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在专业素质方面不断成长和追求成熟的过程,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决定着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决定着办学质量能否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决定着学校能否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因此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然而,通过调查发现边远城区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却不容乐观,诸多因素制约了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导致边远地区的学前教育教育水平滞后,教学质量不能得到稳步的提高,不利于教育的均衡发展,值得我们思考。制约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因素主要有:
一、社会和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对幼师职业的认同和期望低。
很多农村幼儿家长人为幼儿教育就是幼儿园的教育,认为将孩子送到幼儿园老师将孩子照看好,保证安全就行了,将幼儿教师看成“高级保姆”。还有家长以孩子在幼儿园会认多少字,会做多少算术题作为评价幼儿园和幼儿教师的唯一标准,导致幼儿园教师形成“填鸭式教学”,“小学化”、“学科化”现象严重,从而阻碍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二、幼儿教师的辛苦程度高,成就感却不强。
幼儿教师的工作是辛苦而细致、具体的,既要在幼儿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还要让孩子获得全面的发展。高中、初中、小学可以以学分、以升学率、以排名等方式论教师的工作实绩,有硬性的指标衡量老师的工作,然而幼儿园工作在很大程度上相对隐性些。因此,很多幼儿教师哀叹“累死了不好看”。导致幼儿教师没有专业化成长的动力。
三、幼师生的起点学历不高,幼师的后续培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目前我国幼儿园教师多是初中毕业后经过三年的职前培训后直接就职的中专生,特别是近几年,很多幼师生是考大学无望,升高中无门的学生,基本的文化素养较低。而后续的培训往往理论和文化知识教多,培训的内容不能满足教师的实际工作的需要,造成理论和实践脱节,因此在工作中无法得心应手。
四、管理者的水平和理念制约着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摘 要: 在人们的生活中,心理暗示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心理现象。本文结合心理暗示的种类,阐述了心理暗示在幼儿园教育中对幼儿成长的作用,以及幼儿老师如何合理运用心理暗示。
关键词: 积极心理暗示 幼儿教育 教育方法运用
在幼儿园里,心理暗示是通过老师自身的语言举动传递给幼儿的,使幼儿在心理和身体作出的基本反应。幼儿教师在教学中要适当运用心理暗示,也要用客观的心态了解幼儿,让幼儿在暗示的用作下从中受到教育。
一、心理暗示的种类
心理暗示是用比较委婉的说话方式或动作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的基本反应,暗示通常会使人不加判断地相信或接受一些信念,或者是按照别人的思维方式所作出的行动,所以暗示也会影响到人的判断,这是人们的一种自然条件反射,是比较典型的、简单的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有两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和消极的心理暗示。消极的心理暗示是指比较悲观、一次性否定等不良情绪、语言;积极的心理暗示是指开朗乐观、正能量等的暗示。在教育中,积极的心理暗示是使用较为广泛的,但在社会中还有一些人用消极心理暗示使别的人做出违背社会道德的事情,所以人们要有自己的主观判断。
二、积极心理暗示的作用
(一)有利于幼儿认识自我
【摘要】幼儿期的孩子认知水平低,缺少判断评价能力,更没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当受到同伴侵犯,或发现周围同伴违背行为规则时,就本能地告知老师。本文分析了幼儿告状行为的特点与动机,提出教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分析与对策。
【关键词】幼儿;告状;心理特征;教师对策
幼儿告状,是指幼儿在自己受到同伴侵犯或发现某种行为与集体规则、教师的某些要求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如何解决儿童的告状行为,是检验一位幼教老师在多大程度上掌握着幼教科学、幼儿心理学和责任心的试金石,也考验着幼儿教师的智慧与善意。老师是幼儿的启蒙者,必须慎之又慎对待幼儿告状行为。作为幼教工作者,要通晓幼儿告状行为特点,分析幼儿告状动机,分析幼儿告状行为、教师反应、教育效果,探究告状问题的处理方法,悉心研究幼儿告状的心理特征,热情回应,理性引导,让幼儿在告状中明辨是非,快乐成长。
一、幼儿告状行为的特点
我们知道处于幼儿期的儿童,认知水平低,缺少基本的生活经验,身体和心智都处于初始的发展阶段,特别是其认知发展水平较低,对教师有着很强的依赖性。当他们遇到麻烦或挫折时,本能地向老师告状。所以,在幼教老师一个工作日中,时时刻刻都要面对幼儿各种各样的告状。据一些调查资料显示:幼儿园中每天约有60%的幼儿向老师告状,有的每人每天告状次数达5次之多,令老师们应接不暇,又忙又累。孩子的“告状”看起来事小,但处理不当,会影响幼儿之间、幼儿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并会对幼儿的性格和品质的形成产生影响,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幼儿告状行为,在幼儿园中显得十分重要,老师不可等闲视之,应引起重视。
二、幼儿告状行为的动机
一般的孩子都爱告状。这是因为由于年龄的关系,儿童的道德认识还处在一个非常幼稚的阶段,道德概念和道德知识也是比较贫乏的。这是孩子们爱告状的主要原因。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心理、个性、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使得幼儿在告状行为上呈现出由无是非辨别型告状到有是非辨别型告状的特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幼儿告状的动机和目的大概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由于幼儿期幼儿对周围人和事物的评价多依赖于成人的态度。在幼儿园,则以幼儿的中心人物——教师的态度,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作出评价,因此会出现幼儿对一些不符合教师要求的行为,或对某一行为要求得到老师的评价和裁决而向老师告状。例如,有些幼儿遇到有幼儿欺负别人时,他们就会产生正义感和同情心,会批评、制止这些不良行为,并向老师检举:“老师,某某打人。”
摘要:这是一篇经验总结,新学期开学了,面对新生家长对待幼儿入园焦虑的问题,应如何解决?我从家长的角度分析了家长、幼儿焦虑的原因;从幼儿的角度分析了由于幼儿入园能力准备不足导致幼儿入园焦虑的原因;以及老师如何消除家长的焦虑入手,即从家园合作、共育幼儿;老师呵护关爱,赏识鼓励;让幼儿熟悉环境,逐步适应;老师组织活动,积极引导;展开讨论,进行总结。力求家长了解幼儿园生活的常规;家长的焦虑情绪影响幼儿的情绪,以至延缓幼儿入园的适应期。家长应放手幼儿,使幼儿与老师交流沟通,在老师的关爱呵护,赏识鼓励;熟悉环境,逐步适应;组织活动,积极引导下慢慢适应幼儿园的生活环境,并且逐渐喜欢幼儿园生活。
摘要:幼儿;幼儿焦虑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316-01
新学期开学两个多月了,回想起九月一日那天的情景,我真是万般无奈。
开学了,新生家长带着孩子一个一个走进了活动室,一个孩子有一个、两个甚至三个家长陪伴。每个孩子的家长围着自己的孩子坐了下来,并且给孩子拿了一大堆的玩具,有的家长还不时地问:你渴不渴?去不去厕所?还有的家长对孩子说:你别哭啊,我走了。他不说还好,一说竟把孩子说哭了。真个活动室一片狼藉。三位老师很无奈的站在活动室的前面。无论老师如何组织,也没有人理她们。
八点半了,我来到了两个小班一看是这种情景,只好大声的劝家长:"家长朋友们,你们把孩子放在这里就走吧。"可是,不管我怎么说,丝毫没有人理我。我只好一个一个家长做工作,把他们往外推。孩子看到他们的家长走了,哭得更厉害了。这时家长在外面哭,孩子在里面哭,看到这种情景真是让人心焦。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我才把家长劝出了幼儿园大门,不一会,家长们又跑到幼儿园的后墙趴在后面的窗户上去看自己的孩子,室内的孩子看到了自己的家长哭得更厉害了。我再去后面劝说家长,就这样一天下来我失音了。怎么办?家长不配合,孩子哭闹不停,老师怎么组织孩子活动?如何让能让家长放心的离开幼儿园?如何能让孩子很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环境?第二天我把家长都请到了大活动室内,跟他们进行了交流,分析了家长焦虑、幼儿哭闹的原因:
1.对于家长来说
1.1 幼儿离开家长温暖的怀抱走进幼儿园大门,就像小鸟开始学习自由飞翔一样,家长免不了会担心:孩子会不会渴了?要不要去厕所?会不会受委屈?能不能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总而言之,就是不放心、不信任幼儿园。所以家长才会不愿意离开,总想陪在幼儿身边。
【摘要】文章介绍了幼儿在老师的正确教育观念下如何过的更有尊严,介绍老师如何把尊重幼儿的生活放在第一位。通过尊重幼儿的生活,幼儿的个别问题个别指正,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及展现自我的方式体现幼儿的尊严。
【关键词】尊重幼儿;隐私;沉默权;展示自我
幼儿年龄虽小,但也有做人的尊严,同样希望尊重,特别是希望得到老师和同伴的尊重。
尊重幼儿,也是老师获得幼儿喜爱,感激和尊敬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日常生活及教学中,老师能否让幼儿在幼儿园过一种有尊严,有面子的生活,也是决定幼儿对老师喜恶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尊重幼儿的人格
与幼儿交谈时,教师应尽量蹲下身或弯下腰,注意倾听幼儿的说话,并与幼儿保持目光的交流,这是一种平等的交往态度,也是对幼儿的一种尊重。不要用威胁、指责、贬低、心不在焉或高压式的语气、姿态与幼儿谈话,应该多用商量的口气和幼儿谈话。老师不要当着别人的面,揭幼儿的短处,要处处注意为幼儿保住面子。
二、幼儿犯了错误,不需要大家的“帮助”
很多老师容易进入这样一个教育误区,即一个幼儿犯了错误,让所有的幼儿都来“帮助”他,其实,犯错误是幼儿个人的私事,有时更是幼儿个人的隐私,不需要大家都来关注,更不需要大家都来批判和“帮助”,否则,大家都参与进来,可能会让让犯错误的幼儿在他人面前失去尊严。
现在的父母要想把让孩子上幼儿园,比以前的父母做起来更加的难,幼儿也是一样,以前,新学期幼儿入园时,大部分幼儿都不会哭闹,也愿意上幼儿园,,也有个别的幼儿在第一天的时候有点不情愿,经过老师哄哄就好了,可现在的幼儿就没有那么好哄了,可以说几乎有百分之九十的孩子都要哭闹,只是哭的轻和重的问题。哭闹比较重的孩子简直不可思议,从进幼儿园就开始哭,能一直哭到下午离园,见到父母会哭的更加厉害,不管老师怎么样做都没有用,抱也不是,哄有人不行,甚至,有的老师一靠近他,他就是推和打,。究其原因,是现在的家长对孩子教养观念改变了,对孩子太迁就,溺爱。
其实,幼儿初入幼儿园都会有哭闹现象,幼儿的这种哭闹是正常的。这是因为幼儿突然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和朝夕相处的亲人,而且又是自己最信任的亲人将自己送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对陌生的新环境、陌生的老师,心里会有一点被亲人抛弃的感觉,从而产生不安、恐惧的情绪。所以幼儿就会用哭闹来反抗发泄恐惧不安的情绪。哭是幼儿表达自己不高兴、不愿意、不安、恐惧等等不好行为。从教育学来说,每个人变换了环境,都是有一个由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只是人和人表现不同,持续的时间长短不同而已,最终都能做出一定的努力来适应环境。因此,作为家长、老师对初入园幼儿的一些哭闹和异常表现不要惊慌、烦恼、埋怨。只要家长和老师共同努力。相互沟通、相互配合、幼儿就能在最短的时间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幼儿园。
一、 家长要做好幼儿初入园前、后准备
为了使孩子能顺利入园,家长首先要引起孩子对幼儿园的兴趣。如与孩子谈些幼儿园里有兴趣的事,或让朋友的孩子说说在幼儿园的事,孩子对幼儿园会产生好奇、向往,并期待自己也能去的心理。这样可减轻孩子初入园时情感上的波动而哭闹。
或者在孩子入园之前,带孩子到幼儿园熟悉环境、认认老师和小朋友,看看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游戏的活动,再看一看幼儿园的设施,玩一玩大型游戏器材等。让幼儿觉得幼儿园是一个欢乐场所,使幼儿入园后不致于因对环境和人过分生疏而哭闹。在送孩子入园时,家长将孩子交给老师后,要毫不犹豫地转身就走,千万不要听到孩子的哭喊就心软,又回头抱一抱、哄一哄孩子,甚至将孩子带回家。若孩子有了这次“经验”,第二天入园时就可能比头一天哭闹得还要厉害。孩子的哭闹也跟家长的自身态度有关。家长的态度必须坚决果断,要坚持天天送,不要因为孩子哭闹而动摇,要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是非常非常的爱你的,,但是爸爸妈妈要上班,孩子必须进幼儿园,哭闹也没有用。孩子哭几天后觉得哭闹没有用,就不会再哭了。
另外家长千万不要用这样的话吓唬孩子,如“再闹再闹,不听话,就送你进幼儿园”来威胁孩子,使孩子对幼儿园产生恐惧心理,觉得幼儿园就是惩罚不听话孩子的地方。是一个很可怕的地方,会导致孩子更加不愿意上幼儿园。
二、 幼儿教师要把全部的爱奉献给每个幼儿,爱心迎接初入园的幼儿。
为了迎接新招幼儿入园,老师应对初入园幼儿做一了解。老师可通过家访或给家长打电话初步了解了解幼儿身体、性格、吃饭及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和要求,及问清孩子有什么嗜好,等等。幼儿入园后根据每个幼儿的特点实施教育。另外,幼儿在入园前见到自己的老师,到入园后就不会因对老师过分生疏而哭闹。
摘 要:以幼儿喜欢的教师标准为切入点,在深入幼儿园对幼儿进行访谈调查的基础上,得出以下结论:教师的外貌是赢得幼儿喜欢的重要条件;教师良好的教育态度及行为是赢得幼儿喜欢的关键因素;幼儿更喜欢温柔、宽容的教师;教师在公平对待每位幼儿上做得还不够。针对这些现象和问题建议: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教师要公平地爱每个幼儿;教师要注意自己的仪表;教师应积极参与到幼儿的游戏活动中。
关键词:好教师;幼儿;评价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344-02
一、问题提出
教育评价是幼儿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际对幼儿教师评价过程中,笔者发现人们往往关注成人的想法,很少从幼儿的角度出发考虑幼儿的想法。其实,幼儿在发展自我评价能力的同时,其评价他人的能力也在不断发展:3岁幼儿多依赖他人评价进行自我评价,同时倾向于从外部表征评价他人;4岁幼儿开始能够初步运用一定的道德行为规则评价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好坏;5岁幼儿更是能自觉模仿成人从社会意义上去评价自我和他人。
那么,幼儿是怎样评价老师的呢?他们眼中好老师的标准是什么呢?这正是我们此次调查想要深入了解的。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摘要: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园体育教育的重要目标,要根据幼儿的特点组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吸引幼儿主动参与。”
让兴趣融入到运动,没有兴趣的运动不会使幼儿感到快乐与开心。如何让幼儿对体育活动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就需要老师们的细心观察、灵活教学,用积极向上的心态投入到体育活动中,秉承着让幼儿快乐体育,自主运动的目标让幼儿的身心得到发展,让孩子们真正的在体育活动中体验到快乐!
关键词:游戏 兴趣 灵活
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我园秉承纲要的目标实施让幼儿快乐体育发展,为了让幼儿快乐、自主的运动,我园开展了快乐体育的项目,让幼儿在运动中体验快乐,在快乐中自主活动,同时让幼儿在体育活动时学会了创新与多样化。
幼儿园体育活动的开展并不是单一的教会幼儿一个项目,老师并不是在培养体育明星,也不是培养专业技术人员,老师培养的是一群天真的孩子,我们的目的只是让幼儿健康的锻炼身体,让幼儿快乐的游戏,而不是让幼儿必须学会一个动作,完成一个项目。快乐体育是要让幼儿在体育活动中促进身心发展,因为兴趣、快乐而喜欢运动,这样才会让幼儿在未来喜爱上体育活动。因此,培养幼儿的兴趣才是第一位主要目标!
那么,怎么抓住幼儿的兴趣,让幼儿对体育活动产生喜爱呢?
一、教师要与幼儿同步
人们都说,成人是孩子的一面镜子,成人的一言一行都会让孩子几乎一样的模仿下来。在幼儿园,老师就是幼儿模仿的对象,在体育活动时,如果老师想让幼儿快乐的投入到体育活动中,那么老师首先要活跃起来。因为老师的情绪对幼儿的影响是最直接的,当老师没有做好的时候,幼儿也同样不会做好,更甚的还会比老师做的还差。因此,想要孩子快乐活动的时候,前提一定要老师先做到快乐,用活跃的情绪去带动孩子们一起运动,用积极的面貌去感染幼儿。所以,在体育活动时,老师无论是在带领幼儿热身、活动还是游戏都要首先做到语言亲切,面带微笑,动作灵活。只有这样,在幼儿的眼睛里才能折射出一个值得学习的模样,而不是一个只说不做的影子。
幼儿园是幼儿小天地,是幼儿集体生活的地方,在家里他们是独立的一员,在幼儿园他们是集体中的一员。来到幼儿园,他们的生活一下子发生了改变,许多事情都要靠自己做。例如自己吃饭、自己穿衣、自己如厕,喝水的时候还要排队等待。
笔者从事幼教工作多年,在不断地探索、实践、积累过程中,总结出了小班幼儿良好常规习惯培养的几个有效方法。教师要树立良好的心态,要热爱孩子,热爱幼教事业,才能把工作做好,班级良好的常规才能真正得到发展。培养良好的常规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和孩子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
要想培养良好的常规,首先教师要与幼儿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建立深厚的情感,要让孩子真正感受老师对他的关心,对他的爱,只有这样他才会乐意的接受你对他的要求。
建立师幼关系最初要从新生入园前的家访开始,新生人园前,教师要进行家访,让幼儿认识老师,老师要了解幼儿在家里的生活情况,让幼儿对老师有初步的印象,使幼儿入园后没有陌生感。每次,我去新生家家访前,都事先打电话给幼儿家长,让家长和孩子有准备。当第一次见面时,我都带去一样小礼物送给将要入园的孩子,还会带一些幼儿园小朋友玩耍时的照片给他看,让他对幼儿园产生好感。
教育实践证明,心理不安期大约有半个月到—个月时间,在幼儿入园这个关键时期,教师要认真搞好幼儿入园教育,消除幼儿入园的恐惧心情。
小班幼儿年龄小,刚入园的一段时间里,幼儿的情绪很不稳定,教师最好不要向幼儿提常规要求,孩子哭闹不吃饭、不能自理,这时,幼儿最需要老师的帮助,也是师幼建立感情的时候。老师要非常有耐心地去安抚,帮助关心每—个幼儿,用母爱来稳定幼儿的心情,使幼儿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情感上得到满足。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幼儿的情绪有所稳定后,教师再把关心、热爱孩子与耐心教育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师幼之间逐渐形成一种深厚的感隋基础,有了一定的感情,教师在组织幼儿一日活动中要求幼儿做到的事情幼儿才会顺从地去做,否则幼儿就会产生抵触隋绪,影响——日常规的培养。
二、帮助幼儿建立集体生活的常规
摘 要 “做中学”以其先进的价值理念,得到了大家思想上的认可和重视。但在实际活动中却不是很理想,表现在一些“做中学”科学活动中幼儿的探究环节匆匆走过场,或者按部就班指导幼儿探究等现象,特别是交流环节,交流总是浮于表面,抓不住核心问题,不能激发幼儿的质疑、辩论,更没有引导幼儿概括提升,大大削弱了活动的成效。活动中如何体现怎样使探究活动深入开展?必将成为我们大家共同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 类型 分清重点 抓住中心 充分交流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Typ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Learning by Doing"
Early Childhood Science Group Activities
CHENG Zhiqin
(Jiangyin Xijiao Central Kindergarten, Jiangyin, Jiangsu 214400)
Abstract "Learning by doing" with its advanced values, get everyone thinking the recognition and attention. But in the actual activity is not very satisfactory performance in a number of "learning by doing" science activities children explore links hurried through the motions, or step by step guide children to explore other phenomena, particularly the exchange of link exchanges are always floating on the surface, catch core issues, can not stimulate children's questioning, debate, and no generalization to guide children to enhance greatly undermined the effectiveness of activities. How to reflect and how to make intensive efforts in activities? This will become our common thou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