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艺术学基础知识

艺术学基础知识范文精选

艺术学基础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基础教育思考展望

一、艺术设计基础教育的目标

在教育体制不断深化改革的社会发展背景下,提倡和巩固艺术设计基础教育是推动艺术设计教育实现长远发展的有力举措,这股力量的作用不容忽视,更不能忽略。艺术设计基础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通过有效的教学,充分发挥出专业教学的内在价值,让更多的学生受益,引导他们在教学中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树立其符合时展潮流的思想意识,打造更为精准的专业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进而全面形成和巩固自身的综合素养。如此,艺术设计教育才能满足我国教育发展形势的迫切要求,才能真正满足学生与家长的愿望,让学生真正成为教育的受益者,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正确方向。提倡并巩固艺术设计基础教育,是有效彰显学校整体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径。可见,重视基础教育,普遍打造学生自身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是实现专业教育长远目标的关键步骤,学生再有平台,基础教育功底过于薄弱,缺乏基本的专业素质,也很难适应教育事业的发展形势。

二、艺术设计基础教育的现实价值

艺术设计教育得到了很多人的青睐,其对于学生素质的提升,对于教师群体的要求,对于学校发展的目标都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究其原因,其彰显出来的现实价值确实得到了很多领域的认可。

(一)重视艺术设计

基础教育是稳固专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石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需要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其规划的内容涉及各方面的内容,而且要将规划的内容逐一落实,以保障规划的实效性,使发展目标不至于落空,就必然在基础教育层面上做足文章。基础教育做得牢、做得稳,才能为更高层次的教育提供基石依靠。此外,在重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今天,基础教育必然成为艺术设计教育发展规划内容中的重中之重。基础教育坐稳,才能为培养大量应用型人才打好铺垫,院校的品牌效应才能打得更响,其整体教育水平才能自然而然的得以突显,从而获得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最终也会反作用于专业发展规划,为专业发展规划的落实提供稳定保障和无形的便利,使规划的落实更有效率。因此,重视艺术设计基础教育符合专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重视艺术设计

基础教育是提升教师教学质量的动力之源大幅度提升基础教育的质量,必须着力保障院校教师的教学质量,必须重视科学教学管理的推行,以此促使教师对自身教学进行重新的定位,包括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发展核心、管理效果及发展目标等方面的革新与落实。只有充分重视艺术设计基础教育工作,才能真正为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找准契机,从而保证教师教学活动的实效性,确保其工作质量按照专业教育发展目标快速迈进。可见,重视艺术设计基础教育无疑为敦促院校提升教师教学活动质量注入了强大的推力。

(三)重视艺术设计

基础教育是提升学生审美意识的绿色通道艺术设计教育需要学生具备一定审美意识,具备了审美意识,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和接受这门专业课程,从而找准自己的发展方向。同时,基础教育对于学生正确思想意识的形成,审美意识的提升都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性作用。如何在艺术设计教育领域彰显专业的人文特质,往往需要在基础性教育阶段做好充分的功课准备,否则,必然无法适应更好层面的学习,反而会延误专业教育整体效果的实现。可见,重视艺术设计基础教育是在为学生树立健康意识、审美意识做好铺路工作,以保障预期的人文性教育成果。

三、艺术设计基础教育的内涵

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融入了艺术知识和科技知识,二者的有机结合为艺术设计课程的设置提供了空间。因此,重视艺术设计的基础性教育,必然无法绕开视野、思维意识及知识技能三个方面的内容,充分认知这几个方面的内容,才能真正做好艺术设计基础教育,为提升专业教育水准埋下良好的伏笔。

(一)开阔视野的培养

视野,就是学生个人的眼光,也是其选择艺术设计专业学习的一把钥匙。因此,一旦学生选择了艺术设计这个专业教育平台,老师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为开阔学生的视野做足文章。毕竟,视野的开阔程度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及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引作用。艺术设计基础知识,主要囊括了艺术、科学、人文等三个方面的内容。若想为学生开阔视野,增强他们的基础知识,老师必然要具备深厚的基础知识功底,如此才能将应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的知识框架符合时展的需要,符合素质教育的形势需要。老师可以在讲解艺术设计基础知识的过程中,穿插一些其他艺术门类的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从而让学生的眼光足够长远。比如,老师可以将中国画的相关内容融入艺术设计基础课程当中,让学生在讲解中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存在和独特的魅力,老师也可以将自己创作绘画的过程与学生进行分享,和学生在绘画经验上进行交流沟通,是艺术设计基础知识更加丰富。此外,学生视野的开阔程度不能单单依靠老师,老师也要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不断学习其他相关知识,使自己的知识构架更加饱满。

(二)意识培养

在艺术设计基础教育环节,我们同样需要培训学生的相关意识,这些意识应当具备自觉性、针对性,而不能带有盲目性,否则,必然会干扰专业意识的树立。

1.人本主义思想

人本主义思想的核心是在艺术设计基础教育过程中强调以人为本,需要照顾到人的实际需要,满足人的内在需要和主观愿望,不能过于功利性,否则,艺术设计基础教育就会偏离发展的正确轨道。在艺术设计过程中,必然会触及各种利益,比如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我们必须立足现实,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平衡好各种利益之间的关系。

2.艺术审美意识

艺术设计本身就是一种创作活动,其必然要求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具备一定的审美意识,否则,学生便无法判别艺术设计作品的好与坏,无法对其进行鉴赏,不能及时发现瑕疵。审美意识能够使学生在审美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得到情趣和品味的享受。因此,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有可能在未来成为一名专业的设计师,其具备良好的审美能力是必然的要求。那么,学生必须要有创新精神,学会对艺术设计作品进行鉴赏,提出合理的质疑,努力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艺术设计基础课程中就要尽早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为更高层次的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知识技能的培养

知识技能为学生开阔视野指引了方向,也为意识培养奠定了基础。艺术设计基础教育主要培养学生两个方面的能力:一是设计造型能力,包括雕刻、绘画、计算机辅助设计等;二是沟通表达能力,包括语言文字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1.设计造型能力

在设计造型方面,学生要学会从传统绘画艺术中汲取营养,将传统文化特色体现在设计造型中,毕竟,设计造型是一种艺术创作活动,其注重给人带去美的享受,我们必须借助适合的方法经验来加以创作,不能过于偏重科学标准加以衡量,毕竟,设计造型是一种主观的艺术表现形式,一旦过于看重科学标准,就会使作品显得过于呆滞,缺乏灵性。当然,设计造型也不能置科学而不顾,不能有所偏重失衡,否则缺乏科学的衡量,作品也会丧失被评判鉴赏的可能性。设计造型过程中,应当把审美意识与科学价值有机的结合起来,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创造出更好的作品。

2.沟通表达能力

艺术设计作为一种创作活动,不应处于封闭的状态,而是应当接触自然,接触生活,在与自然、生活的接触中激发灵感,固定灵感,进而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换句话说,良好的沟通能力是赋予艺术设计作品语言的重要途径,让作品说话,必须注重创作者的沟通表达能力,一款会说话会表达的作品才能赢得人们的喜欢和青睐。四、对艺术设计基础教育的展望艺术设计基础教育的价值不言而喻,其内容也十分丰富。因此,我们在未来的基础教育活动中应当针对当前的形势做出应有的转变和努力,是基础教育水平按照预期的教育计划得以全面体现。

(一)打造学生双重能力,避免能力有所失衡

首先,老师应到站在一定的高度来看待艺术设计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并结合现有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针对学生的特点及意识设计专业的特点来制定较为科学可行的教学计划,从而保证自身的教学过程更加流畅。其次,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学生设计造型能力与沟通交际能力的双重培养,不能顾此失彼,否则,学生的专业能力必然出现失衡的现象。老师可以让学生的理论知识定期的在实践环节实现运用。这样,能够促使学生加深理论知识的印象,同时确保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二)将课堂教学引入开放式,促成学生思维的灵活开放性

高中学校要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选择能力强、有高度责任感的教师带领学生,从而保证学生掌握深厚的专业知识,打造优质的专业功底,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老师应当及时认清教育形势改革的步伐及成果,将开放式教学理念灵活的运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有效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成为教学主人的优越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老师可以定期将教学内容从课堂搬移到大自然,带领学生在大自然中感受生活的美好气息,在自然中寻找创作灵感,从而不断的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打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转换成未来工作当中的专业能力。

五、结语

艺术设计基础教育对于全面推进专业课的开展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对基础教育的目标及价值加以明确,并且要熟悉基础教育所包含的内容,将内容时刻落实到现实教学学习过程当中,从而为打造学生的专业能力夯实基础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崔育斌.眼界、意识与技能———对艺术设计基础教育的思考及展望[J].深圳大学学报,2003,(02).

[2]王焱.艺术设计基础教育的思考及展望[J].美与时代(上),2014,(04).

[3]何菁.关于大美术环境下艺术设计基础教育的再思考[J].四川水泥,2015,(06).

艺术学基础知识范文第2篇

在互联网时代,年轻观众逐步成为影视艺术的主要受众,受众的年轻化和高素质化对于影视艺术的从业者而言也有了极高的要求。影视艺术创作对于技术性的要求越来越低,普通观众也可以凭借自己手中的家用DV创作出优秀的影视作品。当今影视艺术的从业门槛已经从当年的技术性制约上升到素质性制约,这种社会现状也对影视艺术的教育教学提出新的挑战。对于技术性要求的下降,反而提高了对艺术本质理解的深入和艺术内涵的追求。在这种背景下,影视艺术教育在完善已有的技术传授的同时,更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艺术价值观,在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完善学生的艺术品位和艺术追求。影视艺术专业史论类基础课在这种背景下,应该积极调整自身教学目标,通过对以艺术基础史论为中心的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培养学生具备较深厚的理论基础,深入认识艺术相关专业的属性特征和发展历史。当前,我国高校的影视艺术教育蓬勃发展,在各高校影视艺术专业高度重视实践类课程的同时,高校影视艺术史论类基础理论教育明显滞后,严重影响当前影视艺术人才的培养。影视艺术教育的史论类基础理论教学并不仅是艺术理论和艺术历史的知识传递活动,更是艺术素养建构的过程。艺术专业史论类基础课是学生学习、借鉴与创造的重要源泉,应充分发挥其在学生的专业知识构建中的作用。通过对于一门学科的特性与基础知识的掌握,进而实现艺术思维方式的开拓与素质的提升。影视艺术专业史论类基础课的教学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学生掌握艺术领域的历史渊源与发展流变,其目的更在于通过史论类基础课向学生介绍相关的艺术派别分类、艺术思想演变、重大艺术人物与事件,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思考能力,从而为指导学生的艺术实践提供丰富的养分,最终促进学生艺术素养的形成。

二、影视艺术专业史论类基础课的现状与困境

当前,高校艺术类影视艺术相关专业的史论基础课程包括艺术哲学、电影理论、电视剧原理、影视艺术概论、中国电影史、外国电影史、中国电视剧发展史等基础课程,同时还包括以及更强调专业性的课程,如专题电影研究、类型电视剧研究、视听语言研究、影视剧精品解读等,所涉及的学科领域极为广泛,既包括艺术的方方面面,也包括历史学、民俗学、建筑学、哲学、美学、文学、宗教等,甚至涉及诸多纯理科性质的学科。然而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在影视艺术专业史论基础课的教学过程当中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一些普遍问题。认真分析当前中国影视艺术专业史论类基础课的教育教学的现状,可以归纳总结出以下带有共性的三点问题。

1.教学主体的困境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是教育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有效的影视艺术专业史论类基础课教学,对施教者自身的综合素养就有着一定的高度。“教育者本身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把人作为教育的本质而不是单纯的教育结果,全面客观的认识受教育者,积极主动研究时展及人发展的新变化,科学预测发展趋势,适时提炼出反映时代和人的发展最新要求的教育内容,使教育内容充满时代性的发展性”。然而在当今的影视艺术专业史论类基础课教学实践过程中,仍旧停留在简单的理论普及与知识记忆上,对于学生艺术品位与专业修养的培训意识不够,因此,相当一部分教育者的理论知识的传授还流于形式,断章取义,照本宣科。对PPT等多媒体教学方式过于依赖,教学模式单一僵化,传统教学中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仍然是主流。

2.教学客体的困境

受教者是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受教者是教育活动的实现者,是教学效果的最终体现。离开了受教育者,影视艺术专业史论类基础课的教学活动也就无法展开。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而言,受教育者也是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主观能动性。但在影视艺术专业史论类基础课的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很多学生本身对史论类基础理论课的学习目的、课程价值缺乏应有的认同。从学生的受众心理角度在听课之前就将理论课定义为枯燥无趣且与实际相脱离。同实际操作紧密结合的专业课程相比,学生们对于基础理论的学习兴趣缺失,从而采取被动、消极的态度,甚至产生逆反和抵触的心理。在这样的态势下,教育客体缺乏内在的学习动力,缺少学生支持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3.教学环体的制约

教育的环体是指与教育结果有关系的整个教育环境,它既包括整个的社会文化环境,也包括教学过程中的对教学结果产生影响的教学环境、评价体系等。新世纪以来,影视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影视艺术教育也日渐受到关注,这对于影视艺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开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当前的影视艺术教育更多地注重于影视艺术的实际操作性,对教学结果的社会应用要求极高,这无疑造成了影视教学重技术轻理论的倾向。在这种倾向引导下,影视艺术专业史论类基础课无论从课程设立还是考核标准而言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影视艺术教学的课程设置轻视理论,课程考核评判标准相对滞后。再加之影视艺术教育自身起步偏晚、基础薄弱,史论类基础性理论学科建设尚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发展缓慢。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了影视艺术专业史论类基础课的教学开展。

三、影视艺术专业史论类基础课的教学对策

我国影视艺术教育中影视艺术专业史论类基础课教学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现状与困境,既有社会背景的因素,又有影视艺术教育本身的问题。当前社会对于影视艺术人才的大量需求使得影视艺术教育过分重视技术的传授,却忽略了理论素养的培育。影视艺术教学兴起历史较短,也使得艺术教育的理论教学方式与方法处于摸索阶段。对于影视教育者来讲,如何在当下蓬勃兴起的影视艺术专业教育中探索史论类基础课教学的基本规律,从教学改革入手开创影视艺术教学的新格局,完善史论类基础课的教学研究,进一步实现优质影视艺术人才的培养教育工作,是每一个影视艺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和课题。

1.教学内容的改革

传统的艺术专业史论类基础课程往往以艺术发展的时间轴作为教学线索贯穿教学内容,按此顺序进行教学活动,或者是根据不同的学科分类,讲述本学科的发展历史与艺术流变。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按照传统教学模式所设计的艺术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当下的教学目标,因而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与要求来重新整合课程内容。影视艺术专业史论类基础课教学内容改革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可将同一个艺术类型的教学内容分解为若干个单元,每个单元着重研究一个专题,以专题为导向串联其与之相关联的知识体系,进一步完成学生对知识点的整体架构。通过教学专题的导向也可以将问题意识灌输给学生,使得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可以以问题为指引,完善自身知识储备。另一方面,可以尝试将不同艺术门类的历史发展加以串联,通过相同时代背景下不同门类艺术发展的演变进行比对,更能揭示出艺术发展背后的规律,在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进一步有益于学生未来的艺术创作。

2.教学方法的改革

目前在高校的教学活动中,史论类课程的普遍模式是灌输式的填鸭教学。传统教学偏重知识的传授,教师充当灌翰知识的角色,学生则丧失主动成了精神的知识接收器。这种以讲为主的教学方式,极大地剥夺了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强行将相关知识灌注给学生,而并不结合学生特点和讲课内容。这种教学方式仅仅实现了信息的传播,却并未实现信息的接受。随着学生知识面的开拓、阅历的增加、思考能力的增强,当代的大学生无形之中开始进行有意识的抵抗,表现出来的现象就是上课睡觉或者教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下面看其他的书籍,更有甚者是直接逃课。针对这种教学现状,更应有针对性地变革传统的影视艺术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模式。在每一门课程开课之前,学生将得到根据本门课程编写的“课程指南”。在“课程指南”当中应其中详细标列出课程的学习内容、教学时间安排、参考书目、课内所安排的小组讨论专题、需完成的作业题目与具体规格和形式以及课程考核的方式方法。学生在“课程指南”的指引以及教师的辅导下展开主动学习,从而彻底改变被动听教师讲课、理解掌握重点难点、机械记忆相关知识点的传统教学模式。同时,积极开展课堂专题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专题研究,这样就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学习的过程。这使得学生们在资料搜集整理和组内讨论的过程中,对相关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了解。此外,可以结合学校的优势资源,积极邀请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进行学术讲座,业内的一线专家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向学生传输相关艺术信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

3.考核方式的改革

艺术学基础知识范文第3篇

摘要: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在艺术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艺术院校学生相对简单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已无法满足和适应当今数字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结合艺术类学生的思维特点、专业特点,通过具有艺术院校特色的计算机课程教育,既:课程定位的合理化、内容更新常态化、实验项目设计专业化,教师知识结构多元化,使其达到“通识教育”与“特性教育”相平衡,成为学生今后进入数字化艺术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门集基础性、实用性、系统性、前瞻性为一体的课程,最终使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有较大提升。

关键词:艺术院校 计算机教育 特色实验项目 教师知识结构

目前各高校艺术类专业均已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其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能利用所学计算机知识解决专业学习中的实际问题。但现在艺术类院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归属于文科范畴,故在教学定位、教材内容、实验教学等教学环节上采用的是文科模式。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在艺术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艺术院校学生相对简单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已无法满足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这就要求艺术院校对学生的培养不能只满足于大文科下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即简单的计算机技能、办公软件操作、网络应用基础等,而更应该结合艺术类学生的思维特点,专业特点,通过具有艺术院校特色的计算机课程教育,使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有较大突破。

一、艺术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1、没有合适教材:目前各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仅分为文科与理科两个大类进行,艺术类院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归属为文科范畴,于是在教学内容上就形成了 “通识”知识强、“专业”知识弱这样一种状况。

2、实验教学针对性弱。现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的改革研究已逐渐成为高校基础教育研究的热点和重点,各种计算机基础实验教材、实验指导书在陆续出版和编写,然而,综合国内各方面的研究可看出,针对艺术类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研究和改革的内容很少。

3、教师专业单一。艺术院校现有教师大多是计算机专业毕业,对艺术类本科专业如:艺术设计、美术、影视、音乐、舞蹈等不了解,在教学中难以根据学生专业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计算机教学。

二、艺术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色教育研究与实践

为使艺术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具有特色,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合理定位课程、教学内容与艺术学科相结合、设计特色实验项目、拓展教师专业知识等方面入手并进行了教学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课程定位合理化:要使艺术学科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有别于“大文科”环境,课程定位很重要,因为艺术类专业学生首先从思维方面看,具有形象思维强,抽象思维弱的特点,其次从专业方面看需要的是将计算机知识运用到他所学的专业课程中,计算机对于他们而言不是一个专业,而是一种应用技能。故本门课程应定位要始终围绕以学生为本、以学科为中心、以应用为重点这一思想去定位艺术类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使其达到 “通识教育”与“特性教育”、“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相平衡,成为学生今后进入数字化艺术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门集基础性、实用性、前瞻性为一体的课程。

2、内容更新常态化。由于计算机行业发展的摩尔定理,决定了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的滞后不可避免,尤其是计算机在艺术领域应用范围不断扩展,图形图像处理、动画制作、音视频编辑等软件版本不断升级,这样使教学内容的更新成为每一个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师的必然任务。笔者从编写具有艺术学科特点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参考讲义(简称“教参”)入手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因为“教参”不是教材,具有内容更新快,有一定前瞻性、与后继相关专业课程衔接好、且无出版周期限制的特点,向学生介绍计算机领域软硬件知识及在本专业应用的最新成果迅速快捷,时效性灵活性强。如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需要用Photoshop、CorelDraw、Flash、Maya等软件来完成平面设计、包装设计、动画设计及网页设计制作等实践项目,影视媒体类更是少不了对Premiere、After Effect等音视频制作处理工具,因此,“教参”可针对以上软件版本的升级及与之适应的硬件配置,加入新内容、新应用、新操作的编写。“教参”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后,在达到教学质量要求标准的前提下,又可作为教材推广,让学生能用上专业学科特点强、内容充实的计算机基础教材。

3、实验项目设计特色化:即改革实验教学,设计出符合艺术类学生思维特征、专业特点的综合性实验项目,改变当前实验教学单调、针对性弱的状况。在教学中以实验项目为主线引导教学,以实验内容展开教学,最终用实验结果来检验教学。如在“操作系统Windows XP”教学部分笔者设计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信息的采集与存储》实验项目,主要内容有“使用键盘截取屏幕图像(Print Screen SysRq键的使用)”、“采集数码设备图像信息(复制存储卡的照片)”、“用 ‘录音机’程序通过麦克风采集声音信息”、“文字、图片、音视频文件刻录到光盘保存”等操作,这样使键盘操作、文件(文件夹)管理与操作、应用程序的操作等内容的教学不再单调。

4、教师知识结构的多元化:由于艺术学科涉及艺术设计、美术、影视、摄影等多个艺术类本科专业、专业软件非常多,于是各个专业对学生计算机水平的要求各不相同,这就要求从事艺术类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要在了解教学对象专业的前提下至少掌握1-2门本专业软件的应用,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使自己的知识结构不再仅限于计算机学科而应涉及艺术学科,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如教授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就应了解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动画制作等软件的应用及艺术设计构成学的一些基础知识,最好是能承担一门专业基础课的教学。这样在教学中就可将两个层次的计算机教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专业基础)进行有机连接。使教学更生动、案例更“专业”。如个性名片设计,就可分别在Windows XP环境下用“画图”程序、Word环境下用“绘图”工具、图形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 CS下用“工具箱”中相关工具分别进行教学与制作。

作为高校艺术类计算机基础教师如何在教学内容每隔一至二年就要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进行教学,使得计算机教育既必须紧跟计算机的发展,又必须结合艺术院校课程设置及艺术类学生的特点,让学生尽快掌握和运用最新的计算机知识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我们去研究、探索和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艺术学基础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小学 艺术基础教育 教学模式 师资

恩格斯说过:“文明时代是学会天然产物进一步加工的时期,是真正的工业和艺术产生的时期。”作为全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石,艺术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世界各地尽管有着不同文化和文明,但人类历史发展始终脱离不开艺术发展。有人的地方,必然有艺术产生。而艺术教育是要提高人们对美的感受和理解,培养艺术的表现力和创造力,不仅要传递艺术,更要满足艺术本身延续和更新的要求。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中美的艺术教育存在很大的区别,本文对中美中小学艺术基础教育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对其各自的发展状况做了全面的了解,通过纵向与横向对比,寻找本国艺术教育发展不足,指出要延续艺术教育中的优良传统,希望对我国今后的基础艺术教育有一定启示作用。

一、我国中小学基础艺术教育现状

我国规定艺术教育课程是学生必修课程之一。艺术基础教育不仅具有丰富的综合性艺术审美价值,而且具有广泛的人文价值,其使学生获得艺术审美体验、精神愉悦,培养学生高尚的艺术品位,赋予学生发挥想象力的空间。艺术教育为学生奠定良好基础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虽然我国中小学艺术基础教育已有了长足进步,但从目前现状来看,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由于缺乏有力的活动引导,中小学基础艺术教育不易在以智能测验为主的教育浪潮中引起人们的注意与重视,因而产生诸多弊端。

近年来,艺术基础教育在我国逐步被人们接受和重视,艺术培训、艺术交流等活动日益增多,但其主要目的大多还是“分数至上”。艺术教育形式是为了能够通过基础教育考核标准而设定。我国的基础教育主要体现在“知识层面”。在教学实践中,对知识的盲目尊崇和过分追捧主宰了学校的一切,人们忙于精心打造知识基础,无暇探究哪些知识是必要的,哪些构成是真正的基础。在知识经济社会,在后工业社会,仅有知识显然已经不够。当今社会除了知识竞争,更重要的是人的竞争,如人的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关爱自然、不屈不挠等自身素养的竞争。湖北省各城市中小学实地调查报告显示,基础艺术教育在中小学基础教育中并未得到应有重视,其中存在诸多问题,如学校重智育、轻美育,艺术教育存在大片“空白”;艺术教育师资严重不足,很多学校由非专业的其他课程老师代为讲授,很难实现所谓艺术教育目的;教学模式陈旧,教学内容和方法也得不到及时更新;艺术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教学设备落后等。

当今艺术教育取向强调:艺术是一门学科,具有学科特质,为9年义务基础教育的必要科目,应与学校其他科目同等视之。国内中小学阶段艺术课教学内容几乎仅局限于艺术创作方面,忽略了其他层面内容,如学习鉴赏视觉艺术,学习了解艺术在当代和过去文化中如何发挥其功能等。学习从审美观点来看视觉形式并不容易,因此需通过艺术课程的安排、教导与学习,才可获得复杂的审美认知和技巧。国内各级学校皆缺乏专业艺术教师,并缺乏涵盖广泛艺术鉴赏领域的课程,师资进修渠道也极其有限。专业师资在艺术鉴赏领域的教学品质落后,甚至根本不存在,艺术教育在基础教育中不被重视。

二、美国中小学基础艺术教育现状

美国主张艺术教育目标在于提升人对艺术的了解与鉴赏,并兼顾感性与理性能力的培养,其向来重视艺术教育,并以法令的形式把艺术课程视为基础教育中的核心课程。基础艺术教育在美国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和专业,在主观上其没有服务于基础教育专业课程学习的义务和责任,在客观上却为基础教育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服务与支撑,这为基础教学在美国持续不断地发展创造了机会与可能。教师可在相对稳定的条件下长期从事基础教学理论的实践和研究;学生可在相对单纯的环境里无拘无束地从事学习和探索。这两个因素加在一起又构成了基础教育理论研究中非常有趣的一环,这是美国基础艺术教育乃至艺术教育能够不断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也是美国现代文化立足于世界的主要依据。美国学生选择艺术学习一般都出于自愿和喜爱,而且有机会和权利在此基础上做选择和改变。学生和学校双方都非常明确,基础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学会怎样选择和改变。学生学习的动力完全源于个人的理想和兴趣,而基础教学的角色则是鼓励、保护和启发这些理想和兴趣,学了包含愉悦的意义外,更包括了研究、发现及提出质疑、超越等诸多含义。因此,美国中小学基础艺术教育形成的是一种良性的学习、创作状态,而且这个状态中每一个环节都很简单。

美国学校中的基础教学单位一般都是独立设置的,并有专门的空间、教师和资金作为保障,教室、资料室、教具室、实验室等设施都由基础教学单位统一管理,同时也在空余时间接待其他年级和专业的学生使用。基础教学的对象基本上是全体学生,也没有根据不同学科专业将基础教学内容划分开,学生可在相对独立的空间里尽兴地体验基础艺术教育带来的感受。有的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实验教室中,甚至包括大到棕熊小到微生物的各种动植物及其标本的收藏,学生足不出户就可观赏、观察、比较和描绘自然界的事物及其关系,这种集收藏、展示、写生、教学为一体的管理模式在美国学校中比较常见。

美国艺术教育强调文化和艺术的全面性和普遍性,引导学生学习多种文化和艺术,了解文化与艺术间的深远联系,强调艺术与科学相互融合、相互改造、相互促进的关系。艺术已经融入美国人的日常生活,其艺术教育结果是艺术具备了日常生活的价值和意义。

三、中美中小学基础艺术教育差异比较

以上中美两国基础教育阶段艺术教育现状的分析比较,为我国基础艺术教育课程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参考与借鉴。我国艺术教育定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主体,赋予人人平等的艺术教育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学习和享有人类优秀文化艺术资源;享有艺术化的多彩生活。面向全体学生并非整齐划一,相反是要坚持和鼓励学生的艺术独立性与个性。我国艺术教育综合化问题的提出不仅把音乐和美术两方面的内容融合在一起,而且综合了戏剧、舞蹈、影视、书法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这一观念注重艺术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与渗透,既保持各学科特点,又有利于促进学生整体艺术审美修养和多种能力的发展。

我国的艺术教育更侧重综合性学习,强调多门艺术学科的沟通与交融。确定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艺术与科学四方面的内容。基础艺术教育也仅针对小学和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相比较,虽然美国仅以视觉艺术、音乐、戏剧、舞蹈来确定艺术教育的内容,但这一套艺术教育体系却适用于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所有学生的艺术教育,各阶段互相衔接、互相渗透。这样一套融会贯通的完整教育体系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四、基础艺术教育未来发展

通过对比中美基础艺术教育,我们认识到应积极正视自我,在保持发展优良传统的同时认清艺术基础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吸取国外教育精华,抓住一切可能的发展机遇。因此,为确保基础艺术教育的实施而果断、大胆地进行调整和补充显得尤为重要。许多教师需不断充实知识和技能,以获得新的能力。

笔者提出以下几点作为落实和改进我国基础艺术教育的参考:

1.确立并提升艺术教育在学校中的地位与品质;

2.艺术教育中要承认与国外差异,注重个性化学习;

3.正视艺术鉴赏教学在基础艺术教育中的重要性;

4.根据儿童及青少年认知发展过程与艺术学习心理发展特点,设计适当的基础艺术教育课程,并注重体验式教学;

5.积极改善师资品质,提供教师职前训练;

6.改善教学设备,开发具体的教材资源并改进教学和评价体系;

7.改变陈旧观念,研究、建立适合国情的艺术教育理论,并注意与时俱进的更新;

8.设置艺术教育学术研究中心,提升各级学校艺术教育品质。

目前我国艺术教育之路虽然并不平坦,基础教育方面也存在诸多困境,但是要拥有明确的目标和坚定的信念,未来的基础艺术专业教育水平才会逐步提高。作为艺术教师,应加快步伐,进一步更新观念,把握基础艺术教育精神实质,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柯平.美国艺术教育新台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6.

[2]丁峻.艺术教育的认知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3.

[3]程春云.艺术教育概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12.

[4]吴戈.判断与思考:艺术·教育的顾盼与前瞻[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4.

艺术学基础知识范文第5篇

在互联网时代,年轻观众逐步成为影视艺术的主要受众,受众的年轻化和高素质化对于影视艺术的从业者而言也有了极高的要求。影视艺术创作对于技术性的要求越来越低,普通观众也可以凭借自己手中的家用DV创作出优秀的影视作品。当今影视艺术的从业门槛已经从当年的技术性制约上升到素质性制约,这种社会现状也对影视艺术的教育教学提出新的挑战。对于技术性要求的下降,反而提高了对艺术本质理解的深入和艺术内涵的追求。在这种背景下,影视艺术教育在完善已有的技术传授的同时,更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艺术价值观,在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完善学生的艺术品位和艺术追求。影视艺术专业史论类基础课在这种背景下,应该积极调整自身教学目标,通过对以艺术基础史论为中心的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培养学生具备较深厚的理论基础,深入认识艺术相关专业的属性特征和发展历史。

当前,我国高校的影视艺术教育蓬勃发展,在各高校影视艺术专业高度重视实践类课程的同时,高校影视艺术史论类基础理论教育明显滞后,严重影响当前影视艺术人才的培养。影视艺术教育的史论类基础理论教学并不仅是艺术理论和艺术历史的知识传递活动,更是艺术素养建构的过程。艺术专业史论类基础课是学生学习、借鉴与创造的重要源泉,应充分发挥其在学生的专业知识构建中的作用。通过对于一门学科的特性与基础知识的掌握,进而实现艺术思维方式的开拓与素质的提升。影视艺术专业史论类基础课的教学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学生掌握艺术领域的历史渊源与发展流变,其目的更在于通过史论类基础课向学生介绍相关的艺术派别分类、艺术思想演变、重大艺术人物与事件,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思考能力,从而为指导学生的艺术实践提供丰富的养分,最终促进学生艺术素养的形成。

二、影视艺术专业史论类基础课的现状与困境

当前,高校艺术类影视艺术相关专业的史论基础课程包括艺术哲学、电影理论、电视剧原理、影视艺术概论、中国电影史、外国电影史、中国电视剧发展史等基础课程,同时还包括以及更强调专业性的课程,如专题电影研究、类型电视剧研究、视听语言研究、影视剧精品解读等,所涉及的学科领域极为广泛,既包括艺术的方方面面,也包括历史学、民俗学、建筑学、哲学、美学、文学、宗教等,甚至涉及诸多纯理科性质的学科。然而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在影视艺术专业史论基础课的教学过程当中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一些普遍问题。认真分析当前中国影视艺术专业史论类基础课的教育教学的现状,可以归纳总结出以下带有共性的三点问题。

1.教学主体的困境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是教育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有效的影视艺术专业史论类基础课教学,对施教者自身的综合素养就有着一定的高度。“教育者本身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把人作为教育的本质而不是单纯的教育结果,全面客观的认识受教育者,积极主动研究时展及人发展的新变化,科学预测发展趋势,适时提炼出反映时代和人的发展最新要求的教育内容,使教育内容充满时代性的发展性”。然而在当今的影视艺术专业史论类基础课教学实践过程中,仍旧停留在简单的理论普及与知识记忆上,对于学生艺术品位与专业修养的培训意识不够,因此,相当一部分教育者的理论知识的传授还流于形式,断章取义,照本宣科。对PPT等多媒体教学方式过于依赖,教学模式单一僵化,传统教学中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仍然是主流。

2.教学客体的困境

受教者是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受教者是教育活动的实现者,是教学效果的最终体现。离开了受教育者,影视艺术专业史论类基础课的教学活动也就无法展开。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而言,受教育者也是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主观能动性。但在影视艺术专业史论类基础课的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很多学生本身对史论类基础理论课的学习目的、课程价值缺乏应有的认同。从学生的受众心理角度在听课之前就将理论课定义为枯燥无趣且与实际相脱离。同实际操作紧密结合的专业课程相比,学生们对于基础理论的学习兴趣缺失,从而采取被动、消极的态度,甚至产生逆反和抵触的心理。在这样的态势下,教育客体缺乏内在的学习动力,缺少学生支持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3.教学环体的制约

教育的环体是指与教育结果有关系的整个教育环境,它既包括整个的社会文化环境,也包括教学过程中的对教学结果产生影响的教学环境、评价体系等。新世纪以来,影视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影视艺术教育也日渐受到关注,这对于影视艺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开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当前的影视艺术教育更多地注重于影视艺术的实际操作性,对教学结果的社会应用要求极高,这无疑造成了影视教学重技术轻理论的倾向。在这种倾向引导下,影视艺术专业史论类基础课无论从课程设立还是考核标准而言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影视艺术教学的课程设置轻视理论,课程考核评判标准相对滞后。再加之影视艺术教育自身起步偏晚、基础薄弱,史论类基础性理论学科建设尚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发展缓慢。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了影视艺术专业史论类基础课的教学开展。

三、影视艺术专业史论类基础课的教学对策

我国影视艺术教育中影视艺术专业史论类基础课教学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现状与困境,既有社会背景的因素,又有影视艺术教育本身的问题。当前社会对于影视艺术人才的大量需求使得影视艺术教育过分重视技术的传授,却忽略了理论素养的培育。影视艺术教学兴起历史较短,也使得艺术教育的理论教学方式与方法处于摸索阶段。对于影视教育者来讲,如何在当下蓬勃兴起的影视艺术专业教育中探索史论类基础课教学的基本规律,从教学改革入手开创影视艺术教学的新格局,完善史论类基础课的教学研究,进一步实现优质影视艺术人才的培养教育工作,是每一个影视艺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和课题。

1.教学内容的改革

传统的艺术专业史论类基础课程往往以艺术发展的时间轴作为教学线索贯穿教学内容,按此顺序进行教学活动,或者是根据不同的学科分类,讲述本学科的发展历史与艺术流变。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按照传统教学模式所设计的艺术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当下的教学目标,因而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与要求来重新整合课程内容。影视艺术专业史论类基础课教学内容改革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可将同一个艺术类型的教学内容分解为若干个单元,每个单元着重研究一个专题,以专题为导向串联其与之相关联的知识体系,进一步完成学生对知识点的整体架构。通过教学专题的导向也可以将问题意识灌输给学生,使得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可以以问题为指引,完善自身知识储备。另一方面,可以尝试将不同艺术门类的历史发展加以串联,通过相同时代背景下不同门类艺术发展的演变进行比对,更能揭示出艺术发展背后的规律,在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进一步有益于学生未来的艺术创作。

2.教学方法的改革

目前在高校的教学活动中,史论类课程的普遍模式是灌输式的填鸭教学。传统教学偏重知识的传授,教师充当灌翰知识的角色,学生则丧失主动成了精神的知识接收器。这种以讲为主的教学方式,极大地剥夺了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强行将相关知识灌注给学生,而并不结合学生特点和讲课内容。这种教学方式仅仅实现了信息的传播,却并未实现信息的接受。随着学生知识面的开拓、阅历的增加、思考能力的增强,当代的大学生无形之中开始进行有意识的抵抗,表现出来的现象就是上课睡觉或者教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下面看其他的书籍,更有甚者是直接逃课。针对这种教学现状,更应有针对性地变革传统的影视艺术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模式。在每一门课程开课之前,学生将得到根据本门课程编写的“课程指南”。在“课程指南”当中应其中详细标列出课程的学习内容、教学时间安排、参考书目、课内所安排的小组讨论专题、需完成的作业题目与具体规格和形式以及课程考核的方式方法。学生在“课程指南”的指引以及教师的辅导下展开主动学习,从而彻底改变被动听教师讲课、理解掌握重点难点、机械记忆相关知识点的传统教学模式。同时,积极开展课堂专题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专题研究,这样就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学习的过程。这使得学生们在资料搜集整理和组内讨论的过程中,对相关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了解。此外,可以结合学校的优势资源,积极邀请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进行学术讲座,业内的一线专家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向学生传输相关艺术信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

3.考核方式的改革

艺术学基础知识范文第6篇

关键词 艺术素养 学前教育 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相关资料显示,我国绝大多数地区的幼儿教师呈现学历偏低,专业艺术技能薄弱,艺术素养缺失等综合素质低下的状况。因此,加强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艺术素养,在提高学生专业艺术技能的过程中,注重夯实学生的艺术素养,不断满足社会和各用人单位的需求。对于有效促进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良性发展显得尤为必要。

1 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1.1 社会发展的需求

学前教育的发展来源于社会的现实需要,幼儿教师群体,是一个艺术综合能力强,专业基础知识扎实,艺术素养深厚的教学群体,所以,加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艺术素养培养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国家人才竞争力的奠基环节。

1.2 学前教育事业的需求

就目前来看,社会不是缺少幼儿教师,而是缺少合格的幼儿教师,缺少高文化高素质的幼儿教师。只有立足于我国高师学前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不断完善专业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切实提升幼儿教师艺术能力以及自身的人才培养水平,才能有效地促进幼教事业的蓬勃发展。

1.3 专业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

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也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自身长足发展的需要,这其中不仅包括专业技能的发展要求,也包括学生自身艺术涵养的内在渴望与需求。有了艺术的熏陶,专业学生将会在今后学前教育事业中发挥更大的社会作用。

2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内容

将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教育的内容分为理论和技能两大类,这种纵向的分类系统不仅忽视了不同领域间的相互渗透,往往还造成了实施过程中实施人员的不知所措,从而降低了目标对于当前教育工作的指导性。

我们一般所知学前教育专业艺术素养培养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具体内容如下:

(1)音乐方面: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需要在音乐能力素养方面有着良好的基础,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能力的培养可以从音乐欣赏能力、表演技能、创作技能三个方面;(2)舞蹈方面:在教授过程中,教师应把握学生特点,应用多种教学方法,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逐步建立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开展舞蹈教学工作;(3)美术方面:学前美术教育是幼儿教师艺术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过程中,应注重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基础上,引导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形成教育特色,培养个性人才。

3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不足

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我们不难发现,按照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人才素养受到新的挑战,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诸多弊端日渐显露,影响了学前教育专业的健康发展及其存在的社会价值。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这种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虽然有较好的理论基础,但是在实践能力上面却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已远远不能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需要。(2)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理论课程门类、学时相对较多,而专业艺术课程学时则相对不足,课程设置科学性较低; (3)艺术基础技能不扎实:目标的不明确和课程设置的不合理直接导致人才培养规格存在一定的缺陷,具体表现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艺术技能远远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

4 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艺术素养的有效途径

4.1 夯实基础艺术知识

采用有效的方法,将艺术理论生动地呈现,使学生在情感的共鸣中提升其艺术理论素养。高度重视并采用恰当的方法积极引导学生艺术发散思维的培养,并创造适当的机会,让学生在创新中体验到收获的喜悦。

同时,学生接受能力也是我们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把握好学生的认知特点,注重基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训练相结合,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进一步夯实基础艺术知识。

4.2 强化艺术基础能力训练

完善学前教育各类艺术课程的设置,合理增加专业艺术技能的训练课程,促进学生能力的全方位发展。

学前教育艺术课程的设置不应仅仅将目光局限于基础艺术技能课程的教学与实训,还应该配以选修课的形式,引导学生广泛开展儿歌创编大赛、绘画技能大比拼、幼儿教师职业艺术技能实战演练等有益于职业艺术素养提高的实践训练课程,在提高专业艺术技能的同时,提升专业艺术素养。

4.3 着力培养艺术基础学力

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要在夯实基础艺术知识、强化基础艺术能力训练的同时,着力培养、引导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基础学力。基础学力是指一个人所具备的基本学习能力,其中不仅包括学习新知识时所运用的方法与手段,还包括惯用思维方式以及将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知识的良性循环要求专业学生不断地加强自身学习实践,优化知识储备,将理论动态地内化为自身能力的提升,从而为今后一生的专业发展打下基础。

社会发展需要各行业专业的工作者,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更需要全面且综合化的高素养人才。我们希冀的方向并不是让要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优秀的艺术家,而是希求未来的幼儿教育工作者能够在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的同时,也能够表现出良好的专业艺术素养,在实际教育工作者,能够各挥己长,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在实践中做到知识、能力以及艺术的有机整合,这才是艺术教育真正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张道一.论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J].中国音乐教育,1995(2).

[2] 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J].艺术教育,2002(6).

[3] 奚传绩.艺术教育与美育[J].艺术教育,2003(4).

艺术学基础知识范文第7篇

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艺术课程内容主要体现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中,它明确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加强艺术类课程教学,艺术课程应当按照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艺术课程标准进行教学。《指导方案》从受教育者认识规律及现实操作角度出发,将艺术教育丰富的内涵与外延划分为若干操作层面,固定核心教学内容,融合艺术学科内部以及艺术与非艺术学科,构建了一门开放的艺术课程体系。③《指导方案》规定普通高校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为八门,主要侧重于从艺术与美学的视角引导学生观察、感受与思考,其中《艺术导论》课程旨在向学生灌输基础性艺术理论知识。其他七门鉴赏性课程分别为音乐、美术、影视、戏剧、舞蹈、书法和戏曲,相对于中小学艺术教育课程内容来说更具有开创性、探索性和先导性意义。《指导方案》并没有具体从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文化、艺术与情感、艺术与科学这四个方面对课程内容作详尽的规定,其课程的设立主要从审美体验的角度,使学生通过感受、体验、渗透、反思鉴赏艺术,削弱艺术技能技巧的训练,更强调综合艺术能力的形成,以提高学生的听觉能力、视觉能力、肢体动作能力、言语表达能力。任意选修课则分为作品赏析、艺术史论、艺术批评、艺术实践四大层面,其内容是以上或更多艺术门类的多向纵深难度的体现。无论在艺术技能技巧的训练还是在艺术感知与体验、反思与评价、创造与表现等多种综合艺术能力培养方面都与教学目标相一致,学生艺术素养和人文素养全面得到提高。《指导方案》所规定课程学内容由三大版块组成:限定性选修课、任意性选修课、系列讲座。限定性选修课的课程类别有艺术导论、音乐、美术、影视、戏剧、舞蹈、书法、戏曲八门;任意性选修课有四大模块:艺术史论、作品赏析、艺术批评、艺术实践;系列讲座有综合艺术包括富有地方特色的教学内容。《指导方案》的课程内容制定结合了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实际情况,在世界各国艺术改革与发展总体趋势的引导下,贯彻了国家制定的素质教育精神。《指导方案》在中小学艺术课程的基础上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展了课程所涵盖的知识面,优化了课程结构,把多种艺术门类的课程进行交叉融合,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方案规定,以限定性、任意性课程两种形式进行双向辐射,切实要求改变长期以来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因人设课”甚至“无人无课”的现象。以下是《指导方案》所规定课程内容结构图:

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设置及其优化

目前,由于《指导方案》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内容没有作出规定,加之九年义务教育中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因为应试教育的影响绝大部分未能实现,因此,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应从基础部分开始搭建,同时还要从课程内容的基础性、综合性、阶段性等来优化。

(一)课程内容设置的基础性优化

第一,艺术基础类课程设置及其优化。内容包括基础知识、基本素养等,主要解决学生掌握艺术审美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感受能力,为学生形成综合艺术审美能力打下基础。如开设音乐基本乐理、音乐素养(简谱视唱)、基本音乐听觉训练等。第二,艺术实践类课程的设置及其优化。此类课程主要指歌唱、演奏、绘画、各类艺术创作等实践教学活动。艺术实践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不是以艺术技能训练为目的,但要想达到一定的艺术审美能力必须以此为前提,一个音准极差、五音不全的人能够欣赏美妙的歌声,但不能鉴别出声音的美妙之处,更不能深入地品味其艺术作品的内涵;一个对色彩判断较差的人是无法体验美丽画卷的生动情趣的。因此,艺术实践课程的开设是为了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实际操作在艺术体验中感悟艺术的魅力,在操作过程中磨练意志、开拓思维,尤其在群体的艺术排练创作中学会与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能力,达到一种其他学科不能完全代替的教育功能。第三,基础艺术史论课程设置及其优化。这类课程是指艺术史、艺术导论、美学和艺术评论等理论性内容,通过艺术文化类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把艺术与人类社会快速发展有机地联系起来,把握和领悟艺术教育的深刻内涵。

(二)课程内容设置的综合性优化

纵观国内外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发展趋势,公共艺术课程的综合性设置势在必行。艺术课程的综合是将几门相互联系的课程有机地连接在一起,即艺术课程综合不同门类的艺术学科,这种综合性课程可以减少专业技术难度,增大文化含量和知识信息量。第一,综合课程与单科课程的有机渗透。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改革之一就是要实现综合课程与单科课程的有机渗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公共艺术教育模式。这种模式不是强调综合取消或削弱单科课程,而是为了弥补传统的单一课程的弊端和不足,通过让学生接触多种不同类型的艺术形式,丰富其艺术视野,提高其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第二,综合课程设置应满足不同学生层次的需求。高校公共艺术综合课程主要面对非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艺术素养的学生对艺术知识学习的需求程度也各不尽相同,在新开设艺术课程之前,应在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充分把握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为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多元化的艺术需求有目的地开设不同类型的综合课程。

(三)课程内容设置的阶段性优化

艺术学基础知识范文第8篇

【关键词】传媒艺术学院 学生管理 特点 方法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161-01

一、传媒艺术学院学生的特点

(一)艺术学院学生个性开朗活泼,个性独立,敢于竞争

一般来说,传媒艺术学院学生的专业方向一般是演艺、舞蹈、歌唱等方面,长期进行这方面的锻炼会使得学生的个性鲜明,性格外向,开朗活泼。艺术专业的学生要求其在专业创作方面具有十足的想象的空间,艺术类专业学习与社会互动性比较强,他们勇于面对挑战,能够主动出击,敢于为理想事业的成功积极拼搏、竞争。同时,由于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发展,艺术生猛增,直接导致传媒艺术这一方面竞争十分激烈。因此,传媒艺术学院的学生都是敢于挑战的学生,同时还附有强烈的竞争能力,不惧竞争。

(二)艺术学院学生重视专业学习,忽视基础理论的学习

就目前我国传媒艺术学院的现状就是学生的基础理论学习较为薄弱,艺术生普遍不重视基础理论的学习,认为基础理论的学习对其就业等各方面的帮助并不大。除此之外,艺术是一种激烈的、动态的、活跃的文化,艺术生往往都对这方面接触的时间较晚,因此,他们需要花很多的时间去练习,比如舞蹈、演技、歌唱技巧等。因此,从中学阶段开始,艺术生就无法像普通的学生一样花充足的时间到基础知识的学习上,这就使直接导致在大学阶段艺术生的文化基础的薄弱。

(三)艺术学院学生自我认识不足

艺术生常常沉迷在自己的艺术领域内,一般对自己的专业知识关注较多,而很少重视基础知识,也十分容易忽视和外界的联系。同时,由于艺术生掌握着比普通学生更多的才艺,因此在学校有更多的机会表现自己,容易崭露头角,也就更容易得到老师的重视和同学们的爱护。在这种环境下,艺术生容易产生自己比其他学生更加优秀的心理,往往会对自我认识不足,对自己的评价过高,进而产生自我陶醉、自我欣赏的心态,这是极不利于其自我发展的。

二、促进艺术专业学生全面发展的管理方法

(一)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管理

由于艺术生普遍个性鲜明,同时还十分的独立自主,如果教师只是一味的进行强压式的管理,势必适得其反,引起学生的反感,反而达不到预期的作用。因此,教师在管理艺术生的过程中,要注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管理。具体来说,就是和学生做朋友,在管理他们的时候恩威并重,既要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基础上对他们进行管理,这样势必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只有用人格魅力去赢得学生的尊敬才能管理好学生,尤其是对于这些个性比较强烈的艺术专业的学生。只有用人格魅力去感染他们,才能塑造他们崇高的品质。

(二)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

艺术生普遍都个性很强,非常具有独立意识和自我表现艺术,这是他们普遍的个性心理,因此,他们并不愿教师过多的去干涉他们,管理他们。然而,如果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不但可以适应上述心理,还可以给他们找到自我表现的舞台,让他们更加独立和自主。这也是社会主义好青年的新标准,那就是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当学生意识到自我管理的好处和重要性的时候,将会比教师对他们进行管理的效果好得多。

(三)加强艺术生基础理论的学习,在此基础上促进其专业知识的发展

由于艺术生普遍基础理论知识基础较弱,因此,加强艺术生基础知识的学习显得十分的必要。虽然对于艺术生来说,专业知识似乎是更为重要,但是没有基础理论知识的铺垫,其艺术之路也不会走的很远。基础理论知识是艺术专业知识灵感的来源,是促进传媒艺术发展的不可少的因素。因此,学校要加强艺术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同时要经常向学生灌输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三、对艺术生进行管理所需要注意的事项

在对艺术生进行管理时,除了上述方法之外,还有几点需要注意的事项:第一,要积极引导艺术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一般来说,传媒艺术生普遍家庭条件都较好,同时家长较为忙碌,因此容易忽视对他们的管理,这就容易导致他们形成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比如拜金主义等。第二,要注意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杜绝不良习惯形成。因为众多传媒艺术学院学生家庭条件较好,加上艺术性的特质,所以容易滋生一些不良习惯,例如自制、自理能力弱、随意性强等。因此,教师在管理学生的时候,要经常向学生灌输这些不良习惯的坏处,尽量杜绝这类不良习惯的产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媒学院的艺术生群体的数量越来越多,因此如何对他们进行管理就显得十分的重要。本文首先简要的分析了传媒艺术学生学生的特点,再针对这些特点提出了相应的管理方法,最后,提出了两项老师在日常管理时所要注意的事项。教师只有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对艺术生进行引导,才能促进学生的常足发展,提高我国传媒艺术学院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郑俊, 马树邦. 学校与教师关系视阈下促进青年教师科学发展的路径探析——四川教育学院传媒艺术学院的实践探索[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9,(S1)

[2]邹天韵, 邹天兵. 舞动的青春——记吉林艺术学院青年舞蹈教师刘洋[J]. 戏剧文学, 2007,(01)

[3]邢宏亮.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特征及对传统艺术设计的影响[J].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1,(03)

艺术学基础知识范文第9篇

一 独立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存在的问题

1 应试教育错误地引导了学生对基础课程的理解

应试高考美术教育,使大部分学生对设计素描、设计色彩的理解仅仅局限于对写实性素描、色彩的理解,艺术创造思维相对被禁锢,因此打破学生心目中陈旧的艺术观念,激发学生艺术理念和设计研究的热情,也应当是艺术设计专业基础造型课程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有了臻于完美的艺术设计基础造型训练模式加上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法,才能形成更好的、有针对性的艺术设计基础造型课堂教学,方能为学生将来的艺术设计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2 中国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弱,这与传统教学模式有关

基础课程学习的目的更多的是要提供给学生一些观念和思维的方法,能够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造性思维以及创新型设计理念的艺术人才。但当前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现状是部分基础课与专业课脱节。基础课的教学目标也只是完成课程的设计任务,掌握设计基础方法和技巧,拓宽学生的艺术思维没有放在重点上,往往以设计作业的画面效果作为评定标准,这就无形中形成了学生文化素质偏低、模仿能力强而创造性不足的弊端。这种教学格局无疑是狭隘的、低层次的,是不能适应专业课需要的。

3 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提高学生对基础课程认识上的力度不够

对于课程的理解,学生除了有自己的认识,其主要来自于教师的基础课程的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教师在创新教学方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上不够。可以说,现在的基础课的教学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基础课的教学要比其他课程用更大的激情,下更大的力度,用更多的心思,才能把课堂搞活。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却存在如下的一些问题:首先是许多教师对教师这份职业认识不足,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以教师职业道德严格要求自己,对于工作采取应付的态度、对待学生也缺乏应有的耐心和责任感。其次是急功近利的思想,分散了自己备课和科研的精力与时间,失去这些保证,其授课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再次,教师的一生实际上是不断学习的一生,职业需求要求教师对知识的掌握要走在时代的前沿,但是很多人在选择教师这一职业的时候往往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他们往往错误地认为选择了做教师就选择了一份一劳永逸的职业,但是实际上恰恰相反,因此也就出现以上的一些问题。

二 独立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现状分析

1 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

独立院校的艺术设计基础课程还是沿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工艺美术的课程设置,开设结构素描、色彩、三大构成等课程。有些独立院校虽然开设了设计素描、设计色彩等课程,但其内容却是“新瓶装旧酒”,没能通过素描、色彩的训练达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的目的。还有一些院校“重技能、轻理论”,对设计史论课程、人文课程等比较忽略,造成学生在艺术设计观念上的薄弱,限制了学生对艺术思维的本质认识和发展创造所需的拓展空间。

2 课程内容缺乏创新性

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新技术、新材料不断出现,视觉艺术表现的传媒和形式出现新的内容,文化与审美观念也一直在更新。现代课程的设置既要能体现人类知识的精华,又要能反映科学技术的发展。艺术设计基础课程两学年的教学计划中,每门课程之间的比重关系,课与课之间是否具有逻辑性和连续性,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能否合理地衔接等问题,都制约了艺术设计课程内容与现代科技发展的有机结合,而我们独立院校并没有正视这些问题。

3 课程结构缺乏综合实践性

当前的艺术设计专业基础造型课程教学,应把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能力纳入教学的范畴。综合艺术能力主要包括:艺术的感知能力、艺术的评价能力、艺术的创造能力,以及相应的交流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培养综合艺术能力的最大价值在于为消除学科原有知识体系中各类知识之间的界限。提高综合艺术能力,它不再局限于某门类细化的知识技能,而是立足于“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使学生形成关于世界的整体性认识和全局观念,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知识,提高综合解决现实问题的相关能力。

三 独立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体系的优化

1 打破课程单一结构,突出基础课程教学的特点,增强多样性与趣味性

独立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和创新能力。因此,打破课程单一结构、增加多样性课程类型是全面实现课程价值的一种重要方式,多种课程类型的有机结合将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目前,艺术设计基础课程设置中素描、色彩课程占主导地位,这不利于高素质复合型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是亟待改进的。我们应该在学生接受全面、完整的艺术设计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开设其他相关的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喜好选择不同的课程,进行专业知识的补充和延伸,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素质,弥补必修课程的单一与不足。

就独立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当前的教学现状来看,规范基础课教学内容,是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因此艺术设计基础课程在保留原有课程内容中有价值的知识的同时,应强调从当代艺术设计的最新成果中汲取新知识,应结合自身特色优化课程体系。

2 优化课程内容,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目前基础课程的教学占较大的学时比例,我们必须着重培养学生的视觉反映力,增强其接受视觉信息的能力,即感悟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锻炼其对事物的把握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纠正过去基础课与专业课脱节现象,使学生理解基础课程与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重要联系。从事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师应顺应时展趋势,加强教学方法的研究,以适应艺术设计教学的实践性、开放性、综合性的需要。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不是靠教师讲课就能培养出来的,教师传授知识要讲究方法,特别是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给艺术设计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以“图形”为主的艺术设计教学,通过多媒体技术形象、直观地传达给学生,可提高课堂效率,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艺术类教学不同于工科教学,它的形式可以灵活多变,有时在嬉戏中能激发设计灵感。但在运用多媒体教学中应注意不能过分依赖电脑,从而忽略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确立以创新型设计理念为中心的观念,而不是以单纯的摹仿和拷贝为中心的思想,启发学生从多角度

多方位考虑问题,充分开拓他们的视野,发掘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且使他们结合自身的审美体验、审美感受、基础知识以及基本技能,探索一种最能表现其创作理念的表达方式,从而达到在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激发学生创作灵感的最终目的。

艺术设计学科的特色就是实践性、实用性强,而现有基础课程过于强调课堂讲授,忽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我们应确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目标,打破传统封闭式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走进工作室,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对基础课程的各个环节进行调研和实践,让学生有针对性地研究设计个案,为专业课程学习打好基础。在此基础上,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要立足于教学、研究、实践三位一体的形式,学生和教师要通过教学、科研和实践的综合信息进行沟通,建立一种不断更新的适应社会发展的知识结构,形成良好的教育信息网络,使学生能够具有足够的信息量。

3 结合独立院校办学特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作为独立院校,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是我们的办学宗旨,在这个环境里教师的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学改革的质量。当今是一个信息发达的时代,多媒体技术、通信、网络等信息交流技术的迅速发展,渗透到艺术设计教学的各个方面,它改变了以往传统的学习和传播方式。在这样一个新型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的知识权威性面临着挑战。在现阶段,我国艺术设计教师缺乏优秀人才,因此,加快师资队伍建设的任务十分紧迫。要加强教师的业务能力培养和培训力度,促进教师间的交流与学习,定时定期进行师资培训。同时,开展讲座与论坛,把继续教育作为新型专业教学的重要方面来考虑,促使教师更新观念,贯彻可持续教育思想,不断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提高课题设计和组织能力,完成由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方式向现代的启发、引导型的个性化教学方式的转变,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教学需要。

综上所述,艺术设计教育改革应当把重点放在课程结构上。社会需要有创新思维、素质全面的人才,只有掌控好教与学的关系,启发学生多自我创新,掌握新知识,学好每门课程,以适应经济时代的需要。作为艺术设计专业先导和基础的艺术设计基础课程,其结构改革必须尊重教育的自身规律。因此,建设具有独立院校特色的艺术设计基础课程体系,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这个体系应该是开放的、动态的,以适应形势的发展,并能逐步日臻完善。

参考文献

1 何锦传,对当今构成教学体系的几点看法,美术大观,2009(7)

艺术学基础知识范文第10篇

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建设与改革问题是当前艺术院校需要进行关注的问题,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建设与改革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视觉反映力,提升学生视觉接受信息的能力,并要求学生能够调动想象力加强对未知领域知识的探索能力。文章在阐述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在艺术设计中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具体分析如何实现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堂教学改革。

关键词:

艺术设计;基础课;教学改革;策略

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的课程设置在社会发展下不断发生变化,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之前,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大多仅开设了素描、水粉和基础图案三门课程。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之后,伴随国际交流的发展以及构成理论传入我国,我国艺术设计专业逐渐开设了和三大构成有关的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变到了六门。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下,艺术设计逐渐也参与到了市场竞争中,在竞争的发展形势下,有关人员加强了艺术设计专业和市场发展的联系,对原有素描单一内容进行了丰富完善。现阶段艺术设计专业围绕形象、色彩和情感开设了八门课程。但是现阶段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内容安排上差异不大,存在基础课设置雷同的问题,为此文章对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改革问题进行研究。

一、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在艺术设计中的重要意义

艺术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也是一种社会现象体现,反映了人们的审美追求、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艺术设计一般会以物化载体的形式,也就是商品的形式和受众进行交流。我国高校艺术设计科主要包括素描、色彩构造、立构、图案等多门基础课程,经过不断发展在教育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获得这些成就的原因除了师生共同努力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艺术基础课程对艺术设计专业原理、规律和技巧的充分把握。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中涉及的学说、理论和艺术实践为艺术设计发展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和活力,丰富了艺术设计的发展。另外,艺术设计创作发展需要经历主题的确立、作品表现形式和内容的展现、作品画面情感的确定、作品审美意识的体现等阶段,艺术设计的这些创作发展需要以艺术专业基础课为理论指导。在艺术理论指导作用下使得艺术作品设计提升了美感效果。

二、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改革思路探讨

(一)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要注重专业核心能力的认识与培养

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的设计目的在传统意义上看是针对设计领域的发展需要,担负起自身传达、记录和思考的视觉转换任务。伴随时代的发展,现阶段的艺术设计更加注重对艺术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因此,当前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注重专业技术能力、核心能力以及工作能力的平衡发展。其中,核心能力是对艺术学生综合素质个性的集中化反映,也是对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重要反映。艺术设计人才综合能力的反应和提升不仅要加强职业技能,也需要加强艺术设计人员核心能力的培养。艺术课程教学目标的设置不仅要注重知识的再现,更重要的是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实现艺术设计课和基础课的协调发展

对于现阶段艺术院校基础课和艺术专业课割裂的发展状态,需要有关人员进行及时的纠正,加快改变这种基础课和专业课各自发展的问题,将基础课真正发展成为艺术专业课的从基础,改变传统基础课的教学格局,打破原有单纯技巧和经验传授教学模式,实现对基础课程系统的重新编排和设计,将课程教学内容从原来的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发展。

(三)对设计基础课门类进行整合

在有关学者和研究人员对比、归纳分析之后指出艺术设计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应该包括七个方面的内容,主要有视觉基础课程、形式基础课程、图形基础课程、色彩基础课程、装饰基础课程、材料基础课程以及技法基础课程。可见,艺术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是广泛的,因此基础课程的最终教学内容确定需要根据不同专业和职业层级定位进行整合。文化课“宽口径厚基础”的教学模式不一定适合艺术基础课程教学,艺术教育要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学科设置上注重艺术课程不同学科课程的综合教学。比如在广告设计建设教育方面,可以将非常重要能力中的图形设计、创意思维、导入市场和艺术创作内容进行整合,将比较重要能力中的计算机操作技术、材料和工具使用技术、色彩设计、业务谈判、文学素养等进行整合,从而促进艺术基础教育的专业化建设发展。《造型基础》课程是一个涉及内容较多的综合性知识体系,艺术设计教育基础课程的设置上难以做到对《造型基础》课程的面面俱到,为此需要根据具体专业发展需求对《造型基础》课程内容进行取舍。比如,对于广告专业要重点放在“平面解析”教学上;对于产品专业应该注重从自然造型到独立造型的发展内容。

(四)完善专业基础平台教学模式

艺术专业基础教学一般分为三种模式,包括一年级学、根据不同专业实施的不同教学、有侧重的学。对于这三种教学模式要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不断改进三种教学模式,完善专业基础平台教学模式,具体包括以下几点内容:第一,实现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确定。艺术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设定需要和专业教学内容相关,要求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明确课程必修和选修的区别,完善课程教学内容。第二,实现对教学大纲的完善。教学大纲的完善具体要求教学目的明确、教学要求详细、教学过程规范。第三,实现专业基础课程和艺术课程之间的衔接,避免知识交叉教学。

(五)加强对一年级有限课程的把握,加强对重点课程的教学

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课时不多,为此要求教师充分利用有效的课程教学实践。现阶段,大多数院校的艺术专业基础课开设了素描、色彩、速写三大基本教学模块,并辅助开设了计算机、摄影、书法、制图等课程。各个课程之间相互关联,要求教师在进行不同课程教学时要充分尊重学生自主学习,重点进行图案和线描课程的教学。

总结

基础课程教学是学生从事某种专业课程之前必须进行的教育,能够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进行训练和提升。因此,要求艺术学生不仅要了解艺术接触课程各个课题内容,还要了解各个课程开设之间的联系,进而全面提升自己艺术学习综合能力。作为一名陶瓷设计方面的教师,需要加强自身对陶瓷设计艺术的了解,加强自身和其他艺术设计老师之间的学术交流,并定期出版一些陶瓷设计方面的作品,通过教学成果和教学研究引起学院对陶瓷艺术设计的关注和重视,促进艺术设计领域,尤其是陶瓷艺术设计领域的良好发展。

作者:周诚 单位:湘南学院

参考文献:

[1]杨春生.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教改初探[J].中国轻工教育,2005,04: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