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意识形态发言稿

意识形态发言稿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电视新闻播音语言传播研究

【内容摘要】文章从目前电视新闻播音员必须具备的能力、素质入手,从播音员的吐字发声基本功、识稿能力以及应注意语气、节奏、态度的把握几方面阐述了在新闻播报创作中,如何认识语言基本功的作用,以及如何达到语言基本功的要求。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播音 语言表达 基本功 技巧

谈起新闻播音,大多数人的脑海中会浮现出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通过几十年的继承和发展,规范播报的基本样式和特点已成为播音员和受众的共识。有些新闻播音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既保持了庄重大气的一贯风格,又能贴近实际生活,亲切自然,并合理地融入了创作个性,如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播音,庄重大气、稳健有力;中央电视台对海外播出的《中国新闻》的播音,状态振奋,明朗自信,彰显出中国人民的新风貌。

在处理不同新闻类型稿件时,会存在具体差异,如播报时政新闻与文娱新闻时,播音员在内在感受和外在表现方法上有所不同,前者更为庄重稳健,后者略显活泼跳跃。

规范播报的主要特点有新鲜感强,字正腔圆,语势稳健,节奏明快。

广播电视的新闻,通过播音员的有声语言传达出来的播音创作被称之为新闻播音。新闻分为导语、背景、主体和结尾。在播导语时要注意确定语句的重音,播报时突出重点,揭示价值,避免平直架起;播报背景时要用介绍性的概述语气;主体部分的播报要注意层次的划分和转换,以及语气的衔接和转换;结尾的播报要顺势给予概括性的评价,语气明朗,舒展、自然地结束。其基本要求有:1.叙事要清晰。扎实的基本功:字音准确清晰、气息深匀通畅、声音结实明亮、重点部分拉开说清楚;处理好句子:避免蹦字,在播读时要处理好停连,确定语句重音;组织好句子:如大层次的划分、小层次的集中和鲜明、避免全篇堆散句等;注意层次的转换和呼应。2.新鲜感要强。从内容立意上去挖掘,从语言表达技巧的新鲜感上去把握。

虽然新闻播音教学阶段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不是语言基本功的问题,其核心内容也不是基本功的练习,但是,语言的基本功与新闻播音有着密切联系。那么在进行新闻播音的训练阶段,实际上是拿已具备的“功夫”来“用”。大一学生所打下的基础,如字音、气息、口腔状态等手段就好似砍柴用的柴刀,其质量如何关系到“砍柴”的效率。“有声语言表达技巧”的“巧”字,在新闻播音创作过程中,就是如何利用“字音、气息、口腔状态”等有声语言表现手段巧妙地达到传递信息作用。

广博的知识储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娴熟的表达技巧是广播电视新闻播音员的必要条件。有些播音员在面对镜头或对着话筒说话时,往往会一方面想着注意语音;另一面想着语言表达的内外部技巧,以至于影响到播出效果。应全神贯注、充满自信地投入到文章的播读中。因此,在新闻播报创作中,如何认识语言基本功的作用,如何达到语言基本功的要求,是创作的基础和关键。

全文阅读

广播新闻播音如何避免机械念稿

【摘要】如今,绝大多数广播节目都由主持人采编播一体化独立完成,但新闻播音仍然是以有稿播音的方式进行创作。本文探讨了如何避免新闻播音中的念稿现象,提出形成语言表达思维和在充分体现新闻性的前提下口语化表达,是避免机械念稿的重要方法。

【关键词】广播;新闻播音;念稿

如今,绝大多数广播节目都由主持人采编播一体化独立完成,唯有新闻节目需要记者、编辑和播音主持分工协作制播节目。因此,新闻播音仍然是以有稿播音的方式进行创作。

随着主持人节目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提纲式文本加即兴口语成为广播节目主持人最常用的有声语言表达方式。“无稿播音出口成章”,虽不尽完美,但主持人对其运用也算得心应手,驾轻就熟。然而与之相对应的,有稿播音反倒是因为文字的制约,成为不少主持人播音主持业务的短板。某些主持人甚至出现“脱口秀”口若悬河,一拿稿件只会念的现象。

念稿,最主要的表现就是“有口无心”,有声语言游离于新闻内容,听不到、听不出新闻采写的目的;语速单一、语气单一、语流单一等等。因此,念稿势必影响新闻播音的质量,影响新闻传播的效果。那么,如何避免新闻播音中的念稿现象呢?

一、形成语言表达思维,解决“有口无心”的问题

语言是思维的产物。念稿最主要的表现就是没有思维,见字出声。解决有口无心的问题,就是要在播音创作全过程中动心动脑,解决思维问题。

有声语言是与思维运动紧密相随的。因此有稿播音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把文字语言转化为播音员、主持人自己要说的话。如果仅仅是见字出声,思维空白、思维僵滞,那就不是说话,而是念稿。

全文阅读

手稿学理论下现代文学论文

一、纯理论的手稿学

(一)一般理论

一般理论或普遍理论致力于从手稿研究的具体实践中提炼、概括、建立关于手稿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基本理论。一般理论来源于具体的手稿问题研究,并最终指导具体的手稿问题研究。长期大量的实证研究为普遍理论的获得提供实践的基础,普遍理论对于个案的实证研究具有理论的指导意义。一般理论包括手稿的定义、手稿学的具体内容、手稿学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手稿学研究的方法等。手稿是指作品形成之前一位作家书写的一切形之于符号形态的原始的东西,包括文字、图像等,其根本性质是原始记录性。手稿按照语种可以分为汉语手稿、英语手稿、日语手稿等多种。部分作家存在着先用外语写作发表在国内外刊物上、之后自译或他译为汉语作品的现象,比较手稿与译文之间的差异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不仅如此,用非母语的语言写作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探索的事情。手稿学是以研究手稿现象为基础或重点的一门学科。手稿学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一是考证辨伪。手稿研究可以解决一些学术上颇具争议的问题,如作品创作的确切时间问题、作家对某个人物的真实态度问题、作家对文学某些问题的真实情感问题等。如,通过鲁迅手稿的对比研究,学者得出了如下确凿的结论:“不同于《两地书》以及《故事新编》等手稿有鲁迅请许广平代为誊写的情形,《毁灭》手稿则从扉页设计到全文誊写,全部由鲁迅亲手完成,反映了他对于《毁灭》的重视程度。”严谨而科学的考订工作,使得手稿研究成为文学研究的基础。二是丰富对作家作品的认识。通过手稿与作品的对照研究,我们可以获得对文学作品的近距离观照,进入作家创作的历史场景,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对手稿本的研究还可以把它和作品发表本或初版本进行对校、比较,这样我们可以更完整地看到作品的前文本与出版本之间的渊源关系、内容差异、艺术得失等。”三是可以进一步夯实文学研究的基础。现代文学研究的版本意识日益凸显,但所重视的版本多为初刊本、初版本,而对手稿本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手稿本是文学研究的重要材料,它的发现、出版、利用可以让文学研究具有更加坚实的基础。手稿学研究的方法,主要涉及版本学、校勘学、目录学、语言学、传播学、阐释学等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但同样可以借鉴精神分析学、文学地理学、性别研究、后殖民主义理论等作为方法。精神分析的方法应用在手稿的研究上,可以发掘作家被压抑的潜意识。“最近几十年来,随着女性主义的兴起,学者们,尤其是女性学者,开始重新发现女性手稿,从事女性手稿的研究,肯定女性在手稿文化中的作用。”女性作家的手稿,经男性批评家提出修改意见、推荐发表后,这个过程之间表现了怎样的性别权力关系,性别研究的视角可以让手稿研究获得新的发现。“一个文学家迁徙流动到一个新的地方,他的感受、体验、生命意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倾向等可能会发生某些变化,其作品的体裁、形式、语言、主题、题材、人物、原型、意象、景观等也可能发生相应的变化,也就是说,他的作品的本籍文化色彩会有所减弱,会融进客籍文化的某些成分。”起草于一个地方的手稿,后来因为作家的迁移,而在另外一个地方定型发表,作家的迁移这个地理因素以怎样的方式影响着手稿到作品的过程,这是文学地理学的方法。社会分析的方法,主要分析在手稿的修改、润饰到作品的定型之间,社会因素所起的作用,这些社会因素包括意识形态、主流诗学和赞助人三个方面。意识形态对手稿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由手稿到作品的定型之间所发生的重写、改编等主题与形式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主流诗学是一个时期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审美意识形态,它决定着手稿的风格、体裁、主题。任何一个作家的书写,都是在一定主流诗学的影响下进行的。赞助人包括在某一历史时期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个人、某些人物团体(出版商、媒体、政治派别、政党)和负责传播文学和文学思想的机构(院校、学术期刊、教育单位),它们会制约手稿的形态。

(二)专门理论

手稿学的专门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媒介研究:

主要研究手稿的媒介形式与传播形式。手稿的媒介形式多种多样,近代以来,手稿的存在形态主要是纸质媒介与电子媒介。纸质媒介是手稿存在的普遍形式。不同的媒介形式不仅影响着手稿的质量和寿命,而且影响着手稿的风格与传播。“新文学版本的变迁与传播和接受紧密相关,是新文学传播史、接受史和效果史的一个重要内容。所以,对新文学版本从传播学和接受学的角度去研究也很有必要。这需要研究传播机构、传播制度、传播媒介、传播方式等与新文学版本的关系,需要研究把关人(编辑)、接受者(读者、评论家、改编者、传抄者等)对新文学版本变迁的影响。”

2.手稿类型研究:

全文阅读

电视新闻播音员工作状态的把握

工作状态,即人工作时表现出来的特有的形态。电视新闻播音员对工作状态的把握,是指电视新闻播音员在播发新闻的特定时刻、特定环境空间里表现出来的特定的新闻意识、感觉和状态。电视新闻画面直观地展示事件的发生和进展,除了为数不多的现场报道外,大部分报道是靠新闻播音员在屏幕前转述完成的。在被称为信息时代的今天,无疑对新闻播音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明确身份,建立自信心

电视新闻播音员该如何定位?

新闻节目是一个电视台舆论导向的直接体现。电视新闻播音员作为媒体代表人——党和政府的“喉舌”,直接为政府和人民服务。职业的特殊性使得新闻播音员须具备庄重、得体、机敏、坦诚而不乏热情的共性,同时又有不同于他人的个性。在新闻节目中,新闻播音员首先是公众信息的传播者;在播讲活动内容的稿件时,播音员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当地党委政府真实、可信、准确的庄重代言人的身份;在播讲有关现实生活的消息时,播音员又是广大观众的坦诚朋友。明确身份,必然使播音员的有声语言表达更加准确细腻,形象可感,庄重而不声色凌厉,亲切而不嘘声嗲气。

播音员在屏幕上的形象,包括着装和有声语言的表达、体态语言的运用,这些都不应背离这一社会角色所应有的素养和风度。强调身份感,便于电视新闻播音员确定自我位置,既要纠正那些失度、失体、矫揉作态的倾向,又要注意避免千人一面、外表板滞而内存空虚的现象。正确身份感的确立是媒体和公众对新闻播音员在社会生活中角色的认定。

由于电视新闻播报的特殊性,要求电视新闻播音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即较强的自信心、灵活应变能力和自控能力。播报前和播报中要有强烈的工作热情和责任意识。作为新闻的播发者,播音员还需积极联系起记者的现场报道、编辑述评及新闻短片等诸多内容,并真实地表现出来。

二、把握主题谈“备稿”

播音员传播新闻信息是通过稿件实现的。播前认真备稿,对新闻稿件的层次、主题、背景、目的、重点、基调等进行具体的分析和理解,并最终正确把握这些要素,是播音员做好新闻节目的一个重要前提。

全文阅读

播音创作中对稿件整体性的把控探析

摘 要 播音工作是一项再创造的劳动过程,稿件则是播音员进行再创造的依据,播音员只有通过对稿件进行深入分析,才能抓住稿件的内含,明确稿件播出的针对性和必要性,并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手段将信息传达出去,因此,在播音创作过程中把控好稿件的整体性十分必要。本文从稿件整体性的含义出发,分析了把控好稿件整体性的重要性,并提出对稿件整体性把控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和建议,以供大家借鉴。

关键词 播音创作;稿件整体性;把控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7-0004-02

稿件是联系播音员与听众的纽带,是播音员向受众传达信息、情感的最主要途径,因此,把握好稿件的整体性是每个播音员都必须具备的素质。播音员的大量工作是播出别人写的稿件,如果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一字不差地读,而不是真正理解稿件的内容和含义,就达不到播音的效果。所以播音员在创作的过程中,必须遵循正确的创作道路,提高自身的播音能力和稿件分析的能力,使播音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受众。

1 播音创作中稿件的整体性分析

播音稿件的类型丰富,其内容和形式也多种多样。新闻类的广播稿件有消息、通讯、评论等形式;文艺类的包括故事、小说、散文、诗歌等形式;专题类的则涉及到军事、政治、经济、自然、社会等多个方面;广告类稿件更是包罗万象,有产品宣传、企业形象等。不同的稿件类型就表现为不同的稿件内容,不同的稿件内容则需要不同的文字语言形式来表示,这些不同的文字呈现形态都有一个共同的作用,即突出表现稿件的中心主题。播音员通过有声语言的形式对稿件进行再创作,并将其传达给受众,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播音员首先对稿件的结构、层次进行分析理解,正确把握稿件的中心思想,然后运用情景再现、内在语、对象感等内部技巧以及停连、重音、节奏等外部技巧实现播音稿件由文字语言向有声语言的转化,向听众传播出准确、鲜明的稿件信息。要把握好播音创作中稿件的整体性就是要求播音员按照“分析理解稿件—具体感受稿件—口语化的语言表达—传播于受众”的思路,认真做好每一步,提高播音水平和效果。

在实际的播音创作过程中,播音员往往不重视播音稿件的整体性,缺乏对稿件整体性把控的意识,这样就会导致播音工作中出现大量的问题。比如:在播稿之前没有对稿件的内容、结构等进行深入的分析,抓不住稿件的主旨,因此,在播读稿件时找不到应有的语气和情感,文章主次把握不清,在重音的处理上也不到位,使得稿件播出时节奏单一,结构层次混乱,达不到良好的播音效果,让听众产生厌烦的心理。

2 把控稿件整体性应注意的问题

全文阅读

播音语言的质与形

摘要 播音语言的质与形在播音实践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一对矛盾,是事物的两个方面。只讲质不讲形,容易概念化;只讲形不讲质,容易表面化。评价播音的好坏优劣,应当从质与形的不同层面去比较分析。这对调整我们的心态,提高播音语言的质量和传播效果是非常有益的。

关键词 播音语言 本质 形态

播音语言创作是唤醒、激活文字生命力的过程,只有将所理解的一定的语言意义、传播视角、见解态度融于言语形态,才能真正让受众有所感悟。

播音语言的质:质地。本质

首先,播音语言的质是对传播要义的挖掘。播音基础理论提出“备稿六步”,其中的播出背景和播讲目的。正是对传播要义挖掘的有效途径。背景包括文字成稿背景和播出当下背景。文字成稿是单篇的、个体的,播出当下却是几篇、成组的。在这里,播音员、主持人有一个比较、分析、融合、再现的思维表达过程。这一过程中,包含着对播出对象的梳理和集中。它使播讲者对所传内容和形式更具针对性,从而促使播讲的欲望更真切、更具内在动力。但在实际工作中,就稿论稿倾向一直束缚着我们的努力。所谓就稿论稿,即稿件提供什么,我就表达什么。表面看来,这似乎是正确和合理的。但问题是,文字一经转化为有声语言就不再是文字,有声语言传播的进行时态要求它必须是活性的,必须把文字转化成有思想感情、有节奏韵律的东西。才可能与受众交流得起来。才可能感动和感染受众。否则,所谓“传声筒”那种播稿的“机械运动状态”就始终改变不了面貌。要改变面貌,就不能局限于稿件本身,而应从稿件出发去联想、想象。有画面的配音,由于事实的具象化,更要求有声语言的贴近性、得体性。从稿件出发又不囿于稿件。是播音创作的特色要求。不囿于稿件,我们就可以毫无顾忌地联系跟稿件内容相关的经验阅历,更深刻地认识稿件内容的真实性,促进表达的生动性。像大家所熟悉的中央电视台的《世界周刊》,康辉的语言运用就非常自如。康辉没有把自己的再创作仅仅局限于稿件本身,而是对其进行了内化的再创造,使我们在观看节目的时候感受到的是一个真实的、可爱的、积极的主持人在向我们讲述故事性极强的世界大事。

其次,播音语言的质是对传播角度的追寻。如果说播出背景和播讲目的构成传播要义的灵魂,那么,传播角度则是体现灵魂的不同方位和方法。同一要义可以通过不同题材和体裁反映和表达,同一题材可以因为体裁和接受对象的不同使要义的阐发呈现不同的色彩,更可以因为传达视角的不同使要义的阐释产生深浅不一的感受。在这里,文稿作者源于其知识经验、社会阅历、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对同一事件能够展示其独特的视角。主持人、播音员现场无文稿表达类似于此。但一般来说,这类表达、斟酌、过滤过程远不如文稿形成时间那么宽裕,日常积累和临场发挥若与所涉范围相吻合效果就佳,反之则差。而有文稿表达,无论是播音员、主持人还是文稿作者本人,都与无文稿表达有另一种难度。它是传播者依据稿件提供的题材、体裁,对传播意义和接受对象进行综合分析后确定的。现在很多节目的主持人都参与到了节目的编排和稿件的修改中,有的更是直接介入前期采访制作,所以可以更好地体现节目思想。达到与受众沟通交流的目的。比如北京电视台的《第七日》,主持人元元的语言就很有特点,而且结合了前后期创作人员的集体思路。以准确的切入角度抓住了观众的眼睛。

第三,播音语言的质,必须通过一定的形才能得以体现。播音语言的形随不同节目、不同题材与体裁而呈现不同的形态。形态之核心是语气、节奏。语气是传者对所表达内容情思、趣味在内心引起波澜后的自然流露,节奏则是其内心活动的外在反映。停连、重音是语气节奏变化进程中的休止、继续和强调。有声语言的训练基础是停连、重音、语气、节奏。这个训练过程十分艰苦,从句、段、篇到节目整体。或许是分段操作、循序渐进的。初学者往往以为这些技巧把握纯熟就学会了播音,其实,这只是有声语言训练的一项基本功。在整个语言表达中,这只是一个元素,它必须负载一定的内容,贯穿一定的语言目的,才能让表面呈现的形焕发生机。有的同志没有深刻意识到思想载体的重要性,以为只要自己有想法,而且切入口找得好,就可以不顾及外化时的表现方式。殊不知,好马还需配好鞍。只有完美的结合才有理想的效果。在播音语言的形态学习和形态表现中,很容易产生一个误区。这便是浅尝辄止或仅仅在形态表达上“钻牛角尖”。语言表达本是一种精神创造,形态只是精神的自然流露,一旦为形而形,形就枯萎死去。只有注入精气,才能起死回生。这是有声语言生命力的辩证统一。同样之理,播音语言的质,所谓要义,所谓角度,都还只是头脑中、视线上对内容形式的认识和把握,如果没有表达者自身在咀嚼、消化后将其附着于一定的形态,受传者就永远不可能感受到,也不可能真正体会到传者想要表达的心理活动。因为受传者只有通过一定的语言形态,当然是负载着一定的思想感情运动的语音形态,才有可能促使他(她)内心对此产生一定的共鸣而激起感情的波澜,从而在他(她)心灵中爆发出另一种力量。我们需要从更高的层面上不断要求自己,真正达到情、声、气三位一体的效果。当然,我们对质的强调,并不意味着对形的探索的否定。

播音语言的形:形态。形式

全文阅读

浅析不同文体稿件的播音方法

摘 要:本文主要从新闻稿件、文艺稿件、通讯稿件的稿件内容方面分析,不同稿件的播音方法形成鲜明的对比。通过对不同稿件的分析和播音方法的陈述,有利于播音人员对不同稿件有更深,更准确的把握,帮助播音员、主持人完成各种播音任务,提高播音质量。

关键词:新闻稿件;文艺稿件;通讯稿件;播音方法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press releases, literary manuscripts, communications manuscript analysis of the contents of the manuscript,Different methods of audio releases in sharp contrast. Contributions of different methods of analysis and broadcast statements ,In favor of articles on different radio staff have a better, A more accurate grasp, Help announcer, radio host to complete various tasks, Improve the sound quality.

Keywords: Press releases; literary manuscripts; newsletter articles; broadcasting method

前言

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不断发展,播音员主持人的专业素质、业务水平也亟待提高。充分的掌握不同文体稿件的播音方法,有利于播音员、主持人通晓播音业务,积累丰富经验,形成了独特的播音风格;同时帮助播音员、主持人完成各种播音任务,提高播音质量,解决业务中的重大疑难问题;从而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1 新闻稿件的播音方法

首先我们来分析新闻稿件的播音方法,播报新闻是广播电视传媒中播音员、主持人最主要的工作内容之一,新闻播报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宣传效果。新闻稿件的特点制约着新闻播音的方式,从对新闻稿件由内容到形式的整体认识中可以逐步寻求到新闻播音的基本要求,体会到新闻播报的语言特色。

全文阅读

新闻播音一定要备稿

【摘要】新闻是严谨的,新闻工作者也必须严谨,尤其是负责最后一道关口的播音员,则要严之又严。每次播音前,备稿是一项必做的工作,只有备稿,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才能顺利、高质量地完成我们的播音工作。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一定要勤加练习,做到眼勤、手快、心灵,提高备稿速度和准确率,将新闻更好地、更准确、迅速地传达给受众。

【关键词】新闻 播音 备稿

随着近年来我国广播事业的飞速发展,广播新闻节目在主题挖掘、信息量、时效性、播报样式、传播手段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大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丰硕成果。而作为最后把关人的新闻播音员,也在语言风格、播报形式、创作道路的探索中有了很大收获。尤其是现在各台都推出了整点新闻等种类繁多的新闻节目,既提高了新闻的时效,丰富了新闻的品类,也给了很多新闻播音员更多展示、树立自己风格的机会和阵地。

在这样的情况下,有一些新闻播音员认为整点新闻等新闻节目要和“联播”类新闻区别开来,要有“说新闻”的效果。主张整点新闻要“不备稿说”,去追求所谓的“原始自然状态”,并认为这是一种适应新时期新闻播音的“创新”,是树立自己风格的捷径。其实,这种观点绝对是错误的。因为,新闻播音是一项二度创作的工作,它必须以稿件为依据,播音质量的高低首先取决于主持人对稿件的理解程度。现在有很多播音员盲目追求个人风格,在播出之前只是粗略地将稿件看一遍,有的甚至一遍都不看就播,以至于播出的节目中错误百出、重点不明、导向不清,甚至不知所云。

很多业内人士都说:“播新闻不难,播好新闻却很难。”如今放眼全国,广播媒体的新闻节目大大小小不下上千个,但真正能称得上是精品的新闻节目却为数不多。实践证明,备好稿是播好新闻的前提。备稿应该是每一个播音员、主持人的责任和义务。

一、什么是备稿?

所谓备稿,有两层含义,一是广义备稿,一是狭义备稿。广义备稿是指播音员在平时所做的一切积累,比如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水平,加强艺术修养,积累文化知识,提升新闻敏感度,掌握播音的内部和外部技巧等等。很多老播音员遇到急稿,依然能全神贯注,镇定自若,一字不差地播完,靠的就是这种长期的积累。在这个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时代,广义备稿对于提高播音员的播报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狭义备稿是具体到一篇稿件的准备过程,通常我们所说的备稿就是指狭义备稿。

二、文体和传播需求要求必须备稿

全文阅读

文本研究中的版本考证:必要性和有限性

在近年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中,文本问题受到一定程度的关注,并且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研究者至少在三个方面形成了基本的“共识”:一是文本研究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单纯依据作品中的片言只语便对其观点进行无限地概括和提炼的做法,而要尽可能从文本的完整性出发客观地再现其思想的实际进程和总体架构;二是文本研究必须深入了解国外“马克思学”界的研究动态,还不仅仅只是满足于关注那些对马克思思想当代影响的总体评价,更重要的是紧密跟踪西方学界在具体文本、问题的探讨中所做过的工作及其最新进展,特别是马克思著作最权威的“历史考证版”(即marx-engels gesamtausgabe,以下简称mega2)新的编辑、研究状况,结合我们自己的分析和判断,作出新的梳理和评价;三是在比较思想史的视野和当代实践的格局中,讨论文本中提出的问题、观点和见解,以显现其时代差别、意涵变迁、思想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如果把上述三方面的基本共识连缀起来考虑,其实昭示出的就是构成完整的文本研究前后相续、层层累积而又相互支持和融通的三个步骤、三个环节,即版本考证、文本解读和思想研究。从中可以看出,文本研究的意旨和归宿仍然是思想研究,但是与过去的研究路数不同的是,对这些思想的理解和把握不能离开对具体文本写作过程、刊布情形和版本源流等方面所进行的考察和梳理,不能离开对构成文本的各个具体章节所进行的翔实的剖析和解读,这些可以说是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中最薄弱的环节。同时又必须明白,版本研究并不是文本研究的全部内容,甚至毋宁说,它只是更为重要的文本解读和思想阐释的前提性、基础性的条件。我觉得明确文本研究中版本研究的必要性和有限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论问题,在这里就以《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研究为例,陈述我的看法。

首先,我必须说,版本考证是文本解读、思想阐释的基础和条件。精深的文本研究绝不能面对一部现成的、经过别人编辑而成的著述马上就进行解读,尤其忌讳单纯根据其中的只言片语便对其思想进行概括和评论,首先应做的前提性工作是对文本写作的原初背景和写作过程进行考察,对该文本的原始手稿的各种版本进行甄别,因为我们虽然把文本看成是作者思想的表达,然而同时又必须保持警觉,即文本与原始思想之间其实不可能是完全对应的关系,就是说作者的思想未必已经完全通过文本表达尽净了。而文本研究必须尽可能根据文本及其相关文献把文本与作者思想之间的一致或差池作出分析。这样,从文本本身出发虽然最初提炼和抽象的只是文本中的问题和思想,但版本考证的各项细致的工作已经廓清了它们产生的文本语境、原初含义,以及相同问题的内涵演变与当代体征,这就使我们既看到历史延续和累积,也可以把握创新与重构,使文本中的原始思想的当代价值真实地得以呈现出来。

为了呈现一个完整的文本解读基础,对于那些思想深邃而又命运多舛的作品,应当对关乎此文本的所有文献,包括准备材料、先行稿、最初草稿、过程稿、修改稿、誊清稿、刊印稿、失佚稿以及其他相关材料进行全面性的收集和详实的考证。作为本书研究对象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正属于这样一种类型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出,除却写作过程中的特殊情形(如出版形式一直不能确定(即是在杂志上发表还是出版单行本?这一问题能否很快落实直接影响这一著述的行文、选材和篇幅。)、对有的批判对象的有关著作或文章不太了解、另有《政治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英国社会史》的写作计划等等),它没有顺利完成,就内在的思想根源说,一定程度上缘于马克思等人了断与青年黑格尔派哲学及当时德国流行的其他社会主义学说之间关系和因缘的艰难,新的思想的剥离、锻造和建构过程的艰难,因此关乎那些原属于同一阵营、观念互为背景和参照的思想历练过程中那些众多的文献文本都是我们研究《德意志意识形态》必须注意的材料;再从最直接的关系考虑,昭示马克思等人思想进程的那些文本[1]、被马克思喻为“莱比锡宗教会议”的《维干德季刊》第3卷上鲍威尔、施蒂纳等人的文章、施蒂纳的《唯一者及其所有物》、费尔巴哈、卢格、赫斯以及其他“真正的社会主义”者的著述也都属于《德意志意识形态》准备材料的范围,因此,也需要对这些著述给予程度不同的关注,甚至详细解读。

而就《德意志意识形态》本身来说,它的写作过程异常复杂,写作之初还没有通盘的框架构思。待确定了批判对象后,先写出一些短稿,这些篇章虽然后来也没有成为《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但实际上是正式写作前的“尝试”或“演练”,因此,可将其视为《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先行稿”。如果不算《论犹太人问题》、《神圣家族》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那么至少《对布鲁诺·鲍威尔的反批评的答复》是属于这样的“先行稿”,对此我们也就不能视而不见。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最初的草稿、两卷本体系框架的形成过程、特别是《费尔巴哈》章文稿的各不相同的手稿,还有迄今所有版本都没有收录的一些刊印稿、作为原属第一卷组成部分的《“格拉齐安诺博士”的著作》和第二卷遗失的两章,等等这些属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过程稿、修改稿、誊清稿、刊印稿、失佚稿以及其他相关材料,更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重点。至于《费尔巴哈》章多种不同的编排方案,我们当然需要将这些重要的版本集中在一起进行比较和鉴别[2]。

所有这些并不是“博士卖驴”式的买弄和炫耀,不是搞“烦琐哲学”;相反,可以说,版本考证深入和准确的程度与对作者思想把握和理解的客观程度是成正比的。在这里我不得不特别要表达对国外马克思主义文献学家所做工作的敬意,特别是对他们在研究中所体现的谨慎、严谨的治学态度的钦佩。联想到国内长期以来对《德意志意识形态》,那是一种怎样的情形呢?绝大多数研究者撇开对这一著述的写作过程、版本源流、文体结构的探究,甚至对其内容也不作全面性的解读和梳理,单纯根据通行本中的某个段落甚至一句话就无限演绎、提炼,根据当代现实和流行的观念去挖掘、比附马克思的思想,把马克思的原始思想弄得与当代社会现实和流行的思潮具有比肩而立的地位。现在看得很清楚了,这种没有学术依据、蹈空阐释的所谓“研究”,只有时效性,没有恒定性,从而也就很少有科学性和学术性,以至于包括《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内的马克思文本研究方面的积累是如此薄弱,对马克思本人思想的理解长期没有达到马克思本人所实现了的哲学变革的高度,而是处于一种低于马克思的或“前马克思”的层次和水准。

把版本考证的重要性强调到如此重要的地步,是不是意味着它就是文本研究的全部呢?也不是。行文至此,我又不得不表达通近年持续跟踪国外马克思学研究动态、出入《德意志意识形态》各种版本研究后形成的一种感受:话分两头说,在表达对国外同行工作敬意的同时,我又感到需要防止另一种极端的状况。即版本考证只是基础和条件,但它并不是文本研究的全部和归旨,文本研究不能至此止步,孜孜于文本版本的枝节考证而遗忘了对思想的总体关注,与撇开版本、单纯依据文本段落甚至话语就随意演绎、提炼思想一样,都不是完整的文本研究。

就拿《费尔巴哈》章排序问题来说,自从1965年巴加图利亚提出对长期流行的阿多拉茨基版结构和内容的不同理解以来,时间已经过去40年了,国外的文献专家们不厌其烦地在内容的顺序编排上进行考证和重构,特别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工作小组成立以来,陶伯特等人更是在不同方案中爬梳、比较,难下决断。到1997年第2期《mega研究》出版,大致方针本来已经确定,准备启动mega2第1部分第5卷的出版。但在征求包括巴加图利亚等人的意见后,巴加图利亚明确表示不同意他们的方案。这样围绕《费尔巴哈》章内容的顺序编排越来越成为一种排列组合的游戏,局内人乐此不疲,局外人则感到异常琐屑。很多论著置《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其它章节和马克思复杂而丰富的思想于不顾,老在一些枝节和细节上做文章,意欲何为呢?要知道,研究马克思文本的版本,不是为版本而版本,为研究而研究,而是以此为媒介把握马克思的思想,只停留在枝节和细节上消耗智慧,而遗忘了研究的真正目的和意旨,是不是有点舍本逐末了呢?而且,在一次性提出一个绝对客观、人人认同的永久性方案不太可能的情形下,根据现在的研究成果暂时拟议和创设的范型去进一步探究马克思的思想,如果这种探究能够深入下去,或者遇到了困难,反过来不是可以对这种范型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作出评判、检视和调整吗?

这里我还想对mega2《德意志意识形态》卷的编排提出自己的看法,我认为,完全放弃内容的逻辑构架而固执于时间顺序的设想,值得进一步考虑。

全文阅读

如何写发言稿

如何写发言稿

发言稿又称讲话稿,它是发言人所用的底稿。严格而论,发言稿与讲话还是有所区别的。就会议来说,讲话者多是领导者,多为主席台前排就座者;而发言人多为领导之外的有关与会人员。“讲话”一词,应用范围很广,大、中、小型会议均可使用,而 “发言”一词则多用于座谈会和其它非正式或非大型的讨论会上。从这个意义上说,发言稿是会议参与者所用的底稿,而讲话稿则多指参会领导者所用的底稿。

发言稿的写作很重要。首先,写作发言底稿能为发言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在发言稿的写作过程中,作者必定要对发言的主旨和中心内容,各部分材料安排的前后顺序,相互连接的具体方法,语言表述的逻辑性,以及听众的类型和讲话所限定的时间等等,进行反复思考,反复修订,认真筛选,仔细推敲。这就是对发言内容和材料的提炼加工、整理消化和不断熟悉的过程,这就必然为发言奠定了良好基础。其次,发言人手拿发言稿去讲话,心里会觉得踏实有靠。这不但有利于消除某些紧张情绪,而且有利于在限定的时间内,集中讲清主要问题,节省听众宝贵时间,从而有效地防止无稿讲话的随意性、盲目性和时间的不限定性。

发言稿的写作要求主要有:

1.明确任务,了解听众

发言者在动笔之前,首先要明确自己的任务,即自己是代表组织还是个人,是为组织或个人传递什么样的信息,想要取得何种效果,这就是明确发言的任务。其实,无论代表组织还是代表个人,发言者都应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即讲话人要通过讲话所传递的信息,来确立组织形象。个人形象是组织形象的一部分,任何发言都不是纯个人的行为,发言在影响公众(听众)的同时,必定也会影响公众心目中组织的形象,这个形象是负效应的还是正效应的,取决于讲话者的讲话内容和个人形象。听众往往习惯于通过讲话者的形象来判断、认识其所代表、或所属组织的形象,这

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公众认识习惯和普遍心理定式。为了有效地影响听众,发言者地明确了自己的发言任务之后,尚必须清楚地了解自己面对的是哪一类、哪一层次的听众;这一类听众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他(她)们现在想些什么主要问题,愿意听些什么消息;同一问题从哪个角度去谈更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什么样的信息才容易被他们理解并接受等等,都应分析清楚。因为只有针,对听众特点和心理特征的发言,才可能是有效的发言。所谓“知己知彼”和“吃透两头”正是提示我们在动笔之前,不仅要明确自我,明确任务;尚且要了解听众,确认听众的基本层次和心理需求。

2.中心明确,材料统一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