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饮食文化

饮食文化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饮食文化对特色饮食文化的影响

摘要:

饮食文化是每个种族每个国家都存在的现实文化。本文从跨文化的角度出发,分别对美国饮食文化和云南高原特色饮食文化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分析,总结出其存在的对立统一性,以及二者相互融合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饮食文化;美国;云南

1.饮食文化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顾名思义,饮食便是人类不可否认的永恒课题。伴随着人类的发展,中华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造就了中华饮食文化的璀璨。然云南作为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其民族特色饮食文化更是中华饮食文化发展长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饮食文化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社会财富的组成部分,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如阮静秋的《中外饮食文化》就以详实的笔触记录了中西饮食文化的方方面面,并且在酒文化、饮食民俗、饮食礼仪等方面做了比较,使我们对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有了大框架的了解[1]。袁国友、杨玲共同完成的《乡土•乡情•乡事———云南农耕文化调查实录》则是从云南当地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的角度剖析了云南这块高原地带的特色饮食文化,以此让我们对云南特色饮食文化有了更清晰的了解[2]。在这样一个全球化的跨文化交际中,有学者就曾表述,人们可以观察到世界上不同的饮食文化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互补和融合的态势。那么把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美国人们的饮食习惯和极具中国色彩的云南特色饮食方式对比研究,会发现一系列在饮食文化交流中值得人们探讨研究的问题[3]。

2.美国饮食文化的特点

美国是一个“大熔炉”,是一个由来自欧洲、亚洲、南美洲和非洲等许多地方的人们组成的一个移民国家[4]。正是因为这些来自于各个地方的移民,在美国历史的沉淀下,美国的饮食文化也慢慢开始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全文阅读

中国饮食文化

摘 要: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本文对中国传统饮食进行概括解析,让读者对各种中国饮食有更深刻的了解,对中国饮食中蕴含的文化有更好的理解,从而更加注重这种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关键词:中国饮食;中国饮食文化;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0-0214-01

一、中国饮食发展历史

最早的是有巢氏(旧石器时代):当时人们不懂人工取火和熟食。饮食状况是茹毛饮血,不属于饮食文化。接着是燧人氏:钻木取火,从此熟食,进入石烹时代。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自产的谷物菜疏基本都有了,但结构与现在不同,当时早田作业主要是:稷,是小米,又称谷子,长时期占主导地位,为五谷之长。南方还有稻,古代稻是糯米,普通稻叫粳秫,周以后中原才开始引种稻子,属细粮,较珍贵。

汉代: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时期,归功于汉代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引进石榴、芝麻、葡萄、胡桃、西瓜、甜瓜、黄瓜等,还传入一些烹调方法,如炸油饼,胡饼即芝麻烧饼也叫炉桡。

东汉还发明了植物油。南北朝以后植物油的品种增加,价格也便宜。

全文阅读

日本的饮食文化

摘要:日本的饮食文化在很多方面受到了中国的影响,但是,伴随着几千年政治、历史、文化的发展,它又具备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关键词:日本 饮食 文化

“饮食文化”顾名思义,就是从饮食中反映一个国家的文化。中国和日本自古以来都是以农耕为主的国家,大米是主要食物之一,但受到地理、文化、宗教、历史各方面的影响,经过数千年的继承和改良,日本的饮食文化已经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虽然同为东方国家,吃饭时同样使用筷子,恐怕还是有很多人对日本的饮食文化不太了解,下面我们就来简单了解一下日本饮食的基本特征及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日本料理。

一、日本饮食的特征

从北海道到九州,日本是一个南北狭长的岛国,由不同人种构成。日本饮食受东北亚各国文化及饮食习惯的影响,经改良后逐步形成了现在日本料理的特征。另外,由于复杂的内陆地形和四面环海的岛国环境。使日本不仅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还造就了大批资源丰富的渔场,经过长期发展和演变,各类海鲜料理已经成为日本饮食中别具特色的代表性食品。

日本四季变化鲜明,所有料理都非常重视对季节的感受,并且,因为全年气候温暖潮湿,所以日本人比较喜爱清淡的口味,从而形成了日本人比较注重食材本身风味,较少使用调味料的特点。在日本有这样一种说法,日本人在用嘴品尝食物之前,要先用眼睛和鼻子鉴赏食物。因此,日本人对盛装食物的器皿也是非常讲究的,器皿的材质,不仅有瓷器、木器、还有漆器、竹制品、玻璃制品等等,丰富多彩。盛装食物时不仅要根据不同的食物采用不同材质的盛装器皿,而且器皿的形状也各不相同,此外盛装方法、器皿与食物色彩的搭配也必须协调。还要考虑到与其他盛装器皿的协调性等,种种考虑都是为了将食物等级提升到一个综合艺术的境地。

二、日本料理的种类

日本料理,有关西菜和关东菜之分,关西料理是以京都和大阪为中心发展起来的菜系。京都是古代日本的都城,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日本政治经济中心,是贵族文化的发祥地,并且因为远离海洋,京都料理主要以清淡的蔬菜类和鱼干为主,而靠近大海的大阪,鱼类和贝类资源非常丰富,因此大阪各种海鲜料理非常发达。关东料理则是指以江户为中心发展起来的菜系,江户是东京古时候的名称,1868年明治维新后,德川幕府被,这一年,明治天皇将首都从京都迁往江户,改称东京。关东料理利用从东京湾及隅田川捕捞的鱼虾贝类为原料,其中寿司、盖浇饭、荞麦面条等都非常具有代表性。

全文阅读

西安的饮食文化

西安的饮食文化是西安城市文化的一部分,甚至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这是因为民以食为天,人们每天都要吃饭,“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西安作为一个全国乃至全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未来的国际化大都市,来此旅游的人日益增多。而旅游有六大要素:吃、住、行、游、购、娱,吃是排在第一位的。而从旅游角度来看吃,它不仅仅是填饱肚子、果腹,而是欣赏、了解、品味一个地方一个城市的饮食文化,饮食特色。所以一个城市的饮食文化也是一个城市的品牌形象之一。北京的烤鸭、天津的狗不理包子、西安的羊肉泡馍,已经成为这些城市的地理标志之一。

西安饮食文化的历史性

西安是十三朝古都,有3 100多年的建城史和1 300多年的建都史,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次数最多,影响也最大的一个城市。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几个朝代周、秦、汉、唐都建都于此。

城市的发展、城市的繁荣、人口的增多、城市规模的增大,必然带动饮食文化的繁荣。西安的饮食文化开创于周秦,兴盛于盛唐。陕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华饮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这里创造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多项之最。比如中国最早的宴“周八珍”,最早的烹饪理论典籍《吕氏春秋・本味篇》,中国烹饪界公认的厨祖伊尹也是陕西合阳人(以前大多认为是河南人)。《吕氏春秋・本味篇》实际上就是伊尹与商汤关于烹饪理论与治国方略的谈话。中国最豪华、最奢侈的宴席是唐时的“烧尾宴”,而不是后来的“满汉全席”。“满汉全席”只是菜的数量多,其菜品的高贵、以及物料的稀有以及烹饪方法的高妙、精深都是“满汉全席”所达不到的。在唐时已经有很大名气和较大影响的宴席就有十几种,如“曲江游宴”等。笔者查了一下《陕西烹饪大典》,从周到唐的古典名菜就有二百多种。

陕西历史的辉煌与厚重,必然影响到陕西的饮食文化,虽然现今流行的四大菜系、菜系都没有陕菜,但全国著名研究饮食文化的专家王子辉、熊四智、邱庞同,甚至前中联部部长李一氓都对陕菜、秦菜有很高的评价。陕菜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及对中国菜系的影响,就像陕西的秦腔对中国戏剧的影响那么大。陕西的秦腔是中国戏剧之祖,特别是北方各路梆子的鼻祖。而陕菜则是中国其他菜系之根、之母。

西安饮食的文化性

饮食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但陕西饮食文化和全国各大菜系比较,文化味更强、更厚重。一方面陕西饮食文化之博大精深与其历史悠久有很大关系。陕西饮食文化更多表现为皇室文化、帝王文化、宫廷文化和地域文化。全国很多地方的一些传统小吃、民族小吃,许多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消失,而西安和陕西的大多数小吃都很完整地保留了下来。比如“羊肉泡”,有人说是秦代就有,是秦朝的礼馔,也有人说是唐代伊斯兰教传入长安后才有。西安的“凉皮”早在秦朝就有,“锅盔”则在周代就有,称为“文王锅盔”,在现今在城市和乡村依然十分普遍,也很受人们欢迎。宋朝的“水晶饼”如今不但在卖,而且市场越做越大,诞生于民国时期的“樊记肉夹馍”,如今更是陕西的一大名吃。

陕西饮食的文化性,更重要的是表现在这些饮食不论是一道菜、一个宴席、一个小吃、一个糕点、一种名酒,背后都有一个很古老的传说,有一个很美丽、很动听的故事。

全文阅读

藏族的饮食文化

藏族烹饪,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一门独特的文化艺术。

藏族认为,吃饭虽是人生大事,但一味追求吃喝,不务正业,如同禽兽。有一首谚语说:“红蓝宝石价连城,美酒佳肴上宴席,如果得来无道义,视如流水和顽石。”这些,充分表现了藏族饮食方面的道德观。

藏族讲究饮食是为了尊重客人。凡是到过的人,第一印象就是他们的热情好客。广阔的雪域高原,人烟稀少,方圆数十公里,也就几十户人家。村里一旦来了外人,家家户户竞相供给饮食。如果来人缺少盘缠,村民还会为他备足旅途中的食物。假如有人不敬过客,不供给食宿,就是败坏了村风,人人得以诛之。来客如果是某家亲友,全村人都会前来问讯,相邀家中,杀牛宰羊,做饭煮茶,轮番敬酒,唱歌跳舞,通宵达旦,必使客人酒足饭饱,心畅意乐。有的家庭主妇为了防止嘴馋的孩子,常把美味佳肴珍藏起来,以备客人到来之需。所以,村里的孩子们常盼来客。一旦客人进村,争相拉客进家,以沾点美馔余惠。下乡的路上,我们只要遇见藏族群众,他们总会主动地跟你打招呼,询问需不需要帮助。一次,我们坐车驶进门布村,来到藏族一退休妇女干部家里。她非常热情,赶紧敬献青稞酒和奶茶,还请吃糌粑、风干羊肉。你吃了喝了,她挺高兴的,真把我们当作贵客了。

藏族把吃的东西分为食物和饮料两大部分。食物分为:谷物、肉禽蛋油菜等,其中,肉类又分为陆地、水里、水陆两栖三项。藏医认为,陆地动物肉的性味轻、凉、粗,吃了可祛风痰之热;水里动物的肉细、沉、热,吃了益于肠胃,可疗风寒诸病;两栖动物的肉兼有上述两种性味。饮料分为水、奶、果汁、奶茶、酥油茶等。其中,水又分井水、河水、雨水、泉水和海湖之水、森林之水、冰雪消融之水、大河常流之水等。宣传部长索巴常讲,他只要有青稞酒喝,可以一月不吃饭,保证安康无事。

藏族居住区,开水沸点一般为80度左右,在没有高压锅的年代里,只得生食牛羊肉。他们特有的风俗习惯是“吃双不吃单”,意为只吃牛羊鹿等偶蹄动物,不吃驴骡马等单蹄牲畜。不过,如今在聂拉木县,藏族同胞也喜食在高压锅里煮熟了并放有调料的牛羊肉,油炸的鱼、肉、油条、麻花和各种炒菜;吃的面食已不是单纯的糌粑,而多为大米、馒头、水饺、面条、馄饨等,他们的饮食习惯早已发生了重大变化。

藏族民间认为,饮食是一种学问,加工饮食是一门技艺。因此,他们对有饮食加工技艺的人非常尊敬,给予了相当高的社会地位。尤其在偏远的乡村,不论是婚嫁丧葬还是集体庆典、发生纠纷,都会请做菜做饭好的人加入决断。

离藏的前一天晚上,在拉萨市工作的我省同志特意请我们吃了一顿藏餐,吃的菜肴全是藏族一级厨师做的,别有风味。

(选自《烟台日报》,有改动)

全文阅读

内蒙古饮食文化

[摘 要]“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魏这首千百年来吟颂的民歌,不知令多少人对广阔无垠的草原产生无尽的暇思与向往。自古以来马背上的民族在这块神奇的上地上生息、繁衍,这里是他们纵横驰骋的历史舞台,他们不但谱写出咤叱风云震撼世界的传奇历史,也创造出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关键词]内蒙古 草原 饮食文化1

中图分类号:G24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2-0296-01

1、内蒙古地理地貌

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北部的一个自治区,成立于1947年5月1日,首府呼和浩特。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北部边疆,由东北向西南斜伸,呈狭长形,东西直线距离2400公里,南北跨度1700公里,横跨东北、华北、西北三大区。土地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2.3%,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名列第三位。东南西与8省区毗邻,北与蒙古国、俄罗斯接壤,国境线长4200公里。

内蒙古的地貌以蒙古高原为主体,具有复杂多样的形态。除东南部外,基本是高原,占总土地面积的50%左右,由呼伦贝尔高平原、锡林郭勒高平原、巴彦淖尔――阿拉善及鄂尔多斯等高平原组成,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海拔最高点贺兰山主峰3556米;高原四周分布着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等山脉,构成内蒙古高原地貌的脊梁;内蒙古高原西端分布有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其、毛乌素等沙漠,总面积15万平方公里;在大兴安岭的东麓、阴山脚下和黄河岸边,有嫩江西岸平原、西辽河平原、土默川平原、河套平原及黄河南岸平原,这里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光照充足、水源丰富,是内蒙古的粮食和经济作物主要产区。在山地向高平原、平原的交接地带,分布着黄土丘陵和石质丘陵,其间杂有低山、谷地和盆地分布,水土流失较严重。全区高原面积占全区总面积53.4%,山地占20.9%,丘陵占16.4%,河流、湖泊、水库等水面面积占0.8%。

2、内蒙古饮食分布

内蒙古由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生产发展状况的差异,在饮食习惯上也不尽相同。在牧区,蒙古族以牛羊肉、乳食为主食,自汉便有“游牧民族四季出行,惟逐水草,所食惟肉酪”来形容游牧生活形成的饮食习惯。烤肉、烧肉、肉干、手扒肉成为牧区蒙古族的家常食品,其中手扒肉最有名,四季都可以食用,而吃烤全羊则是宴请远方宾客的最佳食品。

全文阅读

中华饮食文化

“来同学们,请打开第一百一十七页的课文《向神农致敬》,农夫一天天辛勤地耕耘,稻米才能收割。所以你们一定要珍惜你们所吃的白米饭,所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啊”,老师说道。此时,身为吃货的我不禁想到了中国的饮食文化。

中国拥有最古老的文明,最古老的城市,和最古老的饮食文化。饮食文化在中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很久以前就有的文化。其中,最让人震惊的是饮食文化里的烹饪法。

在古老的城市里,食,是人们的基本需求。日复一日地,中国人对食有了更高的需求,那就是“鲜”。怎么让食物煮了过后还保持它的鲜,它的营养,这真是一门学问。用什么方法处理食物才能让食物完全煮熟能保存鲜味,正是中国人追求的烹饪工夫。

华人对食物的研究,远远超越了全世界各族人民,他们追求的是色、香、味俱全的食物。还没下锅前的处理工夫最考验厨师的刀工,刀必锋利,食必新鲜。切下去的每一刀都很讲究。刀功强,食物更嫩更弹。做中华厨师真的需要很多功夫才能踏进厨房。中华饮食注重健康,从而在中医诊所找到食疗这种治疗方法,药材能补气补血,更能调理健康,这也是中华食文化保存下来的原因之一。

中华饮食拥有“中和之美”,不能太过咸,不能太过甜,不能太过辣,要刚刚好。在食源开发,食具制作,食品生产,食物的营养等都有一定的标准,才能煮出上等的佳肴。食源地理要好,水源充足,阳光充沛。食具、材料精制,不可腐坏。食品出产卫生,保存适当。食物里所含的矿物质等能确保该佳肴有该摄取的营养。若作和羹,惟尔盐梅。

烧、炸、烤、烩、熘、炖、炒、爆、煸、熏、卤、煎、汆、贴、蒸等烹饪法,不仅把食物的特质保留下来,还把食物改造成另一种境界。身为炎黄子孙,谁不为这种文化而深感骄傲呢?食物的烹饪法随着不同的民族而改变。就这样,中国有上百种烹饪法一个一个的等你去发现。中华饮食风味多样,有甜酸的、苦甜的、咸辣的各种味道。风味会随着客人的要求改进,满足客人对食物的热爱。

碟上有美感。食物的美感可以刺激味蕾,增添饮食的魅力。雕刻成莲花的胡萝卜,让人感觉优雅,高贵。一丝的黄瓜,有清爽,大自然的味道。桌上的美感让人感受到物质上的享受,又进了另一种境界。佳肴的命名有严格的要求,名字可以使菜肴栩栩如生,更使食物的美感增进一层,例如:狮子头、龙凤呈祥、鸿门宴等。

华人注重礼仪。上菜也有一定的礼仪,上菜的顺序必然重要,这样可以使客人品尝食物真正的美。食文化是我们华人的骄傲,是我们的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民以食为天,可见古人多么看重饮食。一碟的菜,是经过厨师的汗水酝酿出来的成品。美食是艺术,是惊喜,它的美感给了客人们视觉的冲击。我们应该保持祖先的智慧,好让后代明白,饭不仅仅是一盘饭,而是充满传统的文化。

全文阅读

从饮食到文化

近日,央视一套深夜播出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红遍了大江南北。单从选题和播放时间来说,能赢得观众的深夜守候和如潮好评,就是件让人不可思议的事情。大部分观众是被其中的传统饮食所深深吸引,更重要的是,通过饮食诠释出来的传统文化让观众深深折服。

风靡全国老少

在时下宫斗剧、穿越剧、谍战剧等大战荧屏的泛娱乐化大环境里,纪录片的体裁并不讨巧,但《舌尖上的中国》能引起热烈的反响并非偶然。

多位业内人士和观众发现,人文味和市井味的完美融合造就了该片的独特气质。《舌尖上的中国》拍摄对象非常草根化,不涉及鲍鱼、鱼翅等高端食材,只有普普通通的豆腐、笋、藕、稻米、鱼、腊肉;没有厨艺世家,只有山里的母女、捕鱼的汉子、卖黄馍馍的老伯。这种配合平常百姓生活的纪录片,既能让观众流口水、长知识,又能在情感上引起共鸣,一夜火爆荧屏也就不奇怪了。

这部以美食为主题的纪录片甚至让许多早已“抛弃”了电视的“80后”纷纷“回归”。更有网友打趣地说,一部《舌尖上的中国》拉动了内需,激活了餐饮。一些片中提到的食材,淘宝网上开始销量暴增,最典型的就是诺邓火腿,过去,人们只知道金华与宣威火腿,但如今,这个云南小山村的小品牌手工火腿一下红了起来,其他如松茸等在《舌尖上的中国》中出现的土特产在淘宝上的搜索量增长了两倍,毛豆腐增长了48倍。

在市场上,这部纪录片也很不错,目前已经有十多个国家、机构买下了《舌尖上的中国》。

饮食中的传统文化

《舌尖上的中国》不同于推荐烹饪大师精湛厨艺的一般饮食类节目,而是从食材采集、主食差异、加工演变等方面入手,层次分明地体现出广阔国土上饮食文化的差异和共存。

全文阅读

泰国饮食文化

一、饮食渊源

泰国的饮食在保持传统民族风格的基础上,又明显受到外来饮食文化的影响。传统的泰国饮食具有明显的平民风格,原料以本地之水产、蔬菜、水果和特色调味品为主,烹制方法则以炖、焖、烤为主。由于泰国信奉佛教,故食肉较少,在吃肉时很少有大块肉出现。

从17世纪开始,泰国的饮食逐渐受到葡萄牙、荷兰和法国饮食文化的影响。据说,用辣椒的习惯是16世纪的葡萄牙传教士带来的。但泰国对外来饮食文化的吸收不是全盘照搬,而是采取“变通”的办法为我所用。例如,用椰浆代替奶,用香茅草、南姜等代替刺激性或味道偏重的调料。

泰国饮食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不同地区在食物原料选用、食物烹制方式、菜式等方面有自己的独特风格。例如:在东北部地区,糯米饭配烤鸡,以及一种叫做“Som Tam”的辣味木瓜沙律(混合了木瓜丝、虾米、柠檬汁、鱼露、大蒜和随意掺杂的碎辣椒)是该地区的典型菜式;中部以南的地区,因盛产海鲜故海鲜料理相当有名;而名叫“Naem”的酸肉,则是北部地区代表性肉食品种;南部地区的饮食习惯则明显受到马来西亚伊斯兰教式饮食风味影响,海鲜菜肴亦是该地区的特色之一。但柠檬虾汤、脆米粉、泰式咖喱鸡、椰汁鸡与辣牛肉沙律之类的菜肴,则受到各地居民的欢迎,也可算作是泰国的代表性菜式。

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和现代风格的泰国美食受到世界各地美食爱好者的欢迎。据说,泰国以外的泰式餐厅已达6000家之多,其中的3000家在美国,每天接待3百万人。而泰国总理他信则提出要在全球开10000家泰国餐厅的目标,以使更多的世人享受到精美的泰国美食。据称,泰餐已成为仅次于法国餐、意大利餐、日本餐和中国餐的世界五大美食之一。

二、烹饪技术

泰国饮食讲究包容和变通,厨师做菜注重“变化”――根据不同消费者的口味、习惯、原料供应状况,以及加工条件,因地制宜地做出让消费者满意的泰式美味道。

(一)烹法

全文阅读

“药片文化”还是饮食文化?

从1906年美国国会批准《纯净食品和药品法》以来,公众就被错误的安全感所欺骗,该体系制造出的最主要的谎言就是“化学给人类带来了更美好的生活”,即实验室中制造出来的化学合成物质与天然食物和药物相比,不仅同样无毒无害,反而会更加有效。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出现了西方现代农业,所采用的方法是化肥的直接补充,化学合成农药直接对抗农作物病虫害!然而,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等外源性营养素的直接补充,以及抗生素等化学合成药物的对抗疗法,则成为西方现代医学依据的理念和方法。

人类生活在化学物质的海洋中,在丧失天然食品属性的“洋快餐”中,重要的维生素、抗氧化物质都损失殆尽,取代它们的是形形的化学添加剂。食品中的添加剂与环境和消费品中的化学物质协同,削弱免疫系统,导致疾病发生,然后医生再用副作用很强的化学合成药物进行治疗。在崇尚“药片文化”的现代社会,这样的恶性循环在不断地重复着。

作为一种制度化的科学,现代医学由于过分依赖化学合成药物而深陷困境。35年来,美国政府与癌症斗争的历史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纳税人的数千亿美元用于癌症化疗药物的研发,但结果却是在黑暗中瞎碰乱撞。2005年12月《纽约时报》曾刊登文章报道了就“癌症研究的危机”这一命题的调查结果,被调查的医学专家指出:“在希望和现实之间,癌症是所有的疾病中落差最大的。过去20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的抗癌药中只有不到1/5能够延长生命,但时间并非以‘年’――而是‘月’或‘星期’――为单位。尽管如此,服用任何一种抗癌药的患者,平均还要支付25万美元的费用。”所以,摆在人类面前的冷酷现实是现代医学越来越强烈地受到了医药公司和医疗仪器公司的控制。

据美国《公共健康》(Public Health)杂志刊登的研究报告:从1974年到1997年间,对包括美国在内的九个西方国家的调查结果发现:大脑疾病(包括阿尔茨海默氏症、帕金森氏症和运动神经元紊乱等)的死亡率增长了两倍。研究人员认为最可能的原因就是食物的农药污染和丧失天然属性的各种加工食品中的添加剂,后者似乎是毒性的元凶。因为在被调查的十个国家中,只有日本的大脑疾病死亡率没有增加,原因是日本人大量食用天然食物,他们的饮食结构比西方人健康合理。而当日本公民移居到西方国家,大量食用丧失天然属性的加工食品(如美式快餐)后,发病率就会超过日本国内的整体发病率。

二战后,在崇尚速度和效率的美国,快餐业迅速崛起,20世纪末美国的快餐厅有12.8万家,占全美餐饮业的42.6%。1970年美国快餐业销售额约60亿美元;2005年已飙升至1340亿美元。《快餐国家》(Fast Food Nation)一书的作者施洛瑟指出,美国人在快餐上的花费已经超过在教育、电脑或购买新车方面的支出。2000年美国因饮食不当死于肥胖的人数是死于传染病的5倍。美国的律师、营养学家、医学专家和公众一致认为,快餐业应该对美国公众的健康状况承担重要责任!在一则西方媒体的漫画中,汉堡包、热狗、炸薯条、冰淇淋等“洋快餐”旁边赫然写着:“我们杀死的美国人和香烟杀死的一样多!”

2005年1月,《华盛顿邮报》刊载了彼得・古德曼的文章《快餐咬了中国文化一口》,文章指出:在对28个国家的1.44万名成年人的调查中,中国41%的受访者表示每周至少要吃一次“洋快餐”,而美国的这一数字仅为35%。文章说“中国目前约有两亿人体重超重,6000万人肥胖。公共医疗专家认为:‘洋快餐’消费日益增多是造成中国糖尿病和高血压发病越来越多的首要原因。”

东西方传统饮食结构存在的巨大差异,使中国国民对反式脂肪酸(Transfattyacids,TFAS)的认识远远落后于西方,我国消费者甚至不知道饮食中存在反式脂肪酸。伴随“洋快餐”的泛滥,国民饮食中反式脂肪酸越来越多。一般的脂肪七天就能代谢、排出体外,反式脂肪则需要51天才能分解排出,因此容易造成肥胖。它会使防止血管硬化的“好”胆固醇(HDL)减少,而引起血管梗塞的“坏”胆固醇(LDL)则会增加。所以,长期摄入反式脂肪酸会导致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的发生。

1989年,美国参议院史无前例地召开了有关中国饮食营养调查的听证会,报告了美国康乃尔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和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6年的合作研究结果。20世纪80年代,中国人的各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居民,调查认为:这与中华民族传统饮食结构密切相关。中国传统饮食结构既是由我国经济水平、人口与农业资源的平衡所决定,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生活体验和食疗保健经验积淀的结晶。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