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引探教学法论文

引探教学法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行为引导教学法探析论文

关键词:行为引导教学法;项目教学

行为引导教学法

行为引导是指以行为或工作任务为主导方向的职业教育教学策略。行为引导教学法在实际应用中关注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综合职业行为能力与全面素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渐成为职业教育教学论中的一种新思潮,日益被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界与劳动界的专家所推崇。

行为引导教学法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其培养目标立足于学生思维方式与关键能力的培养,整个教学过程包括信息收集、计划制定、方案选择、目标实施、信息反馈、成果评价等环节。它一改往日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的传统教学形式,让学生通过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并在整个过程中对新问题进行研究探讨,从而使其在遇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到新的知识和技能,达到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综合职业行为能力与全面素质的教学目的。

行为引导教学法的特点与实施方法

行为引导教学法的特点(1)学生作为主体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行为引导教学法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信息收集、计划制定、方案选择、目标实施、信息反馈、成果评价这些教学环节中,学生全程参与,从而使其亲历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这样,学生既了解了整体,又清楚问题解决的每一个细节。(2)学生相互协作主动解决实际问题。行为引导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即学生共同参与、共同讨论,分别承担不同的任务,在相互协作的过程中使问题得到解决,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和技能,同时培养团队意识与协作能力。(3)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行为引导教学法由于需要学生全程参与,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同时教师的鼓励、同学间的合作以及取得成果之后的喜悦,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使学生由传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4)教师在教学中角色与作用发生变化。在行为引导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咨询者,教师要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监控,并要进行及时的行为引导。虽然从教学过程主要承担者的角色中淡出,但并不影响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这反而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

行为引导教学法的实施方法在实施行为引导教学法时,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通常以分小组与独立工作相结合的形式组织教学,即分组教学。首先由教师提出教学的项目课题,然后每个学习小组进行组内讨论,让每个小组成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工作计划,在这一过程中,每组学生相互启发、相互学习,个人的知识欠缺可以通过共同讨论、集思广益加以弥补。经过讨论,每个学习小组最终确定较好的项目课题方案,并进行独立的工作任务分配,这期间指导教师应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按照确定的最优解决方案,学员独自或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在各自独立制定的工作计划指导下完成工作。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按照预定的目标对工作结果进行自我评价与相互检查,并判断项目完成得效果如何。概括起来,行为引导教学法在教学中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提出问题或任务阶段、收集信息阶段、制定工作计划阶段、决定阶段、实施阶段、检查阶段、评估阶段。在各个阶段都应确定相应的学习目标,学生经过十几个项目课题的不断强化,完成一门专业课程的学习,通过教师的不断启发与引导,在完成课题的活动中使学生懂得遵循行为科学原理,形成自觉的行为意识,培养完整的职业行为方式。

在项目教学中应用行为引导教学法

全文阅读

[思品论文]“引导探索性教学法”在思品教学中的应用

所谓“引导探索性教学法”,就是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或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 探索知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使学生在轻松自如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它可以让学生充分 地思考、充分地讨论、充分地发表见解,全面发挥学生自身的潜能,给学生提供自我发展的自由空间,从而培 养他们自觉探索知识的能力;同时又注重教师的指导作用,突出教师对探索目标、探索途径等方面的调节和控 制。

现以《不贪小便宜》一课为例,具体介绍一下“引导探索性教学法”在思品教学中的应用。

一、根据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形成的特点,由外部调节向内化发展。先由课题引导探索,使学生产生学习 需要。新课开始直接出示课题,引导学生根据课题“不贪小便宜”来说一说:从这个课题上看,我们在这节课 中应该学到哪些知识?通过学生自由发表见解,教师归纳总结为以下几题,然后展开自由讨论。

(1)什么是贪小便宜?

(2)为什么不贪小便宜?贪小便宜的害处是什么?

(3)怎样做到不贪小便宜?

根据以上三题引导学生自己设疑,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这就形成了一个激情引趣的良好开端。

二、根据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形成由简单向复杂方向发展的特点,由课文情节引导探索,在特定的情境中 学生之间进行相互教育。在学文明理中引导学生把课文分成三大部分,遇到关键处停下来进行讨论、分析,教 师强调认识构建的过程:

全文阅读

高中语文写作探究教学的模式构建

新课改的重要理念之一是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机械传授式教学和学生被动接受式学习,主张“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1]探究教学是具体实施新课改理念的重要教学形式之一。高中语文写作探究教学是围绕写作内容“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以“探究”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式。高中语文作文探究教学不再停留于以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为目标的层级,而是进一步延伸,培养学生质疑精神、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正如雅斯贝尔斯(K.T. Jaspers)所说:“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程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人在教育过程中得以选择并把握自己安身立命之根。”[2]

一、高中Z文写作探究教学的目标

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航标”。探究教学课的教学目标与传统课堂的教学目标本质上是一致的,但也有区别。传统的课堂教学目标主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江苏省语文教研员朱芒芒老师曾经提出,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要具体化,要可观察,可测量学生通过学习后的变化。可以说,传统课堂的教学目标是非常具体的,需要掌握哪些知识、训练什么能力、达到什么程度都需要明确。而探究教学课由于学生探究能力有强有弱,探究过程存在各种可能性,随着探究的深入,还可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因而教学目标的设计就不可能那么具体化。当然,探究教学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也要吸收传统课堂三维目标的一些有益做法,突出能力训练,强调过程性,重视方法等,这与探究教学的要求是一致的。

二、高中语文写作探究教学的主题

高中语文写作探究教学具有主题的相对开放性,问题可以是来自学生的,也可以是来自教师的,也可以是来自教材的。来自学生的问题可以是大部分学生的共同性问题,也可以是少部分学生甚至个别学生的典型性问题。在某一节课中到底选用哪一个主题,教师则根据学情需要确定。学情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教材要求,二是学生需求,三是教师特长。在整个高中阶段,对于大部分的学校、学生而言,作文的序列化训练非常必要。布鲁纳认为,序列直接影响着学生掌握知识的熟悉程度。作文序列化训练正是按照一定的系统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教学,有利于增强作文教学的科学性、系统性。作文训练主题序列只是一个预案,具体到班级教学时,还需要进行学情调查分析,以确定哪一个主题讲与不讲,多讲与少讲。同时,根据阅读教学和部分学生的需要,还要适时地穿插散文、时评、微型小说、书信等文体的探究教学,以及审题、升格、评价等能力训练。

三、高中语文写作探究教学的方法

探究方法是指进行科学研究时采用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途径与手段,包括提问、收集信息、观察、假设、实验、分析、作结论等一系列活动。在高中语文写作探究课堂上,常用的探究方法有引导性讨论法、探究性讲授等。引导性讨论是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的能够促进学生发展、使学生当前问题得以解决的引导性探讨、辩论等言语行为活动。这样的引导性讨论与一些通常的“讨论”的概念不同。引导性讨论不是设计去发现学生是否知道了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向他所研究的材料进行提问并怎样找到答案。引导性讨论的目的不是“赢得争辩”,而是找到问题的最恰当的解决方案。引导性讨论的类型主要可分为师―生(个体学生)讨论、师―组讨论和师―班讨论三种。探究性讲授能够触发一个真正探究的叙述,是一个发现过程的再创造。简单地说,教师不只是宣称了知识的结论,而且把知识的探究及发现过程也描述出来。通过探究性讲授,带给学生一种替代经历的学习形式。

四、高中语文写作探究教学的过程

全文阅读

试论中学语文探究式教学法的运用

摘要: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成为精彩的课堂教学的标志,而探究式教学恰好可以满足这种要求。要搞好中学语文探究式教学就要精心设疑,引起学生探究动机,巧妙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组织探讨,引导学生思维创新。

关键词:中学语文 探究式 教学

学生思维活跃、情绪高涨、师生积极互动、课堂充满活力,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追求的理想教学境界。虽然这需要我们在很多方面付出艰辛的努力,但是,最为重要的是,在教学中必须选择能够点燃学生创造与创新激情的教学方法,那就是探究式教学法。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探究、把教学的过程变成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这样,高中语文课堂才会因学生思维的活跃而大放光芒。

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学生把人生、自然与社会作为学习探究的对象,质疑问难,深入研究并解决问题。在高中语文实施探究式教学既是新课程改革的客观需要,也是学生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高中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当前的社会是学习化社会,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探究式教学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发挥主体性,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丰富语言积累,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能够让学生学会创新与创造,培养他们的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新课堂中的语文教学既是学生展示才华合作探究的平台,又是师生间互动探究完成语文教学任务的过程。适合完成新课标教学要求的教学方法很多,但是,无论教师选择何种教学方法。我们都不能忽视,学生是语文教学的主体,教师的教法归根到底耍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来获得效能。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途径实施探究式教学。

1 精心设疑,引起学生探究动机。

宋代大学问家朱熹曾说:“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南雷文案》卷二《答董吾仲论学书》)有疑才能活跃思维,有疑才能增长知识,有疑才能创新。也正象人们常说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学生定向探究的欲望也是从疑问引起,有疑才促使学生进一步去思考,去探索。语文课堂上的问题最好是具有较大的开放性的,不过也可以是对课文的理解有较大价值的。教学《胡同文化》一文时,备课时教师就可以准备三个课题:中国民居建筑文化,“忍”在今天能否继续作为我们的座右铭。简评汪曾祺的散文风格。在讲到汪曾祺的京味语言时,教师可以提到老舍先生的京味语言,初中课本上有《骆驼祥子》的节选,就可以动员学生选择两位作家语言风格作比较,再如,《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中,研究的问题是;你同意“为了如此秀丽迷人,维纳斯必须失去双臂”这种说法吗?维纳斯是爱与美的女神,关于她断臂的故事,学生已经不陌生,但是如何去鉴赏她残缺之美,学生却无从得知,通过学习课文,通过大家的讨论辩论,同学们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学目的也就得以实现。又如教《滕王阁序》时,教师可以就“有人评论王勃的《滕王阁序》具有‘四美’设置问题,让学生充分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教《谏太宗十思疏》一文中时可以就该文阐述的问题有什么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设疑。教学《石钟山记》一文时,教师可以设置“如何认识苏轼关于石钟山得名原因的考察经过和结论的偏颇”的课题供学生探究。以上谈的是教学中教师的设疑,其实,教师的预设问题并不是为了束缚学生手脚,而是为了起到砖引玉的作用。最重要的还在于引出学生的“玉”。

2 巧妙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全文阅读

找准基点,让学生善问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提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自主提问是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探究的重要载体,能够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对话与文本交流。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自主提问:开放课堂,让学生敢问,创设文本探究的空间;巧设问题,让学生能问,提供文本探究的时间;找准基点,让学生善问,抓住文本探究的落点。

探究是人的本能,自己发现的东西才有价值。面对学生的提问,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从文中发现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的地方。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找准基点,引导学生善问呢?

一、在文本重点处引导学生善问

课文的重点之处往往蕴涵着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意义。学生的自主探究一时不能深入课文重点得到理解在所难免。因此,教师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文本探究,能使学生读深、读透。

教学《放弃射门》一文时,课堂上有学生质疑:“福勒在比赛的时间放弃射门,这样的做法对吗?”这一问题直接命中本课的教学重点。对此,我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然后把意见相同的学生组成一个组,并让他们根据导学提纲进行文本探究。这样,学生就在课堂上纷纷阅读、讨论、交流,等他们在小组内形成共同的结论后,我再让他们根据正反两个观点进行辩论。

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得到了有效的落实,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自主性与合作性,对文本内容进行了深入探究。

二、在文本矛盾处引导学生善问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表面上看似乎自相矛盾,但这一些矛盾处往往是作者进行描写的独到之处。由于小学生的语言积累及生活阅历都还不够,因此,教师要善于在这些文本矛盾处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全文阅读

法学课堂探究式教育教学应用

摘要:

随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步伐的加快,传统的法学本科教学已不能满足社会对于法律专业人才的需要,同时,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法律职业的要求也愈来愈高,改革传统的法学课堂教学迫在眉睫。本文通过对探究式教学法在法学课堂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期探究出一条适合新时期法学课堂教育教学的路径。

关键词:

探究式教学法;法学本科教学;情境教学

一探究式教学法基本概述

探究式教学法是随着教育理论的不断发展而得以演化的,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多种教育教学理论的影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探究式教学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在社会整体文化的影响中进行的,是学生在其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之上,主观能动的对知识或者信息的重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导者,呈现的是主动的、积极的层面。新知识是在对原有知识的批判、实践、论证中产生的,知识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对社会现象的抽象概括,是多元的网络结构知识,可能在某种条件下是正确的,在随着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这种可能亦存在向不可能或者错误方向演变。学生是信息的承载着、检验者,教师是对学生知识建构的引领者,教学不能背离或者忽视学生原有的知识架构,教师也不是知识网络结构的权威解读者,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在不同的学科知识条件下创设有利于学生知识释放的情景,让社会组织中的学习素材与教材、问题相融合,让学生在自我探寻中学习知识、检验知识、求得真知识。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然属性,人的需要是由人的潜在力量决定的,学习者的学习是个体自由意志的自我投入,人的行为、个性等因素在学习中起到重要作用,教育教学的中心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个性及其潜能,变被动的学习为积极的学习,使其本人能够主动的、愉悦的、有想法的学习,成为心理健康的完整的人。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以自由,让学生在自我意识的调控下自我学习,在学习中感知学习的成功、乐趣,教师对学生的自我学习进行引导、关注,尊重学生的学习,相信学生通过自身潜能的开发,达到自我学习目标的实现。探究式教学法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也得到了多数专家学者的认可,其中JohnDewey、Richard•Suchman两位学者对探究式教学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JohnDewey教授认为脱离学生实际情况或者忽略学生特点的教学行为是不科学的,虽然实现了灌输知识的目的,但得到的效果确实不明显的甚至是相反的。科学的教学活动应当是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充分考虑学生是课堂主体的实际,通过课堂情境创设、设定科学合理的问题、解决方案的制定等方式或者方法,实现教与学的融合。Richard•Suchman教授对实践性教学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将教育教学的环节分为过程性的探究与实践结果评价两个部分,课堂学习应当采用一定的科学的活动方式进行。探究学习方式能够很好的改革传统的课堂,在传统课堂向高效课堂的转变中起着催化剂的作用,能够使使学生真正的得以解放,从而成为课堂的主体,在探究中学会学习、获得知识、获得学习兴趣。[1]探究教学法既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参与,围绕教师的发问,以合作探究的模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此基础之上归纳总结的教学活动。法学教育教学的本身也就是使学生围绕问题的提出、过程的检验,通过自身主动的参与来分析、发现、探究科学结论的过程。

二法学本科课堂需要教育教学模式的革新

法学学科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包含了法学理论知识、法学实践性知识以及逻辑思维推导知识。法学理论知识层面,全面系统的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是基本要求,只有系统的了解和掌握了法学理论知识,才能涉及法学应用的层面;法学实践性知识层面,在全面理解把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的法律实践,即全面的、客观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法学发展过程中对于法学专业学生的应然性要求,与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严谨的语言表达能力、娴熟的法律应用能力等一同构筑法学学科素养的必备元素。正如王泽鉴教授说的“法学教育的基本目的,是使法律人能够认识法律,具有法律思维、解决争议的能力”。[2]国家或者社会对于法科学生的期望最终是服务于全体人民,如何更好的为社会提供服务,受益于人民大众,法律实践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法科学生作为法律职业的代表者,在某种程度上表明着“法律职业者具备高超的社会经验和判断力,是法学专业和其他专业的最大不同”;[3]逻辑思维推导知识层面。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促使法律更新变化,特别是十八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我国的法治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这就为新时期法学专业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法学教学必须立足于本科学生的法律思维方法培养,以及对于法律思维方法的具体应用。而不仅在于使学生学了多少本理论书籍,也不在于使学生背诵了多少部具体法律法规。只有充分的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到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还课堂于学生,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最终使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得以锻炼,更好的服务社会主义社会。“法律教育之所以成为可能,只是因为法是变动不居的条文以外的其他东西所构成。对于法学家的培养,主要的事情不是详尽地背诵今天有效的条文,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安排条文的框架和范围,条文所用词句的意义以及确定条文意义与使条文之间协调所用的方法。”[4]传统的法学课堂教学是老师讲学生听。课堂教学的主体是教师,不是学生,课堂以老师为中心,老师以教材为中心,学生以教材为中心。老师讲到哪里,学生听到哪里,课程讲完了,学生的任务就完成了,缺少甚至是没有与学生的互动,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略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漠视了学生的自我存在感,于是上课打瞌睡、玩手机、逃课等现象与课堂教学并行为课堂现象。此种被动教学模式之下,纵然灌输给了学生部分知识,但是,大部分知识不能转化为学生的自有知识,对于法律实践能力的培养无从谈起,对于学生法律思维能力的培养无丝毫影响,创新性法律人才的培养显得更为遥远。传统法学本科教学以法学纯理论为主,人为割裂了法学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之间的联系,讲法律就是讲教材,讲法律就是讲法条,纯粹的机械灌输,使得法学的应用性学科身份成为空中楼阁。纵然培养出了记忆大量法学理论知识的学生,在司法实践的过程中,显得不知何为,忽视了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总结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正是法学专业学生至关重要的必备能力。有些老师注重法条,讲法律就是讲法条,关于法条为什么这样制定,法条如何理解,法条如何运用,法条背后蕴涵的法律精神什么,法条制定的背景是什么,法条的具体适用与事实如何关联等则很少涉及。这与社会对于法律人才的需求是不对称的。[5]

全文阅读

语文教学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摘要】 探究学习是在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中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要采用启发式教学,运用多种启发方式引导学生探究,把握恰当的启发时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重视学生思考基础的储备;创设情境,激活学生自主探究的思维;创设认知矛盾的情境,创设认知冲突的情境;巧拨妙引,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围绕矛盾处质疑,扣住情境点换位,捕捉“空白”点延伸,抓住模糊点探究。

【 关键词】 语文教学;学生;探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0-0030-01

探究学习是在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受应试教育下填鸭式教学的影响,学生总是被动地坐等知识,重知识记忆而轻问题思考,习惯于听老师讲解,习惯于背诵书本知识,忽略了语文这门课程的特殊性。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呢?

1 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启发式教学主要是教学过程中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的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强调学生要有主动的、积极的、能动的学习状态,强调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创造。中学语文教师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去引导学生就某个问题展开积极的思考,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分析判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1.1 运用多种启发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导入新课时,一句隽永精警的名言,一则简短而寓意深刻的寓言,一首流传千古的古诗,甚至一片随风而落的秋叶……,都能成为中学语文教师手中的道具。具体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声、形、色等形象多方面多角度地吸引学生,穿插读、议、讲,在有疑难处点拨解答,于无疑处设疑深究,做到对课文有理解,对生活有感悟,在字里行间读出作品中的喜怒哀乐悲苦酸甜,加深学生对生活的认识。

全文阅读

互动式探究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互动式探究法是在现代教育改革浪潮中应运而生的教学法。它重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注重学生独立自主、创新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文章对互动式探究教学法的内涵进行了简明易懂的描述,并结合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内容对互动式探究教学法的应用进行了相关研究。

关键词:互动式;探究式;人教版高中语文;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31-0039-01

一、互动式探究法的内涵

随着现代教育的进步以及课程内容的改革,互动式探究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始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使用,以适应人才培养的需求。互动式探究法强调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也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发挥启发与诱导作用,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发散自己思维,敞开探究思路,与他们进行探究内容讨论,最终得出探究的结果。整个教学法是以学生的主动独立思考和互动合作学习为核心,其实质是让学生“会学、爱学、善学”。这也体现了现代教育“以学生为本”的发展理念,这将有助于学生创新、主动、合作、研究等学习精神的培养。

二、互动式探究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 语文教学中课前“双主互动”预习,确定方向

课前预习是教师进行每门课程教学之前所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也是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创新探索、自学合作能力的主要方式。课前预习是开启师生互动模式的开始阶段。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前预习教学内容,能够更好地熟知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在课堂中才能跟上教师的节奏,把握主动权,这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尝试方式。作为教师,要更好地做好引导作用,做好预习设计,确定检测反馈方式。教师在课前可以通过引导式问题来促使学生在课前主动去阅读文章,进行探究,提前了解课堂内容,在正式课堂中去真正发挥主体作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进行各种创新,各种尝试。在课前阅读教学内容,有利于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某些方式进行阅读。如在《拿来主义》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将文中的某些内容进行批注,如核心词汇、精彩语句,并对这些内容进行情感体验得出感悟。除此之外,在预习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好方向,不能偏离主题,要有针对性地进行预习。如可以借鉴课后的某些练习,教师也可以给出有一定梯度和难度的问题等进行引导。比如,教授《拿来主义》一文时,教师可以在课前为学生布置一些预习内容:什么是拿来主义、文章总共可以分为几个段落、每个大段落的主题思想是什么、文中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全文阅读

浅析"探究教学"在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高中文言文教学继承传统有余,而改革创新不足,因此,储备极少文言知识的学生学习文言文不但有难度,而且没兴趣。本文主要结合一线教学经验和感受,简要从"教师的作用和素质"以及"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等两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运用探究教学",来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文言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探究教学教师的作用和素质问题意识的培养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是一个重点,也是个难点。这需要我们找到一种适合文言文教学的方法,改变目前文言文学习的现状。 源于美国的探究教学引入中国之后,国内的不少专家对其进行了介绍,出版了不少相关专著。关于探究学习和探究教学的理论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

第一,教师的作用和素质

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探究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可或缺。杜威也曾说过:"学校的生活不但应当与校外的生活一样,并且比校外的生活更好;因为在校内他们受了指导,知道怎样去做适当的工作和适当的游戏,并且还有同伴可以通力合作。"而且学生也不可能一开始就能独立从事探究学习,仍然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这是一个由"扶助"到"放手"的过程。教师必须为学生的探究设置有利的探究环境并发挥应有的、适时的、有效的指导,以提高学生的探究素质和探究的实践能力。

首先,教师选择的材料必须具有可探究性。不是每一篇文言文文本都有可探究性或者有价值的探究点。有的文言文课文下面已经给出了足够多的注解,不必花太多的时间去探究文中文言词汇的意义;有的文言文较为浅显,在内容的理解上并不存在需要深入探究的问题。所以,教师在探究教学的实践中应选择有一定难度的、以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和认知方式无法直接同化吸收的学习材料、设置有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将探究引向更深的层次。

其次,探究的方法需要教师的指导。离开了教师有意识的指导,学生并不能在一开始就进入探究的角色。教师还可以在一些关键环节设计富有启发性、创造性的问题去诱发学生的发现力、想象力、创造力,为学生创设动脑、动口、释疑解难的机会。

全文阅读

浅探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实施

摘要:探究性学习是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本文在此背景下提出了探究性语文阅读教学的三大策略,以期为教学改革作尝试。

关键词:初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4-0074

探究性阅读教学是立足于藉助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使大多教学生的创新潜能都能发挥出来的“人本教育”。具体而言,就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探究精神、探究欲望的激发和探究性思维的训练。而阅读教学关注的中心是探究性、探究性思维、创造性人格。阅读教学的目标不仅指向于引导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学习语文知识,掌握听、说、读、写基本技能,更在探究性阅读层面上致力于培养学生主动发现并掌握语文知识规律和学习方法的能力,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创新的阅读过程中激发其潜在创造欲望,形成探究性学习品格、培养探究能力。如何实施探究性阅读教学呢?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自主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就决定了学习语文的过程是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则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那么,阅读就应成为学生的自主性阅读。落实学生自主阅读的策略是:

1. 鼓励学生自主质疑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之门的钥匙毫无疑问地是问号。”问题是思维的向导,当一个人有了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会激起求知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鼓励他们大胆提问。引导学生围绕课文重点来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可让学生先在小组中质疑释疑,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由组长记录下来,由小组代表在班上汇报,再由大家进行讨论。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