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音乐学科

音乐学科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浅谈民族音乐学与音乐学其他学科

摘要:民族音乐学又称音乐人类学(Ethnomusicology),是音乐学的一个下属分支学科,也是80年代所产生的一个新兴学科。民族音乐学与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民俗学、美学等学科相互交织,实地考察为其基本的研究方法。研究的是文化视野下活态存在的事物即文化中的音乐。民族音乐学区别于音乐学中的曲式学、和声学、美学、中国音乐史等方向,且在音乐学中占有不可或缺的位置。笔者将就个人所学知识,浅谈民族音乐学在音乐学科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民族音乐学 音乐学重要性

一、民族音乐学

伍国栋在其著作《民族音乐学》中对“民族音乐学”的定义是这样的:“民族音乐学,是音乐学下属的一门研究世界诸民族传统音乐及其发展类型的理论学科,议案也考察时期获得研究材料来源的基本方式。丫的主要特征是,将所考察和研究的音乐对象,视为一种音乐事象,倡导将某一民族现存的传统音乐及其发展类型,置入该民族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通过对该民族成员(个体或群体)如何根据自身文化传统,去构建、使用、传播和发展这些音乐类型的考察和研究,阐述其有关音乐类型的基本形态特征、生存变异规律和民族文化特质”。

民族音乐学(Ethnomusicology),又称音乐人类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从80年代南京艺术学院的会议召开至今不过几十年的光阴,民族音乐学却成为音乐学科的新宠儿。民族音乐学,音乐学的下属学科,音乐学的一个分支,又紧密结合了社会学、民俗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学科知识。运用基本的实地考察法,研究活态存在的事物,并且建立在文化的大环境之下,研究文化中存在的音乐。

学科与学科之间最重要的区别在于研究方法之不同,而民族音乐学之特色所在也在于其研究方法的独特性。“‘田野工作’又称‘田野调查’是西方文化人类学的一个术语,指人类学家或民族学家在特定区域或社区中进行的调查工作。作为文化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田野工作也是民族音乐学最基本、最重要的研究方法[1]”。

笔者认为实地考察,又称田野考察或者田野调查,是调查者亲身去所研究对象的所在地进行周期性(有月的或者年的)的调查研究。调查者将真实的记录研究对象存在的真实状态而非根据个人喜好进行随意更改。在调查中要与考察对象的负责人员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尽快的融入到所在的文化环境。实地考察的方法中又可分为:个别访谈法、集会调查法、直接观察法等。另外,在收集资料时应该注意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客观性、持久性。

二、民族音乐学在音乐学科中的重要性

全文阅读

音乐教学应该彰显音乐学科特点

大家都知道,视唱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需要长期有效的训练才能形成的。视唱能力中尤以音准概念的确立最为困难。我非常感激和怀念我小学的音乐老师谢听凤,如果没有她的启蒙教育,我成不了一名音乐教师。而我的音准概念正是谢老师五年的音乐教学确立起来的。谢老师上课有个习惯,走进课堂就是唱音阶。老师领唱一遍,学生跟唱一遍,唱得不准的地方一定要纠正再唱一遍。有时还要检查个别学生唱一遍,整个过程也就四到五分钟。在记忆中,每次上音乐课,这个环节从没少过。于是,她教了我五年,我就唱了五年。

现在想起来,谢老师真是个了不起的老师。她的了不起不在于她有多么渊博的知识,高深的技巧,而在于她深知教学的规律,懂得知识、能力的获得就是一个循序渐进,慢慢积累的过程;更了不起的是她坚持不懈的精神。五年的坚持,她不急不躁,孜孜不倦,锲而不舍,而学生们的能力却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变化。真可谓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由此可见,要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不能追求短期效应,急于求成,而应确立阶段目标乃至长远目标,目标明确并坚持不懈,方能积少成多,水到渠成。

但是,审视当今的音乐教学却显得有些浮躁。教学中很少有人在某个细节上执着追求,孜孜不倦。有些老师在教学中甚至忽视了复习这一重要环节。前面学过的内容很少再去联系,久而久之,教学便失去了连贯性和系统性。难怪学生几年下来都想不起音乐课堂上到底学了些什么,更不用说解决什么问题了。

新课程理念下的音乐教学,提倡学科综合,重视参与实践,鼓励探究与创造。这种理念本身的目的是为了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促使学生在音乐学科内部各学习领域间能够横向联系。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出现了种种困惑。很多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不少“精彩”环节,吹、拉、跳、唱,诵、画、演、辩,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以为这样就是体现了综合,体现了课改精神。将教学重点严重偏离,音乐课上成了“大杂烩”、大拼盘,失去了音乐的本色,失去了“音乐味”。这显然是与课改精神背道而驰的。

其实,不同学科都有其自身的专业特点和不可替代性。音乐课应该努力体现音乐学科的特点,以音乐为主线,运用音乐语言的手段来促成音乐教学。

一、注重音乐要素的掌握

音准、节奏、旋律、速度都是音乐的基本要素,也是一切音乐活动的基础。无论演奏还是演唱,都要有良好的音准概念和节奏感。所以唱准音阶,进行简单的视唱训练是音乐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欣赏课要学生理解音乐,更好地感受音乐,表现音乐,教师就应该教会学生分析旋律,了解旋律线上行,往往表现高亢激昂的情绪,如《保卫黄河》;旋律线下行则表现悲伤哀怨的情绪,如《小白菜》。而音乐的速度更直接表现出音乐的情绪情感,快速往往表现快乐、兴奋、紧张的情绪,慢速则表现抒情优美或悲伤的情感。只有具备了这些专业知识,才能提高学生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获得,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要靠经常、反复的训练和体验才能获得。这就有赖于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中的坚持,重视它并一步一个脚印去实现它。

全文阅读

音乐美学学科性质探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2-051-01

“美学”这个名词是1735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首先提出的,原意是研究感觉和情感的理论。他主张美学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属于哲学范畴,具有相对独立的性质。音乐美学是18世纪末的德国诗人、音乐家舒巴特第一次提出的,他首先提出了要建立音乐美学这门学科的思想。1900年里曼出版了他的《音乐美学要义》,是音乐美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在大赫尔德词典中,对于音乐美学做了如下解释:“音乐美学是一般美学的一个分支,是特别把对音乐的内容和形式的探讨以及关于音乐的表现力和表现方法的问题作为自己的课题的。古代,特别是中世纪,把有关音乐本质的哲学方面的问题放在音乐的所有理论性研究之首,而现代意义上体系化的音乐美学是进入十八世纪后才开始建立的。”

美学是一门社会学科,它着重研究人对现实,特别是对艺术的审美关系,它要解决人类审美意识的特性、特征、起源和发展,以及它在艺术中的各种体现,因而它也要解决艺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艺术与现实的关系、美的本质、美的标准等问题。从学科的名称看,音乐美学必然与一般的美学有关,同时,它又不能等同与一般的美学,是一般美学的深化,也是它的补充,是一门专门研究音乐的科学,它要指出音乐除了具有于其他姊妹艺术的共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别之处,并以后者为其重点。这对于任何一门艺术都一样,但对于音乐更为重要,因为音乐直接诉诸于人的听觉,直感性强,概念性弱,具有自己特有的音乐逻辑和构成音乐的特殊方法。因此,充分剖析音乐的本质、特征,理解音乐的特殊性,是音乐美学所应承担的任务。

音乐学是研究音乐所有理论的总称,音乐美学是音乐学的一个分支,一个部分。音乐美学的这种双重性质,说明它是音乐学和美学的一门交叉学科,基本特点在于美学和音乐学的结合。音乐美学就其性质来说,既可以说是用美学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音乐艺术的美,也可以说是音乐学中侧重于研究音乐艺术的基本规律的一门基础性的理论学科。音乐美学具有最广泛的范畴,它不以专门研究具体问题为重点,而是力求透过具体问题来指出音乐最基本最一般的规律。它与其他音乐科学的关系,就像科学与哲学的关系,所以也有人称之为音乐哲学。

音乐美学与其他具体科学既有联系又有分工,举例说来,音乐史是研究音乐发展的历史,它要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按照年代顺序分析研究历史中具体人物、具体作品所起的作用,并作出相应的评价等等。音乐美学的研究当然也涉及音乐史,但它要通过历史来找出音乐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研究人类意识形态中音乐所起的作用,社会发展、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的发展对音乐发展所带来的影响等等。又如作曲法研究如何使用音乐语言,运用音乐逻辑,根据曲式结构的原则更好的表达出作曲家所要表达的内容等等,但音乐美学就要研究作品中形式与内容的关系,音乐构成的一般规律,音乐的造型性与表现型等等。综上所述,音乐美学无论作为美学的一部分,或者音乐科学的一部分,其对象都是一致的,它是从美学角度研究音乐中有关美学方面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音乐美学的学科意义可以从两个方面阐述:首先,是对于学科对象的认识意义。

人们在成长过程中会对音乐又感性层面的认识,成年之后则会上升为理性层面的认识,但仍将带着许多疑惑。例如,音乐的形式是指什么?音乐的内容是什么?音乐的风格又是什么?这些问题仅靠一般的理性认识无法准确解答,要解答还需要提升到理论层面的认识才行。音乐美学这门学科的建立可以帮助人们提升认识的深刻性,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上升为理论。

其次,音乐美学对于学科对象也有指导意义。

全文阅读

音乐人类学:学科或方法?

摘 要:音乐人类学引入中国后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学科建设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但引发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小觑。特别在学科属性问题上引起的困惑与争议持续了漫长岁月。相关讨论已逐渐从表层的译名和学科名称问题而波及到研究的对象、重心、思想、学风和传统音乐理论学科发展道路的重大问题。本文在归纳研究国内外相关经验基础上,进一步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音乐人类学的性质特点及其中国实践现象进行综合研究,认为它是一种方法论而非学科。只有认清这个关键点,才能正确认识到它的本质属性,恰如其分地借鉴其所长,避免其所短,也才能从根本上消除长期的认识困惑与纷争,使中国音乐理论研究在“中国的、传统的、音乐的”道路上健康发展。

关键词:音乐人类学;民族音乐学;中国传统音乐理论;学科建设;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近些年来,中国音乐理论界一些学者高调倡导并推行源于欧、行于美的“音乐人类学”①,引起学界广泛的关注,信奉拥戴者有之,困惑不解者有之,怀疑反驳者亦有之,有关探讨成了剪不断、理还乱的乱麻。

音乐人类学概念及其在中国音乐学术界引发的反应与30年前南京会议引进并倡导的民族音乐学非常相似。正如近期有关学者所描述的那样,“自Ethnomusicology 进入中国以来,对其译名、学科称谓、研究对象、范畴、学科属性,以及与固有的中国民族音乐理论的关系进行了一系列探讨乃至争议,三十年来方兴未艾”。②时至今日,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是,这些断断续续至今仍纠缠难解之题究竟是必要的概念之争或是无谓的折腾?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认识“音乐人类学”的性质?

“音乐人类学”倡导者多将其作为一个新兴的引领潮流的学科来推行③。在早期阶段有一些学者曾提倡以它替代中国同类学科――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由此还引发出了不同意见的争鸣④。而困惑怀疑的学者们也更多是从观念、方法和内容方面去思考,诸如对其“非本土化”、“非音乐化”等症结的批评等。各方学者的讨论中都还没有深入思考或翔实论证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即“音乐人类学”究竟是不是一门学科?似乎这是一个不言自明、不需深究的问题。然而,很多事实已在逐渐表明,“音乐人类学”究竟是学科或只是方法论,实在是一个值得大家重新思考论证的关键点,只有弄清楚这点,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有关纷争和迷惑,才能合理地定位其归属并恰当地认清其“本质”。

一、音乐人类学是学科吗?

我们要弄清音乐人类学是不是一门学科,先要弄清什么是基本的学科概念,再考察音乐人类学的当前状况是否具备了通常学科的条件和要求。

全文阅读

音乐学的学科跨界研究

引言

所谓学科“跨界”研究,就是突破主位学科的基础理论与方法论界线,“跨入”客位学科领域,参考其文献和成果积累、借鉴其理论与方法、溶入其思维模式和学术理念,将其拟定的科研项目内容,拓展到更为广泛的学理范围和更为深广的学术层面。其实,就传统音乐学固有领域而言,所谓“跨界”研究,原本就存在着两种常见的思维模式:即除了前述的“学科跨界”研究之外,还有一种“区域范围跨界”研究。这里,我们可以将这两种“跨界”研究,概括地理解为:学科性质的跨界研究和学科对象容量的跨界研究。前者,使其研究成果具有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性质,如果这种跨界研究走向成熟,成果卓著,且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和重要学术价值,那么一个新的学科即可能由此诞生;后者,使其研究对象具有更为广阔地域环境和更为复杂的区域化特征,如果这种跨界研究获取丰厚,成绩斐然,且具有更多新的发现和深刻认知,那么这一跨界研究即会为主位学科的发展和成果积累,增添一份厚重的成功经验和可资借鉴的学术典范。

当然,笔者于此不是针对后者,而是针对前者,即对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跨界”研究问题,发表一点个人意见。

众所周知,我们的音乐学,是一个发展历史不长的学科领域。就当下中国音乐学所涵盖的各个分支学科而论,可以说这些学科都是学科“跨界”研究后的产物。换一句话说:它们毫无例外的都是学科“跨界”研究的胎儿。

例如,音乐基础理论(基本乐理、音乐创作理论、音乐表演理论、音乐形态分析等)跨入到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美学、历史学、物理声学、教育学、心理学、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工艺学等等,与其结合,就出现了我们当下最为常见的音乐美学、音乐史学、乐律学、音乐教育学、音乐心理学、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音乐社会学、音乐民俗学、乐器学等等。

民族音乐学发展史,也就是它的学科跨界发展史

如果我们将音乐学的学科跨界研究视野,投向某个具体学科的历史发展轨迹,将之作为讨论问题的个案,那么它即可能对这个并不复杂的学科跨界问题,在一个学科中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做出相对比较清晰的展示。这里,我以自己比较熟悉的民族音乐学为例,简略地看看它在不同历史时期,在不同地域学者因不同知识结构和不同学术背景而显现出的跨界成长历程。

民族音乐学前期的比较音乐学阶段,其学术成果最为卓著、影响最为深远的学术群体,当为德国比较音乐学家施图普夫(Friedrich Carl Stumpf,1848-1936)、霍恩博斯特尔(Erich Moritz von Hornbostel,1877-1935)、萨克斯(Curt Sachs,1881-1959)等及其后继者(包括中国比较音乐学先驱王光祈)。这一群体的研究领域,主要在音响收集、音体系测定、乐器学、乐器分类学等方面。例如霍恩博斯特尔、萨克斯的《乐器分类法》(1914),从物理声学原理出发,以发音体为依据,以工艺学的形制构造切入,取“一律以科学的形态来试图达到全世界性和全时代性,并转用其中各种本质所拥有的关系,而不在意他人的思维”的角度,将世界各国各民族乐器,分为“体鸣乐器”、“膜鸣乐器”、“气鸣乐器”、“弦鸣乐器”四大类,1940年又加入“电鸣乐器”而成为五大类。这一被普遍认为是可以在世界各国和各民族中通用的分类法则,明显的是一种音乐学向物理声学和工艺学层面跨界的成果范例。

全文阅读

刍议音乐美学学科

摘要:音乐美学(Aesthetics of Music)是一门从哲学的高度研究音乐的本质和内在规律的基础理论学科。由于涉及到音乐艺术“元理论”问题,即使专业音乐研究者也会感到它的艰涩难懂,更不用说音乐表演者对于这门课程更是畏而却步。然而,任何感性的实践活动总是离不开理性的理论思考,要想在音乐实践方面有更深的造诣,学习音乐美学将会使我们受益匪浅。本文立足自身现状,从学科的兴起、性质特征、研究范围、学习方法以及学习意义五方面浅谈自己对这门学科最基本的理解,以期为以后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关键词:音乐美学;学科;美学;音乐学;美;审美

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学习过乐理、和声、曲式分析、作曲这些被称作理论课的课程,而同样被称为理论课的音乐美学却不同于这些课程。因为前者可以统称为专业技术理论课,它们是为解决学科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乐理课帮助我们解决有关声音的性质、律制、怎样记谱读谱、音乐的基本要素、音与音之间结合的基本规律等等,和声课是帮助我们解决音乐伴奏的问题,而曲式分析则帮助我们解读音乐结构、理清音乐创作的基本思路,作曲课要解决的问题就更明显了,就是教我们如何将音乐的基本语言组织成可听的音乐作品。而音乐美学则不同,它并不能为我们学习音乐直接解决问题,而是以音乐作为研究对象,以发现音乐艺术的本质规律为宗旨,通过研究音乐的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间接地为音乐实践服务。下面,让我们从学科的兴起、性质特征、研究范围、学习方法以及学习意义五方面来全面的认识一下音乐美学这门学科。

一、音乐美学的兴起

作为人类发展的普遍规律,人们总是先有了某种实践、某种现象,尔后才开始思考、探讨,并在思考、探讨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学科。“音乐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也经历了这样相当漫长的过程。

1.有关人类审美实践的记载

《尚书》是现存最早的关于上古至周时代典章文献的汇编,书中记载了虞舜时期一种用敲击乐器磬来伴奏的原始舞蹈,即“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反映了远古人们化装成各种野兽,敲击着石磬作为伴奏,酣歌狂舞地进行宗教祭祀活动的生动场景。其中使用节奏性乐器在某种程度上就已经体现出原始人类对节奏美的感知和创造。再举一例,在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乐器骨哨,能发出各种酷似兽鸣的声音,这是原始人类在狩猎时为了吸引野兽而制成的。这种采用模仿手段制造乐器的行为已经说明原始人类对于声音美的判断。并且在出土的100多只骨哨中,有的还留有磨制的痕迹,可见当时的人们已意识到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量地将骨管打磨得光洁一些,这也体现了原始审美的创造。

2.有关人类审美思想的记载

全文阅读

音乐学生科学素质思考

内容摘要: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社会要求存在明显差距。为此,要采取重新构架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资源等措施,在培养学生较深厚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文科学素质、自然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同时又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的未来基础教育工作者。

关键词:音乐教育大学生科学素质培养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是培养音乐基础教育师资的摇篮,今日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就是明日基础教育战线上的艺术教育主力军,他们的综合素质将直接影响到音乐基础教育的质量。而目前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大学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其综合素质与社会要求存在明显差距。因此,大学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较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更要注意培养具有较为完善的人格的与时俱进的音乐人才。

一、要着力培养音乐专业学生的人文科学素质

人文素质的培养教育旨在通过知识传授和环境熏陶,使人类优秀的人文知识成果及其所蕴含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人生态度、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内化为受教育者的品格、气质修养、处世哲学。因此,在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必须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一是注重培养音乐专业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二是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能力;三是注重培养学生道德素质。音乐本身就是文化底蕴相当丰厚的艺术门类。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特别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增进对音乐的理解、表现和创造。因此,我们在大学音乐专业教学中,应该突出师范性特点,本着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减少专业必修课,增开专业选修课,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多元的文化观,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合格

的音乐基础教育工作者。

二、要着力培养音乐专业学生的自然科学素质

音乐专业的学生从上高中起就远离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素质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而现代音乐人才不能不具备一

全文阅读

音乐教育学的学科建设

在我有生之年,最感到欣慰的一件事就是亲身参与了20世纪中国音乐教育学的学科建设,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由于长期从事师范大学的音乐教育工作,无论是小学音乐教学法还是中学音乐教学法,对我来说都是比较熟悉的教材。我深感这些课程虽教时少,但是实用性强,是指导学生在掌握了音乐技艺之后,走上讲台的必备知识和技能。但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也感到这些应用性的知识只是实践经验的总结,缺乏基本学理的支撑,自然就短少学科的独立品格。20世纪后期随着整个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一个构建各学科教育学的热潮此起彼伏,不仅出现了语文教育学、数学教育学,就连体育教育学的介绍也见诸报刊。这一浓烈的学术氛围自然进一步激发了我对构建音乐教育学的思考。尽管当时资料匮乏,对国外本学科的研究现状也知之甚少,但我还是凭借着自己的学术勇气,撰写了《加强音乐教育学的学科建设》一文,不仅简要论证了构建音乐教育学的必要性与可能性,而且还大胆地提出了音乐教育学内容主要框架的构想。

1986年12月,第一届国民音乐教育研讨会在广东中山市召开,我在会上交流了自己带去的论文《加强音乐教育学的学科建设》,不仅得到同行的肯定和支持,而且还获得了许多相关的学术信息。特别是在与北京师范学院(现首都师范大学)曹理老师交谈中得到了很多启发,她不仅有此意愿,而且已捷足先登了。她在发表了《音乐教育学构想》一文后,已经开始了研究和写作。之后,在曹老师的带动和组织下,我们向国家教委艺教处申请,于1988年底正式成立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研究”课题组,在安徽师范大学领导和音乐系的大力支持下,1989年4月,课题组的第一次会议在芜湖市赭山校本部召开。会上大家热情很高,不仅对普通音乐教育学研究的合作与开题达成了共识。而且还就学校音乐教育学的框架结构和章节安排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并对章节撰稿任务做了具体的分工。当时安排给我的是音乐教育哲学、音乐教育课程和社会与家庭音乐教育三章。接受任务之后,深感责任重大。特别是关于音乐教育哲学当时在国内是个比较新颖的课题,可以学习借鉴的第一手资料相当匮乏。但是作为音乐教育学的基础理论,它不仅是确立本学科的根基,而且也是指导整个音乐教育实践的方向盘。于是我开始花大力气广泛搜集资料,开阔自己的学术视野。首先学习了大教育学中教育哲学的一些著述,其中,黄济的《教育哲学初稿》及其相关著述对我的启发帮助很大,不仅进一步了解到教育哲学的学科整体构架及其内涵,而且学会了以开阔的学术视野去审视中外教育史中的哲学思想。联系到我们音乐教育领域,则发现它是贯穿于人类音乐教育实践全过程的一根红线,只是有待人们去发掘、整理,构建起音乐教育哲学体系。此间,叶纯之先生为《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撰写的“音乐教育学”条目中的“音乐教育哲学”,更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参照系。当然,学习和借鉴国外的有关音乐教育哲学研究成果,也是重要的一环。特别是中央音乐学院油印的《音乐教育的哲学》(贝尼特·雷默著,熊蕾译),在当时是罕见的国外音乐教育哲学译著。其对音乐教育审美本质的诠释是十分准确的,与我国音乐教育基本理念是一致的。但由于他属于绝对表现主义音乐美学观,我们只能够有选择地借鉴他的音乐教育哲学思想,而不能够全盘吸收。

同年9月,我们的课题被列为国家教委艺术教育“七五”重点研究项目,这既是一个好消息,但又是一副重担,因此必须广泛凝聚力量,扩大研究队伍。在曹理老师的组织下,我们先后吸收了多位国内音乐教育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与撰稿和研讨,结合阶段研究成果,先后在北京师范学院、曲阜师范大学召开了多次研讨会。在这些活动中,我们形成了一个团结攻关的学术群体,相互尊重,十分团结。每次会内会外,大家畅所欲言,充分发扬学术民主,有时为了一个问题的不同观点时有争执,颇有“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我在此次学术活动中,不仅依靠集体的智慧,完成了自己撰稿的三个章节,还配合缪裴言老师协助曹理主编完成了统稿任务。更重要的是通过这项课题研究活动,结识了许多同行的专家学者,大家的音容笑貌至今还不时浮现在我的脑海,特别是获悉许多年轻老师的新成果,使我感到格外欣慰。诚然,学术研究主要是靠个人创造性的独立思考,但是,重大课题的集体协作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种科研方式,“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项目的成功虽不具有“开先河”之功绩,但却是一个无可争辩的鲜活范例。

经过课题组近三年的精诚合作和奋力拼搏,其主要成果形式《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专著终于定稿付梓。该书出版后得到了一些专家学者的好评,著名音乐理论家赵沨曾指出:“该书的出版在我国是填补了这一学科空白的开创性工作。”多家音乐期刊也发表了肯定性的书评。特别是1995年获得了国家教委全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这些,无疑是对我们这个学术群体辛勤劳动成果的肯定,更是巨大的精神支持和鼓励。

在本课题进行中后期,我意识到音乐教育学的研究不能够停留在理论建设的层面,必须将学术成果及时地运用于教学实践。于是我结合课题研究的进行,开始了对自己所授课程的改革。一方面,通过论证,将传统的“中学音乐教学法”改为《音乐教育学概论》,不仅增加了课时,而且将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列为教学内容,这一改革被列为学校重点课程建设,后又获得了优秀教学成果奖。另一方面,我从1993年开始招收了音乐教育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将本课题的研究与硕士研究生的教育实践结合起来,在这一层次,不仅将课题成果传授给他们,而且也让他们介入课题研究活动,通过带领他们参加一些学术会议,使之了解并学习到本学科的研究现状和前沿成果,促使他们更快地明确专业定位并进入“角色”。当时,国内音乐教育研究方向的硕士授予点,仅有首都师大和我们安徽师大两家,作为导师的曹理老师和我都深知这是关系到我们的科研成果能否转化为教学生产力的大问题,责任重大,我们必须加强协作,相互学习。在这方面,我向曹理老师学习到不少的经验,得到她许多帮助,这是永远不能够忘怀的。

伴随着研究生教育的飞速发展,高等师范音乐教育领域面临着博士授予点的突破。在福建师大王耀华教授的组织下,开始了申博工作。由于当时他们暂缺音乐教育方面的师资指导力量,我应邀加盟,应聘为该校教授,参与了他们的音乐学博士授予点的申报。不久,获批为我国高师系统的第一个音乐学博士授予点。在此期间,我曾去福州就音乐教育学的课题成果,做了为期半个月的专题讲学,这一活动不仅交流了音乐教育学的学术成果,而且对福建师大的音乐教育学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王耀华教授的指导下,马达老师成为我国音乐教育学研究方向的第一位博士,他的博士学位论文《20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已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进一步丰富并拓展了我国音乐教育学研究的新成果,是非常令人鼓舞的。

在我国音乐文化构建的历史长河中,《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仅仅是音乐教育理论建设方面的一项阶段性成果。尽管它已经加印了9次,印数突破了3万册,目前还有不少高校用它作为基本教材,但是随着我国音乐教改的深入发展,它已经很难与时俱进了。文化在继承中发展,知识在发展中创新,时代呼唤音乐教育学的新成果来体现教改经验的理论提升,这是历史前进中的必然。对此,我们寄厚望于年轻一代学者的奋发努力。 (待续)

全文阅读

音乐学科教学改革摭谈

高中音乐教学侧重于音乐欣赏。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学生能获取更多的审美信息,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由于高中学生身心发展已达到较高水平,其判断、理解、分析、综合能力也日臻完善,对审美需求日益增强,是进行智育美育的大好时机,因此,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并适时加以引导,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基于这样的认识,结合具体教学实践,我谈一些音乐教学改革的体会。

一、音乐教学要与其他相关学科进行渗透,从单纯的知识技能训练转化为素质、能力、个性的培养,起到融会贯通的作用。

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音乐是一种技能课,它是通过课堂教学形式传授音乐知识、技能、技巧的。因此,绝大部分教师认为音乐课是技能技巧课,教学的目标往往只停留在“帮助学生顺利地学会教材规定的内容”上,忽视了对学生的能力、个性等方面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改变这种情况。对音乐作品进行欣赏时,注重对作品的背景资料及主要内容作必要介绍。在欣赏时,让学生从其储备的知识体系中调动相关学科知识对作品试作分析。因为学生的知识有零散、片面、无序的特点,综合运用到作品鉴赏中还有困难,所以教师进行指导时,要根据不同作品的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把学生的兴趣、思绪引向作品内涵。有些作品和历史知识相关,比如,人教版第二十七课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的教学,教师可首先结合“楚汉相争”的历史知识来使学生全面地熟悉了解乐曲背景,然后带领学生对作品进行赏析。这样,学生在相关知识铺垫的基础上,很容易理解这一叙事性结构的乐曲。有些作品本身带有一定的文学性,比如,人教版第一课歌剧《白毛女》的教学,如果在课前引导学生回顾原课文(初中语文教材),或由教师讲述原课文,将有助于学生在欣赏音乐时把握音乐材料铺展的主要线索,激发联想,从情感体验的渠道,去感受音乐美的内涵。有些作品牵涉到日常生活经验,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回味自己的生活,使之与作品中意象情感结合,形成共鸣,“乐”在其中。比如,歌曲《红蜻蜓》,教师先带着学生回忆各自的童年,让他们讲述童年趣事,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激情油然而生,而后歌唱时,体会就比较深刻。教师在教学中将学生已知的知识与音乐作品相结合,促进学生加强学科间的横向联系,会增加教学实效,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同时,运用音乐欣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这样,通过音乐,既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又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学习音乐。

二、音乐教学要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化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几十年来,音乐教学方法一直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教学方法,无疑是把学生作为一种灌输知识的容器,即使对音乐有浓厚兴趣的学生,也由于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情绪中,难以提高自身的音乐素质。因此,音乐课要与其他学科教学一样,在以教师为主导的同时还要注重发挥学主体性作用。为此,我专门开展一项活动,并称为“每课一唱”,即在上课前提出一般性要求,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歌曲,在课堂中表现自己,培养学生的表现欲。教学时适当地运用现代媒体,如电脑、VCD、录音机等,通过播放先增加感性认识,然后让学生针对课堂内容进行思考、讨论和研究,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及看法。教师不要过早地作哪怕是简单分析,而是积极引导学生去检验、思索、表达,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满足其自我构建与表现的需要,以积累知识,形成能力。

三、音乐教学要从重视结果教学转化为重视学生表现,创设意境,加深学生理解,多锻炼学生过程的能力教学。

传统教学中,衡量一节课的标准,常常是听歌曲会不会唱,知识掌握了没有,自觉不自觉地把音乐课变成了教学成果课或成绩展览课。这样,教师便自觉不自觉地入其彀中,以追求教学最终结果为最大目标。长此以往,忽视知识积累和能力训练的动态过程,教师虽天花乱坠,学生却不须用脑,只待最后结论即可,思维停止不动,能力怎样提高?所以我认为,由于音乐教学同样肩负着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着眼于学生总体素质的提高,我尝试情境式教学。每次适时适度地进行情境式教学,效果都极佳。如,欣赏《伏尔加船夫曲》后,挑选几位有表演天赋的学生作化妆表演:十二个衣衫褴褛,神情各异的纤夫,在胸前套着纤绳,吃力地拖着一条有高高桅杆的船,负重前行,沙滩上留下了他们串串足印与沉重的歌声……学生边演边唱,非常投入,对歌曲理解更深。再如,欣赏《扎红头绳》后,我同样选出学生进行表演,学生边唱边表演,然后让表演的学生讲述自己的表演的内涵,十分动情。又如,欣赏西方器乐作品时,我选与之相关的碟片播放,音乐画面结合,使音乐形象与视觉形象相交融,深化了学生的审美体验,适应职业学校的学生特点,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全文阅读

音乐科学教学法探索

摘要:

在目前的学校素质教育当中艺术教育早已成为一种非常关键的教学方式,小学教育阶段,即便小学生在理解能力、知识的吸收能力上有一定的范围,可是在与其自身身心发展状况相吻合的条件下,通过音乐的不断学习与具体实践,可逐渐形成一种对音乐的感应、理解、鉴定、创造等能力,从而促使其得到全身心的全方面发展。接下来,文章针对音乐科学教学法开展具体论述,望能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音乐;科学教学;教学法

1音乐教学的重要意义

在目前现代化教育过程当中,素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教育思想,音乐是将审美文化素质教育作为基本切入点,对广大学生开展文化素质创造能力、观察能力及思维想象能力的一种培养,促使学生得到全方面的发展,是进行学生道德教育的一种有效的途径。在开展音乐教学的过程当中,可以通过活泼的形式、愉快的过程促使受教育者在内心深处逐渐实现内化的伦理道德,将音乐教育通过专业的技能逐渐转化成素质的培养,这种方法是与现代化教育观念、教育规律是完全相吻合的,道德会对一个人的思想意识、日常行为产生很大程度的影响,会影响到个人的兴趣爱好、陶冶人们的情操,大量的实践证明:音乐教育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化新型人才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音乐科学教学法具体分析

2.1学习世界发达国家中先进的教育经验

全文阅读