥于原文之字句,要以段落或部分为整体;认为翻译要“以意译意”(translate intention by intention),“以意译意”与林语堂提倡的“翻译要遵循行文之心理”是高度一致的,这样可以摆脱原文字句的束缚,有利于发挥译入语的优势。
(一)散文翻译的特点
准确把握原文的内容和风格。在语言、句式、结构、修辞等方面忠实地再现原文的内容与风格。张培基保存散文风格的技巧值得学习:句子短小、精悍、结构简单;用词简单、明了;修辞处理合理,力求通俗易懂;语言逻辑关系清晰;对文化因素处理得体,使读者对译文无理解障碍。以上技巧的合理运用,可资翻译工作者借鉴。
[摘要]英语散文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英语文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阅读英语散文对提升英语学习者的语言表达能力大有裨益。本文通过阐述阅读英语散文的作用,进而提出阅读英语散文的方法,力求对英语学习者能有一些启发,旨在促进英语学习者写作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英语散文 写作能力 经典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2-0192-02
散文,是一个熟悉而难于笼统下定义的概念。对其定义,黄源深教授认为散文根据其所包含的内容有三种划分。“一是广义的‘散文’,英语中的prose,包括除诗歌之外的一切体裁;二是较广义的‘散文’,它在英语中找不到一个相对等的词。如果把广义的散文中的小说与戏剧划出去,余下的部分即为较广义的散文所包含的内容;三是狭义的‘散文’,即英语中的essay。从内容上来看,essay既指那些由一件小事生发开去,信笔写来,意到笔随,揭示出微言大义的“随笔”,也指“议论时政、评价文学现象的气势宏伟、洋洋洒洒的政论和文论”。①
本文所指的散文,就是第三种划分,即通常意义上的“随笔”,它具有题材广泛,文章短小精悍,结构严谨,用词精炼,说理性强等特点。英国文学史上,培根等人的随笔堪称佳作中的典范,他许多作品中的名言警句在英语学习者中广为传诵,他的散文简洁流畅,论述精辟,重点突出,富有哲理。
一、读英语散文的作用
一般来说,大多数英语散文内容丰富,语言优美,风格迥异,可读性强。阅读英语散文能够增长智慧,还可以感受其中所蕴含的丰富而深刻的哲理。具体说来,有如下作用:
(一)有助于提高英语学习者的写作能力
摘要:本文结合多篇散文的英译实例,探讨在散文翻译中,如何再现散文的图画美、音响美、句式美、气韵美、流畅美。强调对于散文的翻译,一定要注意美的再现。
关键词:散文;翻译;美的再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008-01
文学艺术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的文学艺术的创造乃美的创造。散文,更是美的文学。美的思,美的情美的景,美的色彩美的音响。好的散文像一幅图画,具有图画美,除了要求感情灼烈以外,还应当意境隽永、语言清新;而且散文质朴、自然、意境悠远。美学的出现为翻译的研究特别是文学翻译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帮助。翻译美学是美学与翻译的结合,一直受到翻译研究者的青睐。
一、图画美的再现
文学作品是借助语言来创造形象的,这种形象通常融合了作者的思想和感情,经过艺术加工后就成为意象。作家用形象优美的艺术语言表现意象,引发读者进入艺术境地, 其“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All white save the river, that marked its course by a winding black line across the landscape; and the leafless trees, that against the leaden sky now revealed more fully the wonderful beauty and intricacies of their branches.(Henry Wordsworth Longfellow,THE FIRST SNOW)
在一片白茫茫之中,只有河流在美丽的画面上划出一道曲曲弯弯的黑线;还有那叶儿落净的树木,映衬著铅灰色的天空,此刻更显得枝丫交错,姿态万千。(《初雪》高健译)
摘要: 本文运用刘宓庆提出的翻译美学理论对张培基英译散文中的审美再现进行研究,从语音、字词、句法三个层次对张培基的译文进行分析,探讨如何再现原文的美学价值,为散文翻译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 散文翻译张培基译文审美再现
1.引言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散文短小精炼,不拘音韵,是一种灵活随便、轻松自如的文体。散文作者可无拘无束地直抒胸臆,表达真情实感。因而,散文是最真实,最不加雕饰,最易令人感到亲切的文体,受到读者的喜爱。
在中国,散文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先秦的历史散文到“五四”以后的现代散文,散文的成就不下于诗歌。遗憾的是,中国文学的译介集中在诗歌、小说和戏剧上,唯独冷落了散文,致力于散文翻译和研究的学者更是凤毛麟角。作为散文翻译首屈一指的人物,张培基一直潜心于中国现代散文的翻译,对散文翻译的理论和实践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的译作《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是不可多得的散文佳译,受到译界和英语学习者的推崇,值得我们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中国传统译论与美学的关系源远流长。从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神似”到钱钟书的“化境”,无不包含着美学元素。翻译美学是美学与翻译研究的结合,它的出现无疑为文学翻译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不同于一般文体的翻译,文学翻译注重审美效果。散文清新明丽,优美凝练,富于文采,素有“美文”之称。由此可见,审美再现是散文翻译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2.语音的审美再现
文学作品的美首先反映在声音上。声音在科技文献中也许并不重要,但是对文学作品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文字发出的声响蕴含着作者的感情,渲染作者极力想构造的某种意境。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说过,在写作时,他不仅斟酌每个词的意思,还考虑每个词发出的声音。朱光潜在谈到散文写作时也指出:“文学必须表现情趣,而情趣就大半要靠声音节奏来表现。”好的文章应该是读者乐于朗诵,旁人愿意倾听的。
[摘要]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佳作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和审美价值,便如同作者的主张一样:情景高度融合,意境悲凉、韵味隽永,是一曲沉郁、幽远的秋的悲歌。中国著名翻译家张培基通过理解、表达和意境三个方面,完全再现了《故都的秋》那悲凉的意境和隽永的韵味。
[关键词]张培基;《故都的秋》;文学翻译
“自古逢秋悲寂寥”,悲秋作为中国传统文学中一个源远流长的主题,具有永久的魅力。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是所有悲秋作品中的佳品。该文是郁达夫1922年从日本东京留学回国,辗转北平、武昌、广东、上海、杭州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并在1934年8月回到北平后应朋友之约而写就的。郁达夫主张散文应写得情景兼到,“既细且清”而又真切灵活。他的《故都的秋》便如同他的主张一样:情景高度融合,意境悲凉、韵味隽永,是一曲沉郁、幽远的秋的悲歌。
正如朱曼华所说,近百年来把西方一些知识分子的思想或理论译介给国人者不乏其人,中国人中自己把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存在于散文中那些鲜活的思想译介给外国人的学者却并不多见。而中国著名翻译家张培基先生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无疑弥补了这一缺憾。张培基先生在《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序言中表达了他翻译现代散文的初衷:一是为了消遣,二是出于对英文和散文的爱好,三是为了向国外介绍一些优秀的中国现代散文作品。作为现代优秀散文之一的《故都的秋》也人选其中。这不仅是中国文学之幸,也是外国读者之大幸。张培基先生以其自然流畅、准确细致的译笔让读者再次感受到了《故都的秋》所表现的悲凉的意境、隽永的韵味。
一、理解准确
理解是翻译的前提和基础。正如杨武能所说,翻译家绝非一般意义的读者,绝不能满足于只对原文和原文作者有大致的把握和了解,而必须将其读深钻透,充分理解,全面接受。从译文可以看出张培基先生对原文的理解非常透彻,他并不局限于原文的字面意思,而是着眼于句子的内涵意义,理解准确而又到位。
例1: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
Autumn,wherever it iS,always has something torecommend itself.
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英语散文作为英语发展中的一朵奇葩,在英语文化发展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介绍英语散文的来源和发展,以及从用词美,音韵美,修辞美和意境美等四个方面浅析英语散文之美。
【关键词】英语散文 用词美 音韵美 修辞美 意境美
一、英语散文的来源和发展
英语中的“essay”(散文)来自于法语词汇“essayer”,意思是“试”。16世纪,法国作家蒙田的作品《尝试集》开散文之先河,他借用自己的作品,以较为随意的手法来表达自己所见所思所想。后来培根也仿效蒙田,进行散文的写作。17世纪,艾迪生和斯蒂尔在其举办的报纸中,以优美灵活的散文体裁针砭时弊,将散文发扬光大。18世纪末,浪漫主义作家为散文的发展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艾默生,兰姆等人借助散文直抒胸襟,张扬自我,推动了散文的普遍化和风格的多样化发展。而到了19世纪末,现实主义兴起以后,作家们采用了更多的描段和技法,反映了现实生活,表达了他们对现实世界的反思,代表作有狄更斯的《伦敦城教堂》等。辗转进入20世纪后半叶,散文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笔谈,杂感,书信等等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著名学者姚宗立作品中提及,散文有文学的共性,但是又有其自身特点而有别于其他文学形式。蒙田认为,散文的秘诀是求真,是感情的真实流露。不论是浪漫主义,还是现实主义,散文成为了时代变迁的缩影,成为了作家们的心灵寄托。
二、英语散文之美
1.用词美。He raised his mournful eyes towards the deep blue sky,where the stars were floating like white lilies on the surface of a calm lake.―John Ruskin
在这句话中,作者用了mournful来修饰eyes,表现出眼睛灵动的哀婉之感;deep,blue两个紧紧衔接的词语形容天空,突出了天空的特点,即深蓝色。后面又把星星比作百合花,星星在天上比喻成百合花静静地躺在平静的湖面。这里就是采用了华美和准确的词语来描绘美丽的场景,画面十分绚丽唯美,美轮美奂,引人遐想。
【摘要】在英语篇章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过多地强调应试技巧和语法知识,而忽略了带领学生们欣赏英语语言所具备的美好,使我们的学生们因不懂得欣赏英语之美而失去了对英语的热爱和兴趣。如果我们每天在上课前,跟学生们一起分享一段语言地道优美的英语散文,或关于爱和友谊、或关于人生、或关于励志,在欣赏用词精妙的同时也感受英文写作的流畅抒情,品位字里行间浓浓的爱意和智慧,给我们师生以不同的感悟,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关键词】美丽英文课堂 共享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一直在不断地思考一个问题,如何使我的英语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更加高效实用,更能吸引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作为英语教师,我们一定都观摩甚至亲自参加过许多的示范课、优质课。纵观我们众多的观摩课、示范课、优质课,无论是做课教师还是评委,课堂教学的设计和提倡的教学思路往往是关注教会学生从文段中快速搜索信息、判断信息和总结段落大意的能力。在我们的实际授课过程中,其实我们大多数教师做的更多的,只是解释文章中每个句子的含义,大量地练习和讲解习题。这种功能性教学方式是符合学生的应试技能的培养的,毕竟,我们每一位老师和学生都面临着一个无可回避的挑战——那就是考试,就是高考。但是,这就是英语教学吗?这就是英语教学的常态吗?我一直在问自己。作为一名英好者,正如一个文学爱好者一样,我总在考虑,难道我们就不能在我们现有的教材中,寻找到一种契机、一个突破口,既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学习兴趣,又可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同时还能提高学生们的英语欣赏能力呢?
回顾和反思我们自己的课堂教学,在英语篇章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过多地强调应试技巧和语法知识,而忽略了带领学生们欣赏英语语言所具备的美好,使我们的学生们因不懂得欣赏英语之美而失去了对英语的热爱和兴趣。作为英语语言的传播者,我认为,我们有责任唤起学生们对英语语言的喜爱,并提高学生对英文的欣赏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可是,我们大多数的英语教师在课堂上绝少有像我们的语文教师们一样引导学生来品味和欣赏某个用词或某个句子的精妙之处的。
我其实无意指责。为了让更多的学生能走过高考这道高高的坎坡,我们有时候不得不痛苦地为高考而折腰。但是,回想起当初学习“春风又绿江南岸”时,白发苍苍的语文老师为我们讲解“绿”这个字的使用之妙的陶醉的表情,看到学生们声情并茂地朗读语文课文时,我总是在想,何时我们的英语教学也可以如此,那该多好。
当然,为了让学生们尽量多地接触到多种文体,我们的教材不可能都是充满了优美辞藻的散文,但是,为了不让学生们感觉文本的乏味,我们本身就应该有发现美并欣赏美的能力。
那么,我们作为英语语言的传播者,怎样才能让学生们学会欣赏英语语言的美好?怎样才能让学生们切身感受到,英语也是一个像中文一样美丽的语言呢?
摘 要: 一代散文大家朱自清曾留学英国,其散文作品与英国随笔有许多相似之处,在散文理论及创作内容、艺术特色等方面也有许多一致,因此可断定他的散文受英国随笔的影响。
关键词: 朱自清散文 英国随笔 影响
现代散文大家朱自清,1931年曾留学英国,漫游欧洲,虽时间短暂,但是英国文化对于他的影响却非常深远,特别是在他的散文方面。但是探索朱自清散文与英国随笔之间的渊源关系却一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另外也颇为困难,因为他从未提及过自己受英国随笔的影响。然而,仔细阅读其文章,还是能探究到两者之间的相似与某些渊源。
随笔在英国经过长达三四百年的流行,有堪与诗歌争奇斗艳的辉煌成就,是英国散文最兴盛发达、最引人瞩目的一大品种。朱自清留学期间,虽然英国随笔已不再是兴盛繁荣期,但是作为英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散发着光彩。因此,我们不能否认他受英国随笔的影响,这些我们可以从他的散文理论、创作内容和艺术特征中寻找一些端倪。
一、散文理论
鲁迅先生说过,“五四”时期“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这一客观现实,不仅表现为散文创作的繁荣,而且给中国现代散文理念的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氛围。朱先生正是在这个氛围里,不仅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之作,而且在现代散文理论建设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英国随笔的灵活写法和表现内容的随意,给“五四”时期的年轻人带来新鲜的气息,朱自清先生敏锐地借鉴并运用英国随笔这一文学样式来丰富自己的散文,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
1.重个性,意在表现自己。
英国随笔艺术的首要特质便是“个性化”。自从蒙田新创随笔体裁,并自称“我写我自己”以来,无论是培根式的论说文,还是兰姆式的絮语文,英国随笔都是作家个人向公众剖示自我内外面生活、交流思想感情的一种有效方式。随笔家总是以个人的立场、眼光和兴趣为出发点,去观察、体验、品评人生世界的五光十色,把自己的阅历、观感、意想和判断作为题旨,统率零散琐碎的题材,从而在每篇作品中留下鲜明的个人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