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素质教育不仅重视智力的开发,更注重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全面发展。德育、智育、美育是互相渗透、融为一体的,同时又都各具重要意义,不可忽略任何一项,其中,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语文新课程改革中十分重视审美教育,审美教育能够促进智育和德育的发展,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应通过古诗教学,引导学生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素质教育 古诗教学 审美教育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众多伟大的诗人光照千古,他们的美诗佳词就像天空中的明星,璀璨夺目。古诗是经过历史的淘洗后留下来的辉煌的艺术宝库,它表现中华民族的民族特点、人民的思想与感情,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它是诗人对生活的体验、情感的抒发、志向的抒写。诗中的音乐美、画面美、思想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选入教材的古诗是古诗中的精品,虽然篇幅短小,但在短短的二三十个字中就融形象、感受、艺术于一炉,是很典型的美育材料,因而在教学中不能按教一般文章的方法对古诗作刻板的结构和语言分析,这样会把古代优秀诗篇中的完整的艺术形象分割成几块僵死的“零件”,而应根据古诗言简意丰的特点和美育的形象性、情感性、自由性、愉悦性的特点进行教学,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形象美、诗情美、节奏美,以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让学生在头脑中再现诗人所创造的完整丰富的艺术形象,达到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的目的。
一、读诗作画,再现古诗的画面
画家用线条、颜色表示形体,诗人则用语言来绘色绘形。高超的“画笔”,可使“画中有诗”,而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从而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就不乏“诗中有画”的千古名作。如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每句一景,从而构成了一幅农村春末特有的温暖热闹、鸟语花香的绚丽图案。又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中深秋的高山,弯弯曲曲的石径,飘渺的白云,若隐若现的人家,红得似火的枫林,构成了一幅清新明丽的深秋山野图。
教师不能忽略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我们不能只让学生理解了诗句字面上的意思,就认为把古诗教好了,殊不知,一首好诗,就是一幅优美的画,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短短两句诗中,“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色彩,织成了一幅瑰丽的图景。教学时,我经常运用画简笔画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有画的形象美,想象诗的画面。小学生是凭借形象而引发想象的,让学生通过视觉去感受图画中的美,与诗相互印证,以此获得美感的愉悦,进而欣赏画面美。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课外,我让学生根据诗的意境,通过想象绘成彩色图画,只有对审美客体进行联想和想象,才能产生强烈的美感。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增浓,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他们对色彩的喜爱。
二、领会诗意,渗透古诗的情感
叶志说:“鉴赏文艺,要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要通过作者的文字去认识世界,体会人生。”古诗讲究的是写出意境,而古诗源于古代,是当时社会的产物,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文化与社会风俗人情,距今年代久远,故对缺乏历史文化知识的小学生来说,要领会诗的意境,确是件不容易的事,只有进入作者的境界之中,才能引起情感的共鸣。诗的语言十分精炼,往往短短的一句就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我认为,只要发挥想象,创设“美”的意境,就能领会诗的意境,同作者沟通情感,唤起共鸣。如在教学《游园不值》一诗时,我发挥想象去体会诗的意境,然后改写成一篇题目为《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文章,再请同学们认真欣赏,看哪些地方写得好。通过讨论,让学生知道,可根据诗意自构情景,不仅教给了学生改写的方法,还培养了他们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在语文学科中,古诗占有了一定的比例,这些古诗不仅深含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底蕴,还有多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小学生读了这些诗歌,可以拓展视野,丰富知识,陶冶情操;老师教好这些古诗,能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展和提高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智力,还能培养他们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思想感情。那么,在教学古诗时,我们应该运用哪些手段,怎样进行审美教学呢?我谈谈自己的四点看法。
一、用“美”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
古诗本身就是一种最精炼、最美的语言,如柳宗元的《江雪》这样写道:“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人把自己的情趣,人生意义倾注于所描写的雪景之中了。短短四句话所描写的现实的雪景,经过诗人的心灵再创造,赋予了自然以再生的灵魂,从中透露出人的理想,人生态度和审美情趣。如诗中“孤”、“独”二字,既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又跟“绝”、“灭”的情景形成强烈对比,更显得雪野空旷、寒冷和凄清。在教学中,我用优美的语音把诗意表达出来,尽量在语言上给学生以美感。又如,在教学《宿新市徐公店》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问:“《咏柳》和《游园不值》都是写什么时候的景物?”(春天)随着学生响亮的回答我又说:“对,是写春天的景物。春天,是花的季节,是绿的季节,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季节。历代诗人写了不少赞美春天的诗句。《咏柳》通过写象“碧玉”如“丝带”的柳叶赞美了春风。《游园不值》通过写一枝出墙的红杏,赞美春天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和活力。现在我们要学的《宿新市徐公店》则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赞美春天。这首诗看起来很平淡,认真学习之后就会发现它是一首构思精巧,较好地表现儿童情趣的好诗。”同学们听得非常认真,很快“浸”入到古诗之中,这样我运用优美的语言,激起了学生的兴趣。
古诗很讲究语言文字的推敲,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加强对诗的语言文字的探讨,叶志曰:“一字未宜勿,语语悟其神。”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启发学生对“绿”字进行探讨。因为探讨的过程,本身也是一个寻求最佳最美境界的过程,即用最美的语言文字表达最美好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品析字词中,潜移默化地感知语言美,这样在教学中,不仅帮助学生发掘了诗句中的语言美,引起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在写作时遣词造句的能力,在语言表达上仔细推敲,选用最恰当的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发展了他们的语言能力。
二、用“美”的画面,帮助学生想象
图画不仅是语言(诗文)的说明,而且可以拓展儿童的想象,培养儿童的美感。在教学古诗,还应该图文结合,驰骋想象,加深对诗意的理解。“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教师不能忽略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我们不能只让学生理解了诗句字面上的意思,就认为把古诗教好了,殊不知,一首好诗,就是一幅优美的画,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短短两句诗中,“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色彩,织成了一幅瑰丽的图景。教学时,我经常运用画简笔画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有画的形象美,想象诗的画面。小学生是凭借形象而引发想象的,让学生通过视觉去感受图画中的美,与诗相互印证,以此获得美感的愉悦,进而欣赏画面美。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课外,我让学生根据诗的意境,通过想象绘成彩色图画,只有对审美客体进行联想和想象,才能产生强烈的美感。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增浓,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他们对色彩的喜爱。
三、用“美”的意境,沟通学生的情感
叶志说:“鉴赏文艺,要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要通过作者的文字去认识世界,体会人生。”古诗讲究的是写出意境,而古诗源于古代,是当时社会的产物,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文化与社会风俗人情,距今年代久远,故对缺乏历史文化知识的小学生来说,要领会诗的意境,确是件不容易的事,只有进入作者的境界之中,才能引起情感的共鸣。诗的语言十分精炼,往往短短的一句就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我认为,只要发挥想象,创设“美”的意境,就能领会诗的意境,同作者沟通情感,唤起共鸣。如在教学《游园不值》一诗时,我发挥想象去体会诗的意境,然后改写成一篇题目为《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文章,再请同学们认真欣赏,看哪些地方写得好。通过讨论,让学生知道,可根据诗意自构情景,不仅教给了学生改写的方法,还培养了他们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一、在诗词教学中渗透写法教学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诗歌以其深邃广博的思想内容、简约跳跃的语言形式、含蓄丰富的情感世界滋养人的品格情操、启发人的心灵智慧。在诗词教学中渗透诗词写法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是“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举多得啊!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所以诗词教学在中小学课程教学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尤其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里面编排的内容大大增加了诗词的分量。比如,教学辛弃疾的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时,我在传统的诗词教学方法(读诗词、解释诗意、介绍作者等)的基础上,进一步渗透诗词写法的教学:A.让学生找出诗中押韵的字眼“蝉”“年”“片”“前”“边”“见”等,并在读中体会琅琅上口的优美意境,品味祖国语言韵味十足的优越性;B.让学生找出文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如“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和“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明月别枝惊鹊”还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等;C.让学生体会诗在结构上进行了巧妙的构思:由天气晴朗、蛙声恬躁转而星星隐形、大雨将至,作者急着想避雨而不得,结局却戏剧性忽然碰到了自己要找的地方,从而体现了轻快、明丽、喜悦的主题。在学生充分理解了诗的写法后,让学生试着模仿《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任意取材,写出属于自己的作品,进一步理解诗人创作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写作水平,实现了诗词教学中“读”和“写”的完美结合。
二、在作文中插入诗,从而起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作用
诗歌是文学艺术中的精品,它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艺术境界,诗如画。它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无数精美的画卷,使人沉醉,令人留连,让人回味无穷。我们就是要把这种艺术引入到作文中去。因而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诗歌凸现的意境,既可弥补学生观察生活受时空限制带来的不足,又可让学生习作有较高的艺术品位。诗是最高超的语言艺术的象征,如果能够用诗对文章进行润色,文章的审美价值也自然会飚升,这就避免了许多作文刊物动不动就喊“冲刺满分、考试最高分”等空洞的口号。在文化教育市场化的今天,许多文化商人看中家长急于求成、希望老师能“点石成金”心理,肆意渲染其作文刊物的优越性,而忽视了文章作为一门语言艺术的存在。他们的刊物成了孩子们,不动脑筋写作文,“裁、剪、拼、凑”作文的最好素材,甚至导致有的孩子干脆就全文背诵,考试默写!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尽力引导学生每次单元习作都能适当地插入内容相关的诗词,可以是古人的,也可以是自己的得意之作。
三、用写诗的方法写作文,学习咬文嚼字
以诗促文,我们最后要的是作文。我们既然能写诗,能在作文中插入诗,我们为什么不能用写诗的方法写作文呢?可以多运用夸张、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多引用歇后语、诗词,多运用近义词、反义词,并在实践中要求学生灵活运用,从而响亮地回应了家长抱怨:“我的孩子作文为什么总是平平淡淡、毫不生动,就像记流水帐?有没有老师能让我的孩子作文生动起来呀?!”在这种方法的引导下,许多学生写出了许多优美的文章这篇作文不但引用了诗歌,而且充分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写诗时常用到的修辞手法,从而把文章的审美价值推向了诗的高度!
四、运用现代化媒体激发兴趣
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现代传媒(手机、互联网)的出现为诗歌和作文的创作提供了一个崭新而广阔的平台。短信,天生就是百字以内写作的园地。俏皮的短文、诚挚的祝辞、浓情的诗歌,从人们手指间流淌而出,经过手机、通讯网,在虚无缥缈的太空传播。短信作品无需出版社之出版、杂志之刊登,而不胫而走,声名大噪,哺育着蜚声遐迩的作家。再也用不着像古人一样题于竹间壁上,默默等候那往来过客、隔代知音。短信写作,催生出一个个美的精灵,只要手机继续存在,它就将永葆芳华,如诗般优美的短信具有简短易写的特点,连小学生都会编。写作为什么不能从写诗写短信开始呢?好好利用这一平台,方不负了这21世纪的高科技、现代化!
摘 要:本文简要论述了古诗审美教学的尝试,旨在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实现教育目的。
关键词:古诗;审美教学;兴趣;想象;情感;灵感
在语文学科中,古诗占有了一定的比例,这些古诗不仅深含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底蕴,还有多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小学生读了这些诗歌,可以拓展视野,丰富知识,陶冶情操;老师教好这些古诗,能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展和提高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智力,还能培养他们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思想感情。那么,在教学古诗时,我们应该运用哪些手段,怎样进行审美教学呢?我谈谈自己的四点看法。
一、用“美”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
古诗本身就是一种最精炼、最美的语言,如柳宗元的《江雪》这样写道:“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人把自己的情趣,人生意义倾注于所描写的雪景之中了。短短四句话所描写的现实的雪景,经过诗人的心灵再创造,赋予了自然以再生的灵魂,从中透露出人的理想,人生态度和审美情趣。如诗中“孤”、“独”二字,既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又跟“绝”、“灭”的情景形成强烈对比,更显得雪野空旷、寒冷和凄清。在教学中,我用优美的语音把诗意表达出来,尽量在语言上给学生以美感。又如,在教学《宿新市徐公店》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问:“《咏柳》和《游园不值》都是写什么时候的景物?”(春天)随着学生响亮的回答我又说:“对,是写春天的景物。春天,是花的季节,是绿的季节,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季节。历代诗人写了不少赞美春天的诗句。《咏柳》通过写象“碧玉”如“丝带”的柳叶赞美了春风。《游园不值》通过写一枝出墙的红杏,赞美春天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和活力。现在我们要学的《宿新市徐公店》则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赞美春天。这首诗看起来很平淡,认真学习之后就会发现它是一首构思精巧,较好地表现儿童情趣的好诗。”同学们听得非常认真,很快“浸”入到古诗之中,这样我运用优美的语言,激起了学生的兴趣。
古诗很讲究语言文字的推敲,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加强对诗的语言文字的探讨,叶志曰:“一字未宜勿,语语悟其神。”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启发学生对“绿”字进行探讨。因为探讨的过程,本身也是一个寻求最佳最美境界的过程,即用最美的语言文字表达最美好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品析字词中,潜移默化地感知语言美,这样在教学中,不仅帮助学生发掘了诗句中的语言美,引起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在写作时遣词造句的能力,在语言表达上仔细推敲,选用最恰当的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发展了他们的语言能力。
二、用“美”的画面,帮助学生想象
图画不仅是语言(诗文)的说明,而且可以拓展儿童的想象,培养儿童的美感。在教学古诗,还应该图文结合,驰骋想象,加深对诗意的理解。“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教师不能忽略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我们不能只让学生理解了诗句字面上的意思,就认为把古诗教好了,殊不知,一首好诗,就是一幅优美的画,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短短两句诗中,“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色彩,织成了一幅瑰丽的图景。教学时,我经常运用画简笔画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有画的形象美,想象诗的画面。小学生是凭借形象而引发想象的,让学生通过视觉去感受图画中的美,与诗相互印证,以此获得美感的愉悦,进而欣赏画面美。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课外,我让学生根据诗的意境,通过想象绘成彩色图画,只有对审美客体进行联想和想象,才能产生强烈的美感。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增浓,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他们对色彩的喜爱。
汉俳,是一种三行17字的小诗,为5、7、5句式。它的问世时间不过30年。1980年5月30日,中日友协首次接待以大野林火为团长的“日本俳人协会访华团”。在接待时,日本诗人向参加接待的中国诗人赠送了日本古代俳人松尾芭蕉、正岗子规等人的诗集。两国诗人欢聚一堂,这时,中国诗人赵朴初先生诗兴大发,仿日本俳句的“5、7、5”17音节,按照中国传统古典诗词创作特点,即席赋诗三首,诗云:
“绿荫今雨来
山花枝接海花开
和风起汉俳”
此后,汉俳作为一种诗体,在中国诗坛流传开来。总理在访问日本和接待日本首相时多次作汉俳。
经过30年的发展,汉俳这种短小诗体,有如星火燎原,为广大文朋诗友所喜爱。
汉俳有自由体和格律体两种。
汉俳的自由体本文不作介绍,仅只说一说格律体。汉俳的格律体,倍受广大诗词爱好者喜欢。为什么这么说呢?
摘 要: 诗歌是通过音、意、象描绘自然和人文场景,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生活感悟的语言。本文从音韵、语言、意象三方面入手,解析英国诗人William Blake的短诗Laughing Song,感受它的语言魅力和美好意境。
关键词: 诗歌《欢笑之歌》 音韵 语言 意象
一、引言
诗歌是音乐的语言,不仅供人阅读和欣赏,还供人吟诵。诗歌通过它独具特色的音韵、节律、遣词、造句和修辞,向读者展现优美的画面和意境,表达诗人丰富的感情。本文从诗歌的音韵、语言和意象三个方面入手,对英国诗人William Blake(1757―1827)的短诗Laughing Song进行分析,感受英诗的语言和意境之美。
二、分析
Laughing Song
by William Blake
When the green woods laugh with the voice of joy
在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古典诗词篇目繁多,流派各异,题材丰富,意蕴深远。这些古典诗词作品,从一定层面反映了古代诗人的社会生活,或人生阅历,或情感意蕴,或理想抱负等,对于学生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不过,令人遗憾的是,从目前很多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古典诗词的情况来看,无论是在教学理念或者在教学方式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在引导学生鉴赏古典诗词时,过于程序化、浅显化、个性化等。因此,笔者建议将文本细读的教学方式引入古典诗词阅读教学之中,以此改变目前不甚理想的古典诗词教学状况。
一、浅吟低唱,细品古典诗词音乐美
沈括曾言:“古诗皆诛之,然后以声依泳以成曲,谓之协律。”(《梦溪笔谈》卷五)由此可见,古典诗词原本就是诗乐合一、每篇都可以合乐歌咏的,孔子就曾将《诗经》305篇“弦歌之”。当然,也可以无乐而徒歌,比如《韩诗外传》就有对孔子的弟子原宪徒歌的记载:“原宪乃徐步曳杖歌《商颂》而反,声沃于天地,如出金石。”虽然我们无法知道古人是如何“弦歌之”抑或徒歌之的,但是现代意义的古典诗词浅吟低唱则是有谱可依的。依据古典诗词语言的内部节奏浅吟低唱。中国古典诗词尤其是中国近体诗,每句七言或者五言,主要由平(平声)与仄(上去入声)有规律地组合而构成。平声是平调,读之声调低平,可以任意拉长;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三者有升有降,但不能拉长。以杜牧的七言绝句《泊秦淮》为例,吟诵起来的节奏为:“烟笼寒水月笼沙”,“平仄平仄仄仄平”,“夜泊秦淮近酒家”,“仄平平平仄仄平”, “商女不知亡国恨”,“平仄仄平平仄仄”,“隔江犹唱花”“平平仄仄仄平平”。音高的“低高低高高高低”“高低低低高高低”“低高高低低高高”“低低高高高低低”。音长的“长短长短短短长”“短长长长短短长”“长短短长长短短”“长长短短短长长”。全诗语句如此极有规律地交替出现,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节奏鲜明、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教学时,引导学生对之浅吟低唱,可以唤起学生对古典诗词音乐美的独特感受。
二、启动想象,感知古典诗词语言美
想象是鉴赏主体对鉴赏客体的表象进行认知、加工和改造后重新创造新形象的思维过程。在教学古典诗词时,引导学生在认知、理解、记忆古典诗词大意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想象与联想思维活动过程,还原古典诗词中营造的意境和描绘的场景,引导学生进入诗境,可以顺利解决古典诗词因为时空跨度大而给学生带来的鉴赏困难。
以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这首诗语言凝练精美,时空跨度大,场景转换迅速,写法夸张。教学时,首先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其表象化的语言,继之引导学生将其语言强化、活化、优化、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即在鉴赏这首古典诗词时,通过展示下列预设题,引导学生启动丰富的想象思维,将诗歌中静态的语言转化成精美的、立体的、幻化的画面:①这首诗歌所描绘的边塞雪景具有怎样的美学特质?②这首诗歌描写了哪几个动人的场景?请用最简单的语言一一概括。③你最欣赏这首诗歌中描绘的哪一个场景?理由何在?④请启动你丰富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将这首诗歌中你认为最凝练、最精美、最言简义丰的一句或一联所营造的“空白”进行合情合理地补写。⑤请在下列两种写作方式中选择你最擅长的一种写作方式改写这首诗歌。用第一人称叙事的模式将这首诗歌改写成一篇情景交融的记叙文或散文;将这首诗歌改写成一出多幕话剧。
三、细读深品,品鉴古典诗词情志美
中国古代素有“诗言志”之说。可见,我国古代诗人的伟大不仅在于他们横空出世的古典诗词创作艺术才华,更在于他们在诗歌中借营造优美、深远的意境而表现出的高尚情操和人生抱负。比如《木兰诗》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热爱劳动、热爱和平、孝敬父母、热爱祖国、代父从军、不慕荣华富贵的女中豪杰木兰的艺术形象,表现了人们对和平的热爱和对战争的厌恶之情;白居易的《观刈麦》则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深切同情劳动人民疾苦的诗人自我形象,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通过营造雄奇的意境,抒发了诗人杀敌报国、保卫祖国河山、建立功名的豪情壮志;陶渊明的《归田园居・其三》通过塑造一个热爱田园生活、怡然自得的诗人自我形象――隐士形象,表现了诗人特立独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然而,中国古典诗词不同于小说、散文、戏剧等其他类型的文学艺术作品,她是诉之于形象思维的文学艺术作品,需要读者通过细读深品和启动丰富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才能深切地感知诗人寄寓于其中的丰富情感。故此,教学时,我们有必要引导学生运用细读深品的鉴赏方法细细品味、感知诗人寄寓于其中的高尚品格和美丽情操,以此达到陶冶、熏陶学生美丽情操和培养学生高尚品格的目的。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9-0149-01
古诗不仅深含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底蕴,还有多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小学生读古诗,可以拓展视野,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古诗能使审美者获取直观自身的情感愉悦,古诗所体现的美,可以从知、意、情不同的心理机制全面地影响人的精神世界。由此可见,古诗的审美教学具有它的特殊意义。通过审美教学,既能使学生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德,又能使他们具有审美能力和美的创造力,接受祖国灿烂文化的熏陶,塑造学生真、善、美的心理结构。那么,在教学古诗时,我们应该运用哪些手段来进行审美教学呢?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我谈谈自己的四点看法。
一、运用语言,领悟美的境界
古诗本身就是一种最精炼、最美的语言,如柳宗元的《江雪》这样写道:“千山鸟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人把自己的情趣,人生意义倾注于所描写的雪景之中。短短四句话所描写的现实的雪景,经过诗人的心灵再创造,赋予了自然以再生的灵魂,从中透露出人的理想,人生态度和审美情趣。如诗中“孤”、“独”二字,既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又跟“绝”、“灭”的情景形成强烈对比,更显得雪野空旷、寒冷和凄清。在教学中,我用优美的语音把诗意表达出来,尽量在语言上给学生以美感。又如,在教学教学《望庐山瀑布》时,学生对“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生紫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我便组织语言,利用儿童的联想、想象,启发学生领悟美的意境,把他们带入美的境界。我对同学们说:“庐山那雄伟的山峰远远望去犹如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在清晨时分,冉冉腾起阵阵白雾,缥渺弥漫于苍天山川之间,在红日的照耀下,化作了一片紫色的云霞,在山顶盘旋缭绕。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通过老师的语言描绘,以及带着与作者产生共鸣的真切的情意,激起学生的情绪,巧妙地把学生的认识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
古诗很讲究语言文字的推敲,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加强对诗的语言文字的探讨,让学生从多种对比中明白:一个字用好了,整首诗也就美了。如,教学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时,启发学生对“绿”字进行探讨。让学生把“绿”换成“过”、“吹”等字,看看意思有什么不一样。学生用心探讨的过程,也是一个寻求最佳最美境界的过程,即用最美的语言文字表达最美好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品析字词中,潜移默化地感知语言美,这样在教学中,不仅帮助学生发掘了诗句中的语言美,引起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在写作时遣词造句的能力,在语言表达上仔细推敲,选用最恰当的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发展了他们的语言能力,同时也让他们领悟了美的境界。
二、借助图画,再现美的情境
在教学古诗时,可以充分利用插图或简笔画来加深学生对诗意的理解。苏轼曾称赞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因此,教学时,教师不能忽略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我们不能只让学生理解了诗句字面上的意思,就认为把古诗教好了,殊不知,一首好诗,就是一幅优美的画,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短短两句诗中,“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色彩,织成了一幅瑰丽的图景。教学时,在学生明确诗意的基础上,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像,把想象中的画面画出来,黄鹂、翠柳、白鹭、青天、千秋雪、万里船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学生边画边想象,给画配上颜色,引导学生进入诗的优美意境。再让学生通过视觉去感受图画中的美,与诗相互印证,以此获得美感的愉悦,进而欣赏画面美。再如,教学《早发白帝城》时,在逐字逐句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诗句的意思,学生边说,教师边用粉笔在黑板上勾勒出彩云、山、水、小船,画面从无到有,处于变化之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带入情境。让学生通过画面,感受诗中两岸悬崖峭壁,猿声啼叫,一叶轻舟在湍急的江水中飞流直下的景象,画面静中有动,从有限的画面想到无限的画外,感受画中的情,听到画外的音。
三、用心诵读,感悟美的韵律
摘 要:诗歌的语言言简而意赅,短短的文字中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情感。小学生的智力还在发展中,他们的文学修养也比较低。他们不喜欢过于深奥、过于散漫、过于抒情化、过于冗长的诗,他们所喜闻乐见的是朴素明快、平易浅显、生动活泼、读起来朗朗上口的诗。
关键词:诗歌;喜闻乐见;浅显易懂;童趣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有三首诗,《乡下孩子》《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一株紫丁香》。这三首儿童诗的内容浅显、文字优美、形式自由,学生读来朗朗上口,能够从中感受到现代诗的优美。
在教学中,笔者尝试着让一部分有能力的学生来仿写诗歌。在感受儿童诗的行文格式、优美语言之后,学生仿照范文写诗,就显得容易些了,这也是对语文能力较强的学生的一个提升的过程。事实证明,学生的能力真的是不可小觑的。
城里孩子,
曾是妈妈怀里
欢畅的小百灵,
曾是爸爸背上
我是兵人,我是兵人的后代,第三代兵人。我流动着祖辈屯垦戍边的热血,凝聚着父辈田园牧歌的智慧,肩负着自己蠢蠢欲动的梦想!
喝一口幽香的花草茶,脑里浮现着一个儿时成长的小院。小院里,猪圈、鸡棚、苹果树。小院外,杨树、渠道、麦草垛。还有一群叫“扎扎刺”的家伙,是那时最想挑战的对象。
1990年年初,兵农九师1641连没有长明灯(爷爷奶奶的叫法,就是24小时供电的意思),也没有自来水,每天都要推着装上大油桶的架架车去抽水塔排队,然后晃晃悠悠地推回家,一路颠簸一路洒。我有的时候会跟随架架车一同前往水塔,与我那时的朋友们在出水口常年积水的“小湖”里踩水玩,常常还没有玩尽兴就得骑在家里的大油桶上被架架车推回去,一路回头一路笑。
1996年的时候我与父母住进了宽敞明亮的“空板房”,爷爷奶奶也从连队搬来住以前的老房子。我又开始了与爷爷奶奶相伴的日子,每天都想赖在奶奶家看电视不愿回家写作业。可就在昔日的光头已经蓄到能扎一辨马尾,牙牙学语的堂妹已能满地乱跑时,我满头黑发的爷爷病逝了。他去世时冬雪才开始融化,百花还不见踪迹,我稚气未脱的担心着爷爷去世后没有人再偏袒宠溺我。
之后的春夏秋冬,奶奶一个人带着姑姑的儿子、女儿住,我和堂妹几乎每天都必须要去奶奶家,四个孙辈围着奶奶的锅碗瓢盆转,吃掉了她每月仅几百元的工资……奶奶不易,爷爷的母亲去世早,奶奶嫁给爷爷后又当嫂子又当妈带大了爷爷的弟弟。后来,为响应开发西部的号召随爷爷来到新疆,住过地窝子、吃过野菜……一晃就是50多年。
我眼中,兵人亦兵亦农;我眼中,兵人包容豁达,勤恳朴素;我眼中,兵人任劳任怨,感性单纯。我畏l瞑在个人资料“籍贯”这一栏中写下“江苏如皋”四个字,因为我至今还不知道爷爷和奶奶的家乡长什么样,就连已经驾鹤西去的爷爷奶奶也将遗体安放在1641连的河坝旁。
不知道为何,说到儿时的故事就总想为“兵人”争口气,我见证着我们祖孙三代在新疆生活状态的变更,从1连走到部,从土坯房走到二层小楼……历历在目,毕生难忘。“兵人”正用热血青春筑成的高墙守卫新疆,用双手捍卫曾经许下的誓言!
屯垦戍边是成千上万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汇成的壮烈乐章!作为兵儿女,我们应该挺直硬朗的身板、抬起高傲的头颅向前看啊!身后是三代人荣耀的光辉,眼前是兵明天无限美好的朝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