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艺术作品赏析论文

艺术作品赏析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音乐鉴赏中的理性与审美

摘 要:文章从多个方面阐述了音乐艺术鉴赏的对于音乐艺术文化发展的重要性,针对不同音乐创作类型采用理性鉴赏与审美探析方式深入音乐艺术世界,旨在促进音乐艺术欣赏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音乐鉴赏;理性;审美评价;探析

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9-0118-01

通过音乐鉴赏理论的掌握能够获得基本的音乐艺术审美素质,并能够运用理论知识对一般音乐作品进行相关的审美评价,音乐作品的鉴赏与审美探析是更深层次接触音乐艺术文化的方式,有利于激发广大音乐爱好者对于音乐艺术文化的热爱情感,从而进一步推广音乐艺术。

一、音乐鉴赏中的理性探析

音乐艺术的理性认知与审美有利于深化观众在音乐艺术欣赏过程中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从音乐艺术所涵盖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作品内在情感思想等对作品进行分析,且在理论知识上加入个人对于音乐艺术的理解才能实现对于音乐作品的正确鉴赏与评价。在对音乐作品从艺术文化角度进行鉴赏时,应就其音乐风格、音乐体裁等进行分析。面对不同类型音乐作品,其理性认知的内容也都不同,因此音乐鉴赏中的理性认知主要从两类音乐作品入手:

(一)针对声乐作品的音乐理性探析。声乐作品是由多种音乐创作元素融合的音乐艺术,其中音乐旋律及音乐歌词是其主要部分。在对该类作品进行鉴赏与评价时,不能将歌词与旋律互相独立,应在两者结合的状态下,根据鉴赏者个人的音乐理论知识分析,形成一定的音乐艺术审美感受。

(二)针对器乐作品的音乐理性探析。在对器乐作品进行理性认知与审美鉴赏时需要同时考虑到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者当时的情感以及创作目的等,相对声乐作品的鉴赏显得更加复杂深刻,音乐鉴赏课程主要围绕器乐作品的深入探析来开展,这对于欣赏者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以及个人的音乐思想情感要求都较高。

全文阅读

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研究

摘要: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已经使用多年,2011版的课程标准也在修订之中。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鉴赏必修课研究性学习的教学问题是我们依然需要认真研究的领域。长期以来,我校结合教育科研课题,在音乐课程标准以及艺术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在高中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研究方面进行研究实验,取得了一些经验与体会。在此将我们的认识和体会做一个汇报,抛砖引玉,恳请得到各位同行及专家们的指教和帮助。

关键词:鉴赏课程;作品分析;方法创新

中图分类号:J60文献标识码:A

一、艺术作品分析与鉴赏教学的总的思路

音乐发展史的全过程所揭示的音乐美的本质和音乐审美的基本规律告诉我们,艺术源于生活,所有的音乐作品从美学理论上来看,其产生发展基本源于音乐模仿说,音乐情感说、音乐愉悦说、音乐形式说产生这四大观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唯物史观告诉我们:“存在决定意识。”高中音乐鉴赏课围绕音乐作品鉴赏与评价展开的课程。音乐鉴赏课以及音乐研究性学习的重点,一是音乐作品的欣赏与体验,二是音乐作品的审美与评价。(由于音乐作品与生活情感文化科学密切联系,又与相关艺术作品如美术、戏剧、舞蹈、雕塑、建筑息息相关,所以这里我们讨论作品时不再局限音乐作品,所以以下均冠以艺术作品艺术家来进行讨论。)首先必须解决如何正确的分析评价中外音乐史上的众多音乐作品的问题。那么分析评论的思路和框架是什么呢?解决好这个问题对教师和备课、讲评的意义十分的重要。

法国艺术评论家哲学家丹纳在他的著名著作《艺术哲学》提出的思路为艺术作品鉴赏分析的教学提供了思路。他的思路借鉴了生物遗传学、人类发展学、艺术哲学的基本观点。丹纳认为:一个艺术家的作品和他的生活、家庭、社会地位、阶级地位以及周围的艺术家圈子有着密切关系;和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受各种要素的影响,更和特定时期的社会、政治历史重大事件、艺术潮流、社会审美追求、观众趣味密相关。从遗传学和人类学的角度,结合艺术哲学,丹纳认为,一件艺术作品就像一颗种子和植物的生长一样,需要空气、阳光、水分、温度。周围的环境对这颗种子的生长产生重要影响。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参阅有关艺术评论的著作,我把丹纳的观点加以归纳总结,形成了一个分析艺术品的基本框架,经检验教学效果良好。以下为分析作品的基本思路与框架:

1.有关音乐知识、乐理知识及这些知识演变过程的有关情况。对关于艺术作品的表现手段、基本理论、技能技巧的特点与技法的研究是作品鉴赏研究的基础。因为艺术作品表现的基本手段与音乐作品的基本观念与风格流派的产生与演变发展的脉络是紧密相连的。

全文阅读

对新媒体艺术的审美诠释

摘要:新媒体艺术是上个世纪末出现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新媒体艺术用现代科技与传媒最新技术为基础,且不全部依靠艺术创作者的娴熟技能,而主要是运用艺术家的想象力来绘制新的视觉感受,由此新媒体艺术的审美特色也越发突出地展现在审美交互主体性与审美体验主动性两方面。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 审美诠释

新媒体艺术指的是用现代科技与传媒最新技术为基础,把人们的理智思维与艺术灵感合二为一的,用电脑、数码技术、录像与胶片技术、网络结合而成的一种新型的艺术模式,它包含有影像艺术、虚拟现实、电子游戏、动漫、网络艺术、数字图像和实验性音响等。以依靠新技术、重视现实问题为特点的新媒体艺术正渐渐走进当今人们生活的视野。新媒体艺术在迎合科学技术的进展和人们审美转变的需要方面,在传统艺术和新的艺术载体融合、革新方面,是对视觉感受的补充,也是对原来美学观点的冲撞,所以新媒体艺术的审美特点越发突出地表现在下面两个方面。

审美交互主体性:由独白到会话

在原来的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一直是在和审美客体的冲撞行程中获取自身的主体性规定。主体客体形式或主体中介客体形式会使主体在审美活动中能够用一种“距离感”来看待种种艺术作品,并从中获取美的享受。在艺术的具体活动中,这种形式被分为作者作品的写作关系与读者作品的阅读关系。在这种形式中,作者和读者间的互相交流几乎没有。这种创作和欣赏主体的割裂关系主要是因为技术原因。特别是在纯文字书本的阅读中,阅读仅仅围绕着作者的主体性铺开,读者唯有以屈从的心态去阅读,而最后或者接受、或者拒绝。

技术的飞速发展变换了这一原有的主体审美模式,以电脑、数码技术、网络等技术相融合的新媒体艺术作品正渐渐变换着主体关系和艺术交流的模式。审美主体性理论慢慢被审美的交互主体性理论取代。交互主体性理论用主体―主体方式或主体―中介―主体方式来确认人和人的相互交往关系,表示一种新型人与人关系的创立。在艺术具体创作中形成的乃是作者和读者密切联系的方式:作者―读者或作者―作品―读者方式。此种理论将使艺术的创作与欣赏密切关联,因此致使艺术的产生与接纳进入一个新的空间。为了提升人和人之间交流的功效,平常生活中人们常常运用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看法。

作为支撑新媒体艺术的现代技术,多媒体计算机的优势是可以快捷和可靠地交流与变换信息,相当容易协助人们高效且快捷地交换文字、言语、脸部表情、影像等重要交流元素,所以能给人和人之间的交流提供“临场感受”与“好的交流情绪”,进一步协助作者和欣赏者建设起友谊之桥:对方能够相互尽可能地展示各自的想法,对那些都关注的主题能互相了解。“临场感受”乃是新媒体艺术在协助艺术创作和欣赏时,渴望达到交流目标的一种重要方法。

此种动态交互有两种存在方式:一种是由作者本人独自创作艺术作品,马上把作品公布于众,通过BBS或作者本人的Email,迅速从民众那里看到他们对作品的评论和看法,然后把这些看法和意见展现在作者对作品的整改或尚未完成部分的创作之中。第二种存在方式则是由作者与欣赏者一同创作作品。新媒体艺术冲破了原来的在特殊地点和特殊时间中的作品展现形式,任意一个人,无论在哪个地方,只要他拥有基本的上网设备和交流技术,他就能够参与到作品的互动过程之中。欣赏者能够依据自己的了解与爱好,对艺术作品作改变,创作出适合自己审美情趣与想象的新的艺术作品。这种新的艺术作品已不是留在欣赏者思想意识中的审美经验,而是被欣赏者的再度创作变成现实的艺术作品,艺术作品的原创者与欣赏者间的隔阂已不存在。作者依据欣赏者的变动还能够继续从事自己新的作品,这种互动坚持下去,事实上就导致了每位参加者都有两个身份:既是作者又是欣赏者。作为作者,他需要主动参与到原来那个作者的创作中去;作为欣赏者,他也需要准时地反馈欣赏者的看法。此种作者和欣赏者两方的互动就极好地呈现了审美的交互主体性,实现了由单独的作者的“独白”向双方的作者和欣赏者的互相“会话”。

全文阅读

高校艺术赏析课程设计探析

【内容摘要】高校艺术赏析课程以直接将专业艺术知识与艺术情感相结合为课程设计与教学的根本目的。文章依据艺术作品赏析课程的特性和艺术教学的规律,按照艺术类课程组织的相关流程,指出首先应该选择有明确教学目的,并与实际生活相融合的艺术作品,之后从课外准备、课内组织和课后组织三个层面探讨了高校艺术作品赏析课程教学的理念与思路,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高校教育 艺术赏析课程 能力培养

高校艺术赏析课程是高校课程教育发展起来之后在艺术领域形成的新学科。高校艺术赏析课程教育的内容直接来源于艺术作品,以直接将专业艺术知识与艺术情感相结合为课程建设与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艺术教育感性形式的优势,联系实际作品,做到以情切入和以理指导的结合,从大量的精品艺术作品中筛选出代表性作品,在综合加工和系统集成的基础上,给予细致的准备和科学的组织,加深学生对艺术作品的理解,继而从更深的层次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一、高校艺术赏析课程存在的问题

艺术欣赏是人们的感官接触到艺术作品时产生的审美愉悦,是对艺术作品的感知、体验、理解、想象、再创造等综合心理活动。近年来,艺术作品赏析在我国高校艺术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经过长期的授课实践,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授课教师如何应对艺术赏析条件的不足;艺术教育让学生和家长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经济成本,如何使教育成本获得更高的回报;在艺术类学生数量增长的背景下,如何提高优质艺术作品的利用率;如何解决艺术赏析教学中学生对国外艺术作品的理解偏差;如何保证授课中教师对所授艺术作品的充分讲解;如何改进完善艺术赏析课程教学过程中艺术作品的应用等问题。

二、高校艺术赏析课程作品的选择

艺术作品赏析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以此为载体讲解艺术课程的核心理念。代表性艺术作品的引进不仅会带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革新,还会为传统艺术教学理念带来革新。

首先,赏析课程所提供的艺术作品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艺术传授要与中国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相结合。目前很多教师本着向西方学习的心态,选取的艺术作品以外国艺术家的作品居多。笔者认为,在作品的选择上应注重民族特色的作品的引入,引导学生更多的关注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使学生在了解本民族艺术的基础上,再去了解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的艺术。

全文阅读

美术鉴赏的性质和特点分析

摘要:美术鉴赏活动的开展是对美术体系内容的填充,而与美术鉴赏有关的理论知识可以被视为培养鉴赏者美术素养的基础知识。积极对美术作品的内涵进行鉴赏与分析,是鉴赏者表现出的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他们对艺术作品价值判断以及再创造的过程,其可以被认定为人类审美消费的一种形式。此外,美术鉴赏活动的开展能够将鉴赏主体与鉴赏客体之间的审美价值的统一性表现出来,是鉴赏者审美经验与审美再创造统一性的外在体现之一。

关键词:美术;鉴赏;性质;特点;分析

所谓的美术鉴赏,可以被理解为鉴赏者在对美术作品观摩的过程中应用自身的认知能力、生活阅历、道德素质以及审美观念对作品的意境与内涵进行体会、分析、辨别、理解、认可以及想象的过程。其作为一种特别的美术接受形式,具有娱乐、享受等多样化的性质,有助于陶冶欣赏者的性情。本文作者结合相关美术作品,进而达到对美术鉴赏的性质与特点客观而深入分析的目标[1]。

一、分析美术鉴赏的性质

由上文简要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美术鉴赏是一种性质特殊的美术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鉴赏者的情趣、品位得到提升,身心得到放松与调节,同时调动了鉴赏者对艺术境界追求的积极性,此时他们也会客观的去认识以及挖掘艺术作品的价值深度。总之,一部优秀美术作品的完成时建立在建设的基础之上的;美术鉴赏具有使心情愉快、陶冶情操以及塑造自我的功能。此时,美术鉴赏的性质大体上是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美术鉴赏使一种审美享受。其携带这一性质主要是因为距离感、假定性和超越感的存在。所谓的距离感,就是说被鉴赏的美术作品能够将人类思想的改变、文化发展的情况以及文明更替演变的过程展示出来,例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这一美术作品以素描的形式将观者对事物观察的准确性表现出来,真实的将15世纪末期犹太人生存的面貌展现出来。鉴赏者隔着时间的跨度对本部美术作品进行赏析之时,将会获得不一样的情感体会,此时现实与美术作品之间产生了距离美;所谓的假定性就对鉴赏者提出了相关的要求,充分的利用自身的想象力,将美术作品中虚设的背景、情节等勾画出来,将特定的美术语言转化为惟妙惟肖的形象图,这是非现实的,但是对鉴赏者来说是审美上的再创造;超越感就是鉴赏者对作品进行赏析的过程中思想与现实之间的跨度,不考虑个人功利以及物质实用性等因素,而专注于审美价值的方向;二是美术鉴赏可以被视为艺术再创造的一种形式。通常认为,鉴赏是在创作之后才出现的一种行为方式,作品的质量直接关系着鉴赏的效果这一定论是较为肤浅的,因为美术鉴赏不是对艺术作品价值评判的一种被动回复方式。而之所以认为美术鉴赏可以被视为艺术再创造的一种形式,主要是因为观赏者始终是积极的、主动的去参与艺术作品意义的构建等环节,此时若没有鉴赏者的加入,艺术家笔下的作品就不够完美。由此我们可以推断的是一件优秀的作品的出现出来需要创作者的努力,还需要鉴赏者的认知理念以及审美情趣去将空缺有效的弥补,此时美术作品的意义更加的丰满,因此可以说鉴赏环节的落实使作品得以再创造,此时鉴赏演化为观者审美能力再创造的一种行为方式;三是美术鉴赏时观赏者对其艺术价值的判断。观者在对美术作品进行鉴赏之时总会对其造型结构、色质优劣有所评价,对其主旨以及内涵做出评论,这是普遍存在的理性现象。而对于美术鉴赏而言,其主要包括情感的、艺术的判断,此时情感发挥着主导的作用,其将鉴赏者爱憎好恶、抑扬褒贬等品质体现出来。例如鉴赏者在对梵高的《向日葵》进行欣赏时,在辩证思维的引导下,能够体会出梵高在最为痛苦煎熬的生活中对自然、朴实、阳光精神境界的向往与追求,这件色彩对比强烈的作品对法国的野兽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效果。总之,这一性质存在于美术鉴赏中,使欣赏不再是单一化、公式化、概念化,同时也使鉴赏意识与审美情趣建立健全。

二、探究美术鉴赏的特点

1、使鉴赏者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

这是因为美术作品将丰富多彩的世界展示给观者,自然景观也好,人文景观也罢;此外美术作品中渗透率创造者的情感与情绪,或激愤或低沉,鉴赏者超越了文字的局限性,去感悟精神世界,开拓眼界;“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术鉴赏的又一特点是能够协助欣赏者强化自身的审美能力,在艺术的熏陶下,欣赏者的思想道德素养明显的提升,此时的对美术作品的赏析使观赏者的身心得到了良性的发展与成长;另外,不同的美术作品中涵盖了不同地区的、不同民族的民族精神以及境界的差异性与共同性,此时鉴赏环节的启用,协助鉴赏者开发自身的智慧,建立健全了审美情趣;当然,鉴赏环节的开展具有的最大特点是使美术作品得以再创造,这是因为鉴赏者在情绪情感的变化之中,传承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将新鲜的元素再一次融入进行美术作品之中;

全文阅读

论高校艺术赏析课与当代美术机构的结合

摘要: 艺术赏析课是为高等院校非专业类学生开设的综合素质选修课 。其以尽可能多的接触到美术本体为前提进行授课,才能更好地达到对艺术作品评析、欣赏。已有的讲授和多媒体展示授课方式并不能充分满足这一课程根本目的。而当代我国各种美术机构在提供公共美术教育方面的职能在艺术赏析课中也长时间没有起到应有作用。本文以课程本身特点和美术机构发展状况为基础,力图通过对有关部门提供美术机构的数据统计分析、实地调研和授课经验积累,揭示高校艺术赏析课与中国当代美术机构结合是可行的,但结合的策略应该是多样和因地制宜的。

关键词:高校;艺术赏析;当代美术

艺术欣赏课是为高等院校非艺术专业类学生的综合素质选修课之一。目的是提高选修者对具体的艺术作品形式和内容形成相对专业的欣赏视角,提高艺术赏析能力,从而提高个人人文素质。艺术赏析课程按照赏析的对象分为中国、外国以及特定种类艺术的赏析,本文所提及的主要是视觉艺术赏析课程。这种课最为常见的上课形式就是讲授和多媒体相结合,并集中授课。其较之传统上课方式固然丰富和生动。然而根据作者教学与研究,即便有严谨系统的理论支撑,通俗易懂的讲解和丰富的多媒体展示,从教学效果上来看始终差强人意。问题主要体现为:对于艺术的认知有模糊感,受制于课程上提供的视角和理论;有距离感,对作品的把握仅限于多媒体能够展示的精度和方式;有冷漠感,对艺术及作品的产生、存在和发展所具的各种价值没有兴趣。其本质上来看是上课的形式将学生束缚于课堂上和教学框架中,缺乏和艺术本体的直接接触,无法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如果论尊重个体判断和提供自由学习艺术的场所,当数美术机构。本文所指的美术机构主要是指与美术接受相关的机构。。这些美术机构与艺术赏析课相结合的可能程度和方法是本文将要讨论的重点。

首先,美术机构中,博物馆是庋藏包括重要艺术品在内的历史文物的主要机构。

我国现阶段博物馆的发展状况,决定课程与之结合的程度和方法。博物馆含有很多种,其中艺术博物馆又被指称为美术馆,是以展览和收藏视觉艺术作品最为集中的一类。根据国家文物局印发《2011年全国博物馆名录》,全国核准备案,能服务社会公众,专业化程度较高且功能较完善,社会作用比较明显,而最终编入博物馆名录的有3089家,较前一年增加129家。就实际而言,一方面具有人均拥有量低,分布不均匀的特点。艺术品庋藏丰富的博物馆都分布在发达的中心城市。总体数量上来看较为巨大,但是其重建设轻收藏的现象较为多见。另一方面艺术博物馆的数量并不多,大多数都是综合性的。以2011年黑龙江省为例,共有博物馆161家,职能上兼具科研与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其中艺术作品庋藏具有一定数量的博物馆只有7家。在这其中,提供的展品以地方性的当代艺术和民间艺术为主,经典历史艺术遗存很少,更鲜有外国作品。而从决策层面来看,我国的美术馆正致力于将大学生群体作为特定教育对象而进一步的调整。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教授曾经在一次访谈中明确提出“对社会公众的基层和群体在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普遍对象之外的特定对象来组织项目,比如大学生群体……这些年,全国各地的美术馆都将大学生教育作为教育项目的重点。”

鉴于上述情况,对本论产生的影响是:一方面,能够接触到本土艺术本体较多,有利于学生自由了解此类对象,建立本土艺术认知。这对于艺术赏析的素质培养是有价值的。但是艺术赏析的对象不仅局限于此,艺术本体的丰富性和艺术规律的呈现也不是这样的条件下能够很好揭示和把握的。也并不是所有的艺术赏析课都能利用博物馆来进行完成,因此仍然需要讲授者结合赏析艺术领域给予全面的指导和补充。另一方面,学生对于博物馆的认识和利用存在不足,博物馆在现有发展情况下艺术教育只能有待发挥。同时学校虽然对博物馆资源的利用持肯定态度,但是并没有在实际行动上给予学生更多参观的机会。而基础教育阶段也没有培养起利用博物馆的习惯,且没有显示有专门的艺术方面指导和目的。造成高校阶段的学生参观博物馆的次数很少。因此鼓励和指导学生在博物馆中对美术作品进行赏析,是此类课程和博物馆结合过程中必须注意的问题。还要坚持对艺术理论和历史在课堂上的讲授,以及在具体实践中的指导。

其次,艺术专业院校是美术机构中培养艺术人才,产生艺术作品,研究艺术课题的机构。

它对于艺术赏析课程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2013年拥有艺术类普通高校95所,而在600所综合院校中,艺术专业院系作为必要组成部分亦具有相当数量。艺术作为实践性质较强的学科,其创作过程对于帮助学生理解艺术作品具有很好的作用。而艺术院校的专业教师也能够给学生更多的专业性指导。艺术学院提供的艺术作品展览也是学习艺术赏析课程的学生接触艺术作品的可贵机会。而在一些知名艺术院校中,其美术馆的收藏与展览水平甚至高于一般博物馆。这些资源并没有统计在前文所提到的博物馆数据中,却是对社会公众开放的艺术资源。实际情况是,艺术院校以及综合类艺术院校中的艺术院系与非专业的学生之间的互动同样很少,也没有相应的关注和研究。因此,艺术赏析课与艺术院校的艺术活动相结合,也是尚待探索的道路。

全文阅读

装潢艺术设计课程的赏析教学

摘要:在装潢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中,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具有积极的意义。赏析教学是装潢艺术设计专业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学生通过赏析作品内容、材料以及绘画形式,为今后学习装潢设计专业知识作好铺垫。该文从装潢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赏析作品分类与方法出发,探讨装潢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最后指出教师在装潢艺术设计专业授课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装潢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赏析

素质教育背景下的装潢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涵盖了智力、心理教育、德育、美育等内容。要想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将这些教学内容全部传授给学生,并让学生融会贯通,是不切实际的。只有结合良好的教学方法与实践训练,把健康和生存、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赏析作品的分类与角度

1.赏析作品的分类

在装潢艺术设计专业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赏析作品是比较常用的教学方式。学生通过对相关作品的赏析,对作品内容、材料、绘画形式等进行初步了解,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装潢艺术设计专业教材中的作品赏析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国内外名作赏析,如拉斐尔的《椅中圣母》、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等,这类作品以美术史为主,作品风格各异,是赏析教学的主要内容;另一类是其他艺术门类的赏析,一些作品制作精妙,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建筑、雕塑、剪纸、编织、拼贴等。

2.赏析的角度

(1)画面的直观形象画面的直观形象就是画面给人的第一视觉印象。如,在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这幅画中,当耶稣在和门徒进餐过程中说出有人出卖了他时,门徒们惊异的神情就给人们留下了直观的视觉印象;我国画家齐白石的作品《虾》,活蹦乱跳的虾在水中嬉戏的画面给人直观的视觉印象。(2)艺术风格艺术风格的赏析涵盖了作品画面的构图、色彩和表现手法等。徐悲鸿的《八骏图》采用水墨技法,通过线条的干湿、浓淡、疾徐等技法将骏马的气势和形体张力展现得栩栩如生;后印象派画家凡•高的《阿尔的吊桥》,采用有力的笔触和鲜艳浓烈的色彩,充满了活力,给人们一种明快、跳动的感觉。(3)对作品思想内容深入挖掘徐悲鸿的《八骏图》讴歌了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凡•高的《星月夜》使用短线笔触组成激荡的旋转宇宙,大小不同的星辰围绕月亮翻滚着,表现出强烈的情感冲突。学生在赏析过程中对作品思想的深入挖掘和把握,对提高知识水平具有关键作用。

全文阅读

高中美术欣赏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下的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925X(2011)06-0052-01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美术欣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不断更新,要求教师合理把握教材的同时要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把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作品欣赏放在同等地位,使美术欣赏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结合,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欣赏教学理念;切实提高欣赏教学的实效性,从而使学生的艺术素养得到提高。

关键词:有效提高 美术欣赏 教学策略

高中美术欣赏课的开设是要让学生在面对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时,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去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和体悟美术作品中内在的精神涵义,达到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以及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目的。本文就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有效提高高中美术欣赏教学的策略。

1 提高教师自身的艺术素养

新课程改革无论作何改新,如果脱离了教师这一最基本的要素,脱离了教师应具备的素养,将如何去实施新课程?就不可能发挥新课程所带来的优势,特别对于一个美术教师来说尤为重要,因此作为课程改革中的美术教师基本素养将面临新课程的挑战。

教师是美术教学活动的主体,首先扮演的是文化传递者的角色,然而,多数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并不关注作品的创作文化背景,教师自身也缺乏对当前的文化背景及这一背景对美术教育的认识,这一现象也足以说明,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提高自身艺术素养迫在眉睫。那么,如何提高美术教师的艺术素养呢?

1.1 美术欣赏课的学科特征要求美术教师有丰富的美术史、美术基础、美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等理论知识的素养以及同其他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此提高美术教师对美术学科的认识。

全文阅读

书画相融 格高气盛――高中美术欣赏教学

摘 要:美术欣赏课是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本文从美术欣赏课的实践入手,从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入手,进一步阐述美术欣赏教学的注意事项,针对问题,对症下药!

关键词:美术欣赏 兴趣 修养 创造 反思

美术欣赏是指观赏者运用记忆、知识、经验,对美术作品进行感觉、体验、分析、判断,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和审美知识的过程。对美术作品的分析、理解、评价及对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重点。开设高中美术欣赏课,主要为了让学生在面对中外优秀绘画作品时,能够进行正确的分析和评价,能学会感悟和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和精神涵义,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扩大他们的知识面,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这一目标必须经过长期的实践,潜移默化的去实现。

“艺无定法,道可旁通”告诉我们,对于美术欣赏没有固定的方法,是一个多学科共同参预的过程,人文、地理、历史科技相互交融。我们要抛弃“标准答案”有些教师往往在作品分析中坚持自己或课本的答案,故而通过暗示引导使学生完全忽略了自己的观点,而步入教师铺设的标准轨道,这种给作品贴上标签的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环境、不同人物下会有不同的观点,因此教师应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博怀,不断加强自己的艺术修养和丰富自己的知识,通过引进与美术有联系的事物来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以达到欣赏的目的,画中有诗。例如,陶渊明的诗句“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以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意境,就与北宋山水画的意境有很多相同之处,主要是作者都以客观地描写自然景色为主,这样触类旁通,穿丰富的百科知识,不仅会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会大大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欣赏的手段要多样化、生动化、艺术化。可以采用故事、提问、讨论、观察、悬念等多种形式,还要充分发挥幻灯、挂图、录像、录音等现代教学手法,但要适度。比如掺加一些小故事,这样会活跃课堂气氛,但不能只对艺术家的生平津津乐道,对画面的故事情节大谈阔谈,一旦开始分析作品却是三言两语,一笔带过,这样容易主次不分,这种“故事会”式的教学只让学生走进了作品,而不能进行深入的剖析,故而无法对作品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不仅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低估,更是对学生惰性的一种纵容,所以我们要以故事为引线调动他们的兴趣,掌握对作品的赏析理论才是重点,大致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引导学生欣赏:一是画面直观形象的欣赏,也就是画面给人的视觉印象。二是艺术风格特色的欣赏,它包括画面的构图、色彩、透视、表现手法等,主要指绘画的技巧。三是与作品相关的边缘内容的讲授,包括艺术家的生平、爱好、传说、趣闻及当时的社会背景等。四是对作品思想内容的挖掘。如:我在讲中国古代雕塑时如图:

把霍去病墓前石刻伏虎作为重点,讲课时首先把这个作品的时代背景和霍去病这个人物作了较为详尽的描述营造出课堂的氛围,调动起学生听讲的积极性,再介绍该作品的技法特点:线刻、浮雕、圆雕相结合,道家认为:形而之下谓之器,形而之上谓之道。所谓大音希声,大相无形,至乐无乐,大美不言者也如同中国画的“写意”。戏剧的“象征”等等。通过这些讲解不仅使学生了解了霍去病墓前石刻伏虎的艺术特点,也进而让学生体味到中国艺术的一种整体风貌,固然会牢记于心。高中美术教学要淡化理论的灌输,要从实际出发,围绕理论知识来赏析各类作品,诸如作品的形式与内容,所表达的情感,艺术语言,媒介材料等,谨遵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现行的高中美术欣赏主要有三种:自由欣赏式、理论阐述式和欣赏启发式。自由欣赏式主要是学生自主的进行赏析,没有理论的引导,较盲目,无所适从,往往适得其反,很难达到欣赏的目的。理论阐述式主要以理论为主,教师讲解为主,满堂灌,学生很难吸收,致使也很难达到欣赏的目的。欣赏启发式则是前两者的结合,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学相结合,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通过引导、讲解、参与分析、组织讨论等手段来让学生自己感受作品,自己做出对作品的理解和评价。从欣赏中掌握方法,寓教育于欣赏之中,从而最终达到提高审美能力的目的。这就组成了“直观感受――参与分析――比较评价”的过程,这一切的引导和提示必须要求教师要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有丰富的美术史、美术基础、美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等理论知识的素养,备课过程中要对教材进行梳理整合,并且要把知识点进一步延伸。为了丰富教学内容,必须多种渠道接受美术信息。例如:参观博物馆,重大展览,利用网络资源等,只有这样才能开阔自己的艺术视野,了解当代美术的特征,才能有感而发,旁征博引,游刃有余,开阔自己的艺术视野,了解当代美术的特征。此外还要多思考,多交流。课程教学中也要注意锤炼自己的语言,把自己的判断从推测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去感知和评价作品,如,“我体验到~”和“我感觉到~”等非定性语气,还要配合自己的动态手势,做到声情并茂。从而使学生和教师在心灵上产生共鸣,达到人文、情感、精神上的沟通。教师始终要明了自己是课堂的支配者,必须发挥出应有的主导作用。

近年来,人们开始作出反思,主要针对只重视理论而忽视人文精神所带来的影响,让学生通过美术欣赏学习,加深其对艺术、历史、文化及美术的人文价值的认识,并能促进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高中美术欣赏教学极力的影响着学生完美人格的塑造,并促进了学生全面人格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全文阅读

音乐欣赏新探

音乐欣赏的概念内涵,可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的音乐欣赏,指对音乐作品的欣赏、感受、鉴别、品评,是欣赏者获得审美愉悦和审美体验的特殊思维活动,也是一种特殊的审美活动。狭义的音乐欣赏,指艺术院校中的一门课程,是在广义的音乐欣赏的基础上,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研究、探讨、总结,既是一种特殊的审美活动,又是一种特殊的音乐学习与音乐研究活动,更是一种音乐教学活动。本文所研究的活动,更是一种音乐教学活动。本文所使用的“音乐欣赏”的概念,是狭义的概念。

一、音乐欣赏价值论

音乐欣赏在音乐教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这些重要价值,可以分解为以下几个层面进行解读。

1.艺术品位提升的价值

音乐欣赏作为艺术欣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艺术品位提升的价值。音乐是人类创造的一种声音艺术,它既是人类社会中最早出现的一种艺术,又是一种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最受人们喜爱的艺术。正如革命导师恩格斯所说:“在一切艺术中只有音乐才能产生与广大群众的合作,同时在表达力量上,音乐也是优胜者……”①因此,通过音乐欣赏可以提升欣赏者的艺术品位,培养欣赏者具有一定的艺术鉴赏力、艺术体验力、艺术感悟力、艺术理解力,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

2.美学品格提升的价值

艺术欣赏作为一种特殊的审美活动,是一种再创造活动,可以健全欣赏者的审美心理结构,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当代著名美学家彭吉象先生在其所著的《艺术学概论》一书中指出:“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这种自由的精神活动中,人的创造力也得到充分的发挥。我国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十分重视美育和艺术教育,他晚年甚至花费大量时间来研究美学与艺术方面的问题。”② 音乐欣赏作为一种艺术欣赏,自然具有美学品格提升的价值。

3.人格完美铸造的价值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