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院社会实践个人总结

医院社会实践个人总结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临床医学生社会实践管理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由于受到各方面条件的制约,以往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以“教学主管部门制定活动方案,学生具体实施”的模式[3],还存在诸多问题:

1.社会实践形式单一,参与学生受限。根据我们调查数据显示只有23.4%的学生参加过社会实践活动,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87.5%的学生表示愿意参加社会实践;且55.3%的学生认为以往实践形式单一,主要由教学主管部门组织社会实践全过程。这种社会实践流于形式,学生只是被动参与,不能发挥所长,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收获很少,失去了社会实践应有的意义。

2.社会实践内容单调,无法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参加过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其中35.3%的人认为以往的社会实践活动内容贫乏,不能满足临床医学生对于社会实践的需求;其中32.9%的学生认为以前的社会实践活动不能调动医学生的积极性。

3.社会实践保障不到位,缺乏专业教师指导。长期以来,大学生社会实践经费不足;部分单位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的指导,教师对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缺乏有效的指导模式与技能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制约着医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基于上述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从2010年起,对临床医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了项目化运作。即改变过去以教学主管部门来进行发动和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的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主导的社会实践项目化管理”的全新模式,以进一步丰富我院医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内容和形式,激发医学生爱国爱党、奉献社会的情感,全面提高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自主创新能力。

二、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管理运作模式

根据以往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及出现问题的思考,我们提出了由“酝酿选题———自由组队———设计方案———申请答辩———实施实践———总结评优———宣传交流”七个环节组成的社会实践活动项目化管理运作模式。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社会实践每一个环节中,其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使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得到历练,培养医学生健康的情感,充实的精神世界,正确的医学道德,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1.我院在尝试社会实践项目化管理运动实践中,首先对项目选题进行了的精心的规划,根据当前学校党政的工作重心及临床医学热点问题,设计社会实践主题范围,申请实践的学生团队应根据自身兴趣和特长再进行细化,提出与主题相符的项目选题。要求社会实践选题应该遵守医学生素质教育培养的要求,弥补医学生在临床工作和科研理论工作中接触较少或者缺少的范围和领域。

全文阅读

把握卫生服务和谐模式 全力培养合格社区(全科)医生

摘要 笔者理论结合实践,积极构建了一个新型特色卫生服务模式,即“54321模式”,并就如何实施该模式培养合格社区(全科)医生方面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卫生服务 和谐模式 社区(全科)医生 培养

在最近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医疗服务体制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构建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分工合理、配合密切、互为补充、双向转诊的新型城市医疗服务体系”将是今后一段时间工作的重点。笔者理论结合实践,积极构建了一个新型特色卫生服务模式,即“54321模式”,并就如何实施该模式培养合格社区(全科)医生方面进行了研究。

构架新型特色模式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构架新型特色模式的总的指导思想是,卫生服务系统实施“公平优先,逐渐达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的目标。具体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如下。

医疗卫生保健体系和制度的改革是决定新模式改革的方向盘 目前,国家已经明确表示,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应该以公有制为主导。这就给新模式改革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如何在理解政策的基础上深层次地改革目前医疗卫生体制的运行机制。

人口结构和疾病谱的变化是新模式改革的晴雨表 目前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社会的特点是慢性病发生率高、病程长、疾病负担重;另外,目前疾病谱已经由原来以生物性疾病为主的态势转变为以慢性病为主的态势。

社会经济文化的地区性差异,决定服务人群的特点,这也是调整新模式改革的指南针鉴于中国地方大,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特有的卫生区情,各个地方卫生机构必须根据自己的特殊区情调整自己的改革思路,以便满足居民的需求,提高居民的满意程度。

全文阅读

创新医学生社会实践模式初探

摘 要 医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的项目化管理模式是一次有益尝试,它改变过去以思政主管部门来进行发动和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的模式,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内容和形式,有利于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充实的精神世界,正确的医学道德,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社会实践 项目化管理

医学生教育, 不仅要加强专业业务素质的培养, 而且必须加强其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社科素质、身心素质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它应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创新精神为重点,以教会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为目标。医学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尤其是临床医学教育, 要使医学生把接收的教育信息内化为自身素质, 只有经过切身的体验和躬行实践才可能实现。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努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成才成长的重要途径, 已经成为高校实践育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医学生社会实践现状

作为学生认识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形式, 近年来医学院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已经在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综合素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 社会实践活动是推进临床医学生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和适应社会发展形势的重要教育途径。

形势的发展对医学生社会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果不能与时俱进的探索新的路子, 那就可能使社会实践落后于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 落后于时代和社会的发展需求, 无法适应发展经济、提升综合国力的大局。目前医学社会实践中的不足主要表现为:

(1)对社会实践重要性的认识需进一步提高。未来社会需要的医学人才既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高超的医学技能, 又要具备全面的创新能力、人文精神、交流艺术和服务意识。要从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高度看待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改变认为社会实践仅是思政部门一家要关心的问题的不恰当态度, 正确理解社会实践在培养医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全文阅读

高职高专医学院校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分析高职高专医学院校社会实践活动存在问题,并从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医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和开展医学生专业性社会实践活动两方面提出改善对策。

【关键词】高职高专 医学院校 医

学生 社会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2C-

0168-02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在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高专医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提高其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训练和检验其临床基本技能,也能够解决当前医学教学中的一些矛盾,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为。

一、高职高专医学院校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

全文阅读

低年级医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探究

摘要:以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提高适应社会能力主要目标,以医学院校附属医院、社会实践基地为平台,创新社会实践管理模式,旨在激发和培养低年级医学生自主学习、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提升医学生的政治素养、专业素养和综合素养。

关键词:低年级医学生;社会实践;探讨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学生在课余时间结合自身专业参与社会工作及活动的一种形式,在我国已有30余年历史,它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提高适应社会能力的有效方法。本文对近两年来我院开展的低年级医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分析总结,结合不同的专业、组织形式,探索低年级医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创新模式,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升医学生的政治素养、专业素养和综合素养。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向技能操作转化的学习过程,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能够增强他们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查漏补缺,提高学习兴趣。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增强大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密切师生关系,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通过与团队成员以及指导教师的不断沟通、磨合,接触并了解当地的风情习俗。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了大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1调查对象概况

1.1调查对象

为2015-2016年我院接受的高等医学院校在校暑期社会实践的学生,共118人;以大二学生为主;

1.2学生来源

南京医科大学医政学院、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南京医科大学临床学院、扬州大学医学院、徐州医学院、南通大学医学院、浙江医科大学、宁夏医学院等11所医学院校;

全文阅读

临床医学本科课程探究

一、调查资料与方法

本次研究通过国家教委有关部门从国内医学院校收集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教改情况等有关资料。由于部分院校所提供的资料项目不全,故统计时,作了技术处理,在有关表格及讨论中不再一一说明。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现状。

本次调查共收集到49所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学时情况。资料显示:(1)必修课总学时都比较高,最高达4593学时,平均也达3575.80学时,明显超过其他专业;(2)实践(验)学时较少,与理论课的比例均不到1∶1;(3)选修课学时所占比例较低,各校差别也很大。

2.临床医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情况。

本次调查收集了69所院校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情况,现将总体情况统计列表。调查结果表明,必修课从总体上看要多于选修课(选/必比例为1.62);考试课明显多于考查课。调查资料还表明,在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的必修课课程设置中,各医学院校开设的课程(必修课)有74门,其中有45门为30%的院校开设,有37门为50%的院校开设,有33门为80%的院校开设,有19门为100%的院校开设。这19门课程可分为公共基础、基础医学、临床医学3个类别。它们是:政治课(含马克思主义原理、社会主义建设、中国革命史)及体育、英语、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医用物理学、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病理解剖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实验诊断学、体检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其中有11门为主干课程,它们占国家教委规定的临床医学专业主干课程的91.67%。根据69所院校提供的资料表明,作为临床医学专业主干课程的医学免疫学有14.4%的院校未开设。资料显示:(1)在必修课程中,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综合学科课程比较少或没有,只有极少数的院校开设了分子生物学(4.35%)、社会医学(5.80%)、临床药理学(4.35%)、急诊医学(2.90%)、老年医学(2.90%)、病生(1.45%)、临床营养学(1.45%)、卫生管理学(1.45%)、临床免疫学(1.45%)等课程,少数院校开设了理疗康复学(11.59%)、专业英语(17.39%)以及文献检索(26.09%)、卫生统计学(27.54%)、法医学(28.99%)等课程;部分院校开设了医学伦理学(34.78%)、卫生学(34.78%)、细胞生物学(37.68%)、局部解剖学(37.68%)、医学遗传学(46.38%)、外科总论(46.38%)、流行病学(47.83%)、医学心理学(47.83%)、医学遗传学(46.38%)、生物学(57.97%)等课程,整个课程体系与以前相比变化不少;(2)开设的选修课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课程门数也明显少于必修课;(3)各院校的课程内容都有一定差异,在平均开设的38门课程中,只有19门相同(50%)。课程设置上的相似与差异反映了临床医学专业的共性,也反映了地区与办学院校的个性。

3.课程及课程设置的改革情况。

全文阅读

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1方法

2011年9月一2013年l月连续三学期,试验组采用农村卫生院定向医生培养基础课程体系教学实践,对照组采用全日制普通本科临床医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教学。我院结合医学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求,坚持“为农村办学,为基层服务”的办学特色,培养社会需要的强能力、高素质应用型高级医学人才,已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形成以学生为本,知识传教、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的教学指导思想和以临床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实践教学理念。12.1第一阶段(2011年5月一2011年8月)①确定特色专业培养方案,根据培养目标要求,进行课程体系改革。修订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大纲;②优化师资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原有教师基础上,引进1一2名博士充实教师队伍;③修订和规范教学管理文件,完善并建立切实有效的教学质量保证和监控体系,建立教师教学工作目标管理体系,并组织实施。1.22第二阶段(2011年9月一2013年l月)运行修订后的特色专业培养方案,实施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改善实践教学条件,继续投入100万建立临床综合技能模拟教学实验室,在原有基础上增建实践教学基地,进一步拓展教学功能。以学校建设临床技能综合楼为契机,按照满足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对临床医学专业模拟教学实验室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大投入,建设功能完备的现代化临床技能实验实训基地;按照临床能力培养体系和全新实践技能课程体系,优化实践课程教学内容,运行全新实践教学模式。1.3评价标准主要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基础理论知识进行考评,同时考察学生人文素养包括奉献精神、职业操守等。

2结果

三个学期结束后对两组学生进行测评,试验组学生在实践能力的测试中平均分为84.6分,而对照组学生为72.1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尸<0.05)。同时,试验组学生实训的时间长,有强烈的同情心和奉献精神。

3讨论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理论背景深厚和实践技能突出的应用型人才成为很多行业需求的对象,它主要是相对于学术研究型人才而言。通常应用型医学人才可定义为能将医学理论知识和实训技能运用到临床工作中的医学院毕业生,其不仅有丰富的医学基础知识,同时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而实际上,国内的现状是基层医院人才极度缺乏。虽然基层医院已加强对高学历和高素质人才的引进,但由于待遇、发展机会等因素的影响,人才难引入,易流失。同时,尽管医疗队伍的数量逐渐增加和素质不断提升,但依然存在无法满足人们对医疗服务需求的需求,主要包括高水平人才总量不充足;分布不平衡,往往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农村和城市社区医疗队伍的素质有待提高;城、乡之间,沿海与中西部之间差距较大。因此,医疗事业想要更好的发展,就要求医学高等院校不仅要造就一批科研水平较高的人才,更需要培养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医学人才以优化医疗队伍的结构。总结以往经验,我校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重视市场需求,追求实用;引入现代医学理论,早期接触临床;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整合。在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定期组织学生深入基层,通过进社区、进乡村,了解基层医疗现状和人们的健康状况,为群众提供义诊和健康讲座,使学生在实践中增加才干、磨砺意志,培养关爱患者、尊重生命的职业操守,以逐步成为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降5]。本组资料结果显示,对照组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的虽好,但实践能力不足,这可能与培养方式有关,因其所学课程更偏于基础理论,实践课时间比重较小;而试验组学生的实践能力明显更强,这与实践课程的时间在总学时中所占比重加大有直接联系,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这也符合当前社会的需求。综上所述,实施农村卫生院定向医生培养基础课程体系教学的学生实践能力更强,同时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符合当前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因此,笔者认为本课程体系的推广对缓解基层医院的人才资源短缺、提高毕业时的竞争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曹丽梅 邓卫红 战海艳 单位:牡丹江医学院红旗医院临床医学院

全文阅读

临床医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1临床实践与医学理论相结合

临床实践教学变“灌输”式的教育为“启发引导式”的教育。临床实践教学模式上尝试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小组讨论为主要教学形式的课间见习教学模式。使学生“早临床、多临床”,促进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促使学生做好相关内容的预习。这种模式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处在临床医生的位置上,有利于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

1.1临床教学病历讨论

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临床病例讨论,并注意结合执业医师考试内容。通过学生预先准备,再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讨论,最后教师针对病例特点及学生在讨论时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以加强学生对临床病例的认识。这种转换是学生由被动性学习向主动性学习转变,从机械性学习向思考性学习转变,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1.2通过“临床路径”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临床路径”是临床治疗的综合模式,是针对某一疾病建立的一套标准化治疗模式与治疗程序,以循证医学证据和指南为指导来促进治疗组织和疾病管理的方法,其目的是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并缩短疗程、降低成本[2]。在临床实践教学中,学生应熟悉和掌握其中的主要内容,了解患者入院后应采取的主要诊疗活动,重点医嘱(包括长期医嘱、临时医嘱)、主要护理工作及病程记录等。使学生主动建立临床动态思维,对学生医学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3加强实践基地建设保障临床教学质量

甘肃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甘肃省中医院)、甘肃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均为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共有1500张床位,病源丰富,可以满足本专业临床见习与实习的需求,为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中西医临床人才提供了临床实践的基本保障。目前本专业还与甘肃省人民医院、天水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等建立了广泛的联系,成为我院的临床教学培训基地,为本专业的临床实践教学提供了有效支撑。使学生快速地把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临床教学质量和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

全文阅读

高校医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特点分析

【摘 要】医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已在长期工作中形成特有的活动模式和内容,在实践活动的服务性、社会性等共通性外,医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发挥学生主体能动、凸显医学专业特色、重视基层群众需求、体现民族时代精神等几方面。

【关键词】高校;医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特点

大学生具有很强的自主意识和创造精神,但当前大学生还较普遍地欠缺独立思考能力(独立的人格、独立的思考、批判的精神等)、表达能力(口头、书面表达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合理分配有限的人财物等资源、处理复杂的问题、办成具体的事情等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这需要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不断地积累和改善,能够加速这些能力的训练和提升的正是有着明确任务和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医学生参与实践的重要平台,已成为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医德教育的重要途径,高等医学院校要积极致力于增强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在工作实践中寻找新途径、新模式,更好地培养复合型、创新型的高素质医学人才。[1]除了具备实践活动的服务性、社会性等共通性外,医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还在长期工作中形成特有的活动模式和内容、特点,下文将结合南京大学医学院的暑期社会实践案例探析医学生相比其他专业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现出的几方面特点。

南京大学医学院多年来利用暑假组织学生到医院、社区、敬老院、福利院、革命老区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2009年暑假,组织学生党员赴苏北宿迁社会实践,并以此为契机开创性地与宿迁市人民医院建立了联系,成立南京大学医学院宿迁市人民医院社会实践基地。2010年8月成立“南京大学医学院党员志愿者服务队”,与南京市南湖蓓蕾社区联手,服务社区医疗,为社区群众开展义诊和医学知识宣传工作,开展了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活动,收到相关部门的好评。2011年暑期,医学院共组织成立江苏省农村居民民生状况调查团队、“纽”工作营、博爱小分队、生命接力棒团队、校友口述实录团队、玉树灾区关爱小分队等多个课题共27支社会实践团队,大范围、多层次地指导学生投身实践、服务社会,取得了重要的成果。2012年暑期,南京大学医学院“南川区百户农民医疗状况调查”、“爱在山里行——云南农村地区医疗状况调研与记录小队”、“纽工作营暑期营”三支团队获得暑期社会实践江苏省省级重点团队表彰。在多年的社会实践工作探索中,医学生相较于其他专业大学生体现出的特点可总结为四方面:

1.发挥学生主体能动

坚持发挥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主体性,尊重学生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高校及老师是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者,而不是由老师取代学生制定主题;任何形式、任何内容的社会实践都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例如,南京大学医学院每年四月举办暑期社会实践选题策划大赛,由所有同学集思广益,以个人或团队提交选题说明或策划案,院系对最终入选的优秀选题进行鼓励培植,在医学院每年校级立项的暑期社会实践项目中多达80%是由学生自定选题、自行组队的。

2.凸显医学专业特色

全文阅读

医学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思考

摘要: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促进学校改革发展、优化育人环境、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医学院校的特殊性决定了医学院校校园文化的特殊性。医学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将对每个在校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等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将影响其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

关键词:院校特色 校园文化 学校改革

校园文化是在学校发展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以社会先进文化为主导,以师生文化活动为主体,以校园精神为底蕴,由师生员工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是学校办学理念、育人模式、内在精神和外部形象的综合体现。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促进学校改革发展,优化育人环境,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医学院校与综合型院校相比专业性强,与其他专业型院校相比实践性强,医学生担负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神圣使命,医学生素质的高低,将影响其从事医疗卫生工作的质量。在高等医学院校学生素质培养中,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的精神、传统、作风和理想追求的综合体现,将对每个在校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等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将影响其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直至终生。

一、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1.重专业,轻人文

目前医学院校培养才人注重实用性、操作性,社会人才需求与评价机制导向作用导致医学院校对医学生的培养注重专业知识,忽视人文素质。从医学院校人文课程的设置比重便可看出,数据显示,西方发达国家医学院校的医学课程基本上由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医学三大部分组成,强调医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相互渗透,其中哲学政治、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占总学时的比例,美国为20%,德国为26%,英、日为10%~15%。亚太地区医学顾问会议提出建议,医学教育计划人文科学类课程比重应为总学时的10%。我国部分医学院校人文社会课程最高比例为9.3%,最低占4.6%,大多数在7%~8%,平均为7.54%。医学院校人文课程的地位极其微妙,在国家教学大纲的要求下,各医学院校都有必要的人文课程的开设,但从上课时间、考查方式来看,明显有不重视因素存在,人文课程成为点缀。

2.重技能,轻医德

由于专业技能至上的人才观,导致人才的全面发展难以实现。人才标准是一个多方面的综合结构系统,它不仅包括各种技能,而且还包括道德行为及人文精神等方面。而唯技能的人才观扭曲了对人才的全面认识,以技能取代一切,学校所培养的人才至多是一种无社会责任感的“医学匠人”、功能不健全的“智能机器人”,人的心理素质、社会责任感及道德品质日趋下降。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