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现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幼儿期是一个人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益于健康心理的形成,而且有利于增强社会适应力。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动作的发展可以使幼儿获得大量的刺激,从而促进大脑机能的完善,为各种心理品质的形成奠定基础。所以,我们应该积极开展体育活动,在锻炼幼儿身体的同时有效促进幼儿健康心理的形成。幼儿健康心理的内容很多,本文主要就健康自我意识的形成和良好情绪情感的培养两方面阐述教师在体育活动组织、指导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和方法。同时,探讨在体育活动中幼儿常见的心理障碍的矫治方法。
一、帮助幼儿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起着调节作用。自我意识是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渗入了主体本身的情感和意志活动。自我意识是主观的,未必与自己的客观情况符合,自我概念和理想的自我之间的差异代表了个人心理适应的一个指标,两者越接近,个人的适应就越好,心理就越健康。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3-6岁的幼儿自我意识受各种因素影响,不成熟、不稳定。教师应认真分析体育活动的各要素,积极引导,帮助幼儿建立健康的自我意识。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选择适合的活动内容,实施因人而异的指导。幼儿主要通过动作感知周围的事物,包括对自身的认识,并根据自己的一些成功或挫折的评价和体会获得自我认识。体育活动中大量基本动作练习可以使幼儿进一步获得对自身动作的感知,有助于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但身体的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特点。同时,每个幼儿之间还存在着个体差异,任何过高或过低的目标和要求对幼儿的发展都不利。超出幼儿实际水平的运动项目不仅会使幼儿运动机能损伤,还使幼儿屡次遭受失败,产生否定的自我;过低的学习内容则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所以教师要根据每个幼儿的实际水平,设计和安排难度不同的活动,并提供幼儿不同的指导和帮助,如:平衡练习时,我们可以从平衡木的高度、宽度、距离,以及在平衡木上设置障碍来调节活动的难度,让每一位幼儿都找到适合自己练习的目标;还可组织类似过关斩将游戏,鼓励小朋友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并与以往成绩比较,发现自己的进步,获得成功的体验,对自己充满信心。
(二)认真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课前准备包括物质材料准备和知识准备。活动前,教师要提供幼儿丰富的体育活动器械,刺激幼儿活动的欲望,合理布局场地,方便活动,还要做好安全检查。同时,教师还要认真做好知识准备。知识准备可以分两种角度进行。一种是面向全班幼儿的。如,体育活动《有趣的圈》,课前教师可以要求每个小朋友回家去想一想玩一玩“圈有多少种玩法”,然后组织幼儿在活动中进行交流。由于幼儿有了充足的准备,在活动中主动参与,积极表现,玩出各种玩法,教师及时发现,并组织幼儿互相学习,使幼儿在教师和同伴的接受和肯定中,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另一种是针对个别能力较弱的幼儿提出的。让这些幼儿事先做好准备,在活动中教师有意识地安排他们表演示范,增强他们的信心,提高他们对自己的认识。
(三)客观、正确地评价幼儿。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自我评价的发展。幼儿自我评价能力不高,常常依赖于成人的评价,而且自我评价带有主观情绪性,并受认识水平影响。幼儿学习评价主要通过成人正确评价的示范。在体育活动中教师的评价应做到:
1.客观。每个孩子的特点不可能都是优点或者都是缺点,有的幼儿速度快,动作灵敏,但缺乏耐力,有的幼儿动作发展一般,但遵守纪律、刻苦练习。教师在评价一个孩子时,应引导他少与别人比,多与自己比,既指出他优秀的地方,又要指出他的不足。应避免过高或过低地评价孩子,这会使幼儿形成不正确的自我评价,影响良好个性的发展。
2.具体。教师评价孩子时,要有论据,论据要清楚、具体、明确,幼儿能理解并达到,如:“×××小朋友锻炼认真,能遵守比赛规则,老师要求的每个练习都认真完成”。在老师的具体示范下,幼儿不仅明确了体育活动的要求,积极调整自己的行为,努力达到目标,而且学会了评价的方法。
一、目前我国幼儿钢琴学习现状
(一)教师的整体素质不足
目前,幼儿钢琴学习者的数量不断递增,但是幼儿钢琴教师队伍的师资力量却不能随之增幅。众所周知,一个合格的钢琴教师的培养是需要很长时间的,刚从音乐院校或者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虽然积累了很多的演奏经验、音乐常识、演奏技巧等能力,但是对于教学尤其是幼儿钢琴教学来说他们还需要慢慢的摸索才能把握幼儿的心理。在这样的一个师资缺口状态下,许多对钢琴没有多少演奏经验甚至没受过系统训练的人员为了满足市场上的这一需求,也挤入钢琴教育的行列,成为所谓的“钢琴教师”。如果是启蒙阶段的幼儿跟随这样的一个的教师学习的话,显然很难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幼儿钢琴教材不够系统
目前,在我国幼儿钢琴教育中用的最多的教材要数约翰·汤普森的《简易钢琴教程》。作为初学钢琴者的入门教材,这本教程的设计安排是比较合理的。一方面作者从第一册的一开始就着重提醒演奏者通过高低音谱号的设计开始左右双手协调的训练,另一方面这本教程选择了很多经典的钢琴曲目进行改编,有利于学习者拓宽自己的知识结构。但是,遗憾的是,对于以汉语为母体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幼儿来说,中国音乐作品的缺失是非常严重的缺陷。另外,我国自主编写的针对幼儿钢琴训练的教材还很匮乏。这样一来,在没有太多合适教材的情况下,许多音乐教师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幼儿进行过多的钢琴技术训练,而忽略了钢琴训练的趣味性和对于音乐的理解分析能力。
(三)钢琴考级夸大化
钢琴考级是衡量钢琴学生演奏水平的一个平台,也是师生之间共同发现问题的一个很好的窗口。在我国,钢琴考级已经有二十余年的历史,并且考级的种类也非常多。根据组织单位的不同,社会上比较流行的有中国音乐家协会钢琴考级、中央音乐学院钢琴考级、中国音乐学院钢琴考级、上海音乐学院钢琴考级等……。这么多的考级甚至让学生家长产生了无从下手选择的窘境。很多幼儿学生的家长,从开始选择让孩子参加培训的一刻起就带着“考级”、“加分”、“荣誉”的功利心。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迎合家长的口味,许多教师为了维护生源的稳定性就会出现拔苗助长的教育情况,忽略了幼儿基本功和音乐综合素质的培养。殊不知,这一方法不但违背了钢琴教学循序渐进的原则,而且给琴童带来了很大的身心压力,逐渐对钢琴产生厌恶之情。
二、幼儿钢琴学习中的心理问题探究
一、必要性
近年来,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增长。在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学大纲中,已明确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一门德育课程,并规定该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方法和意识的教育,其任务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成长、学习、生活和求职就业中遇到的心理行为问题,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其次,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由于生活环境特殊性,在学习和生活中接触的大多数是女性,心理发展具有其独特性,对她们进行心理教育,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是非常必要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将来会影响到自己的工作和幼儿的成长。据了解,随着国家近年来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幼儿教师的压力越来越大,幼儿教师虐童事件时有发生,这说明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因此,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不仅应了解和掌握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而且自身还应具有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心理品质。然而,由于学前教育专业各类课程设置比例失调,实践课程附属理论课程上的传统教学,同时课程设置又过于单一且交叉重复,职业技能培养不够。现在越来越多的幼儿园都注重开设多媒体教学和双语教学等,导致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课程以计算机、英语等技能课程为主,而对于幼儿心理学等课程的课时设置比例不多,使得学生对于如何开展和设计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更是无法把握到位。此外,大多数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行2+1模式,所以,在目前中职的教学计划中,另外增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困难较大,并且效益不高,很多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没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因此,我们认为应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儿心理学的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根据几年来的教学经验,我们认为,在幼儿心理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处理好两方面的问题:1)如何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体系;2)如何解决教学内容增加而课时有限的问题。而在幼儿心理学课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可能全面传授心理健康知识。我们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体系确定为:使学生学会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培养自己的积极情感,能进行自我心理矫治,以适应校园生活,为参与社会工作奠定基础。对于课时紧张问题,我们的做法是在教学中应用投影、录像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精讲、自学、讨论、实践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人的心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学生的心理问题常常涉及到认知、情意、人格等心理结构的各方面,但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我们采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来解决教学内容的安排问题,即结合幼儿心理学基础知识章节教学,侧重解决某一方面的心理问题。主要有:结合认知过程,强化“学习动机,学习技能”的教育,引导学生有效学习;在情绪教学中,学生了解觉察情绪的方法和理解“释放压力,调节情绪”的方法技能,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情绪压力;结合社会化教学,讲授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内容,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社会评价;结合个性心理阐明,重视“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强化“排除自卑,树立自信”教育,激发学生的自信感;在讲授婴幼儿心理健康时,重点讲授心理健康的调节,注重“适应社会,职业心理”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会规划和人生选择。
三、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结合章节教学讲授心理健康知识。例如,在《绪论》中学习心理的实质,同时使学生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以获得健康的心理。例如,本校面积比较小且教学楼宿舍比较老旧,外观不美,新生到校后心理反差很大,难以适应新环境。鉴于此现状,笔者结合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这一特点,引导学生从教学设备齐全、学校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教学质量高、艰苦的住宿环境可以锻炼和提高意志力等方面进行思考,从而降低学生的心理落差,以尽快适应新环境。2)结合幼儿的认知,通过案例分析学习多通道感知,学生学会使用多通道来学习技能和知识;以茱莉?安德鲁斯和罗琳等名人为例学习自我效能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增强学习动机,提高自我效能感;通过实验理解记忆的规律,学生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学会学习。3)结合幼儿情绪和情感的学习,通过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学生能觉察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合理宣泄消极情绪,掌握获得更多积极情绪的方法。4)结合幼儿社会化的学习,通过分析自身的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学生懂得与父母和同伴交往的正确方法,并确定今后努力的方向,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5)结合幼儿个性的学习,通过问卷测验和案例分析学习性格和气质,学生学会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的性格、气质等个性特征,并采用取长补短的方法,使自己拥有良好的个性特征,提高人格魅力,为今后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做准备。例如,通过设置“一顶帽子”的问题情境和分析《红楼梦》、《水浒传》等经典影视作品人物的个性特征,尝试分析自己的个性特征中积极和消极的一面,并谈今后该如何取长补短,从而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准备。6)结合婴幼儿心理健康的学习,通过制作心理健康手抄报,学生开拓视野,增长课外知识,争做健康人,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和规划职业人生道路。
四、小结
在幼儿心理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时,我们用多媒体配合讲授和小组讨论,展示各种图片资料,既增加了说服力,又节省了教学时间,而且能引发学生的兴趣。而讲授、讨论的内容与学生自身发展密切结合,学生接触和分析了许多实际问题,学习劲头大,锻炼了应用能力,同时,使教学内容充实生动,应用性突出,提高了学生对幼儿心理学课程的兴趣,反过来又促进了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与应用,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也得到提高。
中图分类号:G619.2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2-0290-01
近年来,幼儿越来越多地以不同的形式接触第二语言(我国的幼儿主要为英语。)从某种意义上讲,早期儿童是否有必要学习第二语言似乎已不是人们的关心所在, 大家更关心的是学习第二语言对儿童的心理发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1 能促进幼儿语音和语言能力的发展
双语活动中教师自然会向儿童展示另一套与母语不同的语言符号系统。这一方面可以促进儿童对语言多样性的理解,丰富儿童的多种语言经验,另一方面,还可以促进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首先,在进行双语活动时,可以使儿童对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产生敏感。英语和汉语不属于同一语系,各自有相对独立的语音系统和语法系统,随着学习的深入,幼儿会逐渐意识到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在学习和运用不同语言时能够即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系统。对语言之间差异产生敏感的直接结果是幼儿开始将语言看作他们头脑中已经拥有的诸多系统中的一个特殊系统,从而提高了他们的语言操作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语言学习能力。其次,第二语言的学习和掌握有利于幼儿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我们通过幼儿园测得的数据和分析,可以充分显示这一点。因为进行双语活动时,可使幼儿获得更多的机会参与以语言为交际手段的交际活动,从而提高了他们对交往情景和交往对象的敏感性。第三,早期儿童学习第二语言,使他们更容易获得纯正、地道的第二语言的发音。我们从央视10套节目一年一度的“希望英语风采大赛”中,小学组的语音普遍优于中学组和大学组的语音便不难看出这一事实。而这一点也能得到科学的左证。美国康乃尔大学的研究机构在1996年第1期《自然》杂志上指出:通过核磁扫描发现,成年人学习外语时使用的大脑部位与儿童明显不同,由此导致成年人掌握外语的速度远远没有儿童迅速。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该区只能在大脑的另一部位重新建立记忆结构,新的记忆结构没有“布罗卡斯区”灵敏,在使用时还需要与“布罗卡斯区”建立联系,因此成年人学外语的速度很慢,掌握得远没有儿童牢固,也较难形成基于“布罗卡斯区”的语感。
2 能促进幼儿认知水平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
我们通过对进行双语课题研究的实验园的不断观察和检测中发现,与学习单语言的幼儿相比,学习双语言的儿童较早的发展了一种分析语言本身结构的能力,他们能较早意识到言语表征与语义是分离的,他们在学习语言时注意力更加集中在语义上而不仅仅在形式上。儿童的思维更多地依赖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及其联系进行思维,而语言是人思维的工具,在概念的形成、思维的发展等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幼儿学习第二语言使同一形象的两种语言序列发生联系,加速了幼儿对语言和语义的分离,对幼儿概念的形成和思维能力特别是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提高起促进作用。我们的实验分析结果表明,学习双语的儿童,往往在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创造性和新颖性方面优于学习单语的幼儿。双语实验班里的幼儿较普通对比班里的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更强,思维更活跃,反应更灵敏,性格更开朗,言行举止更大方,尤其是礼貌用语的使用更频繁。因为在幼儿园开设英语教育,是在完成汉语教学大纲的同时进行的,这实际上增加了幼儿掌握语言的总量,语言的训练与运用促进了幼儿的表达能力,而表达能力的提高促进了他们思维的发展,并且开始萌发第二语言的思维。
3 能促进幼儿早期智力的开发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形成概念的方法受语言能力的影响最大。”据有关资料显示,美国著名科学家道尔顿1岁半能自行阅读,2岁半就能写信;德国杰出诗人歌德4岁能读书,8岁时除精通德语外,还对英语、意大利语、拉丁语和希腊语等皆能运用自如。这两位日后非凡的“神童”共同特征,就是具有超强的语言能力。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和屠格涅夫也是在幼儿时期掌握了英、法、德等几门语言的。1998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奖者美籍华人科学家崔琦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他今天取得的成就也受益于小时侯接受了双语即英语与母语的教育。众多例子不胜枚举。总之,正是他们幼时所受到的多种语言与文化的熏陶促进了他们的思维向发散型发展,使他们的早期智力得到开发。当然,语言的发展决定和制约着思维的发展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而第二语言的发展对思维的影响或智力的发展程度究竟有多深,力度究竟有多大,这是我们下一步重点并希望用实验数据来进行说明和验证的。
一、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心理学》教学现状
1、授课教师缺乏专业知识背景
《幼儿心理学》授课教师大多的学历背景是学前教育学或者是心理学。学前教育学的教师缺乏扎实的心理学知识,在讲解一些心理学专业知识点时难以深入展开;而心理学的教师对于幼儿园的了解又甚少,对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以及教育环节了解不足,不能对学生在幼儿园的各个教学环节中如何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良好的指导。
2、课堂教学方式呆板,缺乏灵活性
《幼儿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课程比较抽象,目前大多数教师还是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但仅靠教师在课堂上的大量灌输抽象的心理学理论,学生做笔记、勾重点,在课后死记硬背,是不能让学生掌握心理学知识的,那就更谈不上应用了。这样的教学方式只会适得其反,让学生感到不适应,对这门课程失去兴趣,觉得课堂枯燥乏味,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3、理论与实际脱节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多还是一群刚从高中毕业的孩子,他们对于幼儿和心理学都很陌生,加之教师采用单一授课的方式,学生很难在学习过程中丰富实践知识,提高应用能力。理论和实践的严重脱节,只会让学生得出学习《幼儿心理学》没用这样的想法,最后只能是了无兴趣的学习,勉强应付考试而已。这样培养出来的教师也难以适应时展的需求,达不到幼儿园对于人才的要求。
二、如何开展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心理学》的教学
摘要 “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培训教师,教师就以什么样的方式教育幼儿” (《提高我国幼儿师资素质的研究》课题组)。在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时,应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的幼儿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不但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幼儿心理学知识,还要重视学生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幼儿心理卫生的常识及技能,培养出“与社会主义幼教事业发展发展相适应的,德、智 、体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中等专门人才”。
关键词 幼儿心理学 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心理卫生
“加强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成长、学习、生活和求职就业中遇到的心理行为问题,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是当今中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因此,中职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更应该重视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了解和掌握幼儿心理特点和规律及相关幼儿心理卫生的常识及技能。
《幼儿心理学》教学大纲中指出通过幼儿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促进和提高他们将来实际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逐步成为与社会主义幼教事业发展发展相适应的,德、智 、体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中等专门人才,但没有提及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幼儿心理卫生的鉴别与诊断等相关知识。为充分发挥这门学科的实践性和指导性 ,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学科技能,笔者认为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的幼儿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不失为一种极为有效的做法。
一、总体思路
幼儿教师的职业要求幼儿教师必须有健康的心理,才能更好的适应未来的幼儿教育。因此提高幼儿教师的心理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作为一名幼儿心理学教师,首先要牢固树立“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培训教师,教师就以什么样的方式教育幼儿” (《提高我国幼儿师资素质的研究》课题组) 的理念。整合现有幼儿心理学大纲,增加中职生心理健康知识及幼儿心理卫生知识,让幼儿心理学课程覆盖面更广,更具有时效性。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的幼儿心理学知识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和提高自身心理素质的紧迫性。指导学生学会调适自己的心理的方式方法,加强自我教育,培养自信心,微笑面对人生。
二、具体做法
(一)整合课程,适时添加
525400 茂名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
【摘 要】加强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其心理素质,促进其全面且和谐的发展是当今中职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更应当重视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通过掌握幼儿的心理规律与特点来增强专业技能。本文分析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儿心理学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儿心理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措施。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幼儿心理学;应用;中职
在《提升幼儿师资素质相关研究》课题中,提出了“以何种方式培训与教育学生,教师就会以何种方式教育学生”这一理论,因此,在中职的学前教育专业中,必须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幼儿心理学相关课程中去,让学生了解与掌握幼儿心理的相关知识与信息,同时注重对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构建,才能够提升其实际教学水平,促进我国幼教事业的长足发展。
一、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儿心理学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1.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本身心理素质水平不高
由于我国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长时间影响,长久以来院校将教育的重心放在了学生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培养,忽视了对其心理素质相关教育工作。近些年来,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等问题不断增长,在教育部分针对职业院校所指定的教学大纲中,已经将心理教育划分至德育教育课程中,规定该课程是提升专业学生的基本意识和思想的重要教育部分,能够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到自身在生活与学习中所遇到的心理问题,有效的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摘要:从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教学实践出发,应用行动导向理念,在《幼儿心理学》理论课程中的目标定位、内容编排、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与讨论,为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教学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行动导向 幼儿心理学 任务教学
《幼儿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专业课。其学习内容包括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如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幼儿的心理年龄特点以及在此基础上如何对幼儿进行教育。这门课的特点是心理学名词术语多,理论内容概括性强,比较抽象,中职学生普遍未修《普通心理学》这门课程,对于《幼儿心理学》里涉及的基本术语、理论、概念普遍难以理解,同时,《幼儿心理学》开课时间一般在中职一年级,学生普遍在没有接触幼儿、没有在幼儿园进行教育见习的情况下接触课程,书中关于幼儿心理年龄特点的阐述以及具体的教育措施对学生来说显得遥远而空洞。因此,学生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感觉理论难、空洞,与幼儿园实际联系较少,学习起来兴趣不大,学习态度上比较被动,学习效果不显著,经常是背了就忘了。怎样让学生对这么重要的基础理论课感兴趣,学习态度积极,学习效果显著呢?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能为我们学前教育专业的理论教学提供新的思路。
一、行动导向理念下《幼儿心理学》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
结合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我们需要重新对《幼儿心理学》的教学目标进行思考,并重新定位。教育部2012年颁布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标准》的基本理念为“师德为先,幼儿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特别把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能力以及具备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技能提到了重要的位置上来,《专业标准》提示我们把握幼儿园教师培养培训的着眼点―注重学生职业行动能力的培养。简而言之,职业行动能力由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及专业能力构成。这三种能力的获得,是不能通过以教师传授的方式传递给学生的,唯有通过“做”,在“做”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思考、自主探索、自主操作进而逐步自我构建的。
在行动导向理念下,我们尝试将学生置于教学活动的主体和中心地位,赋予学生工作者的角色,这种地位的变化和角色意识有利于兼顾认知目标、情感目标、行为能力目标的共同实现,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在《幼儿心理学》这门课程中,教师以“能遵循幼儿心理特点进行幼儿园教育与教学工作”的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将理论知识学习与幼儿园工作过程紧密结合起来,在具体章节里,我们可以设置一些与幼儿园工作情境相关的核心的实操任务,如“感知觉”这一章里,设置“设计符合幼儿感知觉特点的背景画”或“以幼儿感知觉特点为基础,设计一组以故事背景为题材的教具”等这样实操的作务,在“幼儿的情绪情感”这一章里,设计“根据幼儿情绪调控的特点,在区域环境里创设幼儿可适当宣泄和表达情绪的环境”这样的实操任务,用这样的实操任务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任务、项目结合起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幼儿园具体工作过程相结合,将其具体化,形象化,实践化,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实操任务完成的过程中获得对幼儿心理活动特点的认知,掌握分析幼儿心理特点的方法,并依此解决实际问题。
二、行动导向理念下《幼儿心理学》教学内容的重组
传统教学理念下,《幼儿心理学》的教学内容上,是按“概念、规律、运用”这样的主线进行展开,这种内容结构注重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主要告诉学生“是什么”“为什么”这样的问题,而在“做什么”“怎样做”这样的与实际应用能力相关的回答较少。而行动导向教学法强调知识的应用,而非理论的分析与概括。因为,我们的教学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实际应用,在教学内容的重组上,突出教、学、做一体的特点。
一、幼儿钢琴教学的现状
音乐属于情感教育,可以通过音乐教学培养幼儿的音乐情感,从而提高幼儿的音乐情商。有关调查表明,只有高情商的人才可能成为高智商的人。因此可以看出,音乐可以培养出高智商的人。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加之市场经济的影响,望子成龙已成为现代家长普遍的教育心态。目前,钢琴热逐步在社会上兴起,幼儿钢琴教学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但是从现有的幼儿钢琴教学定位来看,存在一定的偏差,主要表现在教学目的性太强。许多家长以及老师在培养幼儿时总以成为音乐家、钢琴家为目的,过分注重技巧的培养,而忽视了幼儿的审美与情感的开发,甚至让幼儿失去了本应该拥有的快乐童年。笔者在指教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现幼儿在练习钢琴时的无奈与厌烦情绪,甚至会出现过激的厌学情绪,这样的钢琴教学质量可想而知。这些问题的出现进一步说明了无论是何种教育,都必须以育人为主要目的,切勿拔苗助长,好高骛远。
二、音乐教育心理学在幼儿钢琴教学中的重要性
新课改后,我国也进一步修订了钢琴教学教材,以适应更多年龄段的钢琴学习,体现了以人为主的音乐教学核心。目前,我国的幼儿钢琴教材比较浅显易懂,适合幼儿年龄段的学习。教学中的技巧练习则融入到可以理解的曲调当中,结合耳熟能详的儿歌、民歌等,基本上满足了幼儿心理成长过程中的情感需求。但这仅仅是基本,要想进一步提升钢琴教学质量,进一步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使其产生钢琴学习兴趣,最关键的还是教师的教学方法。音乐教育心理学以音乐教学中老师与学生的交互行为为研究对象,以音乐教学中的各种心理现象以及变化规律为主要研究内容,能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幼儿的心理活动。由于幼儿钢琴教学属于一项非常专业、非常特殊的学科,每一个幼儿的实际情况不尽相同,如果用统一的教学模式就不可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幼儿钢琴教学中,通过运用音乐教育心理学可以全面掌握每一个幼儿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幼儿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因材施教,教学效果才会事半功倍。由此可以看出,音乐教育心理学的运用在幼儿钢琴教学中非常重要。
三、音乐教育心理学在幼儿钢琴教学中的价值体现
(一)可以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音乐不但可以舒缓压力,也能陶冶情操,使人产生一种愉快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对于幼儿形成健康的心理有着重要的意义。音乐可以将人们最浓厚的情感展现出来,让人感受到一种无法形容的审美,给人以美的享受。在幼儿钢琴教学中,同样要让每一个幼儿感受到这种美感。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体系下,沉重的文化课使学生压力倍增,而钢琴学习则为孩子带来了最快乐、最愉悦的时光。教师应利用情景教学模式,创设适当的情景模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寓教于乐,让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美感,从而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提高学习效率,杜绝不良情感的产生,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二)可以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育心理学中,发展智力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幼儿钢琴教学中,运用音乐教育心理学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对于提高幼儿对音乐的理解以及幼儿智力的开发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幼儿钢琴教学中,作为音乐教师必须发挥创造性思维,通过一些直观的、生动的、形象的教学手法,调动幼儿的感官,从而激发起创造性思维。老师经过正确的引导让幼儿在感受音乐之后能够主动地表现音乐,通过创造性思维学习音乐,学习效果必然事半功倍。
(三)有利于实现育琴育人的教学目标。教学的目的就是育人,同样,幼儿钢琴教学的目的也应该是“育人”,不应仅仅局限于“育琴”。作为音乐教师,也要进一步加强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学习,并将其很好地运用到实际教学当中,在发展个体的同时激发其创作能力,形成一种学习激情。这种激情不但有助于音乐学习,更是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增添了更加强劲的动力,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促进了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在幼儿钢琴教学中,只有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另外,还要培养幼儿坚强的毅力,遇到困难、克服困难的良好品质,帮助幼儿解决难题并完成各项音乐技巧的练习,充分利用音乐教育心理学,创设多种教学模式,实现钢琴教学目标。
摘 要:《幼儿心理学》是幼儿教育专业基础理论学科之一,学好这门课程对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很重要,它是幼教其他专业学科的基础,也是幼儿教育实践的内在依据。幼儿心理学教学如何化抽象为具体,如何与幼儿教学实践紧密结合,需要从教学过程中的先行预习、艺术精讲、应用练习三个环节入手,注重实践观察,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才可以更好地实现幼儿心理学教学的目标任务,在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中获得最优化的教学质量和效益。
关键词:幼儿心理;教学环节;实施策略
《幼儿心理学》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幼儿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在教学上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老师来说,都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如何提高幼儿心理学的教学质量,是幼儿心理学授课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其主要有三大关键环节――先行预习,艺术精讲,应用练习。在这三个方面进行改革,改变那种专业化、抽象化、概括化的描述,老师深入浅出而不失专业理论性地讲解,与幼儿园教育实践很好地结合着去教学,帮助每一位学生学好专业,成为合格的幼师。
一、幼儿心理学教学的三大关键环节
1.先行预习
《幼儿心理学》容量大,知识点多,表述抽象,通过一节新授课就使学生完全掌握全部内容比较困难,因此,将学习的进程延伸到课前,让学生先进行充分的预习准备,自动消化掉部分浅显易懂的内容,就是非常必须的。所以,如果要想学好这门课程,就要做到“先行预习”,带有目的性地在课堂上学习。
2.艺术精讲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道路上的指导者,引领学生学会学习,在《幼儿心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课内容,对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授课,是一门艺术,教师需要做到的是“艺术精讲”,从而提高学生对学校人际环境、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的适应能力,消除和预防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障碍,使学生心智朝着一个良好的、积极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