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学相关知识

医学相关知识范文精选

医学相关知识范文第1篇

医学是中国传统中宝贵的文化形式,是中国科学的代表形式之一,是中国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医学的进步不但对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有过不能以其它文化形式可替代的作用,也由于其坚实的本体论基础而持久的影响了中国文化发展的理路,“儒必通医”就是最好的说明。

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的历程,西方的医学思想和医疗模式也开始输入中国。由于西方医学在治疗技术上的方便性,使之国人在医疗实践中能够接受西医的治疗方式,但是,正是这种实用主义和“全盘西化”的价值承诺形成了对中医学和中国文化的否定思潮。表现在思想形式上,由于自五四以来的“全盘西化”思潮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数典忘祖、思想浅薄、急功近利成为学术思想界的主流之后,中医学也成为被否定的内容之一。为了提供否定中国文化的理性基础,自觉的不自觉的以西方的哲学思想判释中国文化的方法就成为时代的风气,以西方的医学模式判释中医学以比较两者的优劣,成为这个时代中医学研究的重要特点。如果说以西方医学技术上的特点做为可接受的标准还带有实用主义的特点,从而还能在经验论的层次上证明理性的必然,那么,以“全盘西化”对中国文化及其对中医学的否定就是对中国文化理性自觉的背叛,而成为厚西薄中的思想方法了。

时至今日,随着对西方科学文化产生的一系列误区的深入认识,中医学在医学实践中的特殊的、基本的疗效被肯定,中医学也日渐受到重视。但是,对中医学的肯定仍然是在经验论的层次上,远没有在哲学理性上实现自为而自在的统一。尤其对于解决这一已经产生了几千年的中医文化的继续发展的理路问题而言,就更需要哲学的根据和支持。

问题表明,对中医学的正确认识及其发展理路的研究,首先需要中医哲学的研究作为基础。然而,以我们已经熟悉并习以为常运用于思想的西方哲学思维进行中医学的哲学研究,是不能产生正确的结果的。以西方哲学的模式为坐标系进行中医学的研究,其结果只能是南辕北辙。正确的方法是,应对中国文化之所以能产生中医学的哲学思想进行发掘,进而研究中医学的科学性,以对中医学的发展方向作出推定。这些是研究中医学发展应解决的基础理论问题,应当成为一切关心中医学发展的学者应投以相当大的精力进行研究的问题。但是,对于中医学发展方向的困惑而言,面对的问题既是中医哲学带来的也是以哲学对中医学提出的本体论承诺出现的。这表现为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中医学学科的科学性及其产生的哲学基础与我们所熟知并运用自如的现代科学和哲学对其进行研究而产生的误区,另一方面则要求中医学本身能证明自身的科学性和哲学基础,即中医学的学科性在本体论哲学的支持下表明其科学形式与哲学方式的统一──中医学是中国哲学形而中论的自在自为的统一。

就中国哲学的基本原理进行研究,其表明的哲学原理与中医学有怎样的相关性以及中医学表现出怎样的规律,是中国哲学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哲学和中医学的关系,表明了中医学的思维方式在与中国哲学的基本规律的统一性中展示出的科学上和文化上的重要意义。如果说由于中国文化的哲学基础生成了中医学的学科形式,从而表明了中国文化的一以贯之的理论特点,那么,中医学就在其内容和形式中展现出的基本规律将代表中国文化和哲学的基本形式。因此,应当说,进行中国哲学研究──真正想探索中国哲学奥秘、并认为中国哲学是不同于西方哲学的、具有独立的哲学形式,就应在《周易》、《道德经》和《内经》及《论语》等儒家和道学经典的研究上下功夫,这是研究中国哲学的基本方法,同样,这也是研究中医哲学的基本方法。

对中医学的哲学思维进行的研究,以发现其基本规律,这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问题,这已成为现代以来中国哲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由于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产生的“全盘西化”、西体西用的理性进路,所以,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和以西方哲学推定中国哲学的研究一样,中医学的哲学研究无不是以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概念、范畴及科学模式对中医学的思维方式、概念、范畴及科学模式进行西化式的推定。从产生的研究结果而言,由于脱离了自在的中国文化的基础──中国文化对哲学的承诺及其原理的推定,应当认为这些推定的结果根本不是中国哲学或中医哲学的本来面目,而只是西方哲学和西医学对中医学理论的异化。

如果承认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性,并且承认中国文化的形式具有独立性──中医学也因此具有完全不同于西方医学的形式,那么,对生成中医学的哲学思维及其基本规律的研究只能是对中国文化研究的自在的哲学反思──哲学的承诺和推定的统一并进行推定的结果。生成文化的历史和逻辑只能是历史和逻辑在文化形式中的统一。所以,对生成文化的哲学基础进行推定,只能是由文化所承诺的哲学──哲学所能推定的文化形式在哲学形式上的统一。哲学在文化母体的自在性,使其被文化所承诺和推定,而不可能以任何外来文化所承诺的哲学进行推定。以西方哲学进行的推定,只是一种比较意义上的诠释,哲学的比较不具有本体论承诺和推定的统一性,本体是自身的逻辑推定。尤其是西方哲学在当代的进展产生了分析哲学和解释学,其理路表明的逻辑和形式对思维的限定,使对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运用产生了严格的限定。西方文化的内在结构──被语言和文字及形式逻辑所限定,就其文化形式内部所进行的历史文本的解释──以其自在的语言系统和思维方式对文本所进行的解释,不可能达到本来的意义。既然对自在的文化的解释呈现出重重困难,使西方文化自在的文字和语言本身所进行的解释都不具备其文本意义,何以能用西方的哲学原理和学科形式对中国的文化和哲学进行解释呢?真不理解当代中国学界何以能用西体西用的方法论进行中国文化的研究,并自以为是的认为发现了中国文化的“基本规律”。当以中国哲学自在的形而中论的哲学原理与这些“基本规律”(例如辩证法)进行比较后,就会发现中西文化是截然不同的形式,就思维方式的基本性而言,中西文化不能在形式和内容上进行简单的类比和实现哲学思维方式的统一。因此,就中国哲学的研究而言,只能用承诺推定法进行哲学的外化。承诺推定法表明的哲学思维与文化形式的统一性表明,任何一种独立的文化是其自在的哲学思维所产生的结果,因此,中国文化的形式和内容只能是自在的中国哲学思维产生的结果。

所以,对中医学的哲学研究,是以哲学的承诺和推定法进行的研究。由于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和基本规律只能在中国文化的母体中寻求,所以,这种研究只能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这一研究还必然包括:中医学的哲学究竟是什么形式的?与中国哲学的关系是怎样的?对这些问题的研究表明,其中最重要的是关于形成中医学的哲学基础问题。显然,在这一研究进路中,将同时构成对中国哲学及文化的反思。我在对中国哲学的研究中,以《时空统一论》⑴的哲学原理对中国的知识系统进行承诺推定法的研究反思,发现在中国文化的知识形式中,《易经》是中国哲学的基础,而中医学是运用中国哲学思维所产生的成熟的科学形式,也可以这样认为,从中医学中可以反映出中国哲学的本质性,所谓“医易相通”是也。那么,中国哲学的本质性与中医学的统一是以怎样的原理表现出来的?这是研究中医学的哲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所以,研究中医学的哲学规律首要的是用哲学的承诺推定法把《易经》的思维方式外化为哲学的形式。我对《易经》的思维方式进行外化为哲学形式的工作是以“时空统一论”的哲学原理对《易经》之“卦”的研究中作出的,并以形而中论⑵的哲学原理进行了对中国哲学的概括,形而中论的哲学原理及思维方式表明,时空对应的认识论原理、对应和中的方法论原理、中和统一的时空本体论是中国哲学的基本规律。因此,中医学能否反映出这三个基本规律就成为承诺和推定中医哲学的基本工作。

从中医学的基本原理中抽象出一般的思维方式并对其进行与中国哲学原理的整合是这一研究工作的组成部分。由于中医学的思维方式与《易经》统一,所以历代中医学者对“医易相通”的哲学问题都有相当深刻的理解,例如,清代名医章虚谷说:“诗、书、春秋,论世间事迹,褒君子,贬小人,以明治乱之所由,原非论阴阳之理者。《易》象表阴阳进退消长之理,儒者用喻世事治乱事之道。……故易为大道之源,医理、儒理俱在其中,《易·辞》为儒者之言,可用治世,不可治病也。……概医明大道之一截,易明大道之全体,医书岂真与易书比哉?医经与易经,体同而用异,拙集屡申其义矣。即将先天后天打作两橛,遂有一橛截全体之见,而不识其体用所在也。圣人韦编读易,不闻读医,假年学易,不闻学医,盖以此也。圣人为治世之大道,不为治病之小道,故言某未达不敢当。然道之用有大小,而其体一也。其所系之重,犹先于大道,何故?盖有性命而后有道德功业。保性命者,医道也。其理与《易经》同出阴阳太极之源,故体同而用异也。”(《章虚谷:《医门棒喝·论易理》)显然,章虚谷对《易经》和医经的哲学关系的认识是深刻的。由于中国哲学的外化是当代哲学的研究任务,因此,和所有对“医易相通”有相当深刻认识的古代学者一样,这一研究是以《易经》自在的哲学思维的承诺和推定并以外化的形式阐释中医学的哲学思维的。

笔者以形而中论对中国哲学所作的概括,就是上述研究方法的结果。既然中医学的哲学基础是形而中论的统一,那么,中医学在形而中论哲学思维中生成的基本规律是怎样的形式、以及这些基本规律对中医学发展的基本意义之所在就成为中医哲学研究的重要的价值论承诺。

《周易》和《道德经》及《内经》的哲学思维对当代的哲学发展及对中医学的继续进步将有极重要的意义。这已在近年的中国文化热中显见端倪。笔者在对人存在的本质性问题的研究中,结合西方哲学中的问题,以哲学的承诺推定法对《周易》的道器之论之承诺,推定出形而中论的哲学。形而中论的哲学认为,人对存在的认识,是以形作为主体认识、并区分为形上之道和形下之器,人的存在形式和主体地位实际上是世界存在形式中的形上和形下的中和者也,因此,人是存在的形而中者。人以时空的方式建立起对形的认识,因此,形而中论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是建立在时空的本体论基础上,并且与中医学的时空观统一。所以,形而中论的哲学体系能很好的解决一系列重大的中医学哲学问题。

二、医易相通

随着世界学术界对《周易》研究的关注,“医易相通”作为中国古代学术史上重要的哲学命题,在当代尤为引起重视。“医易相通”的承诺表明,其不朽的意义和学术魅力发生于对人类生命本体的哲学思考和推定。“医易相通”概括了易学的哲学思维作为中医学理论基础的基本特点,其不但表现出易学的博大精深,同时也说明了中医学理论基础一以贯之的哲学内涵。显然,从内容到形式作出的分析都表明中医学理论基础的易学哲学性质。《周易》的形而中论的哲学制式,表明其哲学思维完全不同于西方的哲学思维。就医学的作用和价值而言,中医和西医这两种不同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特点表明了其起源于两种不同的哲学思维,从对存在的本体论承诺和逻辑推定及其主体论承诺和形式推定的不同,使其各自承诺不同的价值及推定出不同的概念范畴和理论体系。对主体存在本质的不同认识,使其对生命形式本体的认同形成不同的医学观念,在此基础上的发展,使我们看到了人类对生命的不同理解并表明在历史形式中和由此产生的现实问题──中医和西医展现在历史中的不同的逻辑理路和学科建构。

然而,对当代人类社会的存在而言,就哲学的层次上推定人类的存在形式,不能不认为虽然有西方自然科学近三百年来的主导和促进,但是,人类就基本的存在问题而言,尤其是生命的本质性问题,还是作为一个亘古常新的课题困扰着人们的理性。近现代表现出所谓的人类进步绝大部分是在其表象上,而不是表现在人类生存本质上的进步,可以说,到目前为止,人类是在其自为的异化形式下存在,对人类的理性的理想形式而言,自为的对自在的超越──自为的达到生命的更高的存在形式──实现自为自在的生命存在形式,显然,人类的存在现状表明,人类还远远没有达到这一目标。

因此,当西方科学模式对人们所期望解决的终极关怀问题不但没有解决,而且又由此产生了严重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时,人们已经显得彷惶不安,尤其是自然科学产生的负面价值引起人们的反思时,后现代主义的哲学和文化思潮应运而生。可以说,后现代主义思潮表明的对理性否定的坚决性已经成为困惑西方文化及科学理性的重大问题。一些思想家把力图走出误区的方法寄托于中国文化时,中国的《周易》就不失时机的又一次成为显学。对中医哲学的研究而言,面对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当企图再以西方哲学的制式推定中国文化时,无疑是当头棒喝。在这种形势下,对于中医哲学研究而言,许多学者不约而同的想到了“医易相通”的古老命题。所以“易学热”也把中医哲学带入其中。但是,就其以“医易相通”为命题产生的研究结果而言,却令人倍感失望,因为其产生的结论,无不带有西方哲学的“前见”。问题表明,因为《周易》的本体论承诺和逻辑推定与中医学的主体论承诺和形式推定的统一性,使之用西方哲学的制式不可能正确的推定中医哲学。中医哲学由《周易》的哲学制式所推定,这是应当首先明确的问题。

显然,后现代主义表现出的西方哲学的多元性及其带来价值取向的多元性对理性的异化是显而易见的。即使在当代中国,也随处可见西方文化的哲学、科学和宗教以各自的价值承诺带给人们存在方式的异化。以《周易》为基础的中国哲学的一以贯之,不但使“医易相通”,而且使《周易》与中国古代科学相通、《周易》与宗教相通,《周易》因此成为中国文化的基石。可以说,综观人类文明的几大形式,没有任何一个文明能像中国文明那样能够锦延不绝,持续发展并表现出文化的稳定性。西方哲学表明,就哲学问题及其表现出的多元性而言,西方哲学家们在近代和当代由于他们内在哲学传统思维形式的形式化限定使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显得无能为力,最终以据斥形而上学作为西方哲学的终结。然而,问题却没有解决,问题伴随着其造类存在的异化在当代使人们终于注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优越性。但是,由于中西方哲学思维巨大的差异性,所以尽管《周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但是,由于西方哲学及科学和宗教是对存在形式化的结果,所以,不能将《周易》与西方文化及哲学作简单的类比,例如我们看到的把《周易》比附为科学或者把西方的思想文化的成果认定为在《周易》中早已有之那样。形而中论表明,《周易》的重要贡献是其哲学的本体论思想,在这方面,同样不能与西方哲学的本体论作简单的比附。对西方哲学的形式化而言,《周易》哲学是内化的,因此,把《周易》哲学作为明确的形式外化出来,是一项历史性的任务,《周易》哲学的外化将带来人类哲学及存在形式的空前革命。

《周易》和中医学的学科形式表明,其属于不同的知识形式和结构,之所以称为“医易相通”,是指其作为共同的哲学本体而言的,具体讲,《周易》的哲学思维是中医学的基础,易道广大使中医学与《周易》在“道”的层次上相通。因此,对道的理解问题成为医易相通的哲学问题。这属于哲学层次的问题,在中国的学术史中被历代学者所重视,在基本方面提高了《周易》群经之首的学术地位,但是,在西学倡兴的当代,则带来了更重要的问题,这就是,以《周易》为首的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关系和相互的哲学承诺,成为人类文化交融中的问题,尤其是人类发现其自身历史的和社会的、群体的和个体的行为方式所引起的价值失衡,使之把自身的本质作为反思的对象时,以《周易》为代表的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就又一次为人类提供了她深沉的思想。

所有人类存在的问题表明,其中最重要的,能引发出其他所有问题的都应归结为一个基本问题──这就是所谓的终极关怀问题,“医易相通”的哲学承诺表明了其与西方医学和哲学的截然不同的本体观──而西方哲学对终极关怀的无能为力在后现代主义哲学中已经充分的暴露无遗。中医学家、道家及道教学者在对“医易相通”的基础上和以自身的医疗及修炼实践中形成的中国生命科学关于人的本质和应达到的存在方式,解决了终极关怀问题。中国的生命科学表明,“医易相通”的哲学承诺和推定与《周易》的“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说卦传》)终极关怀的价值论承诺的统一,是“医易相通”的重要表现形式。

关于“医易相通”的基本原理,在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方面,在中医学的发展过程中,张介宾的论述简要而精到的指出了“医易相通”的基本意义。他说:“宾偿闻之孙真人曰: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每窃疑焉。以为易之为书,在开务成务,知来常往;而医之为道,则调元赞化,起死回生,其义似殊,其用似异。且医有内经,何借于易,舍近求远,奚必其然?而今也年逾不惑,学到知羞,方克渐悟。方知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人身之理,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骇。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同原者,同此变化也。岂非医易相通,理无二致,可以医而不知易乎?”又说:“神莫神于易,易莫易于医,欲赅医易,理之阴阳。故天下之万声,出于一阖一辟;天下之万数,出于一奇一偶;天下之万理,出于一动一静;天下之万象,出于一方一圆也。方圆也,动静也,奇偶也,阖辟也,总不出乎一与二也”、“予故曰: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学医不知易,必谓医学无难,如斯而已也,抑熟知目视者有所不见,耳听者有所不闻,终不免一曲之陋。知易不知医,必谓易理深玄,渺茫难用也,又何异畏寒者得裘不衣,畏饥者得羹不食,可惜了错过了此生。然则医不可以无易,易不可以无医,设能简而有之,则易之变化出乎天,医之运用由乎我。”

上论表明,张介宾非常精练的总结了“医易相通”的基本意义。把医学和易学在天地万物存在的基本层次上统一起来,使之形成易体医用、体用不二的一元论哲学思维,是中国哲学和医学上的重要思想。

总结前人在“医易相通”方面的研究,应当认为《周易》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影响是重大的。《周易》是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其具体影响了中医学的脏腑理论、经络理论、阴阳气血理论、病理病机理论、诊断理论、治疗理论、方剂学和本草理论。而在当代具有重要作用的是其在生命科学领域内的具体运用──“气功”理论成功的运用易理,可以作为“医易相通”最好说明。

以当代的哲学观推定“医易相通”的哲学承诺,必然要求从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层次分析《周易》对中医学的影响。《周易》的阴阳之论表明,阴阳之道是时间和空间产生的并由主体承诺和推定的形式,其表明本体是时空的阴阳变化生成的存在。阴阳之道的推定是主体所能发现本体存在之为存在的基本方式。就本体而言,《易传》认为:“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所以,阴阳能对人体的存在发生生命的本质性作用是因为时空的本体性,而这种本体性作用与主体性方式的正确统一,是在主体的形而中的方式性中产生的正确推定。形而中的方式性由“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传》)的命题承诺和推定。人作为一种存在,本身是属于《周易》哲学推定的哪一种形式呢?人是什么呢?这些问题的存在使人的存在方式成为哲学所关心的也必须给预回答的主体论哲学承诺和形式推定的重要问题。但在《周易》哲学中,是不作为问题的,因为结论已经内化于“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承诺之中。所以。对应于西方哲学的主体论承诺而言,《周易》对这一问题没有作出主体论承诺和形式推定。因此,在研究关于人的主体性的中医学中推定这一与《周易》相关的哲学问题,对今天的人类哲学而言是重要的。我认为,《周易》的哲学模式表明,从“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承诺的主体论作出的形式推定,说明了人的主体形式既不属于形上之道,也不属于形下之器,而是属于形而中,即形而中者谓之人。所以,主体被形而中所承诺──人是形而中者也。所谓的形而中者,以主体论承诺和形式推定而言,是指人的存在的时空层次和主体意识时空能力的对应和中,通过主体时空方式所能把握主体自身存在和客体存在的形而中的方式,即通过主体的形而中实现对存在──主在和客在的正确认识。

“医易相通”是中国生命科学中的重要命题。“医易相通”的形而中论哲学推定,使主体的生命存在形式成为中国生命科学研究的内容。形而中者谓之人的主体论形式推定,使人的存在是形而中的方式,主体将通过对时空的形而中的方式性实现主体的价值。主体能够适应时空层次,并通过时空阴阳的形而中的自作而把握存在,从而超越生命的时空形式。这是形而中论哲学承诺的生命科学原理。形而中者谓之卦──形而中者谓之人的统一,从而解决了认识论的主体性问题。形而中论哲学表明的认识论本质是:人没有独立的主体性,客观实在也没有独立的客体性,自为是自在的自为,而自在也是自为的自在,世界的时空统一性要求人类把握的世界要成为人在其中的世界,因此,对客观的存在而言,绝没有独立性可言,人的主观存在也绝没有独立性,因此,在方法论上的建构,《周易》之卦是形而上和形而下的统一,形而中论推定的人的存在形式,是形而中的方式性的──-而不是西方哲学的形而下的形式性的存在。因此,以形而中的方式性把握世界,是《周易》对人类哲学发展作出的重要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及方法论方面的贡献,其由形而中的主体方式承诺和推定的“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生命科学将成为人类科学的终极形式。

在“医易相通”中,以阴阳的概念范畴承诺了哲学认识论。《易传》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阴阳的推定成为中国哲学中的基本概念范畴。在中国文化中,阴阳范畴的具体应用,可谓一以贯之。在中医哲学中,阴阳承诺了哲学本体论的逻辑推定和主体论的形式推定。例如“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阴中有阴,阳中有阳”(《素问·金匮真言论篇第四》)等等。张介宾认为:“阴不可以无阳,非气无以生形也;阳不可以无阴,非形无以载气也”(《类经附翼·求正录·真阴论》);石寿棠认为:“阳不能自立,必得阴而后立,故阳以阴为基,而阴为阳之母,阴不能自见,必待阳而后见,故阴以阳为统,而阳为阴为父”(《医源·阴阳互根论》);吴谦等认为:“一阴一阳者,天地之道;一开一和者,动静之机”(《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卷二·六味地黄丸集注);郑寿全认为:“人身所恃以立命者,其惟此阳气乎!阳气无伤,百病自然不作,阳气若伤,群阴即起”(《医理真传》卷二·阳虚证问答目录)柯琴认为:“阴阳互为其根,阳中无阴,谓之孤阳;阴中无阳,便是死阴”(《伤寒来苏集·伤寒论注·卷一·伤寒总论》)等等。从上面众多的论述中,可以看出阴阳概念在中医学中的应用是相当广泛而重要,并且在逻辑上是自恰的。如果阴阳的推定方式对人的生命形式的作用是自律的,那么,形而中论哲学的对应和中的推定方式,将使这一自律由主体的自为而实现。这是“医易相通”承诺的中国生命科学自在性的表现。

三、形而中论与中医学

如果把《周易》作为群经之首,那么,中国的哲学原理就应当被《周易》所包容。形而中论对中国哲学的形式化,是以“时空统一论”的哲学原理对《周易》之“卦”的研究而推定为哲学形式的──形而中论是对“卦”的时空本质性研究并以“形而中者谓之卦”的命题产生的哲学原理。关于“形而中者谓之卦”,我已多次进行论证⑴,在这里再简单的作一介绍。“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思维以时空方式生成对存在的认识,中国哲学是以“卦”作为方式的,其中所表明的认识论原理是形而中的方式。这就是说,“卦”是存在与思维的统一方式──存在与思维的对应和中,“卦”是“道”、“器”的对应和中者也。因此,笔者认为“形而中者谓之卦”,这是中国哲学的主体论承诺和形式推定的重要表现形式。就人存在的本质性而言,因“卦”承诺了主体论及其形式推定,所以,以主体论承诺和形式推定的统一,就有形而中者谓之人的推定。形而中者谓之人的哲学推定表明,主体的对应和中是外化并推定出形而中论的哲学体系,是由形而中论哲学的本体论承诺和逻辑推定与主体论承诺和形式推定及价值论承诺和范畴推定的统一而实现的。

笔者在关于《周易》的研究方面,从认识论的角度把“卦”的哲学内涵归结为“形而中者谓之卦”,“卦”的形式为阴阳爻表示的“时”和“空”,由此使“卦”无所不包,“卦”作为万物即形而上的方式和形而下的形式的中和性,推定出“卦”之上的形而上,即“道”,已是方式的存在,而不是形式的存在,由此理解《易》的“太极”,才能推定“太极”承诺的本体。把“太极”以“太极图”和“八卦图”统一的推定,都出于形而中论的哲学推定。具体讲,在“卦”之下,即“器”,是“形式”化所把握的与主体对应的存在,“卦”之上的“太极”或“无”是不能与主体的形式对应的因此是用“方式”所能把握的存在,“卦”是“形式”和“方式”的“中”,“卦”是以“中”的方式推定出“形上”和“形下”的主体形式,因此,方式性的把握本体,即本体不能作为形式推定的存在,本体只能以时空进行方式性的即和中的推定,即以“中”的方式推定形上之道。下面简单的讨论形而中论的几个基本问题。新晨

医学相关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药学监护

医院药学的发展在历史上经历了3个时期。①以调配为主的传统时期;②以药学服务为主的临床药学时期;③以改善病人生活质量为目标的药学监护时期。

药物治疗给许多病人解除病痛,带来幸福,但同样也会给许多人造成药害,引起后遗症,甚至死亡。药师从道德上讲有责任保护病人免于药害之忧。随着人们要求健康的水平提高,已不再满足有药可用,要求提高治疗质量甚至生存质量,提供优质、高效、低消耗的药学服务。PC应运而生则是一种必然趋势了。

一、PC的定义

药学监护(PharmaceuticalCare简称PC),也有称为药学保健或药疗保健。PC是一种过程,药师通过与病人和其他专业人员合作,设计治疗计划,其执行和监测将会对病人产生特殊的治疗效果。它包括3种功能:

①发现潜在的或实际存在的用药问题;②解决实际发生的用药问题;③防止潜在的用药问题发生。“药师的使命是提供PC,PC是提供直接的、负责的与药物有关的监护,目的是改善病人生活质量”。

二、药学监护的主要内容

(一)把医疗、药学、护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医生、药师、护士齐心协力,共同承担医疗责任。

(二)既为病人个人服务,又为整个社会国民健康教育服务。

(三)积极参与疾病的预防、检测、治疗和保健。

(四)指导、帮助病人和医护人员安全、有效、合理地使用药物。

(五)定期对药物的使用和管理进行科学评估。

三、药学监护中药师的职责

(一)与医生一起设计药物治疗方案(即个体化用药),监测病人用药全过程。对药物治疗做出综合评价,发现和报告药物过敏反应及副作用,最大限度地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及有害的药物相互作用的发生。

(二)综合管理PC所必需的资源(包括人和药品)。药物使用管理包括采购、储存、供应及药物使用评价。对医生、护士进行药学指导,提供有关药物的信息咨询服务。对病人采取直接服务,包括用药教育、临床治疗会诊等。

(三)保证合理用药,即安全、有效、经济的用药,如①药物正确无误;②用药指征适宜;③疗效安全,使用价格适宜;④剂量、用法、疗程妥当(依据药动学和药效学知识决定剂量及疗程);⑤用药对象适宜(无禁忌症、不良反应小);⑥调配无误;⑦病人遵从性良好。

(四)建立病人用药档案,对病人生活质量的评价。

四、医院药师在PC中的地位

(一)药师的委托人是病人。作为病人的委托人,药师必须与病人建立“一对一”的业务关系。

(二)建立“处方者、药师、病人”新型伙伴关系。

PC要求全体药学工作人员都是病人保健的提供者。

其他医务人员及病人可与药师进行直接对话,起到医师延伸者功能,成为治疗队伍的一员。

五、开展药学监护的重要性

药学监护首先促进了药物的合理使用,提高了药物的治疗效果;其次减少了药物的不良反应,能够预防某些药源性疾病的发生;第三,病人的疾病得以治愈,病症得到消除或减轻,从而达到改善病人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的根本目的;第四,由于大幅度减少或杜绝了不合理用药,节约了药物资源,因而降低了医疗费用;第五,提高了药师在医院乃至全社会的地位和形象。

我国临床药学工作起步较晚,药学监护工作处于宣传时期。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事业改革的深入发展,人民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对药学监护的社会需求将日益增加。

六、我国实施PC的障碍

(一)观念上的障碍。

11超越药师的传统工作实现由“对保障药品质量和供应负责”向“对病人用药结果负责”的转变,药师本身也得到施展专业才能,树立崭新职业形象的机会。

21超越以治愈疾病为目标的观念PC提供的服务不光是要把病人现有的疾病治愈,而且要恢复病人的健康,使病人保持良好的身体机能和精神状态。

31超越生物学指标评价治疗结果的观念开展PC工作,就要综合评价药物对病人整体功能、生存质量的影响等指标。

41超越具体医疗机构狭小的地域观念实施PC,药师不光是对本单位住院病人进行药学服务,而是在整个疾病治疗过程中持续不断,甚至对已出院的病人也应负有关心的责任。

51超越现行的药学业务分工医院所有药学人员,虽分工不同,总体目标都是通过药品和药学手段向病人提供改善生存质量的服务。

(二)药学资源方面障碍:时间不足,人员编制限制,工作场所有限,技术条件有限,医疗体系方面的障碍,PC的连贯性要求医疗系统是个完整的体系。

(三)信息资源方面的障碍。

11医疗信息不足向病人提供PC的药师不仅要能及时获得药物的知识和最新信息,更重要的是要能够取得病人的医疗文件。

21药师应当为每位病人建立正规的药历,详细记录病人的药物治疗情况(用药时间等)和用药前后化验的结果(疗效与反应等),但药师一般缺乏编写常规医疗文件的训练和经验。

(四)法规方面障碍。

PC工作在我国还处于宣传阶段,没有制度,尤其缺少一套客观的、科学的、能为医生、病人接受的评价标准,用来衡量药物应当产生的结果,以及对病人生存质量的影响。开展PC是药师与医生、护士以及其他健康保健提供者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整体配合,药师开展PC并不是重复医生、护士的临床业务,而是对其工作的补充。

七、未来医院药学的展望

21世纪药师的基本任务就是实施PC,未来的医院药师应该既懂药又了解临床,其基本工作内容有:血药浓度监测与解释、临床治疗咨询与会诊、病人出院后药物使用教育、门诊病员药物咨询、药物不良反应监察与鉴定、新型科研制剂开发、参与新药临床评价方案的制定等。通过发挥药师的专业特长,保证理想的用药结果,降低因药物有关的医疗费用。尽可能使每一位病人在接受药物治疗后能够保持正常的机体功能和精神状态,生活得健康幸福。

参考文献:

医学相关知识范文第3篇

Abstract: Objective: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know about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medical college students’ relative knowledge, attitude and behavior towards AIDS and it will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carrying out AIDS teaching. Methods: The method we take is to draw sample at random from a whole group and test them. And it is going to do questionnaire survey voluntarily, separately and anonymously on the 2778 college students drawn from the sample. Result: The college students’ attitudes to commasculatio appear diversified; some students have relatively open mind to sex; only a minority of them have the attitude of discrimination, aversion and dodge to AIDS patients and the person affected by AIDS; the majority of college students are deficient in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of AIDS. It often takes chemical sterilization to kill AIDS virus, and the rate of the right answers is 11.88%; preset 15 kinds of possible AIDS-spreading mode, the rate of the right answers is 12.30%; it just has 13.79% college students know how to use condom, and preset 7 aspects of condom-using knowledge, and the rate of the right answers is 6.26%. Conclusion: The conclusion is that it is important to strengthen the medical college students’ AIDS knowledge teaching and improve the knowledge and ability of preventing AIDS disease.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知识;态度;行为;医学生

Key words: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 knowledge;attitude;behavior;medical college students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4-0300-03

0引言

1981年在美国首次发现艾滋病人后,艾滋病迅速在全球广泛流行,特别是在非洲和亚洲地区流行十分严重。艾滋病不仅是医学问题,而且是严重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给社会、经济、家庭和个人带来了灾难性结果[1]。截至2007年12月,全球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达3300万,在感染者中,15-49岁感染者为3080万[2]。我国目前HIV感染者约有84万,艾滋病的流行已处于快速增长期。HIV感染者中约70%是20-40岁的青年人[3]。医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既属于青年群体,又是未来的医务人员,医学生注定是我国防治艾滋病工作的接班人[4]。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人员,将直接面对艾滋病人,他们所掌握艾滋病的知识、对艾滋病人的态度都将直接影响到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的进展[5-6]。在未来的工作中,医务工作是一个高危职业,医务人员职业暴露、职业感染HIV的情况不断出现。1984年首例医务人员由于职业暴露而感染HIV被报道后,截至2000年9月,全世界已报道的职业获得性HIV感染有97例[7]。为了解医学生艾滋病的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现状,找出医学生艾滋病教育教学中应重点强化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教学,笔者对曲靖医专2787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现报告如下。

1对象、方法和统计学分析

1.1 对象采用整群抽样的方式,对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09级及2010级大、中专学生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其中2009级1421名,2010级1357名,男生475名,女生2303名,年龄15岁~22岁。

1.2 方法自行设计问卷,内容包括:艾滋病的基本知识、艾滋病的15种可能的传播方式、对艾滋病人及感染者的态度、安全套的正确使用方法、对婚前的态度、对男性同性恋的态度等。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当场发卷, 被调查者独立、自愿、匿名填写调查内容,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填写后,当场收卷。发出问卷2900份,收回有效问卷2778份,有效率95.79%。

1.3 统计学分析用 Epidata 3.0建立数据库,并双份录入;用SPSS16.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及多组正确率的比较采用Χ2 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 多数医专学生艾滋病的专业知识知晓率较低艾滋病的中文名称、艾滋病的英文缩写、艾滋病毒的英文缩写、目前没有预防艾滋病的疫苗、目前艾滋病还不能治愈、艾滋病离我们并不遥远、艾滋病毒抗体和艾滋病毒同时存在时仍有传染性、艾滋病毒感染者从外表不能看出来,2009级、2010级医专学生回答正确率均在90%以上。但比较专业的问题,如感染艾滋病毒后,一般3个月左右可以检测出艾滋病毒抗体,医专学生回答正确率较低,2009级为32.79%,2010级为31.32%,平均32.05%。回答正确率最低的是常用化学消毒剂能灭活艾滋病毒,2009级仅有13.44%,2010级仅有10.32%,平均11.88%。2009级学生经过1年医学知识的学习,对艾滋病基本知识的了解多于2010级,见表1、表2。

2.2 多数医专学生对艾滋病具体的传播方式认识较模糊本次问卷调查预设了15种艾滋病可能的传播方式:①同性性接触;②异性性接触 ;③输入含艾滋病毒的血液、血制品 ;④共用注射器、针头 ;⑤蚊虫叮咬 ;⑥母亲通过胎盘、产道、哺乳传给胎儿和婴儿;⑦共用餐具;⑧共用剃须刀;⑨共用牙刷;⑩公用游泳池游泳;{11}与艾滋病人、感染者共同学习、生活;{12}艾滋病人和感染者用过的针头、刀片、尖锐物品损伤医务人员的皮肤黏膜;{13}医务人员破损的皮肤黏膜接触艾滋病人和感染者的血液、体液;{14}艾滋病人和感染者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15}艾滋病人和感染者献血、捐献器官、捐献、捐献卵子。其中会传播艾滋病的方式有①、②、③、④、⑥、⑧、⑨、{12}、{13}、{15},不会传播艾滋病的方式有⑤、⑦、⑩、{11}、{14}。结果:2009级学生回答正确率仅有14.64%,2010级学生回答正确率仅9.95%,平均12.30%。见表3。

2.3 部分医专学生性观念较开放有65.37%的学生认为婚前违背自己的道德观念,表示不会发生。有18.14%的学生认为只要两人相爱,要结婚就可发生;有9.50%的学生认为只要两人愿意就可发生;有3.17%的学生认为婚前是生理需要,不可避免;有2.63%的医学生对婚前持无所谓的态度;有1.19%的学生认为只要不会怀孕就可发生。见表4。

2.4 医专学生对男性同性恋的态度呈现多样性此次调查显示:58.03%的学生反对男性同性恋;27.29%的学生理解男性同性恋;12.78%的学生对男性同性恋好奇;1.30%的学生支持男性同性恋;0.54%的学生有男性同性恋倾向,0.07%的学生模仿男性同性恋。见表5。

2.5 多数医专学生对正确使用安全套知晓率较低此次问卷调查预设了7点安全套的使用方法:①打开安全套前,注意有效期 ;②撕开包装袋前,如不方便打开可用剪刀或牙齿;③在使用安全套前,应该吹气检测是否漏气;④安全套应在后接触对方性器官前戴上;⑤时如对方性器官干燥,可在安全套上涂油性剂;⑥后,应在疲软前从对方体内退出;⑦安全套用完一次,经消毒后可重复使用。①、④、⑥是正确的,②、③、⑤、⑦错误。结果,仅有13.79%的学生知道安全套的使用方法,仅有6.26%的医学生能正确回答安全套的使用。见表6、表7。

2.6 部分医专学生对艾滋病人和感染者的持歧视、躲避等态度

有52.70%的学生愿意帮助艾滋病人和感染者,有43.95%的学生对艾滋病人和感染者持同情态度,少数的学生对艾滋病人和感染者持歧视、躲避、讨厌、幸灾乐祸的态度。见表8。

3讨论

3.1 媒体的广泛宣传,中小学开展的艾滋病教育,已使青年学生对艾滋病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作为医学生,应对艾滋病有更深入、广泛的认识。此次调查表明,曲靖医专一、二年级学生对艾滋病的认识仍然不够。比较专业的问题,学生回答正确率不高。如感染艾滋病毒后,一般3个月左右血中可以检测出艾滋病毒抗体,学生回答正确率仅32.05%。常用化学消毒剂能灭活艾滋病病毒,学生回答正确率仅11.88%,这与怀化医专学生回答正确率为11.52%的调查结果相似[8]。医学院校还需通过课堂教学、专题讲座、专家讲座、社会实践活动、课间见习、录像、图片展等方式,对医学生进行艾滋病教育教学,提升医学生艾滋病的防治知识、能力。

3.2 这次调查设计了15种艾滋病可能的传播方式,医专学生回答正确率仅有12.30%。说明医学生对艾滋病具体的传播方式仍然认识不清,这会造成医学生不必要的恐慌,也会造成医学生的松懈麻痹,如共用牙刷、剃须刀,艾滋病职业暴露的几种方式可传播艾滋病。因此,医学生这些知识的学习还需强化。

3.3 大学生的性观念日趋开放,的发生比例也在呈递增趋势,但与此同时,大学生对于性安全方面的知识还比较缺乏,有很大一部分人还不知道怎样正确使用安全套,这对医学生预防艾滋病和开展艾滋病宣传教育相当不利。江苏的调查显示,在133名已发生过性关系的大学生中,有27人(21.8%)不知道如何使用安全套,有近1/3的认为当男孩和女孩的关系严肃认真时,发生性关系是不需使用安全套的[9]。河南某医学院的调查显示:在有的学生问卷中,从未用过安全套者占16.2%。使用安全套的主要目的是用于避孕(91.8%),而用于预防性病和艾滋病的比例较低(18.2%)[10]。因此,在医学生中宣讲安全套的使用十分必要。

3.4 2009年新发现的4.8万例艾滋病感染者,男性传播占32%,由此可见,男性同性恋人群已成为预防、控制艾滋病的高危人群[12]。部分医专学生对男性同性恋有好奇、模仿、支持等情况。因此,要加强这部分学生的引导,改变部分学生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主动预防艾滋病。

3.5 医疗机构人员对病人及其家属的不良行为和态度,将会强化歧视,影响愿意治疗和护理的其他医护人员,也会对社会应对艾滋病挑战产生严重负面影响[11]。要对医学生进行专业的教育和引导,使他们树立良好的职业责任感,改变对艾滋病人和感染者的歧视、恐惧、逃避等态度,积极参加艾滋病防治工作。

4结束语

迄今为止,世界上既无治愈艾滋病的特效药物,也无预防艾滋病的有效疫苗,健康教育仍然是提高人们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预防和控制艾滋病在全世界蔓延的唯一有效的方法[13-14]。要促使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艾滋病防治,医学生的艾滋病教学教育需要加强。

参考文献:

[1]曾毅.艾滋病的流行趋势、研究进展及遏制策略.中国公共卫生,2001,17(12):1061-1062.

[2]UNAIDS.AIDS Epidemic Update.[EB/OL].[2007-11-19].hftp://www.unaids.org.

[3]张孔来.艾滋病.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29.

[4]王荣,王小玲,闫莉等.医学生艾滋病预防与反歧视教育策略.中国学校卫生,2008,29(12):1134-1135.

[5]赵建玲,陈萍,李宁.大学生是预防艾滋病的生力军.中国学校卫生,2006,11(11):988-989.

[6]夏庆华,马骁.医学生艾滋病认知调查及选修课干预效果评价.现代预防医学,2004,31(3):400-402.

[7]CDC.Updated USPHS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ant of Occupa,tional Exposures to HBV,HCV,and HIV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Postexposure Prophylaxis.MMWR,2001,50(RR11):1-42.

[8]刘立亚,高晓红,李晓枫等.某医专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的调查.现代预防医学,2008,35(2):298-300.

[9]孙志风,王嫡.1874名大学生对艾滋病相关问题认识调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OO4,18(1):63.

[10]张和喜,张国富,梁淑英等. 河南某医学院大学生艾滋病高危及相关认知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8,29(3):215―216.

[11]吴亚君.防治艾滋病工作中医护人员自身教育.护理研究,2007,2l(2):298-299.

[12]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2009年全球艾滋病流行报告》[R]2009:11.

医学相关知识范文第4篇

(1.湖南省怀化医学专科学校医学检验系,湖南 怀化 418000;

2.大连医科大学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教研室,辽宁 大连 100061)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新传染病。从国际流行趋势看,青少年是艾滋病主要的受害群体之一。据统计,全世界25岁以下的艾滋病毒(HIV)感染者超过总感染者的50%。我国HIV感染者中,有近57%是20~29岁的青年人。因此,加快在青少年中开展艾滋病预防教育已成为控制艾滋病在我国快速流行的关键。

青少年正处于性活跃阶段,在缺乏艾滋病相关知识及正确的指导的情况下,他们成为艾滋病感染的高危人群。而艾滋病目前还是一种可防不可治的传染病,因此预防艾滋病的主要措施应是切断传播途径。个人的知识、态度对其行为有重要影响,所以我们对怀化医学专科学校学生艾滋病认知情况进行调查,旨在为学校采取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怀化医学专科学校2003、2004级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按年级进行分层,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整群抽样。共抽取检验、临床、药学、护理、其它(非医学专业)5个专业1 130名学生进行调查。

1.2 方法

1.2.1 调查内容 自行设计问卷,内容包括被调查者一般情况及艾滋病相关知识。后者主要包括艾滋病一般知识、传播途径、症状、预后与预防,对艾滋病病人的态度4个部分。

1.2.2 调查方法 于2006年6月15日至25日,对怀化医专学生采用匿名式自填问卷法进行调查。为保证问卷质量,事先对学生进行培训,使学生对这次调研有足够认识,积极配合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 130份,回收有效问卷共1 088份,有效回收率为96.3%。

1.2.3 资料分析 将资料录入计算机建数据库,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描述与多因素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共调查怀化医专2003、2004级在校学生1 088名,分别来自检验、临床、药学、护理、其它(非医学专业)5个专业。其中03级学生453人(41.64%),04级学生635人(58.36%);男生322名(29.60%),女生766名(70.40%)。年龄为16~25岁,平均年龄19.92岁(19.92±1.41)。来自城市的学生218人,占20.04%,县镇的学生286人,占26.29%,农村的学生584人,占53.67%。

2.2 对艾滋病知识、态度

2.2.1 艾滋病一般知识 被调查者1 088人中虽然有99.17%的学生听说过艾滋病,有80.24%的学生知道艾滋病的病原体是什么,但只有44.98%的学生知道HIV在外环境中不能长时间生存,仅有11.52%的学生知道常用的消毒剂可以将HIV杀死。说明大多数学生对艾滋病病原还缺乏足够的认识。

2.2.2 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的认识 90%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艾滋病的三大主要传播途径,即:传播(97.88%)、母婴垂直传播(93.75%)、血液传播(96.50%)。超过50%的学生知道其它传播途径,如经同性恋感染艾滋病(75.48%)、共用未经消毒的注射器、拔牙器具(93.01%)、共用剃须刀、牙刷感染(77.70%)、纹身感染(52.76%)等。对不会传播艾滋病的途径认识也不够:有40%左右的学生认为与艾滋病感染者共用马桶、握手、拥抱、接吻,咳嗽、打喷嚏等日常生活接触可传播,只有28.06%的学生知道蚊虫叮咬不会感染艾滋病。75%以上的学生对艾滋病高危行为有一定认识,如静脉吸毒、、同性恋等。有60.26%的学生知道不会感染艾滋病。

2.2.3 对艾滋病的症状、预后与预防的认识 被调查的学生中有66.24%对艾滋病的症状(如出现发热、打喷嚏、流鼻涕等类似感冒的症状)有一定了解;80%以上的学生知道艾滋病的预防措施,如打击、吸毒,全面推广一次性注射器、针头,全面筛查献血员,预防控制医源性感染等;70.56%的学生知道正确使用安全套可预防艾滋病和性病,48.29%的学生知道每次后立即用药物冲洗的做法不能预防艾滋病。这些调查结果提示,相当部分学生对艾滋病的预防措施的认识还存在缺陷。

2.2.4 对待艾滋病病人的态度 调查结果表明,有60%以上的学生会关心和帮助艾滋病病人,并且愿意照顾与治疗艾滋病患者,但还有40%以上的学生对艾滋病病人存在歧视、偏见、疏远的错误态度,如:有47.61%的学生要求政府把他们集中起来,以免侵害他人,有44.30%的学生认为HIV感染者不允许结婚及就业,有12.78%的学生存在害怕、憎恶的态度;大多数学生没有意识到艾滋病的严重性,其中只有5.90%的学生担心以后会感染艾滋病;有17.85%的学生赞成性解放。

2.3 艾滋病相关知识及态度得分的多因素分析

2.3.1 艾滋病知识得分的多因素分析 将调查表中能反映学生对艾滋病知识水平的题赋予正确分值,答对计1分,答错或不知道计0分,对认知问题求其总分,总分越高说明认知水平越高。得分情况:最低分7分,最高分45分,平均分33.60分(33.60±5.54)。将专业设置4个亚变量为检验、临床、药学、护理,当“检验=1,其它都为0”时表示检验专业;当“临床=1,其它都为0”时表示临床专业;当“药学=1,其它都为0”时表示药学专业;当“护理=1,其它都为0”时表示护理专业;当4个都为0时表示其它专业。将生源设置城市和县镇2个亚变量,当“城市=1,县镇=0”时表示城市;当“县镇=1,城市=0” 时表示县镇;当两者都为0时表示农村。年级(03级=1,04级=2);性别(男=1,女=2);父母亲受教育程度(小学及以下=1,初中=2,高中=3,大专及以上=4)。将认知问题总分用多重线性回归方法中的逐步回归分析(后退法)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表1表明,年级、专业、生源以及是否听说过艾滋病是艾滋病知识得分的主要影响因素。认知水平表现为高年级学生高于低年级学生;听说过艾滋病的学生高于未听说过艾滋病的学生;临床、药学专业学生高于其它专业学生;城市和县镇学生高于农村学生。

2.3.2 对待艾滋病态度得分的多因素分析 对艾滋病相关态度问题赋分,肯定回答计1分,回答无所谓的计2分,否定回答计3分,并计算态度总分,得分越高说明态度越差。态度问题得分情况:最低分11分,最高分24分,平均分16.98分(16.98±2.28)。自变量赋值同前,将艾滋病相关态度问题得分用多重线性回归方法中的逐步回归分析(后退法)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表2显示,专业、性别是学生对艾滋病病人态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对待艾滋病病人的态度护理专业学生比其它专业学生差,女生比男生差。

3 讨论

经过近几年的宣传和努力,中国在校学生通过学校教育、大众媒体等途径已经了解了一些艾滋病的相关知识,但是他们对艾滋病还存在很多的误解,如认为蚊虫叮咬也会传染艾滋病;教育者多注重知识的传播,往往忽视提供青少年自我保护技能的培训和培养正确对待艾滋病病人的态度;在教育的内容上也不够深入,在一些问题上有模糊认识,更容易造成误解和不必要的恐慌。许多专家指出,学校性健康教育难以满足青少年的需要,尤其是那些不在校的青少年的需要。大众媒体的宣传有所加强,但多集中在艾滋病宣传日前后,缺乏一贯性和深入性。因此,应加强学校艾滋病健康教育,为此,教育部颁布了《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处方》要求每所高校新生入校时每人发一份[1]。国家制定了全国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工作指导方案(2004―2008年),其中要求继续加强学校的宣传教育工作[2]。本次调查对象为怀化医专在校学生,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医学生今后要担负起宣传艾滋病知识和救治艾滋病患者的重大责任。因此,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比其它院校学生应该更多些。怀化医专学生对艾滋病知识有一定认识,90%以上的学生知道艾滋病的三大主要传播途径,此结果高于焦淑丽[3]的研究结果,与张玉亚等[4]的调查结果相似,可能因为本校是医学院校,学生通过专业课学习了解有关艾滋病方面知识的机会明显多于非医学院校的学生。说明专业知识教育对大学生艾滋病的认知水平有重要帮助。此次的调查结果表明,怀化医专的在校学生对艾滋病的其它传播途径尚缺乏足够的了解,只有50%~78%的学生知道纹身、同性恋、共用剃须刀、牙刷会感染艾滋病,且对不会传播艾滋病的途径认识不够,只有28.06%的学生知道蚊虫叮咬不会感染艾滋病,与石文娟等[5]的调查结果相似。此外,该校学生对待艾滋病的认知不足还表现在将一些非传播途径误认为传播途径,有30%~36%的学生认为与艾滋病感染者或病人共用马桶,握手、拥抱、接吻,咳嗽、打喷嚏等会感染艾滋病,但此结果低于Li,xiaoming等[6]的报道(40%~50% ),可能因为随着全社会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的普及,宣传力度的加大,人们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也在不断的增加。

本校学生对待艾滋病病人的态度不容乐观,调查结果显示,有40%以上的学生对艾滋病病人存在歧视、偏见及疏远的错误态度。这些学生不能正确对待艾滋病病人的主要原因是对艾滋病知识掌握不够,对某些传播途径存在错误的认识,从而担心一旦与艾滋病感染者接触便会感染艾滋病,从而产生了恐惧、憎恶心理。

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得分的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级、专业、生源以及是否听说过艾滋病是艾滋病知识得分的主要影响因素。被调查的学生对艾滋病知识的总体认知水平表现为03级学生高于04级学生、医学专业学生高于非医学专业学生、城市和县镇学生高于农村学生,与Li,Xiaoming等[6]、Anahita Tavoosi等[8]的研究结果相似,石文娟等[5] 、高秋菊等[7]也得出相似结果。说明知识有一个积累的过程,随着年龄和年级的增长,生活阅历及文化知识水平随之增长,掌握的艾滋病知识也相对增多,加上社会对艾滋病知识的宣传力度加大,从电视、书刊杂志、网络等方面获得有关艾滋病的知识也逐步增加;而医学专业学生因为学习有关艾滋病专业知识课的机会比非医学专业的学生多,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对艾滋病方面的兴趣也比其它专业学生高,所以认知水平高于非医学专业学生;农村相对城市和县镇来说比较闭塞,学生获得艾滋病方面的知识的途径相对较少,所以认知水平比城市和县镇学生低。

专业、性别是学生对艾滋病病人态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对待艾滋病病人的态度女生比男生差、护理专业学生比其它专业学生差。这与常理相悖,可能因为护理专业学生考虑到自己的职业,以后可能会遇到艾滋病患者,考虑问题比其它专业学生多,回答问题比较谨慎;一般来说,女生的同情心比男生强,对待艾滋病患者应该比较宽容些,可这次结果刚好相反,可能因为女生认为艾滋病主要因为性乱与吸毒引起,因此对他们产生憎恶情绪,从而不能接受艾滋病感染者与艾滋病病人。

目前,艾滋病虽然是一种尚无有效治疗措施的疾病,但是可以通过提高人们的自觉防范意识及改变人们的行为来防止感染的发生,从而达到有效控制它的流行与传播的目的。知识对一个人的行为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这些早已引起国内外专家的重视,也做过许多这方面的研究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如Buskin,Susan E. [9]等的研究结果说明,艾滋病健康教育能提高人们对艾滋病知识的了解,从而改变人们对HIV感染者与艾滋病病人的态度及个人生活行为,有利于艾滋病的控制与预防。因此,加强学校艾滋病知识教育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本次调查,启示我们要加强艾滋病病毒传播途径的宣传教育,多渠道开展活动,加大医院的宣传力度,增设宣传栏、定期讲座提供科学、新颖、实用、活泼的知识内容,同时不可忽视现代传媒的作用。学校应针对不同专业、性别、年级、生源的学生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和性道德,尤其要加强入校新生、女生、非医学专业学生和农村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生活行为方面的教育。这不但可以使他们拥有健康的体魄、平衡的心态来顺利完成学校的学习和生活,而且还为以后的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建议学校教育与父母教育、媒体宣传和国家政策相结合,拓宽艾滋病知识来源途径,加强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学生对艾滋病的认识水平,从根本上影响学生个人生活行为,使艾滋病得到有效的控制。

4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处方[J].教书育人,2003,1:2.

[2]全国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工作指导方案(2004―2008年)摘录[J].中国学校卫生,2004,25(3):323.

[3]焦淑丽,谷来.东北电力学院学生艾滋病知识和态度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3,24(5):498-499.

[4]张玉亚,董晓梅.广东省司法警官专业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3,24(5):500-501.

[5]石文娟,马绍斌,范存欣,等.暨南大学809名新生艾滋病知识、态度及相关行为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4.10.25(5):589-590.

[6]Li Xiaoming,Lin Chongde,Gao Zuxin,et al.HIV/AIDS knowledge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health promotion programs among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geographic,gender and age differences[J].Health Promotion International,2004.9,19(3):345-356.

[7]高秋菊,薛春洪,刘辉,等. 某军医学院学员艾滋病知识、态度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4.2.25(1):79-80.

[8]Anahita Tavoosi,Azadeh Zaferani,Anahita Enzevaei,et al,Knowledge and attitude towards HIV/AIDS among Iranian students[J].BMC Public Health,2004,4:4-17.

医学相关知识范文第5篇

轻度认知损害没有明确的中医病名与之相对应,其内容散见于“健忘”、 “痴呆”、“呆病”等相关章节。轻度认知损害患者的典型症状是记忆减退,这与中医的“健忘”有些相似,但是作为痴呆的前期阶段,其又不完全等同于中医的“健忘”,与中医的“痴呆”、“呆病”也有关。

中医认为,人的智力,包括记忆、思维等活动均与神志有关,“而脑为元神之府,精髓之海,实记性所凭也”(《类证治裁》),人体的神志活动主要与脑有关,脑髓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而肾主骨生髓上通于脑,肾中精气乃脑髓的主要来源,故脑和肾与人之记忆、智力紧密相关,肾精亏虚,脑髓失养,故记忆减退。除了脑和肾,记忆和思维活动与心、脾和肝也有密切关系。此外,痰浊瘀毒内生,损伤脑络,使脑气与脏气不相连接,神机失用,也可逐渐导致记忆减退,甚或痴呆。现将轻度认知损害的中医药学相关认识和研究进展分述如下:

1轻度认知损害的中医病因病机

综观历代中医药对“健忘”和“痴呆”相关疾病的记载和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本病的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基本病机属本虚标实,本虚主要责之先天不足,肾精亏虚、心脾亏虚和气血不足等,标实则主要责之痰阻、血瘀、气滞、毒邪等,诸邪往往兼夹共存,交互为患。

1.1禀赋不足:王清任《医林改错・脑髓说》:“小儿无记性者,脑髓未满。高年无记性者,脑髓渐空”。由于禀赋不足,元气匮乏,至年老而肾气日衰,髓海失充,神志失养,渐成健忘,甚或痴呆。

1.2肾精亏虚,脑髓失养:“脑为元神之府,精髓之海,记性所凭也”(《类证治裁》),脑髓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老人健忘者,脑渐空也”(《本草备要》),《医林改错》亦云:“高年无记性者,脑髓渐空”,指出脑髓减少是记忆减退的病理基础。而肾主骨生髓上通于脑,肾中精气乃脑髓的主要来源,故“肾主智,肾虚则智不足”(《医学心悟》),肾精亏虚,脑髓失养,故记忆减退,甚或痴呆。

1.3心脾亏虚,气血不足:《黄帝内经》云:“血气者,人之神”“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指出血气亦是人的智能、情感和意识活动的物质基础, 病理上,“气血俱虚,精神离散,故令心智不利而健忘也”(《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亦指出:“血气衰少,精神昏愦,故志动乱而多忘也”,此外亦有“血气上逆,令人善忘”者(《素问・四时刺逆从论篇》),气血亏虚或者气血运行失常也会引起神志疾患。另一方面,“心藏神”“脾藏意,在志为思”,表明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与心脾也密切相关。同时,心主血脉,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心脾与气血的生成和运行也密切相关,因此心脾、气血这一体系和人体的神志活动密切相关。思虑过度或饮食不节,耗伤心脾气血,神志失养,故记忆减退,甚或痴呆,正如严用和在《济生方》中所言:“盖脾主意与思,心亦主思,思虑过度,意舍不精,神宫不职,使人健忘。”

1.4痰瘀痹阻:清・陈士铎《辨证录》“呆病门”,不仅详细描述了呆病的症状,并分析其成因是“肝郁则木克土,而痰不能化,胃衰则土制水,而痰不能消,于是痰积于胸中,盘踞于心外,使神明不清,而成呆病矣。” 《伤寒杂病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指出“其人善忘者,必有蓄血。”痰瘀痹阻脑络,使脑气与脏气不相连接,神机失用,也可逐渐导致记忆减退,甚或痴呆。

1.5心肝火旺:“心不下交于肾,浊火乱其神明,肾不上交于心,精气因而不用”而成心肾不交之证,或者肝郁化火,肝火上炎,扰乱神明,均可引起相应的健忘或者痴呆疾患。

1.6毒损脑络:“毒”是由于脏腑功能和气血运行失常,使机体内生理或病理产物不能及时排出,蕴集体内过多而成,包括瘀毒、热毒、痰毒等。王永炎[2]提出中风后痴呆的“毒损脑络”病机假说,为中医研究痴呆提出了新的思路。毒邪可破坏形体,损伤脑络,致使神机失用。

2轻度认知损害的中医证候研究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医药防治痴呆和相关疾病的报道也逐渐增多。《老年呆病的诊断、辨证分型及疗效评价标准》首次研究提出痴呆的病因有虚实之分,虚者肾虚髓减、气血不足,实以痰浊、瘀血为主[1]。王永炎[2]提出中风后痴呆的“毒损脑络”病机假说,为中医研究痴呆提出了新的思路。《血管性痴呆诊断、辨证及疗效评定标准》[3]提出了肾精亏虚、肝阳上亢、痰浊蒙窍、瘀血阻络、热毒内盛、腑滞浊留和气血不足等证候,这个证候诊断标准被广泛采用。目前,对于轻度认知损害的中医证候特征的研究较少,首都医学发展基金轻度认知损害联合攻关项目组提出了轻度认知损害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其中包括轻度认知损害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4,5],该证候诊断标准共有7个中医证候:肾精亏虚、痰浊阻窍、瘀血阻络、肝阳上亢、热毒内盛、腑滞浊留、气血亏虚。依据该标准我们进行了aMCI中医证候的临床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aMCI和AD的主要证候特征是肾精亏虚证、痰浊蒙窍证、瘀阻脑络证,其中正常老年人肾精亏虚证具有年龄依赖性,而痰浊蒙窍证可以作为aMCI独立的危险因素[6]。而且,证候越复杂,患者的认知功能越差。肾精亏虚、痰浊蒙窍与aMCI患者记忆力下降相关,其中,痰浊蒙窍与患者情景记忆密切相关,痰浊蒙窍证患者进展为AD的危险度较大。提示虽然aMCI患者的其他认知功能相对保持完整,但是,随着肾精亏虚、气血不足、痰浊、热毒等病理因素程度的加重,患者的语言能力、注意力/计算力以及总体认知功能有可能会下降,最终出现多个认知领域的轻度损害,甚或转化为痴呆[7]。

3轻度认知损害的中医药治疗概况

现代药理研究和临床试验证实了许多中药单体和复方制剂在改善记忆力、抗衰老等方面有良好的作用, 并且安全、毒副反应较少。田金洲等研制了[8]中药复方制剂中药胶囊,该药由肉苁蓉、枸杞子、石菖蒲、远志、川芎等组成,具有补肾化痰功效,可以提高小鼠脑匀浆过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过氧化脂质(LPO)含量,降低乙酰胆碱脂酶(AchE)活性,提高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活性及乙酰胆碱(Ach)含量,从而提高记忆力。用中药胶囊治疗社区轻度认知损害患者75例,随机分组,采用单盲双模拟对照法,分别在基线点和终末点(服药3个月后)以及随访点(停药1年后)用MMSE和Bristol最新神经心理学成套量表的记忆部分项目进行神经心理学评价,结果发现补肾化痰中药组能提高MMSE分值,疗效与脑复康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1年后,补肾化痰中药组词语记忆积分,记忆总分仍有提高,明显高于脑复康组和安慰剂组,表明中药可以改善轻度认知损害患者的记忆力,疗效与脑复康相当,而且疗效持久,优于脑复康[9]。李浩[10]等用还脑益聪胶囊(主要由何首乌,人参,石菖蒲,黄连,胡芦巴,川芎组成)治疗老年轻度认知障碍,治疗组认知功能、中医证候和生活质量均得到改善,优于对照组(喜得镇组),同时治疗组大脑动脉的平均血流量、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得到较对照组显著改善,并且安全、无毒副反应。李氏等[11]进一步应用还脑益聪胶囊与灯盏花素联用治疗老年缺血性中风后轻度认识障碍,结果表明治疗组认知功能、社会活动能力均得到改善,优于对照组(脑复康组),同时治疗组全血和血浆粘度、大脑动脉血流也得到改善,优于对照组。王学美[12]等运用加味五子衍宗颗粒(主要含有枸杞子、菟丝子(炒)、覆盆子、五味子(蒸)、车前子(盐炒)、淫羊藿(羊油脂炙用))治疗轻度认知障碍的,以银杏叶胶囊作为对照,结果发现加味五子衍宗颗粒和银杏叶胶囊均能有效改善MCI患者的记忆功能,推测其机理可能与降低AchE活性、改善自由基代谢、减少线粒体DNA氧化损伤有关。但是目前由于缺乏统一的轻度认知损害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影响了中医证候诊断的规范化和疗效判定的标准化,使中医药干预治疗的轻度认知损害相关研究结果缺乏可信度。

4目前存在的问题

综上所述,目前对于轻度认知损害的中医证候特征的研究相对较少,由于缺乏统一的轻度认知损害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影响了中医证候诊断的规范化和疗效判定的标准化,使中医药干预治疗的轻度认知损害相关研究结果缺乏可信度,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统一轻度认知损害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并且在此基础上探讨中药对于轻度认知损害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傅仁杰,王永炎,葛茂振,等.老年期痴呆证治座谈.中医杂志,1991;39(1):39

[2]王永炎.关于提高脑血管病疗效难点的思考.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7:195-196

[3]田金洲, 韩明向,王永炎,等. 血管性痴呆诊断、辨证与疗效判定标准(研究用).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2; 5:16~24

[4]田金洲,时晶,张新卿,等. 轻度认知损害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草案).中西医结合学报2008;6(1):9-14

[5]田金洲,时晶,张新卿,等.《轻度认知损害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草案)》编制说明. 中西医结合学报2008;6(1):15

医学相关知识范文第6篇

关键词:职业技术学院;艾滋病;知识;态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6-0121-02

艾滋病(AIDS)是当今世界的社会热点问题,也是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其传播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阻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近年来,我国艾滋病发病率急剧上升,在无理想药物治疗及有效预防疫苗的情况下,健康教育是预防与控制艾滋病的主要措施之一[1]。针对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调查显示,他们的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并不理想[2,3]。为了了解武汉大学医学职业技术学院医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了解的现状,为下一步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提供依据,对该院在校医学生进行了艾滋病知识、态度的问卷调查。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武汉大学医学职业技术学院中职1~3年级、高职1~2年级医学专业学生为目标人群,共发放问卷1121份,收回有效问卷1091份,有效率为97.3%。

1.调查内容。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基本信息、艾滋病的相关知识、对艾滋病的态度、获得艾滋病知识的途径和健康教育需求。

2.调查方法。采用匿名问卷调查方法,按照年级分层,以班级为抽样单位进行随机整群抽样。调查在学生机动课时间进行,在学生填写问卷前,告知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及采取的相关保密措施,让校方协作人员回避现场。填写问卷时必须间隔坐开,独立完成后由学生本人将问卷投入封闭的投票箱内,统一收回。

3.统计分析。问卷回收后检查其完整性,对有效问卷统一编码,应用Epidata3.1软件建立录入程序双份录入数据,并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二、结果

1.一般情况。共调查1091名医学专业职院学生,其中男生115人(10.5%),女生976人(89.5%);中职生603人(55.3%),高职生488人(44.7%);汉族学生1068人(97.9%),少数民族23人(2.1%);出生于城市的学生341人(31.3%),出生于乡镇及农村的有750人(68.7%);年龄最小11岁,最大23岁,平均年龄(18.18±1.68)岁。

2.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根据《中国艾滋病防治督导与评估框架(试行)》中对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的评定标准,本次调查职院在校学生艾滋病知识的八个问题中,知晓率达90%的有三项,超过半数的人不知道“蚊虫叮咬是否会传播艾滋病”,知晓率仅为41.61%(表1)。

3.获取艾滋病防治知识的途径。最主要的途径为大众传媒(90.6%),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他途径依次为学校教育(83.7%)、书籍(73.0%)、医务工作者(64.7%)、同学朋友(56.5%)、家人(22.9%),性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男生仅从书籍中获得艾滋病知识多于女生,其他项均为女生较多(表2)。

4.对艾滋病的态度。对于艾滋病患者,表示愿意与其继续交往的学生占51.7%,表示愿意与其共同进餐,共同学习的学生占30.9%,两者的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三、讨论

本次调查显示,该院学生对“共用注射器是否会传播艾滋病”、“输入含HIV的血液是否会感染艾滋病”、“艾滋病病毒是否会母婴传播”、“单一性伴是否会减少传播艾滋病”知晓情况比较理想,达80%以上,对“正确使用安全套是否会减少传播艾滋病”、“一起吃饭是否会感染艾滋病”以及“外表能否看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知晓情况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蚊虫叮咬是否会传播艾滋病”的正确率最低,与国内其他研究相似[4]。可见该院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并不理想,尤其是UNGASS核心五项指标4]仍待提高。

态度方面,该院学生对艾滋病患者具有较大的排斥心理,仅一半的人选择与艾滋病患者继续交往,愿意与之共同进餐学习的人则更少,这种歧视行为可能来源于对艾滋病的恐惧,而这种恐惧产生是对艾滋病的认识的欠缺。

彭勃等的研究即证明了艾滋病知识对态度的影响,掌握有关艾滋病的传播和预防知识越多,他们看待艾滋病患者或感染者的态度越积极,更能给予他们理解、支持、宽容和帮助等[5]。

因此,应该继续在该院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通过多种形式向学生传递科学的信息,增加学生对艾滋病的了解,减少不必要的恐惧,对相关行为做出正确的引导。

对于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来源,学校教育仅次于大众传媒,但是大众传媒的宣传由于覆盖人群范围大、差异大,具有群众性、通俗性的特点[6],内容会受到限制。在校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且时间充裕,学校教育可以较系统深入、有组织地开展,进一步促进该院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水平,减少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

参考文献:

[1]贺素磊,韩玲,汪宗芳,李一明.我国高校大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内容及模式探讨[J].中国健康教育,2013,(11).

[2]苏春娟,温泉.高职类学生艾滋病知晓率调查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16).

[3]杜开南,肖友阳,徐友英.大学生艾滋病KAP现状调查分析[J].当代医学,2012,18(9).

[4]季成叶,张芯,马王.UNGASS指标在全国高校预防艾滋病教育评估中的应用[J].中国学校卫生,2006,27(3).

[5]彭勃,王建平,陈海勇,杨智辉,王玉龙.大学生对艾滋病态度的特点及影响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8).

医学相关知识范文第7篇

[关键词]医学生;吸烟;知晓率;知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8-197-02

《人民日报》2010年8月18日报道:我国每年死于与吸烟相关疾病者多达100万,约占全部死亡人数的12%,超过了因艾滋病、肺结核、交通事故以及自杀死亡人数的总和。通过本次调查了解在校医学生对待未来吸烟行为的态度,更好的指导医学院校控烟工作的开展。近年来,大学生吸烟呈逐上升趋势,为了解大学生吸烟行为现状和健康危害知识知晓情况,课题组开展了本次调查研究,现报道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从5个系部3个年级中抽取学生1457人。

(二)方法

调查由经统一培训后的调查员以班级为单位,在任课教师回避的情况下统一调研。自填式封闭问卷,不记姓名,当场回收。

(三)统计分析

运用Epidata 3.1软件双录入建立数据库,SPSS 11.0进行数据分析。

(四)吸烟的定义

吸烟行为的界定参照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关于未成年人吸烟标准,吸烟者:每周至少吸烟一次,且时间长达3个月以上者。

二、结果

(一)医学生吸烟行为

调查结果总吸烟率为12.69%,总吸烟率95%CI为10.98%~14.44%;尝试吸烟率为14.95%,95%可CI为13.23%~16.67%。

(二)对烟草知识的知晓情况

1 医学生吸烟有害健康知识知晓率。从表1可知,认识吸烟引起肺癌的学生占94.43%,认识吸烟导致慢性支气管炎的学生占85.40%,意识到二手烟危害的学生占93.27%。认为吸烟有害健康的学生高达92.45%,但香烟对其他脏器危害的知晓率并不理想,比如“易患心脏病”、“记忆力减低”、“体重降低”等知晓率均低于50%。调查学生中仅66.85%认为较难戒掉,提示学生对于烟草带来成瘾性的认识不够充分。

2 不同吸烟行为学生烟草知识知晓率。具有不同吸烟行为的学生烟草认识各知识点有统计学差异(p

3 不同专业类型学生烟草知识知晓率 不同系部学生之间吸烟有害健康知识的各个知识点知晓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 不同生源地学生烟草知识知晓率 不同生源地学生之间吸烟有害健康知识的各个知识点知晓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5 不同年级学生烟草知识知晓率 不同年级学生之间吸烟有害健康知识的各个知识点知晓情况差异较显著,表现在:“吸烟有害健康、二手烟有害”、“吸烟易患支气管炎、肺癌”等浅显知识上无差异(p>0.05);但“易患心脏病、体重降低、记忆力减低”等更深入的知识差异交显著(p

(三)烟草知识获取频率比较

“吸烟有害健康知识”的接触频率不同,吸烟行为发生也有很大差异(x2=31.51,p

三、讨论

认识吸烟引起肺癌的学生占94.43%,认识吸烟导致慢性支气管炎的学生占85.40%,意识到二手烟危害的学生占93.27%。认为吸烟有害健康的学生高达92.45%表明都认识到烟草有害健康,但其对健康损害比如“易患心脏病”、“体重降低”、“记忆力减低”等的认识还不够详实,知晓率均低于50%并不理想。这种现象与《医学专业与非医学专业男大学生吸烟现状调查研究》中王喜梅等报道的“吸烟有害身体健康99%、吸烟与支气管炎有关90%、吸烟与肺癌有关89%、被动吸烟危害80%、吸烟与冠心病有关56%、吸烟与高血压有关48%、吸烟影响思维能力55%”规律基本一致。研究可见,大学生知晓烟草有害健康,但对香烟的危害理解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么系统、全面和深入。调查中,烟草对呼吸道危害的认识较好,而对全身其他器官的危害知识情况有待提高。

66.85%的受调查学生认为一旦吸烟就较难戒掉。同学们对于烟草带来的成瘾性认识也不够充分。不同生源地、不同专业和吸烟状况的学生各知识点知晓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烟草有害健康知识的知晓情况在不同吸烟状态、不同年级和不同专业学生中并不一致。吸烟者和新生烟草知晓率最低,三年级学生知晓率相对较高。国内也有研究表明,新生吸烟危害知识知晓情况明显低于最后年级。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在疾病预防、健康知识的传播方面起重要作用,对吸烟与健康的关系认识不足,必然会影响其劝烟行为。综合本次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随着年级的升高,医学知识的不断完善,医学生对烟草知识的知晓情况在不断改善,与研究结果一致。因此,应当加强医学院校新生的控烟干预。

医学相关知识范文第8篇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健康知识,态度,实践;健康教育;学生,医科

【中图分类号】 R 512.91 G 479 R 1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2-0157-02

自人类发现艾滋病以来,其以迅猛的速度传播,侵袭着人类健康。目前,艾滋病正从特殊人群向普通人群蔓延,防控工作处于关键时期。青年大学生正处于、生活习惯和价值观的形成期,更容易受到艾滋病的侵害。同时,医学生肩负着防病治病和健康宣教的使命,其对AIDS的认知和态度直接影响日后的艾滋病预防控制策略。为此,笔者对郑州大学医学生进行了艾滋病歧视相关知识及态度的调查,为制定相应的艾滋病宣传教育方案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郑州大学医学院696名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本科生239名,研究生457名。

1.2 方法 结合国内外参考文献,自行设计调查表,内容包括医学生的人口学特征、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等问题;采用匿名自填的方式收集问卷。调查前对调查员统一培训,调查时现场填写问卷后立即收回。

1.3 统计方法 采用EpiData 3.1建立数据库,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医学生艾滋病知识及态度用正确率来衡量;采用多重对应分析探讨医学生学历、艾滋病知识与态度之间的联系,检验水准α=0.20[1]。

2 结果

2.1 医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 正确回答1题得1分,总分8分。医学生8个核心条目总分:最小2分,最大8分,平均6.8分。医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被调查者中正确回答6个及以上问题的人数/被调查者中对8个问题都作了回答的总人数)为91.8%。见表1。

2.2 医学生对HIV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PLWHA)的态度 医学生对PLWHA的正向态度持有率均不高。36.9%的医学生表示应该公开HIV感染者的身份,不会与感染HIV的朋友断绝往来的占65.0%,医学生中接受与HIV感染者握手拥抱、共餐、做同事(学)的比例分别为41.1%,20.3%和42.3%,49.7%的医学生选择像对普通人一样或更加关爱艾滋病患者。

2.3 医学生学历、艾滋病相关知识与态度的对应分析 根据核心问题总得分将艾滋病知识掌握情况划分为3个等级:≤5分为差,6~7分为中,8分为好。采用χ2检验进行变量筛选,在检验水准α=0.20的基础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入对应分析[1]。

表2说明进入分析的变量在2个维度上的区分度:“与艾滋病感染者共餐”、“与艾滋病感染者做同事/同学”、“与艾滋病感染者握手或拥抱”在2个维度上均有较好的区分度;“与AIDS患者朋友断绝来往”在维度1上区分度较好。由于知识掌握情况及学历是重点分析的变量,尽管区分度不够理想,亦进入分析。

对应分析图分析原则:落在由原点(0,0)出发接近相同方位及图形相同区域的同一变量的不同类别具有类似的性质;而落在由原点出发接近相同方位及图形相同区域的不同变量的类别间可能有联系。据此知:艾滋病知识掌握情况为“中”、硕士研究生学历、不确定是否会与AIDS患者朋友断绝往来、不太情愿与HIV感染者做同事、不太情愿与HIV感染者握手拥抱、可能接受与HIV感染者共餐存在联系;知识掌握情况为“好”、本科学历、接受与HIV感染者做同事、会与HIV感染者握手拥抱、接受与HIV感染者共餐、不与患AIDS的朋友断绝往来之间有联系;艾滋病知识掌握情况为“差”、不会与HIV感染者握手拥抱、与患AIDS的朋友断绝往来、不接受与HIV感染者共餐和不接受与HIV感染者做同事之间存在关联。见图1。

3 讨论

对应分析能较好地处理2个或多个分类变量之间的关系,且提供的对应分析图能够直观地展现变量之间的关联。国内外研究[2-3]表明,对应分析适宜在观测变量多,且多为定性变量的医学研究中运用,故适用于医学生学历、艾滋病相关知识与态度之间的关系研究。

调查表明,医学生艾滋病知识掌握情况较好,高于非医学专业的AIDS认知水平[4-5]。有关艾滋病传播途径的问题,医学生的正确回答率均在95%以上,而“蚊虫叮咬不会传播AIDS”的正确回答率仅为69.8%;医学生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掌握准确,对于非传播途径认识模糊,易造成不必要的恐惧[5];也说明医学生的艾滋病知识仍存在欠缺,需进行系统学习。

医学生对HIV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的正向态度持有率均不高,其中接受与HIV感染者握手拥抱、共餐、做同事(同学)的构成比均低于50%,仅有20.3%的医学生愿意与HIV感染者共餐,这与医学生良好的AIDS认知水平是不相称的。医学生对HIV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的态度与其AIDS知识水平存在脱节。

研究结果表明,本科生艾滋病知识掌握情况较好,研究生艾滋病知识掌握情况一般,可能是由于本科生注重医学基础知识的学习,而研究生更侧重各细化专业知识的研究。医学生AIDS认知水平与对艾滋病及其感染者的态度存在关联:医学生中AIDS认知水平差者对PLWHA的态度倾向于歧视,认知水平处于“中”间者的态度则是犹豫不定,AIDS知识水平“好”的人群对PLWHA关爱友善。该结论与“医学生艾滋病知识与态度脱节”并不矛盾,从整体上看,医学生较好的AIDS认知水平与其对艾滋病的态度改善具有关联性,但态度的改善程度滞后于知识水平的提高。态度属于价值观和情感范畴的认识体系,纠正知识和纠正态度之间存在差距。

医学生对于HIV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的态度很复杂,认知层面达到较高水平,但内心仍有矛盾和挣扎,部分医学生对HIV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存在歧视,国内也有类似研究结果的报道[6],这种状况与他们即将担任的重要工作角色及任务使命极不相称,对社会也会造成负面的影响。该研究结果足以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高层次的医学人才不只是要具有精湛的专业技术和高超的业务水平,更重要的是还要具备救死扶伤,宽厚仁爱的良好医德医风。基于此,对医学生开展的艾滋病健康教育要加强反歧视的力度,同时注重HIV职业暴露预防知识的传授[7],以期消除他们对艾滋病的恐惧歧视,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社会环境。

4 参考文献

[1] 张文彤,主编.SPSS统计分析高级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18-234.

[2] 李宝红,董时富,孙振球. 对应分析在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7,28(9):914-917.

[3] ESTEVES A, PATARATA L, AYMERICH T, et al. Multiple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and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molecular typing to assess the sources of Staphylococcus aureus contamination in alheira production lines. J Food Prot,2007,70(3):685-691.

[4] 李十月,左丹,徐德龙,等. 武汉地区女大学生性病艾滋病知识知晓状况. 中国学校卫生,2007,28(5):410-411.

[5] 霍建勋,杨翠英. 包头市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态度和行为. 中国学校卫生,2007,28(2):161-162.

[6] 罗小峰,白亚娜,裴泓波,等. 少数民族院校医学生艾滋病认知态度.中国学校卫生,2007,28(4):353-354.

医学相关知识范文第9篇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2)12-0003-01

名医学术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工作是一项关系到中医药命运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在中医传承工作中,提高名医思维中隐性知识的传承效率是培养中医大家的关键问题,而夯实临床医师中医理论领悟与应用水平是实现中医从业者整体水平提升的关键问题。其中,名医医案不仅是名医临床诊疗理法方药综合运用的具体反映形式,可以开拓思路,提供借鉴,反映规律,更是中医继承发展的重要基石。因此,名医医案的学习和整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 名医医案学习与整理研究现状

近代名医章巨膺先生认为:“中医书刊浩如烟海,但最有价值的资料,能理论联系实际的首推医案。”既往的学习者通过名医医案的阅读,拓宽了临床思维,进一步掌握了相关的中医基础理论;但学习者主要是对显性知识的传承,参悟名医的隐性知识有一定难度。另一方面,传统的名医医案学习多为个人行为,学术传承面较窄。中医医案的整理和研究,经历了由孤善本保存、集结成书、文献整理到信息数据挖掘的探索[1]。目前已运用信息技术多角度对名医医案进行整理挖掘,旨在从海量数据中提取并总结出新信息,以期揭示名医诊治疾病的共性和个性规律。主要方法有:频数统计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聚类分析、人工神经网络分析、决策树方法、模糊集与粗糙集分析方法、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法等,已成为现今医案研究的重要方法,并取得了显著成绩[2]。但有部分研究工作未遵循中医思维而过分依赖信息技术及统计算法,引发了挖掘效率及准确率不高、结论得不到名医认可等多种问题[3]。

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①医案数据的提供者与数据挖掘的操作者沟通不足,导致中医专业人员对数据挖掘的需求不明确,部分数据挖掘人员对中医专业的研究目的不清晰;②研究过程重视各种规则方法的使用,但缺乏完善的前期循证方法学设计,导致专业与方法的分离;③一些回顾性医案数据存在信息不足、噪音数据过多、数据编码不一致等缺陷;④部分研究对结果进行解读时,重视以现有知识作为标准进行衡量,或者强调以符合名医诊疗思路为标准,忽视了隐性知识的发现。为此,有学者提出了在数据挖掘分析前要对病案进行预处理,使之能符合数据挖掘分析要求;结果解读应遵循“人

机结合、以人为主”的原则对名医经验进行整理,重视定性研究访谈法的运用[4-5]。笔者认为,挖掘过程的复杂性也不容忽视,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缺少专业人员,只有靠中医药专家的引导,针对具体问题,选择合理的挖掘方法,才能挖掘出真正有价值的知识。

2 知识管理理念的引入

如何有机融合传统医案的专业解读与结构化医案的信息数据挖掘,以更好地解决学界对名医思维等隐性知识的传承以及名医经验临床验证的需求,是名医医案研究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而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提出将人、知识、信息技术有机结合,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的应用范围从企业向教育界等不同领域和行业迅速扩展延伸,展现出其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知识管理体系中,知识按性质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6]。在中医药知识中,不可编码的隐性知识极为丰富,且以名医经验表现得更加突出。名医隐性知识显性化的程度决定了其传承的精准度和效率。另一方面,按照知识的本体分类可分为个人知识和组织知识,而名医的个人知识沉淀于组织中的质与量,是名医经验在组织中分享和应用的基本前提,影响着名医传承的广泛程度。将知识管理引入中医药传承领域,强调以人为本,充分遵循中医思维特点及学习规律,应用于中医医案库建设中,研发名医医案学习研究平台,可为名医学术传承提供高效的工具。目前业界学者已进行了相关的讨论,但实际研发的思路与实践尚未见报道。

3 基于知识管理理念的中医医案学习研究平台特点

3.1 完成知识循环

基于知识管理理念的中医医案学习平台可以实现动态、持续、完整的知识循环。而以往中医医案数据挖掘系统着重于知识的沉淀和积累、知识的解析与转化两个环节。

3.2 融入质性研究思路

基于知识管理理念的中医医案学习研究平台在以往中医医案研究的基础上,更注重按照中医思维规律和学习规律研究名医医案,采取质性研究中的漏斗抽样、扎根理论、团体焦点等方法解读医案,在“以人为本”和数据挖掘两类思路中取得平衡。

3.3 促进隐性知识显性化

基于知识管理理念的中医医案学习研究平台在以往中医医案研究注重数据挖掘的基础上,通过以人为本、组织学习、知识评价体系的建立,促进隐性知识显性化。

3.4 支持个人知识的组织化

基于知识管理理念的中医医案学习研究平台通过集体学习,逐步培养运用者的集体学习和组织学习能力,将着力点落于提高组织中医水平,为中医传承规律与传承方法研究提供具体的技术实现方法和实施平台。

4 基于知识管理理念的中医医案学习研究平台研发思路

基于知识管理的中医医案学习研究平台主要包括以下模块:①基于知识管理理念构建多重基础知识库。建立多个相互支撑的底层中医知识库,在医案中出现的相关知识点可以随时调用基础库的各种知识。②基于知识管理的知识网络图。应用知识管理中的知识分类理念,遵照学习习惯和学习流程,标注知识节点并进行链接,组成由知识节点相互联系的知识网络图,做为底层设计。③基于知识管理理念的知识发现功能。将名医病案进行相关标引,包括病名、证型、方药等,并开发病名与药物的统计分析、名医与药物的统计分析等分析功能。④研发基于知识管理理念的知识沉淀功能。设立学习者专区和名医指导专区,通过信息手段设立知识碰撞和分享平台,促进个人知识沉淀于组织。⑤建立基于贡献度的双重评价体系。对中医医案学习中的每一个案例,予以浏览次数、用户评论、专家评价方面的统计和排名;同时对参与共享、发表评论、回答疑问的学习者进行贡献评价,用信息手段体现知识分享和知识评价的机制。

5 结语

通过引入知识管理理念,遵循中医知识传承特点与规律,面向中医学习与研究需求,设计医案学习研究平台,为中医传承规律与传承方法研究提供具体的技术方法和实施平台,将对名医学术的继承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苏礼.中医医案学概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60-61.

[2]章怡神,陆金根,顾仁樾.统计分析方法在中医医案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15(3):8-9.

[3]谭定英,老膺荣,古求知,等.面向循证传承的名老中医个人医案数据挖掘研究初探[J].新中医,2011,43(8):162-164.

[4]郭军.基于数据挖掘分析前名老中医病案整理的思路与方法[J].中医药信息,2011,28(2):49-50.

医学相关知识范文第10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重庆医科大学临床专业一系、二系、三系现有各年级学生,采取整体抽样调查方式,抽取600人发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554份,有效回收率为92.3%。

1.2方法

问卷抽查法。问卷共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客观选择题,共10题,旨在了解被调查者法律基础知识水平;第二部分为认知程度调查,共3题,分别是“医患关系中医务人员权利及义务了解程度”、“执业过程中涉及法律问题认知情况”和“对医疗纠纷中合法行为了解程度”。根据1~10题检测结果将学生分为A、B两组,正确率高于60%分为A组(答对6题及以上),该组呈现“医学法律基础知识相对较强”;正确率低于40%的分为B组(答对4题以下),该组呈现“医学法律基础知识相对较弱”。1~10题内容摘自“执业医师法律法规考试”相关题目,内容涉及“医疗事故处理”、“执业医师行为”、“追究医疗刑事责任机关”、“《母婴保护法》知识”、“献血法立法目的”、“医疗机构临床用血规定”、“甲类传染病疑似病人报告时间”、“违犯《医师法》承担责任”、“《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内容”、“患者权利”和“确立脑死亡意义”。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AS9.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医学生的法律知识掌握情况

在554份调查问卷中,关于医学法律理论检测题目中正确率超过60%的可视为“医学法律基础知识相对较强”,共计205人(37.0%),该类问卷分为A组;正确率低于60%的为“医学法律基础知识相对较弱”类,有349人(63.0%),该类问卷归为B组。

2.2对医患关系中医务人员权利及义务了解程度

在554份收回的调查问卷中,对医患关系中医务人员权利及义务见表1。kruskal-Wallis检验,A、B两组医学生医患关系中医务人员权利及义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5.8271,P<0.01)。被调查医学生“医学法律基础知识相对较强”组较“医学法律基础知识相对较弱”组对医患关系中医务人员权利及义务更明确。

2.3对执业过程中涉及法律问题认知情况

医学生对执业过程中所涉及法律问题的认知情况调查结果见表2。kruskal-Wallis检验,A、B两组医学生职业过程中涉及法律问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1.4868,P<0.01)。“医学法律基础知识相对较强”组较“医学法律基础知识相对较弱”组的医学生对执业过程中涉及法律问题更清楚。

2.4对医疗纠纷中合法行为了解程度

关于医疗纠纷中合法性为了解情况。kruskal-Wallis检验,A、B两组医学生“医疗纠纷中合法行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2.7097,P<0.01)。“医学法律基础知识相对较强”组较“医学法律基础知识相对较弱”组对医疗纠纷中合法行为认识更为清楚。

3讨论

3.1强化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加强法律意识教育,有利于应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法律素养偏低的状况。当前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情况堪忧,本课题问卷结果呈现,在554份返回的有效问卷中,有205人(37.0%)属于“医学法律基础知识相对较强”,349人(63.0%)医学法律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如此情况不加以调整,可以预见,后者在未来的医疗卫生事业工作中将会面临巨大法律困扰。无独有偶,一项关于2014年某医科院校《医学生法律素养的调查报告》显示,68.7%被调查者属于“法律知识薄弱”,24.2%被调查者呈现“对法律知识初步掌握”,只有7.1%的医学生对法律知识达到掌握程度,这一结果较欧美发达国家相去甚远。伴随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法律素养必成为当代社会人的必备素质之一,医疗从业者的法律素养也将是其开展工作的必备素质之一,必须强化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法律意识教育。其次,强化法律意识教育,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绝大多数毕业后将投身医疗卫生事业,执业过程中不免会遇到涉法问题,良好的法律意识和较高的法律素养是其日后开展工作的必要能力。本课题调查结果显示,医学法律基础知识较好的同学在关于“医患关系中医务人员权利及义务”、“执业过程中涉及法律的问题”和“医疗纠纷中合法行为”等问题的认知程度上都显著好于另一组学生,在全面提高学生临床综合能力基础上增强其法律意识,有利于医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

3.2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