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学超声基本知识

医学超声基本知识范文精选

医学超声基本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超声诊断;临床带教;PBL教学模式;体会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976-01

超声诊断是临床四大影像诊断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具有微创、方便、快捷等多种优点,且诊断效果非常显著,诊断率极高,对疾病的临床诊断、治疗具有重要的作用[1],基于此种特点,目前超声诊断方法已成为医学生必备的专业知识,因此,加强超声诊断的临床实习是非常必要的。本文笔者就简单分析我院接收的50例超声诊断临床带教的临床资料及效果,旨在探究科学、系统、完善的超声诊断临床带教方法,以期为提高医学生的超声诊断学习效果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在2011年1月――2013年5月接收的50例超声诊断医学实习生,均为本科学历,其中男性22例,占44%,年龄在22-28岁之间,平均(24.6±1.3)岁,女性28例,占56%,年龄在23-2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4.1±0.5)岁。

1.2超声诊断基本知识掌握情况50例医学实习生中,超声诊断基本理论知识掌握较好的为21例,占42%,掌握一般的为17例,占34%,掌握较差的为11例,占22%;超声诊断操作能力较好地为13例,占26%,一般的为24例,占48%,较差的为13例,占26%。

1.3研究方法我院将50例实习生的性别、年龄、学历、超声诊断知识掌握情况以及教学模式等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分析,从而总结超声诊断的临床带教方法。

1.4统计学分析对本文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16.5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且50例医学实习生信息中的年龄、性别、体重等不具有临床统计意义。2结果

通过分析总结发现,超声诊断临床带教中存在一系列问题,比如实习生超声诊断基本知识匮乏、实际操作能力较差、带教学习课时不足等。

2.1实习生超声诊断基本知识匮乏通过本次研究发现,无论是大专学历、本科学历或硕士研究生,对超声诊断的基本知识都比较薄弱,超声诊断理论专业知识非常匮乏,50例实习生中,超声诊断基本知识掌握较好的仅有21例,还达不到一半的比例,为超声诊断临床带教增加了难度。

2.2超声诊断实际操作能力较差可能目前我国医学院校的学习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导致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比较差,部分实习生对超声诊断的基本操作都不能完全掌握,对于探头的型号、频率如何选择搞不清。50例实习生中,实际操作能力较高的仅有13例,只占了26%的比例。

2.3带教学习课时不足除了实习生本身因素外,我院超声诊断临床带教也存在课时不足的缺点,一般每天超声科学习时间不超过2个小时,导致实习生对超声诊断仪器、使用方法等的认识不全面,降低了实习生超声诊断的实习效率。

3讨论

3.1重视超声诊断理论知识教学超声诊断理论基础知识是保证学生超声诊断学习的基础,一味的忽略理论基础知识学习,会使学生对超声诊断基本原理、基本知识认识不足,不利于学生超声诊断的临床学习,因此,为了提高医学生的超声诊断技能,必须加强理论教学,比如,在每天的带教学习中,带教教师可以花一个小时进行超声诊断理论基础知识教学,使学生熟悉超声诊断的原理、方法,并抽查医学生掌握情况。

3.2运用PBL教学模式引导医学生自主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直接影响着学习效率,因此,在超声诊断临床带教中,带教教师应该就某典型超声诊断案例采用PBL教学[2],引导学生有意识的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从而提高超声诊断学习效率,比如,带教教师可以以“乳腺疾病超声诊断”为例,为学生提供乳腺疾病超声诊断方法、声像图、治疗效果等,并与学生探讨其他疾病的超声诊断方法,促进学生超声诊断的学习。

3.3增强超声诊断实际操作技巧的教学超声诊断实际操作能力是医学生超声诊断能力的基本体现,对医学生的实际从医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带教教师应该加强超声诊断实际操作技能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正确的使用仪器、诊断疾病,例如,详细的为医学生讲解超声诊断探讨、频率的选择技巧,仪器设备的调节方法以及不同疾病的扫查方法等,增强学生的实际技能,为以后的从医打好基础。参考文献

医学超声基本知识范文第2篇

1更新教学理念

超声医学是一个年轻的专业,又是一个发展迅速的专业。随着超声医学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和价值的不断提高,本、专科及超声医学继续教育中超声专业的教学内容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给学生介绍本学科各种技术的成像原理,显示疾病的手段和临床应用,让学生全面了解本学科的各种先进技术和每一种技术的临床应用范围以及超声医学的新进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2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超声诊断是通过对图像进行观察分析,从而做出疾病诊断。妇产科超声图像比较复杂,怎样才能对复杂的图像进行正确分析从而诊断疾病,除了必须掌握解剖学、病理学、组织学等医学基础及超声成像基础知识外,还必须掌握妇产科学及妇产科急诊等临床相关学科的知识,掌握妇产科病史的采集方法,具备一定的临床思维。超声诊断的临床思维特点是以形态学思维为主导,经过分析概括后形成解剖和病理的概念,再结合临床资料分析、判断,对疾病做出诊断。因此,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以便使学生在超声检查时能够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3加强多媒体课件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超声影像技术的日益数字化,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也日益简单,这为超声医学影像教学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1]。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形象地演示超声影像课件、对照大体解剖图谱及典型病例图像等,教学省时省力、学生易懂易记,且资料齐全详尽,内容形象直观,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讲解卵巢良性畸胎瘤,其声像图错综复杂,除了表现卵巢囊肿的特征外,由于其内容物的含量及分布不同造成了畸胎瘤的各种不同声像图特征都具有特异性。先复习畸胎瘤的组织学来源,再讲解其典型的声像图,如星花征、类实质性、脂液分层、面团征等,生动形象,化繁为简,学生看后过目不忘,教学效果得以极大改善;同时,这在客观上也提高了授课教师的综合能力,教师必须广泛了解国内外相关学科的新进展,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知识精心备课,认真做好多媒体课件,才能进行主次分明、内容详尽的讲解,并适时更新,以提高课堂效率。

4与相关学科紧密结合

妇产科超声诊断的基础是妇产科学、解剖学、组织学、病理学,如果没有妇产科学知识,超声科医师就对疾病的发展、转归认识不足,漏诊率高;如果没有解剖学知识,超声科医师就无法准确获取超声图像;如果没有组织学、病理学知识,超声科医师就无法对病变进行准确诊断,造成“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结果。在讲授每一章节前都应指导学生对相关的妇产科学、解剖学、组织病理学知识进行复习,同时注意指出部分超声解剖内容与大体解剖内容的差别,这样有利于学生建立整体概念和空间概念,有利于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在讲授每一种疾病的超声声像图时都应结合其病理学进行讲解。同一种疾病会有不同的病理结构,其超声声像图也会有所不同,要着重讲解这些内容,加深学生对图像理解的深度。超声知识与临床知识的结合也非常重要,钱林学[2]提出“临床知识是理解超声图像的钥匙”,讲解图像内容要结合临床诊断知识,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某一疾病超声图像的理解和对超声知识的记忆。此外,超声图像与其他影像学图像的结合教学也很重要,多种影像进行比较就是一种特别的教学手段,不仅可将同一种疾病显示的不同影像图像进行对比,还可将不同检查方法进行比较,从而总结出某类疾病的最佳检查手段。超声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通过将超声知识、基础知识、临床知识以及其他影像学知识结合起来讲解,可以使学生融会贯通,增强横向思维能力,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待疾病,增强对疾病的整体认识,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5加强师资培养

师资力量是衡量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在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培养教师使其不仅具有扎实的超声医学知识,而且还要及时掌握新技术,同时具备扎实的临床基础、影像医学中其他专业的知识(如放射学、核医学等)。定期参加由临床、放射、超声、病理等多学科组成的联合讨论,使得超声科医师具有完整的、系统的、不断扩展更新的知识体系,从而培养出一支具有丰富的超声医学、临床实践及教学经验的高素质医师队伍。

6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强化其科研意识

医学超声基本知识范文第3篇

如果说既往超声诊断医师的知识是由医学基础知识、临床基础知识和超声专业知识加上其他影像手段所构成的相对单纯的平面型知识结构,那么介入性超声的进展,还要求超声医师(尤其是从事介入超声的医师)了解更加广泛、深入的相关临床专业知识,也就是要求知识的结构向更为复杂的立体交叉型转变。这种转变一方面是对超声医师已有知识的优化和整合,同时是对自身知识更新能力和适应竞争能力的检验。实践已经证明,超声医师的综合素质已经成为超声医学包括介入性超声学科发展的决定因素。在实习过程中,为学生建立这样一种立体的知识体系,思维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其中基础学科、临床学科在每一个病例中的运用同样是教学的要点。比如恶性梗阻性黄疸这样的病例,介入超声的直接目的是在扩张的胆管内置入引流管,缓解胆管系统内压力,减轻黄疸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那么我们针对连续的4例患者的诊疗过程和术后随访结果,为学生举办了题目为“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介入超声治疗”的科室内讲课。从梗阻性黄疸的病理变化,发生因素,患者症状的科学解释几个方面分析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病因,不同部位梗阻之间的异同;然后讨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为什么不能做外科手术,为什么要选择超声引导下PTCD治疗,在选择穿刺部位时的思路等等。讲课结束后要求学生查询相关科技文献,并说出自己的体会。从而为学生建立一个从病理、解剖、临床到介入超声原理到科研观点的立体思维框架。学生普遍表现为比传统的课堂授课要更有兴趣、更加主动去学习。教学效果非常好。

二重视基础培养

严格要求细节操作尽管医学逻辑性思维很重要,但是离不开每一个基础的知识点和细节操作,我们需要培养的是实战性人才,不是空有想法的理论家,尤其在实习阶段,是培养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时期。无论是超声诊断还是介入性超声病例,基础方面包括:超声成像原理,伪像的鉴别,测量、取图、描述报告的具体要领和要求。细节操作方面包括:围术期适应证、禁忌证的取舍,与患者的术前谈话、签字、穿刺操作的定位、穿刺针、引流管等工具的特点、使用方式,选择不同工具的原因,术中并发症的处理及术后随访内容等等。只有重视细节,基础知识扎实的前提下,才能够安全、有效的完成介入超声工作,才有可能产生创新性的想法。这些工作依然在病例讨论结合理论讲授这样一种核心模式下完成。

三实习作业法-规范报告书写

医学超声基本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超声诊断学 教学 乡镇卫生院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5-0197-02

作为三甲教学医院超声科,医院每年都要安排本科室主治医生以上职称超声医生到基层医院进行帮扶一年。超声诊断学作为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间的一门桥梁课程,涉及学科包括解剖、病理、病理生理等,又涉及各个临床学科,尤其对平时较少接触的声学等物理知识有较高的要求,其内容广泛,掌握起来比较困难。本人帮扶的定点医院是乡镇卫生院,针对超声诊断学的教学特点及乡镇卫生院超声诊断现状,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报道如下:

一、乡镇卫生院超声诊断现状及诊疗条件

(一)乡镇卫生院缺乏专业超声诊断专业人员

目前,乡镇卫生院多数无超声诊断专业人员,从事超声诊断人员多数兼职心电图诊断、脑电图诊断或放射诊断,甚至兼职卫生院其他行政工作。

(二)乡镇卫生院超声从业人员缺乏专业水平

乡镇卫生院超声从业人员大多是从临床专业或护理专业转行而来的,多数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超声理论学习,且多数人员学历偏低,毕业参加工作后多数无上级医生带教,超声操作存在较多不规范之处,对于部分曾到上级医院进修过超声诊断的超声医生,多数都是边操作边学习,重操作,轻理论学习,超声诊断的综合能力偏低,超声报告书写不规范。

(三)超声仪器设备差

超声仪器设备较差,成像图像不佳,乡镇卫生院无上级医院所使用的图像存档及通信系统(picture archiving &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给典型病例图像复习及讲解带来不便。

(四)缺乏可供学习的专业资源

可利用的资源较少,一般乡镇无专门医学书店,无数字化图书馆资源,订阅的相关期刊、杂志较少,对本专业的新进展及动向了解较少。

以上具体情况给我们的帮扶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加强理论基础知识的培训,规范超声检查操作及报告书写,提高超声诊断技术水平及归纳分析综合能力成为我们帮扶教学的重点。

二、具体教学方法

(一)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培训是教学的关键

每周一次多媒体课件讲座,系统讲授超声波成像原理和成像方式以及与超声诊断有关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概念、图像分析的基本原则、各系统脏器正常声像图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超声表现和鉴别诊断要点。超声影像学作为一门形态学,解剖形态是超声图像的基础,不同的疾病及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可表现出不同的超声图像,因此,在讲解各论时,要对其解剖结构及病理生理变化进行复习,将这些知识与声像图有机地结合起来,让接受者在大脑中对器官立体结构和相互之间的毗邻关系及组织学、生理病理变化特征等形成正确的认识,以便达到真正理解和熟练掌握的目的。

(二)注重超声实践操作技能培养

超声影像学不同于CT/MRl等其他影像医学,CT/MRI扫查只需按固定的条件设置进行扫查即可,而超声诊断却更多的依赖超声医师的扫查技巧,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可见,临床操作技能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乡镇卫生院患者不多,因此一般的培训多为“一对一、手把手”的带教方式,具体方法如下:

1.详细介绍各脏器超声检查前患者的准备工作及检查过程中患者的。

2.详细讲解超声诊断仪的操作方法并实践操作:包括探头型号的选择,准确手持探头的方法,不同脏器的扫查顺序及切面,超声诊断仪上常用按键的作用,如何通过调节声像图的增益、聚焦、深度、脉冲重复频率等在保证准确扫查切面的基础上获得清晰的图像。

3.对于不同脏器的扫查均存在一定盲区,讲解过程中有意识地针对这些区域进行扫查并强调扫查盲区的重要性。总之,超声检查强调多切面、多角度、多方位的连续扫查以及全面细致观察习惯,尽可能地为疾病的诊断提供足够的信息,同时也减少漏误诊的几率。

4.对特殊、典型病例,一般由老师演示完整诊断过程,从安置患者,询问病史,操作示教,声像图解析,出具诊断报告,并详细讲述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依据,根据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典型病例,精心设计问题,既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还要符合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然后由帮扶点医院的超声医师自己独立操作并提问,相互探讨,扩宽诊断的思路。对操作技能的考核采取每月一次上机操作考核。

(三)辅以PBL教学,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运用在临床医学中是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的启发式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教学目标。[1]PBL教学的运用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4]我们在乡镇卫生院帮扶教学中使用了PBL教学法,充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的能动性及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是乡镇卫生院因可利用的知识资源较少、病种单一、病人量较少等因素,PBL教学方法尚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四)规范超声诊断报告的书写

超声报告是超声医生对患者检查完后对病变做出的可能性提示,对疾病的诊断具有参考作用,具有法律效力,更是患者的法律文书。乡镇卫生院多数超声医生出具的超声报告单不规范,因此,乡镇卫生院超声报告规范化十分必要。

(五)及时讲授超声新技术

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许多超声新技术,如超声造影技术、超声弹性成像、三维超声等,鉴于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条件及知识资源相对较少等现状,我们还讲解了相关专业的新进展方面的知识,使乡镇卫生院超声医生及时更新超声知识。

总的来说,乡镇卫生院超声医生由于基础相对较差及具体的诊断现状与诊疗条件,教学相对费力,但通过以上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和多次考核,当地医生的超声诊断、分析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检查操作及报告书写逐渐规范化,并且拓宽了知识面,对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了解不断更新。

【参考文献】

[1]金修才,章建全,陈佳彬,等.PBL教学法在超声诊断学进修生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继续医学教育,2010,24(6):16-18.

[2]杨汇娟,魏玮,孙海燕,等.PBL教学法在超声诊断学成人教育中的运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育,2013,11(6):73-74.

医学超声基本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疼痛;介入治疗;超声诊断学;教学;培训

【中图分类号】R614

近年来,超声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急慢性疼痛的介入治疗,在很多治疗中替代 了传统的利用解剖标志盲探或在 X 射线、断层扫描(CT)或核磁共振(MRI)成像与透视放射性标记等辅助手段。超声的优势显而易见,成本低廉、可视化神 经、血管及周围邻近组织、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可明显降低透视辐射方法的潜在辐射和造影剂危险性等[1,2]。理论上讲,对于技术熟练的操作者而言大部分的疼痛介入操作都能在超声引导下完成,包括神经阻滞、神经根阻滞、星状神经节阻滞、椎间孔注射、关节面阻滞、硬膜外腔注射、关节腔内注射、周围神经刺激器植入和骨盆疼痛的介入治疗(如神经痛、梨状肌综合征)等。

超声是一项操作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技能,强调实施连续多切面以及动态观察疾病的超声影像学表现,其检查结果与操作者的检查技巧及实践经验相关性很大。因此,即使对于科班出身的超声专业人员超声技术的培训也非常重要。而疼痛?埔缴若想充分安全有效地使用超声这个新武器,无疑应当接受超声操作和影像识读等系统正规的培训。在医师培训比较发达的欧美国家,超声教学已经成为麻醉专业住院医师的重要培训项目,75%的麻醉住院医师培训项目中都有单次注射或连续周围神经阻滞技术的教学[3]。由于超声在疼痛介入治疗的应用是后起的新技术,其培训相对滞后,即使是欧美国家也仅有 48%的培训项目要求疼痛专科医生进行超声技术的学习。2014 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在超声技术已被普遍应用于慢性疼痛治疗的美国,疼痛专科医生培训项目约有 92 项左右[4]。我国在近几年来关于超声在疼痛介入治疗中的培训突飞猛进,疼痛医生学习超声技术的热情高涨、需求强烈,但是仍然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1.缺乏针对超声引导下疼痛介入治疗规范的培训标准和长期的培训项目,缺少 超声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训。

近几年来,各大医院在超声引导下的急慢性疼痛治疗培训班如雨后春笋般林 立。总的看来,特点有二,一是多为短期培训班,从一天到数天不等;二是以单 个治疗方法为单元的培训方式居多。这种培训方式的优势是可以在短期内让疼痛专科医生 以模仿的方式动手进行超声引导下的疼痛介入操作。但是由于教学时间短暂,对超声设备的特点和选用原则、各种组织器官的超声影像特点、各种切面概念和探头与穿刺针配合原理等基本超声知识介绍明显不足。然而如超声原理等基础知识对于正确识别超声影像其实具有重要价值。如此学员才能“知其所以然” 地理解为什么人体囊性组织多呈无回声,实性组织多呈低回声或中等回声,而气 体、骨骼等组织与其他组织所形成界面时会呈全反射型,才能与解剖知识结合灵活地在多切面识别不同组织结构的超声图像[5]。对于很多零基础的疼痛专科医生,在尚不能正确识别脂肪、肌肉、肌腱韧带、神经、骨质等组织结构、不理解平面内/平面外进针途径或短轴\长轴扫描切面、不懂得针对扫描部位特点合理选择低频高频探头的情况下,照葫芦画瓢地模仿式介入操作是危险且低效的。超声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训是需要时间和反复练习的。因此,未来的疼痛医生超声培训需要规范化阶梯化的长期培训项目。一阶段的早期培训应当以介绍超声设备、常见组织结构(神经、血管、骨质、肌肉和肌腱韧带等)的超声影像识别、超声探头的正确持握和放置、不同超声切面的空间概念、探头和穿刺针的位置关系等基本知识为主,为下一步的实际应用打好基础。二阶段的高级培训更适合有一定超声基础和实践经验的人员,例如开展以治疗项目为主的短期培训班,以短期集训的方式教授或加强针对某疾病的具体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方法。

2.应建立专门针对疼痛疾病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的知识数据库,为疼痛专科医 生提供自我培训和练习的丰富资源。

超声引导下疼痛的介入治疗需要疼痛医生将疼痛与超声的专业知识结合应用。一般需要三大方面的知识积累:大体及超声解剖知识、超声基础知识和疼痛 临床知识。超声与疼痛的诊疗都需要有扎实的解剖基础,只有较好地了解正常的 人体解剖和断层解剖,才能正确认识正常组织的超声图像并鉴别异常图像,对病 变做出准确定位。此外,还需要结合超声基础知识和疼痛临床知识把声像图与疼 痛疾病的病理生理改变结合起来分析[6-8]。目前,多数疼痛专科医生都承担着沉 重的临床工作任务,专门外出学习的机会有限,对超声技术的学习以自学自练为 主,方式主要是传统的课本自学+临床带教,信息来源非常有限,培训效率较低。

然而在超声医学领域中,一些专家正致力于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概念的超声知识库。 知识库的建立和共享可以允许医师在日常工作时 随时根据需通过疾病名称等检索与所治疗疾病相关的病理生理、大体和超声解剖 的文字和典型图像资料,还可以迅速调阅非典型的超声图像后与当前的病例图像进行对比观察和分析[9,10]。但是目前市场上比较缺乏专门针对疼痛疾病的超声诊断和治疗教材,对于不典型病变的超声影像积累更是少之又少,不利于缺乏超声知识和技术的疼痛医生在大量实践中进行自我学习和提高。建议借助疼痛学领域内较高的学术组织或平台,与超声专科医生携手,建立专门针对疼痛疾病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的知识数据库,按照疾病种类或操作技术逐步收集与疾病及操作相关的文字知识、解剖图片、超声图像、示意图甚至动画演示等,并在专家审核的基础上鼓励全国具有超声引导下疼痛治疗资质与资源的医院和个人上传共享知识资源,同时支持各级疼痛医生查阅观看各种数据库内资料,为疼痛专科医生提供自我培训的丰富可靠的资源。但是知识库的建立是长期而复杂的,涉及到疼痛医学与超声医学、计算机专业的学科交叉,需要疼痛、超声、解剖和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的密切协作,更要求跟踪超声医学发展的前沿和动态,不断对知识库的内容进行更新和完善,以保持知识

库的先进性和完整性[9]。

3. 超声引导下疼痛介入治疗的培训需要超声诊断学专科医生的参与协作。

超声影像所显的基本图像是大量的二维斜切面,人们很难将超声图像上的二维断面解剖与人体三维空间解剖结构结合起来,而介入治疗时穿刺针的介入使 这种空间关系更加复杂。而且超声检查可以从不同方位、多侧面、多角度观察病变,这是超声相对于其他影像检查的优势所在。疼痛医生往往只是对照典型图像照猫画 虎,难以在头脑中建立立体图像,对实际不同切面的超声影像的识别没有把握, 似是而非。如果请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肌骨超声专科医生参与到我们的培训工作 中,协助我们有效地使用超声仪器,指导我们正确地识别典型或非典型超声图像, 将为疼痛专科医生迅速有效地掌握超声引导技术提供捷径。无论是长期的培训项 目还是短期的集训班,超声引导下疼痛介入治疗都应当请超声诊断的专科医生积 极参与,为超声检查的质量把关。但是超声专科医生同样存在缺乏疼痛临床知识 和介入治疗临床意义的问题,需要疼痛t生与其进行全面的沟通,才能更好地协 助疼痛医生有效掌握超声引导技术。

参考文献:

1. 吴安石. 超声在麻醉领域的现状与未来 [J]. 北京医学, 2014, 36(8):617-618.

2. Nix CM, Margarido CB, Awad IT, et al. A Scoping Review of the Evidence for Teaching Ultrasound-Guided Regional Anesthesia. Reg Anesth Pain Med. 2013; 38(6):471-480.

3. Helwani MA, Saied NN, Asaad B, et al. The current role of ultrasound use in teaching regional anesthesia: A survey of residency programs in the United States. Pain Med. 2012; 13:1342-1346.

4. Asaad BO1, Reinsel RA, DeVeaux E, et al. A Survey on Teaching Ultrasound-Guided Chronic Pain Procedures in Pain Medicine Fellowship Programs. Pain Physician. 2014; 17(6):E681-9.

5. 张万蕾,李建国,周庆环,陈丽君.超声医学的发展趋势及超声医学教学的探讨[J].

中国医学装备, 2008,5(3):13-15.

6. 勇强. PBL 教学结合超声模拟系统及远程监控系统在超声教学中的应用[J].

继续医学教育, 2015,29(3):29-30.

7. 游岚岚, 朱小虎, 查晓霞等. 医学影像专业超声医学教学改革探索[J]. 中国医 药导报, 2011, 8(11):118-119.

8. 程文, 张丹丹, 孙一欣等.传统与现代化并存的超声教学[J]. 卫生职业教育, 2011, 29(8):48-49.

9. 吴晶晶, 朱向明, 张青陵等. 探讨超声知识库的构建及其在临床与教学中的 应用价值[J].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12, 28(5):478-480.

10. 傅建群. 超声工作站综合知识点查询及教学、科研模板的开发与应用[J]. 中国 医疗设备, 2011, 26(5): 76-77.

医学超声基本知识范文第6篇

关键词:超声心动图;超声诊断;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有相当部分医生集中在基层医疗机构,如二级以下医院及部分县(区)二级医院、社区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等,他们承担着重要的医疗任务。但是由于地域不同,医疗知识更新途径有限,医疗技术、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相对落后,特别是一些偏远山区及西部地区形势更为严峻,有些甚至根本得不到岗前培训及岗后继续教育。这些因素往往使得基层医疗队伍水平停滞不前,难以满足当地老百姓的医疗服务需求,迫使老百姓有病不得不前往医疗水平较发达城市,是造成普通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政府医改意见中,关于加强医药卫生队伍建设规划和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临床教学医院在心脏及大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超声心动图学是针对心脏和大血管疾病的诊断技术,是循环系统疾病影像诊断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超声诊断专科医师,作者承担着大量针对临床医学生和基层进修医师的教学任务,结合多年的临床带教,对如何使超声心动图教学结合临床,融会贯通,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和提高基层进修医师在本专业领域诊断水平进行探讨。

一、基础教学

超声诊断学作为一门影像学科,其作用是为疾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重要信息。帮助临床医生及时做出准确的临床诊断,尽早制定治疗方案,减少病人痛苦。超声诊断是为临床医生服务的,那么就需要尽可能全面地了解临床诊断的相关知识。

首先,基层来进修学习的医师应牢固掌握解剖学知识。超声诊断是以系统解剖、局部解剖和断面解剖为基础,观察心脏的位置、大小、形态及功能等方面,熟悉掌握与断面解剖相对应的正常心脏超声切面图。目前临床广泛使用的超声图像是二维图像,需要通过人脑对连续断面的图像组合才能获得脏器的完整立体形态,这需要检查人员有一定的空间想像力,而空间想像力需要以丰富的解剖知识为基础。

其次,学习和掌握各种心脏和大血管疾病的病理改变特点。根据超声图像反映的心脏结构和功能表现的特点,判断心脏是否有病变及病变的特征情况,作出初步诊断和鉴别诊断。

二、手法教学

操作手法在心脏超声诊断中起很重要的作用,手法决定图像的质量,决定能否提供足够的信息量支持诊断。在实践工作中,对于同一个病人,由于操作医师手法不一致,得到的切面就不一致,就会造成诊断意见的差别,甚至会导致误诊及漏诊。

首先,在教学中强调常规标准切面的显示,如四腔心切面必须横平竖直即二尖瓣与三尖瓣处于同一水平,四腔与心尖处于垂直状态,而非标准切面则可导致腔室的测量出现误差,进而影响正常的诊断;短轴切面要达到“圆”,短轴圆形各点的直径等长,而斜切易导致测量室壁厚度过厚。

其次,在手法教学中始终强调对任何一位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时,应按顺序扫查各个标准扫描切面,特别是易忽略的胸骨上窝切面、剑突下切面和左室短轴的心尖部切面,养成全面、细致的扫查习惯,以对疾病的诊断提供足够的信息。如一部分房间隔缺损在胸骨旁切面由于受回声失落及多普勒效应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能显示,但剑突下切面可以减少这些干扰因素,很好地显示断端及过隔血流。而对于心尖部肥厚型心肌病,若不顺序显示左室短轴心尖部切面则有可能导致漏诊。

三、多媒体教学

心脏超声诊断学是一门形态学科,它强调从观察图像的角度来认识各种病变,理解病变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从而提示疾病的本质。心脏是一个不断运动的重要器官,理解心脏的正常做功过程,必须了解和掌握心脏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反之,如果诊断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异常,需要通过对大量典型病例的动态超声图像的感性认识,包括对心脏血流动力学改变的评估,才可能对该疾病的超声诊断要点有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和掌握。利用计算机PPT形式进行部分内容的讲授,克服了单纯教师讲解的不能演示心脏结构和功能及血流动力学动态变化的困难与盲区,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大大缩短了授课时间。多媒体技术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思维;有助于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助于弥补示教病例不足的问题;有助于使复杂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正确理解和牢固掌握,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很有帮助。因此,利用多媒体在心脏超声诊断学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实现多媒体教学,首先,要求带教老师收集典型心脏疾病的超声资料,包括多种超声技术的动态和静态图像;其次,将相关的图像信息资料进行及时整理、储存、标注和备份。利用存储丰富、翔实的心脏超声诊断资源,将特殊病例通过光盘、磁盘存储后,建立了图像数据库及相应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将视频、音频、图片、录像动画、文字等信息进行有机的整合,把它应用于教学中,结合临床信息现场教学,收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四、规范书写报告

规范超声心动报告的书写。书写超声心动诊断报告是心脏超声诊断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它以精准的专业术语,将正常以及异常所见如实地反映给临床。规范的超声报告是按照质量控制的要求,结合医师的临床经验,归纳总结出示范性、指导性的超声诊断报告。在书写超声诊断报告的过程中,可以学习并掌握不同疾病超声诊断的思路,这不仅是诊断的过程,更重要的是鉴别诊断的过程。在书写过程中,带教老师可以发现其中的错误以及不足,及时进行修改,可以使学生在书写报告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学习和提高。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主动看书、主动学习的动力。

五、因材施教

医学超声基本知识范文第7篇

1临床医学生超声诊断学教学现状分析

1.1超声诊断学课程设置不足

超声诊断技术作为一门年轻但发展迅速的学科,在临床应用中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公共的前沿诊断方法,也成为高等医学院校学生知识体系中的必备部分[4]。但是由于医学界乃至社会上对超声重要性的误解或观念的落后,导致超声诊断学在大部分高等医学院校的影像诊断技术或物理诊断学教学中所占比例太小[5,6]。有些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生中涉及超声的课程只有4-6个学时,往往在诊断学中一带而过;有些院校临床医学生课程内容中根本就不安排超声诊断学,或者将其纳入考查课、选修课,导致学生认为其“可学可不学”;更不要说安排见习、实习课。而超声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没有上机观摩或实践课,学生会觉得超声诊断非常抽象、晦涩难以理解,基本上达不到学习效果。

1.2临床医学生超声诊断学知识掌握现状

由于在校期间基本上没有接受过超声诊断学课程的培训,导致年轻的临床医学生对超声诊断知识缺乏基本的了解,知之甚少,不了解超声检查适应证及用途,不清楚超声检查的原理及优势,甚至看不懂超声报告单,认为其只是辅助诊断,更不用说了解超声诊断技术的前沿发展方向和趋势。殊不知超声诊断目前在临床各学科疾病的诊断中所占比重之大,涉及范围之广,包括了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产科、浅表组织器官、心脏、肌腱韧带、关节、神经、器官移植以及大血管等。据统计,所有的临床学科都与超声医学存在或多或少的关联,超声在一些疾病的诊断上已取代其他影像学方法而成为首选或必不可少的诊断手段[7]。有研究者对临床型硕士研究生和七年制硕士研究生针对超声基本知识的了解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6.4%学生认为课堂教学不能满足其对超声知识的掌握,73.4%的学生认为自己对超声知识的了解差,仅24.9%的学生认为自己对超声知识了解一般;在问及对超声报告的认识上,38.7%学生认为他会关注超声报告中描述内容,32%学生会关注部分与自己专业相关较强的报告内容,仅17.5%学生认为自己能读懂描述内容,46.5%学生表示完全不能读懂报告描述内容[6]。由此可见,临床医学生对超声诊断学知识了解严重不足。

1.3超声诊断学教学师资现状分析

由于超声诊断学是一门年轻的、但发展非常迅速的技术,专业人才储备相对不足,尤其缺乏高学历、高年资、临床和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目前,一些医学院校从事超声诊断学理论授课的教师仍多为本科或大专学历,缺乏硕士以上学位人员,有些甚至是技术员转行,其学历层次、知识体系、综合素质尚有待提高。同时,超声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临床带教也是重要的教学环节。由于临床超声医师队伍整体偏年轻,缺乏超声诊断学专业人才,尤其是高年资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以上的教师,加之带教医师一般都缺乏技术规范化培训,带教过程中教学内容分散,缺乏系统性、针对性、规范性,带教过程中常夹杂着个人习惯性和随意性,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2临床医学生超声诊断学教学改革策略

为满足现代医学事业快速发展和社会医疗卫生机构的实际需求,实现现代复合型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应改革现有的医学教育模式,弥补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超声诊断学专业教育上的不足。

2.1结合当今医疗体制改革和医学发展的需要,重视超声诊断学课程教育

超声诊断技术由于其发展迅速、易于普及、实用性佳,不仅成为各大医院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在某些常见病、多发病的筛查、诊断和人群健康检查中更是占据了无可替代的地位;而且由于其便捷、价廉、无放射性、应用广泛,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更是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影像学检查方法。CT、MRI虽然具有分辨率高、诊断价值大等优势,但由于其昂贵的价格或有放射性等缺点难以在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推广普及。随着近期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五项重点工作之一即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卫生队伍的建设,完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标准,超声诊断作为一种易于推广的影像学技术,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地位更是举足轻重。因而改变超声诊断是辅助诊断的陈旧观念,在临床医学生中普及超声诊断学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2.2组织编写适合临床医学专业的超声诊断学教材

目前的超声诊断学教材主要是面对医学影像学专业,因而编写一本适合临床医学专业的超声诊断学教材至关重要。临床医学生学习超声诊断学的目的主要为:第一,了解超声成像的原理、特点、发展方向、前沿技术,从而能根据不同患者、不同疾病、不同部位、不同要求正确选择超声检查方法。第二,了解超声成像的常见干扰因素,并能向患者解释某些组织器官超声检查前特殊准备的意义。第三,能正确分析超声诊断报告。第四,能根据临床实际需求,充分发挥超声诊断优势,不断拓展超声诊断应用范围。这就要求教材深入浅出、图文并茂,重点突出超声诊断的成像原理、类型、技术优势、常见病诊断要点、临床应用,并结合解剖、病理病生、主要临床表现等内容,将基础、临床、影像学科相结合,同时将高频超声、腔内超声、三维超声成像、超声造影等当前临床应用研究中的热门课题加入教材中,广征博引,力求知识的先进性[5]。

2.3将超声诊断学纳入临床医学生的必修课程,增加实践课

超声诊断既是一门独立的技术,也是一种公共的、通用的、临床多学科涉及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在临床各学科疾病的诊断中所占比重之大,涉及范围之广,包括了全身各组织器官系统,超声在一些疾病的诊断上已取代了其他影像学方法而成为首选或必不可少的诊断手段[7]。因此,教学主管部门应将超声诊断学纳入临床医学生的必修课程,合理分配教学课时,临床医学生超声诊断学的学时数应不少于30学时,让学生充分了解超声技术的原理、类型、优势、临床应用范围及当前发展方向和前沿技术,更好地为日后开展医疗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技术。超声诊断学是一门医、理、工交叉结合的专业课,基础理论较抽象;相比于X线、CT等影像学方法,图像是实时动态的,不同的切面、不同的方向得到的图像千变万化,实践性非常强,所以超声诊断学的见习、实习课程显得尤为必要[5,8];临床医学专业该课程见习课不少于8学时,实习时间不少于2周。开展好实践教学,有助于加强影像与临床学科的结合,培养横向思维,避免基础、临床、影像学科之间的知识脱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影像学方法的成像特点、优势,将知识融会贯通;通过实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书本理论,有助于临床医生读懂超声报告。

2.4加强超声诊断学师资队伍建设

医学超声基本知识范文第8篇

关键词:超声影像学;教学;改革

R-4

超声影像学是一门以影像为主的实践性很强的医学学科,是介于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是使学生在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同时,提高对超声影像图像的独立分析与判断能力,为今后更好地胜任超声临床诊断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近二十年来,随着科技发展日迅猛,新技术层出不穷,超声影像学成为临床医学中发展较快的一门学科,在临床工作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已不能满足目前教学的需要。因此,如何高质量地完成现代超声影像学的教学,是业内共同关心的问题。

一、超声影像学的特征

1.超声影像学发展日趋强劲,使其教学内涵在不断丰富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医学影像学中的广泛应用,医学影像诊断已从显示宏观结构发展到反应分子、生化水平的变化;从显示形态改变到反映功能变化;从单纯诊断向治疗方面发展[1]。在现代医学四大影像诊断技术(超声医学、CCT ,、同位素扫描、MRI)中,超声医学发展尤为迅速,目前,介入超声、三维、四维超声已取得或正在取得惊人的进步。随着超声诊断技术不断提高,其临床地位日趋重要,专职从事超声影像学诊断的医疗工作者、技术人员人数不断增多。

2.超声影像学是一门综合学科,涉及学科知识面较广

超声影像学涉及多门学科、多个专业,这就要求不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应有很宽的医学知识面。想要很好掌握超声影像学,我们应有好的基础,一个好的超声诊断医师必须熟悉内、外、妇、儿等多方面知识,了解各科疾病的临床表现,这样才有可能更全面地分析由临床医师提出的主要诊断问题,从而避免出现误诊、漏诊。

二、传统的超声影像学教学模式存在一些问题

1.教材、教W模式无法满足目前的教学需要

《超声影像学》教学内容多、涉及知识面广,但它的学时数较少,同时医学高校附属医院中的医生平时既要给病人做检查,又要承担教学任务,较为繁忙,这是超声影像学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很多医学高校中,在课程设置上,一般超声医学与CT、核磁共振、X线是融合在一起的,然而,超声诊断学尽管属于影像诊断学体系,但有着其自身的特点,超声诊断学尤其超声心动图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与其他医学课程相比,超声影像学教学具有其特殊性,正因为该学科这一特点,才使得超声的诊断是靠动态和实时做出的。因此,超声诊断必须是医生亲自操作,而不是仅靠读几张片子就做出诊断。此外,尽管超声医学近年来发展很快,导致超声诊断学在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上不尽合理,课时较少,导致学生对这个学科掌握的不够好。

2.教学方法单一、教学理念的滞后,不能满足信息化、大数据时代要求

由于超声影像学是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下而的分支学科,教师均为医学高校附属医院临床医师,在很多高校,针对超声诊断的超声诊断学教学研究较少,目前主要还是传统的讲授模式,超声诊断学教学方法仍然处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较少涉及CBL(Case-based Learning,以案例为基础)教学法,更不涉及PBL(Problem-based Learning,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2],所以,目前的教学方法己经明显落后于当今飞速发展的医学院校高等教育,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和质量。

三、医学高校附属医院中超声影像学教学的一些教学改革措施

随着医学影像学的飞速发展,为了适应社会需要,培养面基础好、知识面宽、技能高的高层次超声影像学专业人才,超声影像学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修订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改革超声影像学课程体系

我们医学高校的教学目标是为了培养基础宽厚、临床实践能力强的医学影像学高素质人才,所以应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发挥医学高校附属医院的实践平台较多这一优势,运用现代教育理念,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修订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计划,使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充分体现课程体系的实践性、先进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对课程体系进行科学的调整和优化,更新教学内容.

2.抓住超声影像学教学重点,转变教学理念

现代超声影像学已经发展成为规模庞大的一类多分支的综合学科,依据现在医学影像学专业的本科生的课程设置状况,教师要想系统、全面地讲授全部超声影像学内容是不切实际的,因此超声科教师必须走出传统的单技术、单病种的教学模式

3.结合大数据时代的特点,更新教学手段,实现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的现代化

大数据时代的发达的互联网为我们的超声诊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这样,就促使学生们和老师们建立了新的资源观,大数据时代资源的获取方法,避免了医学高校附属医院超声科教师因其不同的的个性化特征导致的同题异构。但是,目前超声诊断学的教学,并没有恨充分地、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大部分的教学仍然是医学高校附属医院超声科教师将自己个人的经验通过传统的PPT的形式进行讲授。

总之,教学改革是个比较庞大的课题,涉及到很多方面,我们调查了其它一些医学高校附属医院超声影像学的教学现状,结合学科特点以及我们科室积累的教学经验和一些比较前沿的、优秀的专家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关于超声影像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些见解,我们要瞄准社会发展要求,不断总结、探索好的教学方法,与时俱进用新的内容与知识充实自己,充实学生,为国家培养更多、更加优秀的超声影像学专业技术人才。

总之,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医学影像学教育也面临更大的挑战,旧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要求,面对21世纪医学影像的发展,我们要顺应时代,推陈出新,总结经验,不断地探索一些好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用新的内容与知识充实学生,以培养更多的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医学超声基本知识范文第9篇

【关键词】超声医学 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本研究得到河南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项目编号152102210339)、河南省教育厅基础前沿研究(15A180056)的资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253-01

一、目前超声医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超声医学是影像技术专业的必修课程,是影像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医学工程、医疗器械等专业也有超声医学的相关内容,它是临床医学中必不可少的影像诊断技术。随着现代医学的迅猛发展,超声诊断已成为常规诊断手段,但根据我们对一些医学高校相关课程的调查了解,发现超声医学在教学中存在不少问题,有必要进行改革,这些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教材内容滞后,介绍新知识的教材比如三维重建、介入治疗超声等新技术的较少。

2.超声医学相关课程学时较少,有的院校影像技术专业超声医学课时比例仅占总专业课10%左右,一本四百多页超声医学课本仅有48学时,很难保证教学效果。同时课程设置也较少,目前广泛开展的课程仅有医学影像设备学、超声诊断学等。

3.教学方法与手段比较单一,大都是满堂灌,考核重知识轻能力,动手能力不足训练方面缺乏,学生操作技能还有待提高。

二、超医学教学改革措施

以上现状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我们学校和附属医院相关专业教师从积极转变学生培养模式 ,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系统和设备开展教学,狠抓实践教学等方面积极进行改革,丰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取得了显著成效:

1.完善课程设置

完善的课程设置是超声教学的关键所在。在基础课教学的基础上,应加强医学影像物理学、医学电子技术等与现代医学影像学关系密切的教学,以上知识若欠缺,对超声医学专业课学习影响较大,超声中常见同病异征,单纯依靠超声知识在很难提高疾病的诊断率,必须附加实验室检查结果加以鉴别。将来超声仪器可能会向微型、智能化方向发展,因此,所以加强学生的医学物理学、电子学学习非常重要。

2.利用先进超声设备开展教学

在超声医学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超声典型图像信息系统进行教学 。把在日常工作中发现的典型病例图像进行保存 ,积累各系统有价值的超声影像资料,充分利用学生在医院进行见习时机,让他们通过工作站调阅并查获感兴趣的病例,并进行系统学习,促进学生把超声检查知识与临 床 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建立影像教学网络教室,利用网络教室的服务器直接调取影像数据,可直接在网络教室开展案例教学。通过利用先进的信息系统,提高了教学效果。引进实时三维/四维B超,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实时超声检查的体验课,系统讲解实时超声的技术原理、功能、可以开展的项目等等,选取较为典型的案例,利用实时三维/四维彩超的动态录制功能,把检查的整个过程录下来,让学生近距离观摩到老师操作的手法。邀请部分积极有兴趣的学生参与一些科研项目,进一步加深对相关专业超声医学知识的理解。

3.侧重能力培养,实习实行导师制度

为了突出能力培养,可以成立超声技能培训中心,并指派老师负责超声检查操作技能培训,使学生可以进行见习操作和得到带教老师的解惑,从而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实现无缝衔接。导师制是保证实习质量的关键。既往由于没有专人管理,出现了人人都管,最后人人都不管的混乱局面。导师制是指由大影像各科具有高级职称的医师组成导师组,导师组共同制定实习生的大影像轮转计划,最后指定1名负责管理和考核实习生,实习中加强学生德育,培养良好医德。

4.采用PBL教学法[1]

超声医学教学方法仍然处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几乎不涉及以问题为基础的(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传统的教学方法己经滞后于高等教育,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和质量,所以我们提倡采用PBL教学方法。

三、总结

我们从以上四个方面对超声医学教学进行了初步探索,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将促使未来的超声医学向多学科相融合的方向不断发展,超声教学也必须不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以适应社会发展,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更有用的超声医学检验诊断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徐贵平,金晨望,强永乾.医学影像学教学改革策略与趋势的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13(40):818-819.

医学超声基本知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超声诊断学 本科 考试改革

一、超声诊断学的学科性质和发展趋势

超声医学是现代医学史中发展最快、普及最广、渗透最深和实用性最强的新兴学科之一。超声医学随着声学物理技术、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迅速发展,从早期的A型、M型一维超声到实时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和能量多普勒显像、动态三维超声,以及二次谐波、超声造影、介入性超声等新技术,在诊断学及治疗学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1.学科性质

作为临床中最常用的诊断、辅助诊断甚至治疗的手段之一,该学科所涉及的知识体系也越来越多元化,综合化、网络化;在超声诊疗过程中,要求具备良好的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以及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多学科知识,才可能做出科学的、对临床工作真正有帮助的诊断并给予正确方向的建议。

2.学科需求

超声医学中的新技术日新月异,发展迅猛。超声造影、弹性成像、介入超声乃至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等热效应灭活肿瘤等一系列技术革新,使得超声声像图内容从过去的以解剖为主,逐渐向功能学、组织病理学扩展;从过去彩色超声多普勒显示一般血流分布、血流状态向着更加精细的微循环情况迈进,为临床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信息;这样的发展趋势对从事本专业的人员必然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

二、学生的学习和考试现状

在目前各学科均以“一张卷”衡量学习成绩的情况下,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出现将全部精力用于对于考试的复习,满足于一次考试的通过即可,将考试的分数视为最高目标;考前突击、甚至私下找老师“划重点”,考后则迅速遗忘。结果是到了实习甚至毕业后,难以系统掌握本科四年来所学的知识,对于各学科之间的联系,系统性的知识体系,几乎完全没有成型。

三、超声诊断学本科生的培养目标

第一,我们的培养目标是合格的超声医师,那么首先应具备良好的医德,医德教育应渗透在课堂教学和考试之中。第二,对超声医学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应具有清楚的认知,对于超声新技术的应用和更新应具有一定的了解;这对于学生为自身未来从事的行业选择和激发学习兴趣都至关重要。应该在学科开课前给予讲座等形式的宣教,在课堂教学和考试中有所体现。第三,由于目前超声学科的迅猛发展,与各学科间的横向联系日益增加,医学生在本科阶段应建立系统的将“基础学科―超声医学―临床各学科”知识合理联系并思考的能力,建立对于“疾病”的立体化认知体系;总之,我们需要培养医德良好,专业视野开阔,具备扎实基础和医学逻辑思考能力的毕业生,从而满足超声医学学科日益提高的的需求。

应该说,目前迫切需要解决两个问题。首先,是本科超声诊断学落后的教学和考试模式与飞速发展的超声技术和日益提高的学科需求之间的矛盾,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其次,是学生学习效果不佳,学风不正,学习习惯差的现实问题;为解决这俩个方面的问题,我们希望从考核模式入手,对于可以改革的部分进行初步探讨和思考。具体改革措施如下:

1.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

依据:一为目前教学大纲;二为实际学科需要。医学影像学本科毕业生应该具备三个方面的能力:(1)基础方面,扎实的基础学科知识,尤其是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2)超声技术方面,超声诊断学物理基础及超声诊断仪的常规应用;(3)将基础学科知识、超声物理基础与临床学科,如内科、外科、妇产科等合理的与超声声像图表现合理联系在一起,对于疾病、症状能够具备系统的认识,作出科学诊断或趋向于正确的诊断方向的能力。

2.具体措施

(1)摆脱现有的以一张试卷、一次考试分数来评价考生学习质量和实际能力的标准,建立分段式、多元化考试综合考评的方式;包括相关基础知识(解剖、病理、生理、诊断学)、操作技能考核、超声诊断仪应用物理基础与机器调节能力(美国超声医师考试中称为“超声物理学与超声仪器”)、各大章节的分阶段考核、超声综合能力临床应用;考核方式包含上机操作、笔试;以及卷面考试之后的自我试卷分析、现场答辩等多种方式。各自占据一定比例,分阶段考评并且尤其重要的是授课教师的考核后讲解分析,目的是杜绝现有的考完看看分数就结束,而学生并不清楚自己究竟错在哪里、对在哪里,甚至考核之后就再也见不到考试卷的尴尬情况,导致课程已经学完,但是仍存在许多盲区和疑点。

(2)增强学习动力,开展授课前针对本专业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就业情况等做适当次数的讲座;使学生对于超声医学在医学中的作用、地位、发展情况、研究热点等有所了解,对于超声医师的就业现状,包括工作流程、劳动强度、经济收入等有所认识。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钻研的方向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并非是如今这样为了通过一纸试卷而学习,考前突击,考后遗忘的学习过程。

3.执行条件

统一认识,密切配合。改革之所以称为改革,即说明与传统的、一贯做的、习惯了的方式有所不同,那么需要政策通行,执行配合,教师重新备课等多个方面共同努力才有可能取得效果;比如教研室教学任务申报、教务处排课、有关期班大纲修订、严格的考试管理和,分数审核,以及向班内同学说明改革具体步骤,考核方式变动以及目的和意义,取得同学们的认可。

4.分阶段考核的分数比例和考核方法

第一阶段:学科宣教,介绍超声诊断学的临床应用情况,学科技术特点,发展现状与趋势,学科新技术的优势和国内外研究热点;超声医师的日常工作情况,知识结构组成,临床地位及科研方向,甚至经济收入真实现状;为学生做好学习超声诊断学激发学习动力,提高学习兴趣,做好学习准备。该阶段计划采用2~4学时,以课外讲座的形式举行,无分数计入。尽管该部分并无分数计入,但是由于后面逐步开展的教学活动是需要学生课后能够具备一定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学习兴趣才是核心动力。建议该部分主讲人选取高资历、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甚至必要时可以考虑聘请外院知名专家教授开展讲座。

第二阶段:依据大纲是超声检查技术课程,主要针对围超声检查期的必要准备和检查时患者的、探头使用和超声切面组成等基础知识,属于超声诊断学的必要铺垫,建议该部分与超声上机实验共同开设并同步考核,考试分时各占一半,并且总分按照30%的比例计入结业考试总成绩。

第三阶段:超声诊断学正课的讲授。除去目前正常授课之外,应建立课堂讨论分和课后自学部分的分数,可以参考PBL教学法的模式,但是对于目前我院的师生的实际情况,不应完全照搬套用。重点在于改变学生目前听课时只听不想、只看不问的的情况。增加课后“作业”的频率和范围,应包括疾病相关的流行病学、解剖、生理、病理学科知识;超声检查的适应症选取,声像图特征和疾病诊断思路、鉴别诊断;超声新技术应用等方面的问题。该部分分数按照总分10%计入最终结业成绩。

第四阶段:笔试部分。也就是传统的闭卷考试部分。目前是上课主讲教师自行出题后由教务审核,随机选取AB卷中的一套试题作为考题;改革情况首先是题型。目前没有一个固定的题型要求,几乎完全按照教师个人的习惯,比如单向选择、名词解释、简答题等等;建议标准化试题,即选择题作为统一题型,可以增设B型、多选等题型。其次是试题来源,建议成立题库,并且出题应经过多位教师讨论通过并签字为证。笔试部分的最终分数按照50%比例计入最终结业成绩。

第五阶段:考试后的卷面分析,由考生自我完成,由主讲教师批改并统一讲解。目的有俩个,一是改变目前考生对于考试“考完就结束”或者“考完就遗忘多半”的现状,“考完了就不再重要了的”心理。二是完善之前授课和学习中的一些薄弱点,将错误的部分重点分析,使同学们明白为什么是这样,A为何是对的,CBDE错又错在哪里,从知识点本身和面对问题的思考模式两个方面给予改善。这一部分按照总分10%比例计入最终成绩。另外,可以杜绝考试作弊的现象,比如抄袭,即便抄袭到了正确的答案,但是如果考试分析中并无确实可信的分析,那么严重者笔试分数应予以扣除。

以上5个阶段组成的考核体系中,包括了学科特色、基础应用、检查技术、专业知识、新技术应用、典型临床病例诊疗思路等多个分方面知识点以及对于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自主学习能力、多学科联系思维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培养临床专业人才的目标,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的问题。具体实践中,应该随时查缺补漏,修订计划,使之更加适合师生的实际情况,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5.可能出现的问题

(1)学习兴趣不高。即便有课前讲座,即便有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授课,同学仍对于该专业不感兴趣,得过且过;解决方法:增加学生的学习自主行,给予学生更多的自我学习思考的空间,不是单纯的听听、看看、记记;对于新鲜事物的兴趣比旧有事物更高是人类的天性,保持学科的新鲜感;多安排临床工作中的实际病例讲解和幽默轻松的授课语言更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保持学习兴趣;

(2)课后自主学习能力差。以目前十分流行和提倡的PBL教学法为例,一旦学生课后没有自主学习能力,那一切教学效果都是空谈;我们可以借用目前流行的网络模式比如QQ群、微信群等方式保持与学生随时互动;随时交流,帮助同学们逐步养成课后学习、钻研、思考的习惯,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学习的习惯。

(3)课时安排矛盾甚至不足。由于现有大纲排课特点限制,考试有时甚至是寒、暑假前的一两天,学生在假期里通过网络了解自己的考试分数,更不用说考后的试卷分析,讲解的课时,完全没有时间去安排。应与教务管理系统沟通,合理安排时间,考试后应留出若干学时进行试卷分析和讲评,讲评结束后综合核算考试成绩。

(4)教师素质不足以承担新的考核模式。新的考核模式势必对于主讲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不满足于传统的书本内容,更多的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多学科知识底蕴;并且时刻保持对于本学科甚至多学科的新技术、新领域有足够的、及时的甚至前沿的认识和理解,需要经常查阅新的科研资料,回顾基础的知识内容才能够胜任。我们需要时时刻刻保持自身的长度和厚度,才可能满足新的教学需求。

以上观点是我们对于医学影像学本科超声诊断学考试改革的一些思考和建议,希望可以为祖国培养出优秀的超声医师做出一点贡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