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学知识管理

医学知识管理范文精选

医学知识管理范文第1篇

医院医学知识管理是对医学知识的产生、收集、组织、传播、交流和应用等相关过程的系统管理,包括对主观医学知识和客观医学知识的管理,其核心是要创造一种主观医学知识与客观医学知识相互转化的机制和平台,实现医学知识有序化,实现医学知识的交流与共享,提高医务人员和医院整体的主观医学知识水平和技能素质,实现医学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提高医院的医学知识应用水平,提高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提高医院的生产率和反应能力,最终使医院在日趋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在这里,医学知识管理不是独立运行于医院业务之外,而是渗透到医院的每一个临床科室和医疗业务过程中。医院的医疗等工作不是简单的医学知识输出,而是不断的医学知识输入和医学知识输出的过程,实际上要求医务人员不断学习,要求医院成为学习型的医院。

二、医学知识的存在形态

根据载体不同医学知识可分为两种状态[1]:一是存在于医务人员大脑中的主观医学知识,也称隐性医学知识,是医学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应用的关键,包括诊疗疾病的能力、经验和技能等;二是脱离于医务人员的大脑而记录于各种文献、网络载体和内含于产品、服务之中的客观医学知识,也称显性医学知识(如无特别说明,以下所述的客观医学知识为记录型的)。主观医学知识与客观医学知识的联系十分紧密。首先,二者互相依存,即客观医学知识只有依靠主观医学知识的存在而生成,主观医学知识依赖客观医学知识的获取而成长;其次,二者互相转化,即主观医学知识外现成为客观医学知识,客观医学知识被医务人员阅读、学习又转化为主观医学知识。

三、医院实施医学知识管理的意义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临近,知识已成为生产力的重要因素,成为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为充分发挥知识的作用,从而提出了知识管理理论。医院是医学知识密集的单位,其知识密度在各行业中屈指可数,其医疗工作和业务收入靠的是医学知识。随着我国加入WTO所带来的医疗市场开放和医疗制度改革的深化,以及新的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我国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医院要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提高自身的医疗技术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医院真正的竞争力在于医疗技术服务水平,实际是医学知识的应用水平,是医疗服务的医学知识含量,实质也是医学知识管理水平。医学知识管理已成为医院提高竞争力、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有力措施。

四、医院医学知识管理的实施方案

医院及其每一位员工都要认识到医学知识和医学知识管理在医院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思想上、观念上和行动上支持医学知识管理,建立和营造能够促进医务人员不断学习医学知识的环境、氛围和医院文化,有意识地激励学习,克服交流、共享医学知识的障碍。医学知识管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医院内部和外部的医学知识管理[3]。

(一)加强医院内部医学知识的管理:

1.加强医院内部主观医学知识的管理:要加强本院发现和发明人才的培养、管理;加强本院将外部或实际中某些医学信息转化为独特技能和技术的人才管理;加强无形资产管理,这种管理包含资深和知名医学专家的管理[4]。

2.加强医院内部医务人员间交流和共享主观医学知识的管理:主观医学知识中有些窍门和技能是难以用文字及符号表达出来的,在文献和网络中难以找寻,而且主观医学知识通过语言、示范等直接交流和学习起来较容易,所以主观医学知识的交流和共享显得非常重要。主观医学知识的特点是自我的、私人的,医务人员会有所保留而不愿传授,医务人员也会存在“文人相轻”的思想而对他人主观医学知识不予重视。医院应创造条件促进和提倡医务人员间主观医学知识的交流、共享和传授,提高交流和共享的效果。加强医疗查房、病例讨论、跟随诊疗和同台手术等交流和传递主观医学知识的管理。鼓励名医实行导师带徒制度,给名医一个名份,使他们无后顾之忧。有条件的医院应重视内部研究生的培养。现代信息环境下医务人员也可通过网络进行讨论和交流。增加临床科室之间的信任,促进他们交流和共享主观医学知识。

3.加强医务人员把主观医学知识转化为客观医学知识的管理:鼓励他们撰写论文、出版专著和填写病历等。目的主要有:一是有利于医学知识的保存并不受时空限制进行交流传播;二是促进了医务人员的学习和研究,撰写论文等需要不断学习和研究,需要追踪国内外医学知识信息;三是提高了医务人员的主观医学知识水平,使它们更加有序化、系统化。

4.加强医院内部产生的客观医学知识的管理:医疗工作中产生的病案、技术资料和申请的专利等,要加强对它们的收集、整理、加工和利用。

5.加强产生新医学知识的管理:单纯的技术引进总是跟在别人后面跑,只有不断创造出新的医学知识,实现原始性创新,才能形成自己的技术优势。这就要求医务人员要从事医学科研工作和对临床医疗工作不断进行总结,努力创造出新的医学知识,同时要加强本院产生的新医学知识产权和专利的管理。

(二)加强医院外部医学知识的管理:

1.加强利用和共享医院外部主观医学知识的管理:加强出外进修学习、请专家来院授课或指导诊疗手术、参加学术会议、联合开展新技术等的管理,保证医务人员将新的医学知识带回医院。调查表明:在我院已经开展的医学技术创新中,有23%来源于外出学习[3]。医院要重视外出进修学习人员的管理,确保他们把学到的新医学知识带回来。请专家来院授课或指导诊疗、手术则是“请进来”向广大医务人员传授主观医学知识。联合开展新技术是直接利用外部高水平的主观医学知识来迅速提高本院相关医学专业的技术水平。加强管理是引进高水平的医学知识的保证。

2.加强客观医学知识的管理:医院要为医务人员的学习提供客观医学知识信息,如提供有重要技术价值的医学知识信息,提供充足的中外文医学文献资料,建立专题医学知识库,并且提供网上学习和远程学习等。

3.发挥医院图书馆的作用:现代医院图书馆的工作已不应仅仅停留在医学书刊的借借还还,而要跃升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医务人员提供多媒体、网上医学信息检索和医学知识服务。医院要加大信息技术在医院图书馆的应用。

(三)建立医学知识管理系统:医学知识管理系统是以医务人员和医学知识信息为基础,以整合医院医学知识学习过程、提高医院竞争力为目的,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的网络系统。医学知识管理系统保证医学知识得到最大限度的共享[4]。

五、医院医学知识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一)医务人员是医院医学知识管理的核心:医院医学知识管理以医学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为直接目标,以提高医学知识应用水平为目的,这决定了医学知识管理的研究必须以医务人员的主观医学知识为主要内容,这就要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医学知识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医学知识管理;隐性知识;显性知识;知识创造螺旋

AbstractAfter discussing the knowledge spiral,the author expounds the form of medical.Knowledge,and constructs a new mode of hospital's knowledge innovation。This paper first. suggests that the hospitals' knowledge management is the course's management of hospitals' knowledge innovation.

Key wordmedical knowledge management;tacit knowledge;explicit knowledge;knowledge spiral

当今社会,尽管医学生物技术飞速发展,但人类仍然面临着大量的疑难杂症需要去攻克,仍然有许多疾病的诊治方法和效果有待改进和提高。因此,创新是医院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永久课题。[1]医院知识创新既是时代的要求,是医学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医院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1知识和知识创造螺旋理论

1.1 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概念

知识的一种重要分类是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及隐性知识(tacitknowledge)。

隐性知识是指尚未外显化、不易分类、高度体验性以及不容易制作成详细的文件的知识,如医护人员的临床经验、诊疗能力、操作技巧等。

显性知识则是能用文字和数字表达出来的,是一个人可供他人检视的知识,可透过言辞说明,用有形的载体表达,通常以书面方式呈现。如医院的书籍、杂志、文本病历、影像片、电子数据库等各类文档。

1.2知识创造螺旋理论

Nonaka & Takeuch(1995)提出“个人、组织知识创造螺旋理论”,说明隐性知识及显性知识不断的互动,经由社会化、外在化、结合化、及内隐化的知识转换模式,并透过个人、群体、组织等不同的层次逐渐扩散,形成“知识螺旋”(knowledge spiral),以促成知识的扩散、嵌入及累积。个人、组织通过“知识创造螺旋”的方式,让散布各处的知识结合起来,并镶嵌在不同的知识载体中,以进一步协调知识的流通、整合、转移与蓄积。在知识转换的过程当中,以不同的个人、组织知识类型,产生一个循环不已的知识创造--扩散--累积过程。 [2]见(图1)

1.3基于实践的知识创造螺旋

Nonaka的知识创造螺旋理论深化了我们对于人类知识创造过程的认识,但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发现其存在着值得商榷的地方,主要表现在忽略了知识转换过程中实践环节。从实践的观点出发,我们对知识创造螺旋作了如下的修正与补充。[3]见(图2)

2医院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

2.1 医院显性知识

医院中的显性知识是指脱离于医务人员的大脑而记录于医学书籍、杂志、病历、影像、电子数据库等各类文档的医学知识。医院是知识密集型单位,其中与医疗有关的知识主要表现为:各种检查报告、诊断分析、术前小结、术后分析、手术记录、麻醉记录、死亡讨论等;医疗创新记录、常规医务统计、医疗综合分析、医疗论文、论著、科研成果和专利等。此外,还有医院管理中后勤、设备、人员以及患者资料等相关内容的知识资源。

2.2医院隐性知识

2.2.1医院隐性知识的内容

医院隐性知识是指存在于医务人员头脑中,在长期临床实践中积累、结合而成的,运用于临床工作中的经验、技能、技巧和体现于诊断、治疗、护理等过程中的直觉、感悟、观察能力、对病情的分析能力、思维方式、决策能力和价值体系等。这种判断、感知、认识和模仿源于实践和经验,因此包含有认知、情感、信仰、经验和技能5个要素。可将其分为个人隐性知识、科室隐性知识和医院集体隐性知识3个层次。

个人隐性知识主要体现在临床工作人员在医疗过程中的工作经验和能力、服务态度和质量。临床医护人员的知识结构、思维模式、兴趣特长以及在医疗工作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等,都是及其宝贵的隐性知识。

医院的各个科室也都有自己的隐性知识。这些隐性知识包括科室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处理问题的共同的经验教训,长期以来约定俗成的工作方式方法,与病人沟通、协调及疾病治疗的机制,处理疾病尤其是疑难病例的惯例等。科室医护人员长期以来通过相互交流和协作所形成的共识和默契,往往以一种无形的内在的力量影响着科室工作的各个方面,成为科室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

医院集体隐性知识以个人和科室隐性知识为基础,包括医院对内外环境及事件的应对能力和协调能力,医院对外服务的整体水平和信誉,医院内部的亲和力与凝聚力以及体现在医院全体工作人员思想和行动中的共同的工作理念、道德信仰和工作风貌等。[1]

2.2.2 医院隐性知识的特性

专业性:医学隐性知识是医护人员对长期临床工作的总结和概括。其目的是为了维护和促进患者的身心健康,这就需要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

潜藏性:是高度个人化和难以规范化的,难以直接通过语言、文字表达。

个体性:一般来说,医学隐性知识是经验性知识,是医务人员在长期的工作中逐步积累起来的,深植于医务人员个体的技术知识,具有很强的主体属性,是不同的性格、经历、价值观、组织文化和环境背景下的医务人员的一种能力,有着不同的表现特征。

实践性:医学隐性知识不能直接从书本上直接获得,往往和日常工作紧密联系,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效益性:医学隐性知识不仅可以提高个人的自身价值,还可以通过集体的互相学习交流和充分的共享,极大地提高服务质量,更好地满足患者的医疗服务需求,为医院赢得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隐性知识是医院创新工作的原动力,但是隐性知识很难从书本上进行学习,往往要在实际工作的直接接触中才能学到,故传播范围非常有限。隐性知识的这种特点使得医院好的经验及技能的传播和共享非常困难,不利于医院创新工作的开展。

促使医院隐性知识的传播、共享并使其向显性知识转化是当前医院知识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

3医院医学知识创新模式

依据基于实践的知识创造螺旋,这里构建了医院医学知识的创新模式。见(图3)

4医院医学知识管理

医院医学知识管理,就是对医院医学知识创新过程的全程管理。通过对医学知识社会化、外在化、结合化、内隐化的系统管理,包括对显性医学知识和隐性医学知识的管理,使医学知识的创新过程更加流畅。从而实现医学知识有序化,实现医学知识的交流与共享,提高医务人员和医院整体的医学知识水平和技能素质,实现医学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提高医院的医学知识应用水平,提高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最终提高医院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4]

4.1医学知识社会化的管理

医院通过上级医师带教制度、查房制度、会诊制度、年轻医师轮科制度、医师外出进修、学习制度、定期邀请国内外医学界著名专家做学术讲座、临床指导和做手术示范,以及非正式的网络沟通等形式,以促进隐性知识的分享。

这里要特别强调一下非正式的网络沟通。这种网络是地理或空间上分散的经济单元中从事相同或相似工作的人们之间所创造的,他们有共同的关注点,同样的问题或者对相同话题的热情,通过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互相影响,加深在这一领域的知识和专业技术,而彼此非正式地组合起来的一群人。他们在实践中分享信息、交流思想、探索问题、积累知识、共同学习、互相回应和反馈,其对于现代医院知识组织创新有重要的启示意义。[5]

加拿大Syed Sibte Raza Abidi等人,介绍了一种非正式的网上专家讨论在治疗pediatric pain(小儿疼痛)中的应用。他们组成了非正式、分布各地的、约700人左右的从事pediatric专家,随时可以通过电子邮件(e-mail)就各自在临床中遇到的pediatric pain问题提出求助或展开讨论,通过讨论,能使医务人员在正确的时间得到高质量的医学知识,同时分享彼此治疗pediatric pain的临床经验、心得和技巧,非常有效地促进了clinical tacit knowledge(临床隐性知识)的分享和传播。

4.2医学知识外在化的管理

医院鼓励各级医务人员通过收集临床资料、查阅文献、进行实验研究、填写病历、撰写论文、出版专著等方式,推动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医院要为医务人员的学习提供有重要技术价值的医学知识信息,提供充足的中外文医学文献资料,建立专题医学知识库,并且提供网上学习和远程学习等。医院要加大信息技术在医院图书馆的应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医务人员提供多媒体、网上医学信息检索和医学知识服务。

4.3医学知识结合化的管理

医院通过病案讨论制度、医学讲座、研讨会、学术报告会、联合开展新技术、成立跨专业协作小组等形式,将零碎的知识整合起来,将个人知识上升为组织知识。跨专业协作小组是多学科、多专业医务人员的集合,他们通过共同开展某项新技术,攻克某项科研难关,解决急危重病或疑难病人的诊疗问题,或利用某种医疗设备解决不同的医疗问题。如冠心病诊疗协作组、腹腔镜协作组、体外循环协作组、器官移植协作组和放射介入协作组等。通过技术协作交流知识,共享信息,达到技术上的突破,有效地促进多学科的发展。[5]

4.4医学知识内隐化的管理

医院通过病案、技术资料加工、分析、整理,专利申请,医疗成果评估、申报,医院新医药知识产权管理等方式,将显性知识转化为医院中其他成员的隐性知识。医务人员将其领会吸收并转化为自己的经验技能,应用到工作中去,从而创造出新的隐性知识。

医学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是医学知识管理的目标,医学知识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对医学知识创新过程的管理,在加强医学知识管理过程中,强调医学知识要进入临床实践转化为治疗技术,转变为生产力,临床实践是医学知识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为达到医学知识管理的目标,还需要在管理制度、人事制度、人才培养制度、奖励政策、薪资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4]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减少知识创新过程中的障碍,依据知识创新螺旋的特殊规律而有效配置医院的资源,从而推动医院的知识和技术不断创新,服务质量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崔健、刘志国. 谈医院隐性知识管理[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5.21.210.

[2] Nonaka And Takeuchi,H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 [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3] 陈亚非、王振维.知识创造螺旋理论评析[J]. 贵州社会科学, 2005.5.65-66.

[4] 李明生. 试论医院医学知识管理[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2.18.553.

[5] 吴伟斌. 现代医院知识管理[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20.472.

医学知识管理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核心竞争力知识管理服务理念

随着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医学信息的内涵和外延均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传统医院图书馆职能提出了新的挑战。医学信息已逐渐成为医院的重要生产要素之一,医院的建设与发展也更多地依赖于医学信息。作为医学信息贮存基地的医院图书馆,理所当然地将面向医疗信息市场,面向医院经营、管理和决策信息市场,面向医学信息服务及咨询市场。

国际图书情报界曾把2000年定为“知识管理年”,足见其对知识管理的高度重视。我国对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作为医院图书馆,如何深入理解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加强自身的核心能力建设,形成一种行之有效的核心服务模式,值得思考和探讨。

1医院图书馆核心能力的构建

医院图书馆的核心能力实质上就是依靠自身的信息资源来强化图书馆在医学信息领域竞争力的一种体现‘2j,可划分为多元载体文献的综合整序能力、多元载体环境下的文献获取能力和面向医疗市场竞争的医学情报信息服务能力。

1.1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核心竞争力是衡量医院图书馆信息服务和文献资源建设质量的重要标准,也是核心能力的主要标志,它必须具备知识经济时代赋予医院图书馆的各种特征及其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由资源、能力和知识三要素组成,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1.2核心竞争力的基点

知识经济时代最具战略意义的信息资源并非仅限于图书馆的藏书和设备等软、硬件环境,其主要依附于图书馆员而存在,衡量医院图书馆竞争优势的基本尺度即基点就是馆员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核心能力的建立、提高与应用均离不开馆员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勇于接受挑战,在挑战中激发自己的潜能,保持旺盛的创造力是新时期医学馆员的基本特征。

1.3核心竞争力的培育途径

核心竞争力是提升医院图书馆员核心能力的最佳途径。馆员应具备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医学专业的学术判断能力,在不断的知识积累中,将获得的显性知识变为不可模仿的隐性知识,并善于从知识中提取智慧,为医院的医疗、教学和科研活动创造内在价值。医院图书馆要充分认识到自身的特色资源优势,在考虑自身能力和资源优势基础上确立合理的竞争战略,建立创新的制度,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2知识管理服务体系的建立

作为管理学领域的一个新名词,知识管理目前尚无一个被众人广泛认可的统一定义,由于所站角度、立场、理解和需要的不同,各学者对“知识管理”也提出了不同的解释J。但不可否认的是,知识管理是适应信息化、网络化和知识经济时代激烈竞争的环境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这种新的管理理念也逐渐走近医院图书馆。

2.1知识管理的内涵

知识是信息经过综合、归纳、分析及思考提炼后的深加工产物,是能给人类生命、生活和学习带来变化的一种模式,医学领域的一切相关知识,对医院的医、教、研活动均具有启迪、启动和促进作用。广义的知识管理还涉及知识组织、知识设施、知识资产、知识活动和知识人员的全方位及全过程的管理。

知识是思维的成果,知识只能通过人的能动创造性的发挥而产生,并依附于人而存在。信息管理的重点对象是显性知识,知识管理则既包括显性也包括隐性知识。知识管理的手段和方法比之信息管理更加先进和完善,它充分矛U用信息技术,使知识在信息系统中加以识别、处理和传播。知识管理是在信息管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信息资源管理的延伸和发展。知识管理的目的明确,强调知识的增值性和创新性。

2.2知识管理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

现代医学科学已呈现出高度分化、高度融合、高速发展的“三高”趋势,医学模式也随之发生很大变化。面对“浩如烟海”的医学信息,医院图书馆如何利用知识管理来构建和提升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是目前面临的一大课题。美国学者认为知识管理应该是组织一种有意识采取的战略,它保证能够在最需要的时间将最需要的知识传送给最需要的人。医院图书馆有必要建立知识型图书组织结构,调整图书馆组织体系,使之更加柔性化、便捷化和个性化,充分而有效地开发利用其知识资源,提高图书馆的综合服务能力。在图书馆内部营造一种开放的、自由的、高度信任的文化氛围,工作流程中正式明确哪些知识必须保留下来,以便作为日后创新知识、创造新价值的基础,并形成知识共享的良好习惯。

3知识管理服务与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处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医院图书馆必需以知识管理的服务理念来指导其服务模式的改革,才能获得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医院图书馆是实践性很强的领域,知识管理也不应拘泥于理论方面的研究,应通过分析和吸收知识管理思想的精华,提取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核心理念,并将此作为知识管理实践的切人点。

知识管理改变了传统的、单纯以文献为单元的管理,代之以文献核心即知识为单元的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将有利于更好地辅助医务人员实现临床医学的目标,给每一位病人提供一个最适合其疾病和本人情况的治疗方式,同时也突出了医院图书馆在医疗活动中的重要地位。从近年来国内外医学图书馆所进行的一系列实践来看,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均是以知识管理服务为基础的,比如美国一些医学图书馆实施的“学科馆员”体系,就是按医学学科知识来组织和构建的,其服务对象包括医院的管理与决策者、临床各科专家和科研人员,并显示了很强的个性化服务特征。图书馆员根据读者的反馈信息,及时分析用户的兴趣点,不断改进和完善服务内容,充分挖掘隐性知识,起到“医学信息经纪人”的作用。

医院图书馆利用其搜集、综合、分析、判断与整合信息资源的专业优势,对学科带头人、课题研究小组开展追踪服务按专业特征和研究热点,将零散信息分门别类加以整理后提供给读者。除此外,专题医学情报服务、全程跟踪情报调研服务、科技查新服务、定题文献服务、参考咨询服务和文献翻译服务等均可纳入知识管理服务范畴。知识管理服务和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共同体,是“以人为本”和“个性化服务”理念的具体体现。

医学知识管理范文第4篇

“知识管理”的概念来自企业界,目前比较权威的定义认为知识管理是对知识、知识创造过程和知识的应用进行规划和管理的活动。知识管理专业网站的创始人YogeshMalhotra认为:“知识管理是当企业面对日益增长的非连续性的环境变化时,针对组织的适应性、组织的生存和竞争能力等重要方面的一种迎合性措施。本质上,它包含了组织的发展进程,并寻求将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对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人的发明能力这两方面进行有机的结合。”美国学者卡尔•弗拉保罗认为[1]:“知识管理就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我国学者乌家培认为:“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发展的新阶段,要求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连结起来,在人际交流的互动过程中,通过信息与知识的共享,运用群体的智慧进行创新,以赢得竞争优势。”虽然学术界对知识管理众说纷纭,但是知识管理以人为中心、以信息为基础、以创新为目标的基本观点却是不容置疑的。知识管理的含义可简单理解为:是应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的能力[2]。其本质在于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人、信息与过程联系起来,不仅对信息的收集、存储、整理与传递进行系统、严密的组织管理,更进一步把握知识间的相互关系,创造一种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互动的机制与平台,从而创造出新的知识去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2高校医学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2.1医学模式转变和用户需求的变化对知识管理的需求

现代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社会—心理模式,从而把医学引向更广泛、更深入、更复杂的研究层次。现代医学模式的出现,使医学用户与图书馆的关系显得更为密切,医学用户除了必须掌握自己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学习哲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社会行为学等“人文科学”,如果没有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对患者的社会心理背景难以有深刻的理解,以致影响对患者的正确处理,医学科学的发展在改变医学模式的同时,还涌现出诸如医学信息学、生物信息学、循证医学等新兴学科,因此充分认识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发展趋向,医学用户在疾病控制、临床、科研工作中,引发对医学知识、社会学知识的更多的需求,也更多地依赖图书馆学习科学知识,以提高综合素质。

2.2知识经济环境及信息技术革新要求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

近20年来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的应用,网络技术的普及,从根本上动摇了医学图书馆传统的管理模式和服务方式,但是医学图书馆管理思想停留在信息管理的阶段。对知识资本构成的全面性认识不足,强调的只是对显性知识的管理,而对人力资源隐性知识的重视不够。知识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它致力于将智力资本转化为更大的生产力、竞争力和新价值。医学图书馆的持续发展必须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实现医学图书馆的现代管理。

3高校医学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实施策略

3.1引进知识管理模式

图书馆知识管理就是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搜集、整理、存储和应用,并使其充分发挥作用的过程。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显性知识的序化,即对显性知识加以序化组织,以便建立知识库,供读者使用;二是对隐性知识的发掘,即强调人是知识管理的核心,图书馆要建立一种创新、交流、学习和应用知识的环境与激励机制,培养知识型馆员,建立人才库;三是用知识管理的理念指导图书馆服务,充分发挥服务的价值和知识的价值,走知识服务之路[3]。

3.2构建医学知识库

知识库不同于数据库和信息库,知识库中既储存结构化的内容又储存非结构化的内容。构建知识库并使其发挥作用,是知识管理的基础。医学图书馆内部知识库来源主要包括图书馆、档案部门以文献形式保存的知识和信息。可将其建成内部显性知识子库,便于检索和利用。外部知识库来源主要有cochrance协作网,MEDLINE,OVID全文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中国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CMCC),《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等等。因特网上有大量的医学资源,除了基础医学、生物医学和分子生物学资源外,还包括临床医学资源,都可作为外部知识库的构建基础。

3.3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是知识管理的核心。图书馆员为读者提供经过整理、分析、综合的信息资料,并为读者提供信息咨询服务,作为知识的管理者,图书馆员要转变观念,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图书馆不仅仅是一个服务部门,也是一个研究部门,图书馆职业不仅是一个服务性的职业,也是一个研究性的职业。今天的医学图书馆员不再是守门员,而应该是医学信息专家,要集卫生专业知识、情报专业知识、英语、计算机和网络技能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材,真正起到知识导航员的作用。重视馆员的职业培训和终身教育,提高科技水平、获取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引导发挥馆员的智慧潜能。

3.4注意发挥高校医学图书馆的优势和特色

高等医学院校最主要的“产品”是培养各类型医学人才。高校图书馆在这个培养和训练人才的过程中,扮演着提供信息和知识支持的重要角色。高校图书馆在拥有大量的各类型的静态的学术信息资源的同时,还拥有可以适时更新的动态信息源,这是高校图书馆有别于其他信息服务机构之处。并且由于各高校的历史和专业特色的不同,各高校图书馆拥有的信息资源又有所不同,各具特色。高校图书馆进行知识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其拥有的静态资源和动态资源的完美结合,通过对两者的深度挖掘,为信息用户提供其所需的信息和知识服务,从而达到服务效益的最大化,并由此建立起一个具有强大创新力兼具独特性的组织系统。

医学知识管理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介绍了知识管理的概念和内容,医学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必要性,探讨了开展知识服务的具体措施,包括构建医学知识库和建立知识服务的渠道。

l知识管理的概念

知识管理是通过系统的管理,组织知识提高组织效率、反应能力、创新能力的管理理论和方法。知识管理是对知识与人的管理,它搭建了一个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之间互动的平台,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知识网络,以实现知识的共享、创新、扩散与增值。关于知识管理的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邱均平教授…认为,狭义的知识管理主要是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包括对知识的创造、获取、加工、存储、传播和应用的管理。知识管理的核心是提高在所需时间得到特定知识的效率和能力。人类是无法直接管理知识的,但可通过间接管理掌握知识和表达知识的信息来实现知识管理。

2医学图书馆开展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知识管理是一种崭新的管理模式。它把知识视为最重要的资源,最大限度地掌握和利用知识,以提高竞争力。医学图书馆的知识管理是对医学知识的科学管理,其目的在于帮助医务人员获取最新的医学信息为病人提供最佳的治疗方案。从目前国内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情况来看,医学图书馆已经具备了实现知识管理的潜在条件。但是知识管理还没广泛运用到实践中,主要原因是人们的思想观念还未跟上。如果图书馆的工作环境、技术设备发生了变化,图书馆管理者仍然固守传统的管理经验,就会束缚知识和信息效能的发挥。医学图书馆只有引进新的管理方法才能适应其发展。在现代信息条件下,医学图书馆要改变传统的服务方式,解决重硬件、轻软件,重信息、轻知识等问题,以知识服务来满足医务人员对知识的更高要求,使服务的内容更符合用户的需求。另外,医学图书馆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对知识的积累、创新和应用能力上,对知识的获取、加工、传递和应用是必不可少的过程。而知识管理则是通过引导、调节上述4个环节实现其价值的,从而达到提高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目的。所以,运用知识管理是增强医学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最有效手段。

3医学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内容

图书馆知识管理是一种旨在建立知识信息资源体系的知识组织、知识传播和知识创新的行为。它是以知识管理理论为基础,以人力资源管理为核心,以知识服务和知识创新为目标。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对象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其内涵就是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搜集、整理、存储和应用,并使其充分发挥作用。

3.1显性知识的管理显性知识是指可以用正式的系统化的语言明确表达并可以在人群中传播的知识,存储在各种类型的载体上,编码在手册、程序和规则中,以便传播和共享J。显性知识表现为静态的知识实体,主要是以文档、邮件、报告等形式存储于纸张等传统介质上,也可以存储在光盘、磁盘、数据库中。显性知识的管理是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图书馆显性知识资源主要包括馆藏文献资源及一切可以利用的网络资源。显性知识的管理是对显性知识进行鉴别、选择、整理、组织、加工,使之有序化,以便建立知识库,供读者使用。传统图书馆业务流程包括文献信息的采访、编目、典藏、流通、参考咨询等,虽然分工很细,但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信息服务高效、快捷、综合、互动和即时的要求。因此,必须对图书馆业务流程进行重组。图书馆业务流程重组是显性知识管理的重要方面J。现阶段显性知识管理的重点包括馆藏资源数字化和网络虚拟资源馆藏化两个方面。前者是将本馆收藏的传统医学文献数字化,包括书目数据库建设、特色数据库建设、信息系统建设和各种载体文献的数字化建设等。

医学图书馆的专业特色比较突出,应针对现有馆藏、馆藏特点、馆藏发展计划、本地区合作计划等,将现有馆藏文献信息有重点、有计划地数字化。后者是指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组织_4J。医学图书馆应通过对网上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分析、综合、加工、处理,使大量庞杂、无序的网上信息资源成为图书馆馆藏资源的一部分。运用知识管理的理念和策略对这两类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加强馆藏特色资源和网络虚拟资源的建设,能帮助医务人员方便、快捷地利用医学文献信息资源,更好地服务于病人。

3.2隐性知识的管理隐性知识是指不能用文字记述的难以交流的知识,它往往存在于人的大脑中,通过行动表现出来。隐性知识包括个人的价值观、信仰、观点、经验、教训、技术能力等方面。图书馆的隐性知识是指存在于馆员个体和馆内各级组织中难以规范化、难以言明和模仿、不易交流与共享、不易被复制或获取、尚未编码和显性化的各种知识,同时还包括通过流动与共享等方式从图书馆外部获取的隐性知识。据预测,隐性知识约占知识总量的9o%,而经过编码的显性知识所占的比例不足10%。挖掘、开发图书馆隐性知识,可以提高图书馆员的能动性,更好地促进显性知识建设。因此,对图书馆隐性知识进行积极的管理,充分发挥隐性知识的作用,是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关键。

隐性知识的管理以知识的发现、组织、传播和利用为基础,实现知识价值的最大化,促进知识创新和知识共享。因此,对隐性知识的管理主要是挖掘图书馆员的潜在知识功能,这是一种面向内容的知识管理。要实现对科学知识的全面管理,首先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专业人才。这些人才不但要具有扎实的医学情报学知识,丰富的医学知识和较高的外语水平,还要有较好的心理和身体素质以及积极的进取精神。目前,大部分医学图书馆只满足于读者一般的“寻找书籍”而非“寻找知识”的需求,馆员的积极性难以调动起来。因此,医学图书馆要培养一支以知识为动力的馆员队伍,建立学习型组织,加强知识共享,推动图书馆和个人目标的共同实现。通过倡导个人终生学习的风气,打造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营造一个知识管理的文化氛围和良好的人文风气,树立互惠观和整体观,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建立一种人性化的规章制度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倡导图书馆员的学习、进取和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与他人共享自己的隐性知识和经验。还要尽可能地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尤其是信息高科技手段建立起各种形式的知识网络,充分挖掘各种载体形态信息资源中蕴含的隐性知识,为知识交流和共享创造条件。图书馆要创建一种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互动的机制和平台,通过图书情报工作者隐性知识的表述和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作用,使各个部门及其成员共享、学习。

4知识管理的实施——知识服务

20世纪后期,我国引人了知识服务的理念。就知识服务的内容与方式而言,知识服务是以用户为中心,以信息的搜集、析取、创新、集成而形成的知识产品和能力为基础,以用户的知识信息需求和问题环境分析为依据,以知识创新与用户解决问题方案为目标,以满足个性化、专业性知识需求为目的,将服务跟踪直接融人用户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从而动态地、连续地向用户提供符合需求的知识服务。医学图书馆的知识管理是对医学专业知识深层次的收集、组织、传播、交流和利用,满足医务工作者对显性医学知识的需求,使其内化为医务工作者自身可用的隐性医学知识。其核心是要为医务工作者搭建一个提高自身知识水平与技术能力的平台,为医院有效提高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提供知识服务。

4.1知识服务的内容

4.1.1知识组织。是对知识的本质以及知识之间的关系进行有序揭示,使之有序化。其机制就是将庞大的信息资源,按照一定的结构序化为知识库。这个序化的过程就是对现有信息进行描述或依据方案进行标引和标准化的过程。知识组织是有效控制、传递知识,提高知识利用率的重要手段。

4.1.2知识挖掘。是指根据用户的具体研究要求,对大量已积累的信息进行分析。通过对文献定性定量的增值处理来发现隐含在文献中的知识,揭示其中的规律性。当前,各种信息数量巨大、无序、优劣混杂,缺乏统一的组织与控制。要为用户提供有效的知识信息服务,就必须用智能化手段挖掘隐藏于大量显性信息中的隐性知识。

4.1.3知识开发。是生产具有独特价值的知识方案和知识产品的过程,或者说是实现知识方案的加工过程。这一阶段应针对具体的用途和目标,采集不同类别的知识信息,对其进行深层次加工,寻求知识间的内在关系,形成具有独特价值的知识产品。

4.1.4构建知识服务的技术平台。构建一个以新型技术为基础的平台,即在用户与知识之间搭建一个网络化的桥梁。

4.2知识服务的特征知识服务是一种用户目标驱动的、定制化的、全程式的、面向增值的、基于集成的、手段现代化的、服务效果效益化的高智能服务。因此,知识服务是一种全新的、更高层次的服务。它把文献所含的知识通过图书馆的服务转移给读者,从而提升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5构建医学知识库

知识经济的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依赖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图书馆具有知识宝库的优势,有能力和条件广泛收集各时代、各个国家、各知识领域和各类型的信息资源,并提供给所需的用户,满足他们基于知识创新的需求。图书馆从用户的角度配置知识和信息,采取一种能够互动的服务方式,使图书馆工作人员与用户共同对信息、知识进行发掘、传播。从医院的特殊角度出发,构建和完善医学知识库和各类专家知识库是医学图书馆组织和实施知识服务的重要步骤。

知识库是一种将个人头脑中的专业知识结合在一起,通过各类人员的紧密协调,将内隐知识转化为外显知识的方法和工具。构建医学知识库是医学知识管理的基础,整合不同层面的医学知识不仅能够有效地将知识的力量扩大,而且能够使医学知识得到精化。因而医学知识库的建设是决定医学知识管理成功与否的关键。

传统医学图书馆的藏书建设侧重于表达知识的记录型信息,即显性知识的管理,而忽视隐性知识(如个人的知识、工作技巧等)的管理。其实,隐性知识对知识创新更为有效。它存在于人们的脑海里或者组织的结构和文化中,是工作中所取得的经验性知识,不易被他人获知。有效地组织隐性知识,发现并提炼隐含在信息中的有用知识,对其进行集合组织,建立医学知识库,才能实现知识的转换和创新。

医学图书馆与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医学知识服务系统,改变了过去以揭示文献外在特征的传统服务模式,实现了以描述文献中内容为对象的服务模式,将分散在不同文献、不同类别的疾病知识集合为一体,形成了一个以图书知识内容为对象的服务体系。其目的是为从事医学教育、临床、药物研究及相关专业的各类人员提供一种全新的学习和了解医药学知识的工具。该知识库在人体疾病、病症和体征、各类诊断检查、治疗手段、药物以及循证医学证据之间建立起相互参照关系,实现深层次的跨库应用以及对知识的精化,并将静态的、独立的知识因子动态地、多维地组织在一起,形象而直观地揭示各语义问的网状关系。因此,该库是将文献数字化过程与发掘图书的知识结合起来,使各类不同教科书、专著合为一体,实现纸质文献无法实现的知识体内容的有效链接,产生一种新的服务模式,便于各类医学专业人员方便、快捷地查找有关医药学知识,从而提升图书馆的服务层次。

6建立医学图书馆的知识服务渠道

医院的医疗工作与医学图书馆的知识服务是紧密联系的。首先,图书馆员如果能够参与到临床医疗、教学和科研活动中,如查房、病案讨论、教学课程研讨和科研立题讨论等,就能及时了解临床医护人员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时提供经过析取、重组、创新、集成后的新知识。对医疗与教学科研工作中产生的大量显性医学知识,如病案资料、医务人员撰写的论文、总结和专著等],图书馆员也应注意收集、整理、加工,将其转化为可重复利用和检索的知识并加以存储,以丰富图书馆的馆藏,为知识服务提供保障。其次,医院聚集了一大批名望高、造诣深、影响大的专家教授,他们在医院发展、医学创新中具有特别重要地位和作用。图书馆员应及时为他们提供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和学科核心信息源,使其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随时获取他们定制的信息。图书馆还应开展定题服务,全面准确地掌握国内外的有关情报,为学科带头人科研立项提供科学客观的依据,防止重复研究开发而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和损失。

医学知识管理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医学信息学;KDC;循证医学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8(a)-164-02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给医学领域带来了重大革新。21世纪,电子病历(CPR, computer-based patient records)将是医院信息系统(HIS)的核心和临床信息工具,已成为目前医院信息系统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此基础上建立医学案例库,通过计算机智能信息处理技术自动提取归纳大量病例中蕴含的规律,使其成为临床知识的来源和临床决策依据,是医学信息学和循证医学发展的基础和必由之路。

1 医学信息学的发展现状及需求

医学信息学(medical informatics)是一门快速增长的交叉学科,它研究如何存储、检索、共享及有效利用为解决问题和决策所必需的生物医学信息、数据和知识,近年来在国际上日益受到重视[1]。目前研究较多的是医学文献资料的共享和检索,如美国在政府资助下建立海量医学文献数据库,制定统一规范的医学术语,推动数据规范化,便于用户高效查找所需信息。在医疗机构内部,由于发达国家在20世纪70~80年代就基本实现信息化管理,HIS系统已普遍应用,现在的主要工作是数据的标准化和信息系统的集成化,以实现对医疗、科研和教育的全面支持以及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数据共享。国内医学信息学发展较晚,以医学文献资料检索为主[2]。近来亦得到医学界的重视,已有眼科信息学等专业领域的研究[3]。近年来知识的重要性被普遍认识,医学信息学的发展方向是医学知识管理和医学知识的自动获取已成为共识。目前医学知识管理的研究主流是采用ontology、RDF、XML等技术对医学文献资料进行语义标记,以实现自动分类和智能化检索,医学知识自动获取则侧重于通过KDD技术对生物医学方面的试验数据进行挖掘。但要指出的是,这些工作对临床医疗的支持远远不足,原因在于忽视了临床医学的经验性和复杂性。临床医学的经验性决定了医疗案例是极具指导价值的知识来源,基于病例库的知识发现必然会成为医学信息学的重要研究领域。目前相关领域的研究国内外都较为缺乏,已有的研究工作存在下述缺陷:虽然电子病历是文本格式记录,其语义信息难以计算机处理;案例用研究者自己选定的一组参数表示,不能表达病例的时域特征和语义结构;也缺少对复杂案例数据挖掘算法的研究;缺乏对基于例库的知识管理系统的研究。因此病例的语义表示、病例库管理及面向病例库的知识发现、基于病例库的知识管理研究对于医学信息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实用价值。

2 循证医学的发展及需求

循证医学是近年来临床医学极力推广的医疗模式,强调应用获得的最佳临床研究证据,但当前循证医学所采用的信息技术主要是临床资料数据库管理和检索,而文献中的临床研究通常在实验设计时屏蔽了患者的个体化差异,且倾向于报道阳性结果,并不能保证实际治疗的有效性[4]。通过对大量实际病例建立病例库,用计算机技术智能化对病例库进行统计、分析和知识挖掘,可以避免目前循证医学所面临的上述问题,其结果可作为有效的临床证据。

3 基于案例库的知识发现的研究瓶颈

基于案例库的知识发现(KDC)所面向的是结构复杂、知识丰富、有时域变化的案例,目前KDC的研究国内开展的较晚,尚缺少系统性的研究。国外KDC的研究亦属于起步阶段,试验案例不能体现KDC的复杂性[5]。

综上所述,医学案例信息丰富、结构复杂,其描述目前仍以自然语言为主,用目前的关系数据库技术对其进行管理,难以使医学病例库成为临床医生的知识来源及临床决策的依据,难以实现数据资源和知识资源的共享。为此,我们归纳出了该领域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

3.1 面向形式语义的病例表示方法的研究

病例表示方法应具有通用性和形式化特征,适合计算机处理。要能够表达患者的病理、生理参数与诊断、治疗措施之间的语义关系,能够表达病例中各概念间的时序逻辑语义和治疗过程的时序性特征,能够表达疗效评价。我们认为可以采用本体(ontology)作为病例表示方法的理论基础,国际上正在开发建立的统一医学语言系统(UMLS),便于实现计算机处理,人工智能领域中的语义网络知识表示方法适用于表示医学本体,并可通过对语义网络加入量化和时序标记进行扩展。以上方法结合起来,可以实现病例的计算机语义处理。

3.2 病例库的构建及管理

卫生部正在着手制定电子病例的数据格式标准,医学病例的数据结构要易于实现与其他电子病例系统间的数据格式转换,实现互操作性。但目前数据的存储、维护和检索需要在关系数据库上进行,为此要解决从病例库的逻辑结构到关系数据库的映射。可以通过对时序标记的分割映射为一组二维网状结构;采用类似于构造演绎数据库的方法,使其能表达二维结构,这样就可以实现从三维逻辑结构到一维关系的形式化转换。互操作性可以通过本体映射实现,目前已经有较多这方面的研究成果。

3.3 病例库上的知识发现算法研究

为了从医学案例库中抽取具有临床决策价值的知识,应重点研究以下知识发现算法:模式聚类算法,量化的关联规则发现算法,差异分析算法,离群模式发现算法。对于医学病例而言,病例结构复杂,需要降维以提高算法效率,维度过低又有可能线性不可分,对病例信息的维度处理是一个难点。在知识的监督下进行知识发现可以降低挖掘算法的盲目性,我们认为,病例表示的拓扑结构中蕴含了较多的知识信息,可以将其提取出来作为挖掘算法的控制机制,将挖掘算法改造为有监督的机器学习算法,提高算法效率。

[参考文献]

[1]崔雷.Medical Informatics概念和历史[J].医学情报工作,2004,25(4):241-244.

[2]董建成.医学信息学的现状与未来[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20(4):232-235.

[3]王晓幸,王勤美.眼科信息学的发展概述[J].中华眼科杂志,2006,42(5):476-480.

[4]陈臻,郭小健.循证医学在眼科临床实践中的应用[J].医学与哲学,2005,26(10):41-42.

医学知识管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医学院校;知识产权保护;专利

1、医学院校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1科研保密意识淡薄

医学院校在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中,缺乏科研保密意识,在外校及相关合作方参观学习、交流讲座过程中,对科研成果、科研资料的管理较为随意,致使许多科研资料被有意或无意的复制印刷、拍摄等,并通过这些途径获得医学院校的科研技术细节,甚至被相关企业或校外人员非法利用这些资料,抢先申请专利,而医学院校由于缺乏充足的证据,难以证明对方为非法窃取自身科研成果,通过宣告无效程序撤销此项专利的可能性极低,最终导致医学院承受重大损失。

1.2研究过程对课题的知识产权关注较少

医学院校内,许多科研人员在进行立项研究前,并未对立项课题的国内外最新动态及知识产权进行分析,单凭自身掌握的文献资料而开展课题研究,最终形成低水平重复研究现象,浪费了大量的科研资源。正常情况下,在研究课题立项确认后,科研计划便会根据所签订合同规定,严格执行并完成,因而必须慎重选择立项研究课题。据资料显示,国际上每年都有35万件左右的发明创造出现在专利文献上,课题研究中出现相同内容专利的几率非常大,甚至有部分课题在立项阶段,便已牵涉到侵权问题。

1.3教师对专利申请重要性认知不足

一方面,许多教师申请专利的主要用途是为课题提供支撑或是获得学校奖励,将专利看作是申请后续课题的科研基础,并以课题研究为主,在课题研究不受影响的状况下,往往会因申请程序过于繁琐,而鉴定报奖较为便捷,便选择以鉴定方式,通过学校奖励,完成对课题研究成果的处理。另一方面,医学院校每年都有大量的科研成果出现,但很少有申请专利的,绝大部分成果都用以鉴定与报奖。究其原因,还在于经费问题。申请专利需要花费一定的专利申请费,但这些费用主要来源于院校的科研经费,在经费紧缺的情况,教师通常会选择放弃申请。由于以上做法,造成大量课题研究成果处于无保护或保护薄弱状态,一旦遭受剽窃,也难以通过法律途径进行维权,对教师及医学院校都带来了难以挽回的损失。

1.4院校内部知识产权纠纷较多

当前,课题立项研究工作通过是由医学院校内多位教师共同负责的,在科研项目完成后,往往会涉及到科研成果的权益分享问题,一旦处理不好,便会引发各类知识产权问题,如著作权纠纷、名利问题、发明人排序纠纷等。另外,科研成果权益分享中,权属不清现象也较为常见。虽然在国家所颁发的专利法中,对职务与非职务发明作出了非常明确的界定,但在实际情况中,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同性质的发明创造时常被混淆在一起。部分教师及科研人员对科研成果存在错误认知,认为其为自身研发,自己有权进行科研成果的处理。还有个别科研人员利用专利法中存在的漏洞,扭曲事实,将职务发明违法转变为非职业发明,并在院校单位不知情的情况下,私自进行支配,致使医学院校遭受重大损失。

1.5基础研究难以转化

在国内,高校的科研水平主要体现在其校内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上,并且教师及相关科研人员也将学术论文作为自身评聘职称及抢占至高点的重要途径。因此,许多医学院校的教师在课题研究上,以基础研究为主,科研成果多为理论性研究成果,并在研究项目取得一定效果时,直接以论文形式发表出来,而这种行为也获得医学院校的默认,致使校内的科研成果往往难以转化到实际应用中去,许多基础研究成果往往需要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有可能真正得到运用。

2、加强医学院校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的对策

2.1强化校领导及教师的知识产权意识

作为医学院校,应该及时转变思想,认识到专利法的重要作用,并在校内开展法律讲座及宣传活动,普及专利法相关知识,并通过系统的知识产权宣传培训,强化学校管理者及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其中,特别注重对教师的培训,让他们了解保护科研资料及成果的重要性,并掌握一定的知识产权保护技能,能在知识产权保护中发挥出积极作用。通常情况下,基础性研究往往是以科技论文的形式呈现出来,因而其产权保护可通过“著作权”形式完成。而应用性较强的科研成果或创新性研究,则需要在著作保护的基础上,申请专利保护,因为这些科研成果涉及到医学院校的长远利益。

2.2推进医学院校科研法制化管理

医学院校在对课题作出立项研究前,应进行相关专利文献的查新检索,特别是一些重点公关项目,在确保其不存在侵权顾虑的基础上,再来进行申报立项,以达到技术层面的原创目的。当完成课题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后,单位及科研人员应及时采取有效保护措施,申请自主知识产权,将科研与专利预测有机融合,在合理利用专利文献的同时,防止科研内容中出现低水平重复研究或侵权现象。在完成课题研究后进行验收时,不仅要评价相关论文,还要将其科研专利成果及数量纳入考核评价体系,以推进科研的法制化管理。

2.3加强医学院校的科研管理

规范医学院校科研管理程序,在进行课题立项研究前,明确科研成果的产权归属,防止后期因产权归属不明而出现纠纷问题。在科研课题管理中,应及时检索知识产权状态,并掌握知识产权信息的最新状态,以避免科研过程中出现无意识的侵权行为。课题研究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因而相关人员还需注重对科研阶中间成果的保护,确保阶段性成果具备较强的创造性与新颖性。当发现与外校及合作方学术交流过程中,出现对保密阶段科研资料的非法复印、盗取情况时,院校相关科研管理人员应通过知识产权法,及时采取有效保护措施,避免造成科研成果的流失。另外,科研管理人员还需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掌握相关法律知识与诉讼程序,在必要时能通过法律途径,及时争取获得相关的司法救济。

2.4设立知识产权基金,提高基础研究转化率

科研成果的价值通常体现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较少能获得即时效益。因此,科研项目负责人在科研过程中,往往会严格控制科研经费,力求在现有科研经费范围内,完成预期科研目标。对此,医学院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设立知识产权基金,为院校科研成果的著作权、专利权的获取,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推动科研项目向后延伸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另外,医学院校还需鼓励教师多开展应用型基础课题研究,提高课题研究的转化率,让其在实际医学领域中真正得到运用。医学院校可建立相关的激励机制,对基础研究转化运用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适当奖励,提高教师及相关科研人员的科研热情,引导教师在支撑课题的基础上,更理性地开展科研项目。

参考文献

[1]龚大春.论知识产权的资产属性[J].当代经济,2015(12)

[2]张丽华.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中存在的不足以及改进路径[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04)

医学知识管理范文第8篇

健康网讯:

沈昭在同志(200065 上海铁道大学医学院附属甘泉医院)从四个方面阐述了知识经济时代与医学科研管理趋势。同志最近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

知识经济在中国大致要经过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以工业经济为主导,知识经济起步阶段。第二阶段是工业经济与知识经济平行发展阶段。第三阶段是知识经济阶段。目前中国基本上处于第一个阶段。但作为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医疗卫生事业,特别是城市大医院,尤其在中国经济发达的地区,应当感到,知识经济已扑面而来。信息科学技术现代化特别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分子生物学的进展,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脑科学的研究,以及医药高新技术突飞猛进,都预示着医学正在发生一场革命性变化。同时也预示,任何人、任何单位甚至国家都不可能垄断医学科学技术,也不可能在医学各个领域都居领先地位。

一、转变观念

为迎接知识经济挑战,首先要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加速科研机构改革,打破部门所有单位所有的界限,树立大科研观,促进合作与联合。要按照发展知识经济的要求转变观念,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是生产力发展第一资源的观念,把科技发展的人才队伍建设作为管理的重要任务,树立“大管理”的观念。要了解国情,冲破地域、单位的界限来认识自己管理的目标、对象和任务。要了解世界医学科技的发展,不仅要“跟踪”世界发达国家,还要在我们优势领域敢于创新,敢于超越。要改变传统管理者单纯“管”别人的观念,融合到被管理者中间,通过为管理对象服务,加强管理。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有计划,分层次,分步骤提高管理人员的水平,包括学历水平,科研管理知识水平,信息化管理的能力和整体素质。同时应进行观念更新,认识到在科研管理的“人、财、题、档”四大要素中应把智力和信息资源的占有与开发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即重点抓人与档,并将它与高新技术产业链相联系进行预测与超前管理。

二、抓住人才

医学知识管理范文第9篇

“个人知识管理”的概念远未普及,有些也只是停留在书本上的树枝状知识构架阶段,容易导致有效信息被遗漏。为解决这一问题,本人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总结出“知识生命体式认知”在个人知识管理方面的理论体系。给枯燥的医学知识注入活力,就形成“医学知识生命体”,从目标、宏观、微观、纵横、整体、环境、时空等七层境界将“医学知识生命体”的立体概念、位置环境概念及时空概念以多“D”形式进行立体转换思维,可以梳理出较全的有效信息,利于做出正确判断,提高自信心及业务能力。

【关键词】

知识生命体;医学知识;方法学;个人知识管理;立体转换思维

1背景资料

1.1研究目的与意义医生临床思维的系统、全面、严谨、应变等理念是临床决策的核心环节,好的“个人医学知识管理模式”适用范围广,可以梳理出较全的有效信息,利于做出正确的判断,提升自信心及业务能力,减少误诊误治等医疗隐患,防范医疗风险,对医生和患者都有利,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所以探讨一个完善的个人医学知识管理模式非常重要。

1.2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医生学习的是共性知识,每次面对的都是个体,如何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是门艺术。因此临床医生应当从书本知识的局限性中解脱出来,在临床实践中重新对疾病进行认识和理解[1]。实际带教中发现多数年轻医生缺乏“个人医学知识管理”的概念,漏洞较多,考虑问题欠全面、缺应变[2],容易导致有效信息被遗漏,误诊误治较多[3],存在较大医疗风险。具体表现为多数低年资医师知识储备不少,但使用起来并非得心应手,有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导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造成漏诊多、误诊多,该重视的未能重视,复杂问题简单化;有时又缺乏底气、没有自信,能解决的问题不敢解决,简单问题复杂化。提示低年资医师进行系统的继续医学教育的方法学习非常重要[4]。

1.3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2009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改革的着力点是全民健康覆盖的制度建设,坚持理念创新、原则创新和路径创新[5],创新型继续教育模式逐步增多。思维导图可以把一长串枯燥的信息变成彩色的、容易记忆的、有高度组织性的结构图,其与人类大脑处理事物的自然方式相吻合[6-7];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可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8-10];转化医学思想利于培养出多层次的医务工作者[11];中医药院校大学生自我知识结构体系构建,知识的取舍,逻辑推理与思辨,专业兴趣与科研创新,自我表达与沟通交流等能力与素质应该重视[12];临床综合能力的培养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核心,实际临床上创新性思维尤为重要,它可以造就创新型人才[13-15]。许多创新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关于个人知识管理方面的系统研究仍然是一个空缺。经查阅大量文献资料、观察联想周围事物、总结实际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及提高等,逐步形成了一套管理知识的方法学理论基础。

1.4探讨解决方案许多构思最终汇集成“知识生命体式认知”这个方法学上,特点是给枯燥的医学知识注入活力,形成特定的“医学知识生命体”,出现骨架、肌肉、血管、神经和介质、环境、动态等,具体是从目标、宏观、微观、纵横、整体、环境、时空等七层境界入手,将“医学知识生命体”的立体概念、位置环境概念及时空概念以多“D”形式进行立体转换思维,具备目标明确、全面、系统、严谨、直观等特点,可以梳理出较全的有效信息,利于做出正确的判断。“知识生命体”通过“蒂”依附于大的“知识生命体”之上,内部又通过蒂孕育了许许多多的“知识生命体”。“知识生命体”具有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成群结队、无穷无尽、适时变幻等特点。临床诊疗活动中,每次面对的都是单个患者,所用的知识也都是个性化较强的知识。医务人员可以套用该方法,对临床上遇到的大部分问题都从七层境界入手考虑,就可以减少漏项,能梳理出较全的有效信息,做出正确判断,提高自信心及专业能力,减少医疗隐患,防范医疗风险的发生。传承中,开始有人说格局太大、逻辑性太强、充满哲学、好似天书、花架子等等。其实医生诊疗的过程就是梳理知识的过程,搜集及甄别有效信息的齐全程度关系着判断的正确性。体验者通过培训学习,梳理知识的能力增强,有效信息遗漏减少,自信心及能力增加,医疗隐患减少,风险降低。平素每个人工作中面对的重要“知识生命体”并不太多,初步整理时较为费事,但对以后分析解决问题帮助很大,该思路应该成为习惯。

2理论体系概要

临床医生每次看病所面对的都是患者群体中的个体,其中对共性、个性之间的变幻及把握十分重要。“知识生命体式认知”在个人医学知识管理方面的七层境界能够有效解决这一临床问题。

2.1目标是群体之中的“个体”,是“医学知识生命体”的名字、方向标、指挥棒,也相当于接点、蒂,是生发中心及主干。可以是机体、系统、疾病病名、症状、体征、检查报告等。目标明确了,才知道要干什么,才不会走弯路。

2.2宏观是该“个体”的骨架,相当于主线和范围。可在“战略”的高度上有底气、树信心,能够紧抓重点和主线,统揽全局。例如“机体”的宏观为“系统”;“血常规化验单”的宏观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掌握了宏观,就会有无非如此的感慨。

2.3微观是主线上的各级分支及元素,是各部分的血和肉。这些就是“战术”高度上的细节,应该有主有次、条理清晰、详尽入微。例如“系统”的“器官、组织等”、“红细胞”的“各项目”,也可根据情况深入剖析到相应“元素”。认知了微观,就会有把握十足的感觉。

2.4纵横是个体内部的关系,是“医学知识生命体”的血管、神经和介质,是相互之间的有形联系,更蕴含正负反馈的内在秘密,牵一发而动全身。认知了纵横,才感觉到各处都不孤立。

2.5整体对个体“医学知识生命体”的基本认知,就是找准目标把握方向、跳到局外明确骨架、深入内部认知细节、全身各处明白联系、有机结合形成活体,这样“医学知识生命体”自身的立体概念就产生了。“医学知识生命体”可以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无穷无尽、客观存在、适时变幻,也可以成群结队、成簇成片,串联、并联、其它等关系各有规律;任何一个都依附于大的“医学知识生命体”之上,从中汲取营养所需;又都孕育着许多的下级“知识生命体”;各“知识生命体”之间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认知的过程也是由简单到复杂、从局部到整体、或由错误到正确、不断丰富、不断完善、无穷无尽的过程。

2.6环境主要体现该“个体”同母体、环境及其它个体之间的关系,“医学知识生命体”都上有所附、下有所含,它受所附母置及营养成分的不同而变化,也受外界因子的影响而不同,自身的内涵还影响着子代的孕育。这就是位置环境概念。例如同样是“梗死”它发生在心脏、颅脑、肢体末端等处都有不同的后果;同一血样本,来源、储存条件、检验设备不同,化验结果及意义也不相同。理解了环境概念,就懂了上老下小的责任和义务。

2.7时空主要体现“知识生命体”自身变化的特点。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都有生老病死,都有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有被误解及无视的可能,新陈代谢也是永恒不变的规律。对个体“医学知识生命体”的客观认知也是如此,认知者和认知对象都在适时变化,把握好这些应变就是体现了时空概念。例如过去的症状体征对现在和未来有什么影响,如果希望未来如何,现在应该如何,体现出预防和预后等等。

总之,前三层境界属于初级认知阶段,后四层境界为高级认知阶段。对所遇临床问题尽量都从这七层境界入手分析,考虑问题就会目标明确、全面系统、思路清晰、严谨缜密、把握应变,就会推论有理有据,就能梳理出较全的有效信息,必要时借助它山之石,发挥医疗团队的优势,做出正确决策,提升自信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减少漏诊、误诊等医疗隐患,提升低年资医务人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杨耀武,孙沫逸,胡晓光.提高医学生诊断分析能力的几点思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3,19(5):287-288.

[2]陈晓红.试论误诊研究与混沌理论[J].临床误诊误治,2004,17(4):233-235.

[3]王卫东,范贞,张云林.北京市5445件非诉讼医疗纠纷大样本分析[J].中国医院,2015,19(1):1-2.

[4]刘晶.继续医学教育在临床工作中的作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13):1-2.

[5]陈竺.中国卫生改革发展与健康国家战略[J].中华医学杂志,2014,94(27):2081-2085.

[6]东尼•博赞.思维导图宝典[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101.

医学知识管理范文第10篇

知识经济在中国大致要经过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以工业经济为主导,知识经济起步阶段。第二阶段是工业经济与知识经济平行发展阶段。第三阶段是知识经济阶段。目前中国基本上处于第一个阶段。但作为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医疗卫生事业,特别是城市大医院,尤其在中国经济发达的地区,应当感到,知识经济已扑面而来。信息科学技术现代化特别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分子生物学的进展,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脑科学的研究,以及医药高新技术突飞猛进,都预示着医学正在发生一场革命性变化。同时也预示,任何人、任何单位甚至国家都不可能垄断医学科学技术,也不可能在医学各个领域都居领先地位。

一、转变观念

为迎接知识经济挑战,首先要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加速科研机构改革,打破部门所有单位所有的界限,树立大科研观,促进合作与联合。要按照发展知识经济的要求转变观念,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是生产力发展第一资源的观念,把科技发展的人才队伍建设作为管理的重要任务,树立“大管理”的观念。要了解国情,冲破地域、单位的界限来认识自己管理的目标、对象和任务。要了解世界医学科技的发展,不仅要“跟踪”世界发达国家,还要在我们优势领域敢于创新,敢于超越。要改变传统管理者单纯“管”别人的观念,融合到被管理者中间,通过为管理对象服务,加强管理。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有计划,分层次,分步骤提高管理人员的水平,包括学历水平,科研管理知识水平,信息化管理的能力和整体素质。同时应进行观念更新,认识到在科研管理的“人、财、题、档”四大要素中应把智力和信息资源的占有与开发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即重点抓人与档,并将它与高新技术产业链相联系进行预测与超前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