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药科学研究

医药科学研究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医药学科交叉研究

1学科交叉在学科建设中的意义

学科是指专门的知识体系,学科建设是围绕着学科学术的发展与知识的创新所做的一些基础性工作。学科交叉应是指学科知识的交叉和融合。早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心理学研究专家伍德沃思,便开始使用跨学科一词,起初对跨学科的解读类似于“合作研究”[1]。即研究中需要具备不同知识背景的人的共同参与。1972年,在经合组织的教育研究与创新中心组织的跨学科研讨会中,将跨学科界定为,对2个或多个不同学科的整合———这种整合既是学科间互动的过程,包括从简单的学科认识交流到材料、概念群、方法论和认识论、学科话语的互通有无,乃至研究路径、科研组织方式和学科人才培养的整合[2]。学科在不同的使用环境下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概念———知识体系与实体学科,知识体系是学科的灵魂,实体学科则包含学科队伍、学科平台等,具有承载学科知识体系、发展学科学术、创新学科知识、培养学科人才等功能。纵观人类各学科知识的创新和发展的过程,无一不是汲取了同时代相关领域新的知识和技术成果,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包容精神,有力地促进了本学科学术的发展和知识的创新。学科建设工作是为促进学科学术的发展和知识的创新,学科知识的交叉和融合是产生新知识的有效途径,正如学者所说,学科交叉融合有助于催生重大科学成就;学科交叉融合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学科交叉融合是当今世界一流大学的共识和特征[3]。因此,在学科建设过程中积极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对于学科学术发展、知识创新、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等均具有深远的意义。

2中医药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身的一些特点,中医药学科是以中医药知识为主体的学科,中医药知识或理论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是医学和哲学的融合,或者说是借助哲学为说理工具的医学,其理论具有显著的哲学特征,即比较宏观,在临床上对很多疾病都有较好的指导作用,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是其优点。但中医药理论相对抽象,思辨性较强,很难统一标准,具体操作难度较大。因此,很多学者提出中医药学科固有的理论正是阻碍中医药学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必须使其理论现代化才能真正促进中医药学的发展。但在实践当中,中医药理论如何现代化的问题至今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很多项目的研究也仅停留在中医药理论的现代阐释上,而这种阐释充其量只是以管窥豹,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很难反映中医药理论的科学内涵。目前,学科建设在学科(知识体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已为高校所共识,中医药学科在重点学科建设格局中也占有重要的位置。从校级重点学科到地方或省级重点学科,再到国家级重点学科,都有中医药学科的身影,重点学科建设已对中医药学科的发展形成了巨大的推动力。但在中医药学科建设中仍存在着一些阻碍其发展的因素。主要表现在学科方向的局限、人才队伍的局限和基地平台的局限三个方面。(1)学科方向规定着学科的发展,方向过于局限将会限制学科的发展。而目前中医药学科的研究方向大多数都局限在本学科有限的领域之内,且并没有真正体现本学科的内涵。这种基于自身狭窄领域的研究视野很难实现学科学术发展的突破。(2)人才队伍也是目前制约中医药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近些年我们培养了大批的硕士和博士,很多中医药学科现在高学历者所占比重已经很大,但其专业知识相对单一,学科基本上仍是相同专业者的俱乐部。这种知识的结构的单一性也造就了学术研究思维的同一性。(3)基地平台的相似性问题很突出。中医药学科在建设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代相关学科的研究仪器和设备来开展自身学术的研究工作,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建设什么样的平台要从自身学科的性质出发,一定要遵从自身学科内涵的发展规律。兼收并蓄是任何学科发展的共有特点和规律,中医药在理论和实践发展过程中也一定要遵从这种特点和规律。在中医药学科建设过程中,学科方向的狭窄性、学科队伍知识结构的单一性及学科基地平台的相似性等这些问题必须在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中才能真正解决。

3在学科建设中促进中医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学科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构筑学科平台,这三个根本任务为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3.1以方向凝练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学科方向既要保持在一定时期内的稳定性,又要在不偏离其内涵的前提下不断调整其外延,这是学科学术不断发展、创新和保持学科活力的保证。而支撑学科方向的是具体的研究项目,学科方向规定着研究项目的范围,研究项目又促使学科方向不断凝练。学科研究项目的申报一般要符合国家或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也就是说申报项目的研究内容受国家或地方政策导向的影响。因此,学科方向的凝练也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研究工作的分工也愈来愈细,作为服务国家或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项目,其研究内容也越来越广泛,涉及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也往往不是单一的学科所能完全具备的。尤其对于中医药学科来说,其理论体系和现代医学相去甚远,而目前开展中医药研究工作基本离不开现代医学理论和现代医学相关研究方法和技术的支持。这就使学科交叉成为学科开展项目研究和方向凝练的必经之路。胡瑞等通过对麻省理工学院的分析,发现跨学科研究组织是科研项目得以实施完成的重要载体,而灵活机动的跨学科组织是麻省理工学院学科交叉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设有许多临时性的、以主要研究方向命名的跨学科研究组织,这些组织以研究任务为导向,依据课题研究的需要集结不同背景的研究人员,课题组随着研究任务的完成而解散[3]。目前该校大型的跨学科研究组织已超过60个[4]。这一通过研究项目进行学科交叉融合的措施是麻省理工学院高效率、高质量完成课题研究任务的有力保障。这一举措也是国家多年来一直所大力倡导的,如973研究项目、协同创新项目等项目的立项研究工作,必须由多个学科组建成大团队联合攻关。以项目研究带动学科的交叉融合是很自然的一种方式。

全文阅读

科研思维论文:医院药学研究生科研思维透析

作者:蔡庆群 房财富 唐洪梅 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 广州中医药大学

加强对研究生的科研指导

研究生在读研期间要认真研究导师和所在院所相关导师的科研论文、科研方法和成果等,在导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到导师的研究课题中去,及时关注现有的研究新进展、研究中遇到的科研问题,通过科学研究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导师的指导下,研究生通过对文献资料整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操作、实验数据的分析统计及科研论文的撰写,主动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以此熟悉科学研究步骤,学到相关的研究方法,提高科研能力[4]。在科研过程中,要加强对研究生科研学术态度的培养,严格及时书写每天的实验记录,同时认真思考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分析哪些问题是实验过程中人为疏忽造成的,哪些问题是实验本身造成的。对于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要及时与导师、课题组成员商量,找出问题的真正原因,定期向课题组汇报实验的进展情况,撰写研究工作总结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研究生的创新思维。

营造学术创新氛围

导师可以带领学生参加各种学术交流会、学术论坛、学术讲座、课题评审会、课题答辩会等,积极创造机会和平台使研究生有机会聆听国内外学者的学术历程、学术经验、学术成果,了解国内外最新学术研究动态、扩展学术视野、开阔学术思路、增长学术见识[6],能够有效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发掘独特地研究视角,这些都使得研究生的创新性思维更加活跃;多鼓励学生参加毕业研究生的毕业论文答辩,汲取别人的成功的经验和教训,不仅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启发,同时也会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促使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全面的综合能力的培养。

搭建科研合作平台

研究生在做科研期间,如果仅仅停留在自己的实验室,科研思维可能会局限于所在的学科,但是随着新兴学科的不断兴起,研究方法不断在创新,在面对一些新的交叉学科的问题和新的研究领域,研究生往往无从下手。这些知识如果仅靠研究生自己去探索,去学习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且不一定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开展与一些科研单位的科研合作将是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要让研究生多走出去,多和其他科研单位开展交流学习。导师可以将部分实验委托科研单位来承担,同时选派研究生去该科研单位实习协助完成实验。在实习期间研究生要严格遵守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来做科研,除了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导师的实验,还要积极协助实习单位的其他课题工作,促进研究生和实习单位的友好合作交流。实习不仅让研究生学到更多更全面新的科研思路和科研方法,同时也培养研究生良好的交际合作能力。也可以通过产学研结合模式在现代化创新性药学专业人才培养中不断进行实践与探索研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7]。

参与医院药学科研和实践活动

全文阅读

医药研究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体会

通过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对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认识到这次学习实践的重点在于实践,在于解决影响本单位科学发展的重大问题。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对于我们所来说,以人为本就是要调动全所职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最大潜能,做到人尽其才。科技体制改革后,我所在职职工人数明显减少,人员素质明显提高,科研能力明显提升,承担课题数量明显增多,因此,充分调动每个职工的积极性,使其在自己的岗位上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已成为我所能否抓住机遇,充分发挥国家队作用的关键所在。只有不断为职工创造宽松的研究环境,做到人尽其才,才能充分发挥每个职工的最大潜能,才有可能有全所的创新发展。

以人为本,还要培养职工的责任心和自信心,倡导积极向上、求真务实、自觉奉献的精神。近年来,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迅速,国家对科技工作越来越重视,中医药科研工作也获得了空前的支持,科研经费大幅增长,但随之而来的是浮躁之风有所抬头。在这种形势下,如何保证科研质量,是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关键环节。培养每位职工的责任心,树立对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理念,在本职岗位上,尽自己的能力,发展中医药信息事业,才能保证我们所能够承担历史所赋予的责任。尽管国家的经济条件有了快速的发展,尽管中医药科研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我们依然面临着众多的困难,特别是我们所,我们要建立一个新的交叉学科,这个学科无论是在国家、医疗卫生,还是中医药发展中,均不是处于重要地位,因此,培养职工的自信心,倡导积极向上、求真务实、自觉奉献的精神,无论是对学科的发展,还是对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以人为本,还要重视继续教育,不断提高在职人员的科研能力与综合水平;培养、引进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改善人才结构。由于历史的原因,也由于学科的原因,我们所必须非常重视职工的继续教育,乃至终身教育。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在职人员的科研能力与综合水平,才能保证我们所不至落后于时代,保证我们所始终发挥国家队的作用,保证我们所始终具有创新的活力,对学科和事业的发展始终具有引导作用。尽管我们所在科技体制改革后,人才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引进了一批硕士、博士研究生,也吸收了一些博士后人员,但这批新生力量还很难在短时间内成长为学术带头人,因此,引进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对我们的发展非常重要。要研究如何创造条件吸收引进高水平人才。

以人为本,还要重视发挥老专家对我所学术发展的指导作用。老专家是我们所的宝贵财富,他们在我们所的发展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对我们的学科和事业有着深厚的感情、丰富的经验、智慧和知识,充分发挥老专家对我所学术发展的指导作用,是保证我们所连续发展,特别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

以人为本,还必须关心和努力改善职工生活与工作条件,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增强全所的凝聚力。如前所述,国家的经济有了快速的发展,中医药科研经费大幅增长,但能够用于科研人员改善生活的经费并没有明显增长,因而造成了我所科研人员科研工作大幅增加,而待遇并没有明显提高,因此,关心和努力改善职工生活与工作条件,是保证科研人员积极性不断提高的重要基础。通过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增强全所的凝聚力,也对不断提高职工积极性具有重要作用。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全文阅读

中医药传统文化的科学价值研究论文

【关键词】中医药学;传统文化;科学价值

我国的中医药学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风雨飘摇之后,其独特的整体协调、辨证施治等思维方式和治则治法依然保持了不朽的魅力。任何一种理论形态、思维方式的生成都不是空穴来风,都会有其生成的土壤、阳光和水分。中医药学的科学研究传统是在中国博大精深的东方古文化背景的土壤中形成的,也是东方文化中孕育出的最为璀璨的一颗明珠。中医药学的发展见证了中国特定时代人类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的变迁。随着科学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西方科学进入后现代时代,映射出向东方回归的痕迹,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想与中医药学哲学思想有着深深的默契,后现代医学也与中医药学存在明显的暗合。可以说,后现代科学的脚步正是使中医药学感受到强烈共振的空谷足音,它预示着中医药学将在21世纪与后现代化邂逅。这些都说明,中医药学传统文化中蕴涵着大量的科学合理性和现实启发性,其优势必须保持。

1中医药传统科学文化中蕴涵着大量现代科学思想

1.1系统论思想尽管近代的系统方法是从20世纪40年展起来的,但一些朴素的系统思想却早在二三千年前就在东方出现了。中国古代存在着典型的有机整体观念,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前就形成了朴素的整体系统观。如在我国最早的著作《易经》和“洪范”中就提出了“八卦”(天、地、雷、火、风、泽、水、山)、“五行”(金、木、水、火、土)说。八卦说把世界看作为一个由基本要素组成的系统整体,以代表天地的乾坤二卦作为起始形成八卦,八卦重叠形成六十四卦,从而形成了概括天地间万事万物的世界体系。而且《易经》还把世界看作由基本矛盾关系所规定的层次系统整体,是一个动态的循环演化的系统整体。同样五行说也是将世界看作是由五种基本要素金木水火土组成的系统整体,这五种要素彼此相生相克形成不同层次的系统结构,从而构成一个复杂的大系统。所以这些理论基本上都是将最基本的物质元素看作是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元素,而整个世界无非是由这些元素组成的整体系统,它们之间相生相克,使得整个世界不断循环演化,形成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系统整体。公元前五百多年,以老子为创始人的道家对系统提出了精辟的看法,在其经典著作《老子》、《荀子》等著作中提出的“有无”“阴阳”学说用一些更抽象的范畴,如有与无、一与二、始与终、阴与阳等对立统一的关系来表达自然界的统一性。它们认为“道”是事物之本源,又是事物的法则。天、地、人都是道的产物,它们具有统一性。道是天、地、人的主体,也是天地人运动必须遵守的规律和行动法则,认为世界的起源于“无生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

植根于中国古代文化土壤中的中国古代医学思想同样包含有丰富的系统观念。《黄帝内经》中人体被看作一个和谐的有机整体,并进一步被看作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人的养生规律是与外界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的,故有“天人相应”的医疗原则,主张把生理现象与自然现象相联系,提倡整体辨证施治的观点。

中医药学的这种观点受到国际上系统科学家的高度重视。当代著名系统科学家,耗散结构理论的创始人普利高津(Prigaogine)曾说:“我们正是站在一个新的综合、新的自然观的起点上。也许我们最终有可能把强调定量描述的西方传统和着限于自发组织世界的中国传统结合起来”[1]。

中医的诊断方法中依然蕴涵着大量的系统论思想,中医的诊断包括四诊和辨证,四诊除通过望、闻、问、切外,还包括参考病人的社会心理状况、体质状况以及自然环境状况等信息,对病因、病位和病机做出明确判断。辨证是以一定的经验(包括理论)为基础的信息加工、分析和处理的过程,辨证既是对四诊资料的处理,又反作用于四诊技术的运用,同时还受治疗结果的反馈,并不断完善和更新。中医药学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种,药物治疗的方法是针对证候组方遣药,非药物治疗也同时针对证候或病因,选择针灸、推拿或心理、音乐等来治疗。其治疗思路整理如图1。

1.2演化论思想中国古代演化观主要表现在阴阳学说、五行说、太极图等学说之中。大多都是将万物的演化描述成为一个相生相克、连锁轮回的变化链条,其变化在一个闭合的回圈中进行,而始点最后又变成了终点。中医药学思维活动是动态的过程,通过人的机体在自然状态下的动态描述,去反映出症状或生理现象的表现,如临床中获得的脉象、病人的面色、舌体形状。中医药理论认为人的复杂性在于它自身和环境的相互联系及相互作用的动态变化,元气学说阐明了“形”与“气”相互转化的发展观,强调“从其气则和,违其气则病”,注重人的生命活动统一过程状态演化,如中医理论中健康概念实质上体现的是阴阳之间交互作用,形成自和的最佳状态,医疗的任务就是调整这种状态的非平衡或非最佳状态。中医学对生理过程的认识角度是从气化的结构和气化的活动这一“耗散”系统出发的。

全文阅读

药剂科医学管理发展研究

[摘要]针对我院药剂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医院药学发展的方向和药剂科管理模式转变的必要性,探讨提高药剂科管理水平的方法,为我院药剂科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药剂科;管理;发展

药剂科是医院的一个重要部门,药剂科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院药剂科发展相对滞后,现行的管理模式已经落后于不断发展的医院药学,更加不能满足患者对药学服务越来越高的要求。如何转变观念,提高药剂科的管理水平,是当前药剂科管理人员需要思考的问题。

1部分药剂人员的素质偏低,急待提高

药剂科属于医技科室。多年来,对药剂人员的要求,仅是能发药、发好药就可以了,导致部分药剂人员忽略了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随着医院药学的不断发展,医院药学模式已转变为医药结合和协作的新模式,调剂工作也由传统的窗口供应服务型向技术型转变,这就给药剂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要不断地丰富和更新知识,不断地参与到药学科研工作中来,为临床提供合理用药的科学依据,才能适应医院药学的新模式。药剂科工作模式的转变,关键在于人才培养。

1.1加大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力度医药药剂科是一个以药学科学技术为依托的业务科室,而不是纯管理科室。负责人应该既是科学管理者,又是学科带头人。

1.2注重高级人才的引进和现有人员的再教育目前药学人员中,高学历人才缺乏,药剂科应该从高校中引进人才。对每个药剂人员来说,接受药学教育是一个终身过程,该过程有性质、目的、内容各不相同而又互相衔接的教育阶段组成,即药学院校基础教育、毕业后教育和再教育,称为“药学教育连续一体”。只有通过人才引进、药学人员再教育,才能培养出优秀的药学人才。

2药品管理模式落后,急需转变

全文阅读

中医药研究所实践科学发展观体会

通过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对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认识到这次学习实践的重点在于实践,在于解决影响本单位科学发展的重大问题。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对于我们所来说,以人为本就是要调动全所职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最大潜能,做到人尽其才。科技体制改革后,我所在职职工人数明显减少,人员素质明显提高,科研能力明显提升,承担课题数量明显增多,因此,充分调动每个职工的积极性,使其在自己的岗位上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已成为我所能否抓住机遇,充分发挥国家队作用的关键所在。只有不断为职工创造宽松的研究环境,做到人尽其才,才能充分发挥每个职工的最大潜能,才有可能有全所的创新发展。

以人为本,还要培养职工的责任心和自信心,倡导积极向上、求真务实、自觉奉献的精神。近年来,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迅速,国家对科技工作越来越重视,中医药科研工作也获得了空前的支持,科研经费大幅增长,但随之而来的是浮躁之风有所抬头。在这种形势下,如何保证科研质量,是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关键环节。培养每位职工的责任心,树立对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理念,在本职岗位上,尽自己的能力,发展中医药信息事业,才能保证我们所能够承担历史所赋予的责任。尽管国家的经济条件有了快速的发展,尽管中医药科研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我们依然面临着众多的困难,特别是我们所,我们要建立一个新的交叉学科,这个学科无论是在国家、医疗卫生,还是中医药发展中,均不是处于重要地位,因此,培养职工的自信心,倡导积极向上、求真务实、自觉奉献的精神,无论是对学科的发展,还是对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以人为本,还要重视继续教育,不断提高在职人员的科研能力与综合水平;培养、引进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改善人才结构。由于历史的原因,也由于学科的原因,我们所必须非常重视职工的继续教育,乃至终身教育。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在职人员的科研能力与综合水平,才能保证我们所不至落后于时代,保证我们所始终发挥国家队的作用,保证我们所始终具有创新的活力,对学科和事业的发展始终具有引导作用。尽管我们所在科技体制改革后,人才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引进了一批硕士、博士研究生,也吸收了一些博士后人员,但这批新生力量还很难在短时间内成长为学术带头人,因此,引进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对我们的发展非常重要。要研究如何创造条件吸收引进高水平人才。

以人为本,还要重视发挥老专家对我所学术发展的指导作用。老专家是我们所的宝贵财富,他们在我们所的发展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对我们的学科和事业有着深厚的感情、丰富的经验、智慧和知识,充分发挥老专家对我所学术发展的指导作用,是保证我们所连续发展,特别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

以人为本,还必须关心和努力改善职工生活与工作条件,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增强全所的凝聚力。如前所述,国家的经济有了快速的发展,中医药科研经费大幅增长,但能够用于科研人员改善生活的经费并没有明显增长,因而造成了我所科研人员科研工作大幅增加,而待遇并没有明显提高,因此,关心和努力改善职工生活与工作条件,是保证科研人员积极性不断提高的重要基础。通过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增强全所的凝聚力,也对不断提高职工积极性具有重要作用。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全文阅读

医院药学学科现代管理与发展模式的研究

【摘要】:医院临床药学对于医院合理用药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临床药学服务工作过程中,不断对其现有的模式进行分析和改进,将对于临床工作的促进和规范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本文针对医院临床药学服务模式的现状和实际情况等进行了分析,并逐一做出综述。

【关键词】:医院药学;管理措施;发展模式

1医院药学学科发展分析

21世纪以来,我国医院药学学科的理论及实践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医院药学作为现代医院“三大业务”系统之一,是医院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医院的医治水平、提升患者就医质量具有积极的作用。医院药学是以“患者”为中心,以药物治疗学、药剂学为基础,临床药学为“载体”,以科学用药、合理用药为目的的综合性的应用学科。宏观层面来看,医院药学学科先后经历了药品调配、临床用药(以医学服务为主)、药学监护(以改善用药为主)三个发展阶段。目前,我国医院药学学科主要负责药品采购、调剂、储备、医学服务、配置医院药剂以及临床用药监督等,属于现代医院技术性科室,逐渐地由传统的供应型学科向服务型学科转变。医院药学学科“服务职能”作用的发挥,有效地降低了药源性疾病发病率、死亡率,使得药物治疗的效果更佳、更为安全、更为经济,达到改善、提高公众的生活质量的目的。然而我国医院药学学科管理、发展模式方面仍然面临着诸多的问题,比如,药学学科建设落后、临床药学管理机制不健全、药学学科服务质量有待提升、临床药物管理制度不健全、药学学科发展模式单一等等,这些已经成为我国医院药学学科发展的“障碍”,对医院“救死扶伤”职能作用的发挥也造成了不利影响。因此,各大医院决策者、管理者必须要“对症下药”,提升药学学科现代化管理水平,避免出现药学学科“被边缘化”的尴尬局面,实现医院发展、药学学科发展的“双赢”。

2医院临床药学模式的现状

2.1 社会对于药学的认知不足

在医院实际开展治疗工作的过程当中,往往是医生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进行治疗方法的制定,同时给于其对应的治疗药物,而忽略了药学方面对于药物的分析,和相对对患者疾病用药的建议,该方面情况的出现则主要是因为社会整体对于药学的认知比较缺乏。

2.2 药师的工作局限性明显

全文阅读

开展综合性基础医学实验 提高中医药专业研究生科研能力

摘要:以提高中医药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培养质量为目的,构建融合病理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组织胚胎学、药理学等多个学科内容的医学实验综合技术课程体系,并对课程内容、教材编写、教学方法等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医学实验课程;中医药专业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55-02

研究生教育作为教育的最高层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综合国力与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支撑,研究生教育质量对国家发展影响重大、意义深远。科研能力是研究生具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也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研究生实验教学是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随着中医药现代化进程、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对高层次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提出新的要求,越来越需要大量精通中医药专业知识,又具有创新性思维并熟练掌握现代生物学技术的复合型中医药人才。结合我校研究生培养工作实际,在硕士研究生中开设了融合病理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组织胚胎学、药理学等多个学科内容的综合性实验技术课程,并对课程内容、教材编写、教学方法等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一、中医药院校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中医药院校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衡量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1]。目前,中医药专业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实验教学被看作理论教学的辅助,部分研究生重专业理论、对实验教学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科研意识相对单薄;实验课程费时、费力、费钱,中医药院校针对研究生实验教学开展的较少,即使开设,也多是各学科各自为政的零散实验,少有多学科、系列化、综合性实验课程。上述原因直接导致中医药专业研究生缺少学科交叉意识,不能有效地将先进的西医技术手段与传统中医药研究相结合,在科研设计以及科研论文完成过程中缺乏创新性。因此,强化实验教学、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培养研究生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势在必行。

二、课程建设

1.构建相对完善的课程体系。我校于2010年起面向一年级研究生开设跨学科、综合性、研究性的实验技术课程——医学实验综合技术课,课程共36学时,其中理论课8学时,实验课32学时。理论课重点介绍西医学、生物学技术发展状况、西医学技术在中医药研究领域的应用、中医药实验选题以及科研项目申报及注意事项等内容。实验课内容选择研究生科研设计和毕业论文中最常用的技术,主要包括急性疾病动物模型的建立与实验动物的取材、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细胞培养技术、Western-blot技术以及RT-PCR技术等[2]。为了保证教学质量,该课程由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博士学位教师担任。针对该课程内容,组织任课教师专门撰写了《基础医学实验技术》(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9)作为授课教材。同时,我们建立的相对完善的考核制度,从2个层次对学生进行考核,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共60分,撰写一篇综述性论文40分[2]。

全文阅读

复杂性科学及其对中医药学研究的启示

【摘要】复杂性科学是一门研究复杂性和复杂系统的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它的整体性、动态性、时间与空间相统一、宏观与微观相统一、确定性与随机性相统一等原理,以及提出的自组织、突现、混沌边缘、人工生命等概念,对中医药学研究有较大的启示作用。使我们认识到:中医学面对的人体是复杂巨系统,中医药诊疗体系是一个开放的复杂适应巨系统,可以用复杂性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中医。

【关键词】复杂性科学;中医药学;启示

【中图分类号】R2-0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8-012-3

复杂性科学[1](Science of Compledty)是一门研究复杂性和复杂系统的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国外有学者称复杂性科学是科学史上继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之后的又一次革命[2],国内成思危教授认为它是系统科学发展的一个新阶段[3,4],戴汝为院士称其为“21世纪的科学”。近年有关的学术会议和数量急剧增加,相关的研究在国内外掀起了热潮。总之,它方兴未艾,引起了国内外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复杂性科学打破了线性、均衡、简单还原的传统范式,而致力于研究非线性、非均衡和复杂系统带来的种种新问题。复杂性科学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科学的纵深发展。使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由线性上升到非线性、由简单均衡上升到非均衡、由简单还原论上升到复杂整体论。因此,我们认为复杂性科学的诞生标志着人类的认识水平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将是科学发展史上又一个新的里程碑。

复杂性研究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上半叶,1928年贝塔朗菲(Von Bertalanffy)完成了描述生物有机体系统的毕业论文。自此以后的20年,在这方面做出实质性贡献的人及其成果为:McCul-loch和Pitts的神经网络、冯・诺依曼(John Von Neuman)的元胞自动机(cellular automata)和维纳的控制论。上个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普里高津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沟通了非生命系统和生命系统的内在联系,说明这两类大系统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表面上的鸿沟是由相同的规律所支配的。耗散结构的理论是对系统宏观性质的研究,还没有和系统的微观性质联系起来。与普里高津同时代的哈肯的协同学则沟通了从微观到宏观的通路,使系统在宏观上表现出来的规律能和微观上的运动联系起来。远离平衡态的研究是欧洲复杂性研究的代表,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普里高津和哈肯所研究的系统特性仍属于“简单巨系统”特性的范畴,可以直接用统计学等定量工具进行处理。当这些方法运用到更复杂的系统中时,遇到了根本性的困难。1984年,在诺贝尔奖获得者盖尔曼(Gell Mann)等人的发起与鼓动下,一批物理学家、理论生物学家、经济学家和计算机专家及其它学科的研究人员聚集于美国新墨西哥州的圣塔菲组织了一个松散的研究团体,称为圣塔菲(Santa Fe)研究所。其前期的主要学术观点可概括为:复杂系统是由大量相互作用的单元构成的系统。复杂性的研究则是研究复杂系统如何在一定的规则下产生有组织的行为。近年来,圣塔菲研究所的一些科学家拓宽了复杂性的研究内容,把兴趣逐步转移到对混沌边界的研究上。总体来看,圣塔菲研究所认识到复杂性研究的困难在于不能用传统的方法来处理复杂系统所涉及的问题,并提出了复杂性科学这一概念。迄今圣塔菲研究所在复杂性科学研究方面所涉及的主要内容有:复杂适应系统、非适应系统(如元胞自动机)、标度、自相似、复杂性的度量。其中复杂适应系统是圣塔菲研究所集中研究的对象,而且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也是第三阶段复杂性科学的主要成果。

1复杂性

在复杂性科学研究中,复杂性是客观事物的一种属性,是客观事物跨越层次的、不能够用传统的科学理论直接还原的相互关系。复杂性与简单性是相对应的。简单性一向是现代自然科学的一条通则。许多科学家相信自然界的基本规律是简单的。爱因斯坦曾是这种观点的突出代表。虽然复杂现象比比皆是,但人们还是努力要把它们还原成更简单的行为主体(Agent)或过程。当然的确有不少复杂的事物或现象,其背后确实存在简单的规律或过程。但是,另一方面也存在大量的事物和现象不能用简单的还原论方法进行处理。事实上,简单性与复杂性是客观事物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复杂性必须用复杂性的方法来研究”。

2复杂系统

全文阅读

《中国中医药学主题词表》中医药学及其相关学科类主题词修订选词研究

摘要:目的 为新版《中国中医药学主题词表》(以下简称《词表》)的修订工作提供中医药学及其相关学科类(TG类)拟新增、删除、修改的主题词。方法 基于词表编制原则,根据词频统计和数据库检索结果,参考《医学主题词表》(MeSH)等相关资料,完成TG类主题词的修订。结果 新版《词表》TG类主题词拟新增“医学,韩国传统”“中医体质类型”等35个主题词,拟删除“医学,东方传统”“经络带”等35个主题词,拟修改“四象医学”“民族医药学”等19个主题词。并统一“民族医药学”行文格式,协调“中医药学”与其他类主题词交叉的问题。结论 TG类主题词选词应基于词频统计,主题词的词形应规范描述,符合教材与文件,并注意与其他类主题词的协调统一。

关键词:中医药学主题词表;主题词;词频;选词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5.07.012

中图分类号:R2;N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基金项目: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创新团队项目(PY1306);中国中医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自主选题项目(ZZ070301)

通讯作者:刘静,E-mail:

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中医药学主题词表》,1987年第1版问世,1996年更名为《中国中医药学主题词表》(以下简称《词表》),2008年修订第3版。该《词表》与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制的《医学主题词表》(MeSH)兼容。2013年开始进行新版《词表》的研制与修订工作。修订选词的重要参考依据是中医药学期刊文献主题词和关键词的词频统计[1]。本文介绍新版《词表》中医药学及其相关学科类(TG类)主题词修订选词的原则、方法及结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