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银行小额信贷

银行小额信贷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商业银行小额信贷浅议

[提要] 本文通过商业银行与民间小额贷款公司之间的“竞争”引出问题,继而详细论述目前商业银行小额信贷业务发展不利的主要因素,最后提出商业银行要想改变目前局面,争取小额信贷业务应作出的努力。

关键词:商业银行;小额贷款;信贷机构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1月23日

一、商业银行与小额贷款公司市场竞争激烈

我国从2004年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发展小额信贷业务的支持性政策。在国家这种鼓励政策的支持下,市场上小额信贷公司的数量不断增加,而且服务的专业性也越来越强。此后几大银行也陆续开展了小额信贷业务,从而弥补了面向中低收入群体以及小微企业的金融产品的空白。但是由于广大消费者对于这种在我国新兴的金融方式的认知度不足以及对小额信贷公司的偏见等问题,在小额信贷行业的前期发展阶段,小额信贷市场比较混乱。随着大量的小额信贷公司小额信贷业务的发展以及大众对此也逐渐接受,必然导致许多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小作坊业主、农业户从面向商业银行小额贷款转向审批等手续更为灵活的小额信贷公司,那么商业银行的小额信贷业务与民间小额贷款公司在市场中的激烈竞争也因此而产生。

二、商业银行小额信贷业务发展受阻因素分析

目前,虽然多家商业银行都开展了小额贷款业务,但是发展的速度却远远满足不了小额信贷市场广泛的客户需求。一方面是近年来中小微企业的蓬勃发展带来小额信贷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而商业银行小额信贷业务发展尚未完善,还不能满足市场的强大需求;而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商业银行自身的弊端,在各大银行发展小额信贷业务过程中,依然受传统的金融管理体制的影响,缺乏在服务民众中求生存求发展的现代金融经营管理理念,导致了商业银行小额信贷业务服务的门槛过高、审核程序过于繁琐、审核周期缓慢等,这些缺陷极大地阻碍了广大客户对小额信贷的需求,给商业银行小额信贷业务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

全文阅读

银行小额信贷发展管理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非政府形式的小额信贷机构与试点的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情况,从而发现存在的问题,即对贫困者的覆盖面和机构的可持续发展不能兼容,继而探寻适合我国国情的小额信贷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小额信贷覆盖面可持续性

小额信贷作为一种金融制度的创新,自出现以来一直致力于为低收入阶层提供金融服务,通过提供金融服务来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加就业机会。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小额信贷是缓解贫困、促进就业的有效方式。中国小额信贷的历史只有十几年时间,但是发展迅速,在反贫困和发展农村金融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实现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是我国小额信贷还不尽完善,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小额信贷的相关概念

从国际流行观点定义,小额信贷指向低收入群体和微型企业提供的额度较小的持续信贷服务,其基本特征是额度较小、无担保、无抵押、服务于贫困人口。小额信贷可由正规金融机构及专门的小额信贷机构或组织提供。小额信贷组织按照业务经营的特点,分两类:商业性和福利性,也称制度主义和福利主义。前者更强调小额信贷管理和目标设计中的机构可持续性,以印尼的人民银行为代表;后者则更注重项目对改善贫困人口经济和社会福利的作用,以孟加拉乡村银行为代表。

二、我国小额信贷的现状及问题

我国小额信贷组织主要分三类,即依靠国际组织援助的非政府形式的小额信贷机构或国内公益组织开办的小额信贷项目;正规金融机构开办的小额信贷业务;试点的商业性小额贷款公司。本文主要比较非政府形式的小额信贷机构和试点的小额贷款公司这两种组织形式。因此在发展小额信贷运作思路上,主要按照独立的小额信贷机构来设计,而不涉及正规商业银行开展小额信贷业务的机构组织设计问题。总体上,我国小额信贷现状存在制度主义与福利主义的矛盾,也就是覆盖率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

(一)非政府形式的小额信贷机构覆盖面广,但是不能可持续运营

全文阅读

小额信贷银行信贷制度比较

信贷(贷款)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在以间接融资为主的国家,信贷业务还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资产业务。现代商业银行以逐利性、业务的“批发性”以及“城市户籍”身份为典型特征,不可能主动将其贷款投向农村。不仅如此,各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商业银行)普遍形成了将资金从低收入者流向富裕者、从农村流向城市的“理性”信贷格局,资金的分配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而这又不可避免地导致贫富悬殊的进一步扩大,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实践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我国也不例外。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一些发展中国家就开始探求为贫困阶层提供金融服务的信贷制度,小额信贷在这种环境下应运而生,并在一些国家取得了成功。

我国农户小额信贷的现状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小额信贷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的农村,授信对象定位为农村中低收入者,目前已在全国各地推行,授信对象也由农户扩大到城市下岗职工等弱势群体。但从小额信贷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来看,由农村信用社操作的农户小额信贷已成为我国小额信贷的主流,代表和反映了我国小额信贷的发展现状。作为农村金融领域一项引人注目的金融创新,该制度摈弃了商业性金融“嫌贫爱富”、“抓大舍小”的思想,敢于将自己的服务对象瞄准中低收入农户并提供与贷款有关的一揽子服务。从我国10余年运行的总体情况来看,虽然在局部地区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小额信贷模式,但客观地讲,小额信贷在我国并没有取得真正的成功,更谈不上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小额信贷理论。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农村信用社习惯于用商业银行信贷的思维模式来设计、运作和评价小额信贷,在实践中将小额信贷的功能扩大化,使小额信贷不能充分显示其应有的制度特征,偏离了推行的初衷,在有些地方小额信贷已经开始异化。正确地区分小额信贷和商业银行信贷不仅可以在理论上澄清各种错误的认识,对小额信贷的实践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完善我国的小额信贷制度,填补农村贫困阶层信贷服务体系的空白。

本文拟从制度视角来阐述两种信贷方式在假设前提、制度设计、风险管理以及业绩评价四个方面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发展小额信贷的几点建议。

农户小额信贷与商业银行信贷的差异

(一)理论假设前提的差异

1.需求认识上的差异。小额信贷理论认为,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的不仅仅是信贷资金,而是适合农民需求的金融制度以及与之配套的金融工具。在这种信贷制度安排下,贷款能自动瞄准中低收入阶层,并且能针对农户小规模经营、缺乏抵押品的特点,为农户提供小额度、不需抵押品的款项。而商业银行信贷暗含的假设前提是借款者缺乏的仅仅是资金,至于资金以外的其它服务,是借款者自己的事,由借款者自行解决。

2.信用与风险认识上的差异。小额信贷理论对农户信用与风险的认识主要有三点:第一,农业社区的信用维护机制有效。由于农户缺乏有效的财产作抵押,因此贷款只能建立在农户的信用基础之上,而农户大多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农业社区,并且社区的人员组成极为固定,农户之间的信息比较对称,信息传递较快,即使发生拖欠债务、恶意逃废债的现象,也极易被发现,并将为此付出极其昂贵的代价(如受到周围人群的鄙视、无法取得下次贷款等),故农户的信用普遍较好。第二,农户还款具有双重保证。虽然农户以户主作为承贷关系人,但债权债务关系确定的是信用社与农户的关系,一旦户主发生意外,家庭其它成员要继续承担归还贷款的义务。第三,农户与小额信贷机构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程度较轻。小额信贷机构一般深入农村,对农户的信用状况和生产经营情况比较了解,农户基本上不存在商业秘密,因此农户违约的机会较小。而商业银行信贷则认为借款者恶意逃废债的概率较高,借款者与银行之间存在着程度很深的信息不对称,因此认为每笔贷款都具有不可预测的信用风险,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要求借款者提供担保或抵押品。

全文阅读

农户小额信贷与银行贷款的规定对比

内容摘要:农户小额信贷是农村金融领域的一种制度创新,与现代商业银行信贷并存于二元经济特征明显的国家。从制度视角分析,二者在假设前提、目标客户、操作方式、利率水平、风险防范、业绩评价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要进一步发展农户小额信贷,必须制定合理的利率水平、与商业银行资源共享、采用量化的风险防范手段。

关键词:农户小额信贷商业银行信贷比较分析建议

信贷(贷款)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在以间接融资为主的国家,信贷业务还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资产业务。现代商业银行以逐利性、业务的“批发性”以及“城市户籍”身份为典型特征,不可能主动将其贷款投向农村。不仅如此,各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商业银行)普遍形成了将资金从低收入者流向富裕者、从农村流向城市的“理性”信贷格局,资金的分配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而这又不可避免地导致贫富悬殊的进一步扩大,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实践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我国也不例外。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一些发展中国家就开始探求为贫困阶层提供金融服务的信贷制度,小额信贷在这种环境下应运而生,并在一些国家取得了成功。

我国农户小额信贷的现状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小额信贷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的农村,授信对象定位为农村中低收入者,目前已在全国各地推行,授信对象也由农户扩大到城市下岗职工等弱势群体。但从小额信贷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来看,由农村信用社操作的农户小额信贷已成为我国小额信贷的主流,代表和反映了我国小额信贷的发展现状。作为农村金融领域一项引人注目的金融创新,该制度摈弃了商业性金融“嫌贫爱富”、“抓大舍小”的思想,敢于将自己的服务对象瞄准中低收入农户并提供与贷款有关的一揽子服务。从我国10余年运行的总体情况来看,虽然在局部地区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小额信贷模式,但客观地讲,小额信贷在我国并没有取得真正的成功,更谈不上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小额信贷理论。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农村信用社习惯于用商业银行信贷的思维模式来设计、运作和评价小额信贷,在实践中将小额信贷的功能扩大化,使小额信贷不能充分显示其应有的制度特征,偏离了推行的初衷,在有些地方小额信贷已经开始异化。正确地区分小额信贷和商业银行信贷不仅可以在理论上澄清各种错误的认识,对小额信贷的实践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完善我国的小额信贷制度,填补农村贫困阶层信贷服务体系的空白。

本文拟从制度视角来阐述两种信贷方式在假设前提、制度设计、风险管理以及业绩评价四个方面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发展小额信贷的几点建议。

农户小额信贷与商业银行信贷的差异

(一)理论假设前提的差异

全文阅读

农户小额信贷与商业银行信贷的制度比较

内容摘要:农户小额信贷是农村金融领域的一种制度创新,与现代商业银行信贷并存于二元经济特征明显的国家。从制度视角分析,二者在假设前提、目标客户、操作方式、利率水平、风险防范、业绩评价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要进一步发展农户小额信贷,必须制定合理的利率水平、与商业银行资源共享、采用量化的风险防范手段。

关键词:农户小额信贷 商业银行信贷 比较分析 建议

信贷(贷款)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在以间接融资为主的国家,信贷业务还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资产业务。现代商业银行以逐利性、业务的“批发性”以及“城市户籍”身份为典型特征,不可能主动将其贷款投向农村。不仅如此,各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商业银行)普遍形成了将资金从低收入者流向富裕者、从农村流向城市的“理性”信贷格局,资金的分配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而这又不可避免地导致贫富悬殊的进一步扩大,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实践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我国也不例外。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一些发展中国家就开始探求为贫困阶层提供金融服务的信贷制度,小额信贷在这种环境下应运而生,并在一些国家取得了成功。

我国农户小额信贷的现状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小额信贷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的农村,授信对象定位为农村中低收入者,目前已在全国各地推行,授信对象也由农户扩大到城市下岗职工等弱势群体。但从小额信贷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来看,由农村信用社操作的农户小额信贷已成为我国小额信贷的主流,代表和反映了我国小额信贷的发展现状。作为农村金融领域一项引人注目的金融创新,该制度摈弃了商业性金融“嫌贫爱富”、“抓大舍小”的思想,敢于将自己的服务对象瞄准中低收入农户并提供与贷款有关的一揽子服务。从我国10余年运行的总体情况来看,虽然在局部地区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小额信贷模式,但客观地讲,小额信贷在我国并没有取得真正的成功,更谈不上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小额信贷理论。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农村信用社习惯于用商业银行信贷的思维模式来设计、运作和评价小额信贷,在实践中将小额信贷的功能扩大化,使小额信贷不能充分显示其应有的制度特征,偏离了推行的初衷,在有些地方小额信贷已经开始异化。正确地区分小额信贷和商业银行信贷不仅可以在理论上澄清各种错误的认识,对小额信贷的实践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完善我国的小额信贷制度,填补农村贫困阶层信贷服务体系的空白。

本文拟从制度视角来阐述两种信贷方式在假设前提、制度设计、风险管理以及业绩评价四个方面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发展小额信贷的几点建议。

农户小额信贷与商业银行信贷的差异

(一)理论假设前提的差异

全文阅读

小熊银行小额信贷的中国化设想

[摘要]小额信贷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和兴起是解决第三世界贫困问题的一剂良药一道曙光,但是基于其特殊的体制和施行办法在普及实施方面存在着不少障碍和困难。本文叙述分析小额信贷思想的发源和兴起,并通过总结经验希望提出一套适应我国国情并且独特可行的方案。

[关键词]小额信贷 脱贫 商业银行 成长投资

一、引子:默德・尤努斯及其孟加拉乡村银行

1.诺贝尔和平奖带来的启示

1976年的孟加拉,一位从美国学成归国的经济学博士因看到赤贫村民受高利贷商人的盘剥而大受震撼,从此开始了针对穷人的小额信贷事业。30年来,千百万人在他所开办的孟加拉乡村银行的帮助下脱离了贫困,这一成功的扶贫方式更被复制到世界各地,令无数人受益。

据诺贝尔奖官方网站消息,当地时间10月13日上午11点(北京时间13日下午5点),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和平奖评审委员会宣布将2006年度诺贝尔和平奖授予孟加拉国的・尤努斯及其创建的孟加拉乡村银行(也称格莱珉银行),以表彰他们“自下层为建立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做的努力”。

尤努斯在1976年在农村遇到了一位制作竹凳的赤贫妇女,她受到放贷人的盘剥,一天连两美分都挣不到。尤努斯掏出27美元,分别借给42个有同样境遇的女人,希望这些人能借助这笔贷款摆脱廉价出卖劳动力的命运。尤努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我是教经济学的,我的梦想就是让人们有更好的经济生活,于是我常常扪心自问:我在教室里所讲授的课题到底有什么实质的好处?因为我教给学生的全都是一些关于经济学的理论,而当我真正走出教室时,看到的却是人民深重的灾难,骨瘦如柴的人们奄奄一息,整个国家都陷入了困境。所以我一定要走出大学校园,到村庄中去。”

这番话给我们这些学习经济学的学生以深刻的启示,我们学习经济学的目标是什么,我们的知识最后要投身到哪里去,我们究竟肩负着什么样的使命应该有着什么样的责任感。我们的学习,不应该只是为了在电视上对股民眉飞色舞地分析大盘动向或是坐在充满阳光的办公室里领取不菲的薪水过着优越的生活。很多人还生存在贫困和饥饿中,书本上理论的学习拓展了我们的知识,我们应该走出纸上的思想,去关注时事关注所有需要我们知识和力量的人,这是经济学家的良心,也是应该由我们承担的使命。

全文阅读

农村小额信贷同银行信贷的体系对比分析论文

内容摘要:农户小额信贷是农村金融领域的一种制度创新,与现代商业银行信贷并存于二元经济特征明显的国家。从制度视角分析,二者在假设前提、目标客户、操作方式、利率水平、风险防范、业绩评价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要进一步发展农户小额信贷,必须制定合理的利率水平、与商业银行资源共享、采用量化的风险防范手段。

关键词:农户小额信贷商业银行信贷比较分析建议

信贷(贷款)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在以间接融资为主的国家,信贷业务还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资产业务。现代商业银行以逐利性、业务的“批发性”以及“城市户籍”身份为典型特征,不可能主动将其贷款投向农村。不仅如此,各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商业银行)普遍形成了将资金从低收入者流向富裕者、从农村流向城市的“理性”信贷格局,资金的分配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而这又不可避免地导致贫富悬殊的进一步扩大,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实践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我国也不例外。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一些发展中国家就开始探求为贫困阶层提供金融服务的信贷制度,小额信贷在这种环境下应运而生,并在一些国家取得了成功。

我国农户小额信贷的现状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小额信贷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的农村,授信对象定位为农村中低收入者,目前已在全国各地推行,授信对象也由农户扩大到城市下岗职工等弱势群体。但从小额信贷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来看,由农村信用社操作的农户小额信贷已成为我国小额信贷的主流,代表和反映了我国小额信贷的发展现状。作为农村金融领域一项引人注目的金融创新,该制度摈弃了商业性金融“嫌贫爱富”、“抓大舍小”的思想,敢于将自己的服务对象瞄准中低收入农户并提供与贷款有关的一揽子服务。从我国10余年运行的总体情况来看,虽然在局部地区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小额信贷模式,但客观地讲,小额信贷在我国并没有取得真正的成功,更谈不上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小额信贷理论。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农村信用社习惯于用商业银行信贷的思维模式来设计、运作和评价小额信贷,在实践中将小额信贷的功能扩大化,使小额信贷不能充分显示其应有的制度特征,偏离了推行的初衷,在有些地方小额信贷已经开始异化。正确地区分小额信贷和商业银行信贷不仅可以在理论上澄清各种错误的认识,对小额信贷的实践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完善我国的小额信贷制度,填补农村贫困阶层信贷服务体系的空白。

本文拟从制度视角来阐述两种信贷方式在假设前提、制度设计、风险管理以及业绩评价四个方面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发展小额信贷的几点建议。

农户小额信贷与商业银行信贷的差异

(一)理论假设前提的差异

全文阅读

探究银行小额信用贷款的问题与策略

摘要:在我国,商业银行小额信用贷款是金融领域的一种创新,同时也是帮助广大短期、小额资金需求者解决难题的关键。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商业银行小额信贷业务的不断发展和推进,窝工商业银行小额信贷业务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其中主要包括贷款利率、政府监管以及风险大等。本文主要开展对于银行小额贷款现状的分析,深入研究其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以实现我国银行小额信贷业务的发展和完善。

关键词:金融服务 银行贷款 小额贷款 信用贷款

一、银行小额信用贷款现状

(一)概述

小额信贷从传统的金融体系发展而来,为金融服务需求者提供储蓄、保险、贷款等金融业务,以维持中低收入群体的正常生产经营。对于一些在城镇中自主就业的微型企业或在农村中从事低收入的劳动人群,他们属于中低收入群体,虽然有一定的收入和偿付能力,但由于本身经济比较脆弱,无法简单地从正式的金融机构中获得金融服务。小额信贷是为这些小本经营企业或微型企业提供金融业务的新型金融方式。

(二)现状

在全世界范围内银行小额信用贷款根据各国异性的不同有不同的模式,小额信贷在各个国家的载体也是不同的。其中主要有国有商业银行、人民银行、信用合作社、政策性银行、非正规的团体、小额信贷银行。小额信用贷款比较典型的机构主要有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孟加拉乡村银行、FINCA (国际社会资助基金会)村镇银行、玻利维亚阳光银行、小额信贷批发机。银行小额信用贷款有四种比较典型的行为模式,分别是AC-CION International所倡导的“团结”小组模式、乌干达“村银行”模式、孟加拉乡村银行“中心―小组”模式和印度自助小组模式。

在我国现在有几种很有影响力的银行小额信用贷款模式,分别是:银行个人贷款模式,也就是银行直接对个人进行小额贷款;村银行模式,这种贷款模式是以整个村的信用为支撑来进行银行贷款;银行小组贷款模式,主要是以小组联保的方式向银行进行贷款;银行混合型贷款,总体上来说是兼顾前面三种形式进行贷款。除此之外,我国很多银行进行小额信贷的同时还会借鉴国外的信贷模式。

全文阅读

商业银行小额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商业银行小额信贷的主要定义,并介绍了商业银行小额信贷的发展历程。对小额信贷发放的原则、条件做了简要介绍,对于商业银行小额信贷所面临的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定义和产生的原因做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商业银行 小额信贷 风险管理

1、小额信贷定义

小额信用贷款(MicroCredit)是以个人或家庭为核心的经营类贷款,其主要的服务对象为广大工商个体户、小作坊、小业主。贷款的金额一般为10万元以下,1000元以上。小额信用贷款是微小贷款在技术和实际应用上的延伸。借款人不需要提供担保。其特征就是债务人无需提供抵押品或第三方担保仅凭自己的信誉就能取得贷款,并以借款人信用程度作为还款保证的。由于这种贷款方式风险较大,一般要对借款方的经济效益、经营管理水平、发展前景等情况进行详细的考察,以降低风险。

2、小额信贷的发展历程

小额信贷在国际上产生于20世纪60~70年代,最初目的是消除贫困和发展农业生产。资金的发放主要是通过国家的金融机构或合作组织、资金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和技术的改造,贷款的发放对象主要是男性、贷款发放一般是低息、无息、资金来源是政府的补贴或各种公基金。

目前,世界各国都有小额信贷的实践,但各国的国情不同,小额信贷的运作方式及发展路径具有差异性。各国提供小额信贷的机构也具有多样性,包括国有机构、国有政策性或发展银行、商业银行、非政府组织、信用合作社以及非正规的社区团体。国际上几种有影响的小额信贷模式有:孟加拉的乡村银行、泰国的农业和农村合作社银行、印度尼西亚的人民银行的小额信贷体系等。

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小额信贷开始在中国农村进行试点。中国的试点项目主要受到孟加拉模式的影响。而且这些项目主要有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利用国外资金进行小范围试验,大多数是依靠补贴维持下去的。这些依靠补贴的非政府组织的项目很难有效、迅速的推广他们的经验。这些项目都没能在中国达到一定量的积累。一定程度的覆盖率以及小额信贷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全文阅读

商业银行小额信贷风险评估模型研究

【摘要】 本文基于商业银行小额信贷的整体目标,根据信息不对称理论和小额信贷的自身特点,构建了商业银行小额信贷的风险结构模型;通过调查所得数据,运用AHP决策分析与模糊综合评判,对调查数据进行了综合分析与评估。结果表明,该评估模型对指导商业银行开展小额信贷风险评估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 小额信贷 风险评估 AHP 模糊综合评判

商业银行小额信贷是当前我国帮扶低收入农户,缓解中小企业贷款融资难问题,推动创业就业的重要信贷产品。对促进我国社会和谐发展,低收入群体创业致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信贷对象的特殊性,以及国家缺乏统一的规范化管理,使得商业银行开展小额信贷存在的风险较之于传统贷款甚至更大。基于此,商业银行必须建立基于风险控制的小额信贷管理策略,其中,保险策略由于倡导各利益主体的合作共赢而受到了商业银行乃至农户越来越多的青睐。

一、商业银行小额信贷的风险分析

1、商业银行小额信贷的内涵

商业银行小额信用贷款是商业银行根据贷款对象的经济条件和信用水平,在规定的额度和贷款期限内,向具有一定负债偿还能力的低收入阶层(主要指农户)提供的不需抵押、小额度、持续性的信用贷款服务以帮助他们摆脱贫困的一种新型贷款模式。这种贷款模式采用“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方式为农户提供金融服务,操作简单,利率合理,深受中低收入阶层的喜爱,也极大促进了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农户的发家致富。但在实践过程中,随之而来的违约、欠账等问题也一直困扰着贷款机构,严重打击了商业银行的贷款积极性。

2、商业银行小额信贷风险的形成机理

根据信息不对称理论,在信贷市场上,由于交易双方信息分布的不对称,交易一方总是无法掌握对方足够的信息,从而使其不能作出准确判断,由此产生对交易行为的影响,进而降低了双方效用以及市场效率。在商业银行与农户的小额信贷关系中,商业银行属于信息弱势的一方。商业银行在进行贷款时需要根据农户的信用情况作出是否放贷的决策,但银行在收集农户相关个人信息时,农户的逐利性促使其常常隐瞒对自己贷款不利的信息。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