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学教育与研究

医学教育与研究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临床医学研究生德育教育调查与研究

摘要:进入“十二五”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后,面对机遇和挑战,人才培养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研究生德育教育面临诸多挑战。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了解研究生思想现状以及德育教育情况,为进一步确定研究生德育教育内容及方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医学研究生 德育教育 调查与研究

进入“十二五”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后,面对机遇和挑战,人才培养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研究生德育教育面临诸多挑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这对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加强研究生德育教育,本文对医学研究生德育工作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新时期工作提出了思考。

一、资料来源

调查问卷涵盖了研究生个人信息及50道问题,包括德育教育的内容、形式以及对社会问题的看法等内容。

为保证调查的可靠性,调查采取无记名,发放给首都医科大学三所附属医院研究生,三所附属医院均为三级甲等医院。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70份,收回257份,回收率95.1%。调查对象:男生108人,占被调查总人数42%,女生149人,占被调查总人数58%;博士研究生83人,占被调查总人数32.4%,硕士研究生174人,占被调查总人数67.6%;入学前,研究生30%来自大中城市,35.6%来自城镇,32.8%来自农村。

二、结果

1.研究生整体素质

全文阅读

循证医学与中医研究生教育

【关键词】 循证医学;中医药;研究生教育

循证医学(evidence based medicine,ebm)是指临床医师在获得了准确的临床依据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纯熟的临床经验和知识技能,分析并找出患者的主要临床问题,作出对患者的诊治决策[1]。该定义是从应用目的角度下的,广义而言,ebm应包括证据的提供、筛选、总结、利用的一系列过程。中医研究生教育是中医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药临床与科研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中医药要实现国际化,必须将ebm摆在突出位置。

1 循证医学在中医研究生教育中的现状

2009年,中国循证医学中心公布了一篇有关1994年1月-2005年6月期间在国内医学期刊发表的3137篇随机对照试验方面的文章,其中有1452篇西药研究、1685篇中药研究,令人吃惊的是,这3137篇文献中大多数是低质量研究[2]。这一调查客观上反映了我国医学临床试验开展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如何加强医务工作者和医学科研人员的流行病学学科素养和循证意识,已经成为了十分迫切的问题。医学教育是重视实践、重视知识更新的专业教育,对ebm教育的重视程度,与医药从业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对ebm应用是密切相关的。而历年中医药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论文的发表数量与质量是国内中医药ebm发展情况的客观体现。刘氏等[3]检索了1994-2006年发表

在中文期刊上的系统综述或meta分析文献,指出我国中医药ebm文献的发表数量和质量都有逐年提高的趋势。杨氏等[4]对2004-2007级的1137名医学研究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医学研究生的ebm意识和对ebm理论掌握达到一定水平的人数都在逐年增加。说明ebm教育在中国有良好的发展势头。由于目前尚缺乏对中医研究生ebm教育的调查报告,但从国内大环境和中医研究生教育自身特点来看,应与全国医学研究生教育基本相似或低于全国水平。

2 循证医学对中医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

2.1 时代的需要

ebm不仅标志着一类新的流行病学方法的诞生,更带来了医学思维领域的革新,使人们从过去的经验医学模式开始向更加严谨的ebm模式迈进。在具体临床与科研实践中,ebm理念也很大地丰富了从业者的思维。传统中医学是典型的经验医学,ebm对于中医药学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中医研究生教育肩负着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后备军的历史使命,要使中医药的疗效得到广泛承认,就必须按照ebm的基本原则,提供更多高质量的研究报告作为可靠的证据来源。

全文阅读

中医学术流派与中医药继续教育研究

中医历史悠久,中医学理论体系独特,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据称,中医学起源于远占时代,祖先们在民期繁衍生息、生产等过程中,探索出了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通过摸索和反复实践,逐渐发现并加以改进、归纳、总结,并将这些经验不断地集成,丰富理论知识,在占代朴素的哲学思想指导下,阐释疾病与健康关系,发现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天人相应,人体内部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种辨证的思维形式和整体论观点,便是中医药系统理论的基础与核心。数千年来,在指导医疗实践过程中,经历代先辈不断的传承、吸收、充实,从而构成了一个内容丰富而独特的中医药学科体系[i7。

1中医学术流派与中医药人才

1.1中医药技术的由来一般认为,中医学的发展经历了从远占至春秋战国、秦汉、晋唐、宋金元、明清等各个时期。远占至东周的春秋时期为中医学的起源时期,医药知识的积累,为中医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战国两汉至三国时期是中医学基础理论与临床医学奠基阶段,这个时期,在积累人量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中医理论和临床诊治有了快速推进,在学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你《黄帝内缈《五十一病方》《伤寒杂病1}}}《神农本草经》就是现存的重要文字记载和传川_著作,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经典著作,体现中国占代的整体论与时代相结合的思想,其中关乎人的生理、病理、疾病诊治等理论直接构建和影响中医药学,标志着中医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有了指导理论“简、便、效、廉”这一相对比较成熟的传统中医药技术体系逐渐形成,并不断被传承、应用、推)’一、延续,人批医学家不断涌现[Czl。在传统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各种中医药技术丰富,包含内容十分)’一泛。诸如中医内服、外治、针灸、养生、保健、中药采制、炮制等,都具有明显的中医传统特点,技术相对原始初浅,知识和方法带有保密和神秘性。

1.2师承教育与学术流派曾儿何时,传播中医和培养中医的形式卞要依赖于师承教育,据称它起源于占代社会,但在中医药发展到了一定时期后才走上了真正意义上的传承教育,中医药技术、理论的不断传续,从单纯模仿、接替,到口口相传、手把手教,再到专门学习、乃至于量化教授,经历了一个漫民的时期。当时一些有经验和名望较人的中医师选择徒弟作为传人,即“师带徒”,是中医药界通行的一种教育方式。师徒授受的师承教育形式曾经是培养中医药人才的卞要模式,相传雷公师从黄帝,歧伯师从嫩贷季,扁鹊师从民桑君,张仲景师从张伯祖等,师承教育使先辈的经验得以传承,且通过一脉相承,并逐渐演变,发展沿袭,扩人至一定的范围,即形成中医各家“学说”和“流派”。流派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受时代、地理影响,流派外难以获得争鸣突破与信息交流限制有重要关连四。传统的师承教育保证了中医学术延续和学术流派的形成,使华厦人地历史上的中医学术流派学术纷呈。经过历史的沉淀,学术流派成员提出的有个性的卞张为历代医家所接受,这个学术流派才能够获得认可和传播。对于某学术“流派”的命名,形式多样,通常是后人给予和约定俗成的,因此导致中医学术流派的命名无法统一而呈现精彩复杂、灿若群星的现象。如有以学科命名的,如医经派、经方派、伤寒派;有以代表性人物命名的,如河间派、丹溪派;有以观点或学说命名的,如补阴派、火神派、汇通派;有以地域地区命名的,如澄江学派、易水学派、新安学派;还有新生代如海派等等。根据纪购在《四库全书总日提要》中提出的“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之说,有人认为,中医学派的真正形成是在金元时代,这个阶段以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与朱丹溪四人家为代表。近代学者谢利恒先生在《中国医学源流论》卞张“北宋以后,新说渐兴,至金元而人盛,张刘朱李之各创一说,竞排占方,犹儒家之有程朱陆王。”而《中医各家学说》6版教材则坚持伤寒、河间、易水、丹溪、攻邪、温补、温病7个医学流派。说明中医学术流派本身的学术卞张在事实上呈现多样性,提法均有依据,严格区分困难,无法统一[Cal。

1.3中医药人才培养方式的沿革以往中医学的传承与教育上,多为代代相传,由于中医学未能形成卓有成效的教育体系,师承教育也是随着有特定技艺传授性行业的发展需求逐渐形成的,有“非其人则不授”的行业规矩,只有子女或被师傅认定具备条件者才有机会承传医业,并依靠利益维系格守祖述的师徒关系(父子关系、卞仆关系、传奇关系、政治关系、择优关系等),形成了中医药学教学和人才培养的特定模式。在漫民的薪传过程中,师承教育是中医药人才培养和继续教育的卞要方式[Csl。中医师承教育形式的教育方式强调临证,随师侍诊是师徒传授重要内容,老师可以随时通过直观或抽象方式,培养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临床技能。并在教导医学知识的同时传授传统文化、相关学科知识和素质技能。这些均体现传统中医药教育教学的特色。中医的类似学校教育记载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中医师承和具有“流派”雏形的教育,很民时期曾经成为中医药教育的卞要或全部教育模式,并依靠各个历史时期的局限}火_域性教育才得以传承、延续和发展,进而流派纷呈。学校教育(院校教育)真正成为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卞渠道则是在20川_纪中叶,国家对中医药师承教育采取了领导、管理和指导,并推动中医药院校教育。各地先后开办了中医进修学校、进修班,始用现代教育方式培训中医药从业人员,接着在中专、人专和本科教育的同时,又扩展研究生教育和第2学位教育,继之,成人教育、网络教育逐步建立。至此,中医药教育和人才培养形成了多层次、多规格的教育结构,形式与体系上与现代教育制度接轨[Cpl。传统的师承教育从民间自发放任、争议、僵持的状态,到由国家统一管理,成为中医药教育(包括继续教育)中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和途径。但传统流派的比重和态势渐趋弱化。当前中医学术流派的深入研究与展开,力图通过学术流派引导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为虚弱的中医药行业注入兴奋剂则是在此特殊背景下的产物。

2中医学术流派与近期的中医药继续教育

2.1

2.1.1医学继续教育的卞要形式各类继续教育与中医药人才培养开展各级多种类型中医药继续教育是继承和发展中医药特色优势的重要手段Ul,是造就中医专业技术队伍建设的重要方法,也是中医学术流派和学术卞张传播的载体。中医的实践性很强,巩固和提高技术水平,必须通过人量的临证实践和卓有成效的训练,以适应中医药事业和社会发展,而向现代化,而向川_界,而向未来。在形式上有学习班、培训班、研讨班、学术交流、进修等。借鉴现代的教育操作模式,利用中医学术流派的平台,培养中医基本功和素养,有计划地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各个级别中医药继续教育项日,对从事中医院、中医药工作的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不断提高其综合能力,包括加强中青年医护人员的中医药知识以及传统文化的培训,中医学术流派及其学术思想一定可以得到扩展。

全文阅读

医学研究生创新教育体系研究与实践

1注重学科平台与导师队伍建设,提高原始创新起点与水平

1.1构筑高水平学科平台

南方医科大学现有医学、理学等7大学科门类,1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5个博士学位授权点,9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和5个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师资力量雄厚,拥有院士、“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全国模范教师和全国优秀教师等一大批在国际国内有影响的著名学者、专家,形成了一批人才济济、特色鲜明的优势学科和学科群,并以优势学科、重点学科建设与博士、硕士学位点建设两条线提高学科平台水平,以精品学科为龙头,探索多学科协同创新培养的路径,创建开放、创新、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构筑起高水平研究生教育学科平台和学位授权体系.

1.2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

导师是研究生教育的关键.近年来,南方医科大学大力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研究生导师的师德水平、业务水平、创新能力和指导水平.为适应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南方医科大学实行导师分级分类制度,将导师分为两级五类,即学术学位博导、专业学位博导、学术学位硕导、专业学位硕导和兼职导师.分级分类制定导师遴选标准和条件,学术学位导师侧重科研项目级别、经费等条件,专业学位导师侧重专业技能和应用特色技术指导能力.近年来,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规模不断扩大的实际情况,南方医科大学加强了与校外医疗单位深度合作与实质性融合,建立了40余家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并在基地聘请德才兼备的专业技术能手为南方医科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目前,南方医科大学拥有学术学位博导315名,专业学位博导95名,学术学位硕导258名,专业学位硕导379名,其中203名专业学位硕导来自联合培养基地.为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南方医科大学加大了对研究生导师队伍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了导师聘任培训制度、任期考核体系和导师招生资格年度审核制度,切实明确导师在研究生指导过程中的责、权、利,既能加强导师在研究生招生、培养和奖助学金申请等方面的主导地位,又能引导和规范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指导行为.

2注重质量监控与多元评价探索,强化协同创新与成效

2.1深化研究生招生改革

一是实行多元化人才选拔机制,选拔有科研潜质、综合素质高的优秀研究生.加大优秀本科生推免招生比例和提前攻博、硕博连读、本硕博连读研究生的招生比例.二是实行大学科集中复试,加大按一级学科和跨学科招生力度,加大复试所占比重,采取双向选择和内部调配相结合的原则确定导师,尊重培养单位的录取自,尊重导师和考生的双向选择权[3].三是优化研究生招生资源配置.研究生招生名额在院系、学科、导师间的分配是一项关系到研究生培养结构质量、指导质量的全局性工作,学校在招生资源配置方面要有明确的导向来调控[4].近年来,南方医科大学招生计划分配采取了“三重一扶,分类下达”的基本原则,即:向重点学科、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导师倾斜,同时扶持重点发展或具有良好科研发展潜力的学科.

全文阅读

卫生职业教育与医学教育研究

一、大陆现代职业教育与台湾技职教育的比较

(一)台湾技职教育的发展

1.台湾技职教育体系。

台湾地区形成完整的技职体系。“体系”分三个层次,四类学校满足不同层级求学者的需求。初等职业教育由高级职业学校、高级中学的技艺教育及附设职业类科组成;中等职业教育由二专和五专学校组成;高等职业教育由独立学院和科技大学组成,本科层次有二技和四技,研究所招生硕士和博士。截至2011年,台湾高级职业学校156所,专科学校15所,技术学院和科技大学77所,大学暨独立学院148所,技职教育占高等教育一半以上。

2.台湾技职教育特色。

台湾技职教育最明显的特征是办学模式灵活,升学路径多元。该教育体系充分体现教育的公平性和终身学习理念。在台湾,初中毕业生可选择读高级中学、高级职业学校和专科学校(包括独立学院和科技大学专科部);高级中学和高级职业学校毕业生可选择读技术学院、科技大学和普通大学、二年制专科;技职教育大学和普通大学本科毕业生可到技术学院研究所、科技大学或普通大学研究院攻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台湾技职教育与普通大学教育并行,构成具同等地位的两套完整教育体系。台湾技职教育倡导“学力”教育,注重“实务”理念。台湾技职教育设置课程的特色是实施了“一贯课程改革”和“最后一哩学程”。“一贯课程”兼顾“群”的统一完整和学校的自主发展,适应了产业的转型,有利于技职院校特色的发挥。“最后一哩学程”着力培养学生专业技术的基本知识;易于接受和改变挑战的态度;学会两种以上的“操作技能”和具备办公软件操作、英文表达等的基本能力。“最后一哩学程”不仅增进了校企联系,还增强了课程实务性。对企业而言,经过“最后一哩”的助推,合适的员工不仅容易招聘,并且在职前培训上节省了不少费用。台湾技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策略独树一帜。技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实行多元化的培养策略,入学方案大体有三种:一是有兴趣的学生直接申请入学;二是登记分发入学;三是推荐甄选入学。多元化的入学通道为各种类型的学生提供了多种就学渠道,值得大陆职业院校深思。2009年5月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出台了技职教育改造计划,明确要求学生毕业前到岗位实习,并取得相关证照。这意味着毕业生的实习列入强制操作层面。台湾技职教育始终贯彻持证上岗的教育原则,毕业文凭与证照之间可建立等值互换关系,这是大陆资格证书与台湾证照的最大区别。台湾技职教育的评鉴体系目标明确、特色鲜明。一体化和自主化相结合的评鉴体系形式多样、标准弹性,既重视校内自我评鉴,又积极参入第三方评价。台湾教育评鉴模式主要采取CIPP复合式教育评鉴模式,兼具目标评鉴、受教育者导向评鉴、专家评鉴等多种评鉴模式。台湾技职教育评鉴融入社会效应取向,评审委员会通过走访、面谈、资料查阅分析等方法手段获取相关证据,形成评鉴共识。大陆从2003年开始开展高职高专院校办学水平评估,起步相对较晚,但制度建设发展还是很迅速的,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二)大陆现代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大陆职业教育仍还主要限定在中专、专科层次上,本科及以上层次的职业教育虽然有试点,但发展极其缓慢。本科及以上层次主要集中在高职院校与本科高校协同育人试点改革上,也有技术型应用专业硕士培养,但培养模式不确定、不系统,学生毕业后存在学术水平和技术能力发展不平衡,所以这种联合培养形式还在进一步探索中。当前政策导致高等职业教育等同专科层次教育,直接造成职业教育体系只到专科层次,进入职业教育行列的学生升到专科层次后,绝大多数学生很难再进行高层次求学深造,其上升空间十分有限,不能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终身学习理念。如此状况直接影响职业教育的生源质量,培养的“人才”也越来越不被社会认可。与此同时,我们国家尚未严格执行职业准入制度,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不容乐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严重缺乏良好的社会环境。在长期办学经验、办学水平较低的状况下,为倡导国家职业教育办学指导思想———“职业引领、就业导向”,中专和大专层次的职业院校都十分强调学生技能培养,但有忽视文化知识、安全教育和终身发展等方面培养的现象。如此造成受过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相当大部分毕业后不能直接上岗,需要接受针对性较强的专业培训,但学生的再学习能力又相当薄弱,这样就不符合1999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上提出的“21世纪对人的素质要求在变化,不仅是知识、技能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能应变、生存、发展”的指导思想。同比发达国家职业教育,中国大陆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明显缺乏强有力的科研支撑。原因有四:一则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还不够全面、完善;二则职业教育研究机构数量不足、地位不高;三则职业教育科研人员严重缺乏、结构不合理;四则职业教育研究不集中,在人才需求、从业资格标准、职业教学标准等方面都缺乏基础性标准研究,人才培养质量不能得到保证。

全文阅读

医学模式转变与医学教育研究

摘要:医学模式转变对我国的医学教育与医学教育改革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为适应全新的医学模式,我国必须加大医学教育改革的力度。基于此,本文拟从医学模式的转变及其对医学教育的深刻影响出发,分析当前我国医学教育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我国医学教育适应医学模式转变的改革路径,旨在推动我国医学模式与医学教育的适应性发展,提高我国的医学教育整体质量与成效。

关键词:医学模式;医学教育;转变;改革;医学人才

每个时代的教育方法、教育内容与教育思想,都会受到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科学思想以及政治制度的影响,进而形成符合时展需要的教育模式。普通教育遵循着这样的发展规律,高等专业教育同样如此。对于医学教育来讲,由于近几年医学模式开始从传统落后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化的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转变,因而医学教育也随之受到深刻的影响,具体表现为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社会医学与群体医学的整合,彰显出了疾病预防、疾病治疗、疾病康复与身体保健的有机统一思想。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不但要适应这种全新的医学模式转变,而且要积极促进改革的步伐。这就需要加强对医学教育模式,即医学教育方法、内容、观念等多方面的改革。

一、医学模式的转变及其对医学教育的深刻影响

医学模式主要是指医学科学对疾病与人体的认识,是人类关于疾病与健康的基本观点,是临床医学实践活动与医学科研研究的理论框架与指导思想。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人们对疾病、健康、治病因素等方面的认识不尽相同,存在与医学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医学模式。传统医学模式主要是将诊断治疗与疾病的立足点放置在同生物学相互联系的基础上,其强调每一种疾病都需要在细胞、生物大分子或细胞水平上寻找到可以测量的具体形态或者物理化学方面的改变,并确定生物理化的根本原因,进而制定出相对应的治疗方法。然而,伴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有关健康的具体定义与范畴都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不但要求身体没有疾病,而且还要确保身心能够适应社会环境的一种良好的整体状态。与此同时,寄生虫病、传染病等也不再是造成死亡的重要病种,反之与社会性、心理性因素紧密联系的疾病却呈现出不断增加的态势,如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疾病的治病因素都与社会压力、情绪紧张、心理素质较差等息息相关。这种发展状况说明,绝大多数的疾病都是社会、生物、心理等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最终结果,仅仅依靠传统诊疗技术已经无法满足实际需要,必须将社会、心理等因素纳入到诊疗方案之中,将人类的生命活动与社会、自然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才能确保并提高人类的身心健康。信贷医学模式从单纯的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逐步转变,已成为新时代医学发展的主流与必然趋势。医学模式是医学的基本特征与整体框架,而人们对疾病、健康的根本观点与实践规范则必须通过一系列的医学教育来实现,所以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必然要求医学教育也发生相对应的改革。新时代的医学教育已经从学科体系与专业结构、培养模式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教学方式等多方面发生了变化,表现出社会化、多样化、现代化、个性化以及国际化等的发展态势。全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认为,人类不仅仅是生物的、自然的人,同时还是社会的人。因此,要成为新时代的合格医生,就必须对人类进行全面的了解与认知,其中包括人类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所以,医学教育不仅要高度重视社会学、心理学、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的教育,而且要高度重视一系列交叉学科的教学,注重学生知识结构的优化、科研能力的培养以及社会实践技能的提升等。我国医学教育在适应医学模式转变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因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还存在着一些必须加以解决的不足或问题,因而加快我国的医学教育改革是当前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我国医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观念比较滞后

我国目前的医学教育观念还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新世纪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高超的实践技能与较高的综合素养,即知识、能力与素质兼备的复合型人才。而要培养这种复合型人才,就必须实施现代的、全面的、科学的素质教育。但当前我国的医学教育观念还比较滞后,根本无法适应与满足新时代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需求。另外,由于我国现行的医学模式已经行使多年,导致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等养成了相对固化的教学思想与学习思想,缺乏相应的创新能力与应变能力,对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也滞后于新世纪对医学人才的新标准与新要求。因此,加快教育观念的转变,树立现代化的医学教育思想是当前我国医学教育的重中之重。

全文阅读

中医思想与医学生身心健康教育研究

1中医教育对策

调查显示学生整体的身心健康状况不尽如人意。制定有针对性的中医教育内容并用于实践,指导学生科学锻炼,学习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易于掌握的传统导引健身术,改善整体机能,同时和高校体育教学相结合。指导学生运用食疗、中药、中成药的知识改善体质,综合各种常见症状有重点地讲授经络腧穴知识,掌握简单的针灸、按摩等技能维护身体健康。运用中医理论调摄心理,保持思想情志的平和,维护心理健康。如《黄帝内经》提到的“恬淡虚无”“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等。指出人要心无杂念,无欲无求,自能淡定。中医认为“心者,君主之官”“主明则下安”。强调内心的修养,使身心处于良好的状态,反之还会产生心理问题,“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也”。各种心理导致的情志变化,中医统称为七情,认为情志条畅则气血和顺,因此要避免情志的过度变化,引起气血不和而影响身心健康。

2中医教育成果调查

中医教育完成后,再次发放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各项指标均有较大的改善。认为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学生降到了14.55%。健康教育前发生率>20%的各症状分别降为:疲劳7.58%,畏寒9.39%,易热多汗5.76%,头痛10.91%;压力大与心烦下降但比例仍较高,为27.27%、22.12%,经常感觉抑郁者降至6.36%,记忆力差9.09%,嗜睡7.58%。发生率10%~20%之间的各症状降为:便秘6.36%,牙痛5.45%,胃痛4.24%,神经衰弱5.76%,眩晕6.36%,胸闷5.45%,心慌4.24%。失眠、健忘、紧张、敏感、易怒、空虚、悲伤、胆怯分别为5.15%、12.12%、10.61%、13.64%、10.91%、12.12%、4.85%、8.48%。发生率<10%的各症状降为:腰痛6.06%,消化不良2.12%,肢体酸软5.45%,口腔溃疡3.64%。孤独、自卑、偏执、焦虑分别为7.58%、3.64%、4.55%、0.61%。选取影响身心健康的主要指标,对比中医身心健康教育前后变化,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见表1、表2。统计结果表明,无论是在身体健康方面还是在心理健康方面,中医教育前后各主要指标大多数表现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指标也与统计结果一致。研究揭示了中医思想非常适合用于身心健康教育并能发挥重要作用。

3分析与讨论

本次调查就被调查者范围而言,因仅为本校在校大学生,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无论如何,对于医学生而言,还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中医思想适合进行身心健康教育:中医理论对人的身体以及精神心理有系统而科学的论述,两千多年来不仅在维护身体健康方面,而且还在调节情志、修身养性等保持心理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笔者对此进行了初步探索。开展健身气功,让大部分学生坚持经常性的锻炼,亚健康比例明显降低,体质改善,身体不适症状显著减少,表明其在改善身心健康方面有极大的作用。同时结合体育课程,提升各种锻炼的质与量,也促进了身心健康。体育锻炼有助于自我正确观念的确立和人际关系的改善,有助于减轻疲劳,消除心理障碍。通过体育锻炼,身心得到一种舒适的感受,能减轻疲劳,产生积极的成就感,从而增强自信心,摆脱压抑、悲观等消极情绪,消除心理障碍[5]。分析调查表可知,很多身体症状的发生都和个人习惯有关,以中医理论进行科学指导,顺应自然、起居有常、劳逸结合、合理膳食,改善学生的不良习惯,构建科学的养生观念,才能从根本上保持身体健康。经过教育,学生在饮食起居,养生健身的相关认知方面也有较大提高,增强了维护自身健康的技能。以中医在心理、精神、情志方面的知识精华指导学生,促进学生心智发展和思想成熟,避免产生心理问题,但影响心理的因素较多而且相对复杂。调查中易怒、胆怯等指标变化不明显的反映也多种多样,这是由于我们面对的学生千差万别,心理特点各不相同[6]。对于一部分客观的不利因素非中医教育能够代替,应纵向结合其他方式才能解决得更好。如感觉生活压力很大的学生仍占28.79%。学习目的和所学专业兴趣程度无明显变化。就业的压力仍然非常大,不担心就业者有所增加(占26.06%),担心的学生超过半数(53.03%),20.91%的学生甚至感到迷茫,比例依然较高。也有研究显示压力反应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其中学习压力和就业与前景压力是大学生最主要的压力[7]。对于部分心理、精神症状及问题通过中药、针灸等中医疗法整体调节也有确切疗效。充分发挥中医心理、针、药3方面的共同作用,可以最大限度地维护身心健康,这需要进一步探索。完善身心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身心健康问题是在多种因素长期作用下产生的,随着条件的变化可以改变,决定了身心教育不是单一学科能够圆满解决的,而需要全方位的整合教育。本调查表明生活压力以及就业压力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与学生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应该是多种多样的,这是因为我们面对的学生千差万别,心理特点各不相同。每个人产生压力的原因又不尽相同,社会地位、经济状况、适应能力、人际关系、自然条件、吃穿住行、精神情志、生活习惯等方面均有可能导致,除了专业角度的教育之外,还需要老师们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解决就业压力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作为教师应该立足改革,教给学生更多的实用知识和技能,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就业自然水到渠成。只有这样才能把工作落到实处,才能圆满地解决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问题。

作者:王慧 刘明清 单位: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全文阅读

浅析医学研究生思想素质教育与管理

摘 要: 思想教育工作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生教育的难点之一。医学研究生思想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思考,才能符合医学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医学专业人才。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医学分科的日益精细化和科学化,进一步加强医学研究生的思想素质教育与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医学 研究生 思想素质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3973 (2010) 04-173-02

医学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造就当今年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的高层次和高素质人才, 他们的思想素质与道德品质修养, 直接关系到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多年以来, 我国医学高校在进行研究生思想和素质教育工作方面取得了辉煌成绩, 为培养社会所需的高级医学人才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我国医学教育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2000年以来,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逐步扩大和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多样化以及研究生队伍的年轻化,这就促使研究生素质教育和管理模式发生适应性的改变。在我国医学教育体制、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水平等还未达到完善的情况下,如何保证医学研究生的素质培养仍然是医学教育与管理者的重要任务。

1 现代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

近几年来,随着医学分科的日益精细化和科学化,有更大一批的医学专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进入临床工作,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医院的总体素质,对医疗水平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医学研究生教育在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医学研究生教育已经逐步形成了规范化的、层次与结构完整的、相对独立的学位制教育体系。现代医学研究生培养层次分为博士、硕士两个相对独立的教育体系,存在三种研究生学位培养形式:1. 医学科学硕士、博士,其培养目标侧重于科研能力的培养,兼顾临床能力培训;2. 医学专业学位硕士、博士,其培养目标侧重于临床能力培养,同时兼顾科研能力,临床教学能力的训练;3. 医学七年制硕士,参照临床医学硕士的培养模式。这三种形式在招生对象、培养方式、论文要求、授予学位标准方面也存在差别,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是根据社会对临床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而产生的一种学位类型,它是以二级学科为培养基础,对研究生临床能力、思维能力和技能水平的培养,经过临床培养实践证明,是一种比较适合培养临床医学人才的模式。但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还是一种比较年轻的学位制度,还需要不断的完善,在培养计划、培养方法上不断探索和改革,找到适合其发展的培养措施及建立评估监督机制。由于学位培养方式的不同,招生的对象的不同,学生素质教育和管理的方式和方法也必然要采用更为灵活、多样和实用的模式。

2 当今医学研究生的思想素质现状

全文阅读

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

医学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医学人才。本文就我们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实践,探讨医学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医学研究生教育应首先应加强医学专业知识的全面学习,做到博学而精深。同时,应注重科研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最后,医学研究生的教育国际化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总之,医学院校研究生教育应更加注重创新性、科研素质、人文素质和国际视野的培养,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专业医学人才。

关键词:

医学研究生教育;实践;思考;科研与人文素质

随着我国社会的迅速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化,国家建设和卫生事业对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需要也日趋迫切。这类人才既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又要具有很好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使之成为能进行国际交流和研究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本文通过讨论本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实践工作,着重从专业知识和科研素质、人文素质、教育国际化等方面论述对医学研究生教育的探索和思考。

1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做到博学而精深

研究生教育相比本科生教育而言,本质上是更高层次的专业化教育。而医学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医学专业人才。一般来说,一名医学是在完成了4-5年本科医学院校的系统培训,并在考试合格后才能接受研究生教育。而且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报考者均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所以这类人群往往具有具有较扎实而全面的医学专业知识和良好的临床操作技能。但是实际工作中也有一部分研究生因为没有临床工作经验,或医学专业知识不全面而不能很好地胜任研究相关工作。针对这种情况,在研究生学习阶段,应着重加强医学专业知识的全面学习。同时,我们认为本阶段的培训不应只是简单地重复本科阶段内容,重点是在更高的层次上,更深入的学习。通过必修课和选修课程的学习,每名研究生就可大大补充和拓展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加强临床操作技能。如我们专业硕士研究生,首先要必修病理学的全部理论课程,再进行必要的外科病理诊断培训,使其掌握常见疾病和病变的病理诊断。通过加强专业课程的培训,使其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同时,随着学科的迅速发展,病理学也已经进入了分子病理学时代,对于很多疾病的认识不仅仅是从形态学的角度,更应从基因水平和分子水平进行诊断和分类。所以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手段就成为分子病理学必备手段,因此,除了掌握本专业知识,研究生还必需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如分子生物学、肿瘤生物学等。所以医学研究生必须首先具备广博的医学知识,才能够做到专业,也就是所说的博学而精深。

2注重科研素质的培养,做到扎实而创新

全文阅读

医学教育研究的广度与深度持续提高

摘要:本文从《中华医学教育杂志》论文作者合作度以及所引用中文参考文献分类两方面25年前后数据的比较分析,得出近年《中华医学教育杂志》论文作者在医学教育研究的广度与深度方面均有明显提高。

关键词:医学教育研究;文献分析;合作度;参考文献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是医学教育专业研究领域最重要的交流平台和信息来源[1]。在1994年,作者曾对该刊(当时为《医学教育》)1986~1992年83期发表的全部论文的论文作者合作度、论文作者单位合作度进行了统计与分析[2]。时隔25年(1986~2010),《医学教育》杂志已经更名为《中华医学教育杂志》,近年更是进入到中文核心期刊范畴[3]。为了反映期刊论文作者合作度在新形势下出现了哪些变化,本文对《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8~2010年3卷18期杂志的论文作者合作度再次进行统计分析,并与25年前资料进行对比。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为《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8,2009,2010共3卷18期杂志全部论文。

1.2统计方法 对统计对象以篇为单位分别逐条统计,包括各期杂志论文篇数、每篇论文的作者数以及涉及的作者单位,最后求出论文作者合作度以及论文作者单位合作度。再与既往资料对比分析。

2结果

参见表1、表2、表3。另统计了《中华医学教育杂志》论文作者涉猎的学科以及分类,按照来源期刊可分为7个类别:医学教育、医学专业期刊、普通教育学、医学院校学报、普通大专院校学报、科学技术类和社会科学经济文学类等。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