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要对报纸的经营状况有全面的了解,就要在报纸财务工作中及时计算相关经济指标,主要包括广告、印刷和发行业务方面的经营数据。
反映报纸经营情况的数量指标
(一)广告
1.广告刊登额。主要反映当期上版广告的刊登收入情况,与广告数量和广告价格相关,在权责发生制下为当期广告收入。
2.现金刊登额。主要反映当期上版广告的收款情况,即有多少广告是即买即付的。
3.抵顶刊登额。主要是指当期广告中有多少是以物交换的,不发生现金流。
4.欠款刊登额。主要是指当期广告中有多少是先登广告再付款的,此处为权责发生制下的广告应收账款。
5.广告提成比例。在一定时期应保持不变,提高提成比例,广告收入增加,降低提成比例广告收入减少。
由印工协书刊印刷专业委员会、北京印刷协会和中国人民印刷协会共同编辑整理的《2015年全国107家书刊印刷企业完成经济效益统计资料汇编》已经于2016年7月。该资料汇集的107家会员企业以书刊印刷企业为主体、分布于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其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完成情况,对于了解和观察全国书刊印刷行业经济运行和发展态势具有独特的价值。
《全国书刊印刷企业完成经济效益统计资料汇编》使用全国统一的工业经济效益考核指标体系,通过总资产贡献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产品销售率7项指标构建成一个特殊指数――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作为考核体系的核心,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不仅反映了企业盈利能力、发展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产出效率、产销衔接等方面的情况,也为同一行业内部企业之间和不同行业之间的经济效益比较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尺度。
2015年书刊印刷企业经济运营分析就是通过对样本企业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及其相关各项经济指标的解读展开的。基于分析的需要,以业务同类、时间连续、口径统一、代表性强为参照,我们从2010~2015年《全国书刊印刷企业完成经济效益统计资料汇编》中筛选出88家企业作为样本企业。并根据主营业务、所有制和经营规模的不同,对88家样本企业进行了进一步划分:
①主营业务类别:根据企业印刷业务的特点,样本企业细分为5个板块。图书印刷(31家),以出版社所属印刷企业为主;教材印刷(39家),主要由各地新华印刷厂构成;期刊印刷(3家),以期刊印刷为主的企业;报纸印刷(7家);商业印刷(8家),以商业印件、票据印刷和特种印刷为主的企业。
②所有制类型:考虑到企业经营决策受市场因素影响的强弱,样本企业划分为两类。国有(含国有控股)印刷企业73家,非国有(外资、民营、上市、股份)印刷企业15家。
③经营规模:根据年主营业务收入,样本企业划分为两类。规模以上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等于或大于2000万的样本企业)73家;规模以下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小于2000万的样本企业)15家。
2015年书刊印刷企业经济运营统计指标的解读主要包括3个部分:2015年书刊印刷企业经济运营的基本情况;2015年书刊印刷企业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书刊印刷企业经济运营状态的影响因素分析。
2015年书刊印刷企业经济运营的基本情况
继曼罗兰、筱原相继传出被收购、重组消息之后,2013年1月23日,业界又传出“重磅炸弹”,日本三菱重工和利优比签署协议,称三菱重工和利优比都在加强企业结构调整,一致同意在单张纸印刷设备方面构建新型联盟方式,或许会考虑在未来联手成立一家单张纸印刷设备生产制造公司。可见,传统胶印机市场又将再掀波澜。
分析国际印刷机制造企业的系列破产、收购、重组和结盟等一系列事件发生的原因,与整个印刷行业发展低迷的大背景密切相关。
2012年,印刷媒体萎缩之势加剧。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3月,244岁的《大英百科全书》宣布停止发行印刷版,全面转向数字版;2012年9月,美国《新闻纪录报》宣布申请破产保护,这是自金融危机以来宣布破产的第三家报业巨头;2012年岁末,德国印刷媒体业正经历着联邦德国建国以来最大倒闭潮,三家影响力颇大的报纸――《法兰克福论坛报》《德国金融时报》和《纽伦堡晚报》连续宣告破产。
毫无疑问,印刷媒体正遭受数字媒体的强大冲击,报刊印刷设备市场逐渐萎缩是总的发展趋势。面对发达国家日益萎缩的印刷市场需求,印刷设备制造商的版图裂变自是必然。
但是仔细观察,我们发现国际印刷机制造企业虽然经历了破产、收购和重组的风波,但毕竟都没有出现彻底倒闭的事实,包括最新发生的三菱重工和利优比强强联盟的合作形式,都只是原有印刷机品牌为应对市场变化而做出的战略调整。而这也说明传统印刷设备市场还有发展空间。
我认为,三菱重工和利优比的联合,应该会使各自印刷设备的规格实现互补,联合后将成为全系列印刷设备的制造联盟,三菱重工有中等幅面以上的成熟的单张纸印刷设备、串接式双面单张纸印刷设备、商业卷筒纸印刷机和印报机等产品;利优比主要生产中等幅面以下的单张纸印刷机,近年来才开始开发对开幅面的单张纸印刷机。
两家企业联盟后将主要经营全系列的单张纸印刷机,这种设备不但适应出版印刷市场,而且在包装印刷、广告印刷领域也大有作为,此外,超大幅面印刷设备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所以,我认为这次联盟后若组建出新的企业,其必将快速与海德堡、曼罗兰、高宝、小森、上海电气、北人集团等大型胶印设备巨头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为行业带来更多的可能。
2012年7月9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了《2011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这是自2010年以来,总署第三次系统公布产业年度数据。由此可以看出,新闻出版产业的年度分析报告已形成固定的体例,这为行业人士及时、真实了解新闻出版业发展状况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而印刷业在新闻出版各个板块中的地位、影响与发展脉络,也可据此研读。
新闻出版总量规模
2011年,全国新闻出版、印刷和发行服务实现营业收入14588.8亿元,较2010年增长13.43%;实现增加值4021.6亿元,增长14.8%,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的0.9%;纳税总额为787.9亿元,增长11.3%。不包括数字出版的资产总额为14417.5亿元,增长13.2%;所有者权益(净资产)为7344.8亿元,增长11.3%。
对比往年的分析报告可以发现,《2011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没有采用总产出的概念,统计的是全国出版、印刷和发行服务行业的营业收入。对此,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过去统计的是产品销售和服务两项加起来的总产出,此次改为营业收入统计,即产品经营的实际收入,数字更加过硬,不仅反映了新闻出版行业的发展壮大,也是今后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表1 2011年新闻出版产业规模结构与利润结构分析
新闻出版业规模结构分析
近1.5万亿元的营业收入由谁贡献?哪些产业板块贡献更大、增长更快?请参考表1。
表1显示,图书出版、期刊出版等9项细分产业,构成了新闻出版业的中坚力量,以营业收入占比排序,印刷复制占比63.78%,几近三分之二,是新闻出版营业收入中最大的贡献者,是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营业收入占比前三强中的其余两强,是出版物发行和数字出版,占比分别为14.83%和9.44%。印刷复制、出版物发行和数字出版三者合计营业收入占全行业营业收入的88.2%。传统的纸质出版——报纸出版、图书出版、期刊出版分别排在第四、五、六位,三项合计占比为11.27%。
2011年,内地商轮市场放慢了发展脚步。
与2010年相比,2011年6台全新商轮的装机量、5﹒5%的保有量增幅虽然延续了持续向上的态势,但观察自2000年以来的历年装机量,2011年的6台新装机量显然不是一个高增长的年份。下一年会相对放量还是会持续走弱,还有待进一步的观察。
另据海关数据显示,2011年印刷机械及耗材进口总额为26﹒62亿元,相比上年增长11﹒28%,其中“印刷设备及辅助设备”进口金额年度增长率为14﹒11%,虽然高于平均增长水平,但相较2010年41﹒9%的强劲增长,增速明显“减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卷筒纸胶印机2011年34台、0﹒57亿美元的进口金额较2010年分别下降了12﹒82%和37﹒19%,情势不容乐观。
“不容乐观”,这也是绝大部分被采访商轮企业对2011年的总结,以及对未来商轮市场的预判。
供应商格局维稳
表1呈现的是中国内地各品牌商轮安装情况,不难看出,供应商总体格局基本定型。根据前期沟通,曼罗兰暂时缺席本年度调查,但总体来看并不影响本次商轮调查结果的客观性与准确性。
2011年新增的6台全新商轮分别来自高斯、小森、高宝和东京机械,其中高斯2台、小森1台、高宝2台、东京机械1台,由此将中国内地全新商轮保有量推至115台。
虽然装机量不及上一年度,但高斯在2011年仍有2台的成绩,凭借57台的总装机量继续稳居榜首,“半壁江山”牢牢握在手中。2010年上海电气100%收购高斯国际之后,一直将整合重组作为重中之重,经过一段时间的缓冲,2011年高斯国际业绩已呈现恢复性增长趋势。整合重组过程中,高斯国际精简全球员工,原来欧洲的3家工厂(法国2家、英国1家)合并后仅留下法国一家,其他工厂转型为技术服务公司和研发中心,而高斯中国则更多地承担起制造基地的角色。尽管目前高斯较为高端的商轮设备产地还未转移至中国,但随着整合进程的深入,相信本土化程度将进一步加深,这对意欲未来购买商轮设备的企业而言也至关重要。据业内一线商轮企业负责人透露,仅北京地区,2012年或将有3~4台高斯全新商轮入驻,高斯能否蓄势后发力,我们拭目以待。
摘 要:制造型企业降低成本的关键性因素之一为先进的设备管理,保证设备管理的先进化是增加效益的最有效的,也是最为直接的途径,因此对于青海油田新闻中心印刷厂而言,其设备管理也是较为重要的。青海油田新闻中心具有及时宣传新闻、转播电视,为油田积极服务的作用。本文从青海油田新闻中心的任务入手,进而引出对印刷厂设备选择与评价,以及青海油田新闻中心印刷厂设备具体操作规程的详细阐述。
关键字:印刷设备;管理;操作规程;
中途分类号:G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4-00111-01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我国报纸印刷也呈现逐渐发展的状况,逐渐向彩色化、多版化不断发展,而且部分发达地区的都市型报纸先后达到了近百版,青海油田新闻中心印刷厂发展形态愈加良好。针对这种现象,应该做好关于印刷设备的管理工作,因为印刷设备的管理工作对于任何一个印刷厂而言,都是极为重要且不可或缺的,成为我省油田新闻中心印刷厂得以正常工作的较为有力保障,那么青海油田新闻中心印刷厂设备的管理措施是什么呢?
一、青海油田新闻中心的主要任务
青海油田新闻中心的主要任务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方面,对新闻进行宣传的业务;第二方面,对电视进行转播维护业务,其中主要负责的基地数字电视的播出和维护业务包括冷湖、花土沟、敦煌以及格尔木这四个,同时四个基地对117个频道的数字电视节目进行转播;第三方面,广告、印刷以及电视收费等创收业务,现如今对于油田印刷市场较为有利的社会背景就是其受油田公司规范,因此印刷厂可以根据油田市场内部的实际情况,积极服务于油田,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大多数用户的需求,进而达到树立良好信誉的效果,除此之外,广告主要的载体形式为电视或者是报纸,因此印刷厂拥有一定的广告市场。
二、印刷设备选择与评价
现代设备管理的第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设备的选择以及评价,对设备进行选择以及评价应该遵循经济合理性与技术先进性相互统一的原则。印刷设备的寿命长短、效率以及精确度高低不仅受机器自身的各种各样的参数以及本身的设计机构的影响,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受企业产品的工艺过程和生产特点的影响。因此合理的选择以及配置机器相关设备,可以将设备的工作效率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摘 要】纵观媒介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媒介总是以叠加的方式向前发展的。本文就这一现象,选取《申报》中有关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的相关报道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定量和定性分析,以为当今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媒介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申报》 印刷媒介 电子媒介
一、研究缘起
印刷媒介与电子媒介间既合作又竞争的局面由来已久。20世纪是世界新闻传播技术发展最快的100年,本文试考察旧中国电子媒介初露端倪时,印刷媒介对电子媒介的兴起的反映。选择时期的《申报》作为研究对象理由有如下几点:
当时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19 世纪以来,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也给旧中国带来了新的传播技术。从19 世纪末开始,西方现代摄影技术、电影摄制技术、无线电传声技术传入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摄影已经被广泛运用于新闻、插图和招贴画中。1923年,美国人奥斯邦在上海创办了中国境内最早的广播电台——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这些媒介因其生动的表现方式,在中国得到快速发展。
《申报》的影响力:它记录了晚清以来中国发展历程,是旧中国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被人称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史量才在1912接手《申报》后,大力改革,创造了《申报》的黄金时代。本文选取的1919年到1924年正是《申报》处于发展繁荣的阶段。以此为研究对象,可以管中窥豹,从中了解当时印刷媒介与电子媒介共存的情况。
促进了全国民众的思想解放,民众对于新思想的渴求以及民众的科学文化水平的限制,使得大众媒介得到迅速发展。本文选取及之后共计6年(即1919-1924年)的《申报》中,有关印刷媒介、电子媒介的报道内容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在电子媒介兴起之初,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之间是如何共处,并寻求发展的。
二、现有研究综述
杨玉奇
河南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市场总监
习惯上,我们把印刷刊物称为平面媒体,来区别于电视、广播等电子媒体,和以网站为平台的网络媒体。平面媒体包括报纸、杂志,以及近几年涌现出来的各类DM等。应该说,平面媒体的历史最悠久,持续影响时间也最长。然而今天,面对电视的冲击,尤其是网络媒体的风生水起,她已辉煌难再,在资本的冬天里,甚至有几分落寞和无奈。
如同社会的发展一样,媒体也在不断地进化。印刷机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成就了平面媒体持续的辉煌,同时也催生了出版业和媒体业;之后广播和电视开始挑战平面媒体的霸主地位;现在又共同迎接互联网的强烈冲击。最新数据表明,中国的互联网民数已达到2.98亿,可以想见,这是怎样庞大的一个受众人群。而3G手机也即将上市,基于高质量通讯、无线上网、影视娱乐、即时资讯、互动游戏平台的新兴媒体将很快进入我们的生活。我们还会一如既往地每天翻阅报纸、欣赏杂志吗?
简单回顾一下我们的阅读生活,似乎能折射出平面媒体的魅力,还有各自的鲜明个性:《读者》的长盛不衰是因为人性的光辉,能够照耀和触动人的内心和灵魂深处;《南方周末》因为直言、真诚和责任;《商业评论》、《经济观察报》、《21世纪报道》、《财经》等则以深邃、洞察而独领;《参考消息》、《环球时报》、《半月谈》等以时政、资讯和全球化的视野见长;晚报、都市报更能贴近生活,更具市民色彩,因此更具区域影响力;《计算机报》、《汽车》等则是因为专业;《瑞丽》、《时尚》系列杂志以及各类影视娱乐类媒体满足了人们对娱乐和时尚的需求;《人民日报》、《经济日报》、《求是》等机关和行业报刊则因其权威和公信;《生命时报》、《大众健康》等健康类读物是因为实用;学术类报纸杂志则彰显了学术品位和影响力。各类DM则提供了商业或公益的资讯快餐……曾几何时,阅读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是一种时尚,在办公室、在家里、在旅途中,阅读并充实着、快乐着。而今天,我们在电脑前获取我们需要的资讯,阅读各种纸媒电子版,传统的平面媒体正在一点点远去。到底是电视和网络的力量太强大还是平面媒体自身的不足?
仅从传播的角度看平面媒体,更多的可能是自身的不足。媒体的影响力在于其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以此考量平面媒体,不难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如前所列媒体,应是报纸杂志中的翘楚(当然,我们希望更优秀),要么彰显人性和自然,提供知识、资讯和思想,要么追求时尚,要么纯粹为了娱乐,要么体现专业价值和学术品位。离开了这些核心要素,则只能称为印刷品。做营销的,消费者是上帝,做媒体的,读者就是上帝。纸媒的价值链条是循着“纸――印刷品――阅读品――废品――纸”的过程而运动。没有内容,就没有读者阅读,报纸杂志也就失去了生命力,就会从印刷品直接转化为废品。而且缺乏读者,发行量自然就上不去,没有一定的发行量,广告便无从谈起。综而论之,没有内容、发行量小,广告创收又差,停刊则是唯一的出路,否则就是用纳税人的钱来养着,苟延残喘,制造一期期的印刷品和废品。
从广告效果来看,纸媒的影响力远远逊色于电视,而受众数量又无法与网络抗衡。电视有收视率(虽然也未必科学和公正),网络则有点击率,而报纸、杂志的发行量一直以来备受诟病,因为掺杂了太多的水分(虚高30%甚至1倍以上),试想一下,一份媒体,连发行量的数据都明显含着水分,还有什么诚信和公信可言?目前的传播,还是电视树品牌,报纸做解读,网络进行互动。那么,再往后呢,我们谁也无法断言,因为未来有太多的不确定。但纸媒的衰微似乎已成趋势。
对平面媒体而言,真正的危机在于对现实缺乏反省和对未来失去信心,这是需要媒体、媒体经营者、企业、政府主管部门、研究者认真思考的课题,也是读者的期待!
传统报业的市场现状分析
随着互联网的冲击、数字媒体的不断涌现,尤其是全媒体时代的多种媒体产业化融合,各种新势力正在不断地分割着现有的广告市场,致使传统平面媒体利润空间大幅度缩水,报纸行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
从2003年到2008年,我国报纸广告所占市场份额逐年下降,这对于主要依靠广告获取利润的报业来说是致命的创伤,也是全球纸质媒体都无法回避的严峻挑战。报业危机理论在纸媒圈内弥漫开来,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的菲利普・迈尔教授甚至预言报纸将在2044年10月消亡。
在数字化传播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传统报业要想存活下来并获得长远发展,就必须进行技术创新和经营改革。近年来,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许多报业集团均采取了相应的转型策略,如实施报业数字化、引进数字印刷技术、拓展多元业务领域、融合多媒体发展等。面对新媒体的巨大冲击,深圳报业在业内率先引入可变数据印刷技术,实现了可变数据印刷与报业轮转印刷的技术集成,为报业提升市场竞争力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探索方向。
报纸可变数据印刷的优势
可变数据印刷是指在一个印刷过程中只设计一种文档版面形式,但该文档每份印品版面上的文字、数字、条码、图形、图像等信息内容可以不同,从而印刷出不受限制、独特、具有针对性的个性产品,因此也被称为个性化印刷。目前可变数据印刷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如账单、明信片、贺卡、纪念册以及各种具有可变内容的条码等。
可变数据印刷的特点主要是按需性、及时性和可变性,将其引入报纸生产线中,可以很大程度上突破现有的报纸印刷方式。传统的报纸印刷是同一内容、大批量地生产,无法进行多品种、小批量地印刷,这就造成了多年来“千报一面”的现象。随着新媒体的不断涌现,传统报纸的局限性越来越凸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闻时效性的局限
[内容提要] 中国近代报业发展的历史由来已久,但时间范畴争议颇多,有待辩证界定。本文从国际传播的角度来考察,阐述外国办报理念和模式等因素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对中国近代报业的影响,分析了外报如何推动中国近代报纸的商业运作。
[关键词] 中国近代报业 西学东渐 历史阐释
中国近代报业在竞争发展的历史嬗变过程中,无不与国际传播的大背景密切相关。“所谓国际传播,表现更多的是利用大众传播的交流,即特 定的社会集团通过印刷传播(报纸、书刊)或者电子传播(广播、电影、电视)面向受众的社会范围最广的传播。”[1] 而信息的国际传播交流地位,往往与一国的国力兴衰有关。近代的中国,被动接受的是殖民化的媒介话语,西方传教士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面纱,携媒介经营理念以虚伪面孔出现,但内质却是裸的文化渗透;19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外国媒介资本规模及其强势话语霸权的冲击,我国近代报业幡然醒悟,改良派与革命资产阶级报业纷纷出笼,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运作模式与近代国际接轨。而国际传播并非现代媒介外部生存环境的专有词,它和近代的“西学东渐”一脉相承,在中国报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它一直为媒介提供了丰富的时代背景,也深刻影响着中国近代报业汇入世界传媒潮流的进程。
中国近代报业时间范畴界定
中国近代报刊的时间范畴,一般认为是从1815年(《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在马六甲出版)到1915年(《新青年》杂志在上海出版)。[1]我国国人独立创办报刊,最先是艾小梅于1873年在汉口创办《昭文新报》,但此报存在时间很短。随后,1874年1月,由我国第一个报刊政论家王韬在香港主持创办《循环日报》,同一时期,报人容闳在上海创办中国大陆第一份由中国人主办的中文报纸《汇报》。对此,关于中国近代报刊产生的时间颇有争议。倪延年、吴强先生在其编著的《中国现代报刊发展史》中提到:“虽然,从19世纪初就有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大陆创办了中文报刊,但毕竟不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称之为中国近代报刊似乎稍失严密。而以艾小梅、容闳、王韬等人为首创办的第一批中文报刊,则不是势单力薄就是远离大陆,故难以从中国近代报刊的社会作用角度来认识。我们认为:中国近代报刊产生的实质性标志应是康有为等人于1895年在北京创办的中国大陆最早的政论性杂志《中外纪闻》。当然,这一标志的出现不是突发性的和偶然的,而是先人们(包括外国人和中国人)创办报刊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自19世纪50年代起在香港、广州、上海、汉口、福州等地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批中文报刊,可以看作是中国近代报刊的开端,同时也是中国资产阶级报刊的萌芽。”[3]
倪、吴两位学者的观点表面上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深究其观点却存在三个方面值得商榷:一是关于中国近代报刊产生时间的表述前后矛盾和含糊,既认为19世纪90年代是产生的实质性标志,又认为19世纪50年代是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同时在该书的第9页提到“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历史基本上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历程相一致,即当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具有积极进步意义的前期阶段时,中国近代报刊也处于上升时期”;二是在理解“中国近代报刊”时,把“中国(人)”作为创办者主体,而从客观历史来看应把“中国(人)”做作为地域性主体,这样就不会割断报业发展流程中的历史联系,毕竟“中国近代报刊”与“近代中国报刊”的内涵不同,如果是后者,则倪、吴观点姑且可以自圆其说,但这样会有悖报业历史发展事实;三是在外国传教士创办报刊过程中,其报纸形式和内容逐渐趋向中国化,且有的报纸吸收中国报人参与合作,如王韬在英国人麦都思主持的墨海书馆从事十三年,为他后来办报提供了借鉴。有的报刊后来被中国人接手主持,如史量才接办《申报》。因此,按照方汉奇先生的观点,把中国近代报刊产生时间界定为1815年传教士创办第一批中文报刊开始,既符合报业发展的历史,也便于问题的讨论。
渗透与移植——近代西方报业的东渐
关于中国近代报刊产生和发展的背景,通过考察其历史,归纳起来有两大方面:一是内因。一方面由于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与发展,为报业提供了物质条件。另一方面,社会形势的急剧变化,特别是鸦片战争前后,人们渴求对动荡社会信息的需求,这促进各种报刊不断涌现;二是外因。主要因素是西方报业产业的发展和文化扩张,促使西学东渐,本文主要从后者即以国际传播为背景进行历史性考察与分析。中国近代的报刊业源于鸦片战争前西方传教士的传教活动,传教士在南洋和东南沿海一带共办有6家中文报刊11家外文报刊。鸦片战争后的半个世纪里,传教士创办的中外文报刊近170种,约占同期中国报刊总数的95%。正是这些报刊在内容编辑、印刷、发行等方面都带动了中国近代民族报刊的诞生。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前实行严厉的闭关锁国政策和禁教政策,外国传教士及其所创办的报刊大都只能在南洋一带出版,然后寻找机会传入大陆。由于这些报刊的创办者们很多来自工业生产比较发达、科学技术比较先进、报业体系日益完善和发达的西方国家,他们在采编印发等业务和技能上比中国京报和官报具有明显的现代性。19世纪以来,随着西方传教士的东进,中国近代报刊应运而生。外报传入中国后,一些知识分子积极投身报界,引进“西学”,自办报刊。从传教士在1815年8月办第一张中文报纸《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起,“无论是外国人办的,还是中国人办的报纸,均多少不等地承担起了推动中国卷入文化全球化潮流的使命,只不过这些报纸因办报人的不同而各自的出发点和目的不同罢了,但最终殊途同归,缓慢地汇成向文化全球化潮流推聚的合力。”[4] 但中国近代报纸的发展,不管是它的宣传效应,还是它的产业模式,无不深深打上西方传播观念或媒介资本运营理念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