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学科普教育

医学科普教育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谈医学科普信息素质教育不足及建议

为了提高全民的健康素质,必须加强医学科普的传播和教育。然而从长远来看,普通大众不仅需要医学科普知识,更需要医学科普信息素质。跟信息素质一样,医学科普信息素质应该包括足够的医学科普信息知识、医学科普信息意识和能力,以及相应的信息道德。且医学科普信息素质的教育不应该只限于学生,更应该面向全体公民。只有这样,大众在面对身边的健康问题时才能够有足够的医学科普信息知识,能够有获取这些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以及良好的信息道德,从而更好地提高全民的健康素质。

1普通大众医学科普信息素质不足的原因

当前大众医学科普信息素质不足的主要原因如下:

1.1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整体不足

有报告显示,中国政府在医疗卫生事业上的投入整体不足。2011年,我国政府的医疗卫生支出仅占GDP的1.35%,低于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

1.2医疗机构对医学科普信息的宣传不足

医疗机构的宗旨是为大众的健康服务。但目前的医疗机构对于向大众传播医学科普信息的意识明显不足。医疗机构对医学科普信息的宣传多以犹如预防性病、艾滋病、血吸虫等较传统和简单的医学科普知识为主题,涉及面狭窄。且只有少量的传统宣传方式存在,如在乡镇卫生院贴画和告示之类。而针对如心脑血管病等重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信息,很少有公益性宣传和教育。大型医疗机构几乎很少参与到农村医学科普知识的传播之中。个别医疗机构的医学科普宣传(如发放纸质传单,有文字扇子)等,又多以营利为目的。大众缺乏获取有效医学科普信息的有效途径和获取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其所造成的结果是大多数病人对自己所患疾病了解甚少,在病人配合治疗方面造成困难。这也是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之一。

1.3大众传媒针对大众的医学科普信息素质的教育传播不足

全文阅读

谈乡村医学科普知识教育

农村医学科普知识传播不足的原因在于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不够,医疗机构对医学科普知识的宣传不足,大众传媒对于医学科普知识的宣传有限,以及学校教育中医学科普知识教育的缺乏等方面。首先是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不够。有报告显示,我国大陆对于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严重不足。2011年,我国的医疗卫生支出仅占GDP的1.35%,低于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而发达国家的卫生支出占GDP比例一般为6%-8%,发展中国家大部分是2%-6%(李泓冰,新华网)。虽然近年来,农村实行了“新农合”等一系列医改措施,给农村人口的医疗带来福利,但相比城镇人口来说,实行太晚,受限制太多。由于经费和人才的不足,农村医学科普知识的传播停滞不前。其次,医疗机构对农村的医学科普宣传与教育极为不足。传统的医学科普传播工作仍在农村地区占主要地位,且只有少量的传统宣传方式存在,如乡镇卫生院的贴画和告示,主要内容多为预防性病、艾滋病、血吸虫等较传统的主题,涉及面狭窄。而针对其他重大疾病(如:心脑血管病等)的预防和治疗,很少有公益性且知识量足够的宣传。而这些重大疾病,往往是农村人口现今面临的严重考验。大型医疗机构几乎很少参与到农村医学科普知识的传播之中。个别医疗机构以发放传单、手册、带有广告的扇子等进行的医学科普宣传又多为以盈利为目的广告,可信度受人质疑。再次,大众传媒对于医学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有限。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对于医学科普知识的宣传有限,甚至有伪科学的形式存在,使得普通民众对此真假难分。

网络时代的到来给社会带来巨大变化,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在网上获取有用的免费资源。随着农村经济的改善和提高,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人口已在享受网络资源服务。弊端却是,网络上也只有少量的公益性的医学科普网站,其内容也只是简单的图文展示,书本搬家(苗卫军,2011),且很多医疗信息是以商业广告形式存在。而且,能有意识地通过网络去获取有用的信息资源的农村人口为数不多。对于偏远农村来说,网络信息仍处在较落后状态,大多数农村人口没有网络,或不会利用网络,即使会用,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意识和能力有限,鉴别真假信息的能力有限。最后,学校教育中缺少医学科普知识的教育。素质教育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所提倡的最终目的,也是我国学校最难实现的目标。健康素质的教育同样的从学校教育中缺失了。中国大陆的基础学校教育(从小学到高中),有关健康意识和医学科普的教育含量有限。高等教育中,非医学院校多只重视本校专业的教育,几乎不涉及医学科普知识。导致的结果是,即使受过高等教育,除医学专业人士外,大多民众仍没有足够的医学科普知识;医学院校多也只重视本校学生的医学专业教育,忽视了面向非医学学生以及社会大众的医学科普知识的教育与传播。

针对农村医学科普知识教育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启示:需增加对农村医疗事业的重视,加大投入。医疗事业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国计民生,中国人不可再做“东亚病夫”。但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中国的教育和医疗却长期没有得到重视,特别是对于拥有众多人口、文化层次和经济水平都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新医改”的确给农村的医疗状况带来巨大的改变,但城乡差距仍然存在明显,个别城镇人口可以享有的权力,还不能在农村实施,这需要的更多关注。对农村医疗事业,不仅需要经济上加大投入,还需做好科普知识的宣传工作,改变传统、愚昧的状况。有关机构应有组织下到基层,跟群众沟通交流,才能确实了解真实情况,对症下药。医疗结构对医学科普知识宣传有带头作用。不管是乡镇医院等基层医疗机构,还是县、市、省级医院,都要重视向公众,特别是农村人口,宣传基本医学科普知识。只有民众有了基本的医学科普知识,关注自身的健康,重视饮食、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才能整体提高民众的身体素质,减少重大疾病的发病率,从而也减轻医院的负担。与此同时,基层民众对医学科普知识的了解,又有助于医患沟通,减少不必要的医患误会,减缓当下社会中越演越烈的医患纠纷问题。

通过社会传媒进行农村医学科普知识的教育和传播。公益事业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不可或缺的手段。传媒机构有义务和责任面向公众宣传医学科普知识。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可以通过公益广告、健康节目等方式免费向公众宣传科普知识,有益于偏远地区民众接受到科普知识的教育。在提倡全民素质教育的大前景下,从基础教育到高等学校教育都应该重视科普知识的传播。基本的医学科普知识,小学、中学就应该得以开展,有益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学生受教育后又可回到家里想父母传达,逐渐起到公共教育的目的,这对于偏远地区的教育具有深远意义。对于非医学专业的大学生,可以适当开设医学科普选修课程。非医学专业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较好,有良好的文化基础,较强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孙水林,2003)。另一方面,非医学大学生兴趣广泛,对医学科普知识有兴趣者为93.77%。农村学生在受过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医学科普知识之后,自然会对农村人口的整体医学科普知识的传播起到推动作用。尽管近年来得到的大力扶持和资助,今天中国的农村人口仍然是弱势群体,城乡差距仍旧很大。农村人口的经济条件、受教育情况和生活条件水平仍很低下,众多群众医学科普知识的严重缺乏。针对农村的医学科普知识教育,需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

作者:陶姗 余臣勇 单位:川北医学院

全文阅读

普通医科类院校公共体育教学质量评价

摘要:很多院校都会设置公共体育课,普通医科院校同样也很需要这门课程,用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养成健康良好的心态。教学质量评价在其中非常关键,该文围绕教学质量评价展开分析,从建立指标体系、评价主体和内容、评价结果的利用等几方面入手,对普通医科类院校公共体育教学质量评价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希望能够为公共体育教学事业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关键词:公共体育;普通医科院校;教学质量;评价

在现代教育环境下,医科类院校除了传授专业技能,还应帮助学生树立起终身健康的意识。体育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在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方面有着重大现实意义,在医科类院校也愈来愈受重视。评价可以反映出教学质量,发现存在的问题,然后采取解决对策,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医科类院校应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努力克服其中存在的缺点。

1健全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与教师个人能力、学生学习情况、教育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各院校通常都会制定有适合自己的评价指标,以此为依据,对教学质量做出较为客观公允的评价。然而,国内很多医科类院校都倾向于量化评价方式,该模式操作简单,结果也很直观,但真实教学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纯粹的量化评价并不能反映出真实水平。比如:教师评分很高,但并不意味着其教学水平和综合能力就非常强。这与评价方式也有着密切联系,如果是学生评价,学校往往把评价环节纳入考核成绩,以至于多数学生并没有仔细阅读内容,就给出很高的评价,害怕评价太低会影响到考试成绩。所以,单纯的量化评价有失合理性,应该实现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再者,关于评价指标,也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不少院校为了体现出评价质量的真实性和准确度,往往会先设置几个大指标,然后每个指标又细分为若干小指标。笔者认为,此做法非但体现不出真正的教学水平,反而可能适得其反。因为无论再怎么细分,也不可能包含所有因素,不在指标之列的因素是否就不能作为评价标准?看似给了学生很多方向,其实是一种限制,教师不可能每一个细节都做得非常完美,如此评价很可能会挫伤教师的积极性。当前很多医科类院校都开设有公共体育课,评价时应该从课堂开始,注重每一节课的评价。教师教好每一节课,才能提高整体质量。从普通医科院校的教学情况来看,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指标:目标设定是否合理、目标完成情况、方法是否科学灵活、内容是否受欢迎、评价方式如何、教师的综合能力。不论是学生评价,还是同事或者督导评价,都有自己的判断力,所以,划定评价指标的范围即可,如果太过详细,反而会令评价者厌倦。当然,这几个指标也不能完全包含所有因素,教育体制和资金、环境等硬性条件也会对这些指标产生很大影响。所以,关键在于选出主要的指标,即教师和学生。评价教学质量,本质就是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综合水平,质量高低则可以通过学生体现出来。教师方面可以归结为态度、方法和组织能力,学生方面则主要看对该门课程的态度,参与是否积极,以及与师生间的配合程度。总之,教师和学生密不可分,教师能力的发挥受学生课堂表现影响,学生的课堂表现又与教师能力有关系。

2丰富主体和内容

教学评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应体现出完整性,从多个角度予以质量评价。公共体育课本身是一门综合课程,涉及诸多学科,其实践锻炼极其重要,但多数普通医学院校都把重点放在了理论课评价上,忽视了其他方面。所以,在今后的评价体系中,除了体育医学理论,还要对实践课、体育意识培养、合作精神培养、教研能力等方面予以更多关注,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比如:气功、武术等传承下来的民族特色项目,既要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又要勤加锻炼。另外还有一些现代比较流行的项目,可以吸引学生兴趣,提高其参与活跃度。所有评价结果都是由评价主体介入参与的,评价主体自身的价值观和思想直接影响着评价的内容和结果。但每个人的评价标准都不同,评价主体往往会过于主观化,甚至致使最终结果有失公允。为解决这一问题,需采取评价主体多元化模式,从不同的角度考虑,进行综合评价。传统教学中,以学生评价为主,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普通医科院校开始意识到多元化评价的效果,进一步丰富了评价主体,包括学生评价、教师自评、教师互评、督导评价等。评价主体多元化这条道路其实并不容易,虽然结果会更客观,但也要考虑更多的因素,在实践中难免会出现新的问题。比如:教师互评,评价结果往往与教师的薪酬待遇和职业生涯挂钩,这就牵涉到利益问题,变得更为复杂,出现各种情况都有可能。所以,针对不同的评价主体,应树立不同的标准,并制定相应的制度,尽量维持好各方面的关系,树立起大局意识,共同努力,把重心工作放在提高教学质量上。此外,评价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使得评价体系更加立体化。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和教学结果,因为有些学生体质较弱,身体素质提升缓慢,但在课堂和训练中表现都很积极,即使考试成绩不尽人意,也应该值得表扬。学校的教学体制也一样,教师是影响教学质量的直接因素,但学生、学校都是不容忽视的因素,也应对其进行评价,才能形成完整的体系。教师应当有自己的想法,主动与学校沟通,针对不合理的地方,要敢于提出意见。不论是校方,还是教师,都要学会倾听和思考,之后才能不断地完善。

3充分利用评价结果

全文阅读

医学院校性科学知识普及教育现状与对策:以安徽省为例

【摘要】由于缺乏性科学相关的知识与信息,大爹数性活跃的医学生对意外妊娠、不安全人工流产、生殖道感染、STD/AIDS等造成的严重后果缺乏正确的认识,从而使他们面临发生非意愿妊娠、生殖道感染、人工流产、性暴力、STD/AIDS的危险性增加,严重影响着医学生的身心健康。关注医学生性科学知识普及教育是保障医学生身心健康、满足患者性与生殖健康、AIDS反歧视教育以及STD/AIDS职业防护的多重需要。教育者应转变思想观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遵循医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开展科学、合理的教育活动,在医学生性科学知识普及教育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关键词】医学生;性科学;普及教育;对策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化,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医学生必须掌握相关科学知识,而性科学知识是整个科学知识的一部分,与医学生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医学生对于性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其生命质量、生活质量以及身体健康状况。大学时期是医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作为一个生理和心理快速增长的群体,一方面,他们的性冲动越来越强烈,与异性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发生婚前的人数也日渐增多;另一方面,他们有着特殊的性与生殖健康需求,他们渴望了解科学的性知识,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性与生殖健康问题的威胁,因此,如何在医学院校开展性科学知识普及教育,并提供行之有效的性教育及服务是医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1 医学生性知识、信念和行为现状

近年来,随着性成熟年龄不断提前、婚前性成熟期不断延长以及社会、经济、文化因素的作用,医学生的性观念和方面有较大变化,他们对性科学知识的认知水平偏低,性观念日趋开放,性道德、性心理脆弱,方面仍存在较多的问题。由于缺乏性与生殖健康相关的知识与信息,大多数性活跃的医学生对意外妊娠、不安全人工流产、生殖道感染、STD/AIDS等造成的严重后果缺乏正确的认识,并且他们在发生时不具备协商、交流、拒绝及自我保护的能力,未及时采取有效的避孕措施或坚持使用避孕措施,甚至有些医学生出现了一些危险(risk sexual behavior)如:商业、多个、同性、、等,从而使她们面临发生非意愿妊娠、生殖道感染、人工流产、性暴力、STD/AIDS的危险性增加,严重影响着医学生的身心健康。

目前,学术界关于医学生性科学教育问题的研究几乎为空白,究其原因,人们常常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医学生还需要进行什么性教育?他们是专门研究人体科学的,在校期间将学习有关人体解剖、免疫、生理、病理、病生理、内科、外科、妇产科、传染病、精神病等医学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知识,其中包括对男女生殖解剖与生理、生殖健康、性传播疾病、计划生育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医学生应该具备丰富的性科学知识和传播性科学知识的能力,应是性科学知识忠实的践行者和可靠的传播者。正是这样的理念导致医学生性科学教育被严重忽视,进而出现医学生性科学知识的严重缺失,性观念的不正确以及的不规范等问题。医学生的性与生殖健康方面的问题和需求日益凸显,严峻的现实向医学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开展性科学知识普及教育的迫切要求。

2 医学生性科学知识普及教育的意义

对医学生进行更深层、更广泛、更全面的性科学知识普及教育,具有以下现实意义:(1)提高医学生科学素质。开展科学、系统、全面的性科学知识普及教育,可以帮助医学生掌握完整、真实的性科学知识;(2)保障医学生身心健康。从实际需要出发,与时俱进,以人为本,对医学生开展性科学知识普及教育,能够提高医学生性科学知识水平和预防STD/AIDS的风险意识,纠正其不正确的性道德观念,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和良好的性道德,改善其不健康的,预防或减少危险的发生,降低因性危险行为而感染STD/AIDS的机率;(3)使医学生成为合格的性健康教育者。医学生是未来的白衣战士,肩负着传播健康和救死扶伤的重要职责。医学院校不仅要培养医学生成为具有精湛的专业技术和高超的业务水平的医学人才,使他们具备救死扶伤、宽厚仁爱的医德医风,还要培养他们成为性科学知识普及教育的主力军;(4)消除对STD/AIDS患者的歧视。医务工作者对HIV感染者的歧视态度可影响HIV感染者的就医倾向及治疗效果,直接关系到艾滋病患者的切身感受,甚至可能导致感染者心理失衡。性科学知识普及教育能够提高医学生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认知,改变其不正确态度,改善其医疗服务意愿,保证其在未来的工作中为HIV感染者创造良好的医疗环境,促进艾滋病防治工作有效进行;(5)加强STD/AIDS职业防护。随着AIDS疫情的不断蔓延,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临床上。医学生在实习或工作中接触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的机会也会增加,因而发生艾滋病职业暴露的危险性在逐年增加。医学生对STD/AIDS的知识掌握不全面,尤其是欠缺STD/AIDS职业防护的相关知识,仅有极少的医学生接受过这方面的教育;(6)帮助患者改善性与生殖健康。所有住院患者都有性与生殖健康方面的需求,这是医生和护士不能忽视的。教育者应培养医学生具有性与生殖健康照顾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提高他们的职业胜任力,使他们在未来的临床工作中更好地履行职责,帮助患者改善性与生殖健康。

全文阅读

青少年中医药科普的思考

1青少年是中医药未来发展的希望,中医药科普要从青少年抓起

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产生于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具有丰厚中华文化底蕴,是我国历代自然科学、哲学、文化的具体体现。通过中医药的科普,可以提高民众对中医药的认识与了解,促进民众运用中医药进行自我保健和疾病预防,增强民众对伪中医的辨别能力。特别是对青少年开展中医药科普教育,不但可以加深青少年对中医药的认识,提高对中医药的接受度,更可以培养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同时中医药学也是一门基于实践的学科,只有不断地应用才能使其得以不断发展,对青少年开展中医药科普,培养青少年对中医药的兴趣,是中医药得到继承和发展的基础。同志曾经说过:“科学普及尤其要从青少年抓起,这是振兴我国科技事业的基础性措施。”为了中医药事业的振兴,中医药科普当从青少年抓起。

2如何开展青少年中医药科普

2.1甄选科普内容,注重内容的科学性中医药科普必须姓“中”,首先要让青少年了解什么是中医、中医的基本理论、中医防病治病的特点,使青少年对中医有正确、清晰的认识。在日常工作中,笔者遇到过许多中小学学生将小说、影视作品中由作者臆想出来的事物与中医药混为一谈,例如大还丹、点穴等。其次要让青少年了解掌握正确的中医养生保健知识。现在许多如“刘太医“”林光常”“张悟本”之类的“专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不实的中医药知识,将中医药科普变成自己赚钱的工具。最后要注意宣传内容的科学性,中医药学中有许多至今还未被现代科学所证实的和一些现在还存在争议的则不适合进行科普教育。

2.2创新活动形式,增强活动的趣味性开展中医药科普活动,中医药博物馆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让青少年参观博物馆。开展参观前教育,使青少年对博物馆有大概的认识与了解,布置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参观博物馆,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讲解时注意语言的通俗易懂、生动活泼,提高青少年参观时的兴趣。还可以开展“小小讲解员”活动,由青少年来担任讲解员,给他们更多时间来接触中医药,同时也可以锻炼青少年的社会实践能力。除了开展馆内活动外,中医药博物馆也可以和学校互动,在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医药科普教育活动。博物馆与学校合作开展校本课程,将与中医药有关的中国传统文化编入教材,让中医药科普融入学校日常教育中。组织对中医药有兴趣的同学开展多种形式的中医药夏令营、考察等活动,在相关专家的指导下去药用植物园采药;去药房了解中药配方、包药;去药厂参观药物生产的过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学习中医药的兴趣。随着网络技术的改善和多媒体技术的提高,可以将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听的科普方式逐步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我们可以将原本只限于用文字表述的中医药知识利用多媒体技术变成集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影像于一体的数字科普作品,使青少年能更直观形象地学习了解中医药知识。通过网络,青少年也能随时随地利用这些数字科普作品来学习中医药知识,打破了时间与地域上的限制。

3上海中医药博物馆开展科普活动实践案例

上海中医药博物馆是全国、上海市、浦东新区科普教育基地,以上海中医药大学为依托,利用中医药专业优势和特色,由科普教育部负责开展中医药的科普教育活动。我馆注重在普及中医药知识的过程中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与科学方法,充分发挥科普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主动与中小学联系并牵手合作,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医药科普活动。1)中药尝五味:让学生先品尝常见的具有典型味道的药物,然后由这种药物的功效推导出这种味道药物所具有的普遍功效,再引申出日常生活中其他具有这种味道的食物或药物可以治疗哪些疾病。通过亲身体验、推导等方法让学生直观感受中药,加深对中药的印象。2)百草园寻宝:让学生以分组比赛的形式拿着植物照片在百草园中寻找相对应的药用植物,然后抄录下植物旁边标牌上标明的植物科属、药用部位、性味功效等内容。最后看在规定时间内,哪组学生辨识的植物最多、准确率最高来决定胜负。通过活动让学生在运动和娱乐中学习中医药知识,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3)与建平香梅中学合作,组建“神奇的中医”社团,由博物馆老师作为社团的指导老师,将中医药基础理论、中医药与中国传统文化、药用植物辨识、药食同源认知、眼保健操穴位保健知识、中国传统养生功法五禽戏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中医药知识,通过讲座、游戏等形式的社团活动来传播给学生。总而言之,为使中医药得到更好的继承与发展,当从青少年抓起,让青少年了解中医药、热爱中医药、相信中医药、使用中医药。而要让青少年接受中医药,我们就必须加大中医药科普教育力度,开展青少年喜闻乐见的中医药科普活动,把青少年培养成中医药的“粉丝”。

作者:朱晓敏单位:上海中医药博物馆

全文阅读

医学人文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一、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与人文的融合

古代,医学被宗教神学束缚,自然哲学与神灵相结合的医学模式成为医学与人文融为一体的早期模型[2]。近代以来,自然科学不断发展,对人体结构的深入了解使得医学逐渐转成专业性的自然学科,但以技术至上的理念基本上泯灭了人们对医学人文素养的追求,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分离。20世纪后,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理论知识高速发展和不断完善,医学表现出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等基础自然学科与社会、经济、伦理、心理、法律、哲学等人文社会学科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形式。医学模式也由单一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以人为本”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3]。医学人文素质成为医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基本能力。

二、国内高等院校医学人文教育的现状

我国医学人文教育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伴随全球经济化资本主义浪潮的影响和医疗现状的严峻,加之新型医学伦理问题的不断涌现,医疗资源紧缺、医疗费用高涨、医务人员思维功利化,人格地位降低、医患关系疏远、医疗纠纷增加[4-5]。国内一些医学院校提出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三者并重的教学模式,开展了医学人文素质方面的研究,开设了医学人文系、医学人文研究中心、医学伦理学课程和实践活动,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临床知识和临床技能的学习过程中。

三、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医学人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医学教育受功利思想侵蚀,重专业轻人文。随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经济生活对社会生活的影响逐渐扩大,实利原则严重侵蚀我国教育制度。学校偏重学科教育,忽略了对学生人格的熏陶与职业道德的培养,导致医学人文教育严重不足。据统计,其中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社会课程学时大约占总学时的8%左右。2.医学人文教育与政治教育混为一谈,人文教育流于形式。某些院校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与政治教育混为一谈,相关课程偏重于政治信念方面的教育,意识形态教育占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总课程的86%,医学人文教育缺乏其应有的空间。医学教育缺乏对医学生的道德、人格的培养以及对生命伦理的思考。此外,医学人文课程教学的内容偏重于概念与理论原理,学科的内在联系不紧密,与社会脱节较为严重,缺乏实践教学。教学方式传统化、应试化。3.文、理、工分科以及医学专业化,及教学资源不足对医学人文教育的影响。人文素质依赖于终身的培养。但现在高中、高校的分科制度,文、理、工泾渭分明的培养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医学专业的老师对人文教育不了解,人文教育的老师缺乏医科背景,导致课程趣味性或专业性不强。相关课程没有建立一个完整的评价及再评价体系。同时,作为人文和医学的交叉学科,师资队伍薄弱,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

四、以中山大学为例,谈医学人文素质培养的对策

结合目前国内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及对医学人才培养的需求,中山大学创新工作方法和活动形式,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不断提升我校医科教育质量。1.成立医学人文教研室。充分利用中山大学人文教育方面的资源优势,加强跨学科合作与交流。2015年10月,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与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共建中山医学院医学人文教研室,将医学人文正式列入教学大纲,成为一项课程,定期组织教研会议,讨论制定课程计划等,使医学人文教育走出了由讲座、报告等短期教育模式所造成的困境。2.大力开展“心系社会,医路同行”科普宣教。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联合学校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以医学标本馆展厅为中心,以爱心网站为对外窗口,依托医学模拟中心互动平台,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注重人文关怀,努力提升中山大学医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修养,使培养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做到“心系社会,服务大众”。组织青年医学生进行义诊服务、健康咨询以及生活急救技能的教授,把优质的服务、前沿的知识带入广东各社区街道、中学高校,使医学生能够早期接触医学与社会,培养医者的博爱之心与挚诚情怀。联合地方医院,组织医生下乡义诊,开展身体检查、中医诊疗服务和科普宣传活动,改善农村医疗卫生知识缺乏的状况。将纸面上的医学人文教育转至现实生活中,将课堂上的医学专业知识移步到课外,参与度高,受益范围广,医学人文教育成效显著。3.开展“医心遗意,爱满人间”科普活动。2012年4月,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成立广州市首家遗体捐献志愿者服务基地,创建了“医心遗意”遗体捐献志愿者协会,通过宣传遗体捐献志愿活动,向社会普及相关信息。在校园组织“感恩大体老师、践行医者使命”的横幅签名活动,在学校人体解剖课室张贴感恩标语、建立爱心纪念园区,为每一个大体老师打造一个专门的纪念盒,并设置图文展、留言墙,开展清明祭扫纪念活动,举办以遗体捐献为主题的科普之夜,充分将医学人文教育融入青年志愿活动中。中山大学师生共同编撰出版《生命华章》一书,切合医学人文主题,总结了遗体捐赠志愿者活动,提升了公民的医学科普素养,对学生起到良好的医学人文教育作用。4.积极开展医学人文教育相关实践活动。通过安排医学新生在开学典礼上宣读医学生誓言,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坚持“三基三严”教育传统,结合“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科研、早期接触社会实践”的三早模式,积极开展寒暑期预见习活动,充分将医学人文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全文阅读

医学科普,连接医生和患者的桥梁

我是一名医疗工作者,长期在华西医科大学(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进行临床和教学工作,治疗了很多病人。我做过大学校长和四川省卫生厅厅长,还在卫生部工作过15年,分管很多司局。退休后,领导说我身体还可以,应该做点事。我想,要做就做“健康教育”吧!为了积极推动健康教育,我成了中国健康教育协会的会长、卫生部健康教育首席专家。后来,我又成了中国医师协会会长。

医学科普和健康教育工作是低投入、高产出的保健措施,是提高全国人民健康水平的捷径。有研究表明,通过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可以将医疗花费降到原来的10%。

医学科普要严把“科学”关

医学科普工作的首要任务是传播医学科学精神。不科学的东西是要误人子弟的,我们现在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要鉴别出哪些是假科普,因为有一些科普文章是为了帮助企业卖产品,不是真正的科普。为什么这些伪科学的东西能存在呢?就是因为老百姓不懂。比如:有的文章说,某种保健品很好,可以根治糖尿病;某种中药不错,可以迅速解决高血压引起的各种严重并发症……这些可能吗?如果我们的科普工作做得好,老百姓了解了疾病的一些基本情况,就有了基本的分辨能力,就不会上当受骗。我认为,这么多年来,《大众医学》之所以有这样好的形象和声誉,就是因为始终把握科学性这么一个前提,有高层次的专家作者队伍来确保科学性。

其次,在卫生防病、医疗保健、医学教育、卫生管理以及科学研究等卫生工作中,科学普及和健康教育都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医生应该成为医学科普的主要力量

我国有200多万执业医师。除了诊治病人以外,医生应该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向老百姓宣传。广大医药卫生工作者是医学科普的主要力量,应视宣讲医学知识为自己的天职。因为医生对自己的专业和相关领域比较熟悉和精通,能够抓住要点和关键内容进行宣讲,使医学科学知识的传播达到应有的效果。

医学科普是医学模式转变和实现现代医学目的的需要,也是医疗服务的组成部分和有效的治疗手段,同时还有助于密切医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完善医疗服务、提高自身素质和医疗服务水平。

全文阅读

提高医学类院校语言文字工作水平的探讨与研究

摘要: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工作在高等教育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医学类院校专业性强,学科相对单一,缺乏文科基础,开展语言文字工作有一定的困难。因此,语言文字工作对于医学院校来说尤为重要,如何开展好具有医学特色的语言文字工作很值得探讨与研究。本文通过对医学类院校语言文字工作的现状分析,结合所在高校几年来语言文字工作开展的情况,对如何提高医学类院校语言文字工作水平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医学类院校;语言文字工作;探讨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2-0273-03

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的象征,更是评价一个社会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同样,语言文字工作在高等教育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我国高等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全国高等院校中医学类院校共计186余所,占高校总数近10%,有着很大比重。在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医学研究与服务的对象是人,在医学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加强文、理、医渗透和多学科交叉融合,把医德和医术的培养结合起来,加强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语言文字对于医学生有着重要的作用,如何与病人沟通交流,如何书写医嘱等,都离不开语言文字的帮助。对于综合类、文史类院校,有着文科基础,有利于开展语言文字工作。而医学类院校专业性强,学科相对单一,缺乏文科基础,开展语言文字工作有一定的困难。医学类院校如何开展好语言文字培训与测试工作很值得探讨与研究。

一、医学类院校语言文字工作现状

目前国内医学院校对于大学生的语言文字方面的课程少之又少,加之医学专业课程繁重,留给语言文字方面的时间就不多了。以河北省为例,省内医学类本专科院校共计11所,这些院校中具有独立设置的语言文字管理部门的几乎为零,均是挂靠在教务处管理,而拥有专职的语言文字管理人员更是凤毛麟角。由此可见,上至领导、下至工作人员,对于语言文字工作的认识还是不足,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认为语言文字工作就是普通话测试,而且这种考试可有可无,进而导致医学类院校的语言文字工作开展不尽顺利。(内容较少,应做一个调查表,补充点内容,可与我校现状综合在一起写)

二、我校语言文字培训测试工作状况

我校河北医科大学,是河北省省属骨干大学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普通类在校学生1.2万余人,专业学科覆盖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药学、预防医学、护理学、中医学等七大医学门类。和其他类医学院校一样,我校专业课业繁重,人文社科类课程开设较少,总的来说人文素养氛围不是很高,对语言文字工作做得最多,也相对好些的是普通话测试工作。普通话测试我校开展较早,自2003年后就进行了在校生普通话测试工作,在2006年我校对普通话测试工作就达到了全员测试工作。我校于2009年开始进行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测试工作,也是全省较早的开展机辅测试的院校之一。

全文阅读

民族地区医院与媒体联合开展健康教育作用探讨

【关键词】

民族地区;医院;媒体;健康教育

作者单位:021008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

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先后与本市广播电台、电视台、呼伦贝尔日报社等新闻媒体联合开办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至今经过10年的不断努力,为普及卫生科普知识,加强全民健康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 医院开展健康教育的基本情况

地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受地理、文化、交通、经济等客观环境的影响,使如何转变观念、提高对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帮助少数民族群众建立起健康的生活方式,一直成为一个被探索的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自2001年该院设健康教育工作专职科室和专职人员以来,健康教育工作逐步走向健康发展的轨道。医院首先成立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由主管院长任组长;各科室成立了健康教育活动小组,小组成员要保证一名主治医以上医疗人员参加,形成了院科三级网络管理体系。利用健康教育专栏、宣传单、健康教育处方、讲座、录象、电子触摸屏、滚动式电子大屏幕、健康教育学校、孕妇学校、医院网站、广播电台、电视台、报刊、卫生宣传日上街义务咨询宣传等多种形式开展了对住院患者、门诊患者和社会人群的健康教育。根据呼伦贝尔地区人群居住分散的特点,2004年医院加强了与新闻媒体的沟通和协作。首先加入了内蒙新闻网,将医院重点专科、名医名药、业务开展情况上网;其次与本市电视台、广播电台、呼伦贝尔日报社等新闻媒体联合开办健康教育专题专栏讲座,把普及卫生科普知识与树立医院良好形象相结合,较全面的反映了医院的综合实力,为提高医院两个效益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2 采取的措施和取得成效

2.1 领导重视,全院参与是保证该项目顺利实施的基础。

全文阅读

加强医学科普工作,促进精品课程建设

2002年2月,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根据中央关于崇尚科学、大力进行科普教育的指示精神,联合组织发起了“健康家园——医学科普进万家10年大行动”的医学科普工程。为响应“工程”的号召,本着“展示人体奥秘,宣教医学知识,提高科学素质,强化保健意识”的宗旨,沈阳医学院先后投入近百万元对所属的人体科学展览馆进行重建和扩建。同时,这项工作也得到了辽宁省科技厅和沈阳市科技局的大力支持和资助。几年来,展馆对外的影响日益增大,受众人数逐年增多,充分发挥了科普、收藏和交流的作用。先后被评为沈阳市科普基地和辽宁省科普基地,得到了大众的一致好评,多家媒体的多个栏目对其医学科普工作的成果予以了报道。令人欣喜的是,在加强医学科普工作的过程中,作为主体的人体解剖学教研室所承担的《系统解剖学》——辽宁省精品课程的建设也得到了极大的促进,进而发挥了展馆的教学功能。在此,笔者谈几点体会。

一、科普基地建设强化了实验教学

学校人体解剖学教研室是展馆建设、使用和管理的具体单位。作为沈阳市科普基地和辽宁省科普基地,展馆拥有系统解剖学和断层解剖学及相应的病理学和胚胎学标本与模型1000余件,数量大,种类全,形式多,制作精。然而,由于来源、体量、技术等一些原因,解剖学教学实验所存标本在诸多方面均无法与展馆比拟。因此,作为实验教学的有益补充,组织学生在展馆中深入学习与实践,使其可以多角度接触塑化标本,可以整体观察到全身的脉管、神经,可以明晰深浅组织、器官的生理关系,可以从三维角度逐层研究人体结构,可以更多地了解人体局部的解剖结构。从而,使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的内容更为丰富,知识更为系统,富有深度,富有趣味,较好地强化了实验教学,为精品课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同时,以展馆陈列标本为补充,人体解剖学教研室重新修订了实验教材,更好地体现了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适用性。

二、医学科普活动培养了师资队伍

人体科学展览馆每年均有计划地组织多项主题性医学科普活动和展馆内健康咨询活动,如吸烟的危害,生命健康教育,人体成长历程,老年人的身体,人体与健体,人体与环境,酒后的人体等等。常规性地接待不同年龄阶段、不同需求的社会群体,有针对性地开展医学科普活动。这些活动与主题的合理设计,需要教师对标本的知识点足够熟悉,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积累相关素材,通过知识结构加以有机组合。展板文字的构思,讲解内容的设计,需要教师具有深厚的人体解剖学和相关医学知识的功底,具有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对于受众咨询问题的回答,更需要教师以人体解剖学知识为基础,较为系统和全面地掌握相关医学知识,形成知识固有的内在联系。同时,在科普工作的过程中也培养了教师的服务意识,加强了教师的道德修养。由此,医学科普活动成为系统解剖学精品课程建设中师资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

三、第二课堂活动依托了科普基地

在系统解剖学精品课建设中,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始终将第二课堂活动作为提高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载体。为此,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充分利用人体科学展览馆建设和其医学科普工作这一平台,积极开展了不同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给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

1.组建科普展品制作兴趣小组。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组织学生制作展馆建设中需增添的一些标本和适应主题活动的展示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几年来,学生制作的科普作品不仅在医学科普工作中发挥了作用,在辽宁省学生标本制作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更是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成果。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