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学设计论文

医学设计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医院医学科普挂图设计论文

摘要:医学科普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医院里的宣传挂图更是对患者和医护人员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在医院,医学科普宣传的主要方式是科普挂图的应用,科普挂图把深奥的医学理论、研究成果、预防知识、健康知识等通过图形和文字解说转化为通俗易懂,易为大众理解的形式。但不难发现,科普挂图作为一种最常见科普手段,具有制作相对简单、传播面较广、易于被受众接受的科普特点,其传播效果却不明显。本文通过对医院医学科普挂图产生的心理影响提出情感化设计在科普挂图设计中的重要性,以带动医院的整体发展,以及让患者得到更好的就医体验。

关键词:医院;科普挂图;情感化设计;视觉

在当下人们的需求变更中,人们对医疗体验和健康的要求在不断提高,打造医院视觉形象的情感化需求,从视觉形象的表象层面拓展到精神层面,无论是对医护人员还是患者都极其重要。医院科普挂图作为医学知识点的重要宣传方式,其传播性的最大特点是视觉上的直观性,科普挂图作为平面设计中宣传海报的一种,在传播知识点的同时也需要注重画面的色彩和风格是否能被患者接受,甚至是否能引起受众的注意,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本文通过对患者情感化的分析,结合我国医院医学科普挂图的现状,论述情感化设计如何在科普挂图中有效的应用,希望为医院在科普挂图中视觉形象方面情感化设计的建设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探讨,同时希望通过情感化设计使科普知识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来促进患者的治疗和康复的同时提高就医体验,推动医疗环境和医疗体系的发展。

1医院中医学科普挂图情感化设计的重要性

科普必须又科又普,让玄妙深奥的科学变成通俗浅易的知识,才能让人们欣然接受和不知不觉地应用。医学科普挂图的内容不仅只针对患者普及医学文化和医学知识,同时也是针对医务人员普及医学教育和宣传,在各科室走廊中针对患者普及的疾病知识中,大多数挂图要么是全文字形,让内容枯燥不堪,要么是图文并茂型,图片过于真实,给人以恐惧甚至反感。这种以知识传播为主的海报张贴在以功能为主的主导下几乎不会去关注画面给观看者留下的印象。

2情感化表达性特征

本文采用情感化设计,通俗易懂,能够更贴切受众者的情感感受。其中,文中的情感化设计不仅包含医院科普挂图系统的情感化,还包括医疗服务等无形的情感化。情感化在产品领域应用中针对用户设计的研究基础大都基于设计心理学,从心理学研究用户需求、思维、知觉、行动等方面。由此可见,对情感化设计的研究和心理学角度研究有很大关系,心理因素可导致和加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相反也可预防和治疗疾病。好的医学科普知识宣传不仅能提高患者治疗疾病的效率,还可以使患者懂得疾病的预防,更有益于患者的身心健康。设计是人的设计,即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的需要以及物质和精神的需要。设计的主体是人,设计的使用者也是人,因此人是设计的中心和尺度,这种尺度既包括生理尺度,又包括心理尺度,而心理尺度的满足是通过设计人性化得以实现的。[1]医学科普挂图主要通过视觉来传达,视觉既是心理的体验,又是生理的综合体验。在医院这个环境中,视觉部分将是我们最直观的传达到身体和心理的媒介。医学科普挂图在传达知识的功能基础上,加以注重情感化设计,就能使设计在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外,带来轻松和亲切的情感体验。

3情感化设计在医学科普挂图中的应用

全文阅读

医学论文中统计设计的聚类分析

摘要:本文应用系统聚类方法,对医学中常用的统计设计方案按其使用情况进行分类,通过对类间的分析与比较,找出存在的问题,综合评价三年医学统计设计方案的不足与可取之处,通过对医学常用的统计设计方案进行聚类,以便引起有关人员应该对哪些统计设计方案更加重视,从而为提高期刊中医学论文的质量提供一点建议,对如何改进并提高医学论文统计设计方案提供一点参考价值。

关键词:医学论文;统计设计方案;聚类分析

1前言

在医学科研中,设计主要包括专业设计和统计学设计两个方面。近年来,统计设计方案存在着很大的问题[1],如统计设计方案过于简单,没有充分体现处理因素间的效应;统计设计方案使用不当,与目的和处理因素的水平数不符。在定量资料的假设检验中,误用统计方法最常见的原因是忽视资料所对应的设计类型[2]。医学统计设计是进行临床医学实验的重要前提,只有一个好的统计设计,才能使实验用比较经济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得到一个准确、可靠、重现性好的结果。而要得到一个好的统计设计,必须严格遵循统计设计的4个原则:对照、均衡、随机化、重复的原则,然后制定一个合理的统计设计方案[3],它直接影响到医学期刊质量高低,目前国内外对医学统计设计方案的研究只是针对某个设计类型应用方法进行分析,而对医学中统计设计方案的使用质量并未系统地进行分析。为此,本文采用样品聚类方法,对医学中常用的9种统计设计方案进行分析,通过类内与类间的比较,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对改进研究设计提供一点参考价值。

2材料与方法

从河北省图书馆和河北医科大学图书馆藏书中,用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2000年、2001年和2002年期刊刊登的需要进行统计设计的临床医学研究、基础医学研究文章657篇,其样本量用率的抽样方法进行计算,公式如下[4]:

n--所需样本量大小。

本次调查α=0.05,则μ0.05=1.96;δ为容许误差(即所希望检出的差值)。本次调查根据以往的经验δ取0.04;预调查了100篇文章,其中48篇文章的统计设计方案存在不足之处,故本次调查p取值为0.5;为了剔除与本研究无关的文章,本文抽取了1000篇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中的医学论文,最后剔除了非本文研究的设计类型343篇,剩余657篇,所以有效样本量为657篇,满足了本文需要的601篇文章。

全文阅读

医学免疫学信息化教学设计论文

1医学免疫学课程的特点

免疫学是一门古老而现代的学科,是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到20世纪中期,医学免疫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随着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化学、遗传学等学科和免疫技术的发展,免疫学得到了飞速发展,开始从基因活化的分子水平,理解抗原刺激与淋巴细胞应答类型的内在联系与机制。随着生命科学的研究进入后基因组时代,免疫学正进入新的高速发展阶段,从功能基因入手,研究免疫应答与耐受的分子机理及新型疫苗的设计研制。现代免疫学已超越狭义“免疫”的范围,以分子、细胞、器官及整体调节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现代免疫学,研究生命中的生、老、病、死等基本问题,是生命科学中的前沿学科之一,推动着医学和生命科学的全面发展。医学免疫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也是医学生最难透彻理解的学科。该课程具有基础概念繁多、内容枯燥且抽象、与其他学科结合紧密、知识发展迅速的特点。

2基于建构主义的医学免疫学信息化教学设计和应用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在医学免疫学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尝试根据课堂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利用信息化手段创设教学情境—细化教学目标提出问题—围绕问题开展探究式学习—解答问题完成教学目标—拓展提高这几个步骤来实施教学。

2.1利用信息化手段创设教学情境

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般具有生活性、形象性、学科性、问题性和情感性这几个特点。情境的选择常常来自于学生的生活、旧知识、临床病例、实验数据等。利用信息技术可以通过文字、影像、图片、表格等形式来创设教学情境。在免疫应答基本过程的讲授中,用PPT展示免疫应答的基本框架,让学生根据旧知识填充框架,再补充新知识完善框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免疫性疾病和免疫学应用的讲授中,我们主要通过图片、影像展现临床病例来创设情境。

2.2细化教学目标提出问题

情境创设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我们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如在学生感冒后没有吃药而感冒自愈这个情境下,提出问题:为什么没有吃药感冒也会好?这种抵抗力是免疫力吗?免疫力是怎么产生的?由此引发学生对免疫概念的探究式学习。如在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概念的讲解中,我们根据骨髓移植的案例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谁可能给病人捐骨髓?谁最有可能给病人捐骨髓?为什么?如果一直不能配型成功,还有什么方法能帮助病人吗?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全文阅读

医学影像信息系统教学设计论文

1学习目标分析

(1)学生理解并掌握医学影像信息系统(PACS)的概念、功能、分类,学习完毕后能够口述并写出来,教师课堂抽查。(2)学生了解并熟悉医学影像信息系统工作流程,学习完毕后能够口述并画出工作流程图,教师课堂抽查。(3)学生能够区分PACS与HIS/RIS之间的关系,教师课堂抽查。(4)学生能够熟练操作医学影像信息系统,通过演示来判断是否达到目标。

2学生特征分析

(1)中职医学影像专业学制为3年,该部分内容安排在二年级第二学期学习。通过学习该部分内容,学生能够提前熟悉医院信息化环境,较快进入实习角色。(2)该专业学生大部分住校,每人都有智能手机,班级建有QQ群,可随时上网学习;学校机房也提供上网学习条件;教室安装有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学生在课余时间或自习时可进行自主学习。(3)学生前期已学习了WindowsXp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4)中职生普遍轻理论、重实践,对计算机课感兴趣,喜欢动手操作。但缺乏自主学习能力、自控力差,很少提出问题、主动学习,应采取有效教学策略和激励措施。

3课前任务设计

3.1设计思想

(1)运用翻转课堂整体教学设计思想,将课前任务与课上活动相联系,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遵循“努力>正确、质量>数量”原则,例如,学生完成任务4,可免除本次理论测验。(2)课前任务设计遵循教学问题设计原则,例如,角色扮演、生活实例。(3)课堂任务设计遵循小组活动设计原则、及时检测与反馈原则及课堂活动高度结构化原则。

3.2教师提供资源

全文阅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医学伦理学教学设计论文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情境创设

论文摘要: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利用信息化条件下的网络资源进行医学伦理学的教学设计,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新的教学理念,在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兼顾学生能力、态度及品质的培养。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理论经过杜威的经验性学习理论、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布鲁纳的发展心理学和维果茨基的语言习得理论、凯利的个人建构理论、后现代主义理论等理论的发展,对传统认识论的反思和批判越来越深刻。建构主义反对机械的认知学习观,不满足于如何使客观的知识结构内化为个体的认知结构的途径探讨,而是更强调认识的建构性原则。这些思想对课程教学改革产生了长久而深远的影响。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过程不简单是信息从外到内的输人过程,而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通过双向的反复的相互作用过程,使新旧知识得以联系和融合、新知识得以增长的过程。换句话说,学习不简单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不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学习者依赖他们各自脑中储存的知识,通过自己拥有的背景知识及情感因素,积极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并进而对新知识做出合理的解释过程。因此,教学设计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激发学生的相关原有经验,促进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从而使新知识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生长”起来。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课堂实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教师是学生主动建构过程的教学的辅导者、组织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讲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式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

2.1精心分析教学目标

全文阅读

研究生基础医学课程实验设计论文

自1998年以来,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日益扩大,招生数量每年约递增25%~30%。面对来不断扩大的研究生队伍,如何有效地探索和发展研究生教育,同时稳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点。面对社会的迅速转型和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急剧扩张,要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级人才,对当前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势在必行[1]。目前教育部正在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对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是这项改革工程的一个重要内容,因为人才培养模式科学与否,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2]。

1.国内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基础医学是医学教育与研究的基石,基础医学研究生课程教育教学是国家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的必由途径。研究生基础医学阶段创新性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功底、具备自主进行医学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能力、具备在交叉学科领域进行广泛探索的能力的研究生[3]。然而与创新性人才培养的要求相比,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却面临着诸多问题。

1.1实验创新能力基础薄弱

研究生生源情况堪忧,实验创新能力基础薄弱,自主设计和不断修订完善科学研究实验计划的能力欠缺。随着当前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4],导致生源质量下降,特别是很多研究生实验能力欠缺,综合利用多学科知识的意识和能力不足,在较短的基础阶段学习之后,许多研究生自主设计和不断修订本完善科学研究实验计划的水平不强,难以独立完成课题论文设计或设计水平不高。另外,近年来由于就业压力和收入差距,许多优秀毕业生更多地选择了临床学科,选择基础医学专业的研究生数量不断下降,同时其它医学专业研究生在基础阶段课程学习中也普遍存在着“轻基础、重临床”的观念,这在很大程度上不仅极大地削弱了医学基础学科研究生的生源质量,也显著地影响了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1.2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式不合理

(1)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不合理。研究生阶段的课程与本科阶段部分课程类同,内容重复,各课程之间的交叉互通不足。例如:为研究生开设的生物化学课程、计算机基础等课程,讲述的内容许多都与本科阶段学习的内容相似。基础理论课教学占据的时间较多,研究生培养需要的实践教学训练时间很少,且课程各自独立,不能融汇成实验体系,不利于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和方法进行研究。另外,课程内容较为陈旧,更新较慢,吸收学科新进展、新成果、新技术不够。这些课程对学生缺乏新鲜感,不能吸引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这实际上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时间和精力浪费。(2)研究生教学的方式和手段单一,研究生仍处于被动学习。研究生教学方式与本科阶段类同,仍然以灌输为主要形式,师生互动很少,无法体现研究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研究生的学习始终是比较被动的,这就无法为学生提供深层次思考的空间,不利于培养研究生独立思考和进行实验设计的能力。大多数教学内容局限于课本,书本以外的知识涉及不足,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进行自我学习的能力仍需加强。(3)对研究生的科研和实验能力训练不足。设计和完成研究生毕业论文是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经历的学习过程。由于研究生自身的原因、学位课程设置、科研平台、导师队伍、学术氛围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学生的实验能力、科研素质得不到培养,独立设计和完成研究任务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因此,若要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必须使研究生科研素质和科研水平得到训练和提高。(4)缺乏满足学生实验和科研能力培养的实验平台和师资队伍。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的核心内容是提高研究生的实践和科学研究水平,这些都离不开高层次的研究实践平台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目前,基础医学教学由于课程设置的缘故,多数实验教学工作仍然依托本科生阶段的教学中心完成,受实验平台和师资队伍的限制,大多数实验内容仍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缺乏设计性实验内容,很难达到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效果。(5)教学效果考核评价制度不科学。对基础医学课程学习情况的考核还不完善,大多数课程的考试依然沿用本科阶段的纸面考试为主的终结性考核模式,真正能够检验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性考核方式还没有形成。没有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就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基础医学的教学目标。因此非常有必要建立一套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考评机制。(6)研究生团队意识和学术道德规范的教育效果不佳。良好的学风和高尚的学术道德,是研究生必备的思想素质。近年来,学术界抄袭、剽窃、造假的事件屡屡发生,给研究生培养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教育研究生自觉维护学术道德,杜绝学术不端行为,强化学术诚信意识,已经成为研究生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如何在基础医学教学中有效的将学术道德规范教育与研究生实验技能培养相结合,使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真正生效,是我们应着力研究的内容。

2.基础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基础医学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

全文阅读

循证医学形成性评价方案设计论文

1开展循证医学课程形成性评价的基础

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不断了解教学的进行状况,及时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提高教学活动质量而进行的评价。结合循证医学课程的特点,顺应当前教学改革潮流,开展形成性评价,最终实现素质教育。滨州医学院于2008年在临床医学等专业开设了18学时的循证医学课程,其中理论课16学时,实习课2学时,教学任务由流行病学教研室承担,授课安排在大学3年级第6学期进行,每个授课班人数约为50人。为了适应医学教育的发展,提高循证医学的教学质量,教研室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优化新课程体系,并多次尝试循证医学课程教学及考试的改革,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具备了开展循证医学课程形成性评价的基础。

1.1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开设本课程之初,结合本课程特点和国外的先进经验,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第一课堂(理论授课)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小组讨论式、学生自学、课堂互动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同时,将第二课堂(开展文献评价)作为补充,进一步巩固第一课堂的内容,深化学生对理论课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同时也为学生了解循证医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开阔视野提供了良好机会,全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将来深入专业学习打下了基础。

1.2先进的教学手段

近几年滨州医学院利用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另外,教研室统一组织编写了配套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等,目前这些资源已全部上传至网络。

1.3改革考试模式

注重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考核,根据本课程的目的和特点,2012年之前考试采用过程评估与结果评估相结合[6-7]的方法。(1)过程评估:注重考查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最高10分。(2)结果评估:采用开卷考试方式,要求学生遵循循证医学实践的原则(提出问题—查询证据—评价证据—应用证据—后效评价)撰写一份循证病案,在课程结束前一周提交。重点评价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查询证据、评价证据和结合具体临床案例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全文阅读

高职医学影像技术课程设计论文

1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与课程设计的联系

1.1人才培养目标

在内科学课程设计时要明确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基层医疗卫生系统培养紧缺人才。经过3年时间,使学生成为适应基层医疗卫生事业改革,掌握医学影像技术基本理论及技能,能从事放射诊断、超声诊断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2应具备的能力

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等;熟练掌握常见病的放射诊断、超声诊断基本知识、理论,具备从事医学影像诊断临床工作的能力;具备正确的思维方式和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解决临床问题、做出正确影像诊断的能力。

1.3主干学科、主要课程

该专业主干学科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主要课程包括内科学等。

2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内科学理论教学课程设计

全文阅读

设计医院药学信息管理论文

1需求分析

通过与科室管理者及各小组成员的沟通交流,逐步将各类需求细化为各功能模块。各功能模块主要可实现如下功能:

(1)系统管理

用于设定系统参数,建立用户分组和各用户的权限分配。

(2)药事管理

作为对HIS药事管理部分的补充,目前包括制剂管理模块、治疗药物监测管理模块、社区用药安全管理模块。

(3)成员信息管理功能

各成员可自行登陆后修改维护各自相应信息,如基本信息、学历学位信息、职称信息、工作学习信息、获奖信息、发表学术论文信息、研究课题信息。

全文阅读

超声医学的科研设计和撰写论文

1、超声医学科研设计超声医学科研设计'基本与其他临床学科的科研设计相同。通常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前瞻性'一类为回顾性。前者是既往初步作过或尚未作过的课题'作以预计性的研究'如研究一种新技术、新治疗方法对临床的诊断、治疗价值如何' 其结果可有实际应用价值'也可得出相反的结论。而后者是将过去所做的工作给予回顾性的总结评价。目前采用前瞻性研究更具有新的实际意义。

在作前瞻性的课题研究时'首先要立题'而立题一定要新颖'最好通过查新'以确定待作的这项研究'他人是否作过'如果多人已作过并已有了明确结论'自己再作则仅是重复他人的项目而无新的意义。当然'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了与前人不同的结果'此时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仍可立题'其结果可能是一项重大突破或发明。立题后'继之要对本课题作合理的设计'并且绝对要严谨。

在确定了具体的科研题目后'应按以下几点去做并固定不变。

研究对象:要恒定。包括病人、对照健康人(志愿者)'某种动物或其他。这个栏目中'对人体最好不用“实验”两字'对动物或其他类可用“实验研究”。对所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条件等应当一致且固定不变'特别在病人组与对照组间的性别、年龄要相当方可。

研究方法:要新颖。检测和治疗方法切勿全部重复他人所用的内容'并且应由专人、专机完成。例如技术熟练者与新参加工作者的技术条件不相同'其检测的结果则会出现人为的差异。又如仪器性能相差过甚时'所作结论会有一定的差异'否则作出的结论均一致'其可信性则值得考虑。

检测指标:要准确。选择容易观察和意义明确的客观指标。如观察胎儿脐带绕颈的时间'最好在分娩前'若距分娩时间较长'则其结果之可信性就不如分娩前。

若使其科学性强'检测的指标要有旁证'如检测诊断冠脉狭窄最好有冠脉造影结果的对比。诊断腹部某脏器之恶性肿瘤则应有手术病理或针吸细胞学的证实。这些在科研设计时应安排好。

研究结果:要有科学性。要按科研设计的目的研究和观察'得出结果以统计学的客观数据为结论'作为本项课题研究的结果最佳。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