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学教育体系

医学教育体系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医学教育体系对医学教育革新的作用

1欧、美发达国家医学教育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般说来,世界医学教育体系分为北美模式和欧洲模式。北美模式以美国为代表,欧洲模式以英、法为代表。

1.1美国医学教育体系

美国医学教育体系以本科后教育和精英教育为主要特征,属于大学本科后教育,即完成综合性大学本科阶段的学习、获得学士学位后,进入医学院校学习。实行八年制培养模式,建立分级和四年制课程体系,分为两个阶段实施,即“4+4”模式,先四年学习获得学士学位,后四年医学院校学习,毕业获得医学博士学位(MD)。将学生动手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医学教育过程,特别重视培养学生临床能力与科研能力。实行精英教育,严格控制招生人数,入学必须参加统一的医学院入学联考(MCAT),内容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同时必须通过专家委员会的面试。同时有相应的行业组织制度——全美医学院校资格认证委员会医学教育联络委员会(LCME)评估认证医学教育资格,美国国家医学考试委员会(NBME)组织全美医师执照考试(USMLE),美国医学学科理事会(ABMS)负责颁发全美统一的各专科住院医师培训与资格证书。

1.2英国的医学教育体系

在英国,医学委员会(GMC)负责管理高等医学教育。医学院校的主要任务是高等医学教育,而且医学教育有相当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对医师注册制度、对学校的医学教育、学位授予和行医必备条件都有明确的规定。英国医学院校实行自主招生,规模由政府宏观控制。根据学生的入学申请、高中毕业成绩(A-level)、面试表现等录取学生,特别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综合素质考察要求较高。英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学制通常为5年,毕业授予内科、外科学士学位(MBSS),经过1年实习,实习合格者再完成2年的医学轮转,然后接受2~3年的专科培训,才可称为全科医生或专科医生。英国医学教育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发展学生综合能力。对学生的知识技术、工作态度、临床技能、以及学术水平等都有严格的考核程序,考核结果作为遴选学生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的依据。

1.3法国的医学教育体系

法国医学教育学习难度大、竞争性强、淘汰率高,属于“精英教育”。重视临床实践,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高。法国的医学教育学制最长,为9~11年,分为三个阶段。其第一阶段是两年时间,第一学年的两个学期期末,各门课程实行全国统一考试,根据全年成绩再进行排名,平均下来仅取16%的学生进入第二学年学习,正式成为医学生。第二阶段由4年组成。4年结束后,医学生基本具备了住院医师所应掌握的知识技能等能力,参加全国执业医师考试,自主选择专业,进入专科医学学习。第三阶段为3~5年。全科医学教育是3年,而专科通常为5年。本阶段结束时,通过论文答辩,获取医学博士学位。综观欧美发达国家的医学教育,均有统一、完整的医学教育体系,学制在5年以上,有相应完整的制度或法规体系进行制约;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有规范的医师职业准入制度,而且比较完善;学校教育与毕业后的住院医师培训、注册前医师培训连接。

全文阅读

医学终身教育体系探究

一、医学终身教育的内涵

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其他有关国际机构的大力提倡、推广和普及下,终身教育(1ifelongedu—cation)已经作为一个极其重要的教育概念而在全世界广泛传播。当前,终身教育思想已成为很多国家教育改革的指导原则。21世纪是贯彻终身教育思想的世纪。高等教育依据自身的发展规律和职能,将终身教育原则作为指导,构建终身教育培养模式,包括两个主要方面的内容0:一方面是发展多种教育形式,提供多种教育的选择和场所,适应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要求;另一方面是树立终身教育理念,促进个人的终身学习,最大限度地创造学习的条件,使受教育者能够终身得到各种教育的关怀,满足不同阶段和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依据终身教育理念,高等医学教育是一个终身连续的过程——高等医学教育连续统一体(如右图所示):由三个性质、目的、内容与方式各不相同而又互相连接的教育阶段组成,即医学院校基本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三个部分。医学院校基本教育是医学生在医学院校接受的基础学历教育,通过教育和培训,并以考试考核的方式检验其所学知识和技能,成为医学专门人才,为从事相关专业领域做好准备。毕业后医学教育是一种规范化的专业医学教育,使受教育者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促进并深化专业研究方向的过程。继续教育是医学教育连续统一体的最高、最长的阶段,包括继续医学教育(以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等“四新”为重点的终身教育)、医学学历学位教育、岗位医学非学历教育。

二、地方医学院校构建医学终身教育体系的研究

(一)研究意义

高等学校必须树立终身教育的办学理念,转变一次性教育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到大学教育不是教育的终结,高校也不是为学生的一生准备一切的地方。

1.更新学校成人教育发展模式。地方医学院校的成人教育必须致力于医学教育的改革,突破原有教育模式,朝着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方向转化,更新观念,树立终身教育的思想。

2.凸显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发挥。充分利用大学在教学、科研、医疗、人才、信息和实验等方面的优势,以终身教育为目的的成人医学教育是高等医学教育与社会需求关系中的重大飞跃,有利于医学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同步发展,促进教育过程由自发向自觉转变,使地方医学院校由单一的功能向多功能转化,成为地区医药卫生人才培训中心和调节人才流动的储备中心。

3.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更具特殊意义。新农村建设、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的建设、城市困难群体的职业继续教育急需地方医学院校投身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洪流,为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全文阅读

医学教育课程体系研讨

1依托本校医学教育资源优势,创建药学专业课程新体系

科学而适时的课程体系是高等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培养目标则决定了课程设置的总体要求。药学专业课程新体系由公共基础、人文科学、化学、药学与医学等课程模块构成,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与社会实践是执行课程计划的主要教学环节。充分利用我校医学教育资源,创建具有自身办学特色的“化学-生物医学-药学”专业课程新体系,不仅是专业建设与发展的需要,更是适应社会和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需要。

1.1利用我校医学教育资源,优化药学课程体系

传统的药学-化学模式已经不适应社会与专业发展的需要,改革传统的药学课程体系,增加药学专业的医学知识背景势在必行。如何充分利用本校医学教育资源,重组药学专业课程、调整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完善实验室开放运行机制,实施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强化社会实践教学等是我们探索的重点。在保证原有公共基础科学模块与人文科学模块的基础上,整合化学课程、完善药学专业课程设置、增设生物医学课程模块,努力创建能适应社会需求的药学专业课程新体系。①完善药学课程模块的设置。在课程设置方面,特别注重多学科相互渗透,增设交叉、边缘学科的选修课,拓展学生知识面,有序构筑药学专业学科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相互渗透的新型学科模块:如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药物分析合并为药物分析科学模块,将有机化学、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合并为药物化学科学模块,将物理化学、药剂学、材料科学合并为药物制剂科学模块;结合现代药学发展的特征引入药学生物信息学、药物设计与开发、药物基因组学和药物蛋白质组学等反映高科技成果广泛应用的选修课程,培养出具有南华自身特点的药学专业学生。②增设生物医学课程模块。依靠我校生物医学教学资源,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微生物学、遗传学、生物技术制药、生物制品学等设置为药学专业的生物科学模块,将生理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设置为药学专业的基础医学科学模块,将临床医学导论、临床药物治疗学、临床药学、药学综合技能等设置为药学专业的临床医学科学模块,通过药学专业的生物科学模块与医学科学模块的学习,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凸现“化学-生物医学-药学”教学模式的优势与特色,提高学生创业、就业的竞争能力,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1.2遵循创新教育理念,坚持并不断完善开放式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不仅能验证课堂理论知识、学习实验技术与方法,也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因此,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与学生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的培养密切相关。为了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课题组以开放专业实验室等前期研究成果为基础,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实施策略。开设基础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试行预习拟定实验流程操作完成实验项目结果分析、讨论提高的“四步”教学法,坚持“七个一”实验教学原则(一次面试、一份综述、一项实验设计、一次实验准备与预做、一次读书报告、一次讨论、一篇论文或一份实验报告等)。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与科研素养。

1.3实行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开展点、线、面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教学

新生入学不久,即指派专业教师担任学生的人生导师,由导师全程关注和指导学生学习与生活。与此同时,充分利用学校和教学医院的医药资源,实施点、线、面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方案。①短期实习。即在前三年学习期间,学有余力者利用课堂学习之余进教学实验室、研究室、医院药房或临床药学科室,参与某一课题的部分研究或观模学习,增强参与者的感性认识,升华其理性认识。②阶段性实习。对于科研兴趣浓厚且能提出研究设想的高年级学生,鼓励查阅文献,结合各自的兴趣,自主提出研究方案,经指导教师或专家评审,可提供方案实施需要场地和其他实验条件。对创新性、可行性好的设计可推荐申请各级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或者鼓励学生直接申请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比较系统、连续地进行特定项目的研究。③毕业实习。毕业前学生依据各自就业设想选择医院、药厂或其他医药单位等实习,有组织地完成先强化、后轮转的实习计划,训练其专业实践能力、适应能力与岗位工作技能。

全文阅读

医学教育中体育课程体系的思考

1高职高专医学教育中体育课程教学的现状

在高职高专医学体育课程教学中,体育课程所占用的时间及空间比较有限。1)不能做到课内课外活动相结合,重视课内教学而忽视课外教学;2)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学生卫生实用、健身意识的培养;3)学生体育课程纳入学分范围,学分修满即停止或减少对体育课程的学习,这严重影响到体育健身锻炼的积极性;4)对高年级或即将毕业进入临床实习的学生,他们在环境改变的条件下不能持续进行体育锻炼。

2高职高专医学教育中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高职高专医学教育中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是现代医学教育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是现代社会对职业性医学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在现代高职高专医学教育中,必须树立学生终生体育的意识,在体育教学中必须结合医学专业的特点,改变过去传统单纯的体育教学模式,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接触体育锻炼,实行健康教育、卫生教育、医疗体育教育等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2.1设立高职高专医学体育课程教学目标

高职高专医学体育课程教学主要是培养身心健康的医学复合技能型人才,让学生拥有健身的知识和技能,使其掌握科学的、有效的健身知识和体疗手段,以为患者恢复健康服务,从而让学生进入社会之后能清楚地认识到疾病预防的重要性,坚持终身锻炼和终身健身保养,也为全民健身提供有效的指导。因此,高职高专医学体育课程教学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终身健身和终身指导健身的意识和能力。在此根本性目标下,同时高职高专医学体育课程教学还细分了多个小目标,如认知发展目标、身体发展目标等等,以构建高职高专医学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体系。此目标体系具体而言是“两个程度+两个程度”四个方面的内容。在每一个小的目标中都确定有相应的课程教学指导、成绩评比以及对应的帮助提高。

2.2根据医学专业的职业特点设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

在高职高专医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根据学生医学专业的特殊性设计教学内容。高职高专医学体育课程内容必须进行系统的设计,其在三年高职高专的学习中,前两年应该设计为必修课,最后一年设计为选修课,在前两年必修课阶段,第一个学期应该设计为28个学时,后三个学期应该每学期设计36个学时,第五个学期应该设计体育选修课30个学时,一共达到166个学时,所涉及的总学分为9.5学分。在高职高专医学专业中,其体育成绩达到了7.5个学分才能升学毕业。在如此课程设计中,高职高专医学体育课程同时要考虑医学专业特性,也要考虑学生课程多而学时比较有限的情况,在总学时不能增加的情况下,确保课内课外活动相结合,同时又要促使学生们自觉地参与体育健身锻炼,因此,必须重点选出一些比较有特色的健身项目或者体育项目进行教学,如太极拳、游泳、健身、跑步等等进行模块式教学。根据不同的模块或者项目,进行系统的课程设计,如太极拳、游泳、健身跑步等模块式教学可以设计在第一、二学期进行专门的讲授,此两个学期在此三个模块中,学生任何时间每一模块考核通过即为合格。而在第三、四学期,可开设些必修的兴趣类的教学模块项目,如体育舞蹈、运动损伤及其防治、运动处方、体育康复等。这类课程主要是根据医学专业的特点进行设计的,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健身方法和体育医疗知识,并指导他们将这些方法和知识应用到相关的医学专业知识实践之中。因医学院校学生实习时间为一年,故应在第五学期,设计一些跟健身指导相关的选修课,这类课程主要是强化学生的终身健身意识和自我锻炼意识,由学生进行自我修习,加强竞技体育技能,在这过程中应该注重一些细节性的东西,比如在这个学期可以设计竞技体育培训模块,其中分为游泳、田径、乒乓球、篮球、排球等小模块让学生自行选择、自我修习,再进行集中考核。

全文阅读

医学生医德教育体系的构建

摘 要 医学已由传统的“生物模式”向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在这种环境下,医学生的医德教育体系也必须发生相应的转变。本文从精选医德教育队伍、明确医德教育目标、完善医德教育内容、改善医德教育方法、扩展医德教育平台、建立医德评价制度六个方面对于构建医学生医德教育体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 医学生 医德教育体系 构建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卫生部于1988年颁布的《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指出:“医德,即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医务人员应具备的思想品质,是医务人员与病人、社会以及医务人员之间关系的总和。”在199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对医德又作了进一步要求,其中第二十二条明确指出,医师在执业活动中应“树立敬业精神,遵守职业道德,履行医师职责,尽职尽责为患者服务”。而在医德教育方面,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医务工作者,往往忽略了另外一个群体――医学生。他们已经踏入医学的殿堂,已经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师,承载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体现医疗道德、负责治病救人的重任。他们又是以年轻人为主体的特殊群体,在他们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阶段,加强对其进行医德教育,构建医德教育体系,能够使他们终生受益。

1精选医德教育队伍,构建医德教育体系的主力军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因此,医学院校的教师在实施知识教学的过程中,应通过自身高尚的人格力量,去唤醒医学生的潜在本能,利用榜样教育法让他们从教师的言行举止中感受到教师的期望,感受到彼此的相互尊重与合作,从而有利于形成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救死扶伤精神。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时时明确教师的劳动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如何做人。教师的教育手段不仅是教材与实验设备,更重要的是自身高尚的人格品质。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以思辨的、情感的、道德的人格力量激励学生,影响其志趣、启发其思维,锤炼其能力,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所以,在医德教育队伍的构成上要注意吸纳一些资深、综合素质高的教师进入医德教育队伍,发挥榜样示范作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明确医德教育目标,构建医德教育体系的出发点

医德教育目标的明确既要注意医德的理想性和纯洁性,又要注意其普遍性和现实性。一般来说,在医患关系中,有三种医德境界:第一种是奉献型医德境界。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救死扶伤。第二种是尽职尽责型医德境界。爱岗敬业、救死扶伤、尽职尽责、清廉正直、精益求精、礼貌亲切。第三一种就是极端利己主义的医德,自私自利、唯利是图、见钱眼开、草菅人命。后一种医德应当彻底摒弃,而前两种应当是医德教育应达到的目标。对于一些医学生干部、党员学生和积极要求进步的先进分子,我们的教育目标应是达到第一种医德境界;对于一般医同学,我们的教育目标起码是第二种医德境界。教育者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医学生思想境界的实际制定具体的教育目标,在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种,医德教育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因此,在实施目标教育过程中,应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目标计划。

全文阅读

高等医学教育体系及教学特点的思考

医学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一个国家高等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志。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已经形成了由专科、本科、硕士、博士构成的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的医疗卫生人才,推动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但由于体系还不完善,使得医疗卫生人才的培养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缺少医术精湛并富有人文情怀的高素质人才和创新型人才,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医学教育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笔者在接受法国高等教育学习阶段和工作期间,系统、全面地学习医学本科、硕士和博士课程,对法国的医学教育改革情况及医学教育体系有着全面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希望通过借鉴法国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为我国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医学专业人才提供参考。

一、法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形成

法国的高等医学教育历史悠久,是正规意义上的学位制度的起源地,其博士生的培养及博士学位制度更是当今国际社会公认和仿效的成功范例之一[1]。18世纪以前,法国的学位没有严格的评定标准和程序[2]。法国大革命后,古典和近代医学教育制度通过建立新大学,实行专科医师制度,扩大教师队伍,理顺学位体系等一系列举措得以沿革和发展,为现代法国高等医学教育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20世纪后,法国政府又通过严格控制招生人数,建立优选淘汰式的培养原则,设置统一、单一的博士学位,加强临床实践等教育改革,形成了法国目前现行的高等医学教育制度。

二、法国高等医学教育的特点

1.学制长,培养目标明确:法国医学教育是世界上学制最长的高等教育之一[3],一般为9~11年,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学习为期2年,相当于我国的专科教育,教学课时不低于540学时。第1学年完成基础学科的学习及1个月的实习后,学生必须参加严格且通过率极低的国家统一考试,通过者才能进入第2学年的学习[4]。第2学年除了理论学习以外,还有400学时的临床实习。理论课程有解剖学、细胞学、生物化学、社会科学和化学等。第2阶段学习为期4年,相当于我国的硕士教育,基础理论课时约为520学时,同时需要完成80~100h的选修课程。第1学年用于基础理论课的学习和临床技能培训,也是第1阶段学习的延续。后3个学年采取上午在医院实习,下午在学校上课的模式,必修课程有血液学和药物学等,同时还开设了人文及社会相关的课程,如卫生经济学等,选修课程有法律、人类学和社会学等[5]。第3阶段为学制3年的全科医学教育和学制3~5年的专科医学教育,相当于我国的博士教育[6]。该阶段学习偏重于临床实践,辅以少量的理论学习。学生承担全日制病房工作,国家支付工资,具有处方权,但身份仍然是学生。全科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科医师,毕业后主要在私人诊所工作,行使家庭医生的职能;而专科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专科医生,毕业后主要在医院从事临床诊疗工作。2.采取“精英式”培养模式:法国医学教育入学门槛低,淘汰率高。通过高考或者具有等同于高中毕业学历的学生可以自愿报名参加医学院校第1学年的课程学习[3]。学年结束时,学生必须参加国家严格选拔的第1次会考,只有8%~20%的学生通过考试,成功进入下一学年的学习[7]。在第6学年专科医学学习中,学生必须参加国家第2次会考,只有不到50%的学生通过考试后有机会继续专科医学学习,其余的学生将转至全科医学学习[8],这种“精英教育”保证了医学生的培养质量。3.注重临床实践能力及人文素质的培养:法国的医学教育非常注重临床实践与医学理论相结合,医学生从第1阶段的第2学年即开始接触临床实践,并且直接接触临床的时间随着年级的增加而不断增长。从第3阶段便开始全日制的临床实习并且履行“住院医生”的职能,这种注重临床实践的培养方式,一方面避免了单纯学习理论知识的枯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提高了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3个阶段的医学教育中,通过学习经济学和教育科学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在扩大知识面的同时培养了医学生的人文素质。

三、对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启示

1.建立淘汰分流和中间出口相结合的培养模式:纵观各国,医学教育属于精英教育,而我国却将其变成大众教育,违背了医学教育规律[7]。在“以五年制为主体、八年制为重点、三年制为补充”的医疗教育改革思路下[9],积极借鉴法国经验,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严格的筛选、淘汰和分流等措施,提高学习的竞争氛围,是保证“精英教育”的必要措施。这样既可满足医生培养和社会需求的供需平衡,又可为政府减少教育经费的投入。2.加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医疗卫生人才理应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在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过程中,应加强医学院校人文社会学科建设,增加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和课时比重,不断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医学生的全面发展,积极培养能够适应新时期“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要求的高素质、高水平、医术精湛并富有人文素养的医疗卫生人才。3.以临床为导向提高医学生实践能力:法国的高等医学教育强调对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及人文素质的全面培养。临床实习在整个医学课程体系中至少要达6年时间,而我国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时间普遍在4年左右。因此,应在培养阶段增加临床实习课时,同时采用以问题为导向(PBL)、以案例为导向(CBL)、以团队协作为导向(TBL)和以探究为导向(RBL)等教学方法,将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合,引导医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对比中法两国的医学教育体系及教学特点可见,法国非常重视全科医生的培养,达到从业医师的50%左右,并立法规定全科医学教育是医学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3]。法国每年约有2/3的医学生在完成6年基本医学教育后,注册第3阶段的“全科住院医师”学习,成为全科医生。全科医生能够提供经济、方便、可及、全面的医疗卫生服务,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主要提供者,有利于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对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和建立分级诊疗制度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全文阅读

高职教育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改革

【摘 要】 高职教育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改革应针对存在的实验教学定位较低、运行效率较低、教学方法及手段落后、质量评价方法缺乏有效性等问题,明确教学目标,构建新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改革实验教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激发学生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关键词】 高职教育;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改革思考

为了构建新型的医学实验教学体系,顺应医学科学的发展的需要,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理念,培养适应时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国外医学教育一直将医学实验教学纳入整个教学过程,并随其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不断改革实验教学的方式方法,构建新型医学基础实验教学课程体系。

一、基础医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改革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我国高职医学教育基本框架一直延续本科教育模式,但学制为三年,此模式沿袭了近代以来人类社会“实验医学”所具有的科学性和严谨性的特征,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好,实验技能训练规范性强;但它同时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和素质培养的缺陷,尤其是对高职学生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突出操作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方面难以得到落实。当前高职医学教育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尚有以下一些丞待解决的问题:

1、实验教学定位较低

传统的生物医学实验课程的设置实际上是理论课程的延续,实验手段仅仅是单学科的理论验证和重复演示书本知识,轻视实践和实验课程,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偏低,忽视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操作问题 ,使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使学生忽视了实验课在专业学习中的重要性 ,对上好实验课也不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学生的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得不到提高。

2、教学内容陈旧、运行效率较低

全文阅读

本科医学教育学业评定体系的改革

【摘要】:《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为我国医学教育改革及顺应国际医学教育发展趋势、提高水平、保证质量指明了方向。文章根据《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指标体系,结合滨州医学院的具体实际讨论了学业评定体系改革的一些做法及体会。

【关键词】: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学业评定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5287(2016)01002703【DOI】:10.13566/j.cnki.cmet.cn611317/g4.201601008

2008年9月,教育部、卫生部正式颁发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1](以下简称《标准》)。《标准》对所有的医学教育院校提出了培养过程、结果的基本要求,对规范我国医学教育过程和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以往学业评定体系的缺陷

当前,临床医学专业学业评定偏重于课程理论考试,通常是一门课程结束时进行一次期终考试,这种考核形式的弊端在于[2]:①考试的偶然性大,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真实情况,考试过于注重结果,不是过程性评价;②注重基本理论知识考核,弱化了基本技能的考核,对职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评价基本是一片空白,无法反映学生沟通交流技能与职业价值观,无法反映批判性思维,不能真实客观地反映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学生整个学习过程是围绕“抄笔记、看笔记、背笔记”的学习模式进行,容易培养出一些高分低能的学生。随着《标准》的面世,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团队精神、法律观念、创新意识、分析批判能力、表达能力、交流能力、临床思维能力、自主学习及终身学习等综合素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此,结合《标准》和目前的实际情况,对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的学业评定体系进行了探索。

2参照《标准》,建立学业全过程评定体系

参照标准,滨州医学院制定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技能、行为、素质,形成了具有滨州医学院特色的,集知识、能力、素质、考核于一体的学生学业成绩评定体系(如图1所示)。

全文阅读

本科医学教育的学业评定体系

【摘要】:

《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为我国医学教育改革及顺应国际医学教育发展趋势、提高水平、保证质量指明了方向。文章根据《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指标体系,结合滨州医学院的具体实际讨论了学业评定体系改革的一些做法及体会。

【关键词】:

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学业评定体系;改革

2008年9月,教育部、卫生部正式颁发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1](以下简称《标准》)。《标准》对所有的医学教育院校提出了培养过程、结果的基本要求,对规范我国医学教育过程和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以往学业评定体系的缺陷

当前,临床医学专业学业评定偏重于课程理论考试,通常是一门课程结束时进行一次期终考试,这种考核形式的弊端在于[2]:①考试的偶然性大,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真实情况,考试过于注重结果,不是过程性评价;②注重基本理论知识考核,弱化了基本技能的考核,对职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评价基本是一片空白,无法反映学生沟通交流技能与职业价值观,无法反映批判性思维,不能真实客观地反映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学生整个学习过程是围绕“抄笔记、看笔记、背笔记”的学习模式进行,容易培养出一些高分低能的学生。随着《标准》的面世,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团队精神、法律观念、创新意识、分析批判能力、表达能力、交流能力、临床思维能力、自主学习及终身学习等综合素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此,结合《标准》和目前的实际情况,对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的学业评定体系进行了探索。

2参照《标准》,建立学业全过程评定体系

全文阅读

特殊教育学校“医教结合”课程体系探析

摘要 自“医教结合”口号提出后,许多特殊教育学校声称已经摸索出了“医教结合”的课程体系。然而这些“医教结合”课程体系在实施当中有相当的障碍,也使学校工作陷入主次不分的泥潭。合理的“医教结合”课程体系应当从教育部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出发,适当安排学生康复训练的时间,使教学回归学校的中心工作。

关键词 医教结合 康复治疗 课程体系 课程实施

分类号 G760

1 缘起

“医教结合”成为热点是这几年的事情。从2009年教育行政部门发起“医教结合”的实验,到2011年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特殊教育处的谢敬仁处长发表《以人为本,科学推进“医教结合”实验和探索》,特教行业里掀起了一波探索“医教结合”的高潮。不少特殊教育学校做了“医教结合”的尝试,总结了一些经验。但在实践中“医”和“教”怎么结合,已经进行“医教结合”的学校所总结出的经验是否有推广价值,尚需进行剖析探讨。教育部提出的是“医”和“教”有机结合。怎样才算是有机结合,教育部并没有给出一个清晰的界定和范例,对此各个学校还是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因此有必要对当前的“医教结合”方式进行总结探究,认清相关实践方式的价值,判断这些方式对学生是否真正有意义、有推广的价值,以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一般而言,一种教育思想,一项教育方针、政策,在学校的教育实践中会反映到课程上,具体而言就是相关课程的设置和实施问题。考察特殊教育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实施方式,可以了解“医教结合”的状况。剖析各学校“医教结合”方式的长处与不足,可以从中总结出值得各特殊教育学校借鉴的经验和教训,为特殊学生提供更加有效的服务。

2 国内“医教结合”课程实施现状

自“医教结合”的口号提出来后,不少特殊学校对如何在校内进行“医教结合”进行了一番实验探索,对课程进行了一番改革,籍此实施“医教结合”。就现有文献来看,国内特殊教育学校“医教结合”课程的实施,大体上来看,主要有两种实施方式。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