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幼儿园开学家长寄语

幼儿园开学家长寄语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幼儿园开学家长寄语

幼儿园的小朋友是最需要关爱的时候,在幼儿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得到更好的教育,让自己的孩子健健康康的成长,家长的寄语都是对照顾孩子的一些建议和分享。

各位家长:新学期好!

很高兴看见我们的宝宝们成为一名小班的小朋友了,开学后有的宝宝可能还会有些许的不适应,家长不用着急,这也是在情理之中,不妨让我们老师给您几支招:

1、 学会开口说自己的需求

对于3岁的孩子,自己会不会吃饭、脱衣服,或表达能力够不够强都不是最重要。这些问题在经过一段集体生活之后,都能自然地解决。当孩子生活在一个陌生环境里,看着别的孩子一天天能干起来,他自然有与人交流和学习的动力。不过,爸爸妈妈并不是没有任务,应该在家时教会孩子两项基础本领:

当有大小便、口渴、饥饿这些生理需求时,会通过语言或动作向老师表示。

根据即将要去幼儿园的作息来调整孩子生物钟,让他提前适应。

对孩子适当做一些如厕、吃饭的简单培训。如果不会穿衣服,那至少得教会孩子认识自己的衣服。

全文阅读

幼儿园大班新学期开学家长寄语

亲爱的小朋友、朋友们:

你们好!

开学了,我们又相会在这美丽的,共同迎接又一个新的开始。我们会继续用我们的爱心和耐心引导孩子们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让我们的笑脸愈加灿烂,我们的小家愈加温馨,我们生活的色彩将变得更加绚丽!

新学期伊始,进入大班下学期的我们,那是一个崭新的阶段。在幼小衔接期,对于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知识面的涉及范围等都有了新的要求,不过,老师相信你们会变得更积极、快乐与自信,会获得更多的进步与荣誉。

本学期是大班的第二学期,也是关键的一学期,即将结束幼儿园的学习生活,成为一名光荣的小学生。为了能尽快地、顺利地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希望我们的孩子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等方面进行相应的调整,做好进入小学的各项准备。

在此,我非常感谢家长在过去的日子里对我们工作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在这里,更需要得到各位家长一如既往的支持和协助,让我们共同努力,使孩子们顺利进入小学。建议我们的家长尽可能地配合我们做到:

一、保证每天有一定的时间与孩子进行交流,重点了解孩子在园的学习情况,在帮助孩子过程中,督促并帮助孩子完成每天的小任务。

二、在家时,要让孩子独立完成自己能完成的事。特别在看书或写字结束后,一定要让孩子自己收拾学习用品,并放在固定地方(箱子或抽屉),使其逐渐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全文阅读

幼儿园开学寄语材料10

幼儿园开学寄语材料(幼儿园大班新学期开学家长寄语)

亲爱的小朋友、朋友们:

你们好!

开学了,我们又相会在这美丽的,共同迎接又一个新的开始。我们会继续用我们的爱心和耐心引导孩子们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让我们的笑脸愈加灿烂,我们的小家愈加温馨,我们生活的色彩将变得更加绚丽!

新学期伊始,进入大班下学期的我们,那是一个崭新的阶段。在幼小衔接期,对于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知识面的涉及范围等都有了新的要求,不过,老师相信你们会变得更积极、快乐与自信,会获得更多的进步与荣誉。

本学期是大班的第二学期,也是关键的一学期,即将结束幼儿园的学习生活,成为一名光荣的小学生。为了能尽快地、顺利地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希望我们的孩子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等方面进行相应的调整,做好进入小学的各项准备。

在此,我非常感谢家长在过去的日子里对我们工作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在这里,更需要得到各位家长一如既往的支持和协助,让我们共同努力,使孩子们顺利进入小学。建议我们的家长尽可能地配合我们做到:

一、保证每天有一定的时间与孩子进行交流,重点了解孩子在园的学习情况,在帮助孩子过程中,督促并帮助孩子完成每天的小任务。

全文阅读

幼儿教育领域的辛勤跋涉者和引领者——赵寄石教授

人文家境专业渐成

南京师范大学赵寄石教授是中国大陆幼儿教育界具有很高学术声望的幼儿教育专家。1921年,赵寄石出生于南京一个牧师家庭,民主开放的家庭氛围,使她享受到了无忧无虑的童年,这也是她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为人风格和谦逊博爱的人格形成的重要条件。在教会学校接受教育后,她被保送进入苏州景海海女子师范,毕业后留校,在附属小学和幼稚园工作。从婴儿院、幼稚园一直教到小学一、二、三年级。正是在这些年间,她与2-8岁的儿童及他们的家长建立了感情,也感受到了与比她大很多的其他教师共事的乐趣。这八年的经历,为她进入学前教育学术领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48年,赵寄石赴美留学,学习幼儿教育。1952年回国,任教于当时的南京师范学院幼教系,先后从事幼儿园自然教学法和语言教学法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在这个阶段,通过对教育现实和社会现实的了解,尤其是通过与基层普通民众的接触,坚定了她教育为大众服务的思想,这也是指导她以后研究和工作的重要信念。

恢复幼教引领建设

20世纪70末,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百废待举,百业待兴。赵寄石教授在唐淑教授的配合下,负责恢复学前教育专业和带领同事们进行学科建设的工作。从教学和研究队伍的组织,新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的拟定,一批新的课程的开设及相关教材的编写,专业基础研究的展开,团队研讨活动规范的建立等等,赵寄石教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在赵寄石等老一辈研究人员的努力下,关注理论前沿、注重教育实践这一陈鹤琴先生倡导的学科建设原则又得到了发扬和光大。在赵寄石教授的倡导和带领下,教师们深入幼儿园,开展各科教学法的研究,为进一步的幼儿园课程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赵寄石教授不断从理论上思考高等师范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建设,在培养目标、队伍建设和研究方向等方面提出了很多具有前瞻性的见解。在《重新思考学前教育专业》和《90年代高师学前专业面临的挑战》等文章中,赵寄石教授对高等师范学校的学前专业建设提出了很多极具价值的观点。她指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改革,首先要从学前教育基本概念的变革中引伸出来,要关注学前教育的内涵的变革,如年龄的下延、服务范围的伸展等,将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办成培训和科研一体化的机构,拓宽高师学前教育的服务范围,高师的服务和研究对象要扩展到从出生到入学前的儿童,要研究所有正规和非正规的学前教育机构的保育和教育。

赵寄石教授特别关注教学和研究队伍的建设。在完善基本的学术团队的同时,倡导研究人员出国进修和深入实践,鼓励年轻教师留校任教后首先深入幼儿园进行实践锻炼。赵寄石教授还非常重视研究团队的讨论和研究,还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交流。

锐意改革探寻真知

全文阅读

幼儿教育领域辛勤跋涉者和引领者赵寄石教授

人文家境专业渐成

南京师范大学赵寄石教授是中国大陆幼儿教育界具有很高学术声望的幼儿教育专家。1921年,赵寄石出生于南京一个牧师家庭,民主开放的家庭氛围,使她享受到了无忧无虑的童年,这也是她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为人风格和谦逊博爱的人格形成的重要条件。在教会学校接受教育后,她被保送进入苏州景海海女子师范,毕业后留校,在附属小学和幼稚园工作。从婴儿院、幼稚园一直教到小学一、二、三年级。正是在这些年间,她与2-8岁的儿童及他们的家长建立了感情,也感受到了与比她大很多的其他教师共事的乐趣。这八年的经历,为她进入学前教育学术领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48年,赵寄石赴美留学,学习幼儿教育。1952年回国,任教于当时的南京师范学院幼教系,先后从事幼儿园自然教学法和语言教学法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在这个阶段,通过对教育现实和社会现实的了解,尤其是通过与基层普通民众的接触,坚定了她教育为大众服务的思想,这也是指导她以后研究和工作的重要信念。

恢复幼教引领建设

20世纪70末,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百废待举,百业待兴。赵寄石教授在唐淑教授的配合下,负责恢复学前教育专业和带领同事们进行学科建设的工作。从教学和研究队伍的组织,新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的拟定,一批新的课程的开设及相关教材的编写,专业基础研究的展开,团队研讨活动规范的建立等等,赵寄石教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在赵寄石等老一辈研究人员的努力下,关注理论前沿、注重教育实践这一陈鹤琴先生倡导的学科建设原则又得到了发扬和光大。在赵寄石教授的倡导和带领下,教师们深入幼儿园,开展各科教学法的研究,为进一步的幼儿园课程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赵寄石教授不断从理论上思考高等师范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建设,在培养目标、队伍建设和研究方向等方面提出了很多具有前瞻性的见解。在《重新思考学前教育专业》和《90年代高师学前专业面临的挑战》等文章中,赵寄石教授对高等师范学校的学前专业建设提出了很多极具价值的观点。她指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改革,首先要从学前教育基本概念的变革中引伸出来,要关注学前教育的内涵的变革,如年龄的下延、服务范围的伸展等,将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办成培训和科研一体化的机构,拓宽高师学前教育的服务范围,高师的服务和研究对象要扩展到从出生到入学前的儿童,要研究所有正规和非正规的学前教育机构的保育和教育。

赵寄石教授特别关注教学和研究队伍的建设。在完善基本的学术团队的同时,倡导研究人员出国进修和深入实践,鼓励年轻教师留校任教后首先深入幼儿园进行实践锻炼。赵寄石教授还非常重视研究团队的讨论和研究,还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交流。

锐意改革探寻真知

全文阅读

幼儿园大班毕业典礼活动设计方案

时间飞快,又到幼儿园的毕业季了,那么幼儿的毕业典礼必定少不了的,以下内容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大班毕业典礼活动方案,希望能帮助到您!

幼儿园大班毕业典礼活动方案【一】

活动准备

1. 请家长发言稿和幼儿的发言稿准备好。

2. 本园领导的发言和中班幼儿的欢送词。

3. 布置好会场。

4. 向家长发来园参加毕业典礼的通知。

5. 各班准备表演的节目。

全文阅读

乡镇地区发展幼儿教育研讨

一、当前贵州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现状

(一)办学条件差,质量得不到保证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贵州农村地区的各级各类教育资源都相对贫乏,学前教育发展尤其缓慢,长期的投入不足导致贵州农村学前教育软硬件都极为缺乏。以黔东南的三穗县为例,到2010年为止,全县仅有15所幼儿园,其中公办幼儿园1所,附设小学幼儿园1所,私立幼儿园13所;6所在乡镇,9所在县城。硬件设施方面除县示范幼儿园外,其他14所幼儿园的幼儿中午既没有午睡的地方,也没有大型的玩具可玩,教室里是以前小学留下的桌椅板凳。80%左右的幼儿因为幼儿园场地有限甚至连中午饭都没得吃,他们每天10:00入园,下午16:00离园。全县幼儿园占地面积6411平方米,生均1.47平方米;建筑面积4860平方米,生均1.12平方米。根据该县教育局统计数据,全县在园(班)幼儿约4238人(学前班人数约2000人),学前毛入园(班)率约46%,可见其入园率低,公办幼儿园数量少,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欠缺。[1]

(二)幼教机构管理不健全,师幼比过高低,教师待遇差农村幼儿园无论从管理内容还是管理质量来看,都存在着严重的缺失,[2]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幼教工作无专人负责,各乡镇没有设专人来主管全乡的学前教育,也没有专抓幼教工作的干部;二是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长期对学前教育投入不足,幼教经费主要来源于幼儿每学期所交的费用。由于经费来源没有保障,再加上拜金主义的冲击,许多幼儿园的保教设施极其简陋,幼儿的安全、饮食卫生没有得到良好的保障,大型玩具、运动器材几乎没有,更不用说环境创设与设备更新了。另外,由于种种原因,农村学前教育的师幼比例过低,影响了幼儿园教学质量。以雪洞镇桃溪小学的学前班为例,2011年入班幼儿36人,4~5岁的幼儿10人左右,5~6岁的幼儿26人,学校请的代课教师只有一人,工资800元/月;雪洞镇小学有大班和小班两个学前班,其中小班56人,3~4岁16人,4~5岁40人;大班64人,总共只有代课老师2人,他们的工资都在1000元/月左右,可见其待遇很差。

(三)家长对学前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在贵州地区的广大农村,一部分家长仍未认识到学龄前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对当地学前教育机构的现状并不介意,也不努力寻求相关的帮助;另外有一部分家庭认为,幼儿园或学前班只是看管孩子的地方,孩子在幼儿园或学前班几乎学不到什么知识,送小孩入园(班)还需要家庭额外花费一笔数目不小的开支,还不如能省就省,在家看管孩子也挺好的;还有一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应该从小掌握知识,长大后才能出人头地,才能“鲤鱼跳龙门”,所以在幼儿园或学前班,教师就应该多多教给孩子知识和技能,否则孩子长大后仍然摆脱不了经济上的困境。这些认识上的误区既让农村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难以根除,也影响了学前儿童顺利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3]

二、贵州农村地区发展学前教育新模式

(一)模式一:政府统一规划下的小学改建式在新农村建设还没有达到一个较高水平的情况下,我们应该采取一种在相对落后条件下可行的模式,即政府统一规划下的小学改建模式。

1.实行政府统一规划下的小学改建模式的条件。在贵州地区的广大农村,基本的现状是地广人稀,幼儿园比较缺乏,公立幼儿园更是极少。[4]由于居住分散,3~6岁的孩子每个村最多也就20几个,因此在每个村建一个幼儿园没有必要。而绝大多数的村落都有村小,在一些闲置的村小开设混龄学前班,不足入学年龄的孩子共处一班,或者改建成幼儿园,这样既能顺利解决当地学前儿童入园问题,又能充分利用现有的校舍资源,节约成本和费用,还可以减轻大班幼儿入校后的不适应,较好地实现幼小衔接过渡,可谓三全其美。现在贵州许多县镇正在进行中小学布局调整,即可同时把幼儿园或学前班的建设考虑在内,有序推进。可见,这种发展模式非常依赖政府的统一规划和主导,能够充分体现学前教育的社会性、福利性和公益性,以及与小学教育的连续性。例如三穗县的鹿洞小学、款场小学、滚马小学等校舍在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在政府协调与主导下无偿转让给当地幼儿园使用,有力地扩大了当地幼儿的入园机会。

2.政府统一规划下的小学改建模式的教师制度。在这种模式下,应由政府统一公开招聘幼儿教师。在每个村小的学前班,或者新建的幼儿园,至少每班应配置一名专业的幼儿教师,以此彻底改变原来由小学一年级教师“一肩挑”的状况。对县教育部门统一招聘的幼儿教师,应认真实施职称评定制度,假期时应由县或乡统一组织培训,以提高幼儿教师的整体素质。[5]例如三穗县计划在三年中把闲置的村小、教学点办成村级幼儿园(班),重点建设好19所幼儿园,按国家规定配置相应的设备,并公开招聘专业幼儿教师174人。①目前这种模式在贵州农村的一些地区已经进行了较为广泛的尝试,也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效果,最突出的表现是农村幼儿园的数量明显增多,入园幼儿数逐年提高。例如三穗县2011年已着手把鹿洞小学改建为桐林镇幼儿园,总投资60万元,主要用于改建幼儿宿舍,新建食堂,购置幼儿娱乐等设施,开设了8个班,招收幼儿240人,配备专业幼儿教师24人。

全文阅读

从绘画中比较全托与日托幼儿情感表现的特点

摘要 本研究通过对全托与日托幼儿的绘画作品的分析来比较两者在情感表现上的特点及差异。研究对象分别是寄宿制与全日制中4岁~7岁的幼儿,使用全班集体自由命题作画的方法。绘画的主题一是反映幼儿情绪特征的“我最伤心的一件事”,另一个是反映幼儿与父母之间亲子关系的“我的家”。结果表明,寄宿制幼儿在绘画表达方式,绘画内容及作品所体现的同伴关系,亲子关系等方面与全日制幼儿都有着差异。他们的绘画作品所反映的内容相对不够丰富,表现幼儿园生活多于家庭生活,体现出对父母亲感情的淡化,对家庭概念的模糊。针对研究结果,本文分析了问题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

关键词 儿童绘画;寄宿制幼儿园;依恋;情感表现

中图分类号 G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6017(2012)11-0021-08

一、问题的提出

根据鲍尔比的依恋理论,我们知道无论个体的先天趋向如何,每个婴儿都会依恋自己的父母,即在所有文化环境内的婴儿都存在依恋的现象。依恋是一种社会性情感联结,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父母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他在《母亲照看于心理健康》的调查报告中指出:“心理健康的关键是婴幼儿应该与母亲(或稳定的母亲)建立一种温暖、亲密而持久的人际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婴幼儿既获得满足,也能感到愉悦。”他在报告中强调,与家庭分离的儿童,其心理健康会受到极大伤害。

M・安思沃斯根据鲍尔比的依恋理论,设计了著名的“陌生情景”试验。通过婴幼儿在与父母分离、与陌生人在一起、与母亲再见的试验,她将依恋分为3种类型:安全型、回避型、矛盾型。安思沃斯认为,导致形成不同类型依恋关系的关键因素是:母亲或其他养育者对婴幼儿身心需要的敏感性。

全文阅读

两种幼儿园

传统中国以家庭作为整个社会的基本单元,孝道成为整个社会的伦理基础。四世同堂子孙绕膝是普遍认同的理想,而家庭承担了生产、生殖、教育、宗教、司法、安全保障和文化娱乐的几乎所有职能。1949年后的集体劳动使家庭逐步与生产职能分离,生产、工作场所与家庭的分离使父母亲不再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亲自完成对子女的教育,于是,家庭的幼儿教育功能不得不被移交给公共系统。这是今天幼儿园存在的第一个前提。

影响到今天中国的幼儿园的第二个语境同样众所周知:七十年代末中国开始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大量政策性独生子女家庭的出现。这使一个儿童所要满足的教育期待空前增强。《闯关东》中的老朱家三个儿子各自独当一面,而今天,对这三个孩子的要求会叠加在同一个孩子身上。“望子成龙”的欲望空前膨胀。这两个语境造就出两种幼儿园:作为父母工作时间中的寄放场所的幼儿园,和作为教育机器的幼儿园。

两种幼儿园是互相重叠的,但是在比例上,低收入家庭偏重于前者,高收入家庭更重视的是后者。

作为寄放场所的幼儿园,幼儿园阿姨的教育能力可疑,看护儿童的主要职责是保障安全。园中的游戏设施尽量简陋,课程尽量简单。这样一个幼儿园,最重要的功能是它的围墙。因此在结构上,它们往往是封闭的砖墙或者有房屋形成围合的天井。再或者,干脆就是居民楼中的一套住宅。这类幼儿园某种程度上类似于一个收费的软禁场所。在北京城乡接合部的崔各庄的陋巷中的“欣欣幼儿园”的门口,我们看到了这样的通知:“从即日起,本园每周日休息一天,如果有事还需要来的,需另行收费。”

离它不远处的“百年实验艺术幼儿园”,大门口挂满了各种牌子,计有:“蒜蒜龙故事心算教学试验园”、“少儿百首唐诗宋词咏唱工程特约幼儿园”、“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重点课题儿童之家潜能开发课程实验幼儿园”、“小袋鼠英语教学试验园”……等等。这种大大小小的教育资质证明,是这类作为教育机器的幼儿园的最明显的标志。最顶级的还会把教师照片、课程和活动情况作成公布栏。这些幼儿园吸引孩子们的家长一掷千金的,主要是它的教育承诺。它们的外墙经常是铁艺栅栏,透过栅栏我们可以看到里面各种各样的游戏设施。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艺术在这些学前教育中扮演的角色正在越来越重要。在中央美术学院附近的花家地幼儿园的围墙上,我们看到了康定斯基和梵高的画。院子里巨大的壁画,则是米罗的风格。

那些作为寄放场所的廉价的幼儿园的主人们显然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他们也没有忘了在墙上画上色彩鲜艳的图案。孩子们真的喜欢这类鲜艳的颜色,这真的能使他们在每天八小时的软禁生活中愉快一些吗?还是,这些画,更多地是在向缴费的家长们证明一种东西?

全文阅读

撤并·寄宿·问题

随着全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深入,寄宿制学校渐成农村义务教育主流。然而,为了达到教育的规模效应,在没有认真比较撤并节约成本和寄宿制学校建设成本情况下的盲目撤并,导致农村寄宿生大量增加,办学条件与寄宿生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同样在城市,越来越多的家长或因工作太忙,或担心老人带不好孩子,选择让孩子上寄宿幼儿园和寄宿小学。

“安全第一”是共识

妈姑,是彝语“骂谷”的音译,意为古时屯兵的关隘之地。而今,地处贵州省赫章县西南部的妈姑镇则是全县的工业重镇。距离妈姑镇政府16公里的天桥学校,是妈姑镇天桥村教学条件最好、师资力量最强、基础设施最为完备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但与乡镇学校相比,差距仍然十分明显。605名在校生中,有356名小学生。据该校校长介绍,学生中只有一少部分来自学校所在的天桥村,大部分来自学校对面大山脚下和学校后方的另一个村庄。全校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每天上下学至少要走两个多小时的山路。

12岁的刘飞,就读于天桥学校四年级。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平时的生活完全靠刘飞和他读六年级的哥哥打理。每天早上6点哥哥就要起床做饭。冬天天亮得晚,有时候兄弟俩还要打着手电筒去上课。在国家实行“免费午餐”计划之前,兄弟俩几乎就没有吃过午饭,要等到下午3点多放学,再走一个小时回家之后才能自己做饭吃。每天来回两个多小时的山路,让兄弟俩很是疲惫。天桥学校是西部边远山区非常典型的农村学校。当地青壮年外出务工的现象非常普遍,由此而产生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也分外棘手。学校虽然被上级评为“留守儿童之家”,却无法满足留守儿童旺盛的寄宿需求。因为没有寄宿条件,难以忍受每天长途跋涉上学的45名小学生选择了租住校外的民房。

“安全第一”是大多数寄宿制学校的管理共识。为了加强寄宿生的管理,学校把学生在校时间排得非常紧凑,早自习和晚自习管理严格,学校文体设施极度匮乏,学生们基本上没有“课余活动”。所谓最主要的“课余生活”,女生不过是在空荡荡的操场上跳皮筋,男生就是围在一起打乒乓球,但有限的一两张斑驳的乒乓球桌,远远无法满足需求。

城里“寄宿”也不看好

在北京当医生的张诚坚决反对把二女儿送去寄宿。张诚的大女儿两岁零六个月就被送去“全托”,一直到小学毕业,而且上的是精心挑选的寄宿学校。现在,他一谈到“寄宿”就后悔不已。“很多人因为没有对比,感觉不到寄宿的问题。老大寄宿后,一个月、半个月就生一次病。”张诚发现这个问题并不是个别情况。在老大的班里,寄宿的孩子普遍身体不好,而且个子矮。“相比而言,老大小时候的独立能力比妹妹强,但她就是只管自己那摊事,好像是个局外人。而且两个孩子的性格大不一样。我们都是同样教育,但小的非常灵动,也会疼人,家里什么事都喜欢参与;老大就显得木然多了,也缺乏和家里的互动,你关心不关心她好像都无所谓。”张诚说,自己的大女儿根本不需要亲密接触。你想抱抱她,她甚至会闪到一边,警惕地看着你。

张诚看来,过早将孩子送去“寄宿”是非常残酷的,孩子年龄越小所受的伤害会越大。他毫不客气地将寄宿制幼儿园斥之为“高级的孤儿院”,他说,“在这里,孩子的物质需求不缺乏,但情感的需求是缺乏的,幼儿园的老师再好,也不能替代父母,因为父母和老师对孩子的感受不一样。父母两人照看一个孩子与一个老师照看多个孩子,其情感的投入也不一样。”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