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一屠暮行

一屠暮行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古文巧读意犹新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091-01

最近,听一位老师在说课比赛中说课,说的是《狼》这一课。听之前,我不禁想,《狼》是一篇传统老篇目,年长一点的老师可能已教过连他自己都记不清的遍数了,好像各种教法都是大家所熟知的,这位老师手气不好,抽到这一篇,她必须说得有新意,才能在比赛中获胜,但这一点易说不易做,她能做到吗?

没想到这位老师还真是一位富有创新精神的老师。她对《狼》的解读赏析和教法都让大家耳目一新。这里,我把她的新教法和对《狼》的新解介绍给大家,希望能与大家共享。

第一,她找到了梳理故事情节的新的角度。通常情况下,我们大家都是侧重从屠户的角度梳理、概括故事情节:遇狼―惧狼―御狼―杀狼。这样概括突出了屠户,却淡化了狼。虽然《狼》的主题是,对待像狼一样凶狠、贪婪、狡诈的敌人,我们要敢于并善于斗争。据此,似乎可以说屠户是《狼》的主人公。尽管如此,我们仍不能忽视两点,一是作者以“狼”作了小说的题目;二是屠户在与狼的斗争中,起初处于被动,在狼的步步紧逼下才变被动为主动,奋起杀狼。狼的贪婪、凶狠、狡诈,正好反衬了屠户的勇敢机智。狼的形象对于突出屠户的形象和表现主题意义重大。为了表现出狼的形象在小说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表现出狼的形象和屠户形象的相互关系,这位老师采取了双线概括情节的方法。既从狼的角度概括情节:狼现―狼缀―狼攻―狼毙,又从屠户的角度概括情节:屠惧―屠避―屠劈―屠胜。这种双线概括情节的方法不仅令人耳目一新,更为重要的是,它更全面地概括了小说内容,又很好地体现了狼的形象和屠户形象的对比衬托关系。

第二,这位老师以“晚”字作为切入点和解读全文的纲领,让人对蒲松龄谋篇布局的艺术由衷赞叹。“晚”字作为《狼》中的环境描写之一,虽不起眼,但其作用却不可替代。

环境因“晚”字尽现。一个“晚”字即让故事发生的环境浮现在读者眼前:夕阳落山,薄暮冥冥,远离集市的野外寂静无声,赶路的人能清晰听见自己的脚步声甚至是心跳声。远处偶尔隐约传来几声狗叫声。只见田野里草木丛生,几乎看不见一个行人。树林和草丛中一片昏暗,像一张张巨口,等着吞噬胆敢进入的人。不知什么时候,月亮悄悄地站到了天上,冷冷地看着地上的一切。

形象因“晚”字而鲜活。屠户为什么起初惧狼,后又奋起杀狼?因为天“晚”。天晚,屠户辛劳一天,十分疲乏,战狼的底气不足;天晚,田间土路上几乎不见行人,屠户等待救援的希望渐渐破灭;天晚,屠户急于回家,不想多事,所以投骨给狼,希望相安无事。狼为什么贪心不足,步步紧逼?也是因为天“晚”。天色越来越晚,夜幕慢慢降临,世界成了狼这样的夜行猛兽的天下;天晚,隐伏一天的狼饥渴难耐,欲壑难平;天晚,屠户孤立无援,狼以二比一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

情节因“晚”字而多姿。屠户惧狼,投骨给狼,直到骨尽才不得已奔到柴草堆下,背靠柴堆,弛担持刀,奋起御狼。狼放肆地跟随屠户,不满足于一两块骨头,吃完骨头还想吃屠户;在屠户决心背水一战、奋起抵抗的情况下,在双方剑拔弩张的紧张形势前,前狼竟然“目似瞑,意暇甚”,悠闲假寐,后狼悄悄从容不迫地打洞欲偷袭。这些情节,如果离开了“晚”字,必然会让读者感到费解,生出许多疑惑,而有了前句中的这个“晚”字,这一切都合情合理,顺理成章了。

全文阅读

母亲,我为你骄傲作文500字

“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暮然回首,在65年前的中国。上演着一幕幕让人心酸的历史史歌。

65年前,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铁蹄,践踏了大半个中国的江山。在我们心里留下满目苍凉,在我们心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惨痛。流离失所的同胞在沦陷的国土上苦苦挣扎,抗争。原来美丽的家园被侵略者摧毁得支离破碎。

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者占领了南京城,对中国军人和南京老百姓进行了长达6周惨无人道的血腥大屠杀。据载,日军在南京有组织的集体屠杀28案,包括被集体枪杀和活埋的计19万余人,零星屠杀28案,仅被收埋的尸体就达15万具。日军在6周内共屠杀南京市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官兵共30余万人,这一幕幕景象,一个个数字,是多么让人心酸!作为一个炎黄子孙,一个中国人,我们永远也不能忘记这段耻辱的历史!

终于,压迫让人们反抗起来了。就算是日本美国的飞机大炮精良装备又如何,炎黄子孙却靠着步枪这些落后的武器战胜了侵略者,这需要何等优秀的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啊!

2008年,当我们数着倒计时到零的时候,我心沸腾了,鸟巢沸腾了,绚丽的烟花照亮了美丽的北京。中国能举办奥运会了!正是因为我们中国国力雄厚。中华儿女无不为此而感到骄傲!而奥运奖牌总数第一,完美的100分,是我们奥运健儿作出的完美答卷,第一次在世界面前证明了我们!

母亲!我为你骄傲!

实验二小六年级:余沁莎

全文阅读

附:第十八届“黑蓝小说奖”授奖词

在黑蓝有一句经常被听到的话:“现实本来流动不居……”是的,一切都在改变,一切都在流逝。在这个流动不居的现实世界里,我们总奢望会有那么一点光亮、一根荆棘、一个手势、一些情感、一种写作不会改变。司屠的写作就给我们以这种“不会改变”的信心,它成为写作的日益膨胀而晦暗的地图上的一个标志,虽然细小,但是明晰。

司屠这个名字很像笔名,也的确是一个笔名,司屠原名姚来江,1998年开始写小说。

如果把司屠发在黑蓝小说版里的帖子搜索出来,排成排、连起来看,会发现他许多小说都侧重于书写行进中的状态,《在路上》、《出山记》、《世界》、《夜行》、《同行》,一直到新近贴的《在继续之中》…-以清醒的态度、细致坚韧的语言,表达了个体内心在遭遇了不断变动的物质世界的重重阻隔之后,由怀疑到自我否定,再从迷失的困境中突围而出,最终迈向相对平衡的回归之路。作者冷静的笔触伸向目常生活的内部,以金属般的洞察力揭示了人际间的局促与疏离,然而又因为他几乎是一以贯之的悲观气质,原本失血的生活琐碎被反刍后重新加工成为投射着带有鲜明的作者风格的特殊碎片,以此串成一个完整的,属于司屠个人的“现实世界”。

《同行》是清醒的作者写的一篇清醒的小说,小说用心抓住日常生活中熟稔又陌生的一个个瞬间,合理运用心理描绘、独自、回忆、镜头般的特写小动作、背景、光线等技巧,营造出微凉薄暮、必有离分的“同行”氛围,表达出作者对写作乃至世界的独特认知:“他希望那会是一个不同的小说……但实际上他很清楚不存在什么新的起点。新的起点之类只是便宜的说法,所有的一切都是一脉相承的……”正是这利,在一脉相承中传达出的稳重和放心,正是这种以自身作贝磨炼出从沙子到珍珠的距离般的“精神苦行”,才给我们这些同样在暗夜中潜行的写作者以情感的支撑和理性的疏导,使我们不畏前行而在不同的写作道路上“同行”。

司屠和另外一些朋友们,他们一直都只在写自己,写自己的哀伤、自已的洞悉法则,以至于这些点滴形成了他们自己笔下的世界。他就是写自己的那点事。可如果一个人认真写他这自己的那点事,写得毫不怕沉闷、写得异常耐心、写得人定而少虚荣急躁之心,那么他的那点事,早晚就会有一些成了他人的事,成了别的某个人的事,成了大家心里的事。首先认可于司屠“标志性”的坚韧恒常的小说风格,其次认可于他写出了“大家心里的事”,我们把第十八届黑蓝小说奖授予司屠――姚来江。

2010年3月

全文阅读

尽多地留下幸存者的口述

今年12月13日,将是南京大屠杀75周年纪念日,近闻,新一轮抢救证言的行动已经展开。据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介绍,南京拟成立大屠杀幸存者口述史分会;“新浪江苏”总编辑冯晓婷已向亲历南京大屠杀的老人发出微博开通邀请,目前有6位幸存者在新浪开通认证微博,讲述历史。

虽说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先后建立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等一批纪念设施,大面积统计了遇难者的总人数,2010年12月还延长了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单墙,新添了1655名遇难者的姓名,但对那些历经坎坷而年薄晚暮的幸存者的价值意义却重视不够,按国际上口述史的规范所做的抢救史料工作步履蹒跚。而这些有血有肉且年事已高的幸存者寿数有限,相继谢世,口述史更是显得落寞。1987年,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尚有1756名,如今25年一晃,失去近九成,目前仅约二百人。尽快尽多地留下幸存者的口述,让他们讲述亲历、见证历史,使这一惨绝人寰的事件具象化,已是刻不容缓、时不我待的事了!

历史决计不是抽象的观念思辨,它首先是鲜活的人的“活动的综合体”(黑格尔语),而像南京大屠杀这样的历史事件更是具体的血染的人的“生存断面”,光是以抽象的“不忘国耻”来警示世人,光是以统计遇难者的方式来体味痛楚,缺失对幸存者口述的大量、深入、全面的采集和挖掘,那是难以客观地再现“生存断面”的,历史这一“活动的综合体”也将是残缺不全的。倘若没有及时留下幸存者口述,那么,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源将会在不经意中悄无声息地风化,最终销声匿迹,彻底褪出中华儿女的记忆版图。

证据学的常识认为,犯罪证据主要是人证和物证。任何证据的消失都会给确认罪行带来“有口难辩”的结局,因此,任何受害国在清算入侵国罪行时,极为注重收集和保存证据。相对物证而言,人证可以起到丰富、坐实、补充物证的作用,它对罪行的指认具有更大的证明性和更强的威慑力。而幸存者口述便是人证的一个颇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证言直接而非转述,亲历而非耳闻,虽然它难免存有碎片化、简约化的不足,但一旦集束和互证,其证实的力量足以使罪犯难遁其形。

“抢救历史”的工作,政府固然责无旁贷。如何在国家发展规划中保存历史遗迹、丰富历史资源?如何在财政拨款中留有向幸存者提供生活资助等的款项?政府倘无这些作为乃是一种渎职!但是,我国的学术界、民间组织是否也值得反躬自问:我们在“抢救历史”方面做了多少工作?我国民间组织本来就不发达,而学术界又常是围绕政府中心工作转,使得像幸存者口述这样的“抢救历史”工作严重缺位,即使幸存者想口述,又有哪位学者心甘情愿放下高端学术研究去干他们视为的“下里巴人”?

在本文结束时,我想引用犹太裔汉学家舒衡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博物馆的光照之外》中的一段话,与读者一起反思:“抽象是记忆的最狂热的敌人。它杀死记忆,因为抽象鼓吹拉开距离并且常常赞许淡漠。而我们必须提醒自己牢记在心的是:大屠杀意味着的不是600万这个数字,而是一个人,加一个人,再加一个人……只有这样,大屠杀的意义才是可理解的。”

(作者为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

全文阅读

悲愤——《南京大屠杀》观后感作文300字

1937年12月13日

72年前处在水深火热中的南京,

却是野兽疯狂屠杀的开始。

鸟儿那划过天际的哀鸣,

是否注定了40多天的悲惨?

风一阵又一阵地刮起,

空气中弥漫着令人窒息的杀气。

杀人比赛,

全文阅读

他不是杨过,他是钓鱼城的张珏

上世纪九十年代,金庸小说如蝴蝶效应般席卷我与同世代人的生活,从繁华洛阳到女真部落,从燕子坞到桃花岛,从缥缈峰到绝情谷……直到成人,直到时间让人学会遗忘。无数时光逝去,直到心如止水。唯有深深记得一个人――杨过。至情至性,至真至爱。前半生的伤,后半生的狂。郭靖却望他成为红尘中的大侠,“行侠仗义,侠之小者;为国为民,侠之大者。”金庸最终成全了他,是在襄阳大战――襄阳城外飞石击杀蒙古大汗蒙哥,解蒙兵之围,杨过成了神雕大侠。《神雕侠侣》里的襄阳大战真实历史里就发生在重庆的合川钓鱼城。而据史考,杨过在历史上也确有其人,带着宋末元初南宋将领张珏的深刻烙印。

我是前年四月去的钓鱼城,当年蒙宋之战的一字墙还依稀可见,波浪因风而起,那隐在水流下面的躁动,仿佛沉寂了七百年的血雨腥风随时要喷薄而出。

南宋淳佑二年(1242年),四川安抚制置使兼重庆知府余阶为抗击蒙古军,在此筑城,迁合川及石照县治于此,钓鱼城由此而生。坚固的石城筑在悬崖之巅,南、西、北三面据江,远远望去,峭壁千峋,城于暮霭之中若隐若现。其得天独厚的地势,俨然兵家雄关。

1258年,蒙古铁骑铮铮,一路粉碎着命途多舛的赵宋王朝。次年2月,蒙古军兵临合州。

历史不缺乏郭靖那样精忠报国的铁骨男儿,合州知州王坚与副将张珏就是如此。他们早就固城存粮,垦良田掘水源,严阵以待。甚至与四川军民沿江河及枢纽道路,择险山筑城设防,构建了完整的战略防御体系。今时今日,沿着钓鱼城古战场的遗址,走过八公里城垣、八座城门、炮台、墩台、栈道、武道衙门、步军营、水军码头,还可以看出,每一处炮台的设立,每一段城墙的安放,都背负着战争的残酷和守将的深谋远虑。

从公元1242年到1279年,合州军民在王坚、张珏的率领下,凭藉钓鱼城天险,支撑南宋江山达36年之久。1279年7月27日,蒙哥暴毙钓鱼城下,留下遗言,日后攻下钓鱼城,当尽屠城中之民。关于蒙哥的死有多种传言,最传奇的一种就是说蒙哥正是被当时的“四川枭将”张珏击杀,也就是金庸笔下襄阳大战中杨过的原型。1517年(明正德十二年)合州所立的《新建二公祠堂记》石碑碑文佐证,蒙哥是“中飞矢而死”。

正如《神雕侠侣》所写,蒙古和宋军交锋以来,从未有如此大败,而一国之主丧于城下,更是军心大沮。蒙古大汗之位并非父死子袭,系由皇族王公、重臣大将会议拥立。蒙哥既死,其弟七王子阿里不哥在北方蒙古老家被得王公拥戴而为大汗。忽必烈得讯后领军北归,与阿里不哥争位,兄弟各率精兵互斗。最后忽必烈得胜,但蒙古军已然大伤元气,无力南攻。

《神雕侠侣》至此完美结局。但历史总归是有后续的,不论悲凉抑或壮美。

全文阅读

有关元旦的诗词大全精选

元旦,即世界多数国家通称的“新年”,是公历新一年的第一天。下面是小编特意整理的有关元旦的诗词大全精选,希望能满足各位的需求,看完后有所收获,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

1、《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2、《检举田家元日》(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全文阅读

擎着理想的灯盏一路向前

谁的生命中不曾有过大风大浪?谁的生命中不曾经历过暴风骤雨?要获得圆满的成功,就要劈风斩浪,就要直面暴风骤雨的洗礼。这就需要我们有一盏理想的灯盏照耀前程,有一柄写有永不放弃的雨伞将我们一路陪伴。

上帝赐予了我们黑色的眼睛,为的是让我们用它来寻找光明。暮色四合,长路漫漫,又该如何前行?我们需要一盏灯,一盏能够放射持久光芒的明灯,它的名字叫理想。手提这盏灯,生命便会以奔跑的方式前行;手提这盏灯,穿过漫漫黑夜之后,迎来的就是东方第一缕胜利的霞光。中国工农红军手提这盏灯,过草地,爬雪山,强渡大渡河,胜利到达陕北,揭开了中国革命新篇章;失去双臂的刘伟手提这盏灯,穿过黑暗笼罩的处境,终于走上了众人瞩目的舞台,弹响了令人陶醉的钢琴曲。你与我,手中不该持有这盏灯?

风雨之后的阳光温暖而和煦,风雨之后的彩虹绚丽且夺目。然而每一次风雨欲来之际,却也是昏天黑地,狂风呼啸。携一柄雨伞,在疾风暴雨的天地间,撑起属于自己的一方天空。这柄伞的名字叫永不放弃。有了这把伞,我们便能够不惧风雨,勇往直前,笑迎人生。屠呦呦是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的。就是说,她失败了190次,如果是一般人,不用说190次,就是90次,也早就放弃了。可屠呦呦没有,她在坚持,一次又一次的坚持,直到坚持了191次。成功之神终于被她感动了。可以说,拉斯克奖是对屠呦呦不言放弃的肯定。你与我,手中不该持有这柄伞?

你与我,正青春年少,不该浑浑噩噩熬日头。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我们的父母,都把对未来的希望寄托在我们身上,我们能没有理想?通往理想的道路,有平坦,也有坎坷,甚至还有泥泞。如果遇到坎坷,遇到泥泞,我们怎么办?放弃吗?要知道,说不定这是成功之神有意用坎坷、泥泞来畏惧我们,考验我们的意志、毅力和耐心。想到这些,如果我们因为劳累、痛苦而放弃了前行,岂不后悔?朋友啊,永远记住四个字:永不放弃!

有了理想的灯盏照耀前程,有了写有永不弃弃的雨伞将我们陪伴,那么,朋友啊,现在请我们上路。

满分解密

观点鲜明,材料充实。本文紧紧扣着“要成功,就需要有理想,在困难、挫折面前永不言放弃”来行文,用中国工农红军的材料,用刘伟、屠呦呦的材料,做到了观点鲜明,材料充实,论述充分。

巧用修辞,艺术表达。作者多次使用反问句,在充分说理的同时,使得语句充满感情;谈要有理想,谈要永不放弃,都使用比喻,深入浅出说理的同时,增加了文采。

全文阅读

徒手钓鱼 第10期

一个小姑娘穿着哥哥旧衣改小的蓝布衫,用书包带系着一条长鱼走过黄昏的薄暮,那样的时刻仿佛她是一位身怀绝技的屠龙高手。

学校和家之间有许多条往返路线,可我最喜欢的和妈妈最不让走的就是顺着小堆河回家。因为小堆河两岸走的人少,不是有蜜蜂就是有蚕豆……,一路走下来步步有惊喜、处处见乐趣,这给童年的我带来无尽的诱惑。那天放学后四顾无人,同村的小朋友都已先走了,估摸着不会被人看见而向妈妈告密了,所以一路蹦着顺小堆河回家。走到中段的时候,发现河边有气泡向外冒,立即停了下来趴在河边看,原来河边有一个洞,泡泡就是从洞里向外冒的,以我多年跟随爸爸和哥哥提壶篓的经验判断,洞里应该是一条长鱼(学名黄鳝)。当时就急了,回家喊人来不及了,不喊又可惜了。

情急之下用一根树枝乱撅一气,好不容易捉到半条蚯蚓,没有钩只能用青草条把蚯蚓系在树枝上,长鱼可能看我人小,瞧不起我,一口咬下去连钓(树枝)带饵全拉下水了,想想天快黑了,只有放弃,再不回妈妈又该发火了。可是长鱼却在此时把头蹿得老高,大有挑战的意味,于是顽性不改的我又折回来,坐在河边,准备徒手跟长鱼斗几个回合,我把小手伸到长鱼嘴边,它一张嘴我就把手缩回,它不张嘴我又把手伸过去撩它,一来一回,一回一来……完全忘记了时间的存在,不知过了多少个回合,突然长鱼一大口将我的手给咬住了,我竭力一甩把它给甩上了岸,上岸的长鱼飞快地想逃走,我拿起书包欲按住它,可是哪里按得住啊,于是手脚并用,用书包打,用脚踹,好容易把它弄得不动了,自己却成了一个小泥人,书包带也被拉断了,就势用它系着长鱼拖回家。

一个小姑娘穿着哥哥旧衣改小的蓝布衫,用书包带系着一条长鱼走过黄昏的薄暮,那样的时刻仿佛她是一位身怀绝技的屠龙高手,夕阳下的乡村是唯一的证人,炊烟笼罩下的河流是不可多得的好友。

我清楚地记得妈妈是在看到我后,才做出急着到处找树枝要揍我的样子,如果我再有半个小时不回,我想她一定是会哭的。爸爸一看我这个样子,就对妈妈摆手。“你怎么捉到的?”我不回答爸爸的问话,却把小手向后缩,爸爸拽过我的手一看,又红又肿,就什么也不问了,把他平常喝的白酒倒在我的手上消毒,那时没有什么消炎药,离诊所又远,爸爸把妈妈用来喂小鸡吃的土霉素也喂我一颗,对此我一直耿耿于怀,质问爸爸妈妈逢人就说如何如何娇惯我,可就让我吃那个!那可是小鸡吃的呀!爸爸妈妈却只笑从来并不争辩。

第二天醒来后我开始跟爸爸说,“关键是甩上岸后我弄不走它,长鱼太滑了。”爸爸笑着说“你可以把小蓝褂子脱下来兜着它啊”,“不行,它游得太快太快,脱褂子的时间刚好够它逃走。”……妈妈听到我们父女俩的对话生气地对爸爸说,“你能不能教点别的?”爸爸并不理会她。多年后我终于明白,我从爸爸那里拿走的是生存的本领和取胜的技巧,而妈妈考虑的仅仅是她的孩子生命的安全和人生的平安。

全文阅读

巧用如花妙笔 绘出节日画卷

【诗中节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尤眨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元日》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欧阳修《元夕》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韩《寒食》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