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幽径悲剧教案

幽径悲剧教案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幽径悲剧》第二课时教学案例

【摘 要】借助情景教学,通过师生、生生对话,生成课堂情感资源,激发学生在深切的情感体验中完成与文本、作者的深入对话。

【关键词】教学设计;《幽径悲剧》;第二课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背景】

陶行知先生曾说:“教什么和怎么教,绝不是凭空可以规定的。他们都包含人的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特别是在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即“以生为本”的人本思想引领下,如何做到“以学定教”,特别是在教授距离学生有一定的年代感和人文深度的“深文”时,如何把握学情,教得浅显易懂?郭思乐认为,生本教育的方法是全面依靠学生,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资源。笔者将就此结合所执教的区公开课《幽径悲剧》,从挖掘“学生资源”的角度,来谈谈自己的思考。

【描述】

一、复习巩固,以学定教

师:经过昨天第一课时的学习,你现在能回答以下哪几个问题?(出示学生预习时的疑惑。)1.在一条怎样的幽径上,发生了什么悲剧?2.文章主要想写藤萝被毁,为何要放大量篇幅描写幽径?3.作者为何如此钟爱那株藤萝?(因为它美!那美在哪里呢?)4.文中季老对这株他所钟爱的神奇藤萝不惜溢美之词,他是怎样表现藤萝之美的?5.题目是《幽径悲剧》,悲在哪里?仅仅是一株美丽的藤萝被砍后,作者心里悲伤吗?

全文阅读

标题切入,突破重点

在教读季羡林先生的散文名篇《幽径悲剧》时,比较适合从标题切入,因为“幽径悲剧”四个字提纲挈领,既简洁明了,又含蓄隽永。围绕这四个字巧妙地设计相关问题,便能把整篇文章拎起来,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关于“悲剧”

“悲剧”是这个偏正式短语的中心词,这个词直奔文章重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问题一:季先生在文中叙写了一个怎样的悲剧? 这个问题比较容易提出。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他们或许不知,这个问题其实蕴涵着丰富的内容。一方面,这个提问改变了原来分析课文由前往后四平八稳的习惯。“文似看山不喜平”,分析文章亦然,如果总是那样条分缕析,学生也会对课文赏析产生审美疲劳,容易对语文课堂丧失激情。这个问题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把注意力集中到文章的后半部分,使课文分析的结构出现一些变化。学生在享受回答问题所获得的成就感的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新鲜感。另一方面,这个问题也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直击主题。教师总要求学生写文章时切题要快,开头部分不要说大话套话,不要在外面绕圈子,不要拖泥带水。分析文章也是如此。本文的主题季老先生正是通过紫藤萝被砍的悲剧思想生发开去的,所以,这个提问能够直面文章的重点,也为探寻作者内心世界做了铺设。

问题二:作者把一株藤萝被砍称为“悲剧”,是不是小题大做了? 这个问题是紧接着第一个问题提出的,是对第一个问题的深化,也是引导学生探讨文章主题的一个有效的切入口。表面上看来,把一株植物的死亡称为悲剧似乎是言过其实的,因为一般意义上的悲剧指的是人遭遇到比较深重的不幸,所以把一株紫藤萝被砍称作“不幸”或“让人很难受”就足够了,而称其是“悲剧”的确有小题大做之嫌。不过,从深层次来看,季老先生把藤萝被砍称为悲剧又是很熨帖的、恰到好处的。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那么,这株藤萝有什么价值呢?一株藤萝的价值恐怕也就是环保价值、观赏价值。但在作者看来,这株藤萝的价值在于它的历史价值,更在于它所承载的厚重的象征意义,在季老眼中,这株藤萝是人世间一切真、善、美的事物的象征。通过这些问题的分析,《幽径悲剧》的主题也就逐渐清晰了:表达了季老先生对破坏真、善、美的行径的强烈批判之情,以及他对维护真、善、美的坚定信念,文中作者饱蘸情感的议论抒情也正表明了这一点。至此,关于“把藤萝被砍称为悲剧是不是小题大做”的问题也就很清楚了,同时,通过这个问题的探讨,本文的主旨也被挖掘出来了。

由此看来,巧妙地扣住“悲剧”二字,文章的后半部分就被理清楚了,本文的重点、难点也迎刃而解,同时也为分析前半部分奠定了基础。

关于“幽径”

扣住标题中“悲剧”二字设计的两个问题已经将文章的后半部分拎了起来,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也很清楚了。此外,围绕“幽径”也可以设计问题将文章的前半部分拎起来。设计问题:文章明明写的是“藤萝悲剧”,标题为什么是“幽径悲剧”呢?这个问题能巧妙地将学生的视野从后半部分移到前半部分,引导学生在质疑中思考,在思考中感悟。为了全面把握此问题,还可围绕这个主要问题分解出相关的具体问题。

全文阅读

从《幽径悲剧》看生命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摘 要:改革是当前教育发展的旋律,注重中学生生命教育,既是教育发展的内部需求,也是化解当前教育矛盾的重要缓冲剂。本文从国学大师季羡林的《幽径悲剧》看生命教育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之上,谈了生命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本文旨在强化对生命教育的认识,并为今后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

关键词:幽径悲剧; 生命教育; 途径;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7-033-002

一、从《幽径悲剧》看生命教育的内涵

《幽径悲剧》是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于1992年写下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通过对北大燕园幽径中一棵古藤萝遭人无端砍伐的悲剧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美扼杀的悲愤、对自然生命的关注及努力实行科教兴国、提高国民思想文化和审美素质的重要性。通过季老笔下的《幽径悲剧》,我们清晰的感受到“生命”的颤动,感知生命教育的内涵在于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无论生命教育以何种形态呈现,都是人文及文化素质不断提升的表现。

(一)认识生命

认识生命的首要前提是承认生命的脆弱性,生命由开始到结束是一个艰辛的历程。在这个历程中,无论哪一个环节出现差错,都会对生命的完整性造成破坏,甚至终结生命。《幽径悲剧》中的古藤萝在被人无端砍伐之后,面临着生命终结的命运。所以,中学生生命教育的首要之一,在于提高学生对生命的认识,进而学会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感知生命,这不仅仅是思想文化不断提升的表现,更是自我素质不断完备的重要因素。

(二)尊重生命

全文阅读

浅论学生在质疑中改进思维的可行性

一、对在课题的质疑中引导学生创新

俗话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的灵魂。引导学生对课题提出相应的问题,不但可以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思考、能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还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如在教学《幽径悲剧》一课时,我在出示课题后即问学生:“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学生们纷纷举起了手“:哪里的一条幽径?”“在这条幽径上发生了怎样的悲剧?”……学生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后,我又诱导学生:“想象一下,课文会写一条什么样的幽径?会发生什么样的悲剧?”在学生猜想后,我才让学生去阅读课文。

学生们个个急不可耐,在急切的阅读中很快便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课文写的是作者自家住处附近的一株古藤萝无缘无故被愚氓之人砍掉,作者把这株古藤萝的悲剧视为整个幽径的悲剧、整个燕园的悲剧乃至于整个时代的悲剧。作者意在呼唤全社会都来爱美、护美。这样为进一步探讨课文的主题作了有力的铺垫。

二、在课前的预习质疑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预习是学生学习新课必经的一步,所以我有意识地在课前“预习学案”中设立了学生“质疑问难”的环节,要求学生将自己在预习中遇到的难解问题记录下来,从而促使学生在预习每一课时都能提出疑难问题来。

如预习《三颗枸杞豆》一课后,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三颗枸杞豆是谁给的?三叔为什么在弥留之际不留下其它珍贵的东西?三叔画的三幅画和画下面的三个圆圆的“0”象征着什么?为什么说这三个枸杞豆,“它是生命终结的句号!是三个遗憾的‘0’!但‘0’也是一切事物的起点……?”当学生把这些疑问弄清楚后,也就基本掌握了课文的内容及中心。学生在课前预习中提出质疑问题,既能为课上的分组讨论和探究备好材料,又有助于教师对学生全面了解,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如此假以时日,还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三、在课堂质疑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极佳时机。因而我紧抓不放,在教学过程中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质疑,促进学生学、思、疑、问、悟的有效结合,让学生在循环往复中不断发展创新思维。如学习《木兰诗》一课第三自然段中“到东市买骏马……北市买长鞭”一段,学生由于对其中运用的修辞手法领悟不深,因而在翻译时将此处直译为“到东集市上买骏马……到北市上买长鞭”,表面上似乎也说得通。我没有强行纠正,而是等待时机,诱发学生自己去发现、体会。所以当学生讨论“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时,我有意找一个成绩中等的学生翻译这句话。结果他译成了“将军一百个都战死了,壮士十年后都回来了”。

全文阅读

冯氏电影艺术黑色幽默浅析

[摘 要] 冯氏电影,在如今繁花似锦的电影艺术创作史程里,发挥了独具特色的性格魅力,也在经济效益和艺术特色方面给诸多同类领域创作流派以启示与震撼。本文着重从冯氏电影艺术的黑色幽默创作角度及其实践应用出发,重点剖析黑色幽默之合理市场化运用,以提供诸多电影艺术创作之途径。

[关键词] 冯小刚;电影;黑色幽默

一、黑色幽默电影之概况

(一)什么是黑色幽默

一个成熟的电影市场需要有许多种不同类型的影片共同存在和繁荣,在百余年的电影历史中,有“故事片”“黑帮片”“爱情片”“科幻片”等,层出不穷。在中国,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出现了不少的经典作品。当代影坛上,冯氏影片以其独特风格,占有一席之地。他执导的电影成为中国电影最具票房号召力的作品,而且还在国内掀起一股黑色幽默的热潮。经典对白成为一种流行语言,一股黑色幽默席卷了中国的电影市场,给其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黑色幽默电影的产生背景

黑色幽默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繁荣于70年代,是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的。它是一种美学形式,属于喜剧范畴,同时又是一种带有悲剧色彩的变态的喜剧。它不同于一般幽默的地方在于,其荒诞不经、冷嘲热讽、玩世不恭之中包含了沉重和苦闷、眼泪和痛苦、忧郁和残酷,在它的苦涩的笑声中包含着泪水,甚至愤怒。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加深,各种新的意识和新的观念逐步融入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电影领域也不例外。中国第五代导演指导的作品中,出现了很多创新元素,也不乏优秀作品。以冯小刚为代表的含有“黑色幽默”因素的影视作品成了其中的佼佼者,冯小刚本人也成为颇具特色的电影导演。

全文阅读

语文教学课堂提问五个“要”

【摘 要】当代语文教学流派纷呈,百家争鸣,合作探究式,导学案式……可谓是“乱花渐欲迷人眼”,然而教学离不开提问,提问离不开技巧。那么,提问怎么样才有技巧,提问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则是教育人必须面对的问题,并且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教学;提问;五个要

教师提出问题,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是合作探究教学的主要手段,也是联系师生双边活动的一条重要纽带。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谈到问的重要性时,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可见,提问有技巧,提问有艺术。那么教学中提问要注意哪些,笔者认为教学提问要注意做到五个要。

一、提问要怡情启智

陈钟梁老师曾说:“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言可首先要上出语文味,要上得朴素自然,要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我想:提问的语言也应该有这种精神。华中师范大学陈秋江老师说:“提问在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进行师生间有效的交往互动,检查教学效果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可见,没有价值的提问是毫无意义的。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就是这方面的好手,她在《春》这篇课文教学中,当赏析到第七节时,她说:“春天是百花争春,万象更新。我们从二、三、四、五、六节里都看到万象更新。前面是写大地回春,回春的后面是什么情景,不管是山呀,水呀,草呀,树呀,花呀……大自然的一切情景都万象更新――万象都披上了新装。在如此细致的描写景物以后,着重用一节写人,写人在春天的情景。那么我们看看,这里写了人笑,天上、地上都写到了。”当学生感悟到要珍惜时间后,她总结说:“时间,注意呀,它是没有一个“力”的,看到了吧?这个“工夫”是时间。有的是时间,有的是希望。”这儿只是寥寥几笔,也就描绘出了人们在春天生机勃勃的情景。前面细致地写出了春天很好,万象更新。这儿几笔呢?写出了人们在春天的神情,有景有人,勾勒出了一幅春光无限好的美景!”这里的语言虽不华丽却精致、清丽、淡雅、极富有诗意,她用文字带领学生把春的美丽细细地绘成一幅工笔画慢慢品味韵味悠然。并且,于老师在教学中会和蔼地启发学生“注意呀”“看到吧”,学生听来十分亲切,丝毫没有权威的指向,没有生硬的告诫和机械的耳提面命,有的只是亲切温婉的引导和关切及时的问询,这小小的细节中蕴涵了深深的情感和启迪。

二、提问要指向核心目标

比如教读《孔乙己》一文,依据苏教版编者的企图,结合初中阶段语文教学培养实际,此文的核心目标是让学生学习掌握小说中通过人物的环境、语言、神态和动作刻画人物的方法以及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由此出发我设计了“读者眼中的孔乙己形象”“酒客眼中的孔乙己形象”“掌柜眼中的孔乙己形象”“小伙计眼中的孔乙己形象”“孔乙己眼中的孔乙己形象”以及“孔乙己悲剧命运根源”等问题,这些都是本文的核心目标,而一些学生提出的“孔乙己为什么考不上秀才”“孔乙己的家庭生活情况如何”“假如我是孔乙己会怎么样”这类问题对活跃课堂气氛,激发阅读兴趣,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或许并非坏事,但毕竟远离核心目标,而课堂时间又十分有限,因此极不利于课堂任务的高效完成。

三、提问要注意个体差异

全文阅读

初中语文高效愉悦课堂的构建

【摘 要】当前初中语文存在诸多问题,陷入低效、无趣的困境。我们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引导学生在品读与对话中构建高效、愉悦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初中语文;愉悦课堂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教学要改变学生兴趣缺失、高耗低效教学的现状,构建融洽、互动、开放的生态课堂。但在“学校以应试为本、家长以分数为本”价值取向盛行的今天,教师走不出应试教育的樊篱,一味照本宣科,以机械灌输为主要教学方式,师生之间缺少情感的交流、智慧的碰撞,学生被动接受,亦步亦趋跟从于教师的思维,课堂处于低效、无趣的状态。如何建构高效愉悦的课堂?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粗浅的看法。

一、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1.课堂教学轻读、轻品味。首先,忽视了文本的读。当前学生的自主阅读被教师与多媒体的范读替代了,鲁迅先生在《百草园与三味书屋》中描述的“人声鼎沸”的场景已不多见,“满堂灌”变成“满堂问”充斥课堂,学生的感悟被教师的分析所替代。学生缺乏自主阅读,就缺少文本的感悟,也没有思维与情感的投入。其次,缺少对语言的品位。文章是借助于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的,不去仔细地推敲、揣摩,就难以深入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而部分教师热衷于活动,不能扎实地阅读,满足于文章大意的理解,学生不能与文本展开对话,不能领悟语言文字的表达技巧。最后,课堂缺少思维含量。教师生怕学生“嚼”不碎,总是不厌其烦地一一讲解,而学生的自主体验、合作探究被教师的“全盘奉出”所替代,教师设计的问题不能考虑学生的“前经验”,设计的问题或多余,或琐碎,冲淡了学生的思维活动,或不能围绕重点,追求形式的热闹,不能引发学生深入情境之中,或问题设计缺少挑战性,达不到锻炼思维的目的。

2.课堂教学模块化、形式化语文课堂教学拘泥于固定的教学模式,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凡有生命力的教学模式,总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展的,而一味迷信专家,照搬他人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小组合作学习能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互帮互助中得到分享,共同提高,但部分课堂讨论的内容没有价值,导致学生对小组学习丧失兴趣;讨论的时间不合理,或蜻蜓点水,形式大于内容,或时间过长,课堂松散,白白浪费了时间。小组内部分工不明确,成员之间的参与不均衡,讨论成为部分优等生的事,其他学生成为“忠实”的观众。教师虽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但徒有其表,貌合神离,教师仍是课堂的主宰,问题的提出、活动的方式、谁来回答、答案是什么都是由教师所决定的,学生充其量是“配角”。

二、构建高效愉悦课堂的有效策略

1.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营造民主、愉悦、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产生丰富的想象力,使学生思维活跃,迸发出思维的火花,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不时表达自己的见解。

全文阅读

初中语文高效愉悦课堂的构建探究

当前初中语文存在诸多问题,陷入低效、无趣的困境。我们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引导学生在品读与对话中构建高效、愉悦的语文课堂。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教学要改变学生兴趣缺失、高耗低效教学的现状,构建融洽、互动、开放的生态课堂。但在“学校以应试为本、家长以分数为本”价值取向盛行的今天,教师走不出应试教育的樊篱,一味照本宣科,以机械灌输为主要教学方式,师生之间缺少情感的交流、智慧的碰撞,学生被动接受,亦步亦趋跟从于教师的思维,课堂处于低效、无趣的状态。如何建构高效愉悦的课堂?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粗浅的看法。

一、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1.课堂教学轻读、轻品味。首先,忽视了文本的读。当前学生的自主阅读被教师与多媒体的范读替代了,鲁迅先生在《百草园与三味书屋》中描述的“人声鼎沸”的场景已不多见,“满堂灌”变成“满堂问”充斥课堂,学生的感悟被教师的分析所替代。学生缺乏自主阅读,就缺少文本的感悟,也没有思维与情感的投入。其次,缺少对语言的品位。文章是借助于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的,不去仔细地推敲、揣摩,就难以深入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而部分教师热衷于活动,不能扎实地阅读,满足于文章大意的理解,学生不能与文本展开对话,不能领悟语言文字的表达技巧。最后,课堂缺少思维含量。教师生怕学生“嚼”不碎,总是不厌其烦地一一讲解,而学生的自主体验、合作探究被教师的“全盘奉出”所替代,教师设计的问题不能考虑学生的“前经验”,设计的问题或多余,或琐碎,冲淡了学生的思维活动,或不能围绕重点,追求形式的热闹,不能引发学生深入情境之中,或问题设计缺少挑战性,达不到锻炼思维的目的。

2.课堂教学模块化、形式化语文课堂教学拘泥于固定的教学模式,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凡有生命力的教学模式,总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展的,而一味迷信专家,照搬他人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小组合作学习能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互帮互助中得到分享,共同提高,但部分课堂讨论的内容没有价值,导致学生对小组学习丧失兴趣;讨论的时间不合理,或蜻蜓点水,形式大于内容,或时间过长,课堂松散,白白浪费了时间。小组内部分工不明确,成员之间的参与不均衡,讨论成为部分优等生的事,其他学生成为“忠实”的观众。教师虽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但徒有其表,貌合神离,教师仍是课堂的主宰,问题的提出、活动的方式、谁来回答、答案是什么都是由教师所决定的,学生充其量是“配角”。

二、构建高效愉悦课堂的有效策略

1.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营造民主、愉悦、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产生丰富的想象力,使学生思维活跃,迸发出思维的火花,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不时表达自己的见解。

2.将文本细读与单元整合融合在一起。(1)文本细读。学生能融入情境,运用自己的生活阅历、知识储备、思想对作品进行理解、感悟,在跋涉中会遇到“美丽的风景”,可远观,也可驻足。在细读中融入文本,进入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能带来成功的愉悦。但如果学生作为一个作为一个观望者,获得的知识是冷冰冰的,是不会被文本感染的,是不会拨动情感之弦的。如在《幽径悲剧》教学中,教者让学生细读文本,分析“这么美,一旦被毁灭会是什么样子?”“是谁毁灭了美?”“既然是悲剧,为何要把幽径藤萝写得这么美呢?”感受作者写幽径藤萝之美就是为悲剧层层铺垫,从而衬托出藤萝的悲剧性。(2)单元整合。教师以单元为单位组织教学,能以点带面,实现知识的纵向联系、横向拓展,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学习规律。在第一课时,学生可以通过分工合作,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对易读错字注音,对易写错字标注。第二课时,开展自主阅读,通篇整单元内容,用符号式批注阅读,将好词妙句记下来,用文字式批注记录阅读感想、问题与评价,用知识树理情文章的知识结构。第三节课教师选择学生感兴趣,有研讨价值的话题开展交流,紧扣“语言、文字”,开展高效的交流活动。第四节课组织朗读、演讲活动,读要做到音准、有语感、有情,让学生的语言、技能得到训练。

全文阅读

谈初中语文有效备课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课堂教学往往具有不可预定性,随着课堂教学的逐步展开,在教师的调控下,新的目标、新的主题不断生成,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这一切需要对课前备课不断调整,课中不断生成新的教学方案,课后还需要反思,从而进一步生成完善的教案,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可见,备课应是一种生成性有效备课,是一个完整的动态系统,它包括课前备课预设—课中备课生成—课后反思备课。

一、课前备课有效预设

从语文教学的层面来说,“预设”一般是指在语文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对学生可能经历的过程和自己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的预测和假定。没有“预设”的课堂绝不是一堂好的课堂,但如果过分依赖预设的程序,也会让语文课堂失去灵动的魅力。课前备课要从大处入手,粗线勾勒。我以为,教案应该粗线勾勒,不应事无巨细。教师预设的教案,在深度考虑教材、全面考虑学生的前提下,应大开大合放手设计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

(1)清晰的教学思路。清晰的教学思路,可以帮助学生走捷径,切实提高课堂效率。一节课从什么地方开讲,什么地方打开切口,设计怎样的问题,怎样一步一步往前走,到什么地方及时收住……教学思路的设计,决定了课堂的走向,可以说,教学思路的设计凸显了语文课堂教学的脉络。

(2)挖掘有价值的问题。语文的解读是多元的,教师要善于多角度挖掘出有价值的、能给人以启迪的、促进学生智慧生成的语文化问题。如老舍小说《在烈日和暴雨下》,教师除了关注环境描写,其实还应更多地关注两个人物:一个是祥子,一个是“坐车的”。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的,既然如此,环境描写其实也是为刻画人物服务的,我们在探讨祥子悲惨命运的同时,是不是还可以探讨一下那个“坐车人”?正是有这样的人存在,才会让“祥子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的存在甚至比恶劣的天气更可怕!如能围绕人物设计一些有价值的问题,预想的课堂应该是充满活力并具有深度的。

(3)突出能力的训练。语文教学要体现语文本色,要使学生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尤其要重视语文能力的训练,既要求教师讲得透彻,又要求学生训练投入,训练的形式可以依据需要,课堂的活跃指数也完全取决于文章的需要。

二、课中备课有效生成

语文教学过程的动态性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中常常会出现“意外”,因为有“意外”,所以无法预设精确。因此课堂的教学机智即随机备课非常重要。叶圣陶先生说“相机诱导”,就是要求教者在教学中处处留一个心眼,当一个“意外”出现时,教师要善于根据当时情况引导学生思考,并运用自己的语文功底,帮助学生一起理解,调控好学生的观点、思考的倾向,真正起到导向作用。课中的备课是需要智慧和底蕴的,需要语文教师果断而正确地处置好课中的二次备课,才能有效生成而不致狼狈。在教学实践中,体现教学机智的二次备课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全文阅读

初中语文教学导入方法略谈

〔关键词〕 导语;设计途径;解题式;悬念式;故事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1―0075―01

一、 解题式导入法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读者接触的第一步,很大一部分文章,可以透过标题看到作者的良苦用心和精巧的构思意图。解题式导入法就是帮助学生透过对标题的讲解与分析,从总体上抓住文章要旨,把握文章结构,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然后才能较顺利地逐步深入地掌握课文内容。如我在讲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先引导学生分析标题,猜测内容,然后归纳说:“同学们从题目的示意中已经看出三点‘可能’:(1)这个题目可能告诉我们百草园是怎样一个园,鲁迅先生在百草园的生活是怎样的。(2)可能告诉我们三味书屋这个地方是怎样的,鲁迅先生在那里的学习情况如何。(3)也可能告诉我们鲁迅先生是怎样离开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课文内容是否如我们猜想的那样呢?下面我们翻开课文一起学习。”这个导语一是可以透过题目,分析猜测课文的结构和大致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题目与课文内容及文章结构的密切关系。二是这个导语仅仅是猜想,就使得学生急于翻开课文以印证自己的猜想是否准确,从而为进一步探求课文的细节内容和解决“我”为什么不愿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去的问题打下基础。三是容易触及并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二、悬念式导入法

导语中有意提出疑问,制造悬念,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地思考问题。 如:在教鲁迅的《孔乙己》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是读过《孔乙己》这个短篇小说的人,无不被鲁迅先生所塑造的那个受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所感动。鲁迅自己也这样说:‘我最喜欢的作品就是《孔乙己》’。为什么鲁迅创作了许多小说,而最喜欢《孔乙己》呢?鲁迅究竟用怎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孔乙己这样一个形象呢?我们学习课文以后,就可以得到正确的答案。过去有人说,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性格的悲剧,而且人生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鲁迅的《孔乙己》写的是孔乙己一生的悲剧。读悲剧时人们的心情往往很难过,洒下同情的眼泪。但读《孔乙己》时,你的眼泪流不出来,心里阵阵绞痛,眼泪往肚子流……”。这则导语抓住课文的重点:孔乙己是怎样一个人,巧布疑阵,而且还明确告诉学生答案就在文中,让学生对课文有兴趣,对解疑有信心,学习主动性自然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三、讲故事导入法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