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游褒禅山记教案

游褒禅山记教案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游褒禅山记语文教案

游褒禅山记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手法。

2.认识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3.掌握“以”“其”等虚词的用法,以及词类活用和一词多议的词语。

4.背诵全文,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学设想

1.“即事明理”的写法学生比较陌生,这既是本文的难点,也是重点,指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力求讲得透辟一点。

全文阅读

《游褒禅山记》教学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积累记忆一定的文言词汇,初步学会阅读文言文,学习本文缘事说理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交流表达,理解游览而生发出的感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观点,感悟出新的人生体验。

【教学重点】

积累一定的文言词汇,理解游览而生发出的感悟。

【教学难点】

学习并运用缘事说理的方法。

全文阅读

掌握古代山水游记散文阅读规律

山水游记散文是古代文学重要的一部分,尤其唐宋的散文,不管是其思想内容还是其艺术成就可以说已经达到了巅峰,因此,我们有责任来了解它,继承它的优良传统。高中必修教材选取了其中的好多篇章作为教学内容,高考也常常选取其中的某篇文章作为阅读欣赏文本,但许多学生不了解此类文章的特点,不会阅读,或者阅读中把握不住重点,因此,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就古今山水游记散文的一般区别,在论述古代山水游记散文的一些特点基础上,重点总结了阅读欣赏古代山水游记散文的一些规律方法,以期对师生在教学和学习中有点裨益,如此笔者也就很欣慰了。古代山水游记散文,和现代山水游记散文相比,不管是篇幅长短、思想内容,还是表现手法等都有其独特之处。如果我们把握了它们的特点,就不难阅读此类文章。

总的说来,古代山水游记散文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篇幅短小精悍,Y构紧凑,内容集中

现代山水游记短则上千字,长则几万字;而古代山水游记散文大多在千字左右,而且因为内容的相对集中单一,不枝不蔓。结构上多表现出紧凑严密等特点。这固然和其语言有一定的关系,因为文言文呈现出凝练隽永这一特点且大量使用省略句式;而白话文明快易懂、表意具体详尽。但笔者觉得主要是和古人写作目的密不可分。古人写作山水不重在写景,而重抒情崇说理,因而描写景物绝不很详尽,侧重点非常明显,该写的写,该略的只字不提,该详的浓墨重彩,该略的惜墨如金。而今人写作此类文章则不然,大多以写景抒情为主,或表现对大自然的热爱,或表现登山游水的点点滴滴感悟,写景状物常常占据了大量篇幅,有点类似“汉大赋”结构,此其一也。

二、表现手法

由于写作目的的不同,内容的不同,古代山水游记常常把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大多以议论为主,而今以记叙描写为主。了解了古代山水游记散文的大体特点,我们在阅读欣赏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观其景

文中哪些文字是写景的,什么地方的景,景物具有什么特点等等,抓住了景物这一条线索,基本上就把握了文章的脉络。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其中一二段文字属于记游部分,先写游山,突出山名、本名,倒地之石碑及碑文;再写游洞,突出前洞平且近、游者众,后洞险以远、游者少之特点,这就是记游部分。文字如此之洗练,犹如白描,山上的一草一木一鸟一石,只字未提,篇幅上占不到全文的一半。同样,苏轼的《赤壁赋》历来也为人们称道,脍炙人口。但观其景,也不过如此:“苏子与客泛舟,游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这就是所谓之景,概括起来不到五十个字,连《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写景的语句都不如:“大江东去,浪淘尽……惊涛拍案,卷起千堆雪。”同为赤壁之境,但后者何其壮观,何其有气势,道尽了赤壁雄风。但且不急。

全文阅读

对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两句翻译的质疑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高中语文课本里文言文的比重也在加大。文言文教学的难度并不在文章多长、多难,而在于一些句子的翻译版本多样,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让刚上高一的学生无所适从。现以高中语文必修2中游褒禅山记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游褒禅山记是一篇游记散文,作者通过游褒禅山,生发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内容学生都能理解,但在第三段的几个句子的翻译上,却产生了分歧。第一句是该段开头“于是余有叹焉”一句中的“于是”,有的认为是承接上文的记游,直接译为“于是”,也有人认为应译为介宾短语“对这种情况”或“对这件事”。两种解释都有道理。但我认为。在这里直接译为“于是”更恰当。没有必要把它看成古今异义“对这种情况”或“对这件事。于是作为古今异义只有在这样的句子中如“吾祖死于是”,在这里“于是”只能译为介宾短语在这件事上,此外不可能有别的解释。可现在不少翻译书包括语文教参都牵强附会地将这句也按古今异义翻译,造成学生的迷惑。

第二句是“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在这句话中,不少翻译书是这样译的“但世上的奇妙雄伟、珍贵奇特、不同寻常的景象,常常在那险阻僻远的地方,因而人们很少到达那里。所以,不是有志向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认真分析一下,这样翻译是违背作者原意的。它忽略了“而人之所罕至焉”这句中所字结构的特点,所以这句话的正确翻译应是“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此外,这一段中对志、力、物三者关系的阐述,看似有道理,其实也有些让人费解,作者说成功需要三个条件:志、力、物,三者缺一不可,但力和物有时不可强求,只要尽吾志就可以无悔了。在这里,按作者的原意两个志的含义应是相同的。但翻译时,前面的志是志向,而后面的志应是为实现志向而进行的主观努力,否则文意便无法贯通。这样一来,这句话总让人感到矛盾,也让学生感到迷惑不解。

高一学生本来视文言文为畏途,如果再不能给一个准确的解释,这就更增加了他们学习文言文的难度,也会动摇其学习信心,为此,希望广大语文教师及语文工作者共同努力,给学生一个满意的答案。

全文阅读

制造惊喜:收获惊喜

一、故事导读

惊喜是一种美好的感觉,在情感上属于较强烈的刺激,它的作用积极与持久。你想见的人突然出现在你面前,并带来了你喜欢的礼物;你想回家看望父母,恰好买到了最后一张动车票;你幼小的孩子在母亲节的那天,给你送了一朵玫瑰花,并祝你永远年轻漂亮……生活中的惊喜,总是令人那么甘之如饴,念念不忘。看来,惊喜是幸福生活的必需品。

其实,我们的课堂、我们的学生也需要这样的感觉。学生为什么不喜欢学校,不喜欢上课,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课堂过于“平静”,学校过于“规矩”。天天如此,于是孩子们就腻了,生厌了。

学习是学生生活重要部分,假若老师能为他们制造一些惊喜,又会起到怎样的效果呢?

二、故事现场

1.精彩回眸

20年后,学生与教师首次相聚,他们竟然不约而同地向老师谈起了当年的一堂语文课,异口同声地背诵起那一句“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这堂语文课是怎样的与众不同,值得师生反复咀嚼了20年?

2.故事背景

全文阅读

以物设喻因事见理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记事明理的写作手法。

2.学习本文所论述的做任何事要有志向、不盲从、努力向上和深思慎取的态度。

教学重点:

掌握文章说理深刻、章法严谨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

教学设想:

全文阅读

借力小组合作,建构高效文言教学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建议语文教学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要求的提出,使得课改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但无论怎样改革,高中语文的文言教学始终是一个“死角”,这块“世袭领地”也始终保持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多少年来,基本的教学模式始终是老师逐字逐句串讲,加上一点古汉语知识的介绍;学生则忙于记词义、记译文。这种教法,有人总结出一个“八字真经”――“字字落实,句句清楚”。在广东省的语文高考卷中,文言知识(包含诗歌鉴赏和默写)共有35分,比重占到整份试卷的23%,这样大的权重使“八字真经”更被奉为圭臬,毕竟文言文部分主要考词义和翻译,诗歌鉴赏也必须建立在词句的正确理解上,而要想正确地默写就更离不开对词句的理解和识记;这样大的权重也使得现行高中语文教材(粤教版)中,文言文所占的比例最大,且选文偏长,一篇文章动辄五、六百字。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粤教版必修5)第四单元为例,我们看看课文的篇幅与难度。

课题 字数(个) 注释(条) 重点掌握的文言虚词、实词

《鸿门宴》 1834 80 因、如、举、军、王、善、夜、活、兄、籍、从、翼、内、刑,道

《陈情表》 579 64 以、于、则、为、奉、拜、猥、伏、区区、犬马、拜表

《段太尉逸事状》 1540 89 以、且、固、辞、则、出入

《游褒禅山记》 622 35 其、之、以、然、舍、余、穷

《郑伯克段于鄢》 737 56 惊、恶、姑、贰、诸、有、舍、患

《报任安书》 1140 61 幸、过、于、胜、所、言、乃、非常

全文阅读

运用信息技术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要开发并合理利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载体的语文教学资源,从而不断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课堂学习和个性化学习,而且能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

一、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融合的意义

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语文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的特点之一是要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语文,亲身体验语言及语言运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以外,还应该积极利用其他的课程资源,特别是广播影视节目、录音和录像资料等。

现代信息技术在优化高中语文教育结构与过程,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与效率的过程中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能促进教学内容快速更新,使学生掌握最新知识,特别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相融合,实现资源共享,有利于学生知识视野的拓宽。

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多媒体手段教学,能集声像字画动态显示于一体,图文并茂,使抽象概念具体化。在教《风娃娃》一课时,借助多媒体投影让学生观看风娃娃是如何逐渐变成台风、龙卷风,摧毁田野、楼房的,了解风有时会给人类带来灾难,但有时又给人类带来降雨等益处。一个个枯燥的文字符号,转换成一幅幅形象而又富有动感的画面,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帮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使他们明白要辩证地看待风,从而能更加投入地参与学习。

现代教育技术知识信息量大,给学生丰富的最新的知识,有利于调动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欲望,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具体结合

第一,从各种学习网站,获取名师精品资料进行整合,提高了高中语文教案的质量,从课堂情境的设置到好的课件,将这些资料进行整合、重组和创新制作,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全文阅读

高中语文文言文课程有效教学探析

摘要: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重要的内容,传统的文言文教学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针对此种情况,本文建议采取四项有效措施,改革高中文言文教学,使文言文教学更加生动有效。

关键词:文言文有效教学高中语文

文言文是中华文化中的艺术瑰宝,于漪曾说:“汉语文负载着几千年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是文化的地质层,渗进了民族的个性,民族的睿智,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如何使文言文的教学更有效,这是摆在全体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通常都采用教师分析讲解的方法,逐字、逐句、逐段地串讲,缺乏生动性和形象性,难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学生只是被动地去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根本不懂得如何运用自已所学的知识去理解、掌握新的知识。因此必须改革高中文言文课程,采取有效措施,改进课程教学。

一、激发兴趣,形成阅读期待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份,它推动学生产生探索知识的内驱力,使学生产生进一步的学习需要和求知欲。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想办法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这种兴趣或许来源于一个有争议的字的解释,或许来源于对一句话的玩味,或许是受到一篇文章的触动,或许是受到一个古人高尚人格的吸引等等,总之,教师要借助于课内文言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喜欢文言文,认识到文言文的博大精深,趣味无穷。

二、主体感知,诵读思考并重

文言文是古代文化的载体,是古人思想的载体,也是作者情感的载体,教授文言文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文言文这个载体来认识传统文化精华、陶冶美好情操,因此不必让学生过多地受字词句的牵绊,而应该教会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去思想语言深处的文化内涵,感受作者为文时的心里波澜,这样,才能汲取文化营养,受到美的熏陶。把学生引导到对文言文内涵的感知上,才能使学生真正懂得文言文知识的丰富性、多样性,改变他们认为文言文又旧又难的认识,萌发深入了解文言文的想法。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文言文学习中,要读懂课文,理解文意,必须反复诵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这也是古人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他们重视诵读的习惯无疑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大声朗读也是培养语感、提高语言学习效果的必要手段。但是,只有把读书与思考结合起来,才能读出书中的味道。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文言文的教学不能忽视诵读,更不能忽视引导学生思考。带着问题在思考中诵读,才能更好地理解与感悟文言文,进行有效学习。

全文阅读

赏风景 品真情 悟哲理

【作者简介】国庆波,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位育中学语文学科基地主持人;现任上海市位育中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全国优秀教师,全国科研优秀教师,全国科研杰出校长;辽宁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省先进女职工;盘锦市优秀教师、模范教师、优秀班主任标兵、十佳女园丁、学科带头人;徐汇区园丁奖、区学科带头人、区好党员。多年来进行了各级各类课题研究与教改试验10多项。先后撰写论文20余篇,主编、参编图书10余本,指导学生发表文章100多篇。

欣赏山水游记散文,视角应该是多元立体的。从作者的景物描写到景物寄蕴的丰富情感,再到出世入世的哲理揭示,都是我们要欣赏的界面。中国文学史上,历代散文浩瀚纷繁,数量庞大,佳作卷卷,特别是山水游记作品,被世代文人奉为至宝,世代相传。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多个单元编入了这些精品。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苏轼的《前赤壁赋》、《石钟山记》、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都是脍炙人口的记游山水的名篇。唐宋山水游记,几乎篇篇都是精品,每篇都景语、情趣和哲思兼具,将风景、真情、哲理三者相融统一,描绘了一幅幅空灵曼妙的山水画卷,展现了一个个超凡脱俗的美学境界,显示了一个个深邃剔透的哲理空间,令后来学子赏叹品读,百诵不厌。这些山水游记的名篇,在景、情、理各个层面都值得我们去探究、去品味、去借鉴。

一、身临其境赏风景

任何一篇记游散文,都离不开对某一特定时空的风景进行多视角的描绘。如在《前赤壁赋》中,苏轼用清风、明月、白露、江水、小舟绘制出一幅美妙恬静的“秋江月夜图”;而《石钟山记》中,通过描写月下如猛兽奇鬼的大石、山上如老人咳且笑的栖鹘,就向读者展现了一幅神秘、幽邃、惊悚的石钟山夜景。《游褒禅山记》中王安石描写了山洞的幽深、昏暗、寒气袭人、景色愈来愈奇。《小石潭记》中柳宗元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石潭景物的幽美和静穆。细细欣赏,仿佛置身在这山水美景之中,又仿佛是与作者一同抒感,品悟人生。因此,鉴赏风景就无可置疑地成为鉴赏一篇优美的唐宋游记诗文的第一步。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分以下几步去引导学生欣赏风景。

1、尽情想象,走进意境

学生在赏析文章时如果只是拘泥于对原有语句的翻译或理解,那么思维就会受到限制,如果少了想象力,景色就呆板无动感。我们要引导学生善于调动自己的生活观察、阅读积累,展开积极而合理的想象,让作品所描述的形象活现于我们的脑海里,从而对作品的意境获得鲜明、深刻的感知。如在《前赤壁赋》的教学中,可以请一位学生配乐朗读写景的语句,请其他学生一起闭上眼睛感受一下是怎样一幅优美的画卷。同时请有绘画特长的学生还原画面。通过这三种方式,学生有了身临其境的体验,感受也会更加立体。有时候,教师仅仅用投影的方式再现画面进行串讲,并不足以显示出描述对象的内涵与风韵神采,难以显示其应有的生机与活力。因此,我们还要善于变静为动,通过朗读和想象让作品的静态化为连续活动的镜头,只有这样,景物才会“活”起来,才会充满了灵气,焕发出盎然的生机与活泼的情趣。如学习“月出于东山之山,徘徊于斗牛之间”,就可以让学生想象月亮缓缓升起的动态之美,体会作者对月夜美景的眷恋之情。再如学习“至莫夜月明……如乐作焉”,可以让学生通过水声的变化想象人的心情由惊恐到惊喜的变化。所以,在赏析唐宋山水游记的写景文字时,如果能指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再现画面,就可以使他们有身临其境的体验,从而更好地感受景物的艺术魅力,感受独特的审美意境。

2.自由点评,比较赏析

作者要把景物写得生动形象,寓情于景,还需要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及一些特别的词语。因此在深入感受作品艺术形象的基础上,应指导学生从诗文的特点出发,抓住语言特色,让学生小组合作,共同讨论,探讨点评景色描写的绝妙之处。学生自由点评,可以谈修辞方法的妙用,可以谈渲染映衬、动静结合、移步换景等手法的妙用,也可以谈词语的锤炼、谈句式的选择、诗眼文眼的精妙等等。如在《前赤壁赋》的教学中,在再现画面,感受艺术形象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对比手法的妙用。比如“盈”与“虚”、“消”与“长”、“物”与“我”、“一苇”与“万顷”、“沧海”与“一粟”、“一瞬”与“无穷”等字、词、短语的对比;主、客二人对同景而生异感的对比,揭示深刻的哲理,深化了文章内容。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