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艺术与文化论文

艺术与文化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当代艺术与文化艺术论文

随着艺术家对黑桥社会成分的介入,非盈利的艺术机构也悄然兴起。目前黑桥的非营利性艺术空间已增至六家,“OFF空间”由来自奥地利的女艺术家Bianca和她的好友创办,从起初的自己在投钱,到后来获得奥地利艺术基金会的赞助,Bianca已经将空间维持了三年,并希望以后可以建立艺术家档案、出版画册等。继“OFF空间”后,由艺术家郭鸿蔚建立的私人空间“分泌场”和由来自甘肃的年轻艺术家蔡东东、策展人戴卓群、何迟、闫冰,和杨画廊创办人杨洋等人共同创办的“我们说要有空间于是就有了空间”相继出现。与“分泌场”的私人性风格截然不同的是“我们说要有空间于是就有了空间”,虽然成立于2013年初,但空间成立后的首个项目由策展人崔灿灿策划的“夜走黑桥”,却让“空间”的知名度骤然间享誉全国。再加上“五十六度”空间、“嘿瞧”空间以及2014年3月创建并因艺术家蔡东东“万神庙”计划而名声大起的“action”空间,俨然成为黑桥村重要的也是中国当代艺术领域最具前卫性的艺术项目场所。

1活在黑桥

生活在黑桥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项全方面的锻炼与挑战。在黑桥的居民区中,狭窄的巷子,无章的商业招牌,以及乱搭乱建的现象,使原本规整的二三层楼群变得鳞次而无法栉比。除人口基数大以外,人口分布密度却呈现出严重的失调。在地理空间上划分,位于黑桥村西偏北部的居民区,一间60平米的两室一厅民宅除了主卧、次卧要独立为单位出租外,仅有的客厅也要装修成隔断间对外租售,就这样无论是幸福的三口之家还是新婚的二人世界,都要面临至少6人生活在60平米的公共空间里。由此可见,无论是从人口居住密度,还是煤气、水、电的能源消耗方面,亦或者说是二氧化碳和氨气的排放量来看,都是严重超标的。而位于村子北偏东以及东南部、南部的仓储区、工作室区则呈现出地广人稀的景象,对于这一区域的艺术家们来说,工作室的租金在每日每平米0.5到1元之间不等,自来水基本为臭的近几年有所改善,供电为工业标准,每度约在1.5元左右。在黑桥,餐饮行业曾经是一个问题,一来是像样的餐厅很少,二来是卫生无法达标,因此每次就餐后也最好订制一份与药店止泻专柜搭配的套餐,而随后开业的蓝房子酒吧,小美厨房和后院披萨,当然还有著名的六道院烤全羊,也填补了黑桥村餐饮业正规军的空缺。

2矛盾黑桥

黑桥是一个矛盾体,他的矛盾来源于其中各个方面的差异。大量的现居人口和恶劣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是杂乱的村落,退一步是繁华的望京城市;接受过高等教育思想前卫的艺术家与来源于乡土思想保守的务工人员这一对对差异促成了黑桥社会关系中的复杂性于多元性。黑桥村与其他的城乡结合处有着相同的特点,只不过与它比邻的是北京这个巨无霸的世界大都会,因此各方面的对比会显得更加尖锐。前文笔者描述了黑桥的人口分布,而巨大的生活消耗也促使黑桥村出现了大量的生活垃圾,通过雨水的渗透导致地下水资源污染,从而进一步影响人们的生活,因此,日益增长的社会人口与不断下降的生存环境成为了黑桥村的客观矛盾。除此以外,房地产开放商的风吹草动,也成为黑桥人民最关注问题,一方面看重房租便宜,文化集群努力的挤入黑桥。另一方面,因担忧随时可能发生的拆迁而惴惴不安,这似乎加重了黑桥人民生活中危机感,也成为很多艺术家创作的灵感。因此,希望长期稳定的居住诉求和国家频繁的房地产开发成为了黑桥村更大的现实矛盾。

3创新黑桥

过黑桥村是中国当代艺术最活跃、最前卫的文化地带,在艺术发展形式多样化的今天,任何单纯的媒介都已无法满足艺术家们对创新的渴望,一种全新艺术表现形式的孕育也将黑桥的艺术活动推至文化舆论的风口浪尖。由于这种艺术形式开始于黑桥而且并没有在美术史方面得到一个定性,因此,笔者暂时将其命名为“互动性的艺术事件化实验项目”(以下简称“互动性事件”项目)。对于这一“互动性事件”项目的产生并非偶然,其源于一个具有创新性的艺术集群,从最初由蔡东东,胡尹萍,江波组织,但尚未开始就已经被警方结束的“乡村马戏团”项目和同为他们策划,酷炫十足的“长安街拉力赛”,随后则是崔灿灿享誉全国的“夜走黑桥”,以及蔡东东人气爆棚的“众神殿”建庙计划,再加上刚刚结束不久的于伯公“伏特加”艺术实验项目,都是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以崔灿灿的“夜走黑桥”为例,策划人崔灿灿为本次项目所设定的游戏规则决定着所有的作品并非为观众而展示,其对空间不设限制、不设保护,对艺术家的进入不设时间和媒介限制,在这里所有人的创作仅仅作为一种参与的态度而存在。但事实上,当我们慢慢地来看这些参与其中的作品,我们会记住什么样的作品?会记住谁的作品?事件性的人做的事件性的作品以及被重复转发次数多的才会让我们的印象更加深刻。而对于人气爆棚的“众神殿”项目艺术家蔡东东则是运用了“众筹”的思维方式,并假借当今发达的自媒体传播,号召更多的人参与到艺术作品的整体创作中,每一位参与的艺术家,在不受任何限制的情况下所创作出的作品“神”都可以看作是单独的艺术本体,而在历经数月的创作积累与彼此互动之后,完成整体项目的事件似乎也在无形之中生成了一份艺术的文本,这份文本通过作品的累计展示和图片文字等资料的记录,而产生了艺术的实体。当人们再次回顾整个项目时,究竟记住了哪一件艺术品似乎也并没有那么重要了,这种互动性的艺术事件化过程却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同一时间成为众多参与者与关注者的集体记忆。当我们回头重新审视这些艺术事件时,会看到在规则和艺术家创作动机之间有互为因果的关系存在。当处在某一特定的语境下,首先,抓住第一手的感觉并对其转化,从而成功地引起广泛关注,这已经是进入一个可被阐释系统的重要一步,这也就是“互动性事件”行为的创作和反应方式。如果在这一艺术形式的阐释系统中,可以长期出现文本语言的互相转译,那对艺术家来说就已经做到了创作作品的圆融。在创作结束之后,作品是否存在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阐释的语料库中有其作品的可被阐释的一条词条存在。这也被视为艺术创作进步的一大重要表征,但是又可能将艺术创作推向更大的形式化表象,导致终结创作原始目的。这也是目前西方提倡“本真主义”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黑桥村文化艺术现象的研究将成为笔者长期从事的一项工作,面对这一游走在主流意识形态以外的文化载体,黑桥村正在以全新的面貌走上中国当代艺术的舞台。笔者相信在若干年后,当我们的年代已经成为了历史,黑桥村的文化现象与艺术尝试必定会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之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者:马春雨

全文阅读

汉唐文化与艺术理论

【摘要】 汉唐国力强盛,文化发展繁荣,其艺术及艺术理论的成就也非常巨大。大体经过了三个阶段,一是汉代由于经学兴盛而形成的文化家族;二是汉代的文化家族为魏晋士族的文化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士族阶层相对自由的文化环境为其艺术创造及艺术理论的创新提供了条件;三是魏晋最早的一批艺术成就,激发起了唐人总结学习的愿望,他们通过总结学习,在艺术及艺术理论方面都达到了卓越的成就。

【关键词】 艺术理论;士族;文化家族;历代名画记

[中图分类号]J0-02 [文献标识码]A

汉唐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整个文化环境为艺术及艺术理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汉武帝独尊儒术,在文化上的直接影响之一就是造就了文化世家。王充《论衡》中说:“文人之休,国之符也。望丰屋,知名家;睹乔木,知旧都。鸿文在国,圣世之验。”其中包含着对文学、文化以及文化家族的充分肯定。这样的文化家族,常常有成员身居高位,所谓“四世三公”,在朝野具有很大的影响。整个家族坚持以经学传家,以习经守礼维持门户。东汉安帝时,邓太后临朝,召集亲属弟子,“开邸第,教学经书,躬自监试”。(1)经学在汉代是非常实用的学问,士人精通经术,取青紫如俯拾地芥耳;通经习礼,提高了士族阶层的文化素养,提高了文化家族成员的文化水平。

曹魏虽然取代了汉室,但却非常认同前朝的文化成就。汉魏之际,并没有形成文化上的断层。就总体而言,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仍是两汉文化的一个非常自然而恰当的延续与发展。特别是汉代的文化家族给六朝的世家大族做出了榜样。

六朝的士族非常重视自身的文化修养,尤其重视通过文化来提高家族门第的名声与地位。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学术文化的发展,六朝士人与汉人相比,很自然地带来了一些新的东西。汉代士人多数专注于经学,后人所谓的文化、哲理学术、琴棋书画,大多还处于初级阶段,而魏晋以后,士人留意的文化不仅范围普遍扩展,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两汉经学虽是经学的昌明时期,建安时期的动荡影响了体制化范围内的经学研究,但魏晋士人从未放弃过传统的经学,《十三经注疏》中魏晋人注解有六种之多,可见其经学的成就。魏晋士人又增添了对玄理的喜好,热衷于三五个朋友聚会,谈论抽象玄奥的问题,即所谓清谈、玄谈。他们热衷于在理智上挑战复杂的问题,讨论人的才能与禀性、胆略与识见的关系,讨论诸如命运、吉凶、音乐甚至还有梦的本质问题。这时期还出现了诸如《缀术》这样的高难度的数学著作,这本著作到了唐代,仍是数学研习者的高级教程。史籍编撰大大超过了前代,出现了各种博学繁富的注释。诗文以及书法、绘画创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与汉人的质木相比,他们的作品充满了灵动、神韵,充满了才情、个性,他们对文学、对修辞、对文章的藻饰有着不可思议的热情和喜好。他们对书法、绘画等艺术具有一种突出的直觉与审美情趣,他们的艺术成就,甚至包括他们的轶事始终是中国历史上文人雅士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正如鲁迅所指出的,这是一个“文学的自觉时代”,当然也是艺术的自觉时代。当时的士人不仅醉心于著述,从事艺术创作,而且视文章为“不朽之盛事”,对文学艺术创作给予了极高的地位。班固《汉书》中设有《儒林传》,到了南朝宋范晔的《后汉书》中新增了《文苑传》,已经充分意识到文学之士的独特地位。萧统《文选序》尽管不是抽象的理论阐述,但对于什么样的作品可以收录于《文选》,什么样的文字不再收录,有着明确的观念:与“日月俱悬”的儒家经典,虽然是社会基本“准式”,但不必再选入文学作品集了;诸子著作“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收入也不切题;至于“记事之史,系年之书”等一类的传记、历史著作,“亦所不取”,但史籍中的“赞论”、“序述”,却因能够“综缉辞采”、“错比文华”、“事出于沈思,义归乎翰藻”而入选。其中虽然没有明确定义文学是什么,但通过把什么不属于文学范畴的作品排除掉的方法,已经清楚透露出萧统“文学是什么”的观念。这一观念与现代对文学的界定已经相当接近。

全文阅读

群众文化与文化艺术论文

1.群众文化与专业文化艺术的关系

1.1专业文化艺术以群众文化为舞台,并依靠其壮大力量群众文化活动是艺术家或文艺专业人才展现的场所。专业文化艺术的发展要以群众文化为舞台,因为群众文化活动为群众提供了文化消费的场所及艺术享受,并实现了对人的锻炼,为专业文化艺术提供了大量的人力资源。⑴专业文化艺术的发展,需要一个舞台,而群众文化培养了一批批文化艺术产品的受众,扩大了文艺产品的消费渠道与范畴。比如《喜羊羊与灰太狼》《猫》等文艺产品,因为受众多,才能取得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故提高人们的艺术爱好与审美水平至关重要。群众文化活动则具有这一影响力,如开展文艺讲座、展览、演出等活动,都是扩大文化艺术影响的重要方式,为专业文化艺术创造了更大的生存与发展空间。⑵专业文化艺术的壮大需要人力资源,而群众文化准备了大量生力军。人才是专业文化艺术事业发展的关键。许多艺术家、作家等艺术工作者则是在群众文化活动中诞生,这说明群众文化壮大了专业文化艺术的力量,为其提供了有利的发展环境,是文化艺术加速发展与壮大的有效途径。

1.2专业文化艺术有利于群众文化活动的繁荣发展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专业文化艺术活动,不但能够提高群众的审美能力与欣赏水平,还可以刺激文化消费,有利于文化产业的繁荣与发展。从整体上来说,由于受到社会环境、职业、文化修养及经济条件等因素影响,群众文化活动的人,其总体水平要相对低于专业艺术者。专业文化艺术活动的增加及技术水平的提升,一方面有利于文化艺术的发展与繁荣,一方面又拉动了文化产业链。在专业文化艺术的熏陶下,群众的艺术视野不断扩大,审美能力与欣赏水平也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最终使得群众文化无论在内容、形式上,还是在创造技巧、表演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3群众文化为专业文化艺术提供充足人才源在群众文化活动中,涌现出了一批批的文化艺术爱好者,并成为著名的作家、画家、艺术家。无数事实验证明,许多艺术人才都是在群众文化活动中被发现,经过专业培养后才成为具有影响力的艺术工作者。换言之,群众活动为专业文化艺术活动提供了充足的人才源,是专业文化艺术的原动力与人才库,对专业文化艺术的加强后劲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也是专业文化艺术有力的后备军。

1.4两者是相互渗透,循环互补的关系群众文化与专业文化艺术都是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均以满足人们需要为目的。群众文化活动有着广泛性、普及性的特征,专业文化艺术是在群众文化活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对前者的补充与完善,两者相辅相成。两者的作用与地位无高低差别,只是在文化建设事业中分工不同,群众文化会制约专业文化艺术的繁荣与发展,专业艺术则能推动群众文化活动的进步,两者相互渗透、相互补充,是一种循环互补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两者相互配合、相互作用与相互补充,从而有利于保证文化事业的平衡发展。若不重视群众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专业文化艺术则失去根基;若无专业文化艺术的推动,群众文化则很难进步,两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循环互补,共同维持着文化的平衡发展。

2.小结

由上述可知,群众文化活动与专业文化艺术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与循环互补的关系。只有两者共同发展与繁荣,才能实现对各自生态环境的优化,进而保持良性循环,在取长补短的情况下不断进步与发展,最终有利于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作者:钟明英单位:广东省深圳市对外劳动服务有限公司驻莲花街道办事处文化站

全文阅读

论文化因素与设计艺术

摘 要:设计艺术美的创造随着人类自身发展而变化,人类实践活动促进了人们的审美认知水平的提高发展,所以艺术发展随着人类文明进步、社会时展而发展。换句说法,艺术的发展受到社会生活的制约,随着社会的变革,艺术形式、作品、内容也会变化。在今天的信息时代里设计艺术美不简单的是点线面、形态、色彩的组合和高科技的技术问题,而是一种文化素养的综合设计。艺术的、美的文化内涵使设计艺术美得创造必然是一个文化创造的过程,因此了解设计艺术创造中的文化因素并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合理运用对设计师来说是很重要的。

关键词:设计艺术;民族性;时代性;技术性;商业性

从设计艺术美的发展过程研究其设计艺术发展的规律性。这里我们从自身规律和社会生活两大方面讨论设计艺术美的制约关系。大体如下几个方面。

1 民族性

民族性是一个民族区分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居住环境、生活条件、体格特征、精神面貌、风俗习惯、精神面貌和心理素质等的概括。是在历史的进程中逐渐形成的,它与一个民族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也与它和周围各民族关系有着密切联系。民族性因素对于设计艺术发展是自身发展规律、是艺术传统流传和积淀。所以民族性对于设计师来说是在自己设计作品里重视研究本民族文化,并在设计活动中体现出民族文化精华,对本民族的艺术传统的继承与创新的责任。不同时代、文化思想会在艺术表现形式内容上留下时代的烙印。然而,在世界各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中,虽然保存着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由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各民族艺术也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取长补短。艺术设计对传统的认识方法应该是全面认识、宽容选择、推陈出新。设计艺术不是孤立的,它与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并存。所以只有各民族艺术的发展,才有世界艺术的发展。

2 时代性

时代性是指设计使得设计理念、设计方法、设计风格总是会表现出自己所处时代的烙印。设计艺术作品就像历史的一面镜子,能折射出时代的文化艺术特征与面貌。各个时期的政治、思想、经济、审美情趣等因素直接影响艺术发展,在艺术审美、风格特征、创作内容、表现形式和方法都产生影响。例如盛唐时期的经济繁荣和百姓生活的富裕,到艺术品种中的绘画艺术、宫廷建筑、服饰的特征;以肥为美的审美标准;女性装束的性感开放;化妆的多姿多彩等。而今天的设计师则更加理性,以大量计算为基础的,其表现手段已进入到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时代,出现了丰富多彩的多样化艺术形式。

设计艺术与经济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经济的发展直接影响艺术,艺术发展与经济发展绝对成正比,经济发展状况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生产力水平决定艺术形态和面貌。如从早期青铜器到商周秦汉成熟的青铜器艺术。再如现代社会中一些新生的艺术形式,像电影电视艺术,形象设计艺术、电脑设计艺术等等这些都是与高科技术的发展进步、社会的整体经济密不可分。

全文阅读

浅论艺术作品与艺术文化传播

【摘 要】 本文阐述了艺术作品、艺术与文化、艺术作品与传播、艺术作品与文化传播、艺术文化传播的框架等的概念、内涵及相互关系。指出艺术作品以鲜活的形式为我们建构了一个艺术的殿堂,将艺术作品呈现在大众视野之下,本身就是一种对作者创作精神的展现,更是一种艺术文化的传播。我们应该深刻的认识到艺术作品对艺术文化传播的意义,将艺术文化世代传承。

【关键词】 艺术作品;文化传播;意义;途径

艺术作品是从历史长河中遗留下的文化精粹,它凝聚着艺术家的思想和灵魂,镌刻着时代的印记,彰显着历史的脉络。将艺术作品呈现在大众视野之下,本身就是一种对作者创作精神的展现,更是一种艺术文化的传播。

一、作为符号的艺术作品

在社会传播中,任何信息都携带着意义,而任何信息也都必须通过符号才能得到表达和传递。作为非语言符号的艺术作品,也必然担负着符号的基本功能——表述和理解功能、传达功能、思考功能。德国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卡西尔认为:艺术是一种承担了特殊“表现”意义的符号,是一种在激发美感形式媒介中的表现,是大不相同于一种言语或概念的表现[1]。艺术家将其所要表达的思想赋予艺术作品,那么艺术作品就成为了承载着艺术家艺术思想的符号。而作为精神内容的意义或艺术家的艺术思想如果不转换为具有一定物质形式符号——艺术作品,是不可能在时间和空间中得到保存的。

二、艺术与文化

美国文化学家克鲁伯和克拉克洪在《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判性回顾》中提出:文化包括各种外显或内隐的行为模式,通过符号的运用使人们习得并传授,并构成了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文化的基本核心是历史上经过选择的价值体系;文化既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又是限制人类进一步活动的因素[2]。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或文化现象,在人类文化乃至人类文化发展的过程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苏联美学家卡岗认为:艺术是它所属的文化的反映和代表,从这种意义上讲,艺术起到了“文化自我意识”的作用,因为艺术仿佛是一面镜子,文化从中照见自己,从中认识自己,并且只有在认识自己的同时,才能认识它所反映的世界[3]。

三、艺术作品与传播

全文阅读

川剧文化与文化艺术论文

一、目前观众对川剧文化价值与市场价值的看法

在“振兴川剧”的大背景下,我省广大川剧艺术从业者和专家学者们,从多种角度、不同层面提出了与川剧艺术发展有关的创新体制机制和培养优秀人才、创作现代剧目、扩大宣传影响、重点开拓市场等各个方面的建议与措施,在实践中收到了一定成效,但仍然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川剧作为川内文化传承重要内容的市场价值地位。要想探求川剧发展目前面临困境的原因和突破口,就要多在观众当中去寻找答案。2011年,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刘桂村就对273名在川游客(主要为中青年人)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川剧作为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文化价值的体现被游客视为一种单纯的休闲娱乐方式和文化代表符号,其经济价值能够得到认同,游客愿意在川剧上消费,但游客对川剧在推动社会文化发展、提高民众素养等方面的作用不甚了解或认同。可见川剧在省内旅游产业中虽然占有一席之地,但多数游客对其价值定位仅仅停留在文化符号和精神消遣层面,并没有充分认识其应有的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尽管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地游客对川剧艺术接触较少、了解不深,不足以完全代表所有观众对川剧的认识,但也客观地反映出了为数不少的观众缺乏对川剧艺术的基本了解,对川剧文化价值与市场价值的认识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与误解,值得我们深思与探究。事实上,川剧的传统剧目十分丰富,据统计,川剧传统剧目大约有三千多个,现有本可查的传统剧目也有两千多个,但这些剧目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创新化问题尚待有效发掘,很多剧目还沉寂在书库中,鲜为人知。即使是经典剧目的经典唱段,也只是在各类院团和票友、戏迷中传唱,无法形成众人高歌的生动局面。总体上,川剧艺术的文化价值展现和市场化运作空间尚未得到有效开发。要推动川剧艺术事业的大发展,就必须坚持在传承中创新,必须深度挖掘川剧的文化价值和市场价值,不断尝试新的传播形式、拓宽宣传推广路径,想方设法地促使川剧艺术有效冲破其他多元化文化艺术媒体形式的重围,构造起能够把川剧艺术的新八字方针外化为推动川剧艺术产业化变革、振兴川剧艺术市场繁荣的实际应用,充分发挥出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的能动作用,才能让更多人认识川剧、了解川剧,并喜欢上川剧,让川剧在戏剧的百花园中求生存、谋发展、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二、推动建设数字化“中国川剧文化艺术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当前,文化产业已经成为知识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科技已渗透到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的各个层面和关键环节,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支撑和重要引擎。从全球科技与文化融合的态势看,主要由数字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掀起的科技热潮,不仅实现了对传统文化产业的改造提升,还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业态。在此背景下,推动建设基于实景地图和位置服务的网络数字化“中国川剧文化艺术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正是利用现代网络数字技术全面创新传统川剧保护与传承形式、宣传与推广路径,积极催生川剧艺术全新生存业态与发展创新形态的有益尝试。

(一)重要意义

“中国川剧文化艺术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平台”)是为用户提供实时地理位置信息和标点单位多媒体信息、川剧文化艺术交流探讨、艺术作品及衍生产品、虚拟现实实用电子商务等综合服务功能的大型网络综合服务平台。可以满足不同层面用户对川剧文化艺术的个性化需求,有利于促进川剧艺术社会公共服务功能的全覆盖。平台以全面创新的川剧艺术资源数字化信息与文化休闲娱乐综合服务的深度融合模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川剧艺术作品(包括衍生产品)数字化随机储存与调用展示、仿真还原与研究开发、宣传推广与市场拓展功能,并借此构建成现代川剧文化艺术资源系统化、标准化、可移植、能够与现代电子传媒技术充分融合的庞大数字信息数据库。平台可以满足包括移动互联终端用户在内的不同人群对川剧遗产在艺术传承、开发利用和商务应用等多方面的个性化服务需求,打造全新的川剧艺术保护、传承、推广及市场营销,可以极大地提升川剧艺术数字信息化建设水平,对文化强省以及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具有很好的实验性推进作用。

(二)建设目标

平台以构建可视化、交互性的互动展示及大数据相关应用服务的实践研究为依托,以发挥信息技术对于川剧文化艺术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推动作用为目标,旨在与传统的川剧实体演出场馆设施互为促进,建立起快速拓展川剧文化艺术作品用户群的便民惠民综合服务平台。该平台基于在线实景地图漫游、在线综合电子商务功能,集“三媒合一”理念、“云服务”理念和Web3.0技术于一体,全面创新川剧文化场馆设施全景可视化应用和管理系统,致力于未来川剧市场运作的数字化、信息化,以及互动体验模式下的综合服务平台建设。

全文阅读

文化遗产与文化艺术论文

一、中国应该有怎样的文化和艺术精神

在俄罗斯的田野考察中,冯骥才真切地认识到,全民对文化怀有敬畏之心的重要。人们纪念古典的文学大师,是为了生活更美好。文化精神艺术精神的树立是要靠文化自觉的,全民对文化的敬畏才能真正达到全民的文化自觉。当物质富足了,但精神一片空虚只能导致更多的社会问题,更多的对文化的破坏和无知行为。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从官员到开发商到艺术家本人,都在围绕着以金钱为目的的活动,文化的精神引领性已经让位给经济发展,民族的文化之根正在市场化和全球化浪潮中消失。文化的自信和自尊如果靠一些一心只为钱而谋划的艺术家和官员去树立当是民族的悲哀。在现代化进程中,文化的现代性价值破坏了农耕文明的传统,与现代性相伴的工业化工厂化水平正在大量地复制和拷贝文化,文化的价值成为赚钱的工具。如此下去,文化和艺术精神必然走向庸俗。俄罗斯民族特色的文化让冯骥才想到自己国家的民间文化。他认为,我国丰富的民间文化都在乡村,保护好这最后的文化堡垒,就留住了中国的传统之根。这是不是冯骥才传统村落保护的最初灵感之源呢。知识分子的文化先觉不是平白无故的,总是伴随着他长时间的生活积累和思考。这样的思考经过发酵必然形成超于时代的前瞻性认识。所有的文化保护都只是为了全民的文化自觉。遗产保护要从民间文化的保护做起。中国的民间文化特色的文化都在广大的村落中。冯骥才在不断的游历中对照着中国的文化现状,并形成具有影响力的认识,他的思考几乎成为今后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方向。

二、如何保护中国的文化遗产

对于保护文化遗产,冯骥才有很多自己的创意,而这些创意又是结合他走遍世界后产生的灵感。在他的游历中,不论是对法国、奥地利还是俄罗斯,他都把中国的文化遗产现状和当地的文化遗产对照,寻找着适合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和思路。他说:“对于巴黎,我是个外国人,但我认为,巴黎真正的象征不是艾非尔铁塔,不是卢浮宫,而是先贤祠。”用一个外国人的视角看巴黎,他看到的是别人意想不到的东西。在他眼中,代表文化遗产的先贤祠更能代表法兰西民族的文化,因为那里埋葬着这个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化人。在他看来,这可以看出一个民族对文化足够的重视和尊重。他在巴黎的老街区行走,寻找这些街区的历史,发现老街区保护的关键是当地人的文化意识,他们对文化的自觉态度。而这样的自觉使得一个民族的文化得到完整的保护,这是保护工作的长久之计。在游历中,冯骥才对比着不同国家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和态度。“意大利人绝对不把老城墙刷新,让历史的沧桑感和岁月感斑斑驳驳地披在建筑上,他们为这种历史美陶醉和自豪;但在奥地利,每隔一段时间建筑要刷新一次,他们总想感受到昨日的辉煌”。意大利人对老城的尊重,面对历史他们更愿意看到时间的流变对历史潜移默化的痕迹。而奥地利人更愿意历史永远是过去那样辉煌,不愿意时间给它留下太多印记。一个是顺其自然,一个是保持长鲜。这两种保护方法都有自己的道理。冯骥才对此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意大利的保护是让历史保持原态,甚至一砖一瓦都是岁月的沧桑。艺术家是让历史如新,如过去那般灿烂自然。他们的保护都是站在源头上的保护,而不是目前中国式的拆倒重建,或者修旧如新。历史不是垃圾,历史是我们文化的根源,是我们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持历史原貌,让文化遗产留住历史记忆,帮助人们恢复对文化的尊重。在《巴黎,艺术至上》中,冯骥才说:“在萨尔斯堡的修道院里已经找不到擅长手艺的修女,他们听说德国巴伐利亚州有一位名叫罗玛的女子,编织金线的技艺十分高超,就聘来作为教师,传授这种在萨尔茨堡几近灭绝的手工艺”。看上去只是叙述一件事情,其实是发现了一条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和思路。开办遗产学习班,让濒危的文化遗产找到传人,并且要达到推广的目的。将修道院过去秘不传人的艺术推广至广大的民间,这是一条创意之路,其目的是在不损伤工艺本身的基础上,让文化遗产获得更大更深入的传播。其实这也是一种文化保护的应有之路,所有宝贵的文化遗产都应该为人类所共享,打破过去传统的传承方式是将保护工作推向深入的关键。保护除了将传统尽可能地原貌传承,还需要保护其文化的独特性。在文明的发展中,最应警惕的是全球化对文化独特性的摧毁。保持文化独特性,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经验。享受现代高质量的物质生活,同时追求美好的传统文化对精神的营养。这是每个当代人的理想生活样态。奥地利人对艺术对自然的热爱成为一个民族的追求。这不能不说文明的发展程度和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关,和一个国家的富裕程度有关。脱离了生存的威胁,身心得到全面放松的时候,人类才可能充分地去享受自然。也只有脱离了对物质的过度依赖,人们才能充分地欣赏并爱惜身边的文化和艺术。当精神文化的需要成为民众的自觉时,我们的文化保护工作才算达到了真正的目的。同样是奥地利人,因为他们对文明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他们更懂得去保护文化。在一系列的文化保护手段中,古堡的保护对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应该有所启发。“奥地利把这些古堡古屋交给珍惜它的人,此措施真是聪明又高明。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不管曾经是怎样灿烂辉煌,但它在无文化的后代手里只能断送,在有文化的后辈手上才能永久发光。”

发挥民间的力量,让民众自觉地从行动上进行保护,而且给予民众完全的信任。这是一种理想的保护方式。让民众成为古堡保护的主体,让他们居住其中并成为古堡的保护神。这是对民众精神的激发,也是将文化遗产还之于民的明智之举。“人生第一问题,是人对‘物’的问题。‘物’指全部自然界,人生必须利用它,它亦即是我们首先遇到的障碍,或首先要解决的问题。”[3]可以说在当代中国,物质的极大满足已经让民众的人生第一问题得到了解决,但同时还该意识到,在利用和开发自然和物质的同时,那些遗留下的文化物质遗产也应该引起重视。所以,除去生存的物质需要,还有文化的物质遗产同样需要人类去关切。如果一开始就留意到了文化遗产对人类历史文化的价值,那么到现在人类将拥有多么丰富的历史见证。“每年第一天,萨尔茨堡州射击团的壮汉们,向着山野一齐开枪,在厚厚的大雪下沉睡着的大地被这声音栗然惊醒。人们放炮时的心理与中国人过年燃放爆竹是相同的:驱赶邪恶。”这是活态传承的文化,人们用自己的方式祈祷幸福。而这样的方式如果不被认同,就必然会走向灭亡。一种习俗的生命力在于遵守和演习它的民众。同样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习俗在民间生存着,借助节日、宗教仪式、庙会等方式获得活力。它们的生存也有自己的足够理由,否则为什么那么长的历史,有的习俗已经消失,有的习俗还仍然存在着,并有继承和认可它的大量民间人士呢?“民间文化力求以笑声战胜阴暗严肃性极端表现而将其变为欢乐的狂欢节丑八怪,把由垂死的过往事物生产出来的更好的未来的新事物同过往腐朽事物的万世长存相对照。在这怀抱中死亡与初生相照面,由于腐朽者的死亡而诞生出新的生命。”自古以来,人们对生死的关照,对土地和天空的关照,都让他们从集体无意识的角度认同了死的无奈和生命的复活,大地与天空对人类存在的意义。所以无数的文学想象从那里诞生,宗教也由此找到了对人类精神引领的价值。在音乐城堡萨尔茨堡,冯骥才折服于当地人对文化遗产的态度,佩服于他们对家园满腔热爱。把旅游限制到一定范围,只为了环境的需要。这样的观念在当今的中国旅游发展中还不是一个被充分认识的问题。各地不断地开发旅游项目,吸引游客的眼球,振兴当地经济成为主要目标。萨尔茨堡人的观念启发我们,从一开始就要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文化遗产不能只是使用还要不断维护,让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得到持续发展。而不是开发一处毁坏一处。冯骥才把当地人对环境保护的信念最终归结为爱,这非常重要。没有对文化对遗产的爱就不会有作为,就不会诉诸于行动。唤醒人们的文化行动,要唤醒人类的文化自觉,而文化自觉的唤醒关键在于心中对文化的爱。没有情感的热爱是盲目的,不可能长久。“在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那些散布在辽阔而边远的山山水水之间的乡村才是原原本本地保存农耕文明的地方!但那里也在变化。而且农村中历史文明的流失要比城市快得多!”怎样保护文化遗产,尤其是城镇化浪潮下的城市遗产和村落,冯骥才在萨尔茨堡似乎找到了思路。他认为,除了人们对文化的保护良知和爱以外,手段也非常重要,否则人们无法去阻挡一辆推土机,无法说服官员们放弃他们的政绩观念。冯骥才针对旧城和乡村的保护提出了露天博物馆的保护思路。他认为,通过把一些最为宝贵的文化遗产进行集中,然后对其周围生态进行整体性规划,或者对文化遗产比较集中的村落进行整体性的保护,最终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存在,文化和自然生态成为统一。尽管这是受游历萨尔茨堡的启发,但经过他的仔细描绘,已经可以成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一个较为理想的范本。所以,冯骥才经常说他真想把萨尔茨堡的保护经验请到中国来。走在异国的乡间,思考的全是中国的文化的问题。冯骥才用自己常年田野工作的经验和发现的问题比照国外的情况,给中国的文化保护提出一个个闪光的思想。当这样的思想成为共识后,就成为了可以推广的经验。目前的传统村落保护正成为中国政府大力进行的一项重大工程。冯骥才作为该工程的主要推动者和发起者,正好可以将自己的实践经验和思考应用到工作的指导中。走遍世界,拥有世界的同时,他也让自己的视野和见识成为国内文化遗产保护的助力。当今的中国需要看遍世界的眼光。

作者:马知遥潘刚单位: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全文阅读

大学生文化传承与人文艺术教育论文

1.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缺失现状

1.1国家意识和民族归属感淡化。受西方强势思想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盲目推崇西方文化,追求西方生活方式。他们听欧美流行音乐,看好莱坞“大片”,用硅谷“芯片”,吃薯片,过圣诞节、情人节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阅读代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典籍却感觉枯燥乏味,对端午、中秋等民族传统节日兴趣索然,许多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信仰、习俗正被遗忘。这充分表明,大学生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国家和民族意识不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减退等民族归属感淡化问题。

1.2理想信念不鲜明,人生追求庸俗化。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能够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和生存价值感。部分大学生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激励,导致其人生目标短浅、心态浮躁、急功近利、贪图享乐、进取心不强,缺乏高尚的人生价值追求,人生理想物质化、庸俗化、享乐化。

1.3责任感不强,社会公德和诚信意识淡漠。一些大学生重利轻义,重物质轻精神,缺乏责任意识和义务观念。一些大学生对国家和集体的事漠不关心;对他人、社会缺乏爱心和奉献精神,自我意识过强,人际关系冷漠;公德和纪律意识淡漠,随意破坏公物、随地吐痰、排队加塞、过马路闯红灯等公共场合不文明言行。

1.4人文知识匮乏,人文精神缺失。部分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学生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缺乏兴趣,对中华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缺乏历史的观念、民族的认同感和广阔的胸襟。中科院院士、教育家杨叔子先生有感于此,曾撰文指出:当今的大学生“精于科技、荒于人文;精于电脑、荒于人脑;精于盘算、荒于仁义;精于商品、荒于人品;精于权力、荒于平等”。人文底蕴的流失,使得一些大学生精神空虚、情感脆弱、心胸狭窄,为高等教育工作带来压力和挑战。

2.文化传承对于大学生成长及未来发展的意义

2.1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品德和文化素养。《礼记•大学》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辩证关系进行了详细论解。只有自身修养达到一定高度,才能完成更高层次的任务,实现人生更高的目标。优秀的传统文化熏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促进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树立,养成良好的个人品行,使得身心健康发展,充满正能量。

2.2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树立远大目标,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信念。党的十适应国内外新形势、顺应各族人民的新期待,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为此,需要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曾参说:“士不可无弘毅,任重而道远。”这是党对当代大学生寄予的厚望,要求大学生立宏志、担大任,形成肯担当、不屈不挠、敢于创新,自强不息的精神,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社会风尚的引领者。

全文阅读

艺术特性论文:地方文化艺术特性与思索透析

作者:张宁 单位:皖西学院艺术学院

楚都寿县城呈现的楚文化、艺术特征

寿县城地处淮南,北濒淮河,南倚大别山,受独特地理和文化环境的影响,尧、舜以前的寿春楚人不得不信奉巫术、崇拜图腾,不得不用细致的观察力和独具一格的创造力去适应环境,发展自我。东周时寿春先后成为了蔡国、楚国春申君的封地,寿春土著文化开始与中原文化碰撞、融合。楚末年,为避秦国压力,而把都城迁至此。寿春楚人在此期间不断吸收、消化了来自北方中原、东南部淮水流域和长江下游地区以及西南部的四川等相邻区域的华夏、吴越、巴蜀等文化圈中的一些艺术因素,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5]寿县楚文化作为楚文化的尾段,内涵丰富、内容庞杂,既包括物质形态的物件,又包括精神形态的意识和理念;既包括不断发展的制度又包括循序渐进的风俗;既包括民族、语言、文字,又包括文化、艺术和巫术;既然是寿县物质文化的遗存,又是涵盖寿县的楚精神文化的总和,无论是青铜铸造还是漆器工艺;无论是老庄哲学还是乐舞美术,无不闪现着楚人智慧的熠熠光华。寿县城作为战国时期楚国的最后一座都城,有着非常丰富的楚文化遗存。寿县城遗址上发掘的重要墓葬有楚幽王墓、蔡侯墓等,是楚文化鼎盛期的象征,其古朴庄重、气势雄伟,腹部饰圆箍,箍饰花纹,双耳和颈的外壁饰有模印几何图案,三足根部有浮雕漩涡纹饰,鼎口平沿有铭刻,展现了楚国在绘画、铸造、语言、雕刻、舞蹈等艺术领域的巨大成就,再现了浪漫、深情、喜庆、悲壮的情怀,彰显着现实理性主义的气息,为研究楚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小巧精致的青铜雕塑大府铜牛回首顾盼,表现出卧牛闻风而动的霎那情态,生动传神;似劈开竹节的“鄂君启金节”物象突出,寓意庄严,是研究当时楚国的交通、商业、地理、符节制度、楚国王权的集中和强化、以及楚王与封君的关系等方面的重要实物。[6]以上三件文物集中体现了楚文化的晚期特征,反映出寿春楚人通过自己独特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经过长期的积累、悟化和抽象,把传统的对图腾的崇拜寄托于自然界的具体物象中,把本民族的理想与追求运用于不同形制的抽象线条和符号中,用赋予其生命律动的奇特、夸张造型表现奋发向上、不懈追求的深刻内涵,为研究探讨楚国文化在淮河流域的发展衰亡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楚都寿县出土的楚漆器是楚艺术的精华所在,其数量较多、保存较好,虎虎生风、神采飞扬,无论整体造型还是局部线条都给人以不可言喻的审美享受和某种激越奋发的精神力量。远古寿春恶劣的生存环境及与楚结合之前落后的社会形态,使得寿县人保留着率真、热情、奔放的土著传统,意识中存在的奇异想象和狂放不羁与楚人的浪漫情怀有机融合。他们信奉神灵与图腾,重视用神话和巫术与神沟通,内心渴望通过祈求而得到神的庇佑,较少顾忌制度与宗法。寿县神秘的土著传统与楚人的浪漫情怀共同培育了寿春楚人幻化神秘、追求自由的艺术特质和纵横驰骋的想象力以及取法自然、高于自然的不竭创造力。楚都寿县出土的楚漆器既非对自然事物的简单摹仿,也不是对当时社会的刻意表达,而是寿春人对一系列自由生命形象的提高与创造,是当时的寿春人对潜意识里生命活力与超越自我的生命机能的尽情释放。典雅华丽的楚漆器以奇妙的造型,繁缛的纹样和丰富的色调,至情、至性、至美的洋溢自由生命的情怀,幻化揽括浩渺宇宙的无穷气魄,阐释追求理想与自由的深厚精神内涵,显示出寿春楚文化“对美的不懈追求与探索”的别致风韵,是楚文化最鲜明的特色之一。寿县楚艺术中的线条变化多端,各种形式及不可名状的几何形匹配,把美表现到无以复加的程度。[7]寿县楚人由原始土著人发展过渡而来,意识纯真质朴,没有中原人经历奴隶社会所沉淀下的对人性的扭曲和压抑的文化,不似中原人的审美心理注重社会政治功利性,其更重视审美对象的娱情作用,更多地保留着一种开放心态,奋发图强的决心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寿县楚艺术更大的魅力,还在于其整体意象构成的不可捉摸的神秘意蕴。面对楚漆器艺术品,望而立知其为何物,顿后悟出其非自然摹本,而是视觉艺术形象与自然完美和谐的统一。富于想象力的寿县人能够将各种线形统一在一定的数序规律之中,通过S形动荡曲线,使戏剧性效果与严格的秩序感被完美地统一起来。更能以简洁的方式表达出一个生机勃勃、用美好的灵性维系的世界,使其象征意味依然神秘莫测,让世人在无限的空间内享受无尽的艺术魅力。所体现的精神风尚与理想追求,代表着这一变革时代的特殊风貌[8]。楚都寿县出土的楚漆器将寿春人大胆支配传统和再造传统的智慧发挥到了极致:他们将自然界存在的传统事物形象先进行总结、抽象、肢解和打散,依据自身存在的主观能动性辅以变形,再根据装饰、表现或象征的新需要和新风格重新组合,以此独特的神韵提升和造就了一个全新的艺术境界。其在有限的空间内表现出辽阔深邃空间,熔铸了运动和力量,让人感觉美不胜收,寿县楚漆器中多龙凤鸟纹饰,寿春楚人“人心营构之象”就是排除束缚于艰险,乘龙驾凤到神秘浩渺的空间自由驰骋,这恰与以儒家学说为根基的北方中原文化相悖,寿春楚漆器给人轻快、飘逸、欲腾空而去的感觉,老子的表现宇宙生命本体的“道”与“气”、“大象无形”、“涤除玄鉴”等学说所折射的美学意蕴,在寿春楚漆器中都被体现得淋漓尽致。[9]寿县楚漆器在造物饰形上的“羽觞”乍看简单小巧,而细观髹以黑色,饰以朱红单鸟图纹的形制,盈透着大气的盘旋式宇宙感以及辽阔深邃的奥妙空间会喷薄而出,让人目不暇接!这也正反映出寿春楚人对纹样的迷信崇拜心理和对美好、力量、正义的情感寄托以及与道家造物思想的重合。[10]

研究楚都寿县楚文化艺术特征的现实意义

寿县楚人对生命热爱、对自由向往,他们通过对灵巧、生动、变化和力度的把握,用具有“上下与天地同流”的气魄与力量创造了承载着寿县楚人生命渴望与精神追求的楚文化艺术的灿烂与辉煌,用严谨、科学、务实和创造的理念诠释了寿春楚人发展自我、不断提高的理念,百折不挠、不断创新的精神注重积累、厚积薄发的活力。从寿县楚文化艺术特征分析,我们能够发掘、总结出当代寿县人民应继承和发扬寿县楚人的精神,寿县一定能够更好的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更大的拓展寿县的知名度,更快的推动旅游业乃至全市、全省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启迪当代艺术设计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全文阅读

电视表演与传统文化艺术论文

一、电视表演艺术

电视表演艺术的主体是人,人类在进行表演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将生活中的各个角度和层面都能够通过生动的表演展示出来,增加了观众的认同感,从而增加了观众参与观看的积极性,同观众的互动程度也所有提高。这一系列优点说明电视表演艺术充分发挥了其充实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职能。然而,我国的电视表演艺术的整个发展历程中对于国外节目和表演的借鉴程度很大,无论是综艺节目还是娱乐性的节目都有很浓的国外节目特点和气息,虽然在引进国外电视表演艺术的过程中,我国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但是仍然无法完全摆脱他国文化的痕迹。例如,我国的电视娱乐节目当中,《奔跑吧兄弟》和《爸爸去哪儿》是最近受到广大观众喜爱的节目,能够真实的将生活中的父女相处模式和人们面对生活困难中的态度展现给大家,贴近人们的生活,还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而这两个节目都是模仿韩国同样性质和内容的娱乐节目而产生的,只是在内容上稍微做了一些改动而已;而同时娱乐节目的《中国娱乐报道》和《娱乐无极限》等以独特的方式和风格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它们在市场中的发展也逐渐成熟,同样受到了广大人民的喜爱。

二、中国传统文化艺术

古往今来,人类的发展历程中离不开文化,文化能够促进世界各个民族的不断繁衍生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虽然看不到传统文化的影子,然而它却是真真正正的在影响着每一个人的正常生活。中国的传统文化更是博大精深,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文化不断得到发扬和传承,经过了时间的洗礼之后,能够留下来继续影响真人们生活的传统文化能够充分展现出我国文化的精髓所在。同时,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精髓还能够及时适应社会和环境发展的需要,同时不断创造出新的文化。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之内,我国无论是经济的发展还是政治和文化的发展都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后来,在经历了清朝末年的腐朽之后,我国的整个社会开始落后于世界各国,经历了多年的战争和反压迫,人们开始意识到促进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性。伴随着这种认识的上升,人们开始通过各种革命来改革我国的传统文化,经历了“”等的打击之后,我国的传统文化仍然屹立不倒,并迎来了文化发展的新时期,继续对世界起着影响的作用。伴随着现代社会不断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等,我国的传统文化逐渐与现代社会发展相结合。尤其是当新的传媒手段电视产生以来,我国社会文化当中新的思想和文化都能够通过电视产生更加强烈的影响。我国的传统文化具有着能够与时展相融合的功能,正因为如此,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与电视表演艺术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二者之间能够产生相互影响和推动的作用。

三、传统文化艺术对电视表演艺术的影响

1、丰富电视表演艺术的内容

电视表演艺术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在发挥其自身职能的过程中需要拥有两个基本条件,第一,电视这一传播媒体;第二,表演内容。这就决定了电视表演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现阶段,中国的电视表演艺术通过电视这一媒介所传播出来的基本内容通常都是我国国内的种种事件和知识,而观看电视表演艺术的大多数也都是中国人,进行电视表演艺术的制作者和表演者也大部分都是中国人,种种迹象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表演艺术内容上的丰富作用。当我国的电视表演艺术最初开始出现在人们视野当中的时候,首先是受到其他国家表演的影响的,电视表演艺术主要是对外国电视表演艺术的一种模仿,其中受到苏联电视表演艺术的影响较为深刻。我国的电视表演初期虽然没有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但是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我国的传统文化逐渐融入到现代科技发展当中,我国的电视表演艺术也形成了自身的特点,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充实了我国电视表演艺术的内容。

2、促进电视表演艺术的发展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